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书坊

《无量寿经讲座》61(第三十六品·第三十八品)

2016-01-26 13:55:17 点击数:

 


黄念祖居士1988年讲于北京 中国佛学院

 

 

“作事仓卒,败悔在后”。“仓卒”就是慌张。做事都没有预计,临时仓仓促促、忙忙乱乱、慌慌张张,这失败和悔恨跟着就来了。“为之不谛”,“谛”是审慎。你之所为不审慎、不慎重。“亡其工夫”,你的功夫就灭亡了。“一点嗔心火,能烧功德林”。功夫,修持之功力,就是功德林。一点嗔心之火,就能把整个功德林烧了,过去的功夫就全没了。所以修道千日,败道一时。所以要善护己念。

上面讲到“云何第一?当自端身,当自端心”。结合到观世音菩萨的反闻,结合到本宗,第一之善就是大势至法王子的念佛法门,“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一声佛号,眼耳鼻舌身意,六根都摄住了,六根自端了。耳目口鼻皆当自端,又灵峰大师“佛号投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佛”。心既是佛,六根自然都是佛,耳目口鼻自然端正了,自然身心洁净,与善相应。而第一之善,就是“是心是佛,是心作佛”。

如贫得宝第三十七

前品佛说恶苦,折伏众生,诫令舍恶。本品说善因果,摄受众生,劝勉精进从善止恶,“拔生死之苦”,“升无为之安”。

汝等广植德本,勿犯道禁。忍辱精进,慈心专一。斋戒清净,一日一夜,胜在无量寿国为善百岁。所以者何?彼佛国土,皆积德众善,无毫发之恶。于此修善十日十夜,胜于他方诸佛国中,为善千岁。所以者何?他方佛国,福德自然,无造恶之地。唯此世间,善少恶多。饮苦食毒,未尝宁息。

世尊慈悲极了,对于大众一度一度的开导,下面再进一步劝说勉励大家。“德本”,根据日本的《会疏》有两个意思:一者六度为一切功德之本。二者弥陀选择本愿,摄成果德之六字洪名,具足万德,为众德之本。实在是两个意思都有,既然是广植德本,念佛也兼行六度。如果闭关念佛,那念佛之中自然包括六度,实际是如此。念佛就是利他,天天回向,以此功德愿所有众生都同生极乐国,这就是布施,就是持戒。念佛,身心端正,恶都止了,这不就是很好的戒。忍辱,不与人争,什么都忘了,什么辱都忍了,就一句佛号。精进,一句接一句。禅定,唯有念佛,就是定。所以“迷时不念,悟时念”,念的时候就是悟,就是大智慧。所以一句佛号,六度具足。但是我们不要因为六度具足,这六度的事都不用再做了,那又不对了。相应才是六度具足。但是其他的因缘恰好能做,我们还是尽力而为。“广植德本”,“植”就是种植、培养。“道禁”,望西云:“为佛道故,制禁诸恶,谓之道禁。”为修道之所禁,不要去违犯,就是“勿犯道禁”。就是六度的戒度,此指持戒。又特别提出要持戒、要忍辱、要精进,不是修两天就不修了。我们所以不成功,就是退缘多。每个人都要注意这一点,要不退。比如汽车要上坡,不开的时候车轮后头塞个楔。要没有楔,车就往后走,溜下去就从万丈悬崖摔下去。所以退起来是可怕的,不能控制的,要有灭顶之灾。所以要精进念佛。如果就是怕自己受罪,怕入三恶道,求早点成佛去享福,这样来念佛求生极乐世界,绝对是往生不了的,我给大家做保了!要有慈悲普利众生的心,为什么要往生?就是要尽早的实现我们广度众生的愿望。现在你能分身尘刹说微妙法吗?你只能在地球上胡说八道,能做什么好事?只有往生之后,才能分身尘刹说微妙法,普惠真实之利,这才叫“慈心”,要专一去修。

