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书坊

《无量寿经讲座》54(第三十品·第三十一品)

2016-01-26 13:55:17 点击数:

 


黄念祖居士1988年讲于北京 中国佛学院


 

“于三界中平等勤修,究竟一乘”。在色界、欲界、无色界的生死界中来平等勤修,究竟通达到一乘。“一乘”,成佛唯一的正路,最圆最顿的教法。乘为车乘,以喻佛之教法。教法可载运行人登于涅槃彼岸,所以称为乘。《法华》、《涅槃》,都是一乘法。《法华》都是譬喻,父亲把孩子骗出来,没有给牛车、羊车、鹿车,完全给了大白牛车。大白牛车就表示佛乘,一乘法。《法华》说:“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说。”说到究竟十方国土都是一乘法,唯独要除掉,佛慈悲看见众生根器实在不够,方便而说成三乘。若论实际真实的都是一乘法。所以在《法华》中佛就说,阿罗汉是化城。不是真有一个城,就是化了让你休息一下。实际出来没有三乘法,都是一乘法,那是化城。又《净影疏》曰:“乘是行用。行能运通,故名为乘。随化多乘,就实不殊,是以言一。于此一乘,穷名究竟。”所以佛法虽然是化了有很多种,所谓八万四千法门,也好像有很多乘,而实际是没有两样的,最后都要大家证到涅槃三德。“十方婆伽梵,一路涅槃门”,所以说是一。对于这样的一乘,能够穷尽,没有什么不懂、没了,就叫做究竟。穷尽此一佛乘之理,所以叫做“究竟一乘”。极乐世界诸大菩萨,悲誓宏深,虽然是在极乐世界,但为哀悯众生,还示现在三界生死之中,所以“于三界中,平等勤修”。用平等的智慧,精勤修习,究竟了达实相一乘的道理,都到涅槃的彼岸,故云“至于彼岸”。究竟成佛。

“决断疑网”,有两个解释:《净影疏》说:“除妄显真(妄除了,真显了,还有什么疑),名断疑网。”《会疏》也是这么解释:“断除疑网,智惠(慧)自生。”其意皆偏于断自疑网。另外《嘉祥疏》就不同了,说:“决断疑网者,能断众生疑。”两者虽然不一样,但亦无违。要是能够给众生断疑,必定自身无疑;自身既能断疑,真智自生,智慧出来,必起大行,普令众生断疑证真。所以这两疏各人说一半,合起来就圆满了。

“证无所得”。“无所得”又云“无所有”,就是空慧,就是无分别智。体无相之真理,自心无所执着,无诸分别,是曰“无所得”。《心经》说:“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证无所得。《涅槃经》说:“无所得者,则名为慧。有所得者,名为无明。”我想这个话大家都应该作为座右铭!一旦觉得有所得,那就是无明现前了。又说:“有所得者,名生死轮。一切凡夫轮回生死,故有所见。菩萨永断一切生死,是故菩萨名无所得。”只要有所得,所以《圆觉经》说,说我证了、我悟了,都是人我四相。《涅槃经》之说,真究竟了义之语也。所以这个话,无所得就名为智慧,有所得就名为无明。所以无所得心,就是无分别智。《维摩慧远疏》说:“菩萨破去情相(离开情执、破相),(证)到无得处,名无所得。”所以经说“证无所得”,就是到了无得之处了。

“以方便智”。方便智就是权智,就是了达于方便法的智慧,也就是行方便的智慧。权智与实智是相对的。能够了达诸法的实相,叫做如来的实智。了达诸法的差别,叫如来的权智。如来成佛之本体,在于实智。一代教化之妙用,存于权智。都是如来的大智慧。密教中,把莲花的八瓣代表权智,莲花中的心代表实智。《大日经二》曰:“诸佛甚希有,权智不思议。”故知方便智亦不可思议,度生妙用,权化之法,全由此智。又从实智以求权智,亦即从根本智而达差别智。故曰“增长了知”。莲花一开,莲花瓣就大了,这就是增长;莲瓣之初开,这就是了知。心莲八瓣开敷,正显“增长了知”之义。莲花的花瓣代表方便智,莲花开就代表方便智在增长。因莲花开时而明现花台,花台就表示是根本智——实智。这也可以启发我们知道,以方便智的开明,使自己的心源彻底显露,所以这就是“以方便智,增长了知”的意思。不但是方便之中我就增加了方便,而且方便越用越熟。又度生事中,不离神通。而诸神通,从本以来,自然安住,非从外得,如《圆觉经》说“本来成佛”。故云“从本以来,安住神通”。

