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书坊

《无量寿经讲座》03(前言)

2016-01-17 11:43:09 点击数:

 

 

黄念祖居士1988年讲于北京 中国佛学院


 

“净土诸经之中,唯此经备摄圆妙”。每部经都有每一部经的殊胜,如《观经》、《阿弥陀经》也一样。阿弥陀佛是怎么成佛的?不知道;四十八愿是什么内容?不知道;怎么发起的?也不知道。而修行之中,当然是《观经》讲了一个“观想”,《阿弥陀经》讲了一个“七日七夜”,都是只举了一个法子。但种种的修持道路,也都没有像本经说得这么全面。只有这部经是“备摄众妙”,一切圆妙的地方,都很完备的摄在里头了。一部经都要有个宗旨,这部《大乘无量寿经》以什么为宗呢?“以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为宗”。这个修行就是要发菩提心。《华严经》的话:“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为魔业。”你要把菩提心忘了,去行种种善,那是做魔的事业。“菩提心”重要啊!所以修哪一门,都不能够离开发菩提心,它是大智慧、大慈悲、大愿力相结合融化为一的心。光发菩提心那就跟别的宗一样了,又加上“一向专念”。“一向”就老是这样;“专念”,专念南无阿弥陀佛。发了菩提心修念佛法门,是本经的宗旨。“以弥陀十念必生之大愿为本”。这部经以什么为宗旨的根本呢?就是弥陀四十八愿中的第十八愿,“十念必生”的大愿,念十句必定往生。现在明真长老,就修十念法,他是禅宗,但是兼修净土,他要往生。就是一天念十口气,这叫十念法。在临命终时能有十念“南无阿弥陀佛”,哪怕能念一句,不管是什么罪业,决定当时就生到极乐世界,这是弥陀的大愿,称为“十念必生”的大愿。所以日本一亿多人口,它是种种的发达,现在有五千万净土宗,差不多一半人口都是念佛的。都是遵从中国善导大师的教导,就是抓住了第十八愿。十八大愿就是“至心信乐”,乃至愿生极乐世界,哪怕念了十念,都可以往生,就极言其方便。但这里我们要知道,像明真法师这样念十念是可以的,其余的人,你没有修别的,成天看电视、逛马路,一天只念十句阿弥陀佛,那我可以告诉你,你往生不了。如果为了弘扬佛法,为了修持其他的事情,你的时间很少,但是还保留坚持每天的十念,这个可以往生。不管用什么方法,最后临终的时候你有十念,也可以往生。因为弥陀最慈悲,发了大愿我要救众生,这不是一个空口白话,得给你一个方法,使你得度,使你离开这个娑婆苦恼的世界,到极乐世界去进修,一个极好的环境,去了之后决定成功,再不会退步,寿命又无量,种种因缘都是助长你的道心。

本经“深明三辈往生之因”。讲了三辈往生,上辈要求就高,中辈在中间,下辈低一些。不管合乎哪一辈,因为有具体的条件、具体的情况,只要符合了一种,往生都是绝对的。你宿根很好智慧猛利,种种的修持可以上品生。真正上品上生,当下就是大菩萨,就可以分身到无量世界闻佛说法,分身到无量世界去度众生,就得无量的陀罗尼,这边还没断气就达到这种水平。三辈往生都有一个共同条件,都须要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广摄九界圣凡之众”,九界的圣与凡都能够摄受。这部经还摄了人间,你要求往生成佛,先要做个好人,在社会上让人感觉你是信佛的人,你的所行所为,让人家能够敬佩。不要叫人家说,你看看就这样还是佛教徒呢,那就是以身谤法。所以在本经讲了五恶、五痛、五烧种种的。“五恶”就是杀、盗、淫、妄、酒五种。人的种种狡诈欺骗,杀、盗窃、抢劫、绑架、淫乱、瞎说、妄语、挑拨离间,种种的罪恶都要禁止,这部经也讲了。不是只讲深的,这做人的道理也讲了。所以“广摄九界圣凡之众,正显持名念佛之法”,把持名念佛这个法,堂堂正正的全部显示出来。“直指往生归元之路”,众生得到往生,能够返本归元,恢复本来原有的佛性,这条道路就是给我们直指。是故此经称为净宗第一经也。

