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书坊

《无量寿经讲座》60(第三十五品·第三十七品)

2016-01-26 13:55:17 点击数:

 


黄念祖居士1988年讲于北京 中国佛学院

 


天地之间,五道分明。善恶报应,祸福相承,身自当之,无谁代者。善人行善,从乐入乐,从明入明。恶人行恶,从苦入苦,从冥入冥。谁能知者,独佛知耳。教语开示,信行者少。生死不休,恶道不绝。如是世人,难可具尽。故有自然三途,无量苦恼,辗转其中。世世累劫,无有出期。难得解脱,痛不可言。

“天地之间,五道分明”,这五种道路是很明白。《会疏》曰:“天地则所依器界,总标三界。五道则能依有情,善恶通举。苦乐因果,人人常见,故云分明。”又义寂云:“天地之间,五道生死,因果分明。”表因必有果。如是业因,如是果报,一丝不爽。

“善恶报应”,修善得福,修恶得报。“报应”者,《笺注》谓“有施必报,有感必应”。故现前所得之祸福,皆是宿因之报应。《会疏》云:“善恶约因,报应约果。因有善恶,果感苦乐。形声影响,毫厘不差。”影必随形,回响随声,一丝不爽。业因果报,亦复如是。“祸福相承”。盖宿世业因,善恶夹杂。所以来生受报,有福有祸,或先乐后苦,或先苦后乐。苦乐相继,互相接着而来。所以作善得福,造恶得祸,皆是自作自受。因为一切众生所做的都不纯,所以往往好着好着忽然间坏了,坏着坏着忽然又得点好事,这就是因果错综在里头。都是“身自当之,无谁代者”。都是自己来承当,没有谁能替你的。该生病开刀,甚至于这位法师身上要插五根管子,插了很久不可耐,就拔掉,太痛。拔掉被人又给塞进去,这么长都是血。要受种种折磨,这个苦没有人能替你,只有自己承担。

从“善人行善”至“从冥入冥”六句。大意是:善人者种善因之人,所行的都是一些善道,来世生尊贵家,身形端正,缘境和美,身心适悦,是为“乐”。“从乐入乐”,行善本身就很快乐,说为善最乐,那远远不是喝一杯的味道。今天真正帮助人做了好事,利益了众生,这事最快乐。复又明达,乐善好施,是为“明”。若更多作善业,勤修福慧,继续又再修善,念佛往生极乐世界。是云“从乐入乐,从明入明”,永久的光明,那是大光明。恶人可不是这样,“恶人行恶”,又“从苦入苦”,他做的是苦事。上次我就说过一次,我在年青的时候,看见这些人在狂欢,始终都觉得很可悲。年青的时候不能做主,妈妈说要带着去,只能跟着去,等到征求我意见的时候,我一律都不去。这些结婚狂欢种种我看那都是苦事,非常可悲,不要等席散人空。那做苦事就更苦了,所以恶人造恶业,种恶因,得恶果。故生卑贱之家,形容枯槁,饥寒交迫,逼恼身心,是为苦。复愚昧无知,不信正法,不行善事,是为冥。倘更多作恶业,死堕恶道,最后入到地狱。地狱之中更是互相残杀,不但地狱中的牛头马面要来责罚你,地狱中的众生你碰了我、我碰了你,相互报复。就像放生时笼子里的麻雀,互相鹐脑袋,都鹐破,因为它很苦,不能飞翔它就恨,彼此互相啄,一个一个脑袋全是破的。地狱中更是如此,故云“从苦入苦,从冥入冥”。入在幽冥里头,一天比一天黑暗。这种情形“谁能知者”?如是六趣生死因果,其理幽深,非九十五种外道所能知,唯独佛知道。故云“独佛知耳”。所以这一些事情,只有佛垂教化,开显真实,真正说得出来。佛就用佛的“教语开示”众生,但众生愚痴,能够信、能够接受的非常少。故云“信行者少”。是故世间“生死不休,恶道不绝”。世人不信佛慧,作恶不已,所以生死轮回没有休止,恶道就是不会绝,地狱永远也不会空。“如是世人,难可具尽”,这样的世间人是说不尽。所以自然而然就有三恶道,无量的苦恼大家在其中辗转,“世世累劫,无有出期”,多少世、多少劫,没有出去的时期。“难得解脱,痛不可言”,不容易得到解脱,这个痛苦,是不可说的了。正明烧也。