权智、实智都明了,神通自然就出现了。而且一切妙德都圆满,就入于实相,证无所得。以无所得故,就“得一乘道”。无得就故得,这一点很重要。《心经》讲了无所得,最后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要以为这就是断灭的无。但是在有所得的时候,决不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所以难就难在这儿。真正证到无所得了,就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若有所求、有所得的时候,所得的一切,那是无明,那不是正智,也不是智慧。“不由他悟”,真实的明悟,是发于自心。所以“不由他悟”,用《唐译》本的话,更明显一点。《魏译》本是“慧由心出”,真实的智慧是从你自心出来的。《净影疏》释云:“真解发中,名慧心出。”都是说明这一个意思,解“慧由心出”,就等于解释“不由他悟”,真实的明悟是发于自心。所以望西师在《无量寿经疏》说:“疑网既断,实理忽证。彼能证智,不由他生,必由心出。”忽然!这个“忽”字用的好,是不由你思议的,不由你安排的,忽然触着、碰着。所以古人每一个字都不能放过,忽然证了。你能证的智慧,不是从他生,必定是从你自心出来的。所以“从门入者,不是家珍”。什么是门?眼睛是门、耳朵是门、鼻、舌、身、意都是门。从这进来,你看来的、听来的,从外边来的,不是你自家的珍宝,你自家的珍宝要从你自心出来。所谓纤疑永断,朗然大悟,顿证实理,得一乘道。能证此一乘道的智慧,必然是从自心出,决不从他处生。《会疏》曰:“断除疑网,则智慧自生。由心者,无师自然智,而不由他悟。”谓所生之智慧乃无师智与自然智。既是无师智,则不从人得。复是自然智,则不由他生。所以“不由他悟”,这是无师智、自然智,不从他得。总之就是朗然大悟,证入实相。无师智、自然智等等妙智,炳然齐显。在这个时候,观世音菩萨说,忽然就得二种殊胜。一切殊胜就炳然齐显。悟是由于自心,不是从外面得到的,所以从门入者,不是家珍。六祖答复人的话说:“密在汝边。”所以诸佛密藏,你本来具足,悟了就明现,不从他得,故云:“得一乘道,不由他悟。”也愿我们早早晚晚都得一乘道,但是绝不由他悟,都是每位每位自心的朗现。

真实功德第三十一

真实功德,更近于禅。经文说:“自然中自然相,自然之有根本,自然光色参回,自然转变最胜”。所以也就是本书最难懂的一段。从第二十八品起,都是讲的极乐世界菩萨的修持、菩萨的境界,而更深入的就是第三十品,〈菩萨修持〉。今天所讨论的两品是〈真实功德〉。极乐世界菩萨所做的功德是“真实功德”,所以我们要注意“真实”这两个字。最后一品是〈寿乐无极〉。而这一品所采的文句不是常见的《魏译》了,是古译本里汉代所译,《吴译》是孙权那时的,魏蜀吴,那很古了,这两种译本里头的内容。很多人虽然是净土宗,但没有见过,不要说去注解、研究了。而这个内容非常突出,也非常重要。所以往往是这样,法要是很殊胜,能够遇着的人就不会很多。

其智宏深,譬如巨海。菩提高广,喻若须弥。自身威光,超于日月。其心洁白,犹如雪山。忍辱如地,一切平等。清净如水,洗诸尘垢。炽盛如火,烧烦恼薪。不着如风,无诸障碍。法音雷震,觉未觉故。雨甘露法,润众生故。旷若虚空,大慈等故。如净莲华,离染污故。如尼拘树,覆荫大故。如金刚杵,破邪执故。如铁围山,众魔外道不能动故。

