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书坊

《无量寿经讲座》41(第九品·第十一品)

2016-01-26 13:55:17 点击数:

 


黄念祖居士1988年讲于北京 中国佛学院 

 

 

“非过现未来”。现在大科学家爱因斯坦都懂了,他说时间是人类的错觉。过现未来只是因为妄想,前一念就是过去,现在又有一念是现在,底下还有一念跟着要来就是未来。离开妄念,什么是过去、现在、未来?入禅定的人往往不知不觉好多天过去了。先师虚老山中静修,一次大雪封山,大家以为虚老怕是死了,大家用长竿在雪中探路,找到闭关的地方,大家敲引磬叫门,把虚老从定中惊觉了。开门相见,大家高兴极了。虚老说:“你们这么远来一定很饿,我这儿煮的芋头可以请你们吃。我煮上芋头就打坐了。”谁知打开锅盖一看,芋头的毛都长得好长了。多少天了,但只觉得在片刻之间。所以《金刚经》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信心铭》最后一句,“无去来今”,没有过去、未来与现在。这就表示过、现、未三世本来没有差别,都不离当人的一念。上面所说“来无所来,去无所去”,表示十方就在当下,三世也只在当念。世人所执的时空概念全部打破了。

以上所说是法藏大士所证法身理体,也即是本经的“真实之际”。在这里可以充分看出本经与《金刚经》本无分别。弥陀成佛究竟了法身境界,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还有什么众生可度?可是理不碍事,在寂灭中正好广显大用,所以寂而常照,理事圆融。因为佛的悲心、本愿无尽,所以要广施真实之利,普利众生。

“但以酬愿度生”这一切都离去来今离这一切一切的法身境界就表明了为什么从法身境界流现了体兼报化的极乐国土只是为了酬愿度生。“酬”是酬报“酬愿”就是俗话说的还愿。俗说既然许愿就要还愿也就是要实践自己要度生的誓愿所以要酬愿。四十八愿愿愿都是为度众生这个大愿成就当然要酬愿度生。怎么度呢?所以“示现在西方……有世界名曰极乐”。“现”有两个意思:⑴示现。指极乐世界是从如来的自性清净心所流现;⑵是现在的意思他现时正在说法。“西方”专指西方是密宗指方立相、即事而真的无上殊胜密意。如《法华经》所说佛看众生的根机“随所应度处处自说名字不同年纪大小。亦复现言当入涅槃(也说我要入涅槃种种的)。又以种种方便说微妙法能令众生发欢喜心。”佛已明说了佛所说法是随众生根器利钝而有种种的不同佛的名号无量寿等等都是随着众生所能接受的水平而说。“现在西方”就是指方立相、即事而真的殊胜方便。要指出一个方、立一个相从这个事来显真这是密宗的道理。善导大师主张:娑婆众生妄心爆动指方立相尚不能专注况无方无相耶?“爆”例如爆炸。众生的妄心经常狂动老是在那儿爆炸、发狂!如狂人失头圆人拿狂人来比方这是发狂、不安定所以要指方立相使能专注。这就是修净土的人面壁冲西心中专向西方使心念有所归有所集中。所以《佛遗教经》说:“制心一处无事不办。”你把心专注在一个地方上没有办不成的事。道理都是一样的。所以给他指出一个方向来说那有个国土你去专向求生他还不能专注你告诉他无方无向更不知怎么下手了?《上都仪》说:“皈命三宝要指方立相住心取境以凡夫系心尚不可得况离相耶?”什么叫指?“指”就是住心心要住要取一个境。因为众生的心十分狂乱要使他的妄心先能专注一处所以指定西方并建立坛城事相。这样来摄凡夫的心还做不到你还光是叫他离方离相他怎么下手?所以现在不要管离相不离相就是去念这是佛最大的慈悲真正老实肯这么念不知不觉暗合道妙。并且密教五方佛阿弥陀佛是妙观察智也正好在西方这都是密宗的概念。实际上我们老说极乐遍一切处哪里有定方。小小的地球是圆的你一直往东走后来就走回原处。连地球都是如此他这就是叫你指方立相使你凡夫能够专注“现在西方”。“去阎浮提百千俱胝那由他佛刹”。俱胝那由他是什么呢?《魏译》、《唐译》都是十万亿佛土佛刹本经数字比《魏译》大一百倍。这里可以有两个解释:⑴佛是随着众生根器不同随宜而说所以不同。⑵“百千俱胝那由他”本来就不是具体指一个数例如百千三昧不是说一百乘一千而只是说许多三昧。例如我们说千万人所不能及“千万”也不是一个死数一千乘一万这个数都达不到及就是言其多。所以两译数字不同也没有关系佛在《法华》说了我就是说了种种不同随宜而说处处自说名字不同。而且哪里有一定的距离?何况方才说过空间只是妄执还有什么距离可谈。经云:“十方虚空生我心中如片云点太清里。”说远说近都成了戏论总之娑婆极乐都在自心之内。所以《观经》说阿弥陀佛去此不远。莲池大师《弥陀疏钞》的话更好:“分明在目前。”净土宗跟禅宗哪里有两样。什么十万亿、千万亿国土只是“分明在目前”就在诸位眼前何尝远哪。所以我们也要少执着才无碍无碍才能自在。你要于一切法而得自在你就是法王;你不得自在老在这分别、怀疑不能生信那就缠缚了。

