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念佛三昧论讲记 解释论文(三)
2016-01-24 11:41:35 点击数:
【夫法身无朕,假于名而法身显矣。报化无边,缘于名而报化该矣。】
‘朕’:朕兆,迹象。法身没有什么迹相,没有什么踪影可以找,没有什么形相可以去摸、去抓、去看。法身就是这样,抓不著、摸不著、看不见,没有一切踪迹。但是假借这个名字,名以召德,法身就显现了。南无阿弥陀佛,这一句就是佛的法身。你念这一句的时候,佛的法身就显现在这一句之中。所以它是最胜方便。本是不可捉,不可摸的,但是假于这名字,法身就显了。所以名字很有关系。瓦匠在房上,要瓦刀,底下人就把瓦刀送上去了。要泥,泥就上去了。要水,水就上去了。名字就是召实,念这名字法身就显现了。
报化无边,无边的报化身,广大得无穷无尽。但是你就因为缘此名字,一切报化身都概括进去了,报化身都在里面了。缘于名而无量无边的报身、化身,全概括在名字里头了。此论做得很好,一步一步紧凑。念法身功德无量,念报化身功德无量,怎么念?一句名字,法身就显现了,一切报化身都概括在里头,无量无边的报身、化身都概括在里面。底下引证《华严经》的经文。
【须弥偈赞品:‘宁受地狱苦,得闻诸佛名;不受无量乐,而不闻佛名。所以于往昔,无数劫受苦,流转生死中,不闻佛名故。’但闻佛名。已植胜因,何况数数继念。】
这首偈说为什么我们知佛名字,念佛名字?说得很深刻。我宁可受地狱的苦,而能听到名字。我不愿意享受种种的无量的快乐,而不闻佛的名字,不知道佛法。这跟一般人的思想完全不一样,一般人都贪图眼前的乐。我宁受地狱之苦,地狱之苦:一人亦满,多人亦满。自己就遍满地狱,处处都有自身在受苦,无停止的在受苦。受刑死了,冷风一吹就活,活了再受,受了再死,死了再活。偈说我宁可受这样的苦。可是现在有的人念佛,碰了一点不如意的事,得了,不念了。但偈中这个精神是:宁受苦得闻于佛名,不愿意受种种享乐而不闻佛名。天上快乐,但是很难闻佛名,修福的机会又少。天上都很享乐,都很好,救人作功德的机会难得。
所以,往昔无数劫,我受苦,在生死中流转,为什么?就是因为没有听到佛名字。佛的名字很难得闻。证到阿罗汉,只知道咱们这个世界有释迦牟尼佛。若不从释迦牟尼佛闻法,不知道他方佛。那是释迦牟尼佛告诉他们,自己不可能知道。所以,这一段说的很深,由于目光远大,看到三世因果。无量劫来流转,就是因为不闻佛名。所以我宁可现在受大苦,希望解脱。只听见佛的名字,就是‘已植胜因’,(种了很殊胜的因了),‘何况数数继念’,一念一念相继呢?
【如文殊般若经云:‘欲入一行三昧,应处空闲,舍诸乱意,不取相貌,系心一佛,专称名字,随佛方所,端身正向,能于一佛念念相续,即是念中能见过去未来现在诸佛’。何以故?念一佛功德无量无边,亦与无量诸佛功德无二。】
引证大智慧文殊菩萨。文殊菩萨智慧第一,所以大家朝五台,求智慧。智慧非常重要。文殊菩萨特别提倡念名字。大智慧的菩萨,才能体会到这。文殊般若经说,欲入一行三昧。一行,就是不二的行,不是又修修这,又修修那,又惦这头、又惦那头。很多人念著佛,心里还惦著道教,惦记著气功,种种种种,都是心里不专一。‘一行三昧’,没有夹杂,很纯一。
要入一行三昧,什么叫一行三昧?怎么样去入呢?入的办法就是‘应处空闲’,你应该把空的时间抓住,利用空闲的时间,今天歇班就是空闲时间,不要去遛市场,东转西转。找个安静的地方好好的‘舍诸乱意’。空闲的时候,你坐下来,把乱七八糟的思想舍开,不要心猿意马。‘不取相貌’,取相貌也就是观想,一行三昧不取观想。观想功德很殊胜,但是比较难。观想要求在定中,才真作观。心中不定,就观不起来,观不清楚。这是一行三昧,根本不取相貌,不要观了。‘系心一佛’,就把心集中在一个佛上,不是一会念这个佛,一会又念那个佛,一会想往生,念阿弥陀佛,一会又有事想求观世音菩萨,一会又想财多,又念两句财神咒,这就不是系心一佛。真正闭关修净土的人,只供一尊佛,就供阿弥陀佛,专一。‘专称名字’就念名字,就念名号。可见大智文殊,专主持名。‘随佛方所,端身正向’,净土宗主张面西,这是文殊菩萨教的。随著佛的方向端身正坐。这是为什么?这也为了使人摄心。有人问过善导大师,你干嘛要指方立向?不是执著吗?大师答:现在凡夫,指定方向,他心还不专呢!你不给他指定方向,那他心里头更专一不起来了。所以,就是要指定方向,佛在那方,就冲著那方,心身都专一了,就是这一个心了。
