《无量寿经讲座》04(前言•概要)
2016-01-20 17:11:04 点击数:
黄念祖居士1988年讲于北京 中国佛学院
本经的殊胜在于契理契机。既契合于理,又契合于机。“机”是机缘、时机。“理”就是实际理体,真实之际,它理性的本体,也就是真如实相。所谓契理,就是契合真如,契合实相,契合真实的本际,它的本来。为什么说本经是契理呢?因为本经是“住真实慧”,阿弥陀佛住真实智慧。所有参加法会的圣众,都是在“开化显示真实之际”,要把真实之本际开化显示出来。为什么要有四十八愿度众生?就要给众生“惠以真实之利”。都是真实,纯一真实,所以真实就是理体。又本经称为中本《华严经》,经中所诠之一切事理,即《华严》之事理无碍,事事无碍之一真法界。《华严》的事事无碍、十玄妙门,《无量寿经》都有,所以《无量寿经》是中本的《华严经》。那么这个一真法界,《华严》秘奥的理体,就是蕅益大师的话,正在《无量寿经》,所以说契理。至于契机,契合大家的机缘,更是《无量寿经》最独特的殊胜。经中之持名法门,普被三根,齐收凡圣。“上上根者正好全体承当”,上根中的上根,遇见了这个法门正好是如龙得水,就可以全体承当。一般人是承当不起来的,能够信、能够修,但是不敢承当,不敢如实的这么信,他所信的很浅。“下下根者亦可依之得度”,下根中的下根,也可依止这个法门而得到度脱。所以说契大众的根机,这个法门是希有的。上则文殊、普贤法身大士,也都是发愿往生;下至《观经》的五逆十恶,临终地狱相现,念十声佛,亦必随愿往生。
举一个现代的例子:这是江苏的一位人民代表,叫王胜宣。他同父异母的弟弟,因为过去所谓三妻四妾,父亲是一个,母亲不是一个,过去叫做姨太太,姨太太生的弟弟比他小。这位王居士是印光法师的弟子,老修行,是个名医,在他最盛的时期,一天收入一两黄金。他人很好,对于四众弟子施诊看病不花钱,困难的他施药,再需要的还可以给你点钱。所以王居士这方面很难得,跟我很熟,他说自己弟弟的实际事情,已经看见地狱了,跟经上说的一样,这是真人真事。他的弟弟,姨太太所生,就娇惯了一些,阔少爷,在外头吃喝嫖赌的玩乐,也没有什么其他更严重的罪恶,就是不务正业。后来得了肺病,过去叫肺结核,没法治,病得要死了,在临死的时候,就叫他哥哥来,因为他知道哥哥是信佛。他说:“不好了,我看见地狱相了,我要入地狱了。”非常恐慌。这个病人只有在母亲死的时候,家里请了出家人来做佛事,大家念佛,他跟着念过佛,除此之外平常没有修行,也懂得一点点,现在看见地狱了,也知道有念佛法门。哥哥就说:“你还不赶紧念佛。”他就念佛,很真诚的念了一小段时间之后,告诉哥哥:“西方三圣来接引了。”这就是现代的事情,王居士跟我说的时候就是在文化大革命之前不久。所以《观经》上说的,下品的五逆十恶,临终看见地狱相了,遇见善知识给他讲了净土法门,这时观想是观不成了,就念南无阿弥陀佛,念到十声就可以往生。所以这种情况也能得度。但是大家要知道,这种情况之念,念得比我们真哪!我《资粮》就说,看见人就在那油锅里头炸,就好像我们炸油饼似的在那炸,马上就轮到自己了,这时念佛求救之心恳切,什么都放下了。这时还有什么放不下的?还想到我有两万块钱存款在银行,交给谁?都不想了。只要“专诚”,专诚这十念就解决问题。古代的事情往往有的年代太久了,也可能觉得有些传闻失实,这就等于当事人跟我说的。所以这样都行,往生极乐世界,横出三界,圆登四土,就与“诸上善人聚会一处”,与文殊、普贤、观音、势至,也都平等了。可见此法门之究竟方便,善应群机。
