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书坊

《无量寿经讲座》50(第二十四品·第二十五品)

2016-01-26 13:55:17 点击数:

 


黄念祖居士1988年讲于北京 中国佛学院


 

又《法鼓经》说:“若人临终,不能作念,但知彼方有佛,作往生意,亦得往生。”有这样的情况,临终痛苦念不成佛了,不出声不要紧,可以默念,念不了六个字、念四个字,四个字念不了可以念一个字,有的人不能念就写佛字,都行。《法鼓经》说,你不能作念,只要知道彼方有佛,一心只想往生,也可以往生。所以佛是大慈大悲,这个时候你不是不想,是力量不够(如果你有这个力量不念,就不能往生),你尽了最大努力了,如来悉知悉见。不会因为你这个条件不行,不是看你的条件,看你的发心,你真正想去,忆念彼佛,我愿意早日去实现我度生的愿望。你怎么度众生?自己还是糊涂虫,在水里头出头没,你救谁?自己还等人救。只有往生之后,才有能力去度众生,我们就为实现这个愿望求往生,所以是大乘心。不是求自己,我这辈子要好下辈子也要好,我怕苦求逃难,好像那个时候打内战,逃租界去我就保险了,要用这种心求救阿弥陀佛,这不是净土众生的心。这是《安乐集》道绰大师的话:“当知如来有胜方便,摄护信心,谓以专意念佛因缘(只要你专意的念佛),随愿皆生。”所以,主要看心。

往生正因第二十五

前品三辈往生,主要显往生后之位次,而未广论往生之因行。故于本品增广之,名为往生正因。往生正因,补助了三辈九品。当然另外还有一种,就是不到这三辈九品的还有两种,还有边地,智慧不够,但是可以修善、念佛,这种人可以生到边地,忏悔,然后能够见到佛。但是除了三辈九品的这些修持、品位之外,在第二十五品,又给罗列一下往生的因。这都是在《魏译》里头所本来没有的。第一类的正因:“复次阿难,若有善男子、善女子,闻此经典”,“此经典”,就是这部《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现在台湾有人一天念十二遍,我们应当是向海岸那边的同修致敬。现在说老实话,北京最不行,海外比我们好的多,人家是真在用功念诵,“闻此经典”。“受持读诵”。“受”是信受;“持”是奉行、修持;“读诵”,读就是念;诵是背。能背《无量寿经》的人很多。“书写”,写这部经,供养这部经。把经摆在佛桌上,跟佛像一样去供养。在日本,《法华经》就是受尊敬,随便走走看,到处都是“南无妙法莲华经”,这就是供养这部经。如果对于这部经典能够受持、读诵、书写、供养,昼夜相续,求生彼刹”,在往生正因之中这是头一个,所以单提这一条。这种往生是“如佛色相,种种庄严,生宝刹中,速得闻法,永不退转”。这就是上辈的情况。