‘能于一佛念念相续’。能于一个佛一念一念相续了,你就能在念念之中见到三世一切诸佛。所以这是最胜方便,这个事谁都办得到。谁都有空,坐下来,杂事不想了,就念一个佛,老念,就这样念佛,能见三世诸佛。(能够见到不等于说一定见到。你到底舍乱意舍得怎么样?能是有此可能,你要是这些条件都合了,决定能够做到。)
为什么念一佛功德无量无边,跟念无量无边诸佛的功德没有两样?这又是华严的道理,一就是多,多就是一。这里头没有分别,龙舒净土文,说要念多少多少声阿弥陀佛,不必这么兜个圈,念一句阿弥陀佛,就是念无量无边的阿弥陀佛,不但是阿弥陀佛,一切佛都包括在里头了。一就是多,是华严的道理。所以,华严是殊胜难懂。大包括小,须弥山包括芥子,都懂。芥子包括须弥山,这就不好懂了。多里头有一,无量中有一,一里头包括无量,包括无穷大,包括一切数,一里头有多,这又不好懂。多少万年里头有分有秒,一秒钟里,有多少万年,这又不懂了。这都是华严的道理。因为用现在科学的话来说,空间、时间、和物质都是由于众生的错觉,是爱因斯坦的话。那有什么不可以?大的包小的,小的不能包大的,都是由于你的错觉,大小的概念,就是错觉。时间有长有短,是错觉。有物质,都说物质是现实的,科学家现已认为,物质是错觉。
所以这一段很好,引了大智慧文殊的教导,有人认为念佛很浅,谁都会念,这是愚夫愚妇的行为。那么文殊菩萨你能说他是愚夫?所以,我们是遵崇了大智慧的教导。净土宗就是持名,密宗讲持咒。诺那祖师说,一个修行人有两件事情不能忘掉,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不能忘:一个是本尊咒,一个是你的种子字。至少要有一个不能丢掉,随时随地都得有,都是一个道理。最殊胜的方便之门,大智慧的结晶。
【阿弥陀经亦以执持名号,为往生正因,故知名字功德不可思议。】
又引证《阿弥陀经》。《阿弥陀经》讲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七日。念阿弥陀佛得到一心不乱,决定可以往生。(达到理一心,生实报庄严土,分证常寂光土;达事一心,生方便有余土;未证一心而信愿深切持名念佛者,生凡圣同居土)。故知名字功德不可思议。底下又引《华严经》两段文。
【又如兜率偈赞品云:‘以佛为境界,专念而不息。此人得见佛。其数与心等’。】
以佛作为境界,我就专念这境界。心要住一个境,有了心,相对就有个境。佛就是你相对的境,你专念这一尊佛。不是念这么一句,又念那么一句。现在许多人喜欢杂,学了一个又学一个,这种方式不能专一。专一才能熟,东练一练,西练一练,什么都练一练,你就是什么也不熟。若能专念,而不休息,‘此人得见佛,其数与心等’。
【贤首品云:‘若常念佛心不动,则常睹见无量佛。若常睹见无量佛,则见如来体常住’。】
若时常念佛,自心不动,则常常看见无量的佛。念佛心中不动不摇,这个境界又高了。这个念佛心中,如如不动,就可以常看到无量的佛,没有数位所能表达出来的那么多的佛。常常看到这么多的佛,你就可以见到如来本体是常住的。
以上一大段都是说明念佛名字为什么是最胜方便。佛的大慈大悲就是要给众生一个方便的方法,得到救度。不是要你到美国找个名医,告诉你那个方法,跟没说一样。底下就要进一步讨论,华严这两段偈子有不同啊。一个说是有数,所见佛的数跟心里念的数相等,一个说是无量多的佛,这两个差别在哪呢?