“有世界名曰极乐”,“世”代表时间,指过去、未来与现在这三世;“界”代表空间,指四方上下;时空相合叫做世界。这个世界的名字是“极乐”,梵语是须摩提,可以翻译安乐国、安养国、清泰国等等。《要解》说:“永离众苦,第一安隐。”永远离开诸苦,而且最极安稳。它不是物质所成,人也没有死,只有进步。《疏钞》说:“显至极之乐,非人天一切诸乐之比。”是登峰造极的快乐,不是人界和天界所有种种快乐所能相比的,所以这个国土叫做极乐。

极乐有四土,《弥陀疏钞》说:“四土者,一曰常寂光土。经云:‘毗卢遮那(法身)遍一切处,其佛住处,名常寂光。’是极果人所居。二曰,实报庄严土。行真实法,感殊胜报,七宝庄严,具净妙五尘故。亦云无障碍土。以色心不二,毛刹相容故。是法身大士所居。三曰,方便有余土。断四住惑,属方便道。无明未尽,名曰有余。是三乘圣人所居。四曰,凡圣同居土。是四圣六凡之所共居。”极乐的殊胜,在于凡圣同居净土就圆明无碍,也通于上三土——常寂光土、实报庄严、方便有余,这就非常殊胜了,也就是极乐世界最独特之处。《弥陀疏钞》,莲池大师是高僧,我们都称他是弥陀化身。他说:“随其机异,所见亦异。有于同居见寂光土;有于同居见实报土;有于同居见方便土;有于同居但见本土。如《像法决疑经》说:‘今日坐中无央数众,或见此处山林、地土、砂砾;或见七宝;或见是诸佛行处;或见即是不思议诸佛境界。’皆随机异见也。”我们往生的人,也是随着你的根机,你所见到的是不同的。所以有个人他跟我说,能不能找一本最正确的佛的传记?我说你不可能找到。这是为什么?那所见不一样。他记下来跟他记下来就应该不同,那同倒不应该了,所以这个世俗之见碍事。有的在同居土能够见寂光土的;有于同居见实报庄严的;有于同居土能见到方便土的;有于同居只能看到同居土。所以多少品类种种不同,如《像法决疑经》里说:那是指着佛在世的时候,“今日坐中”,就咱们这一会之中,“无央数众”,许多许多大众,“或见此处山林”,有很多人就看见这有山林,有沙子。这是一种。有的看见都是七宝庄严;或者看见这就是诸佛行处;或见即是不可思议的诸佛境界。这都是随其机宜,所见不同。所以说《维摩诘经》时,人家问释迦牟尼佛,你成佛没有,你这个土怎么这么不净?佛就用足趾按地,大地发光,这个世界跟他方的佛国净土没有两样。但是有人看见,有人看不见,各随机宜,是自己的根机——世俗之见在障碍你。它种种不同,各随机宜。《弥陀要解》说:“今曰信愿行三。弥陀名号不可思议,故能令凡夫所感同居极乐,最极清净也。此则十方佛土所无,极乐同居独擅,方是极乐净土宗旨。”以弥陀一乘愿海,六字洪名,万德庄严,一句清净,以此最极清净、不可思议弥陀名号之真因,自然感得不可思议、最极清净之极乐同居国土。极乐世界之同居净土,超越十方,故常曰极乐之妙,首在同居也。

