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书坊

《无量寿经讲座》59(第三十四品·第三十五品)

2016-01-26 13:55:17 点击数:

 


黄念祖居士1988年讲于北京 中国佛学院


 

当然你心中起了个疑怎么办?所以这就须要仰信。从仰信开始,相信这是佛说的,佛的大智慧不能有错。不要相信自己,要破除自己,就是要去掉我,最后就是要无我,现在只是告诉你不要相信自己,实质上要真正做到没有你自己。佛都是一如的。可是自己的思想、见解,牢不可破,学佛就慢。最不能信的就是自己,要依教去奉行,先仰信之后去做,做了之后就会明白,所以“不敢有疑”。 

浊世恶苦第三十五 

佛告弥勒:汝等能于此世,端心正意,不为众恶,甚为大德。所以者何?十方世界善多恶少,易可开化。唯此五恶世间,最为剧苦。我今于此作佛,教化群生,令舍五恶,去五痛,离五烧。降化其意,令持五善,获其福德。何等为五: 

本品广明“浊世恶苦”。恶者五恶,苦者五痛、五烧。劝令舍恶行善,离苦得乐。《净影疏》曰:“五戒所防,杀、盗、邪淫、妄语、饮酒。是其五恶。造此五恶,于现世中王法治罪,身遭厄难,名为五痛。以此五恶,于未来世三途受报,说为五烧。”又《嘉祥疏》解释五恶曰:“何故但明此五?由世人喜造,故偏彰。” 

“端心正意”,就是正心诚意,善护己念,远离三毒,不思邪恶。又义寂曰:“直趣菩提名端心,不求余事名正意。”其义甚深。盖以唯趣菩提始称“端心”,余无所求方名“正意”。能如是端正身心,自然“不为众恶”。不做种种罪恶的事,故云“甚为大德”。“大德”者德之至也。不为众恶,是个大的德。“所以者何?十方世界善多恶少,易可开化”。《嘉祥疏》曰:“他土中多有胜缘,又复善报强胜,作善为易。此土无此二缘。“开化”即佛开导教化也他土之中善人多,恶人少,很容易劝导,就可以教化了。

“唯此五恶世间”,五恶具足这样一个世间,是“最为剧苦”。所以佛也说此世间人是“刚强难化”,非常难以教化,特别的苦。“我今于此作佛”,所以《阿弥陀经》都称赞,释迦牟尼佛能在这样的世界上成佛,了不起。我到这个世界上来成佛,就是为了要度大家,让大家舍掉五恶,去掉五痛。你作了恶,今生也就要很多的苦恼,最后众叛亲离,受法律的制裁等等,这是五痛。死后更严重,要入地狱万劫千生受苦不尽,这是五烧。五恶者,恶因也。五痛者,花报也。五烧者,果报也。怎么能去五痛、离五烧?先得让他不作五恶。佛要“降化其意”,所以慎勿信汝意。佛的出现就是要降伏众生这些意。我们不要说这里面说的恶人没有我的事,都有份,怎么没有你的事啊?所以要降化其意。我们这个意是不是能化、能降,就是你学佛能不能深入。不但不五恶,还要反过来,“令持五善,获其福德”。“福德”乃善行及所得之福利。修行五善,这是持五戒,再或者是十善,可以生天。《嘉祥疏》曰:“‘获其福德’者,举远近二果,成其行也。”近果者,如《净影疏》曰:“由持五戒,于现在世,身安无苦。”远果者,得生极乐,定证涅槃。如《净影疏》曰:“后生弥陀,终得涅槃。”现世安乐,身后往生,故云“获其福德”。下面是“何等为五”,哪五样呢?

其一者,世间诸众生类,欲为众恶。强者伏弱,转相克贼。残害杀伤,迭相吞噉。不知为善,后受殃罚。故有穷乞、孤独、聋盲、瘖哑、痴恶、尪狂,皆因前世不信道德、不肯为善。其有尊贵、豪富、贤明、长者、智勇、才达,皆由宿世慈孝,修善积德所致。世间有此目前现事。寿终之后,入其幽冥,转生受身,改形易道。故有泥犁、禽兽、蜎飞蠕动之属。譬如世法牢狱,剧苦极刑,魂神命精,随罪趣向。所受寿命,或长或短,相从共生,更相报偿。殃恶未尽,终不得离。辗转其中,累劫难出。难得解脱,痛不可言。天地之间,自然有是。虽不即时暴应,善恶会当归之。

在恶之中,首标杀生恶。太贤曰:“世间所畏,死苦为穷(极也),损他之中,无过夺命。”人所最怕者,死也。人所最惜者,命也。是以杀害他生,最为大恶。此不但佛教,其他宗教,亦戒杀人。