又契机者,就是应乎时机,符合时代。这个时代就是如此,科学发达,一切都在高速发展,自动化,电子时代,什么都是一按旋钮就解决问题,将来要没有科学知识没法生活,掌握的知识要很多,种种改进都需要你赶得上时代。社会在进步,也要求你有觉悟,要为四化贡献力量,所以这些要求都使你很忙,因此像古时候那种修持,要闭关多少年,在山林里什么都不问,少数人是可以,多数这样就不行了,就不符合时代了,也不允许了。出家人也不行,我们开佛教协会,听见很多出家人在那抱怨发牢骚,说现在庙都公开了,从早上起来就是一把笤帚,早上起来扫树叶,下午扫糖纸果皮,一把笤帚扫不停,前殿后殿,累得腰酸腿疼。那怎么办呢?净土法门可以。我就说,你这个笤帚正好念佛,扫一下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这就是方法。古时候就有人这样解决问题的,这个人很出名,是我的本家姓黄,名字不传了,叫黄打铁,铁匠。过去在作坊中的工人就等于是奴隶,从早打到晚很累很累,他很穷就在这打铁当徒弟,靠打铁换一碗饭吃。一天,来了一位出家人,别人都不礼待他,他还是供养了他。出家人觉得他很难得,就跟他讲讲。他说:我现在没有别的想法,我太苦了,只想出我这个苦。出家人跟他讲:要想出苦教你一个办法,就念南无阿弥陀佛,跟他讲讲道理,说现在就可以利用你这个工作念哪,你抡起榔头打铁的时候,打一下念一句(旧式的打铁,不像现在首钢这么进步,自动化、机械化。那时就要烧炉子,拉风箱,就这么扯来扯去等于是鼓风,把块铁烧红之后,拿出来用钳子夹住,抡起榔头打,很辛苦的);拉风箱,拉一下念一句,他就念。这么过了两三个月,旁边的人就笑话他说:你这穷鬼,倒霉呀,活见鬼,你已经累得要死,还加上念佛,不会更累吗?算了吧。他说:“不对!你们说的不对,我这几十天下来,一边劳动、一边念的时候,我觉得炉子也不那么热,榔头也不那么重,我还要念。”就这么坚持念了三年。一天跟他的妻子说:“明天给我换一身新洗的衣服,我要回家。”从来没听说你还有家?那他既然说了,就准备了一身。一清早自己稍微洗洗,换了一身新洗的衣服,又开始烧铁、拉风箱,拉一下“南无阿弥陀佛……”,这个铁烧红了,又拿锤子打,打一下念一句,把这个铁打成功了、成了器,大小都合乎规格了。他就把大锤头一放,锤的头在地下,锤的柄在上面,两手扶着这个锤子柄,站在那儿,他说(打铁有时要用小锤子给指一下方向,大锤子打):“叮叮当当,久炼成钢。太平将至,我往西方。”怎么叫太平时?太平就是好时候,我到西方了。他不说话了,站在那儿。大家再去看,没气死了。所谓“立亡”!打完铁坐脱立亡。他没有好多什么其他的知识,就是一句名号。所以忙乱之中都是可以的,将来的社会,恐怕这个发展也是趋向于高速度,只有这样的法门,才真能够度众生。所以持名之法就最为方便,“随地可修,何待遁入山林;随时可念,不劳闭关宴坐”。哪都可以,不要跑到山林里藏躲起来去修;什么时候都可以念,不一定要闭关盘坐起来那么去念。而且净土宗之妙,在于“不离佛法,而行世法”。人既然在世间就有些世法,一个庙里要维持大家的生活,这里就有好多世法。而净土法门,不要离开佛法就行了世法。“不废世法,而证佛法”。(这是沈善登老居士的话,清朝一个大佛教徒、大居士)不必要废除这些世法,才能够证佛法,即在这个世法之中就证了佛法。这就是应机之妙。