如是五恶、五痛、五烧,譬如大火,焚烧人身。若能自于其中一心制意,端身正念。言行相副,所作至诚。独作诸善,不为众恶。身独度脱,获其福德。可得长寿泥洹之道。是为五大善也。

“如是五恶、五痛、五烧”,这五样事情,“譬如大火,焚烧人身”,此喻五烧,就好像大火,在活烧这个人的身体。“若能自于其中,一心制意”,如果人能够在这种五恶之中,“一心制意”。这四个字要注意。所以要“慎勿信汝意”。这告诉你“制意”,要自己管住自己的“意”。首先就是要能发现自己“意”的毛病,人人都有个病,各个都不一样,没有一个人是一样的,你先要拔那个主要的,不要去管那些枝枝节节。你不能等开悟,这个事是在开悟之前应当都做到头的事情,自己要知道自己思想上、见地上的病在哪里?这一步很不容易,要认识自己是很不容易的事情。它就是叫你不容易认识自己,所以叫做“自欺欺人”。先是自己欺骗自己,把自己欺骗住了,然后才可能欺骗别人,没有一个人不自欺的。所以“自知之谓英,自为之谓雄”。要是能够自知、能够自为,就是英雄人物。所以自知,就是要一心制意,要专一其心的在办这件事,不是二心二意的,也不是可有可无的,整个儿的精神就要管这件事,制你的意,叫做“一心制意”。“端身正念”,身要端,念要正。“言行相副”,所说如所行。“所作至诚”,要诚恳,不要虚假。所谓虚假是很坏的事情。有的人习气很重,特别喜欢虚假,几乎是一说就是假话。我们知人也得知已,也要照镜子,现在幸亏我们这方面不是很严重。但是众生难度就在这些地方。“独作诸善,不为众恶”。若人能于五痛五烧之中,专一其心,制止意业之三恶。端正身心,言行如一,诚实不欺。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行善得到善报,就可以得到福德,度脱生死。“可得长寿泥洹之道”。“长寿”者长生。世间焉有长生之事。唯证无生,则不生不灭。故离世间生死,方是真长生也。“泥洹”即涅槃,圆证三德之至果。就净宗而言,往生极乐,都是无量寿;一生成佛,就是涅槃之道。就是究竟寂光。如是之善,称为大善。“是为五大善也”。把五恶倒过来,就是五大善。

本品广明善恶果报。《观经》三福中“深信因果”,亦正以此为劝。世人愚痴不重因果,或更狂妄,拨无因果。故诸经中,反复教诲。又《吴译》曰:“诸欲往生阿弥陀佛国者,虽不能大精进、禅定、持经戒,大要当作善。”彭际清居士曰:“十善本为天业。今以念佛因缘,回向极乐,即转天业而成净业。何以故?念佛之人能转恶业,何有天业而不能转。”是故修净业者,当尽己力,兼行众善。且所谓带业往生,其业盖指宿业。宿世恶业虽未全消,但仗佛本愿,及持名妙德,故可带业往生,不更恶趣。(弥陀第二愿曰:“来生我刹,受我法化……不复更堕恶趣”)。但所谓带业者,只限宿业,而决非现行之业。如《涅槃经》中,广额屠儿,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故知成佛,必须放下屠刀。若行人习净,一面念佛,一面作恶,如是修净,决定不能往生。

