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书坊

《无量寿经讲座》32(发大誓愿第六)

2016-01-26 13:55:17 点击数:

 


黄念祖居士1988年讲于北京 中国佛学院 

 

 

日本的《会疏》说:“能见六道众生,死此生彼,苦乐等相。及见一切障内障外,世出世间,种种形色,无有障碍也。”天眼通远胜肉眼,还在于天眼的“洞视”。能够看到六道众生死此生彼,前前后后、来来去去都能晓得。肉眼只能见到障内(障碍以内),例如眼前的墙壁是我们的障,墙壁以外我们就不见了。天眼不同,能透过墙壁,障以外一样见,世出和世间种种的形色都不能障碍。再比较一下,龙树菩萨说:“二乘中小声闻不作意,一千界为通境(一般能看一千世界),若作意者(就是他入定了),见两千国土。大声闻不作意者二千,作意者三千。缘觉小者,不作意二千,作意者三千。其大者,(大缘觉不问)作意不作意,皆见三千大千世界事。诸佛菩萨见无量世界事。”至于极乐世界的人民,《宋译》中说:“一切皆得清净天眼,能见百千俱胝(百万)那由他(亿)世界,粗细色相……。”亿可作十万、百万、千万、万万,不管哪一个数,连乘到一起正是一个非常大的数。今经说洞视十方,也就是能知能见无量世界,一切的粗细色相。极乐世界的人所得天眼通,十方无量世界去来现在之事都能洞视,就是由于弥陀的愿力,远远超过其他由报得或修禅定所得的通。 

弥陀愿海中天眼通一愿,包含了启迪人民修持的妙用。又此愿意有两说:⑴日本净宗大德望西说:“或土众生,以不见于诸苦果,故不恐苦因。亦以不见诸乐果,故不修乐因。法藏愍念此等众生,选择此愿摄众生也。”有的众生看不到苦果,他就不怕种苦因。有了天眼,知道未来之事、各种苦果,所以畏怕就不造苦因。菩萨畏因,众生畏果。有因就要得果,知道乐的果,你就去修乐的因。《会疏》又说:“肉眼昧劣,不见一纸之外。但缘目前,思从于此。不见地狱重苦,勤修无勇。不见净土胜乐,欣求念淡。”还有日本澄宪说:“呜呼悲哉!不见地狱饿鬼之苦果。不见父母师长之受报。厌离心缓,报谢思怠。”肉眼看不见障外,不见地狱、饿鬼的苦,不见自己过去生中父母、师长正在那受种种惨报,所以不思救济、不肯精进修行。倘若亲见亲闻,你还忍心享乐吗?还能够继续懈怠吗?自然厌离心切、报恩心深。这就是天眼一愿的重要意义。⑵更进一步,《渧记》广其意云:“如《会疏》等言,愿兴约灭恶生善,厌苦欣净。若尔,则非真土(指极乐)所得之益而已。今正约真土所得者,或有净土,其土圣众,虽有天眼,或见二千世界,或见三千世界。不能普见不可说不可说佛刹微尘数佛国。或有净土,其土菩萨,但虽得天眼,而不能圆具五眼。是以殊兴此愿而已。故《愿成就文》曰:‘肉眼清澈。靡不分了。天眼通达,无量无限。’等谓得一天眼则圆具五眼。(本经第三十品中,‘彼佛刹中,一切菩萨,修行五眼’是其证也)是以能见尘数佛国,明照众生,死此生彼,济生利物,常作佛事,是此愿之胜益也。”其意为:若说此愿兴起,只是为灭恶生善与厌苦欣乐,这还不是极乐国土的实际利益。极乐人民的天眼(也就圆具慧眼、法眼、佛眼,与本具的肉眼,是为五眼),不但可以照见十方一切众生生生死死、去去来来的相,并能普见无量尘数的佛国,于是他就可以发心,以大圆普度的净土法门来救济众生,利乐万物,广使众生同得真实之利。这才是这个愿的殊胜意义。 