如来垂慈,独留此经于诸经灭尽之最后一百年,正表此经能契于当前及未来之社会。既能自觉觉他,广度众生于未来;亦复自他俱利,造福社会于当世。是故经云:“当来之世,经道灭尽,我以慈悲哀愍,特留此经止住百岁。其有众生,值斯经者,随意所愿,皆可得度。”这就表示,这个经是符合社会的情况,符合大家的时机,真俗并照,事理圆融,凡圣齐收,心佛不二,故能长存而独留于末世;良以此经不但是净土群经的纲要,更是一大藏教的指归(净土这么多经,这部《无量寿经》是纲要。“一大藏教”,三藏十二部,要以这个为归宿。所以八十一卷《华严》最后,《普贤行愿》十大愿王导归极乐)。而且实在也是此界和他方,现在未来一切众生要离苦得乐,究竟菩提之法要,都共同要依止这个方法,这个就极为殊胜。所以念祖感恩图报,发无上心,敬注此经,续佛慧命。虔诚祈求两土导师,十方如来,上师本尊,金刚护法,慈恩覆护,威德冥加。冀此注释,上契圣心,广启众信,凡有见闻,同入弥陀一乘愿海。
贰 概要
概要,就是相当于一部经的概论,依华严宗法及《弥陀疏钞》例,总开十门:一、教起因缘。为什么要起这个教?必定有它的因缘,所以这是首先应当说明的。二、本经体性。我们要解释这个经,先要明白这个经是以什么为体性,它的体性是什么?不然就只是研究些事相,它的本体是什么不明白,就很不深入。三、一经宗趣。它的宗旨、趣向是什么?这也是我们要研究一部经首先应该先知道的。四、方便力用,它有什么作用?方便的力用。就是大家可以做得到的,能够切实可以去证到的,这叫做方便。说了很多法门,根本做不到,那对于我们来说,我们做不到那就是没有用,要有方便的力用。五、所被根器。什么根器合适。六、藏教所摄。是属于哪一藏、哪一教。七、部类差别。是哪一部、哪一类。八、译会校释。这一部经有多少翻译、多少会集、多少删校、多少注释。九、总释名题。是讲本经的题目,这个在五重玄义是把它搁在第一项的,先讲题目。经的名字是十分重要的。十、正释经义,才叫正解经文了。一共是十类。这个就是等于一个纲要,我们要知道一部书,先要明白它的纲要。就好像一个网子似的,衣服似的,知道它的纲领了,那么纲举目张,你就自然而然有一个总的概念。不然这个不明白你去读书,就是枝枝节节的,有一点好处,但是不明白它的纲要,不明白它的宗趣,不明白它的体性,理解得就非常肤浅了。
一 教起因缘
教起因缘又分两步:一、就是普通的一切经典起的因缘;二、单说《无量寿经》这个教兴起的因缘。因为这才契合我们自己,我们要研究的是《无量寿经》。至于大教和净土法门的兴起,就是下面这一段了:“夫一切法,不离因缘”,一切法都从因缘所生,释迦牟尼佛的这个教兴起于世间,就有无量的因缘。而无量的因缘之中,唯一最重要的是一件大事因缘。是大事情,不是一般的有因有缘。我们知道《法华经》和《华严经》属于圆教,这是我们佛经之中最圆融无碍最高最妙的教。佛最初说《华严》,最后说《法华》。譬如:太阳刚一出来,太阳的光线先照在高山顶上,只有高山顶上这种最高的根器,才能听得懂《华严》。等太阳落又只照到山顶,山底下就看不见太阳了。所以日出先照高山,日落还是照到高山。释迦牟尼佛四十几年说法,很多弟子一直跟着都培养成熟了,这时才说《法华》,但是《法华》会上还有五千弟子退席。说今天听讲,忽然有三分之一都出去不听了,说《法华》时就是如此。佛说:“如是增上慢人,退亦佳矣!”退出去也好。听不懂就是听不懂,勉强不得的,圆教的法很难懂。那什么是大事因缘呢?《法华经》说:“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诸佛、十方的世尊,都是以唯一的大事因缘的缘故,而出现于世。