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念佛三昧论讲记 解释论文(四)
2016-01-24 11:41:35 点击数:
【是经专显毗卢境界,云何必以极乐为归?盖阿弥陀一名无量光,而毗卢遮那此翻光明遍照,同一体故,非去来故,于一体中,要亦不碍去来故。】
设一疑问:《华严经》既然是显毗卢遮那境界,为什么要以往生极乐世界作为归宿呢?因阿弥陀佛有一个名号是无量光。毗卢遮那翻译出来就是光明遍照,无量光和光明遍照不就是一个意思吗?就是一个名号,同一体啊!同一体中,就没有什么来去了,干嘛要从这个世界往生到极乐世界?但应知‘于一体中,要亦不碍去来故’,虽然在一体中,对于去来也没有妨碍。这就是圆见,在一体之中,也不妨有去有来嘛!所以说往生极乐世界。
【如大乘起信论云:‘众生初学是法,欲求正信。其心怯弱,以住此娑婆世界,不能常值诸佛,亲承供养,意欲退者。当知如来有胜方便,摄护信心,谓专念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所修善根,回向愿求生彼世界。即得往生,常见佛故,终无有退’。】
底下引马鸣菩萨大乘起信论,这段话非常好。‘众生初学是法’,众生开始来学佛法。我们当然是无量劫以来都修了,但可惜的是我们没有深入,还都是初步,是初学,初学这个法,所以‘欲求正信’。你要求什么?现在有些人想求点奇异功能,那才错误,那就走入魔途了。求的是正信。‘正’:正大的、正直的、正确的。正跟邪对立。为要求正信,但是‘其心怯弱’,就是胆小心弱。中国古代有两句话:‘道心惟微,人心惟危’。人的心很危、很怯弱。要住在这娑婆世界,‘不能常值诸佛’。释迦牟尼佛一般人看不到了,可是佛菩萨的化身永远不断,也许咱们座中就有,你们哪位是啊?只是大家不认识,你见到了跟没见到一样。你没有机缘碰见诸佛,去‘亲承供养’。在娑婆世界,虽然有求正信的心,但是心还很弱。因缘也只有如此。于是‘意欲退者’,就懈怠了、退了,很困难啊!
当你要退,你要知道如来有胜方便,第三部份所讲念佛名字就是一个‘成就最胜方便’,如来有殊胜的方便,可以摄护行人的信心。这个方便就是叫你专念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马鸣大士的这个话,对于我们最好了。整个这个论给我们指明了出路,指明我们修行方法:你就是专念;《无量寿经》讲‘一向专念’,专念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你所修的一切善根你都把它回向,求‘往生彼世界’,求生净土。求生净土是我们修行人绝不可少的事情。密教在修到一定程度的时候,都修‘破瓦’(又名开顶法),就是往生净土的基础。所以,各宗都是如此,有人说禅宗都是净土宗。亡僧火化时举火人念的偈子,都是往生极乐世界。所以,不管你修什么,都要求生彼土。‘即得往生,常见佛故’。常常见到阿弥陀佛,与诸上善人聚会一处。所闻的都是念佛念法念僧,都是启发你的道心;所闻的花香,也启发你的菩提心;喝的水也增长你的道心;只有进没有退。
我们所以不成功,就是两个原因:一个退缘多、一个寿命短。像我现在,我要能再活五十年,可以多做好多事,但是不允许啦!在这世上没有多久了。好不容易到了今天。看了很多书,通过许多实践,累积了一点点,知道一点道路了,正好用功,寿命没有了。就是这个。一个寿短、一个退缘多,行人就难于成功了。极乐世界:一个没有退缘,一个寿命无量,凡是往生的都寿命无量。就这么殊胜之方便,所以称做大愿之王,阿弥陀佛。这个世界的净土我们生不了。咱们世界的凡圣同居土是秽土,极乐世界的凡圣同居土是净土。虽然还是凡夫,虽然还是凡圣同居,但是你已从秽土转为净土。别的佛净土,要破无明才能生,凡夫就没有希望,很难。
【盖毗卢报土,与二乘凡夫无接引之分。而极乐则九品分张,万流齐赴。一得往生,横截生死。视此娑婆,迥分胜劣。诸经广明,今不具录。】
这原因就是毗卢报土,与二乘凡夫无接引之分。咱们这个世界是释迦牟尼佛报佛所现的报土。这个土对于二乘,就是缘觉、声闻(即阿罗汉),及对于凡夫没有接引之分。你不够分,不能生。有很多佛国例如药师佛国土,就是不容易生。念药师经大家看看最后,念药师经最后的感应是什么?临终时药师佛派些菩萨把你送到西方极乐去。是不是?你念东方,倒生西方了。那是因为东方的,你进不去,考分不够。
所以,我常说极乐世界是一特别的学校,二百分就能去。一个学生二百分都考不到,不能要你了,太不行了。一百分是发菩提心,一百分是一向专念,你就行了。去了之后,个个是没有退学、没有降班、没有开除,个个是博士,个个成就爱因斯坦。所以这就是这么一个特别的学校。为什么办得这么特别?所以称为愿中之王!极乐世界超过一切世界,就在它的凡圣同居土的殊胜,十方世界之所无。