正因之中单独提出《无量寿经》,这一点很值得我们大家重视。善导大师说:“如来所以兴出世,唯说弥陀本愿海。”一切佛为什么要出现于世?为什么到世间来示现舍兜率、降王宫、出家修道,然后树下成佛、转法轮、降魔等等的?唯说弥陀本愿海。这个“唯”字很厉害,唯独就是要说阿弥陀佛本愿之海,唯一为了这个事而来的。日本人对于善导大师恭敬极了,中国这个记载错了,说他念着佛跳树自杀了。道宣的记载很清楚,那是问法的人,说善导正在作开示时,一个青年人跑进来问善导大师说:我们在临终的时候念着佛死,能往生吗?善导说可以。他听这话就出了庙门,念着阿弥陀佛……爬上柳树跳下去摔死了。是问话人的事,后人记载成是善导大师爬到树上摔下去了,这就对善导大师抹黑了,这是后人记载的错误。因为道宣跟善导大师同时代的人,而道宣是律宗的祖师,都是讲真实的,不能有妄语的,他的记载哪能有错呀?莲池大师都承认善导是弥陀的化身,莲池说:就算不是弥陀化身,必然也是与观音、势至、文殊、普贤同等人物。所以善导大师的话,我们要重视。如来之所以出兴于世,就是要说弥陀本愿海,弥陀本愿之海的经就是我们这本《无量寿经》。当然它不止一本,一共是九本,但是九种本子里头能把弥陀愿都包括进去的只有这一本。这本《无量寿经》的功德不可思议,所以本经最重要,弥陀的本愿就是要说这个法。弥陀本愿之中就是第十八愿,十念必生。十念法,一天念十口气,谁不行?如果你成天在那儿玩,十念法决定往生不了。你这别的时间都有更重要的事情在做,或者在弘扬其他的,有许多许多工作,你十念法可以。为什么十念法可以得到往生、得到不退转?就是蕅益大师的话:你念佛“全摄佛功德成自功德”。名以召德!它万德洪名!你叫什么名字,来什么。换言之,你念名字的时候,阿弥陀佛的万德都到你心里面来了,所以就全摄佛德成自功德。如何下手?就从事念开始,拿着佛珠念,蕅益大师那个高度,一昼一夜念十万或五万或三万,或者说一万。一万大家念不了,先从一天念一串开始,一串一百零八遍,慢慢增加,只要相继不断、坚持,尽你最大的努力,这一点必须要清楚,如来悉知悉见,不能骗人。依如来之教,如教奉行,尽了你最大努力,决定往生。如果自己放弃,去跳迪斯科、吃馆子,为这些事情耽误了时间,功课做得不够,就不能原谅。如来悉知悉见。从事持达理持,达理持的那“一念”,念念就无量无边功德。所以这部分不光是这部经的核心,同时也是整个佛教的核心!佛就是要说净土法门、弥陀本愿之海,本愿之海最核心的核心就是第十八愿,十念必生。“念”为什么这么殊胜?因为全摄佛功德成自己的功德。就从事念——南无阿弥陀佛……,直念下去,不管破相不破相,理一心不理一心,什么般若,都不管,就这么念,老实念就行了。所以一部佛法主要就是这儿!

这两品所谈的对于我们来说非常切要,我们知道了很多很深的道理,知道了很多极乐世界的好处,知道了这是度众生唯一的方便法门。但是具体怎么做、是什么条件,这部经很完整就在这个地方。有的经只讲方法,没有谈出很深的原理;有的只谈了理,而没有事。都得怎么做?这里把往生的因很粗地分为三种类型。《观经》分为九品,就是三中再分三。实际是可以无穷尽地分下去,无量的品。这是从往生以后的水平方面着眼的,这是果;共同的因就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但是它并没有把往生的很多正因都概括进去,所以这一品就是对于前头的补注。还有其他方面重要的行持,都是正因。而种种往生正因里头,行这些正因,将来得到的果位,也就是三辈往生的果位。这两品互相补足,同等重要。

本品所示诸因,多契于《观经》之净业。《观经》云:“生彼国者,当修三福: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者,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如此三事,名为净业。佛告韦提希,汝今知不?此三种业,乃是过去、未来、现在三世诸佛净业正因。”又曰:“复有三种众生,当得往生。何等为三:一者,慈心不杀,具诸戒行。二者,读诵大乘方等经典。三者,修行六念。回向发愿,愿生彼国。具此功德,一日乃至七日,即得往生。”《观经》所示,与本品内容,多相吻合。

这里分了三段:也是第一段最殊胜,中间一段稍微差一点,后头一段又稍微差一点。但是不能这么机械的联系为第一段就是上辈,中间就是中辈,下头就是下辈,这个里头还要看情况。

复次阿难: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此经典,受持、读诵、书写、供养,昼夜相续,求生彼刹。发菩提心。持诸禁戒,坚守不犯。饶益有情,所作善根悉施与之,令得安乐。忆念西方阿弥陀佛,及彼国土。是人命终,如佛色相,种种庄严,生宝刹中,速得闻法,永不退转。