首以大海,喻极乐大士智慧之宏深,“宏”即广大。如《华严》云:“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继以须弥,譬菩萨菩提之高妙。须弥山乃一世界之中心,译为妙高山。《慧琳音义》曰:“唐云妙高山。四宝所成,故曰妙。出过众山,曰高。或云妙光山,以四色宝,光明各异照世故。”又云安明山者,“明”具妙光义,复含清净无垢义。安者,定也,不动也。故《宋译》云:“坚固不动,如须弥山。”今以此为喻者,以须弥乃四宝所成,表菩萨之菩提,乃万德之所庄严。山之妙高喻此菩提,更无有上。山之妙光喻其慧光,常照世间。山之安明,“安”显妙定,如如不动。“明”喻洁净,如宝无垢。“威光”者,威德之光。此光即智慧之光。《魏译》作“慧光明净,超逾日月”。《会疏》云:“超逾日月者,日月有亏盈,慧光不然。日月有出没,慧光常明。日月不照心内,慧光能照。日月不周,慧光周遍故。”故云“自身威光,超于日月”。“雪山”即大雪山。南瞻部洲,此山特高,冬夏积雪,故名雪山。雪山洁白,以喻戒德与定净。憬兴云:“定净满德,如雪山也。”又《会疏》曰:“以戒德喻雪山。戒德清净,如大雪山。常洁白,能照众生,令清凉故。”又《净影疏》云:“雪山显其定净。诸徳皆净,名等一净。”等者平等,一者一如,净者本净。其心本净。故洁白如雪山;其心一如,故如雪山之不动;其心平等,故三无差别,一色纯白。

“忍辱如地”是以大地喻平等忍辱。平等即离诸分别。《往生论注》释心业无分别云:“如地负荷,无轻重之殊。”大地载物,重者轻者,同一负荷,无所拣择,无有分别。以喻菩萨忍辱之德,远离一切彼我、恩怨、违顺之别。“清净如水”,菩萨清净,犹如净水,能洗除种种尘劳垢染,故云“洗诸尘垢”。“炽盛如火,烧烦恼薪”。火喻智慧,薪表烦恼。菩萨智慧猛利,炽盛如火,断除烦恼,如火烧薪。“不着如风”。风性流行,一切无住,亦无执着。以无着故,行诸世界,自在无碍,如风行空。“法音雷震”。经云“佛语梵雷震”。雷音远闻,震惊世间,以喻法音,能觉群迷。“觉未觉”者,使未觉之凡夫得以觉醒也。“雨甘露法”,此以甘露喻佛之教法。甘露使人起死回生,佛之教法,能令众生,永断生死,得大涅槃。故曰甘露法。“雨”者,如天降雨,普润三根,故云“润众生”。《法华经》曰:“我为世尊,无能及者。安稳众生,故现于世。为大众说,甘露净法。其法一味,解脱涅槃。”又《佛地论》曰:“如来圣教,于诸外道,一切世间邪劣教中,最为真实。殊胜清净,犹如醍醐,亦如甘露,令得涅槃。”上之经论显“雨甘露法,润众生故”之意。“旷若虚空,大慈等故”,是以虚空,喻菩萨之平等大慈。如虚空之宽广无际,故曰“旷”,以喻慈心广大,虚空无着。如《魏译》曰:“犹如虚空,于一切有,无有着故。”《行事钞资持记》曰:“无有着者,离尘染故。”故以虚空之无着,表慈心之平等。