‘极乐则九品分张、万流齐赴’,有九品,区别对待,例如不同的班级。万流:上至文殊普贤都求往生,下至五逆十恶以至于动物,都可以往生。
‘一得往生,横截生死’,就横著出了生死。咱们要出生死,顺著出来,得断尽了见惑、思惑。断了见惑,得小乘的初果。现在,说初果,就很不容易了。见惑,缠缚很深。第一个身见,错认身体是自己,对于身体很爱护,想维持这个身体,想修炼这个身体,都是身见。外道都是在身见里头,要怎么样延年益寿,长生不死,要怎么样保养圣胎,怎么练丹,怎么通周天,都是你身体里的事,这是身见。身见不破,见惑中的头一项就没破。
第二是边见,要不就是有,要不就是无;要不就是正,要不就是邪;要不就是心,要不就是物;都落一边。上帝是圣者,凡夫是上帝制造出来的,有圣有凡都落一边。我们佛教,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心、佛、众生这三者,是没有差别的。佛是最平等的。《维摩诘经》入不二法门,消除了对待,不落边见。
尚有邪见,不同于佛的见,就是邪见。执劣为胜,总名见取见。制定的一些戒律、修炼方法,都跟佛教不合的。所要求的果实,也都是错误的。这种执取非理戒禁的见,叫做戒取见。以上有五种见惑,再有贪、嗔、痴、慢、疑五样,都属见惑。要把粗的,欲界的,十种见惑都断了,才破见惑,得初果。把细的贪嗔痴慢,色界天,无色界天的都断了,思惑才断。见惑、思惑都断了是漏尽(漏就是惑、疑惑),得漏尽通,出生死,到方便有余土,证阿罗汉。这才出生死,这是竖出。
你想难不难?咱们这些贪嗔痴,大家自己想一想,敢说断哪?生气不生气?一句不好听的话,马上就分别了。买东西,刚排到我这,没有了,很遗憾,这就贪嗔痴啊。买东西挑好的,正果老法师买东西坏的也就要。他说:‘我不要,就会留给别人’。这就不是贪心了。但是说一切处贪嗔痴都没有了,很难做到。我们往生极乐世界,就不是这样。是带惑往生。这些惑不需要你破,你只要真生正信,发了正愿,你还念佛,求生净土,就可以往生。往生就是出生死,这个就是最胜方便。底下彭居士说华严的念佛,更有殊胜之处。
【然他经所指,或言十念,或言一日乃至七日,或观丈六,乃至六十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由旬,要之不出数量。未若此经,一念普观,竖穷三世。横亘十虚。初发心时,即超数量。所有净因,最为殊胜。由阿弥陀佛以四十八愿遍摄众生,与此愿王体合虚空,丝毫不隔。是故不移时、不易处,任运往生,还同本得。】
要求生净土,华严以外的这些经,或者有的说十念就往生,或者念一天至七日,(此阿弥陀经所说)。或观丈六、或观六十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由旬的佛身,(此观经之法)。总之,都没有出乎数量,十念、七日、丈六,多少由旬等。‘未若此经,一念普观,竖穷三世,横亘十虚’,你这一念,过去、现在、未来三世都包括了。十方,东、南、西、北、四个角、和上、下,十方也都概括在里面了。初发心时,你就这么念,就是离开数量了、超乎数量了。这是一清净的因,这个因最殊胜了。你的愿和弥陀的四十八愿,自然就相合了。就同虚空跟虚空相合一样,没有一点间隔,间开了、隔住了。‘是故不移时、不易处,任运往生’,所以不需要等时间,也不需要你跑路,自然就往生了。‘还同本得’,往生之后,跟你本有的是一样的。这一切佛的国土是依报,一切佛菩萨是正报,都是你自性所流出来的。所以,到极乐世界,证明了这一切都是你本得的、本有的。
所以,要念啊,要念极乐世界。其他的佛土很难哪。我们初机心力怯弱,大乘起信论,教我们求生极乐,都是依止阿弥陀佛,念阿弥陀佛。根据华严所说的心量去念佛,更殊胜。实际上《华严经》、《无量寿经》、《阿弥陀经》恰好是一部经。华严是大部、大本无量寿是中本,阿弥陀是小本,是一体的,有详有略。就广而言,华严最广。
【下文云:‘到已。即见阿弥陀佛、文殊师利菩萨、普贤菩萨、观自在菩萨、弥勒菩萨等,所共围绕’。】
这是普贤行愿品所说到了极乐世界,即见阿弥陀佛被文殊师利菩萨、普贤菩萨、观自在菩萨、弥勒菩萨等四个菩萨,和无量无边的等等大菩萨,所共围绕。
【文殊普贤,不离此处而现彼方,随众生心,念念出现。故知阿弥陀佛在极乐国中,常转此经,炽然无间。】
又指出一个问题。文殊、普贤是在我们这个世界的两位大士,可是他们并没有离开此处,(现在去五台之人,文殊还是有接有送,就是不易认识。可见文殊,不离此处),而显现于彼方。不离咱们世界,而显现于西方极乐世界。随众生的心,而就是在念念之间就出现了。因此,我们就知道阿弥陀佛在极乐世界也常转《华严经》,说此经,炽然说、无间说。炽然:如火放光。无间:没有间断,炽然无间。