“其一者世间诸众生类”第一个就是指着杀恶。所谓五戒:杀、盗、淫、妄、酒。五戒又包括十恶所以佛的教诫是很全面的。世间诸众生类从内心就是想作种种的恶。现在看见国外正在纪念撒旦很多人已经把一岁多的儿子准备好了要杀十多个。把儿子杀了拿这个血来纪念撒旦。在这个集会中他们可以强奸少女种种的做些不法的行为。所以众生种种恶的根性“世间诸众生类欲为众恶”就想要做恶。说“人之初性本善”有人这么解释小孩是错误的。说天性小孩本来是善没有的话有的小孩残害动物虐待动物把虫子去喂蚂蚁,哪儿善呢?“人之初性本善”是指着最本人之初是人之本人之本是善。“强者伏弱”持强凌弱能杀者为强所杀者为弱人畜皆然。“转相克贼”“克”是克制“贼”是盗贼贼就是害。互相偷袭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人亦取雀这就是互相克贼。“残害杀伤”活活的一条生命残害!你看蚂蚁吃那个槐树虫子槐树虫子疼的蹦蹦下来之后蚂蚁咬着不放这残害。杀伤它以为乐逮着个东西吃而那个被吃的很苦。“迭相吞噉”互相你吞我、我吃你。“不知为善”不知道行善。人现在也是一样不过经过厨房就是也是成天在吞食动物没有两样。以上诸句明杀生恶。“不知为善”乃至“不肯为善”皆表造恶之过失。“后受殃罚”以广为不善复杀生害命后受到灾殃受罪责罚所以在世界上有“穷乞”贫穷要饭的;“孤独”没有人照养的孤儿与老人;聋子、瞎子、哑吧、愚痴。“尪”是瘸腿的“狂”是精神错乱的。这都因为前世不信道德不肯为善造成今生这样子。

另外有一种,“尊贵”等,表为善之得,弥显作恶之失。“尊贵、豪富”,地位很尊贵,家里很有钱。“长者”,乃积财具德者之通号。又为年长多财者之称号。“贤明、智勇、才达”,乃人中贤智之士。有智慧,勇猛精进,才华通达。世间富贵贤智之人,都是由于多生的慈爱和孝顺(父慈子孝),“修善积德”所致。“慈”是与人为乐,“孝”字,为什么孝道可贵?因为孝道不是为自己的。你跟爱人好,爱人跟丈夫好,一半为对方,一半为自己;你爱儿女,喜欢儿女你慈悲,一半为儿女,自己也喜欢他,他发愁,你也就苦,但他快乐的时候,你也得到快乐。只有对于父母,只是单纯为了父母,这个心是在父母那一边,不是自己想得到什么好处,所以这个功德非常大。“世间有此目前现事”,上述之因果不虚,乃世间所见之事,有人受罪、有人享福。上举之“穷乞”乃至“尪狂”乃殃罚中之易见者。而未知“寿终之后”,其苦尤为深剧。“入其幽冥”下,正表其罪苦。“幽冥”,阴间,所谓冥界。总指三恶道,别指鬼趣与地狱。“转生受身,改形易道”。《会疏》曰:“脱人身,受鬼畜等身,故云‘转生受身’。四生转变,云‘改形’。六道生死,云‘易道’。”四生指胎卵湿化。比方舍麻雀身而得鹦鹉身,就是“改形”。只是改形没有易道,都是畜生道。又如舍人身而作鸟,则从人道变成畜生道,是为“易道”。众生轮转于六道之中。“泥犁”就是地狱。“蜎飞蠕动”,是小飞虫,小爬虫,最下等的动物。