“如净莲华”。莲华出污泥而不染,莲生泥中,表不舍众生。出水花开,以喻菩萨离垢清净,故曰“离染污故”。“如尼拘树”。尼拘乃梵语,是树名,中国无此树,译作无节树、纵广树。《慧琳音义十五》曰:“此树端直无节,圆满可爱,去地三丈余,方有枝叶,其子微细,如柳花子,唐国无此树。”又《罪福报应经》曰:“尼拘陁树,高二十里,枝布分圆,覆六十里。其树上子数万斛。”又《阿惟越致遮经》曰:“能荫五百车。”故云“覆荫大故”。此喻菩萨于诸众生广作庇荫。“如金刚杵”。金刚杵,梵语伐折罗,原为印度兵器,密宗用为法器,表坚利之智慧。《大日经疏一》曰:“伐折罗是如来金刚智印。”又云:“譬如帝释手持金刚,破修罗军,今此诸执金刚亦复如是。”又《仁王经念诵仪轨上》曰:“手持金刚杵者,表起正智,犹如金刚。”又《诸部要目》曰:“不持金刚杵念诵,无由得成就。金刚杵者,菩提心义。能坏断常二边,契中道。中有十六菩萨位,亦表十六空为中道。两边各有五股,五佛五智义,亦表十波罗蜜,能摧十种烦恼,成十种真如。便证十地。”故知金刚杵表金刚正智,能退魔军,断烦恼,得成就。是即经中“破邪执”之义。以此金刚杵喻诸菩萨金刚般若之妙智,能破除一切不正之情执。“如铁围山”。一小世界以须弥山为中心,外有八山八海,其最外围之山,名曰铁围山,又名金刚围山。其铁性坚固,故云金刚。金刚能坏一切,而不为一切所坏,故以喻不坏德。“众魔外道”,皆不能坏。“众魔”见第十一品“魔恼”注。“外道”者,于佛教之外立道者,行于至理之外者,皆名外道。《资持记》云:“言外道者,不受佛化,别行邪法。”《天台净名疏》云:“法外妄解,斯称外道。”又《圆觉经集注》曰:“心行理外,故名外道。”又《俱舍玄义》云:“学乖谛理,随自妄情,不返内觉,称为外道。”又《大庄严法门经》曰:“文殊师利问金色女,谁是外道。女言:‘于他邪说,随顺忍受,是名外道。’”外道种类多少,诸经不一。《大日经》有卅种;《涅槃经》等有九十五种。《华严经》与《大智度论》则为九十六种,盖因以大斥小,所谓九十六种者,其中一种乃声闻道。《百论》云:“顺声闻道者,皆悉是邪。”声闻虽属如来正教,但是权法,故亦与余九十五种外道并列,而称九十六种。此以金刚山喻菩萨智慧坚固,一切魔外,不能动摇。

其心正直善巧决定论法无厌求法不倦戒若琉璃内外明洁其所言说令众悦服击法鼓建法幢曜慧日破痴暗淳净温和寂定明察为大导师调伏自他引导群生舍诸爱着永离三垢游戏神通

从“其心正直”起到“游戏神通”,这一大段,是说明极乐世界菩萨的真实功德,因为这一品名字叫“真实功德”。说明菩萨自觉觉他、弘法利生的功德。“正直”两个字,我们当信佛经语深!因为普通的也都说,这个人很正直。所以有时候我们看到经书,也就把世间的所谓这个人很正直,极乐世界人的心很正直,往往就把很深的法,当作很浅的内容体会了,这个体会就有点辜负经文了。“正直”者,正者不邪,直者不曲。如《法华经》说:“于诸菩萨中,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佛在一切诸菩萨中,采用正直之说,舍除一切方便。“但说”就是只有、唯独。唯独要说如来的无上之道。所以世尊说了《华严》以后大家都不懂,那梵天劝请释迦牟尼佛说权法,所以就说小乘、方等等等的,有好多都是权巧方便之说。到了最后,就舍掉这些方便,而正直说无上道。所以“正直”的涵义,我们知道很深。《法华文句》是解释《法华经》的一个注解。所以有的时候我们要看一点好的注解,那确实是莫大的帮助。因为经是定藏,是体;注解属于论藏,是慧藏,属于慧。要用慧,显明这个体。不然凡夫心很难如实的去体解,如实的领会。《法华文句》说:“五乘是曲而非直,通别傍偏而非正。今皆舍彼偏曲,但说正直一道也。”五乘之法都是弯曲的,都是一种方便的、权宜的,不是直。按五乘之分有多种,在《法华文句》中所指的五乘:为人、天、声闻、缘觉及菩萨乘。我们常说三乘法,在中国的教里是不大谈人、天之乘。因为人天两乘的法,在中国从古到今说的很详细,也很深入。孔子之道是人乘到天乘,老子之道是天乘兼人乘,这两方面把人天两乘的法说的很够了,也就没有再借助印度的。所以在翻译经典方面就介绍的比较少一点,只说三乘,实际是五乘。通教别教是偏,人天等五乘是曲,是佛委曲迁就大家的水平方便之说,不是直说,不是佛的本心所要说的话。所以说法人常常很委曲,不能畅所欲谈。所以有这话:“老僧若一向依本份接人,堂前草深一丈。”我老僧如果一向拿本份话来接待一切人的话,我堂前草要长一丈深,谁也不来了。所以大家知道,往返于善知识之门是听了很多法,有时没有听到他心里的话。有些法不是人人都能接受的,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所以曲也是不得已,也代表是不可少的。所以到了《法华》就舍了方便,“但说正直无上道”。可见“正直”的涵义很深。佛法判为四个种类:藏、通、别、圆。藏是小乘法,通是通于小乘和大乘,别是单纯的大乘法,圆就是圆教。通教别教都是傍、偏、不正,只有圆教才是正。“今皆舍彼偏曲”,把偏的、不圆的、弯曲的、不正的都舍掉,但说正直一道。正直一道,唯是圆教的一乘法。一乘法,《法华》打了火宅的譬喻:孩子贪玩不肯出来,房子已经着火了,马上就要烧死了。老父就说你们快出来,我外头有羊车、鹿车、牛车,好玩极了。小孩子听见外头有车都跑出来了,就不至于被火烧死。佛就给了他们每人一辆大白牛车,方广平正,其疾如风,远远超过那三乘。因为孩子能感兴趣的就是羊车、鹿车这一些。所谓这就是譬喻权法、实法。所以“其心正直”,就说明极乐菩萨的心,远离偏曲的教导,唯是一乘圆教之法,方广平正,其疾如风之大白牛车,一乘之教。