第一类的正因:“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此经典,受持读诵、书写供养,昼夜相续”。共有六句:⑴受持本经。⑵求生净土。⑶发菩提心。⑷严持诸戒。⑸饶益有情。⑹忆佛念佛。为什么单提《无量寿经》呢?⑴《观经》也说了:“读诵大乘。”《观经约论》云:“不读大乘则不明佛心。不明佛心,则不契佛智。不契佛智,纵生彼国,不得见佛。”读诵大乘都是共同必要的。那本经是净土第一经,也可以说大乘第一经。善导大师说:“如来所以兴出世”,十方的如来为什么要出兴于世?“唯说弥陀本愿海”。唯一、唯独就是要来说弥陀本愿之海。那么这部经就是说弥陀本愿之海,十方诸佛的心愿就是要说这部经。所以这个不但是净土宗的第一部,最近我写了一篇论文,说这个就是《华严》、就是禅、就是密,整个佛法中的第一部经,所以单用此经来代表。实际上并不是说只是念这部经,别的经不要念了,用这部经代表“读诵大乘”。而大乘之中首推这部经,尤其是学净业的人,那更没有话说了。

⑵“求生彼刹”,就是“求生净土”。所以修净业的人,我常常说,不管大家是学什么法门,各人有各人的因缘愿力,这个不能勉强。不可能说一个道场都是净土宗,那除非开始就是以净土宗这个目的集合的,不然人各有志。但是求生净土确是共同要遵守的,这是必要的。当然其它路还是有的,但是困难。如果希望在这一生之中把生死的事情能够解决,不求生净土那可以说没有希望,所以第二句话就是“求生彼刹”。⑶“发菩提心”。因“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乃本经之宗,三辈往生之正轨,故重见于本品也。⑷“持诸禁戒,坚守不犯”此即《观经》之“具诸戒行”或“具足众戒,不犯威仪”。“戒”是宝塔第一层,没有戒就是漏器。譬如:一个杯子里放了很好的茶,但它是漏的,就喝不成了,倒的茶全漏跑了。所以漏器,你虽然也做了很多功德,亦难圆满,你没有守住戒。所以戒是不受则已,受了就要好好地护持。人不能一下子就做到没有缺憾,赶紧忏悔,所以要“严守净戒”。也就是修行人共同要守的准则。各有各的戒,都要遵守。在家人有在家人的戒。在家人也可以受菩萨戒,像我受的三昧耶戒,这是密教的,也可以说是金刚戒。⑸“饶益有情”。是菩萨利他之行。所以《普贤行愿品》说:“菩萨若能随顺众生,则为随顺诸佛。若于众生尊重承事,则为尊重承事如来。”所以净业行人,应于众生广行饶益,众生欢喜,诸佛欢喜。我们先要做到让众生欢喜。“所作善根悉施与之”。指自作之一切功德与善根,悉皆施与一切众生,令彼离苦得乐。如密教行人,愿己之一切功德,悉施一切众生。众生一切罪苦,悉皆由我代受。这就是饶益有情,三聚戒中有饶益有情戒。⑹最关键“忆佛念佛”了。跟上头那个是相辅相成的,不过又补充一个,就是要念《无量寿经》。“忆念西方阿弥陀佛,及彼国土”。念佛妙行,是善中之王。乃妙中之妙,捷径中的捷径。于往生正因中,发心念佛,实为首要。

以上是因下明其果因果相随如身与影修此胜因必得妙果就像身体必定有影子“是人命终如佛色相”其人如佛一样真金色身卅二相所以他这个品位我说是相当于上品因为这些修行的因也是上品的因所以得的果也是上品他就跟佛一样并具足种种佛的功德庄严“生宝刹中速得闻法往生极乐世界并极快闻法这只有上品人做得到

复次阿难:若有众生欲生彼国,虽不能大精进禅定,尽持经戒,要当作善。所谓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淫欲。四不妄言。五不绮语。六不恶口。七不两舌。八不贪。九不嗔。十不痴。如是昼夜思惟,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种种功德、种种庄严。志心归依,顶礼供养。是人临终,不惊不怖,心不颠倒,即得往生彼佛国土。

佛又跟阿难说:有的众生欲生彼国,虽不能大精进禅定,也不能尽持经和戒。所以蕅益大师退戒,他认真负责任,不欺骗佛,不求好看,那样的大德只剩下沙弥戒,所以有的著作写的沙弥智旭。智旭,蕅益大师的名字。我要是比丘,就要持比丘戒;我要没有退菩萨戒,就要持菩萨戒。持菩萨戒的人,起心动念就是犯戒了。所以从来没有人说,蕅益大师退了戒就看不起他,而更尊重他。如果说得很好看,实际没有做到,这就有点假。