咱们这个世界出现了释迦牟尼佛,过去出现了燃灯佛,过去还有很多佛,十方一切诸佛出现于世,是有一个大事因缘,不是一个普通的事。什么是大事因缘呢?“唯以佛之知见,示悟众生。”佛要把佛之所知、佛之所见,来开示、开发众生的本心,使众生得到悟解,让众生同于佛的知见,就为这样一个大事因缘。这是日没所照的高山、所说的话。《华严》那是日出所照的,佛一成佛先说《华严》,说了大家都不懂,佛就想涅槃了,后来开始说小乘教。《华严性起品》说:“如来、应供、等正觉性起正法不可思议。所以者何?非少因缘,成等正觉出兴于世。以十种无量无数百千阿僧祗因缘成等正觉出兴于世。”佛有十号:如来、应供、明行足、善逝、世间解、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等正觉,这里是简称。佛从本性所起的正法是不可思议。为什么这么说呢?这样的一个佛性起的正法,“非少因缘”,不是一个很少的因缘,而有佛出现于世。以十种无量无数百千阿僧祗(“阿僧祗”是个大得说不出来的数,就是无量)因缘,就是无量的因缘,“成等正觉出现于世”。佛之成佛是无量的因缘才成了佛,在世间出现。“乃至广说如是等无量因缘”,还可以说无量无量的因缘。实际上只为了一个大事因缘。大事因缘是什么?“唯欲众生开示佛知见故”。“唯欲”,唯一就是愿意众生能够开示佛知见故。所以我们请人时总说开示,这“开示”两个字就从这儿来。佛说开示,就是让众生能够开佛知见、悟佛知见。大事因缘是开示悟入佛的知见。那么开示就是佛方面的事情,佛把佛的知见开出来、表示出来;而众生能够“悟”,悟佛的知见,而“入”,证入佛的知见。大家今天舍离了家庭,舍离了世间的种种享受,行作沙门,也是一件大事因缘。这个大事因缘,也就应当要能开自己的佛的知见,悟佛的知见。佛之出兴就为了这么一件事。我们学佛,就是要学这件事,我们也就是要继承这件事。《华严》是佛最初所说,《法华》是最后的垂教,说了《法华》就说《涅槃》了。自始至终,唯为了这样一个大事因缘,欲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能够“开佛知见,示佛知见,悟佛知见,入佛知见”。也就是愿一切众生开明本心。佛的知见,不是佛另外把一些道理给你灌进来,像录音带似的,那有什么价值。实际佛之知见是什么?释迦牟尼在腊八这天夜睹明星成道,头一句话就说:“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这是佛的知见。一切众生都有佛的智慧和德相,跟释迦牟尼佛、毗卢遮那佛是一样的,不但智慧是一样的,功德之相也是一样的,这是佛的知见。也就是愿一切众生开明本心同佛知见,你跟佛的知见就一样了。因为这是众生本来具有的,佛给开一开,一下子就豁然大悟,同于佛的知见,等成正觉,你也就成佛了。佛之度化众生的心愿,这就是佛唯一的大慈大悲的本愿。“本经兴起亦复如是”,佛的大事因缘都是因为如此,那么本经的兴起也是这样。例如:玄奘大师所翻译的《阿弥陀经》为《称赞净土佛摄受经》说:“我观如是利益安乐大事因缘,说诚谛语。”所以这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是佛的知见;十念就往生极乐世界,凡夫就证到不退,这是佛的知见;这样的殊胜法门,“非九界众生自力所能信解”,不是九界众生、包括菩萨的自力,所能够相信了解的,因为这是佛的知见。所以我们一定要知道,我们研究净土法门,就是看到如是利益安乐大事因缘。这样殊胜的利益安乐,离开五恶、五痛、五烧,而得到清净圆满的法乐,这样的大事因缘,说诚谛语,所以告诉大家,要念阿弥陀佛求生极乐世界。可见净土法门之兴起,正同于《华严》《法华》,都是一样的大事因缘。