“斋戒”是持八关斋戒。八关斋里有过午不食,那是“斋”。八关斋戒允许受持一天(有人是长期的),这功德很大。这一天要特殊的持戒,不能用广床大被,所以我都是小木头床,从来不要广床大被,好的绣花被,化妆品等等全不能用;电视机、音乐跳舞种种的都不行;除了五戒之外加上几条。如果能够这样“斋戒清净”,受持八关斋戒一天一夜,更何况还广植德本种种的修持,“胜在无量寿国为善百岁”。如《宝积经》里〈文殊师利授记会〉云:“若有众生,于彼佛土,亿百千岁,修诸梵行,不如于此娑婆世界,一弹指顷于诸众生起慈悲心,所获功德,尚多于彼。何况能于一日一夜住清净心。”《思益经》曰:“若人于净国,持戒满一劫。此土须臾间,行慈为最胜。”人如果在婆娑世界,对于众生能够以这样一弹指的时间发了慈悲心,所得的功德,就超过在极乐世界亿百千岁修种种的清净梵行。《思益经》又说:“我见喜乐国,及见安乐土。此中无苦恼,亦无苦恼名。于彼作功德,未足以为奇。于此烦恼处,能忍不可事,亦教他此法,其福为最胜。”“我见喜乐国”,就是极乐世界。不但没有苦恼,连名都没有,何况其实。而且在极乐世界作功德,没有什么可奇的,要什么自然就来了。在这个烦恼的地方,能忍不可忍的种种横加于你的不合理的事情,并且还教他修这个法——唯说弥陀本愿海,其福为最胜。虽然没有说时间,但是称赞在这个世界教他念佛法门,所以大家都应当发这个愿。这不像禅宗、密宗,禅宗、密宗给人家演说确实是很难,不能随便说,一说错那就不可挽救。净土宗只要你老实,错不到哪儿去,甚至于可以基本上不错,这一点,胆子要大些。但是也要发大愿,要很用功努力求佛加被,就在力之能及,缘分所到,也教他此法,其福为最胜。就是如此。《善生经》还说:“弥勒出时,百年受戒,不如我土一日一夜。何以故?我时众生具五滓故。善男子:是八斋戒即是庄严无上菩提之路也。”弥勒出世的时候,百年受戒,不如在这个世界一天一夜。“我时”是释迦牟尼佛的时候。这个五浊恶世的众生有五滓、五恶。等弥勒那个时候,大家的福气很大,人寿八万四千岁,身高八万四千尺,虽然也是这个地球,但不是这样了。弥勒成佛时,迦叶从鸡足山出来(迦叶没有般涅槃,等弥勒),礼拜弥勒,诸大弟子就奇怪,怎么来了一个长得像人的小虫子?因为那时人都高大,迦叶当然比我们大一倍以上了。弥勒告诉:“不可轻慢,这是前一尊传佛心印的大弟子。”这时候迦叶把佛的袈裟献给弥勒,弥勒接过袈裟,只能盖两个手指头,要比释迦牟尼佛大多少。但是弥勒菩萨一展,就合适披上了。这时迦叶涌身虚空现种种神变,般涅槃了,完成任务。以上广引多经,以证明此土行人于“饮苦食毒,未尝宁息”之中,仍能斋戒清净,忍辱精进,故其功德远胜于他方国土。并说明为什么在此土修行“一日一夜,胜过无量寿国为善百岁”;“十日十夜,胜过他方诸佛国中为善千年”。