本段明第二类正因,其中共三句:㈠修行十善。㈡昼夜念佛。㈢志心归依,顶礼供养。不能大精进禅定,不能尽持经戒那怎么办呢?那修十善,所谓杀盗淫妄,杀盗淫这是身业三方面。妄是语,语有四:妄语、绮语、恶口、两舌是口四。意三:贪、嗔、痴。所以身口意三业就造十恶,把十恶翻过来就是十善。

㈠修行十善。据《法界次第》十善即是“止恶”止前之恶则不恼于他。行今之善以利乐一切。⑴不杀生止前杀生之恶行不但不杀生我还放生这就是善。⑵不偷盗止前盗他财物之恶行当行布施之善。不但不偷盗而且你还布施这就是善。⑶不淫欲(不邪淫)止前于非妻妾淫欲之恶行当行恭敬之善。⑷不妄言止前虚言诳他之恶行当行实语之善。⑸不绮语止前绮側乖理之恶语行当行有义语饶益之善。⑹不恶口止前恶言加人之恶行行软语之善。⑺不两舌止前构鬥(斗)两边之恶行当行和合之善。⑻不贪止前引取无厌之恶行当行不净观观诸六尘皆欺诳不净之观行善。⑼不嗔止前忿怒之恶行当行慈忍之善。⑽不痴(不邪见)止前拨无因果辟言邪心之恶行。当行正信归心正道生智慧之善心。以上十善均是世间的善。当然世间的善也好。沈善登在《报恩论》说:“凡是善行皆可往生。但必常常念佛回向即转世善为净因。故佛说诸经总兼世善。而此十善业且特说专经(《十善戒经》)以净身三口四意三诸业为修持根本也。”“凡是善行皆可往生”所作修桥补路、斋僧布施等等一切善行都可以作为往生的资粮。“但必常常念佛回向”还要常常念佛把功德回向就能转世间的善为净土业的因这一转很重要不然你只是人天的福报享福之后还要堕落。所以这就是要行十善。

㈡昼夜念佛。经上说:“昼夜思惟,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种种功德,种种庄严。”“昼夜思惟”,不仅是白天,而且包括夜里,也就是没有间断的时候,这是一个很高的要求。我们下手的时候,就是特别要注意保持。像母鸡孵小鸡,要保持。过去的老方法,母鸡就要用身体来保持鸡蛋的温度,当然有时要离开蛋找东西吃,但母鸡不可能因为找吃的忘记那些蛋,而不回来以至于蛋凉了,凉了之后再回来也孵不出小鸡了。所以现在的修行人,可以中间找一找食物,但是你心中不要忘了你的小鸡,不要使它断了暖气,我们要注意也就是这个事情。现在许多庙里的僧人,打扫卫生等等诸事,一天忙得腰酸腿疼,真正要看书、禅定、种种修持时间都没有,所以也是很困难。但是净土法门还好办,随处可以念,就是要保持暖气。从这个地方去下手,只要自己不放弃,不管白天夜晚能够抓紧时间用功,总是趋向于这个条件。夜里念有时很自然,我记得四十年前有这么一次,因为听见很大的念诵声把自己吵醒了,这是谁呀?已经是深夜了,这么大声地念,又仔细再一听是自己在念。这种现象只发生过一次,如果老发生那比现在还要好。只要你真实去用功,也就很自然可以做到昼夜相续。昼夜念佛就是资粮上的功德。天亲菩萨《往生论》立“五念法门”:⑴礼拜门。就是我们每天都有礼拜。⑵赞叹门,称彼如来名。⑶作愿门,发愿。⑷观察门。观察极乐国土功德庄严,阿弥陀佛功德庄严,菩萨功德庄严,就是忆念这些功德庄严。⑸回向门。今经所云,就是一方面修十善,一方面修《往生论》的五念法门。如是观察或赞叹,昼夜相续,故云“昼夜思惟”等等也。