可是如此殊胜第一的净宗宝典,竟在我国《大藏经》里闲放着,让尘土盖了一千多年。所以“考其原因”,追究它的原因,就是由于此经五种原译,互有详略,出入太大。像《阿弥陀经》有两种翻译,鸠摩罗什也翻了,玄奘也翻了。《金刚经》也有好几种翻译,这个出入不是很大。当然《心经》的出入稍微大一点,现有这本《心经》只是一个中段,没有头、没有尾;有人翻译的还是有头有尾的,跟普通经一样。可是《无量寿经》这五种出入就太大了,举一个例子,就可以概括其他了,我们说最要紧的是弥陀的愿,大家都知道弥陀四十八愿。这在五种译本中,曹魏康僧铠翻译的是四十八愿;唐朝,又翻译一次四十八愿,只有两种翻译是四十八愿。更古老的汉朝,在三国之前就翻译了;跟曹操同时的孙权,东吴也翻译了,这两本是二十四愿。所以有人就批评夏老师,怎么人家四十八愿到你这成了二十四条。他就没有仔细去考究,有两种是二十四愿。《宋译》是三十六愿,还有最古的叫做《阿弥陀偈经》,只是偈子,也讲了愿二十四章。所以在古代的经偈里,二十四的占了三个,四十八的占了两个,三十六的占了一个。而这是一个最重要的内容,就是为什么这部经尘封大藏,在大藏中让尘土把它盖满了,就是详略出入很大。使初心学者,单看某一本,难明深旨,往往还有很多殊胜的东西你没看着。要去遍读五种也不好找,也很费时间。所以过去很多人不知道《无量寿经》有五本,顶多知道有个《魏译》康僧铠。而且四十八愿里也不够四十八,有的重复了;往生净土有两个很重要的愿,一个是“国无女人”,一个是“莲花化生”,它却没有。我们看敦煌画的像,佛都画有胡子。最近广化寺有人画西方三圣,把观音画成个女像,要送到香港去。我说这个像不如法,极乐世界西方三圣都是大丈夫像,国无女人,在敦煌画的像都画上胡子。这张像他们就没要,后来这画像的人怪我,你这一句话,这画没人要了。所以极乐世界就好在这里,衣食完全不要你操心,又没有恋爱问题来分你的心,就没有什么机会让你退,处处是说法闻法。至于莲花化生,极乐世界,不是须要父母来生的血肉之体,而是在莲花中化生。这两个愿很重要,但是在《魏译》里也没有。“于是多舍此经而去研究《阿弥陀经》”,大家都去念《阿弥陀经》了,又方便、又好。在中国从隋朝到现在,给这五种原来译本做注解的只有两个人,一个是隋朝的慧远法师,一个是唐朝的嘉祥大师——就是吉藏,作《俱舍论》的祖师。但他这一本还没有单行本,大藏经里头有。所以清朝彭绍升就说:“此经阐扬者少,实以无善本故。”自古来弘扬这部经的人很少,就是因为它没有一个完善的本子。头一个原因,佛不止说一次,因为这部经很重要,所以多次说,每次说的对象有不同,当机的情况有不同,因此所说的就可以有出入了。正因为这部经没有善本,从宋朝起,王日休(王龙舒),他是个进士,首先会集;其次,就是清朝的彭绍升,删节了一本;再有清朝末年魏承贯也会集了一本。因此除了五种原译之外,又有三种会集本所以成了八本再加上夏老师这一本《无量寿经》共有九种版本。