“善巧”者,《佛地论》说:“称顺机宜,故名善巧。”说法要契机。根机,听法人的根机。时机,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时机,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法运。所以,有的时候某一宗大乘用别的来代替,都有它的时机和众生的根机。众生的根机和这个时代的法运相称、相顺、合宜,这叫“称顺机宜”。所以“善巧”,很善、很巧,又不笨拙,不是在那蛮干蛮说,让听的人很厌恶反感,逼着他毁谤佛法,还要骂两句,你还说有弘法的功德,那就错了。所以《法华文句》中说:“显善权曲巧,明观行精微。”上一句明“觉他”,“善能观机逗教”,这个逗就是引发他的善根,引发他的疑问,所以禅宗常常有些很怪的问题,跟着再一句就开悟了。所谓把他的根本疑情给逗出来,叫做逗教。“行权方便”,能够善于行权,善于方便,善于对他现在宜于听某种的法,应该用哪一些譬喻来指点他,来对他说。下一句明“自觉”,于观行善入精微,如是自觉乃能方便觉他,随机应缘,故曰“善巧”。这个是自觉,因为只有自觉才能觉他,这一点大家必须要知道。最近我这里来往的客人很多,他们从台湾美国来,到处去参访观看,有人也很好心,提出一个问题,说发现中国有很多和尚很可怜,不知道什么,怎么能帮助他们?也确实有这个情况,所以才须要办佛学院。人家很着急,就说是不是弄些钱、经书来。我说最好的办法是你们每个人好好的自觉,你不自觉不能觉他。就是问话人要好好去修持,好好去自觉。所以这话也很难懂,他在美国自觉跟中国和尚有什么关系?就有关系,地球小的很。所以就是要自觉,善入精微,才能够方便地去利他,才能够随机应缘,才能够善巧。譬如觉悟,你睡着了做梦,醒了就知道,如梦幻泡影。“梦中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一觉了,梦中的一切,那些金银财宝,让你害怕正咬着的老虎,都没有了。要想不看见大家可怜,都在做可怕的梦,就要把大家叫醒。可是这个叫醒的人自己还在做梦,可能叫醒别人吗?你必须自己是醒了,才能叫醒旁人。这些道理非常清楚。所以有很多人自己还在糊涂,就想要说法度众生,自己还不明白,怎么能使别人明白?自己没有觉悟,怎么能使别人觉悟?所以为了觉他,先要自觉。单纯为了自觉,是阿罗汉、焦芽败种。真正要行菩萨道之人,是为利他而自觉的,这就很殊胜。