这就要追究一下,这个地方可能大家又出一个想法,既然这样,这个世界这么好,我们就在这个世界修好了,何必往生极乐世界呢?望西《无量寿经钞》说:“问:秽土修行若殊胜者,在此可修,何愿净土。答:如《要集》云:‘此经但显修行难易,非显善根胜劣。譬如贫贱施一钱,虽可称美,而不办众事。富贵捨千金,虽不可称(美),而能办万事。二界修行,亦复如是。’若欲速办成佛利他众事,专欣净土,何留秽土,不办佛道。”又据憬兴意,此间一日胜西方百年之善事者,“此修行难成故”。此土修行虽然功德大,就是因为这个修行难成,也难能,难能就可贵,是非常不容易做到。至于生彼国速得无上菩提者,“彼无时不修故。此修善时少,故不相违也。”所以我们不要看那个时间,看自己决心,勇猛精进很难。实际说起来,能不能在此土修下去,我看有谁真能在这个世界上一日一夜的慈心专一,斋戒清净二十四小时,谁能做到?你们也可以想想自己做到了没有?不妨也下个狠心,去作二十四小时,而且要始终清净、始终专念、始终专一。所以事非经过不知难。我倒曾经在除夕之夜彻夜的不睡,一直修到天亮,然后到夏老师那儿拜年。但一年也就这么一夜,那时有几年都是这样,也就是几夜。但是白天那些时间干什么呢?还是有人来、有人往,还是要准备这些事,哪里是在修行。所以才能抵那“为善百岁”。没有谁真能做到,大家一个不睡觉就困了、昏沉了,那昏沉还在修吗?这只是叫你知道一个对比,如果能用功三小时,有时很容易。所以你可以去参考,知道在这个世界上勇猛精进去修,这个事情是很难能的,很难能的就非常可贵。再有,为什么要往生?在极乐世界没有人不修,听音乐、游泳、闻香、赏花、喝水、吃饭,没有一件事情不是增长善根,无时不在增长,无时不在修。但是我们在这个世界待下去,虽然是修的效果很高,但是能修的时候很少,真正能做到一日一夜是很希有的。就是告诉大家,要知道在这儿为善难能可贵,这个功德是非常殊胜,鼓励大家这样去修,来求生净土。

佛做了解释,“所以者何?他方佛国,福德自然,无造恶之地”。他自然都有这个福德。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阿罗汉化缘,碰见洞里一个女的说:你是阿罗汉的话等一等,等我丈夫回来,我供养你一个毯子(因为那两夫妇就有一个毯子,男的出去化缘,毯子就给男的,女的就没有衣服穿)。等丈夫回来,她说:我要把这个毯子供养他。丈夫说:你疯了,供养他我也不能出去要饭,咱们不都饿死了。咱们现在这么穷,就因为没有布施,今天有这个机会再不布施,我们以后怎么办?没有机会了。这两人一商量,好吧,两个人就在那栋房子的窗户下面(因为两人都赤身裸体很不礼貌),从头上顶出来献给阿罗汉,阿罗汉接受。这两个人后来都证阿罗汉。说难能啊!极乐世界有这个机会吗?要什么有什么,没有机会作这样的功德。作这样功德的只有娑婆世界,大家都很困难,得一点东西很不容易,把这样的东西肯拿来作供养,所以殊胜者,就在这个地方。他方世界没有造恶的地方,这个世界“善少恶多”,善事少,恶事多;善人少,恶人多。“饮苦食毒”,喝的就是苦,吃的就是毒,整天生活在苦和毒之中。“未尝宁息”,没有一个时间可以安宁,可以休息。

吾哀汝等,苦心诲喻,授与经法。悉持思之,悉奉行之。尊卑、男女、眷属、朋友,转相教语。自相约检,和顺义理,欢乐慈孝。所作如犯,则自悔过。去恶就善,朝闻夕改。奉持经戒,如贫得宝。改往修来,洒心易行。自然感降,所愿辄得。