这一段主要说的是人天乘要如何做好人如何行善。所以五乘法就是:人乘、天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因为中国有孔老之教人天乘的基础很好所以人天乘的法就没怎么翻译实质上佛法是五乘。所以有人对于人天乘就轻视说这个很浅。那么就举一个唐代公案当年鸟窠禅师弟子会通跟他告别待了多少年要走。鸟窠禅师就问:“你为什么走?”会通说:“我到别处求佛法去。”鸟窠禅师说:“你为这个走怎么不早说?你要求佛法我这儿也有。”会通就磕头求鸟窠禅师就在衣服上找了根布毛一吹把布毛吹走了会通开悟了。所谓吹布毛。这件事让白居易听到了(白居易正在写《琵琶行》)就上山见鸟窠禅师他也希望鸟窠禅师给他吹吹布毛。鸟窠告诉他:“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白居易就轻视这两句不满意他说:“此二句三岁小儿亦说得。”三岁小孩也会说。禅师又说:“八十老翁行不得。”你说三岁小儿都会说八十岁的老头也做不到。因为诸恶都不作了众善自然奉行当然我们八十岁也行不到。所以这里就有一个分别以为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这两句是浅吹布毛是深是白居易;以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跟吹布毛平等那是鸟窠。他并没有瞧不起人来的是太守随机说法这对于你正好。但是一迷一悟就天渊之别了。如果是圆人法法都圆。人天乘就是一佛乘。所以我们对于人天乘应当有个提高的认识。净宗之妙在于照真达俗。若广行众善则造福于当前之社会且成为净业之助行复深信愿持佛名号则自他兼利常乐无极。

又本品所说的浊世恶苦都是事相实在也是圆显一心。我们不要以为只有极乐世界的种种依正庄严是“托彼依正显我自心”。那些依正都是显我们自心。心秽则土秽心恶则土恶《地藏经》里种种地狱现象那些铜墙铁柱都是自心。这里所说的种种都是自心。一一无非自心所现。经中详明两土净秽令知欣厌。《弥陀要解》说:“娑婆即自心所感之秽而自心秽理应厌离。极乐即自心所感之净而自心净理应欣求。厌秽须舍至究竟方无可舍;欣净须取至究竟方无可取。妙宗钞云:‘取舍若极与不取舍亦非异辙。’设不从事取舍但尚不取不舍即是执理废事;即废于事理亦不圆。若达全事即理则取亦即理舍亦即理。一取一舍无非法界。”意为:“娑婆即自心所感的秽”如果是秽土这个秽就是自心所感的秽。“而自心秽”当然不要自己心里为什么要它秽?极乐即自心所感之净因为自心净那当然我要保任。也就是说你厌秽须舍至究竟也没有可舍了。若取舍到极点的时候跟不取舍也没有异辙。如果不从事取舍没有欣慕极乐、厌离娑婆的心只是说不取不舍这个不但不高而且这里有毛病这叫做“执理废事”。你执着了理废掉了事这个理就不圆了这个理也要打个引号。如果能够了达全事就是理全波就是水。波是事相水是本体。那你取的也是理舍的也是理。“一取一舍无非法界”。蕅益大师这一段话是非常殊胜理事圆融妙契中道。所以蕅益大师九天写出来的一部著作这是从大光明藏中自然流出。憨山大师写《楞严经通解》“凡是从脑子出来的东西都不要”。这才真正是“慎勿信汝意”!因为脑子里头出来东西都是意。大家都想写几句东西不知道你那东西没价值你脑子里头出来的。憨山大师脑子出来的东西不要你再写出几句那句句都可以要。

重重诲勉第三十六

上一品讲了娑婆世界五恶、五痛、五烧,所以佛就无量的慈悲,再三劝告,这个悲痛,“难得解脱,痛不可言”。说这些话就是要给大家指出方向,作为救度,底下就告诉大家,要如何来避免,然后就说了“一心制意”等等。那么第三十六、第三十七两品,就是这个的继续。本品〈重重诲勉〉,为折伏众生恶业,而示悔勉。首显恶因恶果,令知畏惧。末劝端正身心,不忘功夫,以免败悔。所以就一遍再一遍,一层再一层,一重再一重,来进行劝告,勉励大家,要止恶行善。

