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书坊

《无量寿经讲座》40(第八品·第九品)

2016-01-26 13:55:17 点击数:

 


黄念祖居士1988年讲于北京 中国佛学院 

 

 

“善护口业”,三业——身、口、意业之中,口业还是很容易犯的,所以要善于护持。主要就是“不讥他过”。讥是谴责、诽谤,不要去讥笑别人的过失。口业上不说别人的过失,实际上是意业的不见他人的过失。上品偈语末后一句是“一切皆成佛”,《首楞严经》“一切事究竟坚固”,这不就是不见他人过失的根本。但也不等于是糊涂,一个人好,一个人坏,我一点也不知道。这些地方,有两句很合适:“善能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善于分别,而在第一义谛上没有动;在第一义谛上不动,还是善能分别诸法相。总之,都不是落在哪一边上,这才是中道。“善护身业,不失律仪”。“律”就是戒律,“仪”是仪式、仪轨。防恶止非的法叫做戒律,依止戒律而行动叫做律仪。又律仪戒者,乃三聚净戒之一。三聚戒者:⑴摄律仪戒。受持五、八、十、具足等一切之戒律。⑵摄善法戒。以修一切善法为戒。⑶摄众生戒,又云饶益有情戒,以饶益一切有情为戒。上三为大乘菩萨通受之戒,于⑴摄律仪戒中在家菩萨受五戒与八戒。出家菩萨须受⑴中之十戒与具足戒。《涅槃经》云:“戒亦一切善法梯橙(櫈)。”《璎珞经》:“一切众生,初入三宝海,以信为本。住在佛家,以戒为本。”戒是根本,所以善护身业,严守净戒,作为人天模范。“善护意业,清净无染”。由于智慧猛利,观想得力,三昧功深,正定常寂,复又善护身口,严持律仪,故能深达法源,从容中道,善护己念,清净无染。法藏比丘有如此殊胜功德。

所有国城、聚落、眷属、珍宝,都无所着。恒以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六度之行,教化安立众生,住于无上真正之道。

所有国城、聚落(就是乡村中的居民点)、珍宝,这一切都无所执着,都可以经常拿来布施,这是财布施。更重要的是法施,把布施、持戒、忍辱等六度的行,来教导度化众生。这样殊胜的财法二施,连城池、聚落、珍宝等都可以施人,唯乐以菩萨大法教导救度众生,正是无上殊胜、自他兼利的大行。《会疏》说:“以道授他为教,转恶成善为化(‘教’是以道化人,‘化’是转恶为善)。引导众生安住正道,建立大心,故云安立。”“真”是真实,没有迷妄;“正”是于理无差,没有邪曲。“道”,《华严大疏》说:⑴通至佛果,故名道;⑵涅槃之体,无障无碍,谓之道。所以道就是能达到涅槃的道路,也就是涅槃的本体。所以“住于无上真正之道”,“住”是安住;“无上”是更没有能超过它、在它之上的;“真正”是真实契合理体;“道”,能通到涅槃,并且就是涅槃。即是使无量众生都得到教化与度化,能安住在无上真正之道,到涅槃彼岸,安住涅槃道果。

由成如是诸善根故,所生之处,无量宝藏,自然发应。或为长者、居士、豪姓尊贵;或为刹利国王、转轮圣帝;或为六欲天主,乃至梵王。于诸佛所,尊重供养,未曾间断。如是功德说不能尽。