㈢“志心归依顶礼供养”。极虔诚的心来归依。“归依”就是归命“顶礼”就是第一礼拜门“供养”有法供养依教奉行发菩提心。今经云归依顶礼复是志心更兼供养弥显精诚。《往生论》说:“若善男子、善女人修五念门行成就毕竟得生安乐国土(一定得生)见彼阿弥陀佛。”以修此妙因必感圣果所以在临命终时蒙佛的愿力“慈悲加佑令心不乱”。所以他就“不惊不怖”没有什么可以惊慌失措的。怖是害怕也没有恐怖、畏惧。“心不颠倒即得往生彼佛国土”。颠倒是错乱。人有时到了最后就会很错乱。我有一个亲戚一生念佛到了临终变成骂佛、恨佛就是错乱了。所以要坚持到最后不是件容易事。所以我常说念佛法门是一切法门中最容易的一种但是千万不要把它看容易了以为自己就是这么舒舒服服、悠悠忽忽跟玩似的这样就可以得到往生这是不可能的。所以上面提到要“昼夜”这就说明要很艰苦。本品经文没有说临终见佛但既得往生则佛必然来迎。因为这是佛的本愿力临终来接引。凡是符合条件的佛都来接引而且他在临终的时候能不惊不怖一般都是怕死害怕得很不颠倒?所以这里就是有佛的加被使得他能够达到这样的水平这个地方没有明说就是不言而喻了。若无佛迎则凡夫自力不能往生。

若多事物,不能离家,不暇大修斋戒,一心清净。有空闲时,端正身心,绝欲去忧,慈心精进。不当嗔怒、嫉妒。不得贪餮悭惜。不得中悔。不得狐疑。要当孝顺。至诚忠信。当信佛经语深。当信作善得福。奉持如是等法,不得亏失。思惟熟计,欲得度脱。昼夜常念,愿欲往生阿弥陀佛清净佛国。十日十夜乃至一日一夜不断绝者,寿终皆得往生其国。

本段明第三类,有二句:一修行世善,世间的善要好好地修。二忙里偷闲,正念得生。此类指事物繁多之人。现在不要说在家人,出家人的事,我看不比我们在家人少,中间也有很多勾心斗角,那世间种种的这些毛病也都带到佛教里来了。曾经因为这个我做过叛徒,我从小是佛教家庭,我是信佛的,后来看到很多出家、在家有名的人物,还是嫉心在那儿作用,勾心斗角,还是很多世间的俗套,那时侯我很小只十几岁,就误解了,我说学佛学了半天就是这样,佛法没用。后来到了大学三年级,看《金刚经》才明白,不是佛法没用,是大家对不起佛法,这才又重新不当叛徒了。第三种就是事情繁多之人,不能够离开家,也不能大修斋戒,更做不到一心清净。现在出家人属于这一类的很多,身出家、心没有出家;在家人当然更是如此。如是之人当努力行善,应忙里偷闲要念佛,善择时机,总可以抓点时间,遇缘则修,不使空过,亦定得往生。净宗之妙即在“不离佛法而行世法,不废世法而证佛法”。

“有空闲时端正身心”身心要端正端身正意不是像现在这样沙发上一靠两只脚蹬到茶几上那种放逸所以中国过去都是太师椅那都是叫你端坐端正身心“绝欲”在此期间绝断男女间之爱欲就是在家人也不能行夫妇之事为什么?他要这时间用功“去忧”不要淫欲不要忧虑世间这些事情“慈心”就是利他要让众生得到安乐之心今此修行是为饶益有情而修“精进”要勇猛于修善断恶《华严经大疏》解释得很好:“练心于法名之为精精心务达目之为进”精精纯的精精华的精精进的精“务达”以达为务通达的达务是事务所以精就是精一其心在佛法上以此精心惟以识心达本为务、为事业叫做进不是要当方丈要当佛学家这都是世间的考虑都不是精进现在有人好一点想当佛学家这都是不务本舍本逐末本者本源也要识自己的本来你连自己的本来都不知道虽有跟如来同等的智慧功德庄严不显现你不以这个为务只搞些枝枝叶叶的装饰门面这就不精进了所以就是以明自本心见自本性是为达本以此作为自己修行的正业不如此就是不务正业