第八、彻听十方去来现在之事,是天耳通愿。天耳通听到障内障外六道众生苦乐忧喜,以及远近粗细的一切语言与音声。我们的听力很有限,所听到的声音只是在几十周波以上、几万周波以下这一小段里的声波。几万周波以上叫做超音波,有许多作用,但人耳听不着了(肉眼所见到的光也只是一段,红光与紫光之间)。根据《魏译》所说,天耳就是可以听到百千亿那由他诸佛所说,都能受持。《唐译》说天耳能闻“亿那由他百千逾缮那(即由旬,旧传四十里)外说法”。极乐的耳通不但能闻世间音声,并且包括遍闻诸佛说法,这是极殊胜之处。 

我作佛时,所有众生,生我国者,皆得他心智通。若不悉知亿那由他百千佛刹,众生心念者,不取正觉。(九、他心通愿。) 

第九、他心通愿。亦名他心智通。愿文如上。大意是:凡是生到极乐世界的人,都能知道无量无边佛刹众生心之所想。《会疏》说:“是故愿言:我国圣众,不藉修持,自知他心。应其意乐,接化无方也。”我们来到极乐世界的圣众,不须要修持自然就能知道他心的情况。因为知道他心之所想所念,我才可以应其意乐随缘接引。这一点很重要。所以往往有时相见不应机,有时很有名的大德,很有修持,在相见不相契,这是常有的事情。因为彼此这个心没有感通,不相知,所以要接引他、教化他,就困难了。我知道他之所想,他心里的种种情况我都了如指掌,我来应病与药就容易了。愿文中“亿那由他百千佛刹”是他心通的广度。另一问题是深度。例如唐代印度大耳三藏有他心通,他到中国,唐帝请南阳忠国师去考验,国师头两度设心,看猴狲与看赛划船,大耳三藏都说对了。可是到了第三度,大耳瞠目结舌,不知所云。国师劈面打大耳一掌,并说:“你这狐狸精!”从这公案可看出神通与明心见性相比是微不足道的。一般的他心通也只是大耳的水平,对于国师的心境是无法测知。

但极乐人民的通超越常情,《甄解》注解《魏译》中极乐人民的他心智:“下至知百千亿那由他诸佛国中众生心念。”他认为文中“下”字指众生心念,其“上”就可知诸佛菩萨的心。二乘只能知凡夫与小乘的粗心,诸佛菩萨与极乐的菩萨能知佛心。禅宗的话:“我此门中实无一法与人。”什么叫善知识?没有一法与人,只是给人解粘去缚。你粘住了,拨一拨,不要粘住;你捆上了,给你解开扣。这扣是你心里的扣,首先须知道你的心念,并且又能知如来真实之意、方便的法门,所以就能解你的扣。极乐世界的圣众具有极广极深的他心通,就可以教化多方了。

我作佛时,所有众生,生我国者,皆得神通自在,波罗蜜多。于一念顷,不能超过亿那由他百千佛刹,周遍巡历,供养诸佛者,不取正觉。(十、神足通愿。十一、遍供诸佛愿。)

这一章把第十、第十一愿合写文字十分简洁其中“周遍巡历”显第十神足通愿“供养诸佛”遍显第十一遍供诸佛愿神足通也叫神足智通、神境智通、如意通、身通等等首先说“神足通”《会疏》解释云“此有三):⑴运身通谓乘空行让身体飞空),犹如飞鸟⑵胜解通谓极远方作意思惟便能速至(我只要思惟就能很快到)⑶意势通谓极远方举心缘时(虽然是很远的地方我心只要一想到这个地方)身即能到

《大智度论》说:“如意通有三种:⑴能到(想到哪就到哪)。⑵转变。⑶圣如意。能到有四种:一者,身能飞行,如鸟无碍。二者,移远令近,不往而到(把远的移到近。相对论也有这个提法,当你速度极快、近于光速的时候,空间距离也在缩短)。三者,此处没彼处出(这边没有了,那边就出来了)。四者,一念能至(一念之间就到,一举念就到)。转变者,大能作(变)小,小能作大。一能作多,多能作一。种种诸物,皆能(让它)转变。(一般)外道辈转变,极久不过七日(过去传说有人从神仙学点金术,当他知道五百年后金子就不存在了,这人说你这术我不学了,学了之后就会叫五百年后的人遭灾——金子又不是金子了,我宁可不学了。他的师父告诉他,你这一念圆满三千功德。可见外道的转变不能永远)。诸佛及弟子,转变自在,无有久近。圣如意者,六尘中(色声香味触法)不可爱不净物,能观令净(能观成可爱、清净的);(相反)可爱净物,能观令不净。是圣如意法,唯佛独有。”