“由成如是诸善根故”,由于成就了这样的善根。“所生之处,无量宝藏,自然发应”。福慧双修所得到的果实,自然福慧双圆,所以无量宝藏自然发应。“宝藏”是储存珍宝的仓库,“发”是开发,“应”是应化。就是说无量储放妙宝的仓库感通化现,自然开发。这就是福报。他或是“长者”(年高财富),或做“居士”(居士过去也是很高的,守道自恬,寡欲蕴德,名为居士。不像现在,只要是佛教徒也可以称居士),“豪姓”(指名门大族),“尊贵”(指高官显吏),“刹利”(是王家贵族,或者是国王大臣),“转轮圣帝”(有金、银、铜、铁四种轮王,金管四天下)、“六欲天主”(是欲界六天:⑴四天王;⑵忉利;⑶夜摩;⑷兜率;⑸乐化;⑹他化自在),乃至“梵天”(是大梵天王)。由于菩萨所修无量功德,所以生生尊贵,德高望高,财富充足,并常能遇佛,于诸佛所,都尊重供养,未曾间断,所以功德说不能尽。

身口常出无量妙香,犹如栴檀、优钵罗华。其香普熏,无量世界。随所生处,色相端严,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悉皆具足。手中常出无尽之宝,庄严之具,一切所须,最上之物,利乐有情。

法藏大士身口常出无量微妙的幽香,香味很像栴檀(柱香)和优钵罗华(青莲花、红莲花),能遍熏到无量世界。他无论生何处——长者、刹利、天界等等,都是色相端正庄严,具有三十二相、八十随行好。《法界次第》说:“相好乃同是色法,皆为庄严显发佛身。但相总而好别(但相是总的,好就有分别)。相若无好,则不圆满。轮王释梵亦有相。亦无好故。相不微妙。”相好都是色法,都是来庄严显发佛身。“好”这个事情,就比“相”深入了一步。《大智度论》说:“相粗而好细,众生见佛则见相。好则难见故。又相者余人共得。好者或共或不共。以是故,相好别说。”有相没有好就不圆满。轮王、帝释、梵天,他们也有三十二相,但他没有好,于是相就不微妙。众生见到佛,能见到相,好则难见,因为众生眼观察不到这么微细。要说苍蝇带细菌,没有显微镜你就看不见,一看吓一跳,苍蝇脚这么脏,眼力有局限性。“又相者余人共得”,就是别的人也可得。好者可能共得、可能不共得。所以说相、另外又说好。由此可见,相是粗的,好是细的,是不共的,是微妙难见的。法藏菩萨在因地之中,三十二相、八十种好都具足,而且手中常出无尽之宝、供养之具,都用来利乐有情,普施众生。所以夏老师就说:修行要修到把火车头安到轨道上之后,这一列火车头能拉出来多少车箱,前进后退都如意,这时候布施就容易了。火车头要没有上轨道,那么沉,多少人拿撬棍都难动一动。所以真正上品上生,当时就分身到无量尘刹,去度无量众生。《维摩诘经》中里有宝手、妙臂二菩萨,他们的手中都出无量的珍宝。鸠摩罗什大师解释说:“以施报故,手出无尽宝物,如五河流,故名妙臂。”因为老行布施,手中就出无量的宝,跟五个河的水一样流出来,所以称为妙臂。法藏菩萨当时发愿时,是十地菩萨的境界,以智度成故。关键在这儿,他智度、般若度成就了。所以这一切布施、持戒都圆满,随意无碍,都是“上供下施”,上供诸佛,下化众生。所以本经此处也显示了华严境界,在一只手里头能出无尽之宝、庄严之具、一切所须最上之物,无穷无尽,普作饶益,正显一中有多,小中含大,圆明具德、不可思议的华严事事无碍境界。

由是因缘,能令无量众生,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由是因缘”,因为以上种种积功累德的因缘,能使无量无数众生都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能让无量的众生发菩提心,就是如来出现于世的目的,使众生能得到真实之利。法藏大士无量劫勇猛精进、积功累德所得的妙果,也就是让无量众生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所以我们这些末法众生,现在能够发起菩提心,都因弥陀大愿多劫教化的结果。经中三辈往生都因发菩提心。此心殊胜,“初发心时,便成正觉”,若能发起,实是大事因缘。