世尊重重诲勉,唯愿大众奉持经戒。故本段中,先言“授与经法”。谕令受持思惟,如教奉行,后复劝“奉持经戒,如贫得宝”。

“吾哀汝等”,如来大慈,哀悯群机,苦口婆心,开示教导。五时说法,以调应诸机,而随缘度脱。故云“苦心诲喻,授与经法”。我苦心的来劝喻你们,教给你们经法,“悉持思之”。你看又有一个“思”字。我现在再三跟大家说,已经说的时间不少了,今天借这个机会,请大家要注意,这是佛在说啊!不光是念,要很好的去想,“悉持思之”。而且“悉奉行之”,教导我这句话要去做。所以“尊卑、男女、眷属、朋友”,不管是地位高、地位低,是男、是女、亲眷朋友,“转相教语”,互相转告教给他们,自利利他。“若不说法度众生,是即无能报佛恩”。不是一律的不说,也不是一律的去宣传,要随缘度脱。而且自己要把这个工作,当作是自己必须做的一件大事,不是自己没有责任,或根本与我无关。你这个事情做的好,就是任务完成的好;做的不好,就是任务完成的不好;没有做,你根本没有完成任务。世尊又劝,要“自相约检”,要自己约束自己,只有自己才能管住自己,谁也管不了,真正下了决心,管起来很快。所以是三日不见,刮目相看,就是你不振作,振作起来变化就是很快。“和顺义理”,一切言行举止悉皆和于义而顺于理。和于义,动止咸宜,与义相合。顺于理,自然中节,和理相顺。合情合理,合乎世间的要求,也符合佛法的精神。“欢乐慈孝”,心很高兴,皆大欢喜。夏老师的诗:“愿我遇事生欢喜。”所以人要常生欢喜心,要慈孝,“佛视众生等同一子”,这就是大慈。一切众生都是我的父母,誓愿救度,是为大孝。以大悲故,普令离苦。以大慈故,悉令得乐。是乃菩萨之大行,亦即“欢乐慈孝”之实义。再者,为能“转相教语”,必先以四摄,摄受众生,(四摄者布施、爱语、利行、同事。)故“欢乐慈孝”亦寓四摄义。

“所作如犯,则自悔过”,要想不犯是不可能的,所以所作如犯。你就是犯了戒,马上要悔过、忏悔。忏悔不是把它藏起来,夏老师生病之后,见谁都说:我这次生病,就是因为我放逸了,来了好多地方戏,我去看地方戏看多了,所以我生病。到处对人家讲,不是藏伏起来,这根一露就死。植物怕露根,一露根那养花人就培上点土。因此那善根别叫它露了,露出来就死了。这恶根要叫它露,希望它死,不要再作恶了。所以世间很多人的做法,都是自己害自己的,也不知道什么是正确的。“悔”就是改,一个人就是要不断的改。不是后悔,后悔不但没用,还是一种消极的行动。一个人就是要不断的改。要“去恶就善”,止恶行善。“朝闻夕改”,又一个“改”字,说朝闻道,夕死可以。听见这些道理我要改。

“奉持经戒,如贫得宝”,乃本品之核心,世尊慈心至极之垂示。我奉持经,守住戒,如穷人得到了宝贝一样,诸苦顿息,从此无忧,一生都安乐。此乃以宝喻经戒之妙用。再者,贫者既得珍宝,则命根所系。自当全力护持,不可更失。此劝行人得受经戒,应善自奉持,如护头目。如有缺犯,应速忏悔,誓不更作。所谓这一品的名叫“如贫得宝”,我们听到经上的这些话,就如穷人得到了一个宝贝。“改往修来”,又是一个“改”字。所以学佛是个改造的过程,要不断的改造自己,不是老一套。我改的还很不够,但是我确实改了好几回了,一次,和以前不一样;又一次,又和以前不一样;又一次,又和以前不一样了;现在还在改。“改往”,过去继往的都要把它改掉。所以自己守着还是老一套,见解也是老一套,你没有进步。“改往”,那过去的事改掉了;“修来”,你要修什么?这未来的事,要比以前更光明。“洒心易行”,“洒心”即“洗除心垢”。“君子革心,小人革面”,君子改革的是心,小人改革的是外表。那个不行,要洗心,洗心之后自然行动就不一样了。“易行”,指变易,就是止恶向善。去邪从正,回小向大,舍伪存真等等。要这样的话“自然感降,所愿辄得”。自然感应到佛恩的加被,凡所愿求,有愿必满,都可以得到。所以有愿必满,这一切事是有条件的,你奉持经戒,如穷人得宝一样,那就“改往修来,洒心易行”,这才“所愿辄得”,你才是真的。不然怎么表示你是真的。我只想当博士,如果不下苦心念书,那这博士当不了。

