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书坊

《无量寿经讲座》39(积功累德第八)

2016-01-26 13:55:17 点击数:

 


黄念祖居士1988年讲于北京 中国佛学院 

 

 

所以永明大师说:“建立水月道场,大作梦中佛事。”建立道场,只是水中之月;大作佛事,如同梦里空花。我们的真实目的是要醒梦,大作梦中佛事就是为了让众生醒梦。这样就事理无碍、空有双融,远离二边(不落空边,不落有边;不落真边,不落假边),契合中道。这样圆修、圆证,就弹指圆成。所以说住真实慧,专志妙土,是大愿之本。从真实之体,才能产生真实的照用、真实之慧;安住于真实慧,才能如实显示真实之际。宝珠放光,首先照亮宝珠的本体。所以极乐世界的水鸟树林,一尘一香、一草一木,都是真实智慧、无为法身的流现,无一不是一真法界,无一不是圆明具德,不可思议。又因极乐世界一一是弥陀的大觉真心,果觉妙德。一一又是我等当人自己的妙明真心本具的如来智慧德相。弥陀所显,乃我本心,是我家珍,非从外得。但是大家在错觉妄想之中不能显现,甚至于不敢承认还要反对。所以发心念佛,就是珠子放光,还照珠体,故能广施真实之利。

“所修佛国,开廓广大”。“开”就是开放、张开,“廓”是开广空虚。“开廓”就是空广开阔。《往生论》说极乐世界“究竟如虚空,广大无边际”,就是“开阔广大”之意。虚空不可坏、不可烧、不被淹,所以究竟常存。“超胜独妙”。《法华游意》说“妙是精微深远之称”(精彩、微妙、深入、久远);《大日经疏》说:“妙名更无等比,更无过上。”没有能比的了,更没有比它更好的,所以无比无上称为妙。《会疏》说“超胜独妙者,明非特广大,其中庄严之事,身土依正,皆悉第一无比,超诸佛刹,最为精。故谓超胜。唯此一土,最不思议,故言独妙。”说“超胜独妙”不仅仅是广大,而且其中这一切庄严之事——佛身、国土、依报、正报,都是第一无比。超诸佛刹,是最为精美,所以叫做“超胜”;唯有极乐这一国土(尤其是凡圣同居土)最不可思议,所以叫做“独妙”。所以极乐世界最特殊就是凡圣同居土,你去的是凡夫,可凡夫就是阿鞞跋致,阿鞞跋致又是凡夫,十方世界之所无。《会疏》又列举七件事,说明极乐世界的超胜独妙。⑴“谓法报应化,所出本国土故”。极乐乃法身佛、报身佛、应化身佛,三身果佛之土。故超诸应佛之化土也。⑵“佛身光寿超过诸佛故”。佛光无量,寿命无量,光中极尊,佛中之王,超过诸佛。⑶“名号利益,独出难思故”。弥陀圣号名闻十方,十方诸佛都称赞,都劝其国众生念阿弥陀佛,可见弥陀名号“独出”。十念必生,所以功德难思。⑷“令五乘齐入报土故”。五乘者:㈠人、㈡天、㈢声闻缘觉、㈣菩萨、㈤如来。还有就是:㈠人、㈡天、㈢声闻、㈣缘觉、㈤菩萨。这有六种的安排,好在无关宏旨,就是一种习惯,大家明白这个意思就完了。报土乃法身大士之所居,本来五乘是无份的,今令凡夫(人天)、二乘(声闻、缘觉)、地前菩萨,悉皆圆登报土,故云“独妙”。因为凡圣同居土跟实报庄严土也都是圆融无碍的,生到凡圣同居土,也就是横生到实报庄严土。⑸“二乘、根缺、女人类,顿转一乘故”。没有男根、女根,这叫根缺。真正发心往生的人,一登彼土,悉皆具足三十二种大丈夫相,永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同乘大白牛车,都是大乘法行人,故曰顿转一乘故。⑹“往生正因,易修易获故”。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是往生正因,任何智愚闲忙、男女老幼都容易修,容易得到果;甚至于五逆十恶,临终时地狱恶相显现,此时忏悔,持名念佛,仍可往生,所以叫“易修”。真要修,信愿持名,十念必生,所以叫“易获”。⑺“生后得果,太顿太高故”。往生以后得的果太顿、太高了。所以这个有人不能相信,也是原因之一。五逆十恶临终十念,就能往生,就是不退,太顿了。带惑、带罪业的凡夫,只要横生到极乐世界凡圣同居土,就是阿鞞跋致,就跟一生补处菩萨相当了,故云太高。而且往生极乐世界就是密宗的即身成佛。这事我问过我的上师,所以我当时问得还都是很关键的一些问题。我就问他说:“密宗即身成佛,往生净土是不是即身成佛呀?”这位上师理论和实修两方面共同都重视的话,这是西藏第一位,没有人更能超过。是诺那祖师推荐的,中国汉人不知道。他就反问我一句:“你问的哪个净土?”我说:“阿弥陀佛极乐净土。”“哦!那是,那是,那就是即身成就。”所以有些人就是不安心净土,就是转着圈的种种找人想学密,不安心。这就是难信之法!你要是学密碰到一个冒牌的老师,就等于你去买的是假药,吃下去是要命的。“超胜独妙”,善导大师说:“四十八愿庄严起(极乐世界是四十八愿庄严而起的),超诸佛国最为精。”所以叫做“超胜独妙”。