【前偈论持名,故言数。后兼报化以彻法身,故言无量。虽然人知有量之数,而莫知离量之数。知即数之名,而不知离数之名。知离数之名,故终日念而未尝念也。知离量之数,故念一佛而即遍摄一切佛也。】
头一个偈子只说持名,有念而念,念佛一句句念,所以没有离数。后头心不动,虽然念而心不动,虽然念而离念,即念离念,念而无念,心不动;这种情形,就从报化兼彻到法身了,所以说无量。见佛无量,并且佛是常住。所以,人所知的是有量的数,而莫知离量之数。有的人计数,一天念多少,不见得他一直在数量里头,他念的时候他能够离开数量,他也就离开量了,也能见无量了。人都知道有在数量之中的名号,‘而不知离数之名’,这个名号没有数量,它就是法身,法身有什么数量?
所以念佛就有持名念佛、实相念佛。念佛的好处,就是从持名念佛,最容易的方法,最殊胜的方法,谁都可以做的方法开始,不知不觉,你可达到实相念佛。实相念佛时,你就离开了数位。念佛的名字,也是离开了数的名。你知道离开数的名号,名号不可以数量计,故终日念而未尝念,所以整天念佛仍没有念。这与《金刚经》的话一样:我度尽了无量无边的众生,都入涅槃,而没有一个众生是我度的。这都是般若。即念离念,你掐数珠,也可以即念离念。那个是形式,主要是终日念而未著念佛之相也。‘知离量之数’,念佛的时候,知道这个数是离量的,你念一个佛,就是念一切佛。
这就把华严里的两个偈,一个有数,一个无量的原因说出来。一个就是简简单单普普通通持名;一个是心不动的持念。《弥陀要解》云:‘从事持达理持’,先就事念,不知不觉变成理念。离量离数,就是理念,也就是实相念,也即念实相。能念所念皆是实相,故云‘即凡心成佛心’,就你这个凡心成了佛心。
【如随好光明品云:‘如我说我而不著我,不著我所。一切诸佛亦复如是,自说是佛,不著于我以及我所’。】
如随好光明品中,佛说:‘如我说我’,佛自己也说我,说法时说‘我’,‘我为法王,于法自在’,我是法中之王,一切法中我自在无碍。说‘我’,可是‘而不著我’,他思想里不像咱们似的,有个‘我’。但是不可以没有这个假名,不然怎么说话呢?只好说我。说我,佛心中是离了我的。佛不著我,也不著我所,没有什么是属于我的,这是我的财产、我的眷属、我的房子、我的汽车、我的名誉、我的地位、我的官衔、我的个性;很多人把我的个性看得很高贵,其实这都是我、都是我所、都是我相,都要破,都要丢干净才好。‘如我说我而不著我,不著我所’,一切诸佛都是这样。都自说是佛,但不著于我,也不著于我是佛。若念佛人也是如此,不著于我,也不著于佛,这样念就是念实相佛、实相念。所以,见佛是无量的。这不是说得很高玄了吗?究竟怎么下手呢?下面彭居士这一段说得很好。
【然初入此门,必依乎数。日须克定课程,自一而万,自万而亿,念不离佛,佛不异心。如月在水,月非水内。如春在枝,春非枝外。如是念佛,名字即法身,名字性不可得故。法身即名字,法身遍一切故。乃至报化不异名字,名字不异报化。亦复如是。】
‘初入此门,必依乎数’,你理解的应当高,真正下手的就应当很近,要真正做到。先要重视这个‘必’字。是一定要,一定要依乎数量,不可说我随意念,想念就念。有人说我老念;但现在做不到这点。说说容易,真要做到就难了。所以一定要管自己,规定了一个数。虽然告诉你以后离数,但先从数开始。一定要依乎数,‘日须克定课程’,要有定课,一天是三千、五千、一万、五万。(《弥陀要解》蕅益大师是从三万开始,三万、五万、十万)。