圆满成就第九

佛告阿难:法藏比丘,修菩萨行,积功累德,无量无边。于一切法,而得自在。非是语言分别之所能知。

本品以前是法藏大士多劫所修的因,从本品起是大士无量胜因所感的圣果。一切誓愿都已圆满成就。这就成为本品的品名圆满成就〉。本品开头这几句话文字极少可是却描绘出法藏大士不可思议的功德成就大意是:

这时候佛告阿难说:法藏比丘修菩萨六度万行,广积种种功德,无量无边。于是就“于一切法,而得自在”,对于一切所有种种的法都通达自在,没有阻碍。这句话意思很深,佛曾经这样说过:“我为法王,于法自在。”譬如人王,在人中自在。没有人超过我、控制我。我为法王,所以在法中自在,一切法中圆融无碍了。这是释迦牟尼对法藏比丘登峰造极、无以复加的赞叹。也就是说法藏比丘此时就同释迦牟尼佛一样,达到了诸法平等、自在无碍的无上觉悟。底下又紧接一句“非是语言分别之所能知”,这原表明法藏大士的无上成就,当然其中包括“于一切法,而得自在”。是无比的奥秘,言语道断,所以不是语言所能通,心行处灭(心的作用达不到了。众生的心只是分别,都是第六识的作用,只要念起,便有分别)。现指出不是分别心所能了知的,所以人的妄心便不能为力了。这就是说法藏大士不是众生的凡心所能猜测。以下再把两句重点说明一下。“而得自在”四字的深义,还可以从《心经》中观自在菩萨的名号得到体会。“自在”两字有很深密的一个意义,“自”就是自性、自心的自。“观自在”就是观照自心、自性在不在。什么叫做“在”?宗门祖师说“罄然独存”,罄然就是百丈禅师的“迥脱根尘”,从六根六尘中桶底脱落了;“独存”就是百丈禅师的“灵光独耀”。可证十方诸佛、历代祖师都是一个鼻孔通气。这个自性、自心,正如布袋和尚说是“十方世界最灵物”,故称“灵”。光明就是智慧,故称“光”。孤立无侣,无一物可当情者,故称“独”。寂然常照,故称“耀”。所以“罄然独存”和“灵光独耀”都是显了自心的“在”。所以观自在就是了了见心、了了见性。要在任何情况下,自心自性了了现前,不为一切所碍,那才是“于一切法而得自在”。现在有些修行人偶尔也能想到自心自性,但是一转眼就不知道哪儿去了,就被烦恼和世法牵着鼻子围着茅厕坑转。若真是了了见心、了了见性,这就是甚深般若,最彻底的般若,所以能照破五蕴,度一切苦厄,自在无碍了。所以应该以知有自心为因,知自心本不生灭,没有增减,一切时处观照自心是为因;所得的果就是彻底恢复自心的明朗,寂然常照,所以因果一如,不可思议。