宋代大居士王日休,号龙舒,曾写了《龙舒净土文》,四海称誉,传诵至今。根据古籍的记载(我的《大经解》里没有写),他这个木版(过去经是木版上刻字印刷)上曾经出舍利,而且他是站着往生的。他作的《龙舒净土文》,最近居士林还印了流通,这实在是可以证明这位居士是净土宗的一个解行俱优的、希有的在家大德,他就是看到这个宝典没有人看,所以就会集了一部。可是他只会集了四种,《汉译》、《吴译》、《魏译》、《宋译》,没有把《唐译》会集进去,这个名字叫做《大阿弥陀经》。这个会集本出来之后,大家认为很方便,文字很流利,比看原来的翻译本容易多了,所以寺庙里头念经,也就念王龙舒这一本。也不知道是位居士会集的,那时也没有这个意见,反正就是《大阿弥陀经》。王龙舒会集的这一本就比《魏译》这一本流通得还广,其他的译本就没有谁念了,念的就是《魏译》本和王龙舒的会集本。而且王龙舒的本子在中国的藏经、日本的藏经都入了藏。莲池大师是明代了不起的开悟的净土宗大德,宏扬念佛法门。莲池大师对于王龙舒这个本子有评论。他说:“王氏所会,较之五译,简易明显,流通今世,利益甚大。”王会集之后,他的本子跟原来五种的译本相比较,来得简单容易,词句的意思明显。“流通今世,利益甚大”,在宋以后就流通,这个利益很大,刻本很多,念的人也很多。莲池大师又说:“以王本世所通行,人习见故。”因为王本世间就通行了,大家看的很多,都习惯了。莲池大师作《阿弥陀经》注解,要引用一些《无量寿经》的话作证明的时候,他多引证王龙舒会本的文,就是因为这个本子流通比较广,所以王龙舒这个本子很重要。“间采原译”,也有的地方莲池大师用原译。净土宗还有一位祖师幽溪大师,就更过于莲池,于所作的《弥陀圆中钞》,专取王文。《阿弥陀经》有三部注解,如日、月、星三光,就是莲池大师的《疏钞》,蕅益大师的《要解》,幽溪大师的《圆中钞》。你看了这三部注解,别的注解可以不看了,都非常的好,尤其是《要解》和《疏钞》。幽溪大师在《圆中钞》里引证《无量寿经》的地方,完全用的是王龙舒会集本的经文。中国近代的三大德——谛闲老法师、(我的皈依师)虚云老法师、印光老法师这三个人,是中国近代的三大高僧。印光法师给《圆中钞》作序,也称赞王龙舒这一本:“文义详悉,举世流通。”所以在宋朝出现的这样一本流通于世,很多人都在采用。这本来很好,但是这一本有很大的缺点。

王氏会经,虽大有功于净宗,但所会之本颇多舛误。舛是颠倒,误是错误。白圭之瑕,贤者惜之。很好的一块白玉上面有些斑斑点点,大家觉得可惜。他错误在哪呢?首先我们引用莲池大师的话,莲池大师批评他说:“抄前著后,去取未尽”。一部分抄,一部分又自己著作了,这叫抄前著后。先抄,后头又著。去取未尽,有很多重要的他又去了,去掉的又不很恰当;取的,抄下来的也不是精华。彭绍升就更尖锐了,批评他说:“凌乱乖舛,不合圆旨。”凌乱,俗话说乱七八糟。舛是舛误、错乱;乖是错误、乖张,都是不好。“不合圆旨”,说他这个著作不合圆教的宗旨。所以这一本虽然流通很广,但是古德认为他这缺点很严重。