“法藏成佛,号阿弥陀”。法藏已经彻底觉悟,究竟成佛,佛号阿弥陀。《弥陀要解》说:“今云极乐世界,正指同居净土,亦即横具上三净土也。”又,“今云阿弥陀佛,正指同居土中,示生化身,仍复即报即法也。”《要解》的话非常精妙,它说此处的极乐世界是指四土里面的凡圣同居土。但殊胜之处在于它也同时横具(齐时并有),也就是同时也具有以上的方便有余、实报庄严和常寂光土。这正是极乐世界最殊胜的地方。《要解》又说,这里经文所说的阿弥陀佛,正指佛三身中示现在同居土的示生化身佛,可是同时也就是报身佛与法身佛。佛有三身:一、法身,居住常寂光土(所谓居住,只是示现令众生可以理解的话,实际上是身土不二);二、报身,居实报庄严土;三、应化身,常示现在方便有余土及同居土。又化身有两种:⑴示生化身,示现八相成道的佛身;⑵应现化身,应众生的机而示现的应化身。又可分为:⑴佛界化身,现佛界的身;⑵随类化身,示现与九界众生同类的身(随宜所变的,不现成佛相,而是现普通的,或出家、或不出家、或现国王等等)。本经正是示生化身,就是在西方同居净土示现佛身的应化身佛。但应注意,同时也就是报身佛,也就是法身佛。佛的三身就像摩尼宝珠,宝珠有珠体、珠光、珠的影子。珠体是本体,是法身;珠光是相用,是报身;珠的影子是全珠所显现,是化身。但是三个不相舍离。所以佛的三身也像伊(∴)字三点,一就是三,三就是一。所以生到同居土,你见到是化身佛,也即是见到报身佛、法身佛。你所居的国土是同居土,但也横具上三土。所以极乐的同居功德殊胜,不可思议。

“阿弥陀”就是毗卢遮那,也就是大日如来。《弥陀疏钞》说:“智觉云:‘总持教中,说三十七佛,皆毗卢遮那一佛所现,谓遮那内心,证自受用,成于五智。自当中央法界清净智。次从四智,流出四方四如来。其妙观察智,流出西方极乐世界无量寿如来。’则一佛而双二土也。”在《弥陀疏钞》里用密宗的道理来解释说:这三十七佛,都是毗卢遮那一佛所显现,内心自受用所证,五智就成为五方佛,毗卢遮那在中央,表示法界体性智。这就比唯识所讲的四智多出一个智,叫法界体性智。“次从四智”,就转八识成四智的四智,其余四智现出四方如来,妙观察智就现作西方的阿弥陀佛——无量光、无量寿。《弥陀疏钞》的话“一佛而双现二土也。”弥陀和毗卢遮那就是一尊佛,兼领两个佛土——华藏世界、极乐世界。日本东密又说,阿弥陀佛就是大日如来。日本的兴教大师是密宗的大德,他《阿弥陀秘释》说:“一者无量寿。法身如来居法界宫,不生不灭。是故大日如来或名无量寿佛。二者无量光。法身如来妙观察智光,遍照无量众生,无量世界,常恒施利益。故大日如来或名无量光佛。等等”。他说大日如来或名无量寿佛,因为不生不灭;或名无量光佛,因为光明遍照。所以大日如来又名无量寿,又名无量光。大日如来就是阿弥陀佛。而且阿弥陀三字有无量的胜妙密意,无量寿、无量光、甘露王、无量清净……等等。又十二光名,亦皆弥陀名号。而且阿弥陀三个字,每一个字都有无量的密意。阿字为本不生之义,故是空谛。弥字为吾我之义,故是随缘之假谛。陀字为如之义,故是中谛。又《阿弥陀秘释》(也是密宗的书)说:“阿字,一心平等本初不生义。弥字,一心平等无我大我义。陀字,一心诸法如如寂静义。又阿字佛部义。示理智不二,法界体相故。弥字,莲华部义。妙观察智,生法二空,实相本来不染六尘,如莲花故。陀字金刚部义。如来妙智,自性坚固,能破一切妄想怨敌故。又阿字,空义。一心法体本自虚妄相空无故。弥字,假有义。一心平等,诸法如幻假有故。陀字,中道义。一心平等,诸法离二边,无定相可得故。又阿字,有义。一心体相,本有不生,无灭尽故。弥字,空义。一心诸法,自性不可得故。陀字,不空义,一心诸法,本来法身功德,无断绝故。又阿字,因义。佛界众生,因一心觉,因一心迷故。弥字,行义。断人法二我,证生法不空,至佛果故。陀字,果义。示不二一心如如理智,是则佛果故。如是差别法门,即名字相。又如是字相,互无定相。如帝网珠,不可取舍。一心平等,不可得故。”又说:“是故唱阿弥陀三字,灭无始重罪。念阿弥陀一佛,成无终福智。如帝网一珠,顿现无尽宝珠。弥陀一佛,速满无边性德也。”《秘释》说:“唱阿弥陀三字,灭无始重罪。”念这三个字,可以灭无始以来的重罪。“念阿弥陀一佛,成无终福智。”专念阿弥陀这一佛,就成就了不可穷尽的福智。“如帝网一珠”,就像帝释天宫中宝殿宝网上的一个珠子。“顿现无尽宝珠”,无量无边的一切宝珠都在一个珠中出现。所以念“弥陀一佛,速满无边性德”。书中极赞专念阿弥陀佛的殊胜,很快圆满无边的自性本具的功德。这个《秘释》的无上开示,大开诸佛的秘藏。显示持名一法总摄一切法的功德,只要专念弥陀,就可以迅速圆满自性本具的无边妙德。这正是佛的知见,这不是众生知见。念佛的福、念佛的德、以及殊胜功用,“唯佛与佛方能究竟”,只有佛同佛才能彻底知道。若能了知很小的一部分,已经超凡入圣。一般只仿仿彿彿、迷迷糊糊、将信将疑、似懂未懂而已,因为这个法是一切世间难信之法。为什么说难信之法?现在有很多人都在念佛,你问他信不信阿弥陀佛?我信!不信为什么念,因为我想生极乐世界。但是他就不能相信佛号有如是功德,阿弥陀如是的清净庄严,极乐国土如是的不可思议,这个法门如是的殊胜超越。这一切就是难信。又《阿字观》说:“自阿字出一切陀罗尼,自一切陀罗尼生一切佛。”所以名号功德不可思议。