“善巧”,《华严》明十种善巧智:⑴了达佛法甚深善巧智。⑵出生广大佛法善巧智。⑶宣说种种佛法善巧智。⑷证入平等佛法善巧智。⑸明了差别佛法善巧智。⑹悟解无差别佛法善巧智。⑺深入庄严佛法善巧智。⑻一方便入佛法善巧智。⑼无量方便入佛法善巧智。⑽知无边佛法无差别善巧智。故知十种善巧智,皆源于深入精微,彻尽心源,从根本智而差别智,故能了达出生、宣说、证入等等诸善巧智。“决定”,就是事之固定而不会改移。所以善巧就是随机应缘,决定就是真实不变。随缘中有不变,不变才能随缘。“善巧决定”,就是随缘所施的善巧,也都是真实。所以世尊说三乘的法,十方诸佛还是赞叹,都是真实。但是世尊自己说,这个是权说,阿罗汉是化城,我们在这个地方能圆融。《法华》说的火宅喻,说了有三种车,那小孩子出来得救了,这得救就是真实。三种车没有给他,但是给了更好的大白牛车,这就是决定得真实之利。佛从真实之本际,真实的智慧,所衍出的一些权说,同样是给与众生真实之利,所以“善巧决定”。同时这里还有,随缘而不变,不变可以随缘,两方面的意思。

“论法无厌,求法不倦”。现在有人说:我就是一句阿弥陀佛什么都不管了,从前老问我。我说:“这很好,你真能这么做是能成功了。”后来我才知道,问话的人说什么都不管了,他就是法上不管了,世间的事样样管,没有一样不管的,那就不行了。法上你不管了,我就念一句阿弥陀佛;世间的事情,功名富贵等等样样都要管,邻居有点什么东西摆的不合适,就和邻居吵架。居士林有一位很有修行的,为这个就气死了。什么都不管,你这全不管,一念单提才有希望。所以现在有人这么问,我就要给他做解释了,不像从前给他肯定了,那里包括一切才行。所以“论法无厌,求法不倦”,上句觉他,下句自觉。《净影疏》说:“专乐求法,心无厌足,自利方便。”“常欲广说,志无疲等,正明利他。”极乐这些菩萨跟大家讨论,无有厌倦的时候,说我腻了要休息了,不愿意跟你说了。所以孔子也是“诲人不倦”,教导别人,没有厌倦的时候,都是为了利他。“求法不倦”,《会疏》曰:“菩萨求法为利他故,所得法必为他说。为一切众生,经无量劫而无疲倦。”所以一句显利他。心无厌足是自利。自利就是自觉。自觉和觉他并重。

“戒若琉璃”,戒者戒律,为戒定慧三无漏学之首。要奉持戒律,明净清洁,以自庄严,持戒净洁,譬如琉璃。“内外明洁”,持戒很干净像琉璃一样,一点脏都没有,所以内和外都是明洁。“内”是指心意,意业清净,起心动念,悉离垢染。“外”在威仪具足,德形表现于外的,要表里一如。由于这样,他说的话大家心悦诚服,所以“其所言说,令众悦服”,大家听了很高兴,很佩服,就“击法鼓,建法幢,曜慧日”。《会疏》解释:“法音高响,犹如鼓声。威德摧邪,犹如胜幢。慧日照迷,犹如杲日。”疏意为:“法鼓”喻菩萨法音,醒众远闻。说话能够振动大家,犹如鼓的声音,引起大家的重视。“法幢”喻菩萨威德,摧破邪恶。他的威德使得邪外自然心匍,犹如得胜所建立的幢。因为建立一个幢,是印度当时打仗胜利时的一种表现。所以法幢,是在法上取得胜利时的一种形式。威德摧伏邪外,就像得胜之幢。“慧日”,菩萨智慧的光明像太阳一样照破一切迷惑。“曜慧日”喻菩萨的智慧,照破众生的黑暗,使得群迷能够觉醒。曜慧日就“破痴暗”之义。“痴暗”就是指的无明。《华严经》说:“如来智慧无边际,一切世间莫能测,永灭众生痴暗心。”佛的智慧是没有边,一切世间莫能测,永远来消灭众生的愚痴和暗心。众生的痴暗,那是极其严重。对我们来说都十分的不容易,人身难得都已得了,佛法难闻、佛法难信,大家起码是闻了、是信了,这都是甚为希有。这个也不能都是归功于自己,说自己有这个根器,这都是因为如来的智慧之功,所以佛的言教,这些文字般若使我们今天听到,才能够破自己的痴暗,我们要感佛恩啊!