“譬如世法牢狱,剧苦极刑”。《嘉祥疏》曰:“譬如王法者引喻况。报轻在前,重苦在后。如似王法治罪,先杻械诣市杀之,先现报后入地狱,故云‘极刑’。”其义谓,作恶受报,先受现世轻报,身后复受重报。如王法中,惩治罪犯,先置狱中,身被枷锁,受诸剧苦。此喻现身苦报。最后乃处以极刑,断其生命。“极刑”即喻地狱。地狱之苦,如火焚身。又死后堕入三途,乃有泥犁、禽兽、蜎蠕之属。地狱尤苦,故云“极刑”。“魂神命精”,“魂神”是指第六识,“命精”,即第八识阿赖耶,乃“去后来先作主人”者。此第八识相似相续,舍命之际,随重投堕,故云“随罪趣向”。就随着你的罪业,而定下一生的趣向之处,依其罪报,投入恶趣。“所受寿命,或长或短”,若陷无间狱中,永劫难出,是名“或长”。或为微菌,则刹那生死。像朝生夕死的小虫,有时一天要几生几死,是称“或短”。这个都不一定,短也并不是说一下子就解决了,不是,老是这个东西,它老生。所以给释迦牟尼佛布置精舍的时候,一个阿罗汉就哭了,说前一尊佛修精舍的时候,地上的蚂蚁就是蚂蚁,现在到释迦牟尼佛了,它们还当蚂蚁。说两佛之间多长的时间。所以“或长或短”,其中寿命无量差别,皆是宿业所感。善趣以寿长为福,恶趣则以寿长为巨祸。也就是说念《长寿咒》的人,不要对着动物念就这个道理。你念了之后它听见长寿,对于它是很大的祸患。“相从共生,更相报偿”表冤冤相报,无有穷尽。《会疏》曰:“杀生等人,生生同出,彼此互害,报其怨恨也。”都是因为业力的关系,你跟着我、我跟着你。被杀者为索还命债,必追逐其冤对,同时出现世间方能报偿。所以一生的来来往往,其实都是债务关系,互相***还债,是故怨家债主“相从共生”。今生人杀其羊,当来人死为羊,羊死为人。又如猫死为鼠,鼠死为猫。世世同生,讨命偿债,故云“更相报偿”。互相你来回报,你来偿命,又因***之人,往往报复过甚,又结新冤,故无了期。如果“殃恶未尽,终不得离”。所作之殃恶没有受尽,永不得离,则必辗转恶趣之中,无有出期,痛不可言。就好像那个肉虫让蚂蚁咬,它那儿蹦来蹦去,不等吃光、吃死,停止不下来,所以“累劫难出”。多少劫就跟那蚂蚁一样,释迦牟尼佛又成佛了,它还当。因为你想,它的识神里头,所见的只是蚂蚁,同志都是蚂蚁,敌人也是蚂蚁,又结了些新债,新债还是蚂蚁,是“难得解脱”,不容易解脱。而且就是信了佛,修了佛法,还是难得解脱。所以夏老师听到净土法门之后,一人在屋子里呵呵呵的笑,笑了几天,他笑“我这回可有办法出来了。”这才真是“生死心切”!大家缺少这个心,生死心不切。不知道生死可怕,也不知道能够出去是多么重要!所以我说:信不深、愿不切,就是生死之心不切。哪还有那些闲情逸致,要如救头燃。不光岁数大的人如救头燃,年青人一样如救头燃,你脑袋上着火了,是“痛不可言”,这个痛苦是不可说的。所以释迦牟尼佛看见鸟吃虫子要出家。就是互相杀,互相吞噉,互相报应,难得出离,痛不可言。这个痛苦,它不是死一回,是老生老死。现在这种科学培养,大量的孵出来,这个生死的次数更多了,挨刀的次数更多了,生死的报应更快了,是“痛不可言”啊!

“天地之间,自然有是”,自然就是这样。义寂云:“作恶虽不乐欲苦果,苦果自应。修善虽不希望乐果,乐果自应。义同影响(指如影随身,如响应声)。然此经多言自然者,为显因果决定法尔。”又《会疏》曰:“因果必应,故云自然。”自然如是作了五恶,就要受五痛,死后有五烧。“虽不即时暴应”,“暴”乃猛急突然之义。“应”指报应。善人行善,恶人行恶,应受之果报,或不当时立即显现。但因果不虚,不是不报,时候未到,善业恶业都归在你本身上,一样也跑不了。于其后世,必受其报,故云“善恶会当归之”。

其二者世间人民不顺法度奢淫骄纵任心自恣居上不明在位不正陷人冤枉损害忠良心口各异机伪多端尊卑中外更相欺诳嗔恚愚痴欲自厚己欲贪多有利害胜负结忿成仇破家亡身不顾前后富有悭惜不肯施与爱保贪重心劳身苦如是至竟无一随者善恶祸福追命所生或在乐处或入苦毒又或见善憎谤不思慕及常怀盗心悕望他利用自供给消散复取神明克识终入恶道自有三途无量苦恼辗转其中累劫难出痛不可言

第二明盗恶。于有主物,不属于自己的东西,若多若少,不与而取,不给你就拿了,都叫做盗恶。其实我们现在还应当再扩大一点,还不光是物,连这种美名(名誉),都属于盗。把别人的功劳归于自己,都是盗;不应该享受的自己享受了,都是盗。盗恶之行,源于三毒。贪欲悭吝,易生盗心。诸恶相资,以成盗过。

以下从“不顺法度”至“不顾前后”表贪欲之过“世间人民不顺法度”都是通论比方说杀业我说人人都有份人人都吃过荤谁没有份?所以不要觉得与自己无关盗业我看也一样每个地方都有“不顺”不符合于法律和制度不顺着这个法度“奢淫骄纵”“淫”古字有“女”字旁专指男女之事“奢”是奢侈、过度淫行无节过度的贪恋男女之事故曰“奢淫”“骄纵”骄横、恃己凌人“纵”放纵“任心自恣”随着自己这个心男女同居不顺法度放情纵欲于享受快乐不惧罪谴