莲池大师的《弥陀疏钞》,这部著作,我们作为一个佛教徒,不管是不是净土宗,都应当熟读。它和《弥陀要解》这两部书,是咱们中国的净土宗之宝。莲池大师是结合禅宗写的《弥陀疏钞》,这里处处皈依自心,那是非常之透彻、非常之圆满。《弥陀要解》是非常之简要、非常之殊胜。所以印光大师称赞,在所有的注解之中,以这部注解最殊胜,就是释迦牟尼佛自己拿笔来再写一个注解,也不能超过《弥陀要解》。印光老法师这个话也是很殊胜、很了不起,一般人也说不出来。我们要善于读书,不就是广,有的人读藏读几遍,都有功德。但是你要抓住最重要的精华,在这里能够得到法益,看来这还是契合我们的机、契合时机。就好像现在把种种维生素收敛在一个药丸里,你不要去吃那么多蔬菜水果粮食,才能得到这些所需的营养,一个药丸就都够了。这精华的经论也是如此。《弥陀疏钞》讲:“今但一心持名,即得不退。此乃直指凡夫自心究竟成佛。若能谛信,何须遍历三乘,久经多劫,不越一念,顿证菩提,岂非大事。”只要一心、一个念头,不是杂念,妄想纷飞,清清净净的一条心,老老实实持名号,这样的结果就往生,不会再退了。而且你真正发了心,有了信愿再持名,“现生就不退”。这个是很难相信的话,他这“即得不退”,应当包括我所说的“现生就不退”了。而这个意思,很多人是不能够懂得到的,以为往生之后才不退。“此乃直指凡夫自心究竟成佛”,为什么能如此?就是直指凡夫每一个人的本心,究竟成佛。不然怎么就光念念就能不退?因为无量阿僧祗的无量无边功德本来都具足,在一念清净的时候一切都放下了,妄想执着都没有了,那本来就显现,所以这是一个直指。“若能谛信”,你能够真实地信受,“何须遍历三乘”,哪里须要把三乘的教都一点点去读,一点一点去练习,用不着。“久经多劫”,经历很多的时劫,那就千生万生。你现在可以“不越一念,顿证菩提”。就在这一念之中可以顿证菩提,“岂非大事”,这还不是大事是什么啊!所以莲池大师也说明,往生净土就是大事。佛之出兴于世就是为了这样一个大事因缘,把佛的知见告诉大家,只要一心持名就可以不退,顿证菩提,也就是同佛知见了,那还不是大事是什么!可见净土宗正是直指顿证之法。所以过去禅宗、净土在国内是打了好几百年的官司,总是说净土宗浅、不行,而不知道净土宗就是直指顿证之法,“是心是佛,是心作佛”。你念佛是是心作佛,是心就是佛,那不就直指你这个心是佛吗?非得点着鼻子叫你法名,谁谁谁你是佛,这就是禅宗最高的开示。那这里有什么两样?普遍都给证明了,是心是佛。以为这个消极求往生、求自了,不能弘扬大法,不能广度众生,愚夫愚妇之所为,这都是过去因为没有很好人去研究,在此作一种错误的偏见。实在就是“以念佛心,入佛知见”,我们现在就是以念“南无阿弥陀佛”这样一个心,就入到佛的知见里边去了。还有比这更直捷的吗?所以净宗之兴起,正由此大事因缘也。下详明《无量寿经》兴起的因缘,这里分了五项。
甲 称性极谈 如来正说