“建立常然”,最初兴起是“建”,最后成立叫做“立”;“常”是常恒;“然”,就是这样。“建立常然”,指从初兴直到无尽的未来,永远就是这样了。“衰”是衰退、衰弱。“变”,改变,变坏。极乐世界建成了之后,永远不会衰退变坏。日本望西师解释“常然”说,“常”有三种:⑴本性常(凝然常);⑵不断常;⑶相续常。⑴本性常是法身,法身无生无灭,本来常住;⑵不断常是报身,因为报身是从法身所流现,所以也就没有间断了;⑶相续常是指应身,应身化现于这个世界,前一个应身刚刚过去,又另现出一个应身,前后相续。又《华严演义钞》云:“自性,即凝然常”指法身。善导大师《事赞》说“极乐无为涅槃界”,“无衰无变湛然常”。这就是说极乐世界是法身常。望西师认为极乐世界是法性常(凝然常),没有衰变。他又设问说:“既是修因感果之土,而亦有始,宁容得言,非因非果,凝然常耶?”他说:这个不是法藏比丘修因而感的果吗?那它就有开始,有开始就应该有终,怎么能说是凝然常、法性常?他又解答说:“修因感果,是始觉智。无为凝然,则本觉理,始觉究竟,无非本觉。如《释大衍论》云:‘若得始觉,还同本觉。’谈能证曰(谈到能证之时曰):虽似有始,至所证时,始本不二,本有常住。”他说,人人皆有本觉理体,我们开始修行是始觉,始觉如果老合乎本觉达到究竟觉,三觉圆满就是佛。总之始觉、究竟觉,都还是本觉。《释大衍论》讲:“若得始觉,还同本觉”,真正觉悟之后,并不是另外有个东西,只是恢复你的本来。所以《心经》讲无所得。很多人就是想得禅定、得神通、得智慧,那就是心外取法,只是恢复你本来,本来毫无欠少。所以无所得,才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但尽凡情,别无圣解”。另外没有圣解,就是去掉你的凡情。所以谈到这个能证的时候,像法藏比丘在那修修修,这得有个开始,我们证道也是如此。“至所证时”,当达到他所证这个境界的时候,始觉跟本觉不是两个,本有常住。所以众生是无始有终,佛是有始无终。因为当成佛时,就还同本觉,本觉就是本有常住,所以就没有终了。这个说得很有意思,在你说有证的时候,好像是有了开始,当你到家——有所证的时候,“言语道断”,一切言语就没法表达了,一切都不二,只是本有,本有就是常住,所以极乐世界是“凝然常”。再根据《大乘密严经》也说极乐世界是常住不坏的,经文说:“而依密严住。”密严是大日如来的国土,就是极乐庄严国。经文接着说:“极乐庄严国,世尊无量寿。”这就是说弥陀就是大日如来,密严国土就是极乐世界。又说:“密严净土,超诸佛国,如无为性,不同微尘。”《密严经疏》说:“如无为者,密严土者,即是诸佛他受用土。于法性土,以悲愿力建立故。此净土如法性土,离无常过。以是故说,如无为性。”密严国土就是大日如来(也就是阿弥陀佛)所显的他受用土,是为他佛受用的报身国土(佛的报身有两种:一种是自受用身,一种是他受用身。佛的自受用报身菩萨也看不见,他受用报身,菩萨能够受用。土也有自受用土,他受用土),是从法性上由大慈悲的愿力而建立的。这个净土跟法性土、常寂光土一样,没有无常的过失,不是苦空无常,总有一天要坏。《密严经疏》又说:“今此密严藏(国土),但于清净如来藏心之所现,故非微尘成。”经中说:微尘聚为世界,世界散为微尘(现代科学已经证实)。但极乐国土、密严国土是如来清净藏心之所显现,不是微尘所成,本来不是物质。所谓微尘,不是人们过去认为光线中所照出空间小小的微点,那还是太大了。近代科学家发现微中子,它空间所占的区域等于一个电子的多少亿分之一,它可以透若干亿公里的钢板,因为它太小了,弥漫在太空之中。就是宇宙大爆炸之后,出现了大量的微中子,微中子慢慢汇聚为世界。看来宇宙大爆炸的压力波,就是佛教所说三灾中最大的风灾。所以我们很感恩、很幸运,能遇到这样一个本师。密严、极乐都不是微中子这类东西所形成,而是如来清净妙心的显现,因此它“建立常然,无衰无变”。