“成佛以来,于今十劫”,阿弥陀成佛到现在,一共有十劫了。这也是权法,随机说法,若论实际,阿弥陀佛和释迦牟尼佛都是久远之前就成佛了。《法华经》说,释迦牟尼佛和阿弥陀佛都是无量劫前,大通智胜如来没出家时的王子,他们本来是弟兄,后来都随父王出家了,阿弥陀佛是第九子,释迦牟尼佛最小在娑婆国土。释迦牟尼成佛以来,无量无边尘点数的劫,是不可说不可说的多劫。阿弥陀佛同样早已成佛了,“于今十劫”只是示现而已。“今现在说法”,就直指当下了。“今现在”,表示阿弥陀是现在佛,就在我们这个时候,正在给众生说法。那再过多少年,有人读到“今现在说法”,就是说在他正读经时,阿弥陀佛在极乐世界正在说法。至于说法者是何身,据《弥陀疏钞》莲池大师的意思,说法者,当是应身。然亦兼报。如《观经》云:“六十万亿那由他恒沙由旬之身”,则是报身说法。《疏钞》又云:“有谓说法是应身报身。有谓三身齐说,各随机宜。”“三身齐说”则说法者虽是应身报身,实亦兼法身。听法的人也是各随机宜,有听到的是化身所说,也可以听到报身所说,也可以领会到法身所说。“有无量无数菩萨声闻之众,恭敬围绕”。极乐世界本土有无量无边的圣贤大众,十方无量世界还有无量无边的圣贤到来礼觐听法,法会广大庄严,都围绕弥陀座下,恭敬听法。

皆愿作佛第十

佛说阿弥陀佛为菩萨求得是愿时,阿阇王子,与五百大长者,闻之皆大欢喜。各持一金华盖,俱到佛前作礼。以华盖上佛已,却坐一面听经。心中愿言:令我等作佛时,皆如阿弥陀佛。

本段大意:佛说完了阿弥陀佛在菩萨因地当中,成就了所发弘誓愿海的时候,当时会中有一听经的王子,名字叫阿阇,他同五百位年高德重、威望很高的大长者,听佛说法之后,都引发了空前未有的欢喜心,每人拿了一个金质的花盖(金色花瓶的华盖)到佛前礼拜供养。这五百零一人都是在家居士,他们共同行动,又带了同一的供品,可见他们是一同来的,他们把花盖奉献以后,就都回到大众之中,在一旁安坐听经,这时每人心中发愿:愿我们成佛时,一切都同阿弥陀佛一样,能这样来成就国土广度众生。文中“我等”,足见这是共愿。

此王子与五百长者,正是现在与当来一切含灵之典范。“闻之皆大欢喜”,此欢喜非一切世乐可比,乃因弥陀究竟圆满、超世希有之大愿而喜;为弥陀圆证菩提,大愿成就而喜;为弥陀证此究竟方便,以持名妙法普度一切而喜;为我等与当来一切含灵,皆依此法以度生死而喜;并为我等亦可辗转教导众生,普令度脱而喜。是故此喜,世所未有,故曰“大欢喜”。礼敬供养,表忠心敬信。故上诸句,表“至心信乐”。“却坐听经”以下,表希求佛智,闻法无厌足也。并皆发愿作佛,“皆如阿弥陀佛”。见贤思齐,愿我之大愿、大行、大慈、大悲、大智、大力,如是一切,皆能如阿弥陀佛,住真实慧,摄净佛国,普利有情。是即真发菩提心也。故我等闻经之人皆应如是,信乐礼敬,发无上心。

