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书坊

《无量寿经讲座》33(发大誓愿第六)

2016-01-26 13:55:17 点击数:

 


黄念祖居士1988年讲于北京 中国佛学院 

 

 

我作佛时,寿命无量,国中声闻天人无数,寿命亦皆无量。假令三千大千世界众生,悉成缘觉,于百千劫,悉共计校,若能知其量数者,不取正觉。(十五、寿命无量愿。十六、声闻无数愿。)

第十五、寿命无量愿。愿文是:“我作佛时,寿命无量,国中声闻、天人无数,寿命亦皆无量。”大意是:我成佛的时候,佛的寿命无量,而且不但佛的寿命无量,国中的一切声闻、天人,寿命都是无量的。本愿佛寿命无量,这是无量寿。无量寿,所以佛身常住,有无量的过去与未来,打破了时间。第十三愿光明无量愿是无量光,所以遍满十方虚空,光明所及之处,悉令众生得到真实的利益与安乐。可见今此会本之四十八愿,所摄弥陀愿德,广于任一古译。第十五寿命无量愿中,首为彼土教主,寿命无量。如《法华》说山海慧如来:“寿命无所量,以愍众生故。”佛的寿命无量,是为了哀愍众生的缘故。因为教主住世的世间很短,众生不容易遇;教主长住在世间,众生就有依靠,而且度化的缘无穷,利生也无尽。所以日本澄宪师称赞:“佛寿无量,化道至德也。谁不渴仰此愿哉!”佛老住世是化道至德。那么有人说释迦牟尼佛短寿是不是不行啊?不是,这是因缘。此土五浊恶世不能跟净佛土比,此土众生是刚强难化,教化大家要很大的耐心。释迦牟尼佛那忍辱,成了佛之后化缘遇见多少障碍,人家把大便埋在他的钵里盖点东西给释迦牟尼佛,还搁毒药、诬蔑。诺那祖师在母亲肚子就哭,人家后来问他说:佛,活佛呀!你为什么在母亲肚子哭?他说:我哭众生难度。此土众生是刚强难化,不可一概而论。所以十方佛都称赞释迦牟尼佛,能在此土五浊恶世说此难信之法,不可思议。又弥陀是报佛,极乐是报土,教主寿命无量,是真实无量,非有量之无量。而这个无量,是无量的无量,不是相对的无量。比方道教所谓的长生不老,他能观察到八万劫,八万劫还存在,他就说永远不会死了,那他这是有量的无量。因为八万劫之后他不知道了。可是八万劫之后还是要堕落。这是真正的无量,绝对的无量。

“国中声闻天人无数,寿命亦皆无量”。日本的澄宪师称赞:“人民寿命无量,净土第一德也。”在净土饶益众生的功德中,是第一的大德。他打个比方说:“修行佛道者,死魔为恐。生死间隔,退缘根本也。见佛闻法,值遇圣众,供养诸佛,亲近善友,自然快乐,无有众苦,其德非一。若寿命短促者,遗恨几计,如玉杯无底故。此愿最至要者也。”极乐世界这样殊胜,见佛闻法、亲近圣众、无有退缘、处处增上,如果人到那之后仍然会死,像是一个玉的杯子没有底。一个极宝贵精美的玉杯没有底,那有什么用?再好也没有用。生到极乐世界倘若还是要死,死就是退缘的根本。所以寿命无量是净土第一的功德。望西师说:“诸乐根本,只在此愿。”极乐世界没有诸苦、但受诸乐,根本就在这个寿命无量的大愿。在极乐国中常见弥陀,恒闻妙法,一切时一切处都是增上因缘,都是使你增上;流水、宝树都在说法,闻香、吃饭增长善根,一切一切使你增上。而且你想听什么法就听什么法,更重要是一听你就懂。极乐人民处处增上,没有退缘,尤其是寿命无量,焉得不成佛!佛法难闻,不仅是说你没有机会听见,而是你听见了不懂,所以开经时要祈求“愿解如来真实义”。那解如来真实义是很不容易的事情。极乐人民一听就懂,又没有退缘,寿命再无量,所以不管你根器如何,(五逆十恶)临终念佛能往生,都决定成佛。极乐世界殊胜就在此,只要能往生就不可思议。