“居上不明,在位不正,陷人冤枉,损害忠良”等句,这都是搁在盗戒里了。表在位的人利用权势,巧取豪夺,损人利己,祸国殃民种种恶业。《嘉祥疏》曰:“宰相之宦,纵放臣下,用取万民贿,枉取人物。”过去做宰相的这样人,不能选贤举能,不是任人唯贤,而是任人唯亲,是为“居上不明”。这就是盗。“在位不正”四字里包括多少坏事,有地位当权,可以行男女关系,接受贿赂,结党为私种种,都是盗。而且“陷人冤枉”,诬害人,因为自己不正就怕人知道,对知情者就要打击、陷害。有的人还直言不讳,不能容忍。“损害忠良”,“忠”者,敬事直行,奉公忘私。“良”者善也。如是恶人,嫉妒贤者,不能和平共处,陷害忠良。这就是奸、盗、杀,所以这个罪都不是孤立的,互相牵连这个罪就更大了。“心口各异”,其人之言必巧佞不忠,阿谀取荣,诽谤良善,枉陷人非,心口不一。这种居上位的人,说的和行的完全不一样。不但如此,而且“机伪多端”。憬兴云:“机者机关。即巧言令色,曲取君意,能行机伪。”如是机诈伪善,种种不一。所以这些政客,哪一个能例外呢?故云“机伪多端”。“尊卑中外”,如是恶人,无论尊卑上下,不管地位高低,不管本国他国,或者是有内外亲疏,一切不顾,都是“更相欺诳”,说假话骗人。这不是妄语戒吗?破了一个别的跟着都来了,为达到自己盗的目的,巩固自己的地位,所以就做这些恶。他自己本身是怎么样呢?“嗔恚愚痴,欲自厚己”,以嗔痴二毒,助长贪心。火气很大,以为自己很能干,我很有地位、很有本事,有很多权术,我能够利用他人打击对方,不知道自己正是最糊涂的人。《会疏》曰:“三恶相资,炽发邪欲。吸引他财,欲积自己。故云‘欲自厚己’也。”只想到处去沾些油水,使自己得利益,这是最糊涂的地方。“欲贪多有”,即贪欲、贪恶。《会疏》曰:“欲海深广,不知厌足,无尊无卑,无富无贫,唯求收积。嘈杂奔波,故云欲贪等。”想贪多占有,故云“欲贪多有”。这里就有斗争,所谓商业之战(不光打仗是战),都想把对方打垮、打死,把人家的公司弄破产,我来吞占。所以这里为了利害相争,损人肥己,就要有胜负。于是大家“结忿成仇”。报仇,甚至使得人家家破人亡。所以“破家亡身,不顾前后”,弄的自己也家破人亡,前因后果都不管。但求争胜,不惜两败俱伤。只图快意,不畏当来罪报。一切不顾,广行诸恶。

“富有悭惜”下表悭吝过。而且这种人他富有,但悭惜成性。不是说我有了钱,盗了很多东西,他“不肯施与”。“施与”即布施。不肯以财物给与他人。“爱保贪重”,就指着一种情爱之欲,贪心很重。于是乎“心劳身苦”,心也很苦,身也很劳累,直至寿命终尽。“如是至竟,无一随者”,这样去争夺,但所得者,只是独死独去,没有一个人跟着你。所以“万般将不去,唯有业随身”。只有你所作善恶之业跟着你。所以“善恶祸福,追命所生”,善就要有福,恶就要有祸。所以有善有恶,一个人就有福有祸,追着你的命根子,就到你所生的地方。至于你所贪恋、所亲爱的人,以及你所想占有的东西,一样也带不去。那么所生之处,或者是在乐的地方,或者是在苦的地方,都是一场空。“乐处”,三善道;“苦毒”,三恶道。痛苦之极,故云“苦毒”。

以下指明盗恶。“见善憎谤”,看见人家行善事,生气毁谤,无敬慕之心,反生憎恶。“不思慕及”,不想跟人家去学习,如是之人则无善念与善行。“常怀盗心”,胸怀之中,常常有偷盗、侵夺之心。我有个熟人,曾经因为宗教信仰而劳养,就有很多年青的女孩子当了扒手,也在那劳动教养。他们坐一块开会就要谈这些情况,那些扒手说:我如果看到别人有一只好的钢笔,要是没把它偷过来,这个心里那个难受,就好像我也有支好的钢笔被别人偷走了一样,这就是他们的心情。所以不占公家便宜白不占,不贪污白不贪污;接受礼物、赠品,从大到小,从上到下,种种情形都是个盗字。“悕望他利”,本来不是你应有的,就压榨了别人,从他那得到,于是自己“供给”了自己。唯思损人利己,不义之财,得来容易,任性挥霍,顷刻“消散”。重复盗取,故云“消散复取”。“神明克识,终入恶道”。《晋译华严经》讲:“如人从生,有二种天,常随侍卫,一曰同生(同你一块生)。二曰同名(这两个神跟着你)。天常见人,人不见天。”如是二神,与人俱生,就称为俱生神。《药师经》也说:“有俱生神,具书罪福,与阎魔王。”他把你所作的罪、所作的福,都给写成档案,交给阎魔王。所以“神明克识”,“识”是记,也就神明都作了记录。上奏,人间这些善恶都要去上报。所以《五戒经》里讲:“三覆八校,一月六奏。”覆就是回复。“三覆”指正月、五月、九月,三个月,向天作汇报。就是这一些记录,负责这些的神,向主管地球的是四天王天(最低的天)去汇报。“八校”,就是这八个节气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冬至、夏至、春分、秋分,这八天也去汇报。还有六天是六斋日。所以为什么六斋日大家要吃斋呢?因为这六天就是四天王天来检查人间善恶,听取汇报的时候。另外一个解释,就是人有第八识,自己的所作所为都存在自己心内这个档案里头,这个一点不错。日本义寂法师云:“所作善恶,非但自识内熏,天神外记。记在二处,安有赦乎?”义寂法师就把这两个会合起来,既有天神作记录,又有自己第八识的储存识(种识),都储存下来了。这个说法比较好,也符合。唯识不承认,因神明记录,也是唯识所现。因此皆是识,就都消归自己了。但都是识,不妨现出两个神来管这个事。岂但两个神是你所现,那个阎魔王都是你所现的,所以做坏事就这样。“神明克识”,都给你作记录了,“终入恶道”。内外皆记,罪报追随,你一点坏事也逃不过去,“自入三途,无量苦恼,辗转其中。累劫难出,痛不可言”。又一个“痛不可言”,三恶道里无量无边的苦恼,多劫都出不来,痛怎么可言。