【又此法门,非妙智观察,无以明我心本具之净因,故首文殊。非大愿庄严,无以圆我心本具之净果,故次普贤。】
大家要知道,虽然自己文化不很高,对于许多现代的科学不大能懂,外文也不深,这都不是缺智慧;你只要能知道、能信这个法门就是有大智慧。这个法门,没有妙智观察,‘无以明我心本具之净因’。没有妙智,连信都很难。没有妙智来观察,没有方法去明心,明心见性,没有方法来明自己心中本来就有的清净之因。一切都是我心本具,‘是心是佛’,心是佛就是净因。你才作佛,作佛最后就是成佛。故文殊为首。
但是没有大愿,就不能去圆满自心本有的果实,清净的果。所以必须‘修德有功、性德方显’。修的德有了功效,性的德才显现。所以第二个就是普贤,普贤十大愿王,你要有大愿。
【而观音弥勒,一则次补弥陀,一则次补释迦。二圣同会,以证乐邦华藏通一无二。而弥勒以谛观十方唯识,识心圆明,入圆成实,此净土之正因也。观音以如幻闻熏无作妙力,遍入国土,成就菩提,此净土之极果也。】
还有观音、弥勒。观音就是极乐世界补佛位的,弥勒就是这个世界补佛位的,当来弥勒成佛。所以,有这二位。五位中,一位是阿弥陀佛,一位文殊,一位普贤,文殊大智,普贤大愿。观世音菩萨是极乐世界的补处,将来他补佛位。弥勒菩萨是咱们这世界补佛位的。这么几位,都在极乐聚会,以证明:极乐世界和华藏世界无二,没有分别。所以《净修捷要》说:‘大日遮那同归光寿,华藏密严不离极乐。’毗卢就是弥陀,华藏就是极乐。
弥勒作唯识观,谛观十方都是识心所显现。此识心:阿赖耶识之本体,是圆明的、圆满的、光明的,他证入圆成实性。所以,唯识讲三自性:遍计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八识二无我,五法三自性’,此唯识的最基本概念。三自性:一个是遍计执,因为你计较、执著而有此性。就好像一条麻绳,你看像一条蛇,凡夫都是这个境界。本来没有蛇,而你看到蛇。如认出是麻绳就不害怕了,这叫依他起性。什么叫圆成实性呢?这个绳,它的本体是麻,这绳是搓出来的,反著一搓,绳就没了,所以,这个绳仍是一个虚幻显现的像。其本体没有别的,只是麻。你要认识麻,你就不认为它是绳,麻可以做成夏布,可以做成很多很多其他的东西,都是麻,更不会认为是蛇了。这就是三自性。
凡夫都在遍计执里头。修行好的人,就能进一步了;真正到了圆成实,那就成功了。现在讲这一些,也就是给大家指明一切法界、一切依正、一切一切,皆是法身。都是‘麻’呀!这譬喻,有很多很深的道理。圆成实性很难直接懂,但通过这个比方,人们容易懂。既然是麻,你还会害怕吗?你看见什么都认这是麻、这是麻、这是麻,你没那么多分别了。如果又是夏布、那又是麻绳、那又是麻线,起了分别。那都是可变化的。本体就是麻,本体就是我们自心、我们的法身。一切佛、一切菩萨、一切阿罗汉、一切凡圣,一切大地山河,种种国土,都是从这里所流现的。凡夫一妄执,他就有憎、有爱、有取、有舍,六道轮回,什么苦恼都出来了。全身陷入遍计执里头去了。弥勒讲唯识,识心圆明,入了圆成实性,这是什么呢?净土的正因啦!我们也就是要了解这一切。以前讲的东西,就是如此。让我们认识圆成实,原来本有的实相,所以五位里面有弥勒,这是因啦!
观音表果,由于修习如幻闻薰闻修三昧,‘反闻闻自性’,后来就彻底把一切能所都灭了,空灭了,生灭都灭了,寂灭就现前了,忽然超越世出世间,得二殊胜。于是乎种种的无畏,三十二应,现一切身来救度众生,遍入一切国土,现高的、现低的、现鬼、现神、现佛都可以,应以何身得度者,则现何身而为说法。(应该以某种身来得度,我就现某种身来跟你说法,使得你愿意跟他谈啦)。这就让大家来成就菩提,这个是净土的极果。就希望这样。大家都成就如观音大士,这样的广度众生、妙用无边。《无量寿经》说:‘若有急难恐怖,但自归命观世音菩萨,无不得解脱者’。这给你肯定了,有急难恐怖,你就归命观世音菩萨,你好好念观世音,你好好念观世音菩萨的咒,都可以。一心归命这么念,没有不得到解脱的。急难恐怖给你解除了。所以,这个大士,十方一切处,任何处有人念,他随处都救度。大慈大悲观音菩萨。
所以,我们愿意学,就学这个。我们为什么要念观音?不是因为菩萨老救我,保佑我,就满足了。我们主要是要学观世音菩萨,我们也能这样去救度人。起码我们现在应当作为观世音菩萨的助手。我常说咱们不要老在观世音菩萨面前当个伸手派,观世音菩萨,你给我财、给我个儿子、给我爱人、给我平安、给我什么什么。我则像个伸手派,老是往他要,赐给我点什么。那怎么对得起观音?所以我们要当观世音菩萨的助手。现在我们要念佛求往生,就是要实现我们充当观世音菩萨助手的愿望,以至于最后就跟观世音菩萨一样。这是真正求往生的目的。