“非是语言分别之所能知”,这句话很重要,也很好懂,但是“佛学”越深入的人往往越不懂,他不承认这句话,他大概是认为别人可以不懂,而他是佛学家,所以都懂。他不但懂,还可以当裁判员,对于不顺眼的佛经可以说是假的,于是出示红牌罚出场外。而且你要请他讲,他也会说“不可思议”,不可思,你想不到;不可议,你说不到,但是他的实际思想跟这是背离的。第六识就是分别识。大平等法中,一定见是、见非、见邪、见正种种的分别,所以对于这句话他没有懂。“非语言分别之所能知”,同《法华》的“是法非思量分别之所能解”,完全是一味的。两句在文字上稍有出入,可是实义没有两样。我们常读的开经偈最后一句——“愿解如来真实义”,这句很好,表示众生当前的生灭妄心理解不了,所以祈祷佛力加被让我能解。现在有很多人以为,这样一来就要出毛病了,你还没有离念怎么能解?我现在还是在妄心。就先从妄心能够理解多少,老老实实地从佛经去理解,如果真实修行就总是趋进,或者有一天真是触着碰着,学教的说大开圆解,这才是一个真实的境界,到这就不一样了,那就不是思量分别了。所以凡夫没有办法,现在幸亏有净土法门(还有密宗),只要依教奉行,不悟就可以修。《法华经》说:“诸佛随宜说法(随着众生根器演说佛法),意趣难解(佛的真实本意很难理解)。所以者何?我(释迦牟尼佛)以无数方便,种种因缘(由于因缘不同,来听法人根机也不一样),譬喻言辞,演说诸法(我只能用种种譬喻来方便说法)。是法非思量分别之所能解。唯有诸佛,乃能知之(唯佛与佛乃能究竟)。所以者何?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舍利弗:云何名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诸佛世尊欲令众生开佛知见,使得清净故,出现于世;欲示众生佛之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悟佛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入佛知见道故,出现于世。舍利弗:是为诸佛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这个大事因缘,欲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佛是要大家能够悟入佛的知见,但是佛的知见,经中说“唯有诸佛世尊乃能知之”。既是众生,现在所有只是众生知见,所以就要用慈悲喜舍中的舍字,你要舍掉自己的知见。许多人只是抱着自己的知见不放,根据自己的众生知见来评定、批判佛的知见,他就永劫也不能懂了。所以要先舍掉你的众生情见。常云舍身容易舍见难,所以首先要在“舍”字上用功。常说“但尽凡情,别无圣解”,就是说你先舍尽你的凡夫知见。譬如一只装满了浆糊的瓶子(佛教称为满器),你拿来装甘露,那是装不进的,必须把瓶中洗干净再说。众生在情见之中,所有的起心动念都是妄想分别,所以佛虽然种种的打譬喻给你说,但众生对于佛的知见如聋如盲不能真实解了。就连阿罗汉跟了佛几十年都如聋如盲,所以到了《法华》最后,这些阿罗汉水平提高听懂了,就痛哭流涕说:“云何一法中,而不知此事?”如聋如盲,他没有契入佛的知见。《圆觉经》(圆觉也就是真如实相的另一个名称)说:“未出轮回,而辨圆觉,彼圆觉性,即同流转。”没有出轮回,仍是生死之中,你的心就是生灭心。在生灭心中,妄想是相继不断的,前一念灭、后一念生,老是生灭生灭不停,妄想不断,所以“未出轮回”。在这种情况之下,要想辨别什么是圆觉,其结果只能是“彼圆觉性,即同流转”。也就是说,你想辨认的圆觉实性,它就同你的妄想一样在流转了,所以你不能真实理解圆觉。现在很多人说,我就是想做佛学家,佛学家不值钱。他是以这种妄心分别,在这成了一个学问,与佛的知见没什么关系。佛的大事因缘就是要给我们“开佛知见、示佛知见”,让我们“悟佛知见、入佛知见”。不然,就是全世界给你顶礼说你是大佛学家,你那还是辜负了释迦牟尼佛,你是佛教的罪人。“非思量分别所能解”。南泉(禅宗称为王老师)说:“说作如如,早变了也。”说出个如如,其真实义早已变失了也。所以“不是语言分别之所能知”。当知这一件大事是,“言语道断,心行处灭”。这言语之道断了,所以常说“三世诸佛只能口挂在墙上”。“心行处灭”,你总是心在那儿行吧,你这个心的行处“灭”!这件大事,是在这种情况之下才能明白的。所以净土法门这件大事,到了极乐世界去解决。当然上根利器到了理一心,在这儿就解决了。但是一心谈何容易,事一心就不容易,何况理一心。“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法藏大士所得的果觉,不是语言之所能宣,也不是众生生灭心、思量分别所能够体会了解的。在凡夫份上,有语言不能知,无语言也不能知;分别不能知,无分别也不能知。总是不落在两边。所以法藏大士所得的妙果,就是如如和如如智,故不是凡情所能测。