咱们不拘多少,开始时,各人根据自己的心愿与条件,订一个课程。由一而万,自万而亿。渐渐增加。念了,自己喜欢念,就愿意挤出时间来念,就越念越多。这样的话,‘念不离佛’,我心中所起的念头,都不离开佛了。到这就是好消息了。开始的时候,一定要依乎数,这么念下去,越念越多,之后,就自然而然念了。现在许多朋友都能达到这境界,自己就念了,不要管著才念,就自然而然念起来了。就是熟了,就这么发展下去,念头就不离开佛了。
我的老师夏莲老就是这样。他说:我或者念佛,或者观想字种,或者结手印,或者想一句经文。跟人谈话,手里结著手印,不碍事。有的时候,想一句经文,绝大部分的时候能念。这样就可以任何时间都不离开佛了。
‘念不离佛,佛不异心’,念不离佛,佛就跟你的心没有两样了,你念念都是佛。这像什么呢?打个比方,很好。‘如月在水’,佛跟你的心,像月亮在水里一样。月在水,并不是月亮在水里头。不是心里头摆了一尊佛,如同一个实际的佛像在你的心里。实际就同水里头出现月亮一样。‘如春在枝,春非枝外’,到春天,花都开了。如古人有一诗句,我很喜欢它富有禅机:‘万紫千红总是春’。万紫千红都开了,这是什么时候?这是春天嘛!我要看春光、春色,怎么看?不就是从这些花枝上看。从花枝上见到春光、春色。春在枝上,不然怎么说万紫千红总是春?春就在枝上。但从枝子里头,你找春,也找不著。念佛人就如同这个一样。佛和你的心,如水与月,如春与枝。
‘如是念佛’,这么样念佛的话,‘名字即法身’。所以说从事持达理持。念的是名字,持名。名字就是法身,念的是法身,那还不是理持啊?那还不是念实相佛啊?所以最高的菩萨的境界—-实相念佛的境界,就可在一个平常的人人能做的持名里头,让你不知不觉达到一个最高深的境界。所以净土宗的最胜方便就在此。不是任何其他佛教修行方法,什么禅定啊,更不是气功什么所能比的。以上这种如月在水、如春在枝的殊胜的境界,真正念佛的人,偶而也会达到一下,老达到就成功了。
为什么说‘名字即法身’?因为名字离开法身,没有另外的自性。为什么‘法身即名字’?因为法身遍一切。既然遍一切,法身当然也就遍在名字里头。不但法身和名字如此,报化身也是如此。报化身和名字也没有两样,名字和报化身也没有两样。一句名字,佛的法身、报化身都有了。底下又引《华严经》。《华严经》,从广来说,是经中之海;从深来说,是经中之王。
【故如来名号品,谓一如来名号,与法界虚空界等。随众生心各别知见,则知世间凡所有名,即是佛名。随举一名,诸世间名无不摄矣。】
如来名号品说,一个如来名号,与法界相等,与虚空界相等。虚空无量无边,我们好理解。虚空有边吗?虚空之大是不可思议。咱们地球是太阳系的一员,太阳系是银河的一个成员,银河又是更大的一个天体的成员。这样天体一层层大上去,没有边。你看这有多大?咱们看到银河,就远得不得了,太阳就近了。银河只是一个很基层的单位,基层单位,还有上级,上级还有上级,没头。虚空有多大?法身就遍满虚空。‘随众生心各别知见’。众生心量不同,所见不同,而有种种事物和名字,但法身遍一切。所以世间所有的名字,都是佛名,因为一切皆法身。一切的名字,都是法身的名字,都是佛的名字。‘随举一名,诸世间名无不摄矣’,所以,一名就可以摄无穷无尽的所有名字。
【又如毗卢遮那品称引古先诸佛,各各不同,而一以毗卢概之。以一切诸佛皆有毗卢藏身故,古今不异故。】
《华严经》毗卢遮那品称引古先诸佛,种种愿力不同、国土不同,但可以举出一个毗卢遮那佛来概括。因为一切佛都有毗卢遮那藏身,跟毗卢遮那的法身是同一的。一切佛‘古今不异’,古和今没有两样,所以,古佛和今佛,一个毗卢遮那佛可以概括。
【如是念佛,持一佛名,全收法界。全法界名,全法界收。非过去、非现在、非未来,亦非南西北方,四维上下。十方三世,当念无余,不历刹那,成佛已竟。】