从“不当嗔怒、嫉妒”至“至诚忠信”,乃第一句,为人乘之世善。所谓“一点嗔心火,能烧功德林”。嗔心是地狱业。为什么嗔心果报这么严重?因为在你嗔恨的时候,一点慈悲心也没有了,对于任何人、事、物都不慈悲了。“嫉妒”,妒嫉他人之盛事。又害贤曰嫉。这个佛法,我们应当欢迎任何人的成功、成就。别人的成功就是自己的成功,别人的成就就是自己的成就;别人的成就,就帮了自己的大忙。这个道理很浅,都在黑暗之中,不管哪有一盏灯亮了,都有好处,多少给你照亮了一点吧。另外修持就是消共业,一个人修行很进步,就把共业消掉一点。既然叫做共业,就是大家的业。所以这几位用功消了共业,就是把黄念祖的业消了一些,干嘛要妒嫉?应当去顶礼。所以妒忌,他个人这些思想太严重了,不愿意看到别人成功。“不得贪餮”,“贪”是贪恋一切享受;“餮”是贪食、好吃;“悭惜”,悭吝。即耽着于财与法,不能施舍利人之心。“中悔”,信仰不坚,先信后疑,故曰“中悔”。“狐疑”,狐性多疑,故曰狐疑。犹豫不决曰疑。疑念害善根。譬如毒刺。故《万善同归集》云:“坚信根而拔疑刺。”所以密宗里的咒,绝对灵验,“唯除于咒生疑”。对于咒有怀疑,能有这么大作用吗?只要这么一想,这咒就没这么大作用。所以“疑”是最可怕的事情。《金刚经》的《般若赞》:“断疑生信(首先要断疑,才能生信),绝相超宗,顿忘人我解真空,般若味重重。”净土宗祖师的话,疑是个脏东西,不但自己脏,碰到你的帽子、衣服,就像粘了好多大便在上头,这个帽子你就不想戴了。“要当孝顺”即《观经》之“孝养父母”。见于彼经三福之首。乃三世诸佛净业正因之一。因为老年人很苦,行动不方便,处处要人照顾、要人照料,而且也不讨人喜欢,很孤独,因此要报养育之恩,要孝顺。“至诚忠信”,一个忠、一个孝,所以《无量寿经》很全面,把做人的各个方面都给大家点到了。你要学好佛,先要做好人,你也就是以身弘道。作为佛教徒,你的所行所为就是值得人们恭敬。反之,人家说看看你们佛教徒就是这个样子,这信佛有什么用?我过去就犯过这个错误,认为佛教没用,就是看了这些佛教徒不够争气,所以要“至诚忠信”。“诚”者真心,真实无伪。“至”者登峰造极。诚之极,故云至诚。“忠”者,尽心竭力,忠心于国家,忠心于人民,忠心于事业。忠孝二字,为世间美德之本。“信”,此处指世间法。所以我也常常跟在家居士们说:我从来不赞成,去挤公家的时间来用功,你应当很好地做好自己的本位事情。信是信用,人无信不立。对于谁都要有信用,说话算话,要真实不能欺骗人。

“当信佛经语深”。此中“信”字,指出世法。就是“信愿持名”的信。谓于诸法之实体,三宝之净德,与世出世之善根,深为信乐,使心澄净,是为信。《唯识论》说:“云何为信?于实德能深忍乐欲。心净为性。”信,就是心很清净,于实德能够相信,能够坚持,能够坚忍,能够欢喜,能够争取做到。我们不但是信了佛,要信“佛经语深”!我曾经碰见过几个居士,他们也都讲讲对于佛经的体会,一塌糊涂,就把自己所理解的当作佛的话来体会,不知道“佛经语深”啊!不是这么庸俗、肤浅,要很深入。佛法是无尽藏,你深入之后,还可以深入、还可以深入……永远没有穷尽,切不可得少为足。再有,“语深”是什么?它正确、深入,是真理,所以是当信佛经语深。《大论》曰:“信为能入。”故能从人乘,而直趋大乘圆门,念佛求生也。复信因果不虚。所以“当信作善得福”而精进向善,必然得到福报。“奉持如是等法”,指以上所说的这些善法。“不得亏失”,不得有所减少、有所减损。