佛所行处,国邑丘聚,靡不蒙化。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国无盗贼。无有怨枉。强不凌弱,各得其所。

“佛所行处”,佛所经行到的地方,佛法流通之处,以及我们现在能看到这些经书,都是佛所行处。“国邑丘聚”,“国”是国家,“邑”是一乡一邑、乡里。《周礼》说:四个邑叫做丘。丘是大一点的邑,也是聚居之处。“聚”是聚落。“国邑丘聚”,表佛所行之处所,不管是大的城、镇、乡、村,还是小的聚落,无不蒙受佛的教化,故云“靡不蒙化”。“化”是变,教化,人就变了。我们是刚强难化,往往不喜欢这些改,不喜欢这些化,所以要不断的改,不断的化。我常说:“学佛是一个改造的过程,要大变活人。”一般要变个活人,是要再投一次胎,那太笨了,我们为什么要必须投胎才变,现在就变好不好,要大变活人。既受佛化,则必感降吉祥。故得“天下和顺”乃至“各得其所”。“天下和顺”,所谓天下大同,没有侵略,都是厚往薄来,没有压榨。“厚往薄来”,我国给他国物品很多,他国给我的,我要的很少,如果国与国之间都是这样那多好。这是中国过去的思想,万邦和睦。“日月清明,风雨以时”,指风调雨顺,无旱涝风雹等自然灾害。“灾厉不起”,“灾”是天灾,“厉”是疫病。现在天下就是灾厉、怪病很多,层出不穷。而且地球上的灾祸太多了,火山爆发、水灾、海啸、地震、森林大火等等,各种的灾患没有断过。“灾厉不起”,既无上述及水火刀兵等灾祸,又无瘟疫流行之厉也。如果佛所行处,佛经所经行之处,要有很多人信奉,不是光在那念经,按佛的这些道理实践,端正身心,这才是真。你就是一个皮,我是佛教徒,到庙里去念念经,捐点钱,这是个皮子不管事。你真正身和心都端正,那佛所行处,就“国丰民安”,国家富足,生产丰富,人民安乐。“兵戈无用”,“兵戈”喻战争。指内无盗贼叛逆,外无他国侵略,就用不着兵戈了。所以秦始皇就把武器铸出金人十二,武器没有用了,这都是说兵戈无用了。

“崇德兴仁”,崇敬道德,要兴仁义。“务修礼让”,要依乎教,合乎情理,要让!《会疏》曰:“尊卑有序是为礼,先人后己是为让。”又“让”者退让,推善于人,自不受也。这个“让”字很重要,原谅和让。所以有人结婚请我去讲话,我就很强调这个“让”和“谅”,只要两个人之间能够互谅,谅解、原谅,谁都有一个气头上,彼此得让一让,天下太平。而且要推广,就像正果法师买碗,结果买个坏的碗,他觉得很高兴拿回来。他说:这个坏碗我不买,卖给别人了。何必把好的留下来,把坏的给别人,我买也一样。这种精神很可贵。不要看是个小事,你就必须要挑,不能要坏的,要得了坏的就很懊丧,不肯让。所以我们说学佛是一个改造的过程。如果念佛只是想占便宜,得佛保佑,什么都要比别人好,自私自利不是佛教徒。“国无盗贼,无有冤枉”,大家都安居乐业,奉公守法,就没有盗贼。“无有冤枉”,居官者都是廉明公正,微察秋毫,就没有错案。没有错案就没有冤枉,没有冤枉这事很了不起。“强不凌弱”,恃强凌弱,实为世间灾祸之源。“霸国则恃其军力,以欺凌弱小”,称霸的国家,靠它的武力来欺凌弱国小国。“富者则仗其财富,而榨取贫穷”,这经济情况,仗其钱多,大鱼吃小鱼,大公司吞小公司。“执权者常逞其权势,而鱼肉人民”,他有权势,就仗他的权势来鱼肉人民。“为非者,则结成帮匪,以迫害良善”,做坏事的人,结成黑帮(黑社会),非常黑暗、非常残暴,以众暴寡,仗势欺人。吸人脂膏,饱我肠腹,祸国殃民,莫此为甚。佛所行处,“强不凌弱”,是有强的,但他不欺负小,帮助小的。人人“各得其所”,彼此相安,各个都得到安身、安心之所。有无相通,和平共处,厚往薄来,愿世界和平。佛所行处,悉蒙上益,显佛慈力,难思难议。所以夏老师的《净修捷要》,后头就把这十二句提出来作为愿文。