《华严》《法华》均是圆顿称性之教。是称佛本性的,不是权说,所以三乘教是权说,就是权巧地说,因为众生的根机不够,只好这么说众生才能明白。例如:中学生念物理学,电流等于什么?等于电压,是一个常数,用符号U表示,电阻用R表示,电流是用I表示,I等于什么?U被R除。这就是权说。实际上没有这个事,实际应该就是微分。du是被除数,被dr除,然后等于di。那个欧姆定律,就是权说。先得念权说,真实的告诉你不懂。所以科学也是如此,你只懂到这儿,现在要把微分端出来,你就没办法,首先这一关过不去了。佛法也是如此,说了《华严》大家不懂,所以讲了阿含部等等很多经典。现在这成实宗、俱舍宗,都属于小乘,所以《成实论》、《俱舍论》都是权说。因为大家不能接受高的,只能接受这个。但是这个也有好处,就知道一个电压、电流、电阻三个的关系,那电压大,电流就大;电阻大,电流就小,这个关系还是很重要。虽然它不真实,但是它能马上让你得到一个概念。所以先说小教,然后说始教,开始说大教,分小、始、终、顿、圆。先说《华严》,说了不懂之后,开始说小、始,这不是释迦牟尼佛的目的,不是让大家成了阿罗汉自了就算完了。但是开始要启发众生更发大心,法相、唯识就属于这一类;《大乘起信论》是终教;然后是顿教、圆教;说到圆教才是称性之教。《华严》《法华》都是圆顿的称性之教。“但其归趣,却在本经”。这两部经哪里算是它的归宿,却在《无量寿经》里。我这个话,是根据蕅益大师的话,蕅益大师称赞《阿弥陀经》(《阿弥陀经》和《无量寿经》是一本经,《阿弥陀经》称为小本,《无量寿经》称为大本;《阿弥陀经》称为小经,《无量寿经》称为大经。再把《华严》加进去,那就是《阿弥陀经》是小本,《无量寿经》是中本,《华严经》是大本,都同一部类),也就是《无量寿经》说:“绝待圆融,不可思议。《华严》奥藏,《法华》秘髓,一切诸佛之心要,菩萨万行之司南,皆不出于此矣。”“绝待”就是绝了对待。咱们都是对待法,说是就有非,说生就有灭,都是相对的。它是绝对的,就绝待,没有对待。《维摩诘经》就“不二法门”。一个二就是有对待,俩。说“不二”,谁跟谁对待?不二法门。绝待的圆融是不可思议的,这就是《华严》跟《法华》。“奥藏”,“藏”就是藏也,汇聚、深奥的内容。“秘”,最深、最精、最微妙,大家不能理解了,称之为秘。佛法没有什么保密的,但是这个道理大家听了跟不听一样,就称为“秘”了。这是个秘藏。所以达摩祖师临终让几个弟子各说自己的心得,说来说去最后慧可大师一句话不发,就站那屹立不动,依一而立。达摩就赞曰:“子得吾之髓矣!”你得了我的髓,这髓就得的是心要。所以“《华严》的奥藏,《法华》的秘髓,一切诸佛的心要,菩萨万行的指南针,都不出于《阿弥陀经》、《无量寿经》矣”。这是大德的话,蕅益大师,印光大师称赞了;莲池大师,大家公认是弥陀化身。这样大德的话很多人现在不大注意,现在我们要好好地去注意,好好地去领会,所以本经是称性极谈。
日本大德道隐所著《无量寿经甄解》,这个书很深,可惜我缺了三分之一,传印师在日本也找不到,确实有他的见解。他说:“五浊之世,造恶之时,圣道一种今时难修。其难非一。特此一门,至圆极顿。而且由其简易直捷,则出世之正说偏在斯经。一代所说归此经,如众水归于大海。……由此言之,百万阿僧祗因缘以起《华严》之典,一大事因缘以成《法华》之教,亦唯为此法之由序。”现在是五浊恶世,就像《阿弥陀经》中五浊,就是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劫浊,命浊。造恶,人人都在造恶,国内国外都一样,造恶的人太多。“圣道一种今时难修”,释迦牟尼佛所传的圣道,现在人太恶、人太坏,很难修。过去完全按照两三千年前释迦牟尼佛时那个制度、那种修持方法,现在的人很困难了,根器不够了。而且“其难非一”,难度不是一点。“特此一门”,特独有净土这一门,是“至圆极顿”。