“神通自在”,生到极乐的人都具足神通,自在显现,没有障碍。“波罗蜜多”是到彼岸。因能彻底贯彻一切自行与化他的事,能同众生从生死的此岸到达究竟涅槃的彼岸,所以说波罗蜜多。“于一念顷”。一念的时间前头说过,只是一弹指的六十分之一,就是一刹那。在极短的一念顷里头,可以在亿那由他百千佛刹周遍巡历,而且供养诸佛。这个神通妙用是不可思议的。周遍巡历,表示他所游的国土非常广;供养诸佛,所要做的事情非常多。而且都在一弹指的六十分之一的时间之内全部完成,全显极乐世界延促同时的事事无碍。芥子须弥,十方不离当处;一念遍供,三世不隔当念。当下即是,圆摄无疑。故云:华藏无异极乐,净土遍收玄妙。

我作佛时,所有众生,生我国者,远离分别,诸根寂静。若不决定成等正觉,证大涅槃者,不取正觉。(十二、定成正觉愿。)

第十二、定成正觉愿。愿文如上,大意是:在我成佛的时候,所有一切众生,生到极乐我国,都远离一切分别心,六根都寂然安静。若有人不能决定成佛,证入大涅槃,我决不成佛。本愿往生者决定成佛,显出弥陀的本心就是一佛乘。所以《法华》佛最后说法,声闻、缘觉是化城,没有二乘、三乘,只有一佛乘。当佛说《法华》的时候,跟随佛几十年的大弟子有五千人退席,不能听,释迦牟尼佛说:“退亦佳矣”,没有留他们。极乐世界就是都成佛,“二乘种不生”,这是大乘游履之处,二乘不能往生。只是求自救自度,你证了阿罗汉也不能往生,这不是阿罗汉的神通所能到的地方。阿弥陀佛大愿之王,十方佛都赞叹,名闻十方,要广度无边的众生,一切众生真要发了至诚的心,念十句都能够生到极乐世界,而且来得非常容易,是决定成佛。

善导大师对于这个愿安了四个名字:一个是必至灭度愿(必定达到灭度),一个是证大涅槃愿(阿罗汉是小涅槃),第三是无上涅槃愿,第四也可以名为住相证果愿。因为修净土法门,观佛也罢,念佛也罢,一般都认为观就有色相,念就有音声,都是有相,要离相才证果;可是善导大师说,这是住相证果愿。是住相仍然证果。这个提法提得很殊胜。至于密宗,是首楞严的精神。首楞严是一切事究竟坚固,一切显法身,声色皆实相,你住相就是住了实相,所以住相证果,这就同善导大师一致了。善导大师还说,修净的人不要急于离相,但能依相专至,决定往生。所以念佛法门不要求你离相,你不要管离相不离相,就是老实念去,都可往生。这实在是无上开示。我第一遍念《金刚经》,念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就体会到,凡夫要无住生心,就是念佛了。所以以凡夫心入诸法实相,唯一容易的方法是念佛。《甄解》说:“高祖(日本人对于善导是尊敬到极点,称他为高祖)愿名太尽愿意矣。”他极赞善导为本愿所立的四个愿名,认为这能彻底显明愿文的真实意。

中国对于善导的尊敬不如日本,因为国内有一个传说搞错了,以为善导自杀了。错了,记载有错误。自杀者是向大师问话的人,不是大师。

现在本愿名是定成正觉愿,夏老师跟善导大师这点相同的。善导大师在四十八愿当中特别挑了五愿,叫做真实愿。定成正觉、光明无量、寿命无量、诸佛称叹、十念必生,这五个愿是四十八愿中的真实愿,也就是四十八愿中的心要和核心,也就是弥陀宏愿的心髓、弥陀的本心。一切众生要依照这个最简单、最容易、最圆融、最顿速的径路,念佛往生就决定成佛。