今笔者(就是我本人)仰承古德——莲池、彭居士等大德的种种说法,把王龙舒会集的缺点归纳为三个方面:⑴王会集的是四种译本,还有《唐译》没有会进去。唐译在《大宝积经》称为〈无量寿如来会〉,是菩提流志大师翻译的,很多奥妙精要之文,净土宗的精华,为他译所无,而王龙舒忽略了,因为当初没有用“无量寿经”的名字,在《大宝积经》中称为〈无量寿如来会〉,所以他缺少一种。⑵就是莲池大师说:“去取未尽,取繁遗要。”怎么叫去取未尽呢?他收拾一些繁杂、繁琐的文句,重要的反而丢了。改深为浅,把深的改成浅的了,这是我综合的。我们就举莲池大师的话,莲池大师责备他说:“如三辈往生,魏译皆曰发菩提心。而王氏唯中辈发菩提心。下曰不发,上竟不言,则高下失次,故云未尽。”在曹魏时康僧铠翻译的,三辈往生,上辈、中辈、下辈都说要发菩提心。可是王龙舒的会集,只有中辈是发菩提心,上辈到底发不发没有提,下辈他又说不发菩提心。他就改了,跟《魏译》不一致了。莲池大师又说:“上竟不言,则高下失次”。中辈都发菩提心,上头你倒不说了,那上辈就更应该发菩提心,所以高下的次序就不正确了。失次,故云去取未尽。从上面所看,莲池大师的批评,“上竟不言”,上头就没有说,这遗要,很重要的就丢了。下品你说没发,就是把深的改成浅的了。发菩提心本来是很深的事情,改成不发,就变成浅的事情了。我们有很多人把佛经的道理做了很多解说,“改深为浅”。这是我希望在座的诸位,今后要特别注意的事情,不要把自己所体会到的东西,很迅速的以为就是这样了。所以《四十二章经》说:“慎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千万要慎重啊!不要相信你的思想,你的思想不可信。因为你在妄想之中,所以很多都改深为浅,以为自己懂了,就做了些解释,实际上把一个很深的东西,讲的很浅很浅了。所以莲池大师和彭二林,都批评王龙舒会集的《大阿弥陀经》。⑶就是王龙舒这个本子的致命伤,我们不能开这样的例子,这是很严格的。莲池大师就说他会集本:“抄前著后,未顺译法。”责备他,前头是抄引经文,这四种译本中这抄一点,那抄一点,而自己在这里又编了一些文句。他把这个意思会集了之后,这些文句怎么能衔接起来,就自己编了些句子作为经文了。经文是佛说的话,你把自己编的话当作佛说的话,这个很不好,这个例子不可以开,所以是“抄前著后”。既然是会集,就必须依据原经,你会集这几本,只能从这几本里原来有的文句把它挑出来,不能自己随便在原译之外“擅增文句”,这就避免了改经的毛病。所以莲池大师批评他“未顺译法”。你要翻译可以,有印度文的原本,看了之后,这个原本的翻译跟以前的人不一样,你照着原本翻译,那是允许你用自己的文字。但现在你是会集,那就不能随便用自己的言句了。所以看见王龙舒的错误,不是在于他不应该会集,而是会集之后存在一些毛病。这就是五种原译之外,加上王龙舒的就是第六本了。

彭绍升居士看见王本不好,就把《魏译》里很多繁杂的文句,给删节了,但是这还不是会本,这是一种删节本。等到晚清魏默深居士,文字很好,是个文学家,就把五种译本,包括《唐译》来会集,同时尽量避免王龙舒这种错误。他这本出来,确实我们说,比王龙舒那一本好。这个要流通,那要比王龙舒的《大阿弥陀经》效果好得多。可是他也没有完全避免王龙舒的毛病,经里有好多大段,都是讲咱们世界的淫欲、嗔恨,贪嗔痴这些错误,他把这些全删掉了(因为这些还是很重要,你要学佛,先要是一个社会上能站得起来的人),而加了些文句,他说什么淫欲火烧、嗔恚火烧等等火来烧,这些不是原来经的话,是他自己写的。还有,他说佛的宫殿,“或在虚空,或在平地”,这是经上的话。他忽然加了一句,“或在树间”,这些人住的宫殿在宝树里头。这又是他自己随便加上去了,所以他没有完全补救王龙舒的缺点。