于无量劫积植德行。不起贪嗔痴欲诸想,不着色声香味触法。但乐忆念过去诸佛,所修善根。行寂静行,远离虚妄。依真谛门,植众德本。不计众苦,少欲知足。专求白法,惠利群生。志愿无倦,忍力成就。

本段大意:上一段住真实慧,成就妙土,超胜独妙,建立常然,是积功累德的总纲。本段开始是积功累德的详说,第一句就标出法藏大士庄严妙土是长期不懈,是经过无量劫的精进修持。于长劫中积累、培植种种具足功德之行,心中不起贪嗔痴三毒,也不贪着色声等六尘,一心所乐只是忆佛善根,念佛名号,自得心开,入三摩地,斯为第一。同时深入寂灭为乐的无上寂静、入无余涅槃的妙行,远离虚妄这个一切恶事的根本。以第一义谛的法门勤修万德的根本。念佛名号是善中之王,所以同于三世诸佛常修念佛三昧。不去计较种种苦恼的干扰,对于生活没有贪求,不追求安逸享乐,厌恶名利,少欲知足。于所发誓愿永远没有厌倦,坚决刚毅,得成于忍,如同忍辱仙人被歌利王污蔑并节节支解,不起嗔恨。以下分句解释:

“积植德行”,积是累积,一点一滴地积聚;植是种植,像种植树木,多年成林;“德行”是具足功德的行持。这样积功累德,久经时劫,没有疲厌。“不起贪嗔痴欲诸想”。在自己心中,贪、嗔、痴、欲(色欲、食欲),内心不起了;对于外尘,“色声香味触法”,也不贪着。只是喜乐“忆念过去诸佛,所修善根”。一切都放下了,心中所念所忆只是佛,所以这个很精进。《首楞严经念佛圆通章》:“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华严经》:十地菩萨,每一地菩萨都不离开念佛。本经〈大教缘起品〉说:“去来现在,佛佛相念。”本经开始也是,阿难看见佛放光,阿难就问:去来现在,佛佛相念,佛现在是念佛了吗?佛跟佛都相念。