佛即知之。告诸比丘:是王子等,后当作佛。彼于前世住菩萨道,无数劫来,供养四百亿佛。迦叶佛时,彼等为我弟子,今供养我,复相值也。时诸比丘闻佛言者,莫不代之欢喜。

本段大意:阿阇王子等发起大愿世尊马上就知道了所以说我们的起心动念《金刚经》说,“如来悉知悉见”我们的心和佛心没有一毫一厘的间隔他这一动念佛就知道了当时就告诉在会的一万二千大比丘:王子等人以后都要成佛这也相当于在大会中为这五百零一人授记作佛佛并对大家说:“彼等前世”他们前世一直都修习菩萨的大行都是发大乘心发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住菩萨道”安住于菩萨之道经过了“无数大劫”曾经供养过四百亿(亿最小是十万最大是万万)佛广种功德今天又发起愿如同阿弥陀佛的殊胜大愿所以都必定成佛末后佛再指出这些人与佛宿缘:在迦叶佛住世的时候(说他们过去跟释迦牟尼佛的因缘供了四百亿个佛释迦牟尼佛四百亿佛之一他们是我的弟子今天在法会上供养我这是再度相逢所以都是不离开前缘又碰见了当时会上一万二千大比丘听佛所说没有一个人不替阿阇王子等五百多人欢喜

经中有三处应该重视:⑴是发愿。阿阇王子等才发愿我们皆如阿弥陀佛,马上就得到授记,将来一定成佛。说这一段的意思,希望大家也能像这些人发愿,愿我们皆如阿弥陀佛,因为发愿就得到授记将来就成佛。⑵是因缘。因缘很重要。过去生中在迦叶佛时,他们是释迦牟尼佛的弟子,现在又在法会相逢,又献供养、又来听经,又进一步结缘。所以我们常常要结这种缘,因为缘法很重要,佛也不能度无缘。当年佛在王舍城的时候,有三分之一的人不但没有见过佛的面,根本没有听到过名字。佛这么样的威德,还有三分之一连佛的名都不知道,就是因为他无缘。⑶本法居士非常相宜。在〈德遵普贤品〉中,除了大菩萨文殊、普贤、弥勒之后,就是贤护等十六正士,都是在家菩萨;在本品中,听佛说完法之后,首先欢喜振奋来献供养、来发愿,又是阿阇王子等五百多位在家人,正表示净土法门适合于在家人。在家人就更须要这个,因为在家人有工作、有家庭、有负担、有好多事,你还想靠禅定种种的其他办法就是行不通,所以在家人非常相契。

国界严净第十一

佛语阿难:彼极乐界,无量功德,具足庄严。永无众苦、诸难、恶趣、魔恼之名。亦无四时、寒暑、雨冥之异。复无大小江海、丘陵坑坎,荆棘沙砾,铁围、须弥、土石等山。惟以自然七宝,黄金为地,宽广平正,不可限极。微妙奇丽,清净庄严。超逾十方一切世界。

自本品到第二十一品,主要宣演极乐的国土庄严——黄金为地,七宝庄严,宫殿楼阁,这些种种庄严都是事相。《往生论》画龙点睛的妙语:极乐三种庄严(一佛、二菩萨、三国土)入一法句,一法句即清净句,即真实智慧、无为法身。所以极乐世界全部只是一清净句——真实智慧、无为法身。其中万事万物、一草一木,没有一样不清净,没有一样不是真实智慧——甚深般若的显现,没有一样的本体不是无为法身。法身无相无为,也无无相,也无无为,所以繁兴大用,现一切相。昙鸾大师《论注》说:“此三句辗转相入。依何义名之为法,以清净故。依何义名为清净,以真实智慧无为法身故。真实智慧者,实相智慧也。实相无相故,真智无知也。无为法身者,法性身也。法性寂灭故,法身无相也。无相,故能无不相。是故相好庄严,即法身也。无知,故能无不知。是故一切种智,即真实智慧也。”