在圆,它是至圆,到头了;顿是极顿,登峰造极了,到了顶巅。“而且由其简易直捷”,因为本经很深、很殊胜,又简单容易、直捷了当,所念的这句“南无阿弥陀佛”,就是你的本心。所以“念念唤醒自己”,一句一句就是把自己唤醒,现在你睡着了在做梦,所以“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大家都在有为法里头,是如梦如幻,在做梦。现在就要把自己叫醒,就像打麻醉药打过了头就要死了,再要恢复知觉,就喊他名字,比方是我,就喊黄念祖…就叫醒了。现在我们念南无阿弥陀佛,就是自己唤醒自己,所以直捷,佛出世的“正说”偏在斯经。佛有许多各种的权说、或者委曲的说,不得不委曲,因为大家只是这个水平,都说出来听不懂,只好跟你说一种方法,现在去做先得好处,所以就委屈,那不是正说。所以佛也说,佛的种种教是可以有矛盾的。如《大乘起信论》就得三大阿僧祗劫成佛,到圆教就刹那可以成佛,这不就矛盾了?所以佛就说“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佛已经替你做好了选择,要依止了义教,不去依止那个不了义教。现在学唯识的人攻击净土,就是不了义教攻击了义教,这不很明义嘛,它始教攻击圆教。“一代所说归此经”,这赞叹到极点了,佛的一代所说的都归到这部《无量寿经》。“如众水归于大海”,像天下的一切水都流归大海,中国三条江,珠江、黄河、扬子江都流到海里去。所以一切经最后都要流到极乐世界、弥陀的大愿之海。“由此言之”,这么来说,“百万阿僧祗因缘而起《华严》之典”,《华严》之典,佛说有百万阿僧祗的因缘。“一大事因缘以成《法华》之教,亦唯为此法之由序”。这两部经,也就是为《无量寿经》作前面的引言、序论,引归到《无量寿经》。所以我们也须要知道,百花齐放种种的都应当有所了解,然后根据自己多生的宿慧和根器,选择一门去精修。法法都是导归圆顿,都是极殊胜的,但是不修总是不行。“说食数宝”,只会说今天有什么好吃的,给人家的宝贝数数,多少绿宝石、多少红宝石、多少金刚钻、多少珍珠,帐目一点也不错,与你无关,都不是你的,我们就是要注重修行。所谓《甄解》这一段话,就是说《华严》《法华》两经只是《无量寿经》的一个导引。那本经“正是一大藏教的指归”,所指出的归宿之处。佛说了一大藏教,是拿这部《无量寿经》作为还家的归宿。
《华严经》经末,最后一卷,普贤大士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是其明证。所以把《普贤行愿品》也列入净土五经之一。《华严》八十卷,讲了那么多玄妙,最后还是“愿我临欲命终时,尽除一切诸障碍,面见彼佛阿弥陀,即得往生安乐刹”。归到这儿了,就是一个证明。圣教如旃檀,片片皆香,法法都圆顿,本无高下。《金刚经》说:“是法平等,无有高下。”“唯以众生垢重障深”,心中的污垢很重、很深,心也很粗、智慧也很浅。“饥遇王膳,而不能沾”,你是饿了,碰见国王摆了宴席就不敢去动筷子,虽有你没法吃,别的法虽然好,你不敢动。比方法相,最后是唯识观,那很殊胜,这一切都唯识所现,观到一切都唯识不就平等解脱了?但是你在实践上这么去用、去观,平平常常的时候可以,真正问题一来就不行了,他这里就是用不上。“唯本经持名一法,乃易行道,是人人能修”,这是个易行之道,是人人都可以去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