这样念佛,念一个佛名,就全收法界。所以我们念佛,我们心量就大了。整个法界、整个虚空,都摄在你的一念之中。‘全法界名、全法界收’,因为所念的一个名字就是全法界的名字,当然就收了全法界。念这一句不是过去,不是现在,也不是未来,就超乎时间了。也不是四维上下,十方了,超乎空间了。离开空间、离开时间,这么念佛的话,十方三世的一切,都在你的一念,就全都在内了,没有剩下。‘不历刹那’,不要再经过刹那,一弹指是六十刹那。不经过刹那,已经成佛了。所以说净土宗是至圆至顿的法门。大家都念佛,都是净土宗,但能这么信的很少。大家自问一下,过去是不是这么信的?能这么信的人很少。信最要紧了。而顿法呢,至圆至顿之法,能这么念的话,不要再经过刹那,(一弹指的六十分之一。一弹指六十刹那。)就是一弹指吧,我们说它六十倍,都不需要经过,成佛就已经全部大功告成。
【四念毗卢遮那佛,顿入华严法界者。】
华严法界就是一真法界,也就是华藏世界。一真法界,一真,是大圆满的境界。顿入,是‘顿’啊!我们都讲圆顿之法,不是那么一点一点爬的方法,直截了当的。念毗卢遮那,怎么说要念毗卢遮那呢?毗卢遮那就是本师释迦牟尼佛。天台宗和法相宗说毗卢遮那代表法身,卢舍那佛代表报身,释迦牟尼佛是化身。天台也是圆教,现在这么说的人很多。至于华严宗呢?释迦牟尼佛是化身,没有不同。但把毗卢遮那和卢舍那说是一个名字,而有广略的不同。总之,都是说,毗卢遮那的化身就是本师释迦牟尼佛。
这个就是我们要忆念我们的本师。所以,我们这一切都不能忘本。我们的本师是极殊胜。我们一般只相信释迦牟尼佛是尼泊尔的太子,出家了,后来成道了,后来灭度了。这是化身所显现的,这只是一个小片段。真正释迦牟尼佛,就仅仅是这样吗?华严经里,释迦牟尼佛成佛以来,不知道多少劫多少劫早已成佛。王子出家成佛,这是示现。释迦牟尼佛何尝涅槃呢?就咱们世间人智者大师念法华经药王菩萨焚去两臂的时候,他亲见灵山一会,俨然未散。佛在灵山说法的法会,还在那说呢!至于这种生灭,是因凡夫有生灭见,见的就是生灭。
【如世主妙严品,十方诸大菩萨及天龙神鬼所说诸颂,各出自证法门,以如来果地发人信解,令入念佛三昧。】
《华严经》世主妙严品,十方诸大菩萨及天龙神鬼所说的种种颂,都是说出自己怎么证的法门。劝导大众最后都是要成佛,以如来果地的妙觉,来启发尚在因地的众生,令大众生信得解,证入念佛三昧。华严也就是让大家入念佛三昧。
【自是说如来现相品,以及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各有十方诸大菩萨及诸世主说偈赞佛。而十地品每历一地,必曰不离念佛念法念僧。是知诸位阶次虽殊,莫不以念佛为其本行。佛佛道同,举一毗卢,摄无不尽。】
如来现相品,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各有十方的诸大菩萨、诸世主都说偈子赞佛。十地品每经过一地,菩萨都说不离开念佛念法念僧。所以咱们每一座法完了,念三皈依,念佛念法念僧。
这个三皈依,有的人不清净,这个就很要注意了。最起码的,信了佛,就不要再信其他什么教主了。既皈依了法,就不要再研究、再相信别的那些个外道典籍了。皈依了僧,就不要再去找牧师、阿匍等了。
所以,从这来看,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阶次虽然不同,都是以念佛为其本来的行持。古佛今佛,佛佛道同,举一毗卢遮那佛,就把一切佛都摄尽了。
【故普贤十愿常随佛学一门云:‘如此娑婆世界毗卢遮那如来,从初发心,精进不退,以不可说不可说身命而为布施,乃至成大菩提,入于涅槃。如是一切我皆随学’。】