《观佛三昧经》说:“尔时会中,即有十方诸大菩萨,其数无量,各说本缘,皆依念佛得。”在说此经的法会中,十方来的菩萨太多太多,不知道有多少。每一位菩萨各个都说自己过去是怎么修成的。当然每人本缘不同,但有一个共同之处,都是由于念佛得道的。于是,“佛告阿难:汝今善持,慎勿忘失。过去、未来、现在三世诸佛,皆说如是念佛三昧。我与十方诸佛及贤劫千佛,从初发心,皆因念佛三昧力故,得一切种智。”以上《观佛三昧经》这段经文实是无上希有的殊胜开示,经义是:世尊告诉阿难尊者,你现在应当好好的记住,千万不要忘记了。过去、未来、现在三世诸佛,皆说如是念佛三昧。我释迦牟尼佛同十方诸佛,以及娑婆世界在当前贤劫中的一千佛(世尊是第四佛,弥勒大士当来成佛是第五位,一直排下去,这一大劫里共有一千佛,所以叫做贤劫千佛。从弥勒大士起都是未来佛),所有这些现在与未来的佛最初发心,得到一切种智究竟成就,都是因为念佛三昧的大力。佛佛相念,佛佛道同,十方诸佛、贤劫千佛都是如此。所以法藏比丘也是这样,但乐忆念过去诸佛,忆念他们所修的善根,忆念诸佛的功德。忆念佛德,于是感恩图报,要学佛之所行、依佛之所证,忆念不忘,这叫做忆佛。佛所修的善根之中,念佛是诸善中王,最为殊胜,我们要跟佛齐等的话,首先应当学佛,也要持名念佛。名字有万德,总摄一切善要,具足一切法门,所以在念名字时,只要心也在名字上,也就是忆念了一切佛的功德。

道绰著的《安乐集》称为佚书,在中国一度没有了,连窥基的注解,昙鸾大师的《往生论注》,一共有十多部,现在又回来了。而这又是我们比明朝那些大德又殊胜之处。他说:“或有三昧,但能除贪,不能除嗔痴;或有三昧,但能除嗔,不能除痴贪;或有三昧,但能除痴,不能除贪嗔;或有三昧,但能除现在障,不能除过去、未来一切诸障。若能常修念佛三昧,无论现在、过去、未来一切诸障,悉皆消灭也。”一切的障,当然贪嗔痴都在内,都能除掉。我们现在之所以困难者就是这个“障”,它障碍着你不能好好修,障碍着你不能理解,障碍着你要起退心。障是可怕。而要排除这些障,就是要常修念佛三昧。所以法藏菩萨,于净心诸行中(内中没有烦恼愚痴,外面不着色声香味触法),首云“但乐忆念诸佛”。

“行寂静行,远离虚妄。依真谛门,植众德本”。这四句应一口气读下去。其中第二句是“远离虚妄”,虚妄两个字很坏,不实就是虚,违反了真就是妄,虚假不实叫做“虚妄”。《圆觉经》说:“虚妄浮心,多诸巧见。”虚假浮动的心又有多种巧见,好多心眼,好多花招,好多策略,这样的人“不能成就圆觉方便”。《涅槃经》有句话很深刻:“一切恶事,虚妄为本。”所以我们经中讲三个真实,所贵的是真实,所忌的是虚妄。虚假、浮夸、狂妄,都是妄,一切的恶事都是从虚妄所生。法藏大士积功累德,首先是远离虚妄,就杜绝了一切恶事的根本。