以上《圆觉经》经句证明本经的“非语言分别之所能知”,与《法华》的“是法非思量分别之所能解”。这与教中所说“太末虫(微生物)处处能缘,独不能缘于火炬之上;众生心处处能缘,独不能缘于般若”,完全一致。所以如来真实义不是众生在思量分别、语言分别的妄心中所能理解的,因为如来的真实义都随着你的妄心一起流转了。我们应知如来一切言教都是指月的标,如来指出见月的方向,切不可不要如来这一指,这叫做弃指认月,那就更难见月了;更不可执指为月,把如来的手指认成月亮,那就三世诸佛都含冤了。所以经教像是指路牌,做一个箭头,上写颐和园,大家按箭头方向一定找到颐和园,但决不可认为指路牌就是颐和园。又像地图,譬如几个朋友在我家中,想从地图找出巴黎在什么地方,其中有个眼睛好首先发现了,他用手一指图上的巴黎,并说:“巴黎就在这里!”这位先生的话也对也错。说他对,因为他所指确实是图上的巴黎;说他不对,因为他和地图都是在中国北京黄念祖的居室之内,这里不是巴黎。

所发誓愿,圆满成就,如实安住,具足庄严,威德广大,清净佛土。

上段是法藏大士正报的成就,这一段是所摄佛土的成就,也就是依报的成就。段中大意是:过去所发的四十八愿全部实现,所建佛刹“如实安住”。“实”是实相,也就是真如、法身。所以如实而住就是如如而住。极乐一切所有都是“如如”(如同真如)妙境。国土遍摄十方佛国的胜妙,所以说“具足庄严”。佛土一切庄严令人肃然起敬,这是“威”。国中万物都使人增上,是为“德”。国土一切都不能穷尽,所以叫做“广大”。弥陀另一名号是无量清净觉,所以所居佛土是清净国土,心土如一。

“圆满成就”,“圆”是圆妙;“满”是具足,一点都没有欠少;“成就”是实现、成功。嘉祥大师《法华论疏》说:“具足无余,不可破坏,故云成就。”这是不可破坏的。随着风一吹、草一动、烦恼一来,黄金美钞迪斯科一跳,心就走了,那就是可破坏。昙鸾大师的《往生论注》说:“依本法藏菩萨四十八愿,今日阿弥陀如来自在神力。愿以成力,力以就愿。愿不徒然,力不虚设。力愿相符,毕竟不差,故曰成就。”法藏菩萨发四十八愿,今天都真实成功,已成了阿弥陀如来。由于誓愿自然产生了神力,这是“愿以成力”,由于你的愿出生了力量;“力以就愿”,你的愿力就是来实现你的本愿。“愿不徒然”,愿不是虚发;“力不虚设”所产生的力量也不是虚设无用。愿必产生力量,力量就是要实现本愿,力和愿是相符的,是一致的,愿有多大,力量就有多大,使得本愿能实践、能落实,所以法藏大士所发的四十八愿圆满成就。

“如实安住”,即是如如而住。“如实”的意思正与密宗“如实知自心”的“如实”相同。大家都想学密,就以为我学了一个巧招,就出现一种过人的神通能力,去炫耀一番,这都是所谓附法外道,我们千万不能当附在佛法里头的外道,这种就是外道的概念。密宗的要领是“如实知自心”,如实地知道自己的心。现在谈密的人,他不谈根本,竟谈一些糟粕。不知道根本,学法无益。“如实安住”、“如实知自心”,两个“如实”是一样的。但在本经更进一层,不但是知,而且是安住,也就是安住于自心,也就是安住于真实之际,也就是安住于诸法实相,也就是安住于法身。既然实相是真如,如如安住与《金刚经》的“如如不动”就没有分别。如如不动是在“如如”上头没有动摇。很多人都体会成不动、是定,大错!不是以不动为果。连孟子都懂这个道理:“不动心有道乎?告子先我不动心”。孟子,佛教不说他是圣人,而告子比孟子先不动心,那告子是圣人。所以希望大家发起大心来,现在外头很黑暗,要秉这个光明炬破暗。现在众生求法的心很切、很好,缺乏人引导,这个也很可怜。《往生论》说:极乐国中三种庄严入一法句,一法句者清净句,清净句是真实智慧、无为法身。所以如实安住就是安住于真实智慧无为法身。既然极乐身土就是法身,法身常住,三际一如。过去现在未来是三际,三际没有分别,打破了时间,这是法身境界。法身真常,所以极乐的究竟国土叫做常寂光。