这些事相的本体是无为法身,所以我们必须要体会的事理无碍。而极乐的境界中,处处表现出事事无碍。所以事理无碍、事事无碍,是我们今后讨论所离不开的,离开这个,在事相之中你就离了本体。有人就觉得不喜欢谈这些,你看看这些还都是些事相,而不知,事相它就说的是理,事相之妙它事事无碍,是一种更殊胜超过事理无碍的境界。真实智慧,是实相的智慧。实相就没有相,真的智慧,真智就无知。无为的法身,是法性身。法性是寂灭的,生灭灭己,寂灭为乐,它寂灭,法性寂灭,所以法身就无相。寂灭了还有什么相?无相也没有那个不相,不相也无。不但相是无,不相也无,所以生一切相。有的人就是偏空,就是空空空空下去了,所以灵峰大师“金刚经它破空论”!就是要破这个空。净土法门就是《华严》,大家都把它看低了。无相,不能无不相,所以相好庄严,就是法身。无知,所以就无不知。是故一切种智,真实智慧。无知无相应这么解释。昙鸾大师的话:“相好庄严即法身。”不是要离开相好庄严去见法身,相好庄严就是法身。所以永明大师《宗镜录》说:“至理一言,转凡成圣。”这样一点就是宗门说的话,“大地无寸土”,哪还大地、找不着一寸土。所以“相好庄严即法身”,全显事理无碍无上殊胜的离言境界。若专执法身无相,则未免仍偏于执理废事。因此经中一切妙相,“当相即道”(这是密宗言语);“即事而真”,事相即是真如。又如文殊菩萨令善财童子采药,童子持一茎草来,并曰:“遍观大地无不是药。”若能如是会取(体会),禅宗、密宗、净土这三个,即三即一,即一即三。都是事理无碍、事事无碍。而且事相体用一切圆融无碍,一毛一尘没有一样不是圆明具德,一一竖穷三际(串彻于过现未三世),横揽十虚(在空间遍一切处),一一都是不可思议。不能以情相见,不可思虑而知,所以处处事事无碍,处处一真法界。这是在研读以下二十品经文前,首先应当明白的。

我们第三卷开始了,“佛语阿难,极乐世界,无量功德,具足庄严”,佛对阿难说,极乐世界是无量功德所成就,所以国土庄严清净,具足一切庄严,“永离众苦、诸难、恶趣、魔恼之名”,永离种种苦难,三恶趣(鬼、畜、地狱)与魔恼的名字。众苦诸难恶趣魔恼,连名都没有,何况有实。国中没有春夏秋冬、寒冷暑热、阴雨的现象,也没有海洋、河流、荆棘、砂砾、铁围山、须弥山、土石所成的种种山,只是一片平坦整齐、广大无边,以自然七宝和黄金所成的大地。国土是妙中的妙,所以叫“微妙”;华丽中的华丽,所以叫“奇丽”。国土的清净庄严超过十方一切世界。以下再把重要文句详细解释一下:

“无量功德,具足庄严”。《往生论》说:“彼佛国土庄严功德者,成就不可思议力故。如彼摩尼如意宝性(就像摩尼如意宝珠一样),相似相对法故。”极乐世界一一皆应国人机宜而现。如泉池德水,“一一随众生意”,犹如摩尼宝又名如意宝,能随人意而现种种。“摩尼如意宝珠”,《论注》说:“借彼摩尼如意宝性,示安乐国土,不可思议性也。诸佛入涅槃时,以方便力,留碎身舍利,以福众生。众生福尽,此舍利变为摩尼如意宝珠。此珠多在大海中。大龙王以为首饰。若转轮圣王出世,以慈悲方便,能得此珠。于阎浮提作大饶益。若须衣服、饮食、灯明、乐具,随意所欲,种种物时,王便洁斋,置珠于长竿头。发愿言:‘若我实是转轮王者,愿宝珠雨如此之物。若遍一里,若十里,若百里,随我心愿。’尔时即便于虚空中,雨种种物。皆称所须,满足天下一切人愿,以此宝性力故。彼安乐国土亦如是。以安乐性种种成就故。”佛入涅槃时,以佛的方便力留下很多舍利,给众生供养修福。当众生福报尽了的时候,舍利就变成如意宝珠了。这个宝珠多在海里面,龙拿来当首饰。如果有转轮圣王出世的时候,以他的慈悲愿力能够得到这个珠子,就可以对这个世界作很大的饶益,可以给出种种众生所须要的东西。所以他就要斋戒修法,向这个珠子发愿:愿它能够降雨似的降出种种宝来,种种众生需要的东西,所以称为摩尼宝珠。他说这个极乐世界种种,就拿摩尼宝珠来作比方,这个宝珠如此殊胜,可以给出众生所须要的一切东西,这只是个相似的比方。因为这个宝珠,只能给众生衣食等等,不能满足众生求无上道的这个愿,但说法可以,所以说只是相似;又这个宝,能满足众生一生的愿,不能满足众生无量的愿,其它的愿一时还得不到,有些差别,所以说相似;因为极乐国土成就不可思议力,超逾一切,无能比者。今借摩尼宝珠来作譬喻,此宝实亦远远不如,所以说“相似”。为什么说是相对呢?因为它只是相似,是勉强拿来作对比,所以说“相对”。