“寂静行”是如来所行的究竟清净的灭度法,是诸大菩萨趋入无余涅槃的妙行。寂静幽深,不是言语所能宣说。法藏菩萨住真实慧,远离一切虚妄,所以行的是寂静行。寂静就是无余涅槃。阿罗汉是有余涅槃,除了分段生死(人、动物这种生死没有了),还有变易生死。四十一个位次:初住、二住、到十住,然后十行、十向、十地,这四十,还有等觉,四十一地。每一地和每一地之间也等于一个生死,所以初地菩萨不知二地菩萨举足下足之处,佛法很深,初地菩萨对二地菩萨从哪儿举足哪儿下足他都不知道,因此说是一个生死——变易生死,所以是有余涅槃。佛是无余涅槃。“依真谛门”。“谛”是真实不虚的意思。世间、出世间的道理,决定不虚妄的,叫做谛。我们常常说的二谛,就是真谛跟俗谛。大地山河,世俗认为是真实的有,认以为实,为了顺世俗迷情建立世谛,也称俗谛。空,在圣道是真实的,本来无一物,这个虚妄的东西造成障碍了,所以稍微清净一点就会看见房子、床铺、自己身体都没有了。有人又错误以为这就很高了,其实非常浅非常浅,是未到定的定、欲界定,不过那就已经感觉到一些空。在圣境中,本来就没有这些幻相。智慧所见的涅槃,寂静、真实的理,叫做真谛、胜义谛或第一义谛。《智度论》说:“佛法有二谛,一者世谛,二者第一义谛。为世谛故,说有众生(是顺于世谛来说的)。为第一义谛故,说众生无所有。”所以《金刚经》说:“我灭度众生”,这是世谛;“实无一众生得灭度者。终日度生,终日无度,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这是第一义谛。“依真谛门”,就是依胜义为门(能够通入到涅槃,所以叫做门),依靠第一谛的门路,来培植众德的根本。例如《金刚经》说:“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就是此处的“依真谛门,植众德本”。修一切善法就是植众德本。植是种植、培植。“德本”,“德”是善,“本”是根。在《教行信证》里说:“德本者,如来德号(指佛的名号)。此德号者,一声称念(只要念一句),至德成满(登峰造极的功德就圆满了),众祸皆转(种种灾祸都消除转变了)。”弥陀圣号是十方三世佛号之本。所谓密宗有这个话,千佛万佛不离阿弥陀佛,所以称为德本。刚才引证的《观佛三昧经》说:“十方诸大菩萨皆依念佛得。”又释迦牟尼佛和“十方诸佛及贤劫千佛,从初发心,皆因念佛三昧力故,得一切种智”,就是证明佛号就是德本。当代众生念阿弥陀佛,就是植众德本。发菩提心,老实念佛,就是“依真谛门”,广植德本。华严玄门,一多相即,一就是无量,无量就是一。一句佛号,名具万德(万德都在一句佛号里面),名召万德(在持名中所召唤来的,正是弥陀多生多劫积功累德所圆满的至德)。蕅益大师说:“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就是本师释迦牟尼佛在五浊恶世,所得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菩萨万德齐修,证入涅槃,但万善之中,持名是善中之王,所以直指德本就是持名,因为华严境界一真一切真、一成一切成。

另外,依真谛门,植众德本,《金刚经》解释很清楚: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有的人知道修善法,不知道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这里就起了很多烦恼,很多计较,过去广济寺里有两位大居士很有钱,就是要争,我的供养要赛过你,你的要赛过我;我给庙里做多少幡幢,这大道场不挂我的,他就生气。如果要说你这个绣的很好,我就请人再绣,要比你这个更好,要盖过你,用我的。这庙里就很苦恼,今天用你的,明天用他的,交换,这个都是着相。那这个功德就很小了,要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而修一切善法,不是跟人争胜,我要抢第一。现在有些法师在外国也这样,他们互相攻击,攻击的很多佛教徒就说:我们佛教原来这么着,我们不信佛了。这都是在修善法之中有我、有人,都不究竟。是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

“不计众苦少欲知足”。逼恼身心的叫做苦。常说八苦交煎这一切苦都不计较了。法藏大士发愿“纵使身止诸苦中如是愿心永不退”就是不计较这些苦。“少欲”《涅槃经》说就是不多求;“知足”就是虽然少我也不恼恨。《遗教经》说:“少欲之人则无谄曲以求人意(他根本不多求也用不着去仰人鼻息阿臾奉承)。亦复不为诸根所牵(也不会为这个舌根想吃而多欲)。行少欲者心则坦然(没有贪求也就没有恐怖与忧患)。触事有余常无不足(遇见一切事都觉得有余没有觉得缺少什么)。有少欲者则有涅槃(这句话就份量重!倘若自己的欲望很多对于世间还有种种贪恋出离心还欠缺焉能谈到涅槃)。(“知足”)汝等比丘若欲脱离苦恼当观知足。知足之法即是富乐安隐之处。知足之人虽卧地上犹为安乐。不知足者虽处天堂亦不称意。不知足者虽富而贫(他还觉得不够还有比他更富的)。知足之人虽贫而富。”所以颜子在陋巷一箪食、一瓢饮吃不饱坐在地上曲肱而卧(睡觉)乐在其中矣!所以我们能够接受佛法就是因为有孔子、老子之教。《法华经》说:“是人少欲知足能修普贤之行。”可见对于“少欲知足”万万不可轻视。