其三者,世间人民相因寄生。寿命几何。不良之人,身心不正,常怀邪恶,常念婬妷;烦满胸中,邪态外逸。费损家财,事为非法。所当求者,而不肯为。又或交结聚会,兴兵相伐;攻劫杀戮,强夺迫胁。归给妻子,极身作乐。众共憎厌,患而苦之。如是之恶,著于人鬼。神明记识,自入三途。无量苦恼,辗转其中。累劫难出,痛不可言。

三明婬恶以及因婬恶而引起之贪嗔等恶。是杀盗淫。“世间人民相因寄生”。此句指众生由于相互间之业因而出生于世。《会疏》曰:“世界安立,单阳不成,独阴不育。夫妇相因相成。又父子相因,君臣相资。凡天地之间,无独立义。故云‘相因寄生’。”盖指众生皆有共业与别业。因彼此有共同之业报,乃于同一时期同一世界而出生。又因别业各各不同。由于彼此个别宿业之缘,或为眷属,或为仇敌。同生于世,以偿宿因。故云“相因寄生”。都是因为共业互相为因,所以儿子就要靠父亲抚养,生下来先要有父亲。所谓因缘,都是因为这些业缘而生。“寿命几何”者,百年短暂,无常迅速。人命在呼吸间,转瞬即逝。但世人颠倒,不识苦空无常,但求幻妄之乐。如蛾赴火,自焚其身。是以“不良之人,身心不正”,心也不正,身也不正。“常怀邪恶”,心里所想都是邪恶之事,不走正路。

“常念婬妷”所想的都是婬妷邪事。又婬者乃十恶之一。婬为枷锁缚众生故;婬为罪源生诸厄故。一切众生皆因婬欲而入生死。故云:生死根本欲为第一。如下引诸经论皆备言婬欲之患。《沙弥律》曰:“在家五戒惟制邪婬;出家十戒全断婬欲。但干犯世间一切男女悉名破戒。乃至世人因欲杀身亡家。出俗为僧岂得更犯。生死根本欲为第一。故经云‘婬泆而生不如贞洁而死’。”又《无量寿经钞》曰:“夫婬欲者流转生死之根源矣。远离解脱之因缘也。如大贤云:‘生死牢狱婬为枷锁。深缚有情难出离故。’如《智度论》云:‘婬欲者虽不恼众生系缚心故立为大罪。’《瑜伽论》云:‘诸爱之中欲爱为最。若能治彼余自然伏。如制强力弱者自伏。然此欲法有三种过:苦而似乐故;少味多灾故;不净似净故。’”又云:“何耽刹那之微乐应受永劫之大苦。”又《诃欲经》云:“女色者世间之枷锁凡夫恋着不能自拔;女色者世间重患凡夫困之至死不免;女色者世间之衰祸凡夫遭之无厄不至。”

“烦满心中”,《会疏》曰:“婬火内燃,胸热心狂”也。因为内心充满了这种欲念,所以“邪态外逸”。婬邪荡妷之态,流露于外。所做的事情要“费损家财”,家财要耗损。“事为非法”,所做的事不合法度,甚至干犯法律。“所当求者,而不肯为”,不求自立,不务正业,不求出离,不知求福、求慧、求生净土。

“又或交结聚会,兴兵相伐”。《净影疏》曰:“‘交结聚’下,明造恶过。为婬造作杀盗等事,是其过也。”此下正明由于婬恶而引起杀盗等罪。婬杀是相连的。“交结”者,勾结也。“聚会”,聚集邪众。结党成群,这一派和那一派,所谓帮会,互相要斗,连政府有时都管不了。大则国家和国家打起来了。“攻劫杀戮”,打仗,攻城取地,互相杀。“强夺迫胁”,强取,抢过来。“迫胁”,以威力相威胁,让他把东西给我,强取豪夺,得到些利益。如是广行杀盗之恶,只为“归给妻子”,取悦于一妇人,拿回来给老婆孩子,以图“极身作乐”而已。“极身”者,疲劳其身。得到这些胜利品就放逸、狂欢。这种作法是“众共憎厌”,大众没有不讨厌的。例如纽约,现在是晚上九、十点钟,妇女不敢单独出门,到处都有这些流氓集团,所以大家是“患而苦之”。“如是之恶,著于人鬼”,这种罪恶昭著于人鬼。义寂云:“谓显中作恶者,著于人。隐中作恶者,著于鬼故。”又《会疏》曰:“人谓人间,官吏刑罚。鬼谓鬼神,冥官照见。”“神明记识”,诸天记录。造恶之人,岂能幸免。于是自然入到三途里去。“无量苦恼,辗转其中,累劫难出,痛不可言”。这是婬报。婬报有的时候,当然是要欺犯到别人了,就造了更多的罪。如果仅仅来说只在男女二者之间,为什么说这个这么恶呢?他并没有伤害对方,但是这件事最受伤害是你自己的心。因为这个事,缚住你的心比什么都厉害,所以婬罪就大在这儿。出家人,第一条戒是婬戒。所以世尊说:再有一样事情像婬这样难对付的,一切众生都不能得度了。幸亏只有一样。人一生只要有一次男女的事,就不能生梵天了,所以想出三界谈何容易。如果没有往生法门,就是没办法,这个地方大家要知道。