“具足庄严”,法藏大士在发誓修习的时候,“于彼二十一俱胝佛土,功德庄严之事,明了通达,如一佛刹。所摄佛国超过于彼”。又〈国界严净品〉:“彼极乐界……具足庄严……微妙奇丽,清净庄严,超逾十方一切世界。”可见极乐乃广摄无量佛国的微妙庄严而成就,所以是“具足庄严”;又是清净句、真实智慧、无为法身的流现,心净则土净,所以“具足庄严”。

“威德广大”,可敬可畏叫做“威”,可尊可爱就是“德”。“威”是威力、威仪,令人肃然起敬,不敢放肆;“德”是有德于人,令人敬爱。极乐国土香光音声都作佛事,饶益众生,一毛一尘都是圆明具德,所以有德。再者,教化众生的方法有两种:一是折服,一是摄受。折服是威,摄受是德。并且在度生时,往往先须折服,才能摄受。例如与外道辩论,只有在折服他、把他说败了以后,才有可能摄受他作为佛教徒。所以入门便棒,黄檗,临济三问,三次痛棒。高峰禅师平常跟个老太太那样,慈悲极了,一天来一个人,坚持他的错误观点。到最后让高峰给问穷了,折服了,就把他僧衣脱下来,拿藤条痛打一顿,打的非常狠,要折服。折服的目的是为了摄受。“广大”,无所不包、无所不容是“大”,穷极本体,妙用无穷叫“广”。“广大会”,是阿弥陀佛名号之一,是广大的会聚。“广大”的涵义可以用近代语言来说明,那就是数学上的无限大,符号是“∞”。无限大减去任何数仍是无限大,把它分为千分、万分、亿分,不管是多少份,每一份仍是无限大,因此它就不可穷尽。现在十方佛土中的如来都劝说自国人民往生极乐,这么四面八方永不停止往生极乐,极乐永远也不会容纳不下。极乐人民到十方去供养诸佛菩萨,所须供养之具永远没有穷尽,就像“∞”,怎样减、怎样分,结果仍是无限大。

“清净佛土”,经里头说极乐世界“清净庄严,超逾十方”,而清净也是佛号,《汉译》就称阿弥陀佛为无量清净佛。佛都无量,无量光、无量寿、无量清净、无量庄严,种种的无量。由于阿弥陀是无量清净,心净则土净,所以极乐世界是无量清净。再者,极乐世界就是华藏世界,也就是密严世界。《金刚顶经》说:“唯此佛刹,尽以金刚自性清净所成,密严华藏。”这就是说密严与华藏两个佛刹都是金刚自性清净,不是由凡物所成。《大乘密严经》说:大日如来“依于难思定,现于众妙色。色相无有边,非余所能见(佛的色相不是都能看见),极乐庄严国,世尊无量寿。”大日如来住于难思之妙定,定中现极乐国土与无量寿佛,所以大日如来、毗卢遮那即是阿弥陀佛,密严即是极乐。又说:“密严净土,超诸佛国。如无为性,不同微尘。”如者,如如之如。极乐如于无为之本性,不是有为之所成。非因造作也不是自然,极乐世界不是微尘所成,所以最殊胜。又《密严法藏疏》说:“今此密严但于清净如来藏心之所现。”但于就是唯一。这说明密严国是由于彼土如来的清净如来藏心所现。所以布袋和尚(弥勒的化身)的偈子:“祗这心心心是佛,十方世界最灵物;妙用纵横可怜生,一切无如心真实。”这两个是一致的。“祗这心心心是佛”,只有这个心是佛,十方世界是最殊胜的。“妙用纵横”,神通妙用纵横无碍可怜的很(这才真正所谓布袋和尚的口气),一切无如心真实。所以极乐世界皆是清净如来藏心之所现。金刚自性清净所成,是最真实不可坏的。是以“清净庄严,超逾十方”。所以说“威德广大清净佛土”。