“专求白法”,《大乘义章》说:“善法鲜净,名之为白。”所以白法就是白净的善法。专求善法,白净离过的法,来利乐群生,惠以众生真实之利,叫做“惠利群生”。“志愿无倦”,《普贤行愿品》大愿的末后都是“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无倦”就是没有疲厌。“忍力成就”,“忍力”是指六度中忍辱度的力用。法住师说忍有三种:⑴安苦忍。对于世间违缘的事,能忍、能受。⑵他不饶益忍。对于别人危害损伤自己,也能忍受。⑶法思惟忍。于法无分别,对于一切法远离分别,这样安住,是第三忍。三种都成就,称为忍力成就。

《会疏》讲了十忍:“忍之为德,持戒苦行所不及。能行忍者,可名为有大力人。忍辱正治嗔恚,通断三毒。《宝雲经》于菩萨所修法,各说十法。中说忍法,菩萨有十法,能净于忍。何等为十?⑴内忍、⑵外忍、⑶法忍、⑷随佛教忍、⑸无方所忍、⑹修处处忍、⑺非所为忍、⑻不逼恼忍、⑼悲心忍、⑽誓愿忍。⑴内忍。云何名菩萨内忍?菩萨饥渴寒热(饿苦),忧悲疼痛,身心楚切,能自忍受,不为苦恼。是名内忍。⑵外忍。云何名菩萨外忍?菩萨从他闻恶言骂詈(骂他打他),毁辱诽谤,或毁辱父母兄弟姊妹眷属、和尚阿阇黎师徒同学,或闻毁佛法僧,有如是种种毁訾,菩萨忍辱,不生嗔恚,是名外忍。⑶云何名菩萨法忍。佛于诸经说微妙义,诸法寂静,诸法寂灭如涅槃相,不惊不怖(而且很坚决),作是念言:‘我若不解是经,不知是法,终不得菩提。’是故菩萨勤求咨问读诵。是名法忍。⑷云何名菩萨随佛教忍。菩萨(若)嗔恼毒心起时,作是思维:‘此身从何而生,从何而灭?从我生者,何者是我?从彼生者,何者是彼?法相如是,从何因缘生?’菩萨作是思惟时,不见所从生;亦不见所缘起;亦不见从我生,亦不见从彼起;亦不见从因缘生。作是思惟(思惟一切不可得),亦不嗔,亦不恼,亦不毒。嗔怒之力,即便减少。是名随佛教忍。⑸云何名菩萨无方所忍。或有夜忍昼不忍,或昼忍夜不忍(白天能忍晚上不能忍,有时晚上能忍白天不能忍);或彼方忍,此方不忍(或者对于这一方面能忍,另一方面不能忍)。或此方忍,彼方不忍。或知识边忍,不知识边不忍。菩萨不尔。(不管你是善知识、不是善知识)一切时、一切方,常生忍心(对一切都能忍),是名无方所忍。⑹云何名菩萨修处处忍。有人于父母、师长、夫妻、男女、大小、内外如是中生忍。余则不忍(对于其他就不能忍)。菩萨忍者,则不如是。如父母边生忍,旃陀罗边生忍。(菩萨忍就一切都生忍)是名修处处忍。⑺云何名菩萨非所为忍。不以事故生忍,不以利故生忍。不以畏故生忍。不以受他恩故生忍。不以相亲友故生忍。不以愧赧故生忍(不是有所为忍。有的为了要求事相名利而忍,甚至为求法愿意忍受一切给我的折磨,这都是有所为。有所为就是虚假,虚假是一切恶事之本。要一切无所为而忍,直心是道场,学佛这个很要紧。其实他不明白,这虚假可以骗人,甚至死后可以立传。但如来悉知悉见。再有阎君你骗不了)。菩萨常修于忍。是名菩萨非所为忍。⑻云何名菩萨不逼恼忍。苦嗔因缘,烦恼未起,不名为忍。若遇嗔因缘时,拳打刀杖,手脚蹴踏,恶口骂詈,于如是中,心不动者,则名为忍(这个是,烦恼不起我能忍。真正打骂上来,我还能忍)。菩萨若有人来起发嗔恚亦忍。不起发嗔恚亦忍。是名菩萨不逼恼忍。⑼云何名菩萨悲心忍。尔时菩萨若作王,若王等,有大功业,为苦众生而作其主。是苦众生,若来骂辱触恼之时,菩萨不以我是主故(我很高贵,若是方丈,或是地方长官,你的下属看不起你,打骂侮辱你,菩萨不会因低的人来对我不恭敬),而生嗔恨。如是众生,我当拔济,常为拥护,云何而得生于嗔恼。是故我今悲心怜愍,不生忿恚。是名菩萨悲心忍。⑽云何名菩萨誓愿忍。菩萨作是念:我先于诸佛前,曾作(发过)狮子吼,发誓愿言,我当成佛,于一切生死淤泥中,为拔诸苦众生。我今欲拔,不应嗔恚,而恼于彼(我有誓愿要去度众生,现在我跟他生气,要去恼害、报复他,这不就违背本誓)。若我不忍,尚不自度,况利众生等。是名菩萨誓愿忍。”法藏菩萨具足诸忍,而且形成力量,所以叫做“忍力成就”。