其四者,世间人民不念修善。两舌、恶口、妄言、绮语。憎嫉善人,败坏贤明。不孝父母,轻慢师长。朋友无信,难得诚实。尊贵自大,谓己有道。横行威势,侵易于人,欲人畏敬,不自惭惧,难可降化,常怀骄慢。赖其前世,福德营护。今世为恶,福德尽灭。寿命终尽,诸恶绕归。又其名籍,记在神明。殃咎牵引,无从舍离。但得前行,入于火镬。身心摧碎,神形苦极。当斯之时,悔复何及。

明妄语之恶。以上三种是身三:杀、盗、婬。又口之四过,亦即十恶中口业之四恶,名为两舌、恶口、妄言(即妄语)、绮语。《净影疏》曰:“口之四过,不应法故,通名妄语。”今经明标五恶。故以妄语摄余三者,合名一恶。“两舌”,就是两面的,搬弄是非,煽动,常常挑拨离间,属于两舌。“恶口”,以恼他之心,恶言相加,令人受恼,让人听见就生气,就叫恶口。“绮语”,有所爱、有所染,就是爱染心所爱听的话,不是道心所爱听的。所以广义说起来,连作一些诗词种种的都属于绮语;狭义一点,就是黄色的言论、文章,典型的绮语。“妄言”就是妄语。《智论》曰:“妄语者,不净心欲诳他。覆隐实,出异语,生口业,是名妄语。”又《大乘义章》曰:“言不当实,故称为妄。妄有所谈,故名妄语。”故知心存欺诳,口出不实之言,即名妄语。又《梵网》云:“不见言见,见言不见。”如是违心不真实之言,而且是最难除的一个戒,妄语戒。妄语本身就是不净的心,预备骗人来掩盖真实,说不符合于实际的话,造了口业,这就叫做妄语。

“世间人民不念修善。两舌、恶口、妄语、绮语。憎嫉善人败坏贤明”。“憎”者憎恨“嫉”者嫉妒。所以古德把“憎嫉善人”至“尊贵自大”等八句安在四种口业之中其有二释:⑴《嘉祥疏》云:“‘憎嫉善人’明恶口。‘败坏贤明’明妄语。‘不孝二亲’(《魏译》作二亲)明作恶人造逆。‘朋友无信’明其不忠成上妄语。‘尊贵自大’成其恶口。‘谓己有道’成其两舌。”⑵据望西意:“憎嫉善人败坏贤明”乃“两舌过也”。“不孝二亲轻慢师长”乃“恶口过也”。“朋友无信难得诚实”乃“妄语过也”。“尊贵自大谓己有道”乃“绮语过也”。我这引了两种也不一样其实这个很不好安。因为每一种它牵涉的不是一种四种它都有我们就不要去详分。“败坏贤良”所谓言不真实就是妄语、妄言;这里有挑拨离间就是两舌;说了伤人的话让人烦恼就是恶口。都是这样我们就不要去凑合哪个是属于这四种之某一种。“不孝父母轻慢师长”这种人对于好人是要败坏的对于父母是不孝的对于师长是轻慢的朋友之间是无信的。“难得诚实”不诚实说瞎话骗朋友;跟朋友合伙把朋友的东西独吞。恐怕这不但是妄言也有奸和盗所以有好些罪都不是孤立的。