佛告弥勒:吾语汝等。如是五恶、五痛、五烧,辗转相生。敢有犯此,当历恶趣。或其今世,先被病殃,死生不得,示众见之。或于寿终,入三恶道。愁痛酷毒,自相燋然。

本段明五恶、五痛、五烧相生之祸。所以一开口就是“佛告弥勒”,弥勒当机,是未来的佛。现在的佛嘱咐未来的佛,我告诉你们:如是这样的五恶、五痛、五烧,是辗转相生。因为造了五恶,现世受报,名为五痛;来生受报,名为五烧。这都是由恶而生痛、生烧。“辗转”就是反复的,像轮子似的转过来,又转过来、又转过来。“辗转相生”,是恶与痛烧,互相辗转而生。恶生痛烧,故入恶趣。但恶趣众生,三毒弥甚,故烧复生恶痛。如鸡生蛋,蛋又生鸡,彼此辗转而生,何有已时。如地狱中的众生,彼此都在极端痛苦之中,互相杀伤,这是地狱中苦的一个原因。所以谁碰谁一下都是不可忍耐,那就加倍的来报复。众生在痛烧之中,并不知道能够悔恨,是更增加他的嗔毒,痴愚的毒。所谓铜床铁柱,烧红了的铜柱子,罪人是怎么趴上去抱着那个柱子的?不是须要小鬼把他推上去,他自己去抱的,他看见是美女,过去一抱烧死了;烧死之后并不因此明白,说下次我再也不抱了,马上活了之后看见还是美女,过去又抱,这样没完没了。所以不会因为这种痛烧而使他能明白,更增加了他的痴恨之毒。这就是“辗转相生”。

“敢有犯此”,“此”者恶也。五恶之中包括喝酒。有人认为这是很风雅的事情,也是很愉快的事情,也就敢犯了。比方有些占公家便宜,不占白不占,不拿白不拿,并不犯刑法,也没人管你,但这是盗恶。要受了戒,就破盗戒。这男女之间胡闹,众生不知不觉就在犯。而你敢犯,这么大胆敢来犯这些罪业,你的结果,必当永劫辗转于恶趣之中,故云“当历恶趣”。“历”者经历。恶趣是作恶自招之果。故举果相,以诫众生令止恶因。这句话咱们不要小看,就是不受戒,它还是恶,而且恶是会造成其他的因。而造成之因侵犯了别人,别人就要报复种种,是越来越发展、越来越大,要经历到恶趣。所以不要看成一个小事、小节。常常有人说“大人物不拘小节”,都自己掩盖自己。现在所谓大人物就是我位置高,当然犯点小节也没人敢提意见。作为大人物,大节要能过的去,现在就是难了。敢犯此恶的话,“或其今世,先被病殃”。“被”当作“受”字解。“病”者疾病,诸业病。或其今生受到的病,也是一种祸害。“殃”是祸,水火之灾,刑罚之祸等等皆是。作恶之人,于现在世,或生重病,或招灾祸,求生不得,求死不得。忧苦万端,不能出离。而且“死生不得,示众见之”。显此恶果,普令大众,皆得见之。令知因果不虚,而生戒惧。像北京一个大和尚,身上插了五个管子,他痛苦得就拔掉两个管子想死。这个时候他求死求生,都不得自由。就是他想拔两个管子下来都不行,别人又给他插进去了。所以生时知名度很高不管事,死后还要入恶趣。法源寺还有一位极荒唐,他就是惨叫,一条街都听见。这是解放以后死的。送到医院就不疼不叫,医院说没病就送回来,一回到住的地方就叫;再送,到医院就没事,回来就叫,就这么叫死的。他就是活入地狱,罪恶万端没法说了,当时也是方丈。有一次开会,有人就说:什么人说话这么轻佻?后来别人告诉他这是谁谁谁。怪不得,原来是他,不然怎么会这么轻佻。所以我们决不能因为是佛教徒,就认为这个人必定是向善的,完全不一定。不管怎样受戒之后,再加破戒的罪。一般人只有作恶的罪,没有破戒的罪。所以持戒行善,不光是有行善的功德,还有持戒的功德。那持戒功德很大。但是作恶,同样也是均等的才合理。不但有作恶的报,而且有破戒的报,就是地狱的报。如是作恶就要在今世示现这种报,现前那是真事,一条街听见他惨叫,叫得不停。到医院没病,不是一回,医院说你不能强迫我们收一个没病的人?只好接回来,接回来就叫,就这么叫死的。都是罪有应得。这种人往往死生不得,寿终后只有入三恶道了。“或于寿终,入三恶道”,乃后世之果报,明五烧。“愁痛酷毒”,“愁痛”者,忧愁、痛苦。“酷毒”是极惨之苦痛。是极厉害,极严重的一种毒。在这种痛苦毒害之中,“自相燋然”。“燋”,为火所伤,烧糊了。“然”就是燃烧。就是互相烧,你烧我、我烧你。