“远离分别,诸根寂静”。分别就是识别一切事理,这个和那个,种种的不一样,它是以虚妄分别为体性。第六识就是分别识。本来平等,本来不二,但在这里头生出种种差别了,妄在本来无分别之法上分别出人我是非,故称为分别的惑。断了这个惑称为无分别智,所以第六识就转为妙观察智。愿文中的“远离分别”就是舍离分别的妄惑,了达“万法一如”,真如就是万法,万法就是真如。“诸根寂静”,六根都寂静。“寂”是寂然,离开烦恼叫做寂;“静”,安静,绝除苦患叫做静。《华严经》说:“观寂静法,离诸痴暗。”你在观修“寂静”这种法时,慧明自现,你就离开了愚昧跟冥暗。释迦牟尼四个字是“寂默、能仁”。“牟尼”就是寂默、寂静的意思。身、口、意都寂静,称为“牟尼”。身、口、意代表六根,身、口、意寂静,就是经中的“诸根寂静”,也就是涅槃的本性。

由于远离了分别的妄惑,而眼、耳、鼻、舌等诸根也都寂静,相契于涅槃的实际理体。“决定成等正觉”就是决定成佛。“证大涅槃”。涅槃可翻成圆寂。“以义充法界,德备尘沙曰圆。体穷真性(本体穷尽于真如法性),妙绝相累(微妙而断绝诸相之累)为寂。”《贤首心经略疏》曰:“涅槃,此云圆寂。谓德无不备称圆,障无不尽曰寂(一切妙德无不圆备,一切障碍无不消除)。”就是“大涅槃”。“大涅槃”指大乘的涅槃,它与小乘涅槃的分别有四个方面:⑴涅槃有三德:法身德、般若德、解脱德。大乘涅槃证这三德。小乘则三德之中只有解脱德,小乘解脱了,但没有证法身,也没有般若智慧,三德之中只具一德。⑵常乐我净。菩萨具足常乐我净(不是断灭)。二乘的涅槃只有常、乐、净,他也不灭了,他也很安乐、也很净,但是法身真我他没有见(常乐我净这个我是真我,不是《金刚经》里我相那个我)。⑶两种生死——分段生死、变易生死,大涅槃两个都离了,而小涅槃只离了分段生死(六道轮回的生死断了),但变易生死还有,还要发大菩提心,还要经过四十二个位次,登妙觉位。每一个位次都是一个变易,也是一个生死。⑷身智。大涅槃具无边的身和智;小涅槃则灰身灭智。大涅槃和小涅槃不同。有人说释迦牟尼佛也是有余涅槃,这个说法是不对的。凡往生者将来都证大涅槃,怎么说咱们的世尊反而是有余涅槃!有一些说法,不管说的人怎么有名,我们一定要以圣言量为标准,真正读经要跟经典相合,不要贪新好奇,所以离经一字便同魔说。

我作佛时,光明无量,普照十方,绝胜诸佛,胜于日月之明,千万亿倍。若有众生,见我光明,照触其身,莫不安乐,慈心作善,来生我国。若不尔者,不取正觉。(十三、光明无量愿。十四、触光安乐愿。)