【下文云:‘其人自见生莲花中,蒙佛授记。得授记已,经于无数百千万忆那由他劫,以智慧力,随众生心而为利益。不久当坐菩提道场,降伏魔军,成等正觉。转妙法錀,能令佛刹极微尘数众生发菩提心,随其根性,教化成熟。乃至尽于未来劫海,广能利益一切众生’。】
普贤行愿品说,往生的人自己见到,自己生在莲花之中,这就是临终景况。多劫的修行,现在大事了毕,我常说咱们都是多生多劫修了,希望今生得到圆满。不再拖下去,轮回六道无有终了。咱们临终时,自见坐在莲中,‘蒙佛授记’(这品位比较高,品位低那就花开的晚一点)。佛在授记,你决定成佛。从此可在无数百千万亿那由他劫,无穷无尽的时间里,去利益众生。你有智慧,又见了佛,又入了无生法忍,真正的开了智慧。到这个时候才真正能做最究竟最彻底度生的工作。
现在我们也做功德,但难得很纯,一件事情,为人筹划解说,种种种种,就好像庸医开药方,病人吃了还有点副作用,有时候还留点后遗症。我们这就是不好的大夫,像我就是。真正见佛入了无生法忍,所开方子就是最好的方子,就没有这些隐患。
所以,往生就是要见佛之后,有了智慧力,就可以随众生心而为利益,可以尽无量无量劫做这种事。这多伟大啊!随众生心,你不能勉强他,佛法从来不勉强。不是像外道教徒一手拿著经,一手拿把剑,你信不信?不信,我宰了你。这是强迫式的。佛教从来不知此。观机逗教,看你什么根基,现种种身,来给你说法,让你自己生起信解的心,来救度你。常常有人要做坏事的时候,出现佛菩萨现身,来阻止他,都是摄护你、救度你。或者心里忽然间良心一现,这事不能做,这都是佛放光在救度你、摄受你。这样不久你就坐菩提道场,降伏魔军,成等正觉,转妙法錀。就能令佛刹极微尘数众生,无量无边的众生,发菩提心。
成佛之后度众生,第一件事是什么?怎么度众生?就是‘让众生发菩提心’。所以,发菩提心是首要的。粗说就是一个大慈悲、大智慧、大愿力,三个自然相融会为一的心。在慈悲愿力之中有大智慧,在大智慧中流出了大慈悲大愿力。要这样的心,所以《华严经》说:‘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你忘了菩提心,你虽然是行善,还是做魔的事情。因为这个事情,对于众生的觉悟没有什么好处,只是暂时地得到一点甜头而已。
所以,必须要以菩提心出发,菩提心就有大智慧的心,不妄,不著相。不然,你的心念之中,总是有个我啊!那么,于是你的善行只是有量的,只是福德了。古时,梁武帝盖了多少庙,度了多少僧。自己以为功德很大,见了达摩,他就问:我有什么功德?达摩说:你没有功德。他就吃不消了。因为他觉得我做了这么多好事,修了这么多庙,度了这么多出家人,是个大功德。因为他有这一念之后,所以达摩就直指你没功德,这都是福德。所以《金刚经》云:‘度无量众生,实无一众生而得灭度者’。这就没有执著了。
例如布施应该三轮体空。三轮体空又一个比喻,用一个实例来说,就好明白了。我把这顶帽子,送给他了。什么叫三轮体空呢?内,不见给帽子的我;外,不见接受我帽子的人;中,不见帽子。但是我给他了,他正缺帽子,我给他了。他得到好处,可是我一毫也没有给他帽子给他好处之相,这叫三轮体空。离开外、内、中一切相,这就是般若。我们有时候做事,老惦记著,希望别人都知道我做了,我给谁,什么什么好处。佛菩萨会给我什么好报?这都把一个无量的东西变成有量了。
所以,发菩提心,是首要的。这是本论之用。至于宗呢?本论以‘华藏入名字,持名入华藏’为宗。以上所讲,法身报化身无量无边,华藏世界,无量无边的世界,无量无边的佛菩萨,无量无边的佛土庄严,都在这一个名字里头。所以说‘华藏入名字’。我们念名字,不是只念个字,而是整个的华藏世界,依正的一切庄严、一切功德,都在里头。所以持名就遍摄华藏依正一切功德,论云‘十方三世,当念无余,不历刹那,成佛已竟’,故云‘持名入华藏’。
本论的用呢?就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往生极乐,一生成办。’所以论中,处处要发菩提心。本论让你知道发菩提心,要一向专念,一向专念阿弥陀佛,要求生极乐。往生极乐是圆登四土。初一往生,假定不能上品生,是凡圣同居土,但四土也不像此处,国和国之间有国境线,不能越境,从凡圣同居土到方便有余土,还要办护照,没有这个事。所以,‘发菩提心,圆登四土’,就是这个论的作用。劝大家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求生极乐,往生极乐,圆登四土。有圆满之见,你很快就可以从凡圣同居土,上升方便有余土、实报庄严土、常寂光土。