我哀汝等,甚于父母念子。我于此世作佛,以善攻恶,拔生死之苦。令获五德,升无为之安。吾般泥洹,经道渐灭,人民谄伪,复为众恶。五烧五痛,久后转剧。汝等转相教诫,如佛经法,无得犯也。

本段以经法渐灭,烧痛转剧,故复诫令舍恶修善,奉持经法。“我哀汝等,甚于父母念子”。我慈悲怜愍你们,胜过于父母哀念儿子。《会疏》曰:“父母限一世,佛于无量劫。父母不平等(有的喜欢老大,不喜欢老二种种),佛常平等。父母恶(不喜欢)不孝,佛愍恶逆(佛对于忤逆一样是怜愍救度)。父母养色身,佛于内心。故云‘甚于’。”意谓佛以平等大慈,于无量劫,养我慧命,远非父母所能及,所以“胜于父母爱子”。“我于此世作佛”,我在娑婆五浊恶世作佛。“以善攻恶”,佛说善法,来降化众生那些恶,以消五痛,以灭五烧,令行五善,去五恶,背尘合觉,要拔除有情生死的苦本,“令获五德”。五德就是五善。“升无为之安”,达到无为之安乐。“无为”,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无为法就不是梦幻泡影了,是究竟。所谓常乐我净,究竟真常,来获五德,一步一步的最后能够入无为法。“吾般泥洹,经道渐灭”。“般泥洹”即般涅槃,译为入灭、圆寂。释迦正法五百年,像法千岁,末法万岁,一切皆过,名为经道渐灭。世尊般涅槃以后,经道要一天一天的灭下去。如《法灭尽经》说《首楞严经》先灭,然后一部一部都要灭,最后就剩下这部《无量寿经》。当此之时,“人民谄伪”,“谄”者谄曲,拍马、吹牛。“伪”者虚伪。人心淫邪狡诈,不老实,“复为众恶”,又都来做种种的恶事。“五烧五痛,久后转剧”,就更厉害了。指从正法像法而转末法,痛烧之惨,愈演愈烈。所以佛嘱咐弥勒及一切会众,“汝等转相教诫”,你们应互相的来教导告诫,于佛的经法,信受奉行,不要违犯道禁,不可破戒。这是佛当时嘱咐大众。