先师夏莲居老居士,精通于中国儒家、古典文学的各方面学术,他是先修禅宗,从禅宗、密宗,最后归到净土。是“悲智双运,宗说俱通”,又有智慧又有悲心,正因为这样才来会集,而且他是宗说俱通。“宗说俱通”,这是咱们常用的。现在大家所研究的都是教——佛教,看经、听讲。一个是教下,一个是宗下;一个是学教,一个是从宗门进来。宗跟教,大家要有所知。“教”就是一步一步的,经过很多很多位次,经过种种禅定,怎么样先修止观,四禅八定(八种定),一种一种有个次第。至于“宗”,不立文字,教外别传(在教以外的另一种传授),没有次第,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没有语言文字,迷就是众生,悟就是佛,中间没有那些阶梯。

禅宗第一件公案(大家以这个作为案件,作为标准,所以称为公案),就是世尊一天在灵山法会上,大梵天王以金色波罗花献佛,而且天王以身体为座位,请佛坐在他身上说法,“佛就拈起一支花”,世尊拈起一枝花来给大众看,大家看见这枝花不知道什么意思,所以“大众惘促”。“唯独迦叶,破颜微笑”,他看看一笑,一笑佛就说了:“吾有涅槃妙心,正法眼藏,嘱咐摩诃迦叶。”涅槃的妙心,正法眼——眼藏,嘱咐给了大迦叶。一句话也没有,佛也没给他说什么,大家都莫名其妙,就是迦叶一笑,所谓这就叫世尊拈花,迦叶微笑,称为禅宗第一则公案,衣钵就给了迦叶。所以在涅槃会上,佛也说:以后你们对经典中如果有什么争论,一切听迦叶的。他传了佛的心,传佛心印,心与心相印。这个“印”字很重要,外国是签字,中国讲印鉴。你要存款,刻个图章,你去取款的时候,要跟你原来的图章对一对,图章对了才付钱。所以印很重要。迦叶就是得了释迦牟尼佛的心印,这不是在语言文字里头的,所以称为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现在佛学院也要开禅宗的课了,主要学来学去还是属于教下。当然,学教也可以大开圆解。但是完全讲不立文字这样一个门,就没有什么语言,禅宗也就不须要读什么经,就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这一切就是你本心。实际是,一切法门都融缩在这个念佛法门里头了。弥陀的一切功德庄严,都摄在咱们本心里头了,这就是直指人心,这就是佛的果觉。佛在腊八这一天夜睹明星成道说:“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不能证得。”佛的果觉,别人说不出,一切众生都有佛的智慧德相,唯以妄想执着不能证得。因为你有妄想执着就不能显现、不能证明。佛就给你直指,告诉你自己的本心就是佛。这还有个语言了,但是在迦叶那时就没有语言,就是这个花,他能一笑,就是教外别传不立文字,这是宗。在宗上不能通,你大开圆解,从这个门也能通通气。所以光研究教,拿佛法当学问去研究的人,往往只能成为佛教的学者,对于佛教,完全是个十足的门外汉,这一点必须得知道。这是古德的话:“通教不通宗,长虫钻竹筒”。一个竹筒子,这个长虫在里头钻,你看看,是多么的不自在,哪天钻得出头。所以我们要“学修并重”。只是当做一个学问去学的人,最后就只能作为一个佛学家,作为一个竹筒子里的长虫。长虫,北方话就是蛇。还有很多很有学问的人来学佛法,他就按他研究学问的那些方法来研究佛经,往往非常吃力甚至于走不通。一方面,大家来佛学院上课,来研究经典;一方面,要学修并重。在宗上要能通是最好了,不能通也要稍微通点气,也都有好处。