在普贤十大愿王里头‘常随佛学’,普贤菩萨所学习的娑婆世界的毗卢遮那如来,不就是本师释迦牟尼佛吗?释迦牟尼如来,从最初发心起,就精进不退。六度中精进度十分重要,凡夫是进一退九,进一步又退九步。比扭秧歌还差,扭秧歌是进三步退一步,很慢了,进一步退九步!所以在娑婆世界修行,难啦!每个人刚刚发了点心,就来了个障碍,或者生病,或者来了些事。好不容易有点进展,修持有点得力,就来点什么干扰,进一退九。
释迦牟尼佛是精进不退。‘以不可说不可说身命而为布施’,这都是普贤行愿里头的话,不可说不可说那么多的生命作布施;投身饲虎,见老虎要饿死了,就跳下去喂老虎;割肉喂鹰,鹰捉兔子,兔子来求救,佛就把兔子藏起来,鹰就来质问,你救了它,我就饿死了。佛就说我拿肉替它,相当于兔子这么多的肉,鹰说这个可以,我就不要兔子。可是拿秤来秤,要割的肉等于兔子,谁知拿多少肉下去,都抵不上兔子,身上肉都割光了。我们本师就是这样的无量劫来以不可说不可说那么多身命来布施,令人感激泪零。
我们现在舍一点外财,大家还是很踊跃的,也就很难得了。你要说叫我们舍掉一个内脏去救度什么人,就困难了。佛是以不可说不可说的身命而为布施。
‘乃至于成大菩提,入于涅槃’。这表示布施只是开始,从布施开头,六度都圆满,成大菩提,入于涅槃。
‘如是一切我皆随学’,这样的一切,我都跟著学。这是普贤菩萨的大愿。我们也看到为什么忆念咱们本师释迦牟尼佛?这个功德、这个恩德,无量无边。我们过去多少生中,已经不知道多少次蒙受了本师释迦牟尼佛的救度,现在还正在救度我们,正在救度,就在此时此刻正在救度我们。这都是佛恩啊。
【由我本师因地修行,广大无边不可思议。故所感报化,亦广大无边不可思议。行者诚能决定信解,知一切佛不离自性,起勇猛心,起担荷心,便与本师初发心时等无有异。】
由于本师在因地中修行了广大无边的功德,不可思议。所以,释迦牟尼(就是毗卢遮那),他所感的、所证的报身、化身,也广大无边不可思议。
‘行者’指我们,行者若能真诚的生起决定的信解,能够深信,能够正解。理解什么呢?‘知一切佛不离自性’,知道一切佛都不离开每一个人本人的自性。所以,不是向外去求佛,一切诸佛都不离开你的自性。听了这句无上开示,自然生起勇猛心。我的自性就是一切佛,还有什么胆怯,还有什么不敢呢?要‘承担’,我心本是佛心,敢承担。‘便与本师初发心时等无有异’,你就和本师释迦牟尼佛最初发心的时候,不是刚才说嘛,一发心就精进不退,就一直到成佛。你就跟释迦牟尼当年初发心的时候,没有分别。所以‘初发心时,便成正觉’。华严、法华以莲花做譬喻,就是因果同时。荷花的殊胜处很多,‘出淤泥而不染’,也是一点。荷花的功德其中最殊胜的就是因果同时,荷花开的时候,莲蓬在里头了。所以,我们念佛的时候,佛的果觉已经出现,已经成功了。莲蓬不是在花瓣脱落后又长出来的,花正开的时候,小莲蓬就在里头,小一点就是了。真是因果同时,初发心时,便成正觉,就是因果同时的道理。这就是告诉我们,行人要如此发心,主要知道一切佛不离自性。底下引证《华严经》几段。
【又如寂静音海夜神言:‘我得念念出生广大喜庄严解脱,已能入十不可说不可说佛刹微尘数法界安立海,见彼一切法界安立海。一切佛刹所有微尘,一一尘中,有十不可说不可说佛刹微尘数佛国土。一一佛土,皆有毗卢遮那坐于道场,于念念中成等正觉。现诸神变,所现神变,一一皆遍一切法界海’。而开敷树华夜神入出生广大喜光明解脱门,忆念毗卢遮那往昔所修行海,悉皆明见。妙德圆满神得自在受生解脱门,入毗卢遮那无量受生海,亦见如来于一切世界一一尘中无量佛刹,示现受生,常无间断。】