弥勒菩萨合掌白言:世人恶苦,如是如是。佛皆慈哀,悉度脱之。受佛重诲,不敢违失。

弥勒大士深领佛诲,就合掌敬谢,代表大家汇报:“世人恶苦,如是如是”,弥勒大士乃本经菩萨众之当机。所以能深明本经秘奥,就证明说,世人的恶与所受的苦,如是甚深,就是这样。“佛皆慈哀,悉度脱之”,可是佛这样慈悲哀愍,于如是至恶之人,全给度了。这句话很重要。在本经〈决证极果品〉里头说:“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若已生、若当生,皆悉住于正定之聚,决定证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如果已经生到极乐世界,或者是应当生,那这些人已经都住于正定之聚了,决定要成佛,不退转了,那不就度脱了。已生当然如此。当生,就是还没有生、应当生。那这应当生,咱们是不是有人可以列入到当生啊?当生是表现在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之人,真要信愿持名就当生,而且于当前就住于正定聚了,就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了,这不就度脱了。《阿弥陀经》说:“若有人已发愿、今发愿、当发愿,欲生阿弥陀佛国者,是诸人等,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所以已经发愿,现在正在发愿,是当发愿,还有以后要发愿往生之人,他们都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个就更广了,当发愿还在这呢,咱们现在已发了愿,是当发愿,这些人早晚都得成就,也得度脱。《弥陀要解》说:“不论至心散心、有心无心,或解不解,但弥陀名号,或者六方佛名,此经名字,一经于耳,假使千万劫后,毕竟因斯度脱。如闻塗毒鼓,远近皆丧。食少金刚,决定不消也。”这里说的更好:不论是至诚的心,还是散乱的心;你有心念,还是无心念;或者理解,或者不理解,但持弥陀名号,或者六方佛名,或者《阿弥陀经》名字,一经于耳(就是一听),假使千万劫以后,你究竟还是因为曾经听过这个名字,而得度脱。所以弥勒说“佛皆慈哀,悉度脱之”。这句话就完全合乎经意了,都度脱了。因为今生、当生,今发愿、已发愿、当发愿都要得解脱,“悉度脱之”。弥勒菩萨末后说:“受佛重诲,不敢违失”。受了佛这样重要的教和教训,大家都不敢违反,不敢忘掉。用了“不敢’两字,就包括是仰信。因为佛之说,有时众生很难信,但是要仰信。不要信自己的意思,所以“慎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既然承认接受皈依了释迦牟尼佛,对于佛的教导一时还信不了,那最大的方便就是仰信。先信下来再说。有时大家智慧不够,也应当仰信,能信净土不容易,信了之后就不能违反,不能忘掉。然后再去念经思惟,佛有加被力、摄受力,你就可以信。因此弥勒大士说,受佛这么重的教诲,“不敢违失”。也有感恩的意思。又彭际清曰:“净土至善之地。求生净土乃止于至善之功。不入净土法门,善不可得而圆,恶不可得而尽。”是故我等皆当遵佛训诲,信愿持名,求生净土。

礼佛现光第三十八

本品弥显两土导师慈恩无极加被一切会众普令亲见极乐依正庄严《嘉祥疏》云:“现土使人欣慕上虽耳闻说妙土未如眼见故此下现土令皆慕修也”又义寂云:“上来广说阿弥陀佛身土因果众皆得闻胜智上流虽皆信解;劣慧下辈未能决定又耳闻者不如眼见是故下加阿弥陀佛威神之力令此大众皆得眼见彼国之事信上所闻决定不虚又欲令见彼国严净土各各勤修往生之业”再者当时会众亲见不但见者获益更为后世闻者证信令知极乐世界确实是有非乌托邦非是庄生寓言从信起愿从愿导行至心信乐求生极乐悉皆度脱方显两土导师本怀

佛告阿难:若曹欲见无量清净平等觉,及诸菩萨、阿罗汉等所居国土。应起西向,当日没处,恭敬顶礼,称念南无阿弥陀佛。

本品当机的是两个人,首先是弥勒,其次是阿难。佛就对阿难说:“若曹”指你们,你们如果想见“无量清净平等觉”,这个是汉朝译本的名称。《汉译》称无量寿佛为无量清净平等觉。清净,指无量清净佛。平等觉就是佛。“无量”是无上正等正觉,“等”就是平等。所以本经名字“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清净平等觉就是无量寿。所以经的名字就很有启发性,清净、平等。我们就是不清净,一点也不平等,种种的分别——好、坏、是、非,邪、正、众生、佛,好吃、不好吃,好看、不好看,不能平等。所以佛法之特点就是平等,是“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有差别就是众生。我在天津大哭大笑的时候作了三个偈子,中间就有:“生佛两泯即是佛,才相对待便成魔。”生佛两个都没有了,就是佛;才相对待,有生、有佛的对待,你就成魔了。平等,所以佛号具有极深的意思。“阿弥陀”的涵义,可以翻译成:无量光、无量寿、无量清净、无量清净平等觉、甘露王、无量光、无等光、无碍光等等很多,可以翻译出无量的名称。