夏莲居居士是宗说俱通的人,正是因为他宗说俱通,所以他能圆融显密禅净于一心。把显教、密宗、禅宗、净土都融会贯通在自己的一心之中。现在的人就是吵架,显教就骂密宗,密宗就骂显教;密宗说显教水平低,显教骂密宗是邪魔外道,在外,不能融会。禅宗、净土也是如此,禅宗看净土,这愚夫愚妇哪年能开悟?净土宗就说禅宗都是口头禅,怎么能了生死?互相轻视,实际真正皆不可思议。所以到了圆人,真正有了圆修圆解的人,就看出法法皆圆,法法导归圆顿,佛法如栴檀木,片片俱香。佛对不同的对像,说不同的法,你意欲学显,就给你说显;你意欲学密,就给你说密。就是除你的妄想执着,恢复你本来的佛性。所以戒定慧都是为了这个事,把妄想执着先要有戒来管一管,然后能够得定,生出智慧,就消灭贪嗔痴,种种都是一个道路,都是一件事情。所以对于宗说俱通、圆融显密于一心,这样一个人他“专宏持名念佛”。这是我亲身的事,那贡嘎活佛来了之后让我去传话:你跟夏老师说,在北京能够作密宗活佛、作一代法王的,只有夏这个人,他只要肯来皈依,就可以继承他这个法位。我去跟夏老师说,他说:我已经在宏扬净土了,不再转变了。所以他是专宏净土。我又把这话回报给贡嘎活佛,贡嘎活佛也很同意,笑了笑,并没觉得他不接受,没有任何别的感觉,所以这都是很圆融的人。他就是真正相信“持名法门摄万德”,一切法的功德在净土法门中全有了。所以很多人不安心,修着修着又想学学这、又想学学那。有一个八十几岁的老居士,人好极了,到了晚年他要想放弃念佛去修禅定,来不及了,都八十多岁了。所以“信心”很要紧,要相信净土法门摄万德,就如万德之总。夏老居士为了要宏扬净土,就愿此净土宗的第一部经能够宏扬、能够放光,让这样一个宝典来饶益我们现在和将来,所以继续王龙舒等这些前辈的贤人之后,重行会集。这是发了很大的心,他第一次发心做了一个试验,梦中就到了极乐世界见了莲池大师,还有很殊胜的一些感应,以后我们慢慢再说。“摒弃万缘,掩关三载”,一切人都不接见,闭关三年。“净坛结界”,这是夏老居士在天津著经时候的佛堂,都是按密坛、净坛结界,很如法的。“冥心孤诣”,“冥”就是很深的心,孤诣。这个“孤”字,禅宗有这样的话,“历历孤明”。历历,清清楚楚,不是断灭,很明,但是“孤”,也就是万缘都放下了,所以无住。《金刚经》讲“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无所住,这个心就“孤”了;心还在生,它就是明。所以禅宗说,“不与万法为侣”,不跟一切万法作侣伴,也是孤的意思。说冥心孤诣是造诣,这个孤字也就是“历历孤明”这个孤。闭门三载,谁也不见,什么事情都不管了,一个念头就是宏扬净土法门。所以这个心是孤啊!“稿经十易”,改过十次的稿子,最后才大功庆成。

首蒙宗教俱彻之慧明老法师手持会本摄影于佛前,为作证明。慧明老法师,在这个照片上坐在前头,这是一个安徽的老法师,现在有人在五台山碰见茅蓬的老和尚还提到,他承认,说慧明老法师了不起,那是开悟的大德。我可以举他一件事,也就知道老和尚这风格了。安徽很出名的一个庙,花非常多,春天了,庙里花都开了,省政府要在这儿宴会赏花,订了几桌席。慧明法师说:“你们来这赏花可以,但只能是素菜,荤菜不许进山门。”可省政府哪里肯吃素,他们坚持还是荤的就来了。慧明老法师一听谈判不行了,他就把僧袍一脱,拿个铁的锡杖,横着锡杖门口一站,你们谁抬荤的进来,我们就拚命。大家一看老法师今天变样了,穿了短装拿个铁锡杖站在门口,大家一看,走走算了,另外找个地方。所以他不是屈于权势的人,同时,在佛法当时他是一个宗教都很透彻的人。夏老师会集之后,他首先赞成,他是夏老师的老师。在当时居士中有两个泰斗,叫“南梅北夏”。南梅是梅光羲,是我舅父。北夏就是夏莲居,他们两个人都皈依慧明老法师的。慧明老法师说:“我给你证明,我承认你这会集本是好的”。于是乎一人手里捧着一本《无量寿经》(稿子写出来了),一左一右在佛前拍照。这一次经过了十年动乱,这个照片居然又回来了,这都很不可思议。我把照片印在《大经解》前头作为证明。