引《华严经》寂静音海夜神。华严里头,各界众生都有。经中夜神实是菩萨,就像过去旧社会出殡,往往有一个很高大威猛的鬼,俗称开路鬼,其实那不是鬼,那是观世音菩萨示现的面然大士,在地狱中救度众生。这些神啦,都是菩萨。寂静音海夜神,得到一个念念出生广大喜庄严解脱。已能够入十不可说不可说微尘法界安立海。可以入多少多少世界呢?可以入一切佛刹的一一微尘中所具的十不可说不可说佛刹微尘国土。
佛经常说微尘,过去人们以为是空气中浮动的小小微粒,其实错了。微尘很小,比电子还要小。一粒浮尘就太大了。电子已很小,现在有比电子还要小多少万倍的中微子,可能就是佛经所讲的微尘,可能还不是,将来可能发现更小的。微尘之多之小是我们没法想像得到的。这种小东西在太空之中很多很多。
微尘多的不得了。‘微尘数法界安立海’,像微尘那么多数目的法界的安立海。夜神看见一切法界安立海,所有的一切法界安立海中,所有的一切佛刹,所有微尘。微尘数那么多的法界安立海,在这海里头看见一切佛刹,安立海中种种的佛刹,种种佛刹中所有的微尘,这多得不得了。每一个微尘里头,这就不可思议—小小之中有无量的大;比电子还要小多少万倍的每一个小微尘里头,有十个不可说不可说佛刹微尘数佛国土。一个小微尘有这么多佛国土。所以,这个小大完全不是人们的概念。小里面怎么能有这么多佛国土?有不可说不可说佛刹微尘数那么多的佛国土,在一个小尘里,比电子还小多少万万倍的东西里头。比一粒沙土、一粒粉末还小多少万万倍的东西里头,有不可说不可说这么多的佛的国土。(这正是华严事事无碍境界,夜神见法界安立海,海中有佛刹,佛刹有微尘,这都是从大具小,但下说,一一尘中皆有不可说佛国,一一国中,皆有毗卢坐道场,成正觉,现神变,这是小中具大。末后又说所现神变,一一皆遍一切法界海,正显超情离见,不可思议。)
每一个国土里头,都有毗卢遮那坐于道场。你看,毗卢遮那的功德不可思议!这么多的国土里,每一个都有毗卢遮那坐道场,念念中成等正觉。他在那成佛,现种种神变。在一个微尘里头,有无量的佛土,无量的佛土中,都有毗卢遮那(就是本师释迦牟尼佛),都在那成佛、说法、现神变。所现的神变遍满一切法界海。这都超乎咱们识量的境界了。这么多这么小的东西里头,有无穷多的佛国,都有咱们本师释迦牟尼佛在那成佛、说法、现神变。所现的神变,遍满一切法界海、遍满虚空、遍满法界、无所不遍。我们这样来看释迦牟尼佛,就超过咱们老的观念,尼泊尔一个太子出家了,苦行,菩提树下成佛、成道、涅槃。现在对于佛之伟大,功德智慧不可思议,从这个地方推进一大步。
再如开敷树华夜神,入了一个‘出生广大喜光明解脱门’。入这样一个法门,他忆念、思念毗卢遮那往昔所修行海。本师释迦牟尼佛过去生中所修行的,这些多的不可说了,称之为海。‘悉皆明见’,过去的事都现前,他都看见了。这是第二个神。
还有妙德圆满神,得‘自在受生解脱门’。受生是自在受生,不是堕入母胎。他可‘入毗卢遮那无量受生海’,到毗卢遮那无量受生境界中,示现受生。由于此受生境界无量无数,不可穷尽,所以称之为受生海。‘亦见如来于一切世界一一尘中无量佛刹,示现受生’,也可看见如来在一切世界一一的小微尘里头,一小微尘里头有无量佛刹,释迦牟尼佛在那示现受生,常无间断,没有停止。
【如是念于毗卢遮那,即念是佛,即佛是念。】
我们能够这样忆念毗卢遮那的功德,其功德是遍满虚空,遍一切处。过去的功德是无量之海,而现在与未来还在度众生,在那受生,在多少多少世界中示现受生,在那度众生。我们这样忆念毗卢遮那,你所忆念就是佛;正是‘即念是佛,即佛是念。’又就是《观经》的话:‘是心作佛’。这么念就是‘是心作佛’,念佛就是作佛,是心在念,是心在作,故说‘是心作佛’。此心本来是佛,故说‘是心是佛’。用《观经》这两句话解释正合适。