到了极乐世界,悟入无生以后,到各个世界去教化众生。教化他们发菩提心。这是共同的,不管你是谁,是男、是女、是老、是少,都得发菩提心。底下才是‘随其根性、教化成熟’,才有区别对待。你是学密的、那是学禅的、那是学净土的。但是不管你学什么,你先去发菩提心。有的还要从小乘过度。由于根器不同,所以相机教导他、度化他,让他成熟。‘乃至尽于未来劫海’,未来劫多的像海那么多,时间就不可说了。‘广能利益一切众生’,没有穷尽。所以,我们往生后也是如此,就做这样伟大的事情。
【全部华严,于此结果。诸有智人,决宜信入。一念因循,轮回无尽。呜呼苦哉!】
《华严经》就在这结果了。诸经之王,最后给你指一个归路,就是回归极乐。华严晋朝翻译的是六十卷,唐朝翻译的是八十华严,现在流行的是八十一卷华严,怎么出了个一卷?八十华严翻译好了之后,又进了一个华严。这个称为四十华严,这经知道的人、见过的人都很少,因为没有单印本。大藏经里有四十华严。夏师所印三种宝典中的观自在菩萨章,就是四十华严里面的。普贤行愿品是四十华严里面最末的一品,于是把这一品挪过来补在八十华严的后头,到这才全。四十华严的末一品,补在八十华严之后,于是成为全经。普贤行愿品来,这个经才圆满。整个的华严的结束是:‘十大愿王,导归极乐’。
‘诸有智人’,一切有智慧的人,‘决宜信入’,应当决定要相信、要入这个门。‘一念因循’,因循:我等等再说,还有些事没放下,或者有人说,等我退休嘛,或等什么事办完再说吧!一念因循,这一念就提不起来,这心就发不起来。这一念因循不是小事,你这轮回六道就无穷无尽了。
这轮回,过去很多人不相信轮回,因为中国的学问里头没说过轮回;其他的宗教,也没有什么宗教说过轮回。这个很深。现在国外证明轮回的书,多起来了,外国人写的。因为他们重视,做了大量调查,外国人就是认真,喜欢调查研究,他写出书来,证明轮回决定不虚。《净土资粮》的初版、再版举了两个轮回的例子,故事内容几乎一模一样,可是一个在大西北、一个在大西南。一个孩子,两套父母。《资粮》都有,大家可以看一看。
以下是西南的事。父母生下孩子之后,当这孩子会说话时,对父亲母亲说:你们不是我父母,我有父母。我的父亲叫什么,母亲叫什么,家在哪。我要找我的父母。他父母当然不理他。父母不管这事,他到大街上,碰到人就说:‘求求你,你给我带个信,我是他们的孩子,我在那里,叫什么名字,我父亲叫什么’。他的前生父母并不太远,信就送到了。听得太多了,父母就研究,父亲是党员,说我做这事不大合适,是干都,身分不合。但听得太多了,不像是假的,就跟太太说,你跟妹妹去吧。两人去了,介绍了身份,主人说,欢迎,欢迎,你坐一坐,孩子在外头,我把他叫回来。孩子一回来,看到前生的妈妈,抱著妈妈腿就哭了。孩子,他认得妈妈,经过几年,中年人老一点,差不了多少,还是认识。妈妈对于这个转世的孩子,她一点印象没有,认不出来。她还没怎么心动。这孩子哭了一会就站在旁边,就叫:妈,我就是春耕。这一说,妈妈哭了,把孩子抱过来,春耕是她孩子的小名。于是相认了。前生的妈妈接孩子回家,快到家的时候,叫孩子自己走,他就往前跑。跑到自己家,躺到自己床上。家人还要考验他,把他前生的和兄弟姐妹的毛衣毛裤放在一起,叫他挑出哪些是前生自己的,他就挑出来了。他还说怎么死,怎么大家送葬,一切看得清清楚楚,谁怎么样,谁又怎么样。途中来了一个大鬼来抓他,他非常害怕。那个时候,他不自觉的,念了‘南无阿弥陀佛’,鬼就没有了。父母解释,我们可没跟孩子说这个,他念阿弥陀佛,可能是从姥姥那听来的。所以你看,因果的事,就是如此。
念佛往生,要是一念因循,实在可惜。这次美国和台湾来的一位法师,也说了一件事情。一个老太太修行的很杂,这也搞一点,那也搞一点。有人就劝她,你这么杂不好,年岁也大了,你专门念佛吧。她接受了这个意见,就专门念佛。念了三年,一天到了吃饭的时候,她还不出来,大家推门进去,老太婆端坐,死了。腿上摆的是一份遗嘱,儿孙的孝服全早都做好了,一份一份,整整齐齐,写好名字,摆在床上。她早就知道什么时候要走,利用晚上别人睡觉的时候缝好了。她从容、镇定、乐观、端坐,遗嘱事前写好了。就是三年功夫。所以,我们要专,不能太杂了,尤其是牵扯一些外道的东西。要牵扯外道的东西,连三皈依都不清净,连三皈依都不是,就不是佛教徒。这个老太太接受了这个,三年,就这么安祥走了。所以,有智之人,决宜信入,一念因循,就轮回无尽,呜呼!苦哉!可悲可痛。轮回虽然是虚妄,就像你作恶梦一样,作恶梦时,你非常害怕,非常紧张,就希望醒。虽然,我们入轮回入地狱是个梦,没醒的时候,你那个痛苦,你就体会那梦境吧,梦里的紧张,那不是很逼真嘛?现在我们就是如梦,要醒这个梦,怎么才能醒?念佛往生是最好的办法。
在研究华严念佛三昧论,开始的时候,就说过:华严是经中之王,没有比之更尊、更贵、更殊胜、更圆满的了。所以,称为经中之王。这部经里讲了很多三昧,三昧之中,念佛三昧是三昧中的王。所以,华严念佛三昧是王里头的王,极殊胜。主要的内容,已做了一个粗浅的汇报。下面介绍问答。通过问答,可对内容有更深入一步的了解。