后头又律宗大德华北三大高僧(慈舟老法师、真空老法师、倓虚老法师)之一的慈舟老法师,有人请他到济南,到了济南只做了一件事,就是讲《无量寿经》,花了一个多月时间专讲这部经。而且慈舟老法师做了一个《无量寿经》的科判,很殊胜,三辈九品特别提出了“一心三品”,一心不乱的“一心”。所以,一念净心,念一句佛也能往生。先舅父梅光羲老居士在中央广播电台就讲这个经,并且称为这是善本。而且在经序里说:“精当明确,凿然有据。无一义不在原译之中,无一句溢出本经之外。艰涩沉晦,使之爽朗;繁复冗蔓,归于简洁;凌乱俾成整严,缺疏悉令圆满。必期有美皆备,无谛不收。……虽欲不谓之善本不可得也。”“精当”,又精要又妥当;“明确”,很明白、很确实。“凿然有据”,确确实实都有证据,都是根据原来译本里头出来的。“无一义不在原译之中”,没有一个意思是原译里头没有的,没有一句话是出乎原译的本经之外,句句都在原来的译本里有着落。“艰涩”,很难念、很涩口的这种文字很多,古文章常常是艰涩不好念。沉晦,天很阴沉;晦,初一是晦,没有月亮,就是没有光明、不明白、不明显。这种艰涩的不明显的地方,都“使之爽朗”,变为爽明、爽朗了。他把这几种译本中艰涩的、沉晦的就舍了,选好的进来。“繁复冗蔓”,很繁琐、重复、冗长,蔓是枝蔓,枝枝节节的,“归于简洁”,简单干净,凌乱变成整齐。“缺疏悉令圆满”,比方,《魏译》本缺两页,就把它都补进来了。“必期有美皆备”,原译中所有的美之处,全都备摄在自己的会本里。“无谛不收”没有一个真实的义谛不收进来的。“虽欲不谓之善本不可得也”虽然想不管它叫做善本也不可能了。这是我先舅父赞叹这个经的话。所以先师会本问世以来,传播得很快,佛界尊宿多以会本文简义丰,词畅理圆,讲说赞扬,流通中外。见者闻者,欢喜信受。而且各地都在印行,美国等地都在印,他们各处的讲解,比我们国内显得还先走一步。且蒙海外佛学界收入新印之续藏。行见大经光明,常照世间。昔贤会集之胜愿,幸告圆成。《无量寿经》之善本,于兹庆现。此实为希有难逢之大事因缘也。

我自己是个具缚下凡蒙先师此经之大事相嘱先师期待我完成这个任务作这个注解。我虽然是发了愿意报佛恩、度众生的愿但是障深慧浅障碍很深智慧很短浅对于这样一个重命实感惶惧!所幸曾经听过先师讲解亲闻此经全部。而且在二十年随侍之中听到关于禅、净、密各宗夏师的体会。人家都知道我是从夏老师学净土宗而不知道我从夏老师在禅宗得的益处是非常突出。我首先从禅宗打开一个缺口这才能够粗粗知道先师会集这个大经的深心。在六十年代初的时候我写了一个提纲就很简单地念给老师听当时夏老师的话:“以后《无量寿经》随你去注解。”经过十年动乱之后我的稿子没有了笔记也没有了但就因为夏老师说过这句话这个经的事情随我去注解所以就斗胆又继续。等到真正来写的时候我都七十了年已古稀有很多病。愧深恩之未报惧无常之将至。于是奋老病之残身继传灯之宏誓以此身心供养三宝。现在上课还是带病来的别的聚会我都不参加就把这一点点精力留着来给大家上课当时写这个注解也是这个心情。感觉可以我就闭门谢客现在我谢客的牌子还是没摘希望大家多体谅因为精力很有限就全力注经。以报先师及十方三世上师三宝与法界众生之深恩于万一(密宗称四宝提了上师再加三宝)。所以这么做带着病来会集注解这一切一切只是为了想报这个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