共其怨家,更相杀伤。从小微起,成大困剧。

“共其怨家,更相杀伤”,据望西意,“是则烧生杀生恶也。”恶人在狱火中,痛极生嗔,互相伤杀。是则烧中,重复造恶,结怨成仇,故云“怨家”。在三恶道中,和自己有怨的人,互相报债,你杀害我,我杀害你。所以菩萨畏因,众生畏果,知道这个果可怕,而不知道为什么得到这个果?是因为你种了这个因。往往是因小果大,行善作恶都是如此。这是自然的规律,你种一粒麦子,秋后长了一棵麦子穗,得了多少颗麦子粒。这个果它就是大,所以菩萨畏因。“从小微起”,从微至著,做很小很微的一件事情,愈演愈烈,无有穷期,“成大困剧”。“剧”也是大。行恶不止,苦增不已,乃成大的困难,创重祸深,故云“成大困剧”。又《魏译》就是“久后大剧”。《净影疏》曰:“身受劳苦,苦增不息,名久大剧。”所以越来越大,越来越困难。而要追究这个原因,我们要知道畏因,找苦的原因。苦的原因是集,所以“知苦”就要“断集”。

皆由贪着财色不肯施惠。各欲自快无复曲直。痴欲所迫厚己争利。富贵荣华当时快意。不能忍辱不务修善。威势无几随以磨灭。天道施张自然纠举茕茕忪忪当入其中。古今有是痛哉可伤!

至于苦因“皆由贪着财色”,贪恋。多求无厌足为贪。贪心牢固就是着,抓住了不肯放。《宝积经》云:“邪念生贪着,贪着生烦恼。”所谓“财”,就是钱财货物。包括现在所说黄金首饰、钱财、房子、一切享受,各种近代的这些新设备等等都属于财。“色”者色情,指男女间之情欲。《嘉祥疏》说:“或贪财,或贪皮肉。”就是肉身的这一种贪着。现在还不仅仅是男女之间,同性恋、人和畜牲,同样都是色。这个在真正的戒条里写得很清楚,都在内,都要禁止的。所以坏的东西都是共同的,中国古代一直传到现在还是有,中国在春秋时这就属于男色,而且现在外国还都很发达,各国都有,这坏的事情就很普遍,这都是贪着。“不肯施惠”,不肯以财物等利益好处布施与人,不肯给人方便去救度别人。《会疏》云:“贪欲虽多,以财色为大,故偏举。不能施惠,悭吝之相也。”

“各欲自快,无复曲直”,每个人都是只求自利快心,不问是非曲直。现在、古代很发达,崇拜撒旦(“撒旦”是基督教所说的魔鬼)。他的纪念日快到了,已经有十几个人把自己小儿子准备好,杀了来祭祀,胡作非为。在礼拜日行礼的时候可以强奸少女。他们要求自由解放,就是这“各欲自快”。我要干什么干什么,不受一切拘束,只考虑自己的自由,没有考虑别人的自由,想强奸就强奸。你是自由了,那被强奸她自由吗?这魔说,现在势力很大,有组织。所以“各欲快意”,到这个时候登峰造极了。“痴欲所迫”,贪欲之心,实根于痴,故曰痴欲。《遗教经》云:“若有智慧,则无贪着。”故此经文明痴贪二恶。“所迫”者,《会疏》云:“爱欲逼迫,常想欲境”。是故损人利己,但慕“富贵荣华”,以求快意于当时。不愿忍辱修善,积累福报于来日。于是威势不常,随即消灭。