第十三愿、光明无量愿。愿文是:“我作佛时,光明无量,普照十方,绝胜诸佛,胜于日月之明,千万亿倍。”本愿也就是善导大师五个真实愿中的第二个。第十三愿与第十五“寿命无量愿”,净影称为“摄法身愿”,以其摄法身成就也。此愿大意是:愿自己成佛时,自己的光明不可限量,无边无际,普照十方上下净国土、秽国土一切处所,所放光明要绝对地胜过一切佛光,要比日月的光明胜千万亿倍。光明遍一切处,光的功德妙用也就遍一切处,可以摄受度化的众生也是无尽的,所以这是大悲方便之本,是报身佛的真实功德。我们大悲度生要有方便,所以光明遍照来摄受众生。愿中佛就发了誓愿,自己是无量光、无量寿,实在就是愿一切众生都是无量光、无量寿。因佛光遍一切处,佛的教化与摄受就遍一切处;佛身常住,则众生永有依靠与导师。《甄解》说:“若约佛所证,则四十八愿,皆入光寿法身。”意思是:倘若按佛所证的境界,那么四十八愿都可以流入无量光寿法身。法身必定无量光、无量寿,无量光、无量寿正是法身本有的德相,所以叫做无量光寿法身。从这个无量光寿法身,流现出弥陀一切大愿、极乐世界依报正报一切功德。极乐世界的依报:宝池、宝树、宫殿、德风华雨等等,正报:弥陀、观音、势至等等一切圣众,以及种种殊胜方便,都是从弥陀的法身所流现。所以四十八愿就包括极乐世界的依报庄严、正报庄严,以及无量无边摄受众生的一切妙用。四十八愿显的是法身功德。时常有很多人说,极乐世界的一些相,尤其是黄金为地等等,觉得没有什么兴趣。实际上这些黄金并不是说咱们世界的黄金货币,而都是真实法身哪。初步就是要离开相,才见真。《楞严》也是如此,要离开了妄,才显真;进一步彻底之后,妄就是真。善导大师说:“当相即道,即事而真。”一切事相都是道,全显的是法身。要从度生而论,《甄解》又说:“又以摄生,则愿愿皆为众生。故云:‘四十八愿,摄受众生。’又云:‘一一誓愿,为众生故。’如是四十八愿互摄互融,不可思议。”无量光,就为了光照一切处,度一切众生;无量寿,众生老有所依止。一切愿都是为众生,所以四十八愿全显法身,四十八愿全是摄受众生,互摄互融,不可截然划分,说这一愿是显法身,这一愿是度众生。

日本望西师(做了一个楼冲着西边,叫望西楼,自己也号为望西,因恭敬不提他的名字,都提他的号)说:“横摄十方虚空无边,故国土亦无边。国土无边,故众生亦无边。众生无边,故大悲亦无边。大悲无边。故光明亦无边。光明无边,故摄取益无边。以要言之,欲益无边。故光无边。”时间是竖的,空间是横的。十方的虚空没有边际,所以国土就没有边际;国土没有边际,所以国土中的众生也没有边际;有无量的国土,就有无量的众生。所以法藏大士这个大愿不是只度一个地球上的全人类,而是各种众生;还不只是一个地球,而是无量的地球、无量的天体。天体无边,众生无边,所以佛的大悲也无边,给众生的利益也就没有边(见第十四触光安乐愿),而这个利益之深也没有边际。正因从众生出发,要让众生得到利益是没有边际,所以光也无边。

“绝胜诸佛”,佛佛平等,怎么又说阿弥陀佛的佛光绝胜诸佛呀?这就如本经〈光明遍照品〉所说:“诸佛光明,所照远近,本其前世求道,所愿功德,大小不同。至作佛时,各自得之。自在所作,不为预计。”又,“阿弥陀佛,威神光明,最尊第一,十方诸佛,所不能及。”这都因过去在因地愿力各个不同,到成佛时,各个按照自己所发的愿,自然成就,不须安排。法藏所发既是超胜诸佛的愿,所以成佛时威神光明在十方佛中最尊第一。释迦牟尼佛到娑婆世界来是很不好的时候,人是减劫;那弥勒大士来的时候就不一样了,人是增劫,都很高大。各人的愿不一样,弥勒他多生求福,他发心在前,成佛在后,因此他成佛是一个很有福的时候。现在我们每个人也是如此,每一个人将来走的道路,每一个人的归宿,每一个人的成就,各个不一样。何以故?每个人的心愿志向不一样。这个愿力不同,“至作佛时,各自得之”。等到作佛的时候,就得到了和自己愿力相称的一些殊胜之果。“自在所作,不为预计”,你发的是什么愿,你做的是什么功德,到时候所得的果实就是这样,不须要安排。法藏要“绝胜诸佛”,绝对不是逞能好胜、突出自己,而是切愿自己对众生的奉献,给众生的真实利益超过诸佛,所以阿弥陀佛称为大愿之王、诸佛之王,其根本原因就在这里。密宗也说:千佛万佛,不离阿弥陀佛。这就是说明为了绝胜诸佛,得到的果实也正好是如此:“阿弥陀佛,威神光明,最尊第一,十方诸佛,所不能及”。这话是释迦牟尼佛告诉大家的。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异语者、不妄语者,没有任何夸大、夸张,没有要捧一个谁、压一个谁,十方诸佛都赞叹众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赞叹阿弥陀佛。