阿难闻佛所说,白世尊言:法藏菩萨成菩提者,为是过去佛耶?未来佛耶?为今现在他方世界耶?世尊告言:彼佛如来,来无所来,去无所去,无生无灭,非过现未来。但以酬愿度生,现在西方,去阎浮提百千俱胝那由他佛刹,有世界名曰极乐。法藏成佛,号阿弥陀。成佛以来,于今十劫,今现在说法。有无量无数菩萨声闻之众,恭敬围绕。

本段大意是:阿难听佛说完以上开示就问佛:法藏比丘成菩提了他是过去佛呢?未来佛呢?还是他方世界中的现在佛呢?世尊回答:“彼佛如来来无所来去无所去从没有所来的地方而来向没有所去的地方而去)这同《金刚经》“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完全一致“彼佛如来”就是阿弥陀佛是法身法身遍一切处处处是自家本来是一体怎么能说从哪里到哪里灵峰大师《金刚经破空论》说:“以真如无别处所可从彼来生死无别处所可从此去故以有缘则现譬如水清月现月实不来缘尽则隐譬如水浊月隐月实不去故”真如不能从自体以外一个地方到这里来也没有自性以外另外一个处所可以去只是有缘则现比方释迦牟尼有缘就现在印度降生就好像水清月现池水清净了天上的月亮就现出来了月亮也没有下来水也没有上去回头阴天了月亮又不见了可是月亮始终是无来也无去不是说看见月亮时候月亮就到这水里头来了;不见时月亮从水里又走了根本没来去这就打破了空间

“无生无灭,非过现未来”。这就打破了时间。非生非灭这同于《涅槃经》说:“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这个偈子当初释迦牟尼佛前生就听到前两句,后两句不知道,到处求人说:谁能知道后两句。后来碰见夜叉说:我当时听法了,我记得后两句。释迦牟尼佛就顶礼请求他说。他说:我饿了,我得吃了你,你答应给我吃,我才给你说。好好好!只要给我说就让你吃。夜叉就要吃,释迦牟尼佛说:不行你还没跟我说,你先说。夜叉就说:“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听了之后释迦牟尼佛就顶礼,让他吃。为了这两句偈舍生命。我说:为这两句偈舍生命都值得!也就是《楞严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生灭灭已,寂灭现前。”众生在妄,一念一念生灭不停。灭了生灭,所以说“非生非灭”。但“生灭灭已”,不是就断灭了,而是“寂灭为乐”与“寂灭现前”。《观音耳根圆通章》说:“寂灭现前,忽然超越世出世间,得二种殊胜。”这就是禅宗常说的从冷灰中突然蹦出热豆。正当火灭灰寒的时节,偏偏从冷灰里头蹦出一颗热豆,这常用来譬喻禅宗开悟的情况。现在许多人火不灭、灰不寒,领了一队人热闹闹扮鬼扮神,只是自欺欺人,大家胡闹一场。这一点很重要:要在一切能所都消除净尽了之后,连能灭所灭都尽了之后,这时才柳暗花明又一村,就别有天地。这个无生无灭不是断灭,而是“寂灭为乐”。“寂灭为乐”四个字是教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