“不能忍辱,不务修善”。这个“忍”字,中国清代的中兴名臣曾国藩的语录里有两句话:“千万忍耐,忍耐万千”。千万要忍耐,你所忍耐的事不是一件两件,要成万成千的忍耐,所以“千万忍耐,忍耐万千”。佛教忍辱是六度之一,在《金刚经》里先讲的布施,应该要不着相的布施,三轮体空。特别指明了“忍辱”。具体举例就是歌利王节节支解。忍辱很重要,所以要难忍能忍。一个人不能忍,处处讲自由,老子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将来非干到地狱去不可。凡事都要有所不为,所以非礼勿视,非礼勿言,自己要有约束。哪里能这么放纵,只考虑自己,侵犯对方的自由,自己还觉得很有理,这就是造恶。忍辱者,就是克制自己,把自由让给别人。他骂你,你要回骂,那彼此都不自由了。他骂我之后,而我没有反抗,他就自由了,让给对方。为什么必须我得自由,不让别人自由?这一点耶稣教的话很彻底,当然稍微有点偏。耶稣的话:“当人家打我左脸的时候,我把右脸送上去。”“不务修善”,不肯修善。许多人就“各欲快意”,想怎么痛快,就怎么做,那很危险。“威势无几”,现在你还在横行享受,还有威有势,但这威势已经没有多长时间了。前生修善,今生得人身享受善报,等于一个人继承了家里的遗产,还容许他挥霍,但是坐吃山空,没有几天就花完了。这威势就“随以磨灭”,都消磨没有了。除尽了叫做灭。

“天道施张,自然纠举”。“施”就是张。“天道”,自然之理,法尔之道。《会疏》云:“今所言天道者,但是因果报应之报。”所以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所谓很多外道就求天,其实天也是在执行这样一个法度。一个执行的人,也要秉公办理,不能说因为他磕头就赦免;上上供就把罪减了,那不是天在那儿受贿吗?有很多人糊涂。《净影疏》云:“天下道理,自然施立。是故名为天道施张。造恶必彰,名自纠举。”而天就是自然的因果,就是要“施张”,就是要起作用。“自然纠举”,“自然”,不用造作,不用安排,自然而然。“纠”就是纠正那个纠。“举”就是举发、检举。一切一切的罪恶,自然而然都暴露了。“茕茕忪忪”,“茕茕”,是一种忧思,无所依,孤独。“忪忪”是心悸不安,惊慌失措。《会疏》云:“茕茕者,单独貌,独生独死故。忪忪者,心动也,惊惶貌。轮回无间也。其中者,五道之中也。”又《净影疏》云:“罪者归之,无人伴匹。故云茕忪当入其中。”那真是孤孤单单,“万般将不去”,你的同伙、哥们、至亲爱的眷属,没有谁能跟着你的,“只有业随身”,孤独恐慌的很。“当入其中”,自然走到你的罪业之中,轮回在五趣里头,到你应该去的地方。故云:“古今有是”,从古到现在都是这样的事情,这些事情是悲痛可伤啊!众生本来是佛,自己不明白、不相信,不但是妄想执着,而且种种造恶,在冤枉之中受轮回。这个梦就越做越恶,越做越恐怖,不能醒,所以“痛哉可伤”!表三毒所作恶因,定感痛烧之恶果。

汝等得佛经语,熟思惟之。各自端守,终身不怠,尊圣敬善,仁慈博爱。当求度世,拔断生死众恶之本。当离三途忧怖苦痛之道。若曹作善,云何第一?当自端心,当自端身。耳目口鼻,皆当自端。身心净洁,与善相应。勿随嗜欲,不犯诸恶。言色当和,身行当专。动作瞻视,安定徐为。作事仓卒,败悔在后。为之不谛,亡其功夫。

本段乃如来普劝闻经之人专精修善。“汝等”指在会的大众以至我们后世的人。“佛经语”通指舍恶修善背尘合觉之一切法门。别则专指弥陀一乘愿海、六字洪名之净土三经。其中第一即本经。看见佛经就是得佛经语当时在会的人更是如此了。“熟思惟之”佛教导大众要好好的思惟。大家往往不肯思惟只肯背诵也有功德。要好好的思惟。所以闻、思、修三慧念经文只是闻进一步就得思思了之后才有修。不要以为念就是修这是程度水平太低所谓初步修的准备。你要很好的去思惟。善导大师说:“如来所以兴出世唯说弥陀本愿海。”那净土经最要紧。而净土三经之中《无量寿经》是第一那里详谈了弥陀本愿之海。对于这个要好好去思惟好好去想一想这句话什么意思?要把自己摆进去要联系自己哪一些是说我的。居士林的一位老太太联系了一下自己两年的病好了。这大概是前年的事我去了她跑出来给我问讯她说:谢谢你!当时我举个例:烧开水你要一口气烧开了烧开了之后放凉也是凉开水。你把壶搁在炉子上烧三分钟拿下来了明天再烧三分钟拿下来了后天再烧三分钟拿下来了一百年之后它还不是开水。这个水烧几分钟就拿下来就是寒的时间长一曝十寒不起作用。她当时听了这句话一曝十寒这不就是说我吗?这样一想当时就觉得害了一年多的病好了。这都是真事人也胖了。还有一位老太太就是要看观音结果看见满屋都是判官着魔了。而且不能睡觉多少人把屋子挤满了都没法子整天紧张得要死了。有人叫她念“大悲咒”对治。我说不要对治了我就给她讲了一个禅宗的公案我说:“老僧不闻不睹。”我叫小女儿写个条子给她。第二次我再看到她给我很深的问讯她说谢谢也胖了。自从那条子到手后这些现象都没有了。所以就是这些事把自己摆进去不要在那儿走过场。这个作用是很殊胜的也没有什么叫法术也没有什么特殊很简单就是不要一曝十寒不闻不睹就对了都平常的很。“熟思惟之”要在思惟上用功从思起修。