又根据密典《大法炬陀罗尼经》说诸佛有两种光明:⑴常光。⑵放光。常光者,谓圆明无碍,无时不照也。放光者,有时放、有时不放,为了某一种因缘,或者使人觉醒、或者加持,或现或放随宜自在。比方释迦牟尼佛讲本经时就放大光明,阿难就惊奇细问,跟佛这么多年从来没有看见过。佛放光就是要警醒大家,你们要重视这部经,就“自在所作,不为预计”,这是放光。今愿所指是常光。根据玄奘所翻译的《阿弥陀经》,称为《称赞净土佛摄受经》,这个名字就是称赞净土佛摄受,佛在摄受你,显出他力(从果实上开始就是他力),就是难信。你只要真正肯信了,他力在你身上就显出作用,所以“信力圆时,全成佛力。疑根未断,即是罪根”。“疑”跟“信”这两个字,大家千万要好好地检点,还有什么地方有疑?这不等于参禅那个疑,参禅那是大信之后的对于佛法负责任到极点起的疑。一般人所谓的疑,到底这佛有没有?佛经上的话是不是句句真实?这种疑就是罪根。疑根要不断,偶尔一起都是没断,即是罪业之根。《称赞净土佛摄受经》中说:“彼如来恒放无量无边妙光,遍照一切十方佛土,施作佛事。”彼佛就是阿弥陀佛。这是释迦牟尼佛说的,彼佛恒常不断在放光,所以弥陀又号常照光。佛光明无量,所以号无量光;常照不断,又号常照光所以佛光“胜于日月之明千万亿倍”一切凡光不能相比了。(日月的凡光还有一个特点那个光刺眼魔光也是刺眼的佛光是不刺眼的这个大家要有所分别。)

第十四、触光安乐愿。愿文是:“若有众生,见我光明,照触其身,莫不安乐,慈心作善,来生我国。”光明无量只是为了利益无量,任何一人见佛光照,或者佛光照到身上,都是当下就身安心乐。并且这种安乐不是世间的任何安乐所能比的,这是一种清净的、真实的、极殊胜的安乐。于是“慈心作善”,自然就引起了他的慈心,自然勇于作善,怜悯众生,爱护众生。更重要的是生起“来生我国”的宏愿,因之他就会生到极乐净土。所以真正见到阿弥陀佛光的人,都得这样殊胜的利益。有时大家也见光,不见得是佛光。就像儒教许多读书人静坐,这些文人说“虚室升白”。虚就是空的屋子,升白就是有光。又说“常观鼻端一点白”,他坐的时候鼻子就放光。本经〈光明遍照品〉说:“遇斯光者,垢灭善生,身意柔软。”“垢”是污垢、恶浊,指种种的烦恼。这些都消灭了,自然生出普共众生同生极乐的善愿。“身意柔软”,娑婆众生最大弱点是刚强难化,坚持情见,不肯放舍,有的人就倔强、刚烈,你碰不得,一上来脾气就要爆炸的样子,他就不柔软,所以难以化度;但一遇佛光,身和意都一齐柔软,诸佛才可施教,受教者才能得度。“若在三途极苦之处,见此光明,皆得休息”。三途就是三恶道。三恶道里极苦的地方要见到佛光的话,都可以得到休息安乐,命终都得到解脱,往生极乐。这就是遇光所得的法益。《礼赞》是善导大师的:“弥陀世尊,本发深重誓愿,以光明名号,来摄化十方。”所以名声普闻,闻名发心、闻名得福,闻名就十念往生等等;以佛光明遍照来摄受十方众生,不为邪恶所侵染,念念向上,一直到往生极乐世界。《观经》说:“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所以我们说念佛法门是仗他力。佛光遍照十方世界一切念佛众生,永恒地摄取,而且一个也不舍弃(不会因为你退步就不要你,还是摄取希望你回头),凡是遇光的人都可以往生佛国。由上可见,光明无量是佛身德,而此光明实为利益众生的,故云:“四十八愿,全显法身”。所以四十八愿每一个誓愿都是为了众生。佛光的利益、佛愿的宏广、佛恩的深厚,都不可思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