“淳净温和,寂定明察”。“淳”是纯洁,“净”是清洁,干净。“淳净”指内心的清湛离垢。“温”是温良。所以门人赞叹孔子,夫子是“温、良、恭、俭、让”,温啊。“和”,儒家也有很好的解释:“发而自然中节之谓和”。凡一些事情能够发动出来之后,自然中于节度,叫做和。所以“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在中国“和”字的道理很深,致中和的“和”字。“中和”两个字能够致力于此,要达到这个时候,天地就以此而定位,万物以此而生育。所以这里的“淳净温和”,指着表于外的仪表是温和。照我的解释,也可以解释为内心。这些话都是很深很深的涵义。总之内外都是清湛,自然中节,自然合乎戒律、法度。“寂定明察”,“寂定”,就是实际理体,理的本体。常寂光的寂,寂灭为乐;“定”,戒定慧的定。所以入大寂定,大寂定就指着入大涅槃。“明察”,就是智慧的照用,照见五蕴皆空。《宗镜录》说:“以一心为宗,照万法如镜。”寂定如镜之体。明察如镜之用。照见一切,了了分明,秋毫不爽,一点错没有,所以叫做明察。“寂定明察”,就是寂而常照。

“为大导师”,《净影疏》说:“以慧开人,名为导师。”以智慧能使人开解、开悟,来开导人,这个叫做导师。《会疏》说:“为失道者,示其正路,故曰导师。”迷了路的人,你能给指出正路,这是导师。所以很具体,不是说在课堂上给讲讲就算导师,这个不行。你真要给那个迷了路的人,指出正路,要起这个作用才是导师。你只是能讲几句经文,那不是导师,那教员而已。怎么叫“大导师”呢?极乐诸大士都是同遵普贤大士之德,以十大愿王导归极乐,这种最极圆顿的法,来普利九界的一切众生,所以称为大导师。在菩萨中也是导师,寂定明察,寂而常照,有体有用,“调伏自他”。作为大导师怎么样呢?就是自也调伏,他也调伏。“调”者,是调和、调顺,调其心。“伏”者,降伏、制伏,降伏其非心。《金刚经》问:“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我们的真心应当云何住?所问者就是调伏之意。所以“调”字就是开显本心,“伏”字就是降伏非心。既然是大导师,必然能够对于自心、他心俱能调服。我们就很惭愧,我们对于自心烦恼来了还要动,还不能调伏,更谈不上调伏他人的心了。为大导师者,对于他人的本心,能使它明显;他人的非心,能使它降伏。自身入道,也普令众生入道;自心大觉,也广令众生入于觉道,这就是“调伏自他”。

“引导群生,舍诸爱着”。“着”者,执着、染着。“爱”者,贪爱、喜爱、恩爱。为大导师,在调伏自他里首先就引导一切有情众生,先要舍离爱染、执着。所以世尊在悟道时说:“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唯以妄想执着不能证得。”我们首先要断爱,断了爱还要断执着。古人说“爱不重不坠娑婆”。既然坠到娑婆,这个爱字、爱染在心中很深,再有执着人我法执。所以菩萨妙德能令永离,故云“永离三垢”。永远离开三垢——贪嗔痴。而且让众生游戏于神通之中,自在无碍,故曰“游戏神通”。所以这一段,就是极乐大士自觉觉他的功德。

因缘愿力,出生善根。摧伏一切魔军,尊重奉事诸佛。为世明灯,最胜福田,殊胜吉祥,堪受供养。赫奕欢喜,雄猛无畏。身色相好,功德辩才,具足庄严,无与等者。

“因缘”有两个解释:⑴《净影疏》说:“因力缘力,为第一门。起修所依。过去所修一切善行,能生今善,名为因力。近善知识听闻正法,名为缘力。”“佛法无人说,虽慧不能解”。要没有过来人给你说佛法,你虽然有智慧也不能理解。因为过去修了很多善,而引出今生的善,又亲近善知识听闻正法,过去的善是因,现在听法是缘,有因有缘,这就是“因缘愿力,出生善根”。⑵日本《会疏》的解释就不一样:“因力者,菩提心正是佛道本因。能贯十方三世,令众魔大慴怖故。缘力者,广求知识,大聚诸善,此缘有转凡入圣大威力故。”疏说:菩提心是因力,因为菩提心是佛道的本因,你不发菩提心怎么能成佛呢?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你发什么心、得什么果。能够贯通十方三世,也让一切魔无不怖畏。所以不管修哪一宗都可以,发菩提心是不可少的。以什么为缘呢?“广求知识,大聚众善”,还要行善,这个缘有转凡入圣的大威力。两个虽然说法不同,没有矛盾。净影以前生的善根为今之因,《会疏》以今生发菩提心为成佛之因。实则若无过去多生善行,也不能发起今生之菩提心。若不发菩提心,则无成佛之因。所以两说可以互相补足。