“各自端守”,“端守”,正守,如教奉行。指按着佛经的话去做,叫你思惟,知道这个道理,这样去修。“终身不怠”,尽此一生,端守佛诲,终无懈怠。“尊圣敬善”,大乘,初地以上都是圣;小乘,初果以上称为圣。对于圣,我们都要尊敬,要恭敬善。所以经中就是尊重,“善男子、善女人”称呼大家。三善道,要止恶修善,停五恶修五善,要恭敬“善”。憬兴说:“圣通佛僧。善,世出世法,是无上宝,故敬之。此则三宝也。仁爱慈悲,博济众民,故云仁慈博爱,所谓博爱济众也。”说到圣,那就包括了佛跟僧。佛当然是圣,还有菩萨、罗汉以及僧。“僧”是和合众,除了佛之外的修行人,都通称为僧。“尊圣”就包括了佛和僧。“善”是指着世间法、出世间法。比方按儒家的话,把五常——仁、义、礼、智、信都能够实践,还可以保持人身,相当于佛教里受五戒,就是法宝。这就是三宝。“仁”者,安忍、普利,慈悲为怀,所以“仁慈博爱”。“当求度世”,要求解脱,自度度他,自觉觉他。所以“度世”,不是只求自觉,而是要觉他。普令一切众生都永离虚妄生死。所以佛就说,你们得了佛的经语,要好好思惟、要好好去实修,不要懈怠;要尊敬三宝,仁慈博爱,要自觉觉他,自度度他。“拔断生死众恶之本,当离三途忧怖苦痛之道”,就不是有一搭没一搭的,而是要“拔断”这生死众恶的根本。“当离三途忧怖苦痛之道”,要离开三恶道这些忧愁、恐怖,苦痛的道路。怎么离呢?要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贪嗔痴是罪恶的根本,所以轮回六道,贪欲为本。要解脱生死苦海,就智慧能度,拿智慧的剑来斩断无明,即是拔断生死之本。这样就永离三途之苦,恶尽则痛烧俱息。

“若曹”,佛悲悯就劝导大众要作善。我常说:我们应当把钢用在刀尖上。哪儿是刀尖?就是佛进一步开示:你们想想,行善,什么是第一?就是“当自端心”。要端正身心,与善相应,世尊直指作善是第一。“作善”,浅说就是行善,如果要说到究竟,那就是“是心作佛”。既然是心作佛,所以我们就要在一切时处端正身心,“耳目口鼻,皆当自端”。浅一点讲就是“非礼勿视(不合礼的事情我不看),非礼勿听,非礼勿言”,初下手的人必须要做的,不可忽视。