于诸有情,常怀慈忍。和颜爱语,劝谕策进。恭敬三宝,奉事师长,无有虚伪谄曲之心。

本段大意:对于一切众生,心中时常怀想的是大慈与安忍。对待别人是和颜悦色,即是经中的“颜色常和”。爱语是四摄法之一,要摄受众生,要行四摄——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委婉善巧地良言相告。“劝谕策进”。来劝说促进,帮他开佛知见,悟佛知见。“恭敬三宝,奉事师长”,这是根本。自己是尽未来际,永远恭敬佛法僧三宝(尤其是在家人,有人说我只恭敬二宝,僧宝我不恭敬,现在和尚都不可敬。这不行,这不如法的,就是要恭敬三宝),尊重奉事师长,为师长服务。在奉侍师长这句经文,自然包括孝顺父母,父母正是“长”。自己没有一点点虚伪谄曲的心,没有一点虚假、造作、恭维、奉承的心。所以《维摩诘经》说“直心是菩萨道场”。肇公注解说:“直心者,谓质直无谄,此心乃是万行的根本。”《涅槃经》说:“一切恶事,虚妄为本。”可见质直无谄是万行之本,两相对比,万分重要。所以学佛不是要写论文,当佛学家,升座说法,而是要有真实修行,成为轨范,才是大丈夫事。

庄严众行,轨范具足。观法如化,三昧常寂。善护口业,不讥他过;善护身业,不失律仪;善护意业,清净无染。

这一段是法藏菩萨律己方面,也就是自觉方面的修持。笔者常说,对于自己生活享受、名誉地位的要求是越低越好,对于自身的觉悟则是越高越好。法藏大士要求自己具足福慧庄严,彻底觉悟,以身弘道,永作楷模(榜样),真是万世模范。

本段大意是:“庄严众行”,“众行”,表六度万行等一切行持;“庄严”,《涅槃经》说二种庄严,一者智慧,二者福德。所以“庄严众行”,以福智二严及其行,就是用福德与智慧来庄严自己的六度万行等一切行。也就是说,所有一切行中包括了福智,都具足了福智。这表示大士的妙行成就。“轨范”,轨是规则,范是模范。由于所行具足福智,所以言教都成轨则,所行所示成为模范,所以说是“轨范具足”。“观法如化”,《金刚经》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化”就是幻化。“观”,我们常说作观、观想,其实“观”字很深,就是观自在菩萨的这个“观”字。离开一切情才叫做“观”,“观”就是智慧的一个另外的名字。《大乘义章》说:“粗思明觉,细思名观。”觉就是见闻觉知的觉,不是觉悟的觉。在你思想范围里的那是粗,觉得、觉知;细思叫做观。观和想也是这样,有心的叫做想;离念、无心的才叫做观。一般所谓观想都不大容易达到“观”,只是想想而已。天台的三止三观:空、假、中,三谛;三观:空观、假观、中观,这些都是一种很细很深的观照。观和照都是高深的,想就是粗浅的。所以我们也知道五蕴皆空,但不能度一切苦厄,就因为你所理解的都在想的范畴里,对于五蕴皆空是想明白了,不是照见五蕴皆空。若是照见,就度一切苦厄了。所以“观法如化”就是照见一切诸法都同幻化,都是魔术师变出来的,还有什么可执着呢!“三昧常寂”,“三昧”就是正定,“常”就是离开生灭之相的真体,离尽烦恼之相叫做“寂”。由于照见一切都是幻化,在本体之上绝除名相,没有烦恼,不生不灭,住于常寂甚深三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