【尽十方虚空乃至针锋芥子许,无一不是毗卢法界。是名念法界佛,亦名遍念一切佛。】
整个的十方虚空,乃至小到像针尖、像芥子的地方,没有一处不是毗卢遮那的法界。这么去念佛,是念法界佛,我们念的佛不仅仅是在地球上尼泊尔降生的释迦牟尼,念的是法界佛,也叫遍念一切佛。你念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就是念一切佛了。
【所以善财童子初参德云,即闻念佛法门。最后普贤菩萨为说称赞如来胜功德偈教人信解,依旧不离念佛法门。法界始终,更无二谛。】
善财五十三参。头一个参的是德云比丘,就说念佛法门。最后,第八十一卷华严,普贤菩萨十大行愿品,他说称赞如来胜功德偈,教人信解,还是不离开念佛法门。
【偈曰:‘或见此界妙无比,佛无量劫所严净。毗卢遮那最胜尊,于中觉悟成菩提。或有见佛无量寿,观自在等所围绕。悉已住于灌顶地,充满十方诸世界’。】
或有人看见这个世界奇妙无比,这是释迦牟尼佛无量劫所庄严、所清净的。咱们本师是最殊胜的世尊,‘于中觉悟成菩提。’就是在大彻大悟成就菩提的。或有人看见无量寿佛,傍有观自在菩萨等等大士所围绕,听法,并且‘悉已住于灌顶地’。此灌顶地是十地菩萨的境界。到了十地菩萨,诸方的如来发现某个世界有个人到了这样的地位,佛都放大光明,一切的佛都给他灌顶。光明灌顶之后,他马上就要成佛了。这是住于灌顶地。
这些菩萨充满十方世界,无量寿佛、观自在菩萨是充满十方一切世界,也就充满咱们这个世界。所以我们说往生,还是对凡夫说的;实在说极乐世界不离当处。就好像你在北京有一个电视机,莫斯科、华盛顿、东京、上海什么地方都可接收。一调对了,就都来了。哪里需要你去到上海去参加音乐会,到华盛顿看美国足球?都是遍满虚空。
【又云:‘或见释迦成佛道,已经不可思议劫。或见今始为菩萨,十方利益诸众生。或见如来无量寿,与诸菩萨授尊记。而成无上大导师,次补住于安乐刹’。】
或见释迦牟尼佛成道,已经经过不可思议劫了。又有人看见释迦牟尼现在还是菩萨,在十方利益众生。或者看见如来无量寿佛给大菩萨们受记,指出他成佛的名号、成佛的时间、在什么世界,将来就一定成佛。这些菩萨就成无上大导师,都在安乐刹成为一生补处菩萨。
【是知诸佛法界,遍摄遍融,弥陀全体遮那,极乐不离华藏。随众生心,见各不同,而佛本来常不动故。故末卷即以回向极乐终之,具如后文所说。】
诸佛的法界,遍摄遍融。咱们本师的法界、阿弥陀佛的法界,如电灯光,这灯那灯都打开,这些灯所放的光,你摄我,我融你。佛刹也如此。所以,弥陀全体是毗卢遮那。极乐世界,一切不离开华藏。随众生心,而各各所见不同,千差万别,而佛本来恒常不动。
【五念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圆满普贤大愿者。】
第五,要念极乐世界阿弥陀佛,这把本题真点清楚了。念名字,念什么名字?最后指出,念阿弥陀佛的名字。为什么这么念?你就可以圆满普贤的大愿,十大愿王,以到极乐作为归宿;所以你但念阿弥陀佛,就可以圆满普贤的大愿。
【普贤行愿品云:‘欲成就如来功德门,当修十种广大行愿。一者礼敬诸佛,二者称赞如来,三者广修供养,四者忏悔业障,五者随喜功德,六者请转法錀,七者请佛住世,八者常随佛学,九者恒顺众生,十者普皆回向。于此愿王,受持读诵,临命终时,即得往生极乐世界’。】
这十大愿,无穷无尽、无有疲厌。对于这个愿王,你要能够受持读诵;临命终时,即得往生极乐世界。所以,《华严经》最后一品就是普贤的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