【或问:如上五门,为当从一门入,为是五门并入。】
论上讲了五种念佛,念法身是一、念报化身是二、念名字是三、念本师毗卢遮那是四、念阿弥陀佛是五。这五门是从一门入,还是五门一起入?我们怎么入毗卢华藏世界,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
【答:上根利智,了得自性弥陀,全显唯心净土。举一法身,摄无不尽。然理则顿悟,事须渐除。故华严教指,十住初心即同诸佛。然五位进修,不无趣向,未臻妙觉,阶次宛然,至十地始终。以大愿力,于一念顷见多百佛多千佛,乃至百千亿那由他佛。所居之地,悉随所见之佛而为差等。】
问答又比前面的内容更深入一步。问答说:‘上根利智’,上根,根有上中下,有利有钝。上根利智,根器是上等,智慧很猛利,如快刀。这样的人,能够‘了得自性弥陀’。此‘了’字意义很深,不是仅是理解,要比理解深入很多。‘了’是说能解决,真正能把这个问题彻底地理解了;不是恍恍忽忽,将信将疑,似是而非,不清不楚的。能彻底的‘了’,就是彻底的‘照’,这是顿悟。彻底的了解‘自性弥陀’,弥陀不在我的自性以外。所以,蕅益大师的《弥陀要解》讲六信,要信自。(自性,自身的本性),一切都是从自心的本性,自己的妙明真心所流现。相信弥陀不是心外一个佛,就是自心的佛。你能信‘唯心净土’,极乐世界有种种庄严,《阿弥陀经》讲黄金为地、宝池林树、种种异鸟,这一切也都是自心。如果能够这样单提个法身,只念法身佛,就‘摄无不尽’,把后面的念报化身佛,念名字等等,全摄在里面没有欠少,没有余剩。所以说如果是上根利智,就是一个念法身,就全够了。这个回答很直接。
对净土宗来说,以上就是所谓的理念。念佛有事念、有理念。证得念佛三昧,一心不乱,有事一心、有理一心。事一心就浅,理一心就深。事念,就容易;理念,凡夫就很难办到。真能够理念,其余的就都包括在内了。
然而‘理则顿悟、事须渐除’,此二句话出《首楞严经》。《首楞严经》中是四句:‘理则顿悟,乘悟并消’。在理上(在本体上)就是顿然的领悟。证悟、顿悟,则疑情迷惑都消了。悟的智慧之光一照,千年暗室,一千年的黑暗,灯一亮,黑暗马上就消了。消的过程不需要一千年,这个就是顿法。这个比方非常好。理是如此。事上,‘事须渐除,因次第尽’。那就有次第的一步一步的消除干净。顿法、渐法都是不可执著这一个就反对那一个。实际上都是圆融的,顿中有渐、渐中也有顿。
事上,因为,沩仰宗的祖师沩山的话:虽然顿悟之后,见与佛齐,还有无始以来,旷劫的习气,你得慢慢的消除。这就是事须渐除。宗门还有个偈子:‘顿悟虽同佛,多生习气深,风停波尚涌,理契念犹侵’。顿悟虽然见解同佛,跟佛一样了,可是多生多劫以来习气很深。打个比方,‘风停波尚涌’,无明的风不刮了,可是水波还在那起伏,为什么?有惯性。水有习惯,波已经在动了,没有风还会有波,过一会才能停。这就说明了,虽然你契理,开悟了,还有习气同杂念,‘理契念犹侵’。所以,事要渐除。这四句话,说明上根利智,理上虽然可以顿悟,但是事上还要渐渐去除旷劫以来的烦恼、习气。
底下又引华严,华严告诉我们:‘十住初心即同诸佛’,这是华严最难懂的地方。修行成就四十二个位次。十住的初心,是刚开始的第一个位次。你要破无明,破一分无明,证一分法身。四十二品无明,等到等觉菩萨还有一品生相无明没破。把这个破了,才成佛。华严十住中的初住,是最初的,刚刚破无明。破一分无明,见了一分法身,是初住,‘即同诸佛’。这是华严的道理。虽然四十二个位次,在头一个位次,后头还有四十一个位次比他高;可是《华严经》说,他就跟佛一样了。这就是非常难懂的地方。所以华严说‘一位一切位’,证到了一个位,就可同一切的位。此处引证楞严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生灭灭已,寂灭现前’,观音忽然得了二种殊胜。教下说这个境界是初住,头一个位子,但是观音能到他方世界现作佛身给人说法。你看,这就是华严的道理,一位一切位。用我们的头脑是很难理解的。圆融之中,一切平等,而有差别;虽然有差别,一位一切位。所以,不落在有差别这一边,也不落在无差别那一边。我们众生要是承认了无差别,那就都一样了。要承认有差别,那就只有慢慢爬吧。有差别和无差别同时存在。这个道理在拙著《净土资粮》里面有个很好譬喻,很能帮助我们理解。今天时间紧了,不多说,大家可以翻一翻。