你们如果愿意见无量清净平等觉及大菩萨和阿罗汉(极乐世界没有阿罗汉,都是菩萨、都是发的大乘心,从他断惑的水平而说,只证到阿罗汉的这种水平,就成了阿罗汉)等所居的国土。换句话说,你们想见阿弥陀佛和极乐世界,应该起来冲着西边,当着太阳落的地方,恭敬顶礼去磕头,一方面顶礼、一方面念佛——南无阿弥陀佛。要想见佛,就这么做。“西方”,所以有人说何必要专说西方呢?善导大师回答的好:“指方立向,即事而真。”大师说,给众生指出一个方,立出一个向来,众生心还不能够专一,若告佛遍一切处,心就更专不起来了。所以都是面壁朝西等等的,那就是为了让这个心专趋向一个地方。《遗教经》说:“制心一处,无事不办。”那制心到一处,像用凹凸镜使太阳光聚焦在一点了,就能烧东西。所以“至心一处,指方立向,即事而真”。为“酬愿度生,现在西方”。实际上无量光遍一切处,怎么会专在西方呢,就在咱们这儿,就在你身体里头,不然佛身上就缺一块儿。“无碍光”,没有什么东西能挡得住;“无边光”,没有边,没说到我皮那就是边;“无量光”,没有限量。它无量、无碍、无边,怎么不透你的身体?所以有人说起心动念,身体里不干净。佛就是平等,不垢不净,没有这些分别,没有说你臭就不进,遍在任何一切地方。所以“现在西方”,这是指方立向,令众专一,都是为救度众生,实际是遍一切处。因此佛告阿难,也要面西合掌、恭敬、礼拜、念佛。欲见佛者,即应念佛。所见之佛,即当前能念之一念心性。是心是佛,是心作佛。复因两土如来之加被,故感应道交,当念即见也。

阿难即从座起,面西合掌,顶礼白言:我今愿见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供养奉事,种诸善根。顶礼之间,忽见阿弥陀佛,容颜广大,色相端严。如黄金山,高出一切诸世界上。又闻十方世界诸佛如来,称扬赞叹阿弥陀佛种种功德,无碍无断。

“阿难即从座起”阿难闻悔于是三业清净称佛名号顶礼发愿我今愿意见到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供养承事”。“承事”者师承。“顶礼之间”就在他顶礼磕头的时间里头忽然间看见所以这都是顿法突然一现就全现了。“忽见”者表感应神速。顶礼未毕即眼见极乐教主并耳闻十方如来赞叹弥陀。《会疏》云:“盖夫土无定相净秽因心。譬如诸天共宝器食随其福德饭色有异。故业垢蔽心则金容同秽灰。足指按地则瓦砾化宝玉。岂身土令之然哉!是知西方非遥迷心为隔。若能一念归真则往生见土亦何隔念与时乎?”疏语深明心净土净之旨。《净名经》云:佛以足指按地此土顿现净刹。又《首楞严》曰:“我指按地海印发光。”此之发光非因手足。阿难见佛只因于归真之一念。念佛时是心念佛也。见佛时是心见佛也。只是一心。我心佛心无毫厘许间隔。故疏云“何隔念与时乎?”只是一念无去来今。是故阿难念佛礼佛即见弥陀。故行者临终若能一念归真亦必当下见佛蒙佛接引往生极乐。故云:“念佛时即见佛时。”何有余念与时间之间隔耶?所以阿难即见“阿弥陀佛容颜广大”色相端庄严丽。“如黄金山”金色的光明身像一座黄金山高出一切诸世界上。同时听见十方世界诸佛如来都在称扬赞叹阿弥陀佛种种功德无碍无断。如上之报身庄严虽非阿难及其果位以下会众所能尽见但以两土如来威神加被以胜方便随其根器各各能见。“无碍无断”者十方如来演说四无碍——辞无碍、义无碍、乐说无碍、法无碍之妙辩故云“无碍”;如是赞叹尽未来际无有间断故云“无断”。所以这个事情说是事相实际是华严境界。就是地球上当时在会的两万人都听到十方世界的诸佛如来都在称扬赞叹阿弥陀佛的种种功德。这是最好的证明。证明确有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实是一个不可思议的瑞象。一部经中三度现瑞是很希有的一开始说经就现瑞这等于中间的现瑞说完又现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