“愿力”,净影云:“起行之愿,名为愿力”谁都发了很多愿,有愿而无行,这是空愿所以检查你的愿,是空愿,是狂愿,还是真实的愿,就看你愿后是不是能起行,起行之后能不能坚持贯彻所以《会疏》说:“愿力者,四弘誓愿能净佛国土,成就众生故”若真的是四弘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证都做到了,那就是庄严清净佛国土,成就众生,志求本有之菩提心;并随愿起行,这就是愿力现在极乐世界的菩萨又有因缘,又有愿力,自然生出新的善根,所以“因缘愿力,出生善根”这一句话,我们不但了解极乐的大士是如此,我们四众弟子每个人也应当走这条道路我们肯定自己有因力,若不是过去生的修持,今日怎么能闻到如此殊胜的无上之法,怎么能深入到圆顿法门,皆是因力、缘力都具足如是因缘和合,复具愿力,你本来就有一些善根,再出生新的善根,这样不断地增进,一直到朗然大觉大悟所以“因缘愿力,出生善根”因此我们就要广求善知识,像古德,赵州禅师八十犹行脚赵州十八岁就解决问题了,可是八十岁还在登山涉水,参访请求善知识在深山老林里找这没人知没人晓的大德去请问一句半句八十还在寻求善知识还在请教我们也应当如此愿要起行那就可以生出新的善根

“善根”,罗什大师曰:“坚固善心,深不可拔,乃名根也。”又《毘婆沙论》曰:“不贪不恚不痴。一切善法从此三生。”是故善能生妙果,并复生余善,故名善根。《弥陀要解》云:“菩提正道,名善根。即亲因。”菩提正道者,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也。此即成就菩提之亲因。因者,种子也。乃成就菩提果之种子,故名“善根”。又《大悲经》说:“一称佛名(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以是善根,入涅槃界(涅槃界就是法界),不可穷尽。”所以我们要种善根,出生善根。你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这个善根一直到入涅槃界,不可穷尽。所以过去的善根是因,现在我们又有愿力使它增长,这个因就结果,果里又有子;莲蓬是果,莲蓬里头就有莲子,种下去又出现新的莲花,如是辗转,善根就无尽。所以“因缘愿力,出生善根”。

“摧伏一切魔军”。“摧伏”指破除与降伏。“魔”者,《智度论》说:“夺慧命,坏道法功德善本,是故名为魔。”因为魔夺人的慧命,比夺性命还重要。生命是咱们遗弃的肉身,丢了不可惜,一入胎又有了性命。慧命可惜,要断了慧命,你就不信不修了。此类鬼神确实有大神力,专门与修出世法者为难作对。魔的队伍就称为魔军。比方现在我们发现很多人着魔,也都很神异,在修持的时候,就看见师父在对面,有这类鬼神,不都是心理作用。要知道确实宇宙间这是一种存在,叫做魔。所以大家有时说空,你要说魔没有是空,那现在你自己就是空,这一切都空,那也可以说空。你认为这些都有,那魔也就有,鬼神也都有,天堂地狱也都有。所以有的修行打坐,往往为魔所缠绕。《楞严经》讲,如果不靠咒,专靠自己入定打坐的力量,这是很难成功的。魔在捣乱,你没有法子对付,魔的本领比你大得多。“尊重奉事诸佛”,本经第四十一品,谓往生边地者,“于莲华中,不得出现”,只有菩萨到他那边给说说法,他不能到极乐世界去见阿弥陀佛,也不能飞行到他方世界去奉事诸佛。所以知道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见佛与奉事诸佛。极乐这些大士降伏魔军,奉事诸佛。

“为世明灯”,“明灯”喻菩萨的智慧,能够给众生照破黑暗、照破迷惑,给众生开解正道、指示正道。《净影疏》说:“自具智慧,能生物解,名世明灯。”此处物就是众生。自己有智慧,故如灯。灯光照射,能显众色,能让众生生出正解。极乐菩萨能照破世间痴迷与昏暗,就叫做“为世明灯”。并且是“最胜福田”。种福的田,就是应当受供养的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