“无量功德,具足庄严”,昙鸾大师《论注》说:“从菩萨智慧清净业起,庄严佛事。依法性入清净相,是法不颠倒,不虚伪,名为真实功德也。”《论注》是说:法藏菩萨住真实慧,庄严佛土,所以说是“从菩萨智慧清净业起,庄严佛事”。这两种说法是完全一致的。《往生论》又说,极乐三种庄严入清净句——真实智慧、无为法身。现《论注》说“依法性入清净相”,法身即是法性身,也即是法性。法藏菩萨庄严佛土,是从法身理体显现清净国土,这也就是《往生论》国土庄严入清净句,即真实智慧、无为法身。正因本体是真实智慧、无为法身,这是真实之际,“不颠倒,不虚伪”,所以这样显现的一切事相,“名为真实功德”,更没有任何另外的一法。盖离开了真实便是虚伪。所以真实功德就是“无量功德”自然也就“具足庄严”。

“众苦”,苦以逼恼为义。苦事众多。诸经论中为三苦、八苦等。三苦:⑴苦苦。此身已是苦果。更加众苦逼迫身心,苦上加苦,故曰苦苦。⑵坏苦。此土无真乐,虽有少分之乐,乐不久住。当乐坏时,不胜忧恼,故曰坏苦。我们大家公认的苦,是坏苦,现在认为是乐,但是以后要失去。⑶行苦。非苦非乐,就是五阴的这种流转念念迁流,故名为行。终归变灭,故曰行苦。上之三苦,极乐永离。如《疏钞》曰:“彼国离欲清净,则无苦苦。依正常然,则无坏苦。超过三界,则无行苦。”

又八苦者,乃人间之苦,即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阴炽盛八苦。⑴生居胎狱,是生苦。⑵老厌龙钟,是老苦。⑶病受苦痛,是病苦。⑷死悲分散(自身四大,与今世眷属悉皆分散),是死苦。⑸爱则欲合偏离。常所亲爱之人,乖违离散,不得共处,是名爱别离苦。⑹怨则欲逃偏遇。常所怨仇憎恶之人,欲求远离,反而集聚,是名怨憎会苦。⑺求则欲得偏失,世间一切事物,心所爱乐者,求之而不能得,是名求不得苦。⑻五阴炽盛苦。《圆中钞》曰:“五阴者,色受想行识也。阴即覆盖之义。谓能盖覆真性,不令显发也。盛即盛大之义。谓前生老病死等,众苦聚集。故曰五阴炽盛苦。”此土八苦交煎,彼土永离诸苦。《疏钞》曰:“彼国莲华化生,则无生苦。寒暑不迁,则无老苦。身离分段(指分段生死),则无病苦。寿命无量,则无死苦。无父母妻子,则无爱别离苦。诸上善人,同会一处。则无怨憎会苦。所欲自至,则无求不得苦观照空寂,则无五阴炽盛苦。”

“诸难”,又叫八难:⑴地狱难。在地狱中闻法很难。⑵畜生难。⑶饿鬼难。⑷长寿天难。寿五百劫,是色界四禅中的无想天。他的无想跟鱼在水中冻了一样,一旦冰化了后鱼又能动了。⑸北郁单洲,那儿佛不去,困难。⑹盲聋喑哑难。瞎子、聋子、哑巴,这都很难。⑺世智辩聪难。世间的智慧,自命聪明的人都要警惕,如果你只是世间邪智,再加上能说会道,长于舌辩,言之成理,有说服力,会写文章,喜爱外道理论,不信出世正法,属于世智辩聪类,成名很容易,要成道很难。不然佛不这么说。世智辩聪包括相当广,就跟地狱、畜生、饿鬼、瞎子、哑巴等列入一个行列。⑻生在佛前佛后难。最后是生到不遇见佛的时候,很困难哪。所以八难我们就要注意“世智辩聪”,聪明要正用,既然聪明他就很自信,更不可以相信自己。所以《四十二章经》里说:“慎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你要慎重啊!千万不要信你自己的思想,你的那个思想不能信。《楞严》也是如此,真心妄心,要是认贼作子,相信你自己的妄心,拿这个贼当作儿子去保护它,最后的结果就是煮沙做饭,是绝对不能成就。这些话都打中了那些贼的痛处,所以他要反对《楞严》。现在很多人认贼作子,保护他那个儿子,这一点要认识清楚很不容易。所以佛跟阿难说:你之所以能知道十二部经典,能够背诵,而且得了初果、有了神通,不能免摩登伽难。为什么?你不知道二种根本——生死根本、涅槃根本,你拿妄心当宝贝供着它,真心不知道,摩登伽难你就没办法了,而且好险。这就说明看《楞严》,这一段注意的人不很多,只在七处征心那找去了,一处一处,那都是刚开始说。这就是给你破妄,所以这两种根本很重要,是根本性质的。所以传孔子之学的是曾参,参也鲁,鲁就是有点儿笨。所以传法的不是子贡,子贡闻一亦知二,听一个懂两个。但不是他传的圣道,而是有点鲁的曾参传的。这个道,老子的话:“下士闻道大笑之”。你跟他讲道,下士一听,哈哈哈,觉得奇谈、笑话,他不理解。大家要知道这个下士闻道大笑之,那你也就知道“道”是怎么回事了,不要当下士,更不可以世智辩聪。