“尊贵自大,谓己有道”。这就是妄言中最主要的一个原因,他自己觉得很了不起,很自大,说自己已经有道了。而这一方面,如果没有悟说悟,未得圣道,言我得圣道,是为破大妄语戒!还不是普通的妄语戒,这是个大妄语戒。所受罪报远过于其他口业。望西云:“凡此妄语,世人喜犯,不顾来报。如南山云:‘此戒人多喜犯。良由妄业熏积。识种尤多。故随尘境,动便虚构。”南山是道宣法师,律宗的祖师。他说这个戒,“人多喜犯”,就是说话不真实。因为妄语这个业是多生积累下来的,“识种尤多”,在你的八识田里种子特别多。因此一随着尘缘的境界,一来就虚构。“虚构”,俗话说就是瞎编。昨天还有人给我带话,就是瞎编的,所以可怕,他这多生的妄习。又行基菩萨云:“口虎害人,舌剑断命。如口如鼻,死后无咎。”令人之口如鼻之无言,免生过咎。《智度论》说:“如佛说,妄语有十罪。何等为十:一、口气臭(说妄语人口气臭)。二、善神远之(善神都躲开很远),非人得便。三、虽有实语,人不信受(就像说狼来了一样,狼真来了也不信)。四、智人谋议,常不参预(真正有智慧的人商量事情,不约这种人来参加)。五、常被诽谤,丑恶之声,周闻天下。六、人所不敬,虽有教敕,人不承用。七、常多忧愁。八、种诽谤业因缘(作了这个业,是诽谤业)。九、身坏命终当堕地狱。十、若出为人(转生人之后),常被诽谤。”可见妄语之恶业,广生过咎。死堕地狱,慎莫轻忽。

“横行威势侵易于人”。横行霸道仗势欺人自己作威作福虚张声势。“侵”是侵犯“易”是轻视。不但瞧不起别人还侵犯他人的名誉种种的。“欲人畏敬”希望别人都怕自己恭敬自己俯首听命唯我是从。“不自惭惧”贡高我慢不知惭愧不自戒慎恐惧也不害怕。这种人是难于教化降伏常常所怀的是骄纵我慢。故云“不自惭惧难可降化常怀骄慢”。“慢”之罪恶比于三毒贪嗔痴慢均属思惑。“赖其前世福德营护”。“营”是保护。上述恶人能横行一时皆由前世种的福德保护但“今世为恶福德尽灭”。望西云:“今依造恶宿善灭时善神舍去故今世遭厄此厄为痛。”在其福德没有灭时还可以继续作威作福。待其灭完之后“寿命终尽诸恶绕归”这些罪恶转来转去又都回到他身上。

“又其名籍,记在神明”,神明将恶人之名与其罪行记录案册,就要受报。“殃咎牵引”,《会疏》曰:“无能他人牵我者,唯缚自业,自入恶趣故。”被罪业所牵引是没法舍离的,只能跟着业报走。“但得前行,入于火镬”,自入于狱火,铜墙铁柱、炮烙、油锅等。“身心摧碎”,身和心都摧毁破碎。“神形苦极”,“形”是指身形,“神”是心神。身和心都苦到极点。“当斯之时,悔复何及”,在这个时候,你再后悔也还来的及吗?

其五者,世间人民徙倚懈怠。不肯作善,治身修业。父母教诲,违戾反逆。譬如怨家,不如无子。负恩违义,无有报偿。放恣游散,耽酒嗜美,鲁扈抵突。不识人情,无义无礼,不可谏晓。六亲眷属,资用有无,不能忧念。不惟父母之恩。不存师友之义。意念身口,曾无一善。不信诸佛经法。不信生死善恶。欲害真人,斗乱僧众。愚痴蒙昧,自为智慧。不知生所从来,死所趣向。不仁不顺,希望长生。慈心教诲,而不肯信;苦口与语,无益其人。心中闭塞,意不开解。大命将终,悔惧交至。不豫修善,临时乃悔。悔之于后,将何及乎!

“五者”,此第五恶,古有二说:一者如前,明饮酒恶,乃净影、嘉祥诸师之说。经文云:“耽酒嗜美”。这就说的是五戒,以明酒之过恶。二者、另外有些大德说,这里实际不光说的是五恶,实摄十恶。修十善。如义寂师云:“身业三恶,以为初三。口业四恶,合为第四。意业三恶,合为第五。”这第五段说的是,不贪、不嗔、不痴,说的贪嗔痴。实际这五段说的是十善,指的是十恶。这两种说法都对,我们兼取。我们既要大家重视五戒,重视这个酒;也要知道这里不限于酒,这是广论;里头很多话是广泛的谈了意业贪嗔痴。再进一步说,两者乍睹是异,实际没有矛盾。所以“酒”这个戒很重。因为酒醉易怒容易发脾气,发酒疯,是为嗔毒。酒令神昏,喝酒之后,人就糊里糊涂说错话。饮之过度,甚至不省人事,是为痴毒。所以酒后放纵无德,平常能够维持的事情,酒后就把持不住,乱性,男女关系有时也因为酒,即是贪恶。可见饮酒一恶,常与三毒并行。又世云:“酒能乱性”,指酒能迷乱人之心意与良善之本性,故令人造恶。今经云“耽酒嗜美”,本身即是贪痴二毒。所以饮酒一恶,能生出贪,生出嗔,生出痴。把酒跟贪嗔痴搁在一块很合适。这就是为什么把酒定的这么重?也正是防患于未然。