虽然‘五位进修,不无趣向’。五位是哪五位?十住、十行、十向、十地,等觉菩萨。到了等觉之后,再进一步就是佛,所以有五位。进修,从初住到十住,是一位,行、向、地同此。从行、向、地、等觉,不是没有趣向,是向佛的位,有所增进。这用我们众生的头脑就懂不了。他已经同于怫,他还要长、要进步,这不是自相矛盾吗?有执著,只许那样,不许这样,就矛盾了。只许平等,不许有差别,这就矛盾。只许差别,不许平等,也就矛盾了。差别中有平等,平等中有差别,就不矛盾了。一个佛知见,一个众生知见。我们要学佛,从恭敬开始,拜佛,上供等等,这是极初的开始。‘依教奉行’才是真恭敬。最后,就是要把我们的知见变成佛的知见,就成功了。所以,没有达到妙觉以前,妙觉就是佛了,不是没有往上升的变化。所以‘阶次宛然’。每阶都是十个、十住、十行、十向、十地、四十个,等觉又一个,四十一品无明,还有一品无明,最后把这一品破了,就成佛了。‘宛然’啦。
底下再引华严的话,‘十地始终’,十地的菩萨从初地到十地,他一念时间之内,他所见的佛,有的只见多少百佛,有的只见多少千佛,乃至到了十地,见百千亿那由他佛,百千个亿的那由他佛。‘那由他’即亿,亿在中国代表过不同的数,有的时候当十万讲,有的时候当百万讲,有的时候当千万讲,有的时候当万万讲,目前这就当万万讲。十地能见百千个亿亿佛,这个数位大得无边了。十地跟初地就不一样,要大得多。所见的佛土,也‘随所见之佛而为差等’。国土也有广、有殊胜、有微妙、有不可思议种种的情形。见得佛越多的水平,所见的佛土越殊胜、越广大。不一样啊!所以初住,还不到初地,就同于佛了。初地到十地所见的境界有这么大的差别。所以,就是说,上根利智虽然有所悟,还要知道这里头很有差别。
【此土行人,纵能伏惑发悟,而未证无生,宁逃后有,不依佛力,功行难圆。必待回向乐邦,亲承授记,净诸余习,成满愿王,斯为一门超出妙庄严路。其或粗窥向上,未尽疑情,尤须专一持名,翘勤发愿,如子忆母,毕命为期。加以教观熏修,助发胜智,感应道交,功无虚弃,斯则全凭一念,便摄诸门。所贵绝利一原,切忌回头转脑。】
‘此土行人’,咱们娑婆世界,咱们当前,中国、地球上的修行人,‘纵能伏惑发悟’,纵然能够把迷惑、无明的惑伏一伏,这不是破了无明,无明是一种惑。三种迷惑,见惑思惑是第一种,尘沙惑是第二种,无明惑是第三种。纵然有人修行的好,参禅,上根利智,能把这个惑伏一伏,伏一伏惑能够开悟,‘发悟’就是开悟。纵然开悟,可是他没有证到无生法忍。证到无生法忍,在别教来说,真正证无生法忍,需要八地以上,那很不容易。所以,‘花开见佛悟无生’。咱们都背的很熟,都会唱,但不知道悟无生有多深刻的意思。悟无生是了不起的事情,一旦悟入就是八地、九地的菩萨。
地球上的修行人,纵然有的人开悟了,开悟就极少啊,千个万个难得一个半个,现在恐怕一亿里头也难得一个半个。中国十亿人口,咱们中国能出十个开悟的人嘛?恐怕不容易!这不是很明显了嘛!过去有几位,都圆寂了。有的人自称是开悟了,实际没有。
没有证到无生法忍,‘宁逃后有’,这话很深刻。对于参禅,开悟已经很难了,开悟而没证无生法忍,你怎么逃得出后有啊?什么叫‘后有’?你死后,还有。这个‘有’是三界的有,还是到欲界、色界、无色界去受生,叫后有。真正证得阿罗汉,不受后有,他没有‘人我’了。阿罗汉是小乘极果,是圣人,证有余涅槃,确实涅槃了,他不受后有,不再轮回了。升天,那是多少劫,道教修得八万劫长寿,但是还要落空亡啊!八万劫完了,还是要堕落。开悟的人,你没有证无生法忍,你怎么逃得了后有啊?没有逃得了后有,那就跟没开悟的人一样,又轮回了。一轮回就不得了了。
所以,‘不依佛力,功行难圆’,你不依靠佛的力量,如大乘起信论讲弱鸟缠枝,弱鸟只能在树枝子旁边飞,不能飞远。小孩不能离开母亲,所以,我们众生就得依靠佛的力量。不能够乱跑、乱飞,鸟乱飞,结果飞不回来了。所以,要依靠佛,如婴儿靠母,如弱鸟缠枝,不要乱飞。所靠佛力,就是大乘起信论指引的,阿弥陀佛有‘胜方便’,上面已讲,胜方便即依靠阿弥陀佛摄护行者,往生极乐,见佛闻法,‘亲承授记,净诸余习’。阿弥陀佛给你授记,你无始劫以来的习气,都给你清净了。你发了大愿,普贤十大愿,大愿之王,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也是大愿王。这两个愿是一样的、同等的。你的愿王就圆满成就了,可以度一切众生成佛,这才是‘一门超出妙庄严路’。从这一个门就超出了,就是胜妙的最庄严之路。‘唯此一事实’,就是这一条路。这就回答了这个问题。底下再引深一步。