进一步说,怎么叫端耳?即为《楞严经》里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的反闻自性。对于这个,很多人都理解错了。外国来的一个居士,很有名望,到处讲。我说你讲《楞严经》这一段,先用闻中,是入流亡所,入什么流?他说:入声的流。我说你错了。美国有个沈家桢把问题讲浅了,还可以原谅,而他就整个讲错了。应是不取所闻声相(蕅益大师)。它是闻的本性,那叫反闻闻自性。你还在听这个声音,追这个声尘,是在悟外,还是向外奔驰,那叫什么反闻呢?所以他错在那了。他说:“这么讲,凡夫才有法子下手;要是闻字解释为闻性,那凡夫就无从下手。”“对!凡夫是无从下手,所以净土法门才殊胜。你都想凡夫能从这儿下手,迁就这个下手的地方,非讲错不可。反闻者是入流亡所,所是所闻。这么一讲,大家也就很明白了。”他肯定他的错,这个人很聪明,马上承认要给我磕头,我把他拉住了。“入流亡所”,耳根的“所”就是声音,你是忘记了声,不是在声中呆下来。所以大家不肯思惟,它很浅,稍微能把它讲过来,就以为是这样。不肯深思,你深思自己能发现矛盾,没有什么难懂。我问你耳朵的所是什么?不是声音是什么!而入了“流”,当然是所字的对面了。是把所忘了,把声音忘了,不是在声音中呆下来。天下有这么糊涂的人吗?这个人是极端聪明,说老实话,聪明人才糊涂,我告诉你们,这是真理。这些糊涂人都是聪明人,不聪明他不糊涂。(注:⑴闻根为所观境,此境不取所闻声相,亦不取耳识能分别相,但闻而已。⑵流之一字,明其所显之谛,乃是闻性真流。以此圆通常性,不变随缘,随缘不变,故名为流。详见蕅益大师《楞严经合注》)什么叫“端耳”?那就是观音大士的不追逐闻尘,反闻自性,是为端耳。同样的不去追逐色尘,返观自性,是为“端眼”,种种都一样,所以“耳目口鼻,皆当自端”。端心就是“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这样的返观自性叫做端。如是六根,不追逐六尘,都返照回来,朗照自己的心源——本性之源,这才是端正,那这样才是第一。

“身心净洁,与善相应”,亦同具上之浅深二义。浅言之即身心离垢无染,身之所行,口之所言,意之所思,悉是善也。深言之始觉智妙契本觉理,才是“与善相应”。但应谛知,此第一之善,究竟不离“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身心不去追逐六尘就干净了,朗照心源。洁与善相应,不要随着嗜欲、嗜好跟欲望。应弃欲止恶,安和专诚。“嗜”者,爱好与贪求。“欲”者,《大乘义章七》曰:“染爱尘境,名之为欲。”“尘”,色声香味触五尘。此五者能起人之贪欲,故又名五欲。《智度论》曰:“五欲又名五箭,破种种善事故。”是故世尊劝诫众生,“勿随嗜欲”。且诸欲之中,婬欲之毒最深,故戒出家人首重断婬。若能离欲,则可“不犯诸恶”,是乃深劝诸恶莫作。所以现在很多人还是离不开嗜欲,自己所嗜的留恋不肯舍,更不肯断,就是粘粘缠缠像个老太婆,没有一点丈夫气。“勿随嗜欲,不犯诸恶”,上述这些恶都不要再犯。“言色当和,身行当专”。对待一切都要和颜悦色。“和”者祥和。言和者,即四摄之爱语。色和者,慈光照人。“身行”,自身之所行。“专”者专一、专诚、专精。我们每天身之所做一切一切都应当专一。“当专”,就是专精行道。就本经来说,就是劝大家一向专念。“动作”指行动,“瞻视”是看。“徐”是和缓。所以“动作瞻视,安定徐为”。即一举一动,皆当安祥镇定,从容不迫。不是很粗暴,不能自制。所以现在这些跳舞动作,跟“安定徐为”都是相反的。所以古代吴季子观乐,他听见音乐可以知道,这个国家过去是如何,今后前途是如何。现在这种疯狂、挣扎、变态的跳跃,也就告诉我们,世界中有很多祸乱,而且是一天比一天要加深,直至达到了登峰造极,转过来,开始一天比一天减少。现在还正在爬坡。“安定徐为”,诸葛武侯教他的儿子,就是淡泊宁静,不要随着嗜欲。而且最大的欲就是男女之欲,不要去追求,要淡泊。“淡泊以明志”,你有没有志气,看你肯不肯淡泊。“宁静以致远”,宁就是安,静是清净。要宁静就是安定,安定才能致远,才能经久,才能有远大的作为和远大的宏图。不是像现代这种歌舞,跳跃、疯狂、挣扎的这种的变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