此下广明第五恶之过患殃咎。“徙倚懈怠”,“徙倚”是徘徊,“懈怠”是懒惰。表明心中犹豫,放逸懒惰,唯图苟安自私,不能修身做善事,故云“不肯作善,治身修业”。对于善的事情,拿不定主意,也不愿意做;也不愿意修行,要克制自己,都不打算做一些正当的事业。对于父母的教诲是“违戾反逆”。“违”指违背,“戾”是狠毒背叛之意。“反逆”者忤逆不孝。父母有子犹如冤家,故云“譬如冤家,不如无子”。如是恶子,辜负慈恩,故云“负恩”。违背礼义、道义,故云“违义”。“无有报偿”。他对于父母之恩,没有回报,全无报答。“放恣游散”,就放纵自己游乐散漫。“耽酒嗜美”,好酒贪杯,爱食美味。又“耽”者取乐过度。“嗜”者贪而无厌。以上指肆情酒食,贪饮无度,正明酒恶。这里正式说到酒了,所以这段就是五戒,完全是对的,这个酒字要指出的是佛禁止这五样事情。但这段又说了十善,同时也广泛的谈了意业上的贪嗔痴。“鲁扈”,义寂《述义》曰:“鲁者鲁钝,谓无所识知也。扈者跋扈,谓纵恣自大也。”这种好酒贪杯的人,根本没有智慧,都是很跋扈。“抵突”,冲突。就是愚狂抵触,无所了知,无所不作。“不识人情”,不懂得人情。你把这好酒贪杯的钱,去孝敬孝敬父母好不好,救济救济穷人好不好,所以“无义无礼”。没有义气,没有礼貌,没有礼节。“不可谏晓”,这种人劝不好,也不可能让他明白。谓能判别是非,所行合宜,是为义。能知尊卑大小,不违准则,是为礼。违反礼义,故云“无义无礼”。“谏”乃以道正人,即规劝之义。“晓”乃晓谕,以言说教人,叫他明白。

“六亲眷属”,“六亲”有两种解释:⑴指父、母、兄、弟、妻、子,叫做六亲。⑵指以上三代,父母、祖父母、曾祖父母;以下三代,儿女、孙儿女、曾孙男女。两种说法不一样,但都是至亲。“眷属”,六亲以外就是眷属。“资用”,指资生所用之物,如财米等。如是恶子,对于六亲眷属,所须维持生活的必需品,粮食够不够,冬天够不够烧,衣服够不够暖,钱够不够花,不能够替他们担忧、着想,全然不顾,故云“资用有无,不能忧念”。于父母之恩,老师和朋友之义,悍然不顾,无动于衷,不去答报。故云“不惟父母之恩,不存师友之义”。“意念身口,曾无一善”,《魏译》作“心常念恶,口常言恶,身常行恶,曾无一善”,是明身口意三,常作恶业,且未曾作得一件善事。“不信诸佛经法,不信生死善恶”,“善恶”就是果报,“生死”就是轮回。生死事大,生死之苦。不但不想别人出生死,自己也不管。今朝有酒今朝醉,这一句话就说明问题。正明痴过,不信佛法,拨无因果,此即一阐提也。

“欲害真人”,真人就是罗汉。又《法华疏记》云:“真是所证。证真之人,故曰真人。”杀阿罗汉即为五逆重罪。所以再这种发展下去,那么好酒的人,就不做正当的事,胡作非为,什么事不能做?“斗乱僧众”,即五逆中之“破和合僧”。对于和合如法修行佛道之僧众,以手段挑拨离间,让他们不和、斗乱,令废法事,名为破和合僧。现在很多人喜欢做这些事。

“愚痴蒙昧”以下,皆正明痴恶出生之痛。“蒙昧”是愚蒙、暗昧、无知。这样愚痴无知,自己还以为是智慧,觉得自己很聪明。所以越是自己觉着智慧的人,往往就是最愚蠢的人。又因愚痴,不信三世因果,故“不知生所从来”,此生从哪儿来的,亦不知死后向何处去。这可是个切身的问题,不能不想。人不是总想挑个好点儿的地方,挑个好点儿的结果吗?唯独这个事怎么不挑一挑呢?这到哪儿去啊?而且不明因果,不信轮回。不知利他,唯图自利。故待人接物“不仁不顺”。没有仁爱之心,不是和顺,唯知自私,而希望长生不老。所以有人听说练气功去病延年,跟疯了一样在那练,就是想多活,留恋肉体,希望在世间上多喝几杯。如是之人心愚行劣,虽“慈心教诲,而不肯信,苦口与语,无益其人”。很慈悲的苦口婆心去教训劝导他,都不肯信,也听不进,所以对于他一点好处也没有。“心中闭塞,意不开解”,他是一个满器,那瓶子里塞满了瓶塞,你往里头搁甘露、搁不进。因如是痴人,心中闭塞,虽闻良言,不能领解,坚持已见。此正显痴毒所招感之苦痛。故《净影疏》曰:“现有愚痴,暗障覆心,无所知晓,以之为痛。”盖谓愚痴覆心,故蒙昧无知,此实为人生之巨痛。

“大命将终悔惧交至”待寿命终时悔恨和害怕都来了望西云:“悔惧等者命欲终时狱火来现见此相时生惧生悔悔惧俱临故云交至”狱火逼身是为烧也人若不于有生之年预先修善至命终时方始悔恨“悔之于后”后头再悔为时已晚“将何及乎”还来得及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