‘粗窥向上’:仍是对禅宗说的,因为彭居士作论之时,禅宗极盛,禅宗看不起净土。禅宗不光是在佛教里头,居于一个统帅地位,就是儒家也无有不看禅门书籍的。当时一个人,若不习禅,就觉得自己没有水平,说话不文雅。若不懂禅,在当时是很大的一个不足。禅宗里,你粗粗的看到一点向上的气氛,可是自己心中的疑情还没有断。赞《金刚经》的偈子的第一句话就是‘断疑生信’,头一个就是要断疑。此‘疑’,不只是很粗的疑。生信,也不是只生很粗的信。我相信有阿弥陀佛,有极乐世界,相信释迦牟尼佛说的都是好的,相信要皈依,有因有果,我都信,这是很粗的信。真正信的话,要把《弥陀要解》,蕅益大师的六信,信理、信事、信自、信他、信因、信果,相信十方一切世界一切佛一切国土都是你自心所现的。你本人,跟释迦牟尼佛,跟阿弥陀佛没有分别。大家信不信?若能信,也只是:佛是这么说的,我怎么敢不信!可是,心里头还有点:‘这是怎么回事?’,这就叫疑,你没有断这疑。要断疑,才是真信。所以,极细的纤疑,都永远断了。刚才讲的:‘一位一切位’,初住就同于佛,这个你信不信呢?脑袋中仍有:这怎么回事?那么这疑情就仍存在。这就是‘粗窥向上,未尽疑情。’
那么怎么办呢?底下就指示道路:(1)‘专一持名’,粗粗知点向上的人,尤其更加需要,所以,给我们大家指的路子很清楚,专一念南无阿弥陀佛,专一持名,一心专念南无阿弥陀佛。 (2)‘翘勤发愿’,殷切、勤常的发愿,愿同生极乐国。欣慕弥陀与极乐之心,应‘如子忆母’,像孩子想母亲一样。并应‘毕命为期’,念佛和发愿应坚持到最后一口气,直到生命终了。‘加以教观熏修’,这是要念,要发愿之外,还要读大乘经典,‘助发胜智’,帮助你发生殊胜的智慧。上次说过,佛就是智慧。法相宗是转八识成四智。前五识,目耳鼻舌身转‘成所作智’;第六识意识,转为‘妙观察智’;第七识转为‘平等性智’;第八识阿赖耶识,转为‘大圆镜智’。八识转为四智,成所作智、妙观察智、平等性智、大圆镜智,就是智慧,念佛就是要增长自己智慧。念佛发愿是感,发智成佛是应。感应之道自然相合,故云:‘感应道交,功无虚弃’,用的工夫,绝不白费。
‘斯则全凭一念’,彭居士回答这问题了,就凭这一念,就是专念阿弥陀佛,‘便摄诸门’,就把以前的五种,都摄在里头了。不但摄这五种,六度万行,一切持戒,一切禅定,一切法师的公案,一切密咒,全都摄尽,没有遗漏。所以,我们要依这个教言。
台湾一位法师他谈到国外的一个实例,一个老太太,她信佛多年,就是杂,这也学学,那也学学,后来有人就劝她说这样不好,应专修一门,一门深入,专念阿弥陀佛。这老太太就改了,就专修净土。改了之后,只是三年的时间。这一天,到了吃饭的时候,老太太不出来,推门进去(国外老年人的房间不锁门),一看老太太坐在床上。一看,没气了。再一看,遗嘱写好了,在腿上。再一看,儿孙的孝服都做好了,写了名字放在床上。事前她早知道什么时候往生,很从容镇定,把这些事都办好了。别人睡觉,她就缝这些孝服。吉祥往生,端坐而化,一共就三年。这是专一的好处。
底下是引中国阴符经的话:‘所贵绝利一原’。什么叫‘绝利一原’呢?阴符里是这么说的,阴符是中国古代的一个著作,杨仁山老居士主张,是黄帝所著的,这是黄帝的作品,内容很深,杨仁山的意见:后人以为阴符是兵法的书,还有人以为是道教讲丹学的书,那就是谬解。在中国古老文化里头,它是很深入的一部书。其文云:‘瞽者善听,聋者善视,绝利一原,用师十倍’。瞎子善用耳朵,聋子眼睛好,‘绝利一原’,绝利(专用)于一个根源一件事情,就如‘用师十倍’,就与打仗一样,你就有十倍的兵力。所以,大家把它当兵法体会,文中‘用师’是譬喻,不是打仗。‘绝利一原,用师十倍。三反昼夜,用师万倍’。瞎子耳朵灵,所以,古时候的音乐家,故意把眼睛戳瞎,耳就灵了,什么声音差一点都可以辨别,高一点、低一点、快一点、慢一点,他都知道。聋子眼睛好,就是绝利一原的道理。耳目最重要,你只剩了一样,那一样它就突出了。
你老分神,什么也放不下,这个我也要修,那个我也要照顾,弄得很杂。以前有一个老修行修得很不错,专心修持几十年,她可以随意到天堂和幽冥去找人,她能预知许多未来的事。但是她的最初师父是道教的,叫她起了誓,她道教师父的咒语不能不念,她就不敢放弃,结果三皈依不清净了。临终情形不好。所以,我们不要搞得太杂,东一下、西一下。
‘绝利一原,用师十倍’,专一就增加了十倍的兵力。‘三反昼夜’,就是相续。专一就显出力量来了,而且你能继续,什么情形之下都能继续,就等于万倍的兵力了。夏老师常说:‘集中起来,坚持下去’,集中就是所贵的绝利一原,再能持久,没有不成功的。
‘切忌回头转脑’,回头转脑见禅宗的公案(注),时间不够不说了。总之,不要徘徊观望,这又出点什么,那又出了什么奇异功能。现在一个最出名的大气功师,不说他的名字了,是上海开山的气功师。后来得了前列腺炎,小便不通,中毒,一天就死了。他修气功,应当是通的,他怎么不通呢?所以,我们不要东张西望,左顾右盼,摇摇晃晃,走走停停,而是要勇猛前进,一往直前,这就是所贵的绝利一原,所贵的专一持名。
【注】回头转脑马大师见僧下垲,乃召曰:‘大德。’,僧回首。大师云:‘从生至老,只是者汉,回头转脑作什么?’。僧言下领旨。
《古尊宿语录》卷卅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