“恶趣”就是三恶道。“魔恼”,魔能恼害人的身心,所以也叫魔恼。魔是魔罗的简称,也就是他化自在天中魔王波旬的另一个名字,这类鬼神有很大的魔力,能恼害修行人。又《智度论》中称四魔:⑴烦恼魔。贪等烦恼,能恼害身心。⑵阴魔。色等五阴,能生种种之苦恼。⑶死魔。死能断人之命根,你好好修行要成就时寿命终了。⑷他化自在天子魔。其魔王的威力很大,能害人之善事,为魔之本法。这都是真的,真有其魔,他妒忌障碍破坏佛法,你们都信佛法他队伍就少了,他给造成很多很多干扰。尤其修禅定,变现出种种情况来扰乱,所以在得到境界时,如果你哪个地方一偏重,他就从那个地方进来了,不知不觉把你引入魔途。所以《楞严经》讲,不持咒就禅定,不可能成功,不持也行,你得把咒写在禅堂、挂在身上,就是要依靠佛的加被力才能免除魔扰。

极乐世界永无魔恼,因为举体就是一清净句,真实智慧、无为法身。真实之中一法清净,连名都没有,何况有实。所以《法华经》说:“佛言:若有女人(《法华经》特别提倡女同志修净土,这一段对女人说的。净土法门适合于在家人,尤其是在家妇女)闻是经典,如说修行,于此命终,即往安乐世界,阿弥陀佛、大菩萨众,围绕住处,生莲华中,宝座之上(往生了)。不复为贪欲所恼(贪欲不能再扰乱你了);亦复不为嗔恚愚痴所恼;亦复不为骄慢嫉妒诸垢所恼。得菩萨神通无生法忍。”所以极乐世界没有魔恼。至于魔事,魔障,秽土众生,念佛还能免除魔,你生了净土当然更没有魔了,所以彼土就没有这个名字。《十往生经》说:“佛言:若有众生,念阿弥陀佛,愿往生者,彼佛(阿弥陀佛)即遣二十五位菩萨,拥护行者。”所以就不会像禅定,遭遇魔障那些事。你真心的这么修,很虔诚要这么修,阿弥陀佛派二十五个菩萨来护持你。“若行若坐,若住若卧。若昼若夜,一切时、一切处,不令恶鬼恶神,得其便也。”现在很多奇异功能搬运东西,叫做五鬼搬运法,都是这些役使鬼神、恶鬼恶神跟他合作,给他当勤务员,给他当保镖,它受他的派遣,他就给它吃东西,这些鬼神,都杀众生的血去供它。大家有时就是喜欢颠倒。所以《十往生经》“恶鬼恶神,不能得其便也。”又此土修行,不管是用打坐、禅定的方法修行,遇见了魔障,就修念佛法门,念佛可以治魔障。而且打坐出了偏差,也是靠念佛来治。修禅定出了偏差,怎么来解决?靠念佛。又《净土修证仪》云:“十乘之理观,能发九境之魔事。以五蕴生死迷暗之法为境故。净土之事观,以弥陀果人清净之功德为境故。永绝魔事。心无邪念时,则圣境现前,光明发显。”弥陀果德,无量清净。是故彼国,永绝魔事。

“亦无四时、寒暑、雨冥之异”。“四时”是春夏秋冬,“寒”是大冷,“暑”是大热,“雨”是下雨,“冥”是阴天。这些都没有了,那就永远在温和晴朗的天气之中。以上是天时。至于地理,也没有大小江海的惊涛骇浪、丘陵坑坎的蜀道难行,荆棘不生,沙砾绝迹,更没有铁围,须弥,土石等山只是一片平坦方正的无边大地。所以极乐没有这一切,性功德所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