“思惟熟计,欲得度脱”,自己好好在那儿想一想,我这样持戒,放弃这些世间的事情,又不像别人那样吃好、穿好,我受这点苦不过是很短时间的事情,但是从无尽的时间长河里得到解脱,而且还可以来救度别人,这样来深思熟计,欲得度脱,就是要出离。“昼夜常念”,有的大德认为,夜间要是不能念,应该起来痛哭流涕地忏悔,这要求很高。我们现在要求能够做到不断暖气,中间有时有所间断,但只要一有时间、一清醒,比方睡着刚一醒,头一句就是阿弥陀佛。“愿欲往生阿弥陀佛清净佛国”,乃忆佛念佛往生正行。那这种情形之下,能坚持十日十夜乃至于只是一天一夜能不断绝,命终都可以往生。故云“寿终皆得往生其国”。这就是第三类正因之行人,其功德比前两类又差一点。但是所有这些人一生到极乐世界都是大乘,而且经中称赞这些人是行菩萨道的人,虽然他们的发菩提心没有明白写出来,实际他们已经都是在行的菩萨道。

行菩萨道,诸往生者,皆得阿惟越致,皆具金色三十二相,皆当作佛。欲于何方佛国作佛,从心所愿。随其精进早晚,求道不休,会当得之,不失其所愿也。阿难:以此义利故,无量无数、不可思议、无有等等无边世界,诸佛如来,皆共称赞无量寿佛所有功德。

“行菩萨道”。是指着上面所说的诸往生者,皆是大乘。表明上面所说往生正因之人,因虽千差,其果一味。所以在这里我们不要怀疑都要发菩提心才能往生,怎么这些人没有发菩提心呢?因为这些人所行的已经是菩萨道,所以发菩提心也就是不言而喻了。在第一类里写明了发菩提心,第二类虽然不像第一类那么正规地发了菩提心,但所行的都是菩萨道,有这种心才有这种行,这种心行就是菩萨道,也就是菩萨心了,菩萨心就是菩提心。但是具不具足、广不广大,那又是一个问题。所以上面所说这些往生正因之人,都是大乘行者,行人寿终往生极乐,都是“阿惟越致”(即阿鞞跋致),并且悉皆紫金色身,具足三十二种大丈夫相。不但色身如佛,而且“皆当作佛”。诸往生之人,想在哪一方作佛,都是随其心愿而得成就。故云“从心所愿”。至于成佛之期,则随行人的精进程度,早晚求道,无有休息的情况,当然有一些差别,总之都要得到,他预备在哪方成佛,都可以在哪方成佛。早日精进则早日成佛,是则平等中之差别也。平等有差别,成佛有早晚。差别中之平等,则皆当成佛也。故云“求道不休,会当得之,不失其所愿也。”绝不会失掉他的成佛本愿。

“佛告阿难”。世尊为唤起会众之重视,故重呼当机阿难之名而告之说:“以此义利故”。此处利有二义:一者坚利如金刚,可摧毁一切而不为一切所摧毁;可以破除一切邪见,不会被一切邪见所干扰。二者利益,因此法门,能惠予一切众生真实之利。诸佛之所以出兴于世,就是要给众生真实之利。若真能接受,你就得到真实之利。因往生法门之义理,举体是金刚智慧,故云利(坚利)也。同时又是大慈悲之流现,普施众生真实究竟之利。故云利(利益)也。所以无量无数不可思议无有等等无边世界的诸佛如来,“皆共称赞无量寿佛所有功德”。凡夫往生皆不退转,位齐补处菩萨,此乃十方世界之所无,是故十方如来悉共称赞无量寿佛。

所以净土法门是十方诸佛都赞叹的法这是释迦牟尼佛说的咱们要不信还算佛教徒吗?实际上真正要问问大家真信吗?真不大信。我给大家提这个问题你们对于释迦牟尼佛的信心还不够这是个大事既然都出家了都做了和尚你对释迦牟尼佛的信心还不够这很值得我们警惕!所谓是真的、是假的,你可以问问自己:到底是真的、假的?到底是假的那刀山剑树决定不虚不要自己骗自己。这净土法门是十方诸佛共赞千经万论共指。我们这个课程很快就告一段落所以今天说话也直率一点大家原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