第十六、声闻无数愿。愿文是:“(国中声闻无数)假令三千大千世界众生,悉成缘觉,于百千劫,悉共计校,若能知其量数者,不取正觉。”阿弥陀佛光明无量,寿命无量,弟子无量,我们不要担心极乐世界人口密度过大,无法容纳(爱因斯坦都已经了解物质是人们的错觉)。不但极乐世界,连地狱都是如此,多人亦满,一人亦满。不管狱中人多人少,反正都是满的,到处都是受罪人。同样,地狱也是化生的,生地狱不须要有父母,你那一命终,就下油锅了,直接就进入了。或有人认为极乐国中有声闻,与《悲华经》矛盾。《悲华经》说:“彼佛国土,无有声闻,辟支佛乘,所有大众纯是菩萨,无量无边。”《悲华经》极乐国中“无有声闻”,本经第十六愿说“声闻无数”,看来恰恰相反,其实本经声闻缘觉,是指往生的人在极乐国中断惑的情况。因为凡圣同居土中,凡夫就可以往生,凡夫当然没有断惑。若断了见思惑,就是声闻缘觉;断了尘沙惑、无明惑,那就是菩萨;无明要是断尽了就是佛。在往生人中,过去世中的修习偏于小乘,所以先断见思惑,这就叫做声闻缘觉。实际上往生的人个个是大乘。《往生论》说“二乘种不生”。这还可以参考《宋译》的愿文。也就是法藏比丘说的:“我得菩提,成正觉已,所有众生,令生我刹(令生我刹,有佛力加持摄取之意),虽住声闻缘觉之位,往百千俱胝那由他宝刹之内遍作佛事,悉皆令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请看这些声闻缘觉是什么程度,他能到这么多的宝刹去作佛事。作什么佛事呀?让那儿的众生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他能作这样的佛事,这个人还是声闻缘觉吗?当然不是,当然是大菩萨。若只是声闻缘觉,就不闻他方佛名,也不想度生,也没有想度众生成佛的大愿。可见西方极乐世界中所谓的声闻缘觉,是指他断惑所达到的水平。实在他已回小向大,是一佛乘的菩萨了。

至于极乐国中声闻有多少、寿命有多少?愿文说:“三千大千世界众生,悉成缘觉,于百千劫,悉共计校。”一块都来计算,就好像大家的计算机都开动、都来算,也算不出这个数来。因为它是无量大,数学上叫做无限大,用∞来表示。“三千大千世界”,是一佛所教化的领域,也就是一佛的国土。一小世界,用须弥山作中心,包括日月诸天和地球,叫做一个世界。一千个这样的世界,叫做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叫做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叫做大千世界。因为大千世界是三度用千来乘世界,所以又叫做三千大千世界。实际上只是一个大千世界,并非是三千个。三千大千世界具有一千亿个世界。我们地球是太阳系的一员(整个太阳系是不是一个最基本的世界,恐怕还不够,因为要包括须弥山才算一世界),太阳系是银河里的一员,太阳也围着银河的中心在旋转。这个中心,现在暂时假定是黑洞(这是一个力量极大、场极强的空间,是空的,成为一个天体的中心)。太阳围着这个银河的中心公转一圈须两万万年。咱们围太阳转一圈是一年。银河里有一千个恒星(相当于太阳)。现在我们可以这么说,地球是太阳系里的一员,太阳是银河星云的一员,宇宙有许多星云,而银河星云也在运动。我们围着银河中心,银河也在围着它的中心运动。再大一层的宇宙是什么,目前不清楚。大到什么程度为止?现在科学已经告诉大家,其大是不可穷尽的(这个小也是不可穷尽的。小到原子,原子里头有原子核,原子核里头有中子、质子、电子。中子、质子都可以打破,电子也不是最小的,现在有比电子小多少亿倍的东西叫中微子,但可预知这也不是最小)。三千大千世界所有众生,这个数目是大极了,都成了缘觉,都有极大的神通,运用他们的神通一齐来计算,也算不出佛与人民的寿命是多长,缘觉人数是多少。

我作佛时,十方世界,无量刹中,无数诸佛,若不共称叹我名,说我功德国土之善者,不取正觉。(十七、诸佛称叹愿。)

第十七愿、诸佛称叹愿。“称”是称扬、宣扬,“叹”是赞叹、叹赏。十方无量佛国无量诸佛,全在赞叹阿弥陀佛与极乐国土。愿文说:我成佛的时候,十方无量的世界、无量的佛刹之中无数的佛,假若不都在称扬赞叹我的名号,赞叹我的功德、我国土的殊胜与善好,我就不成佛。换句话说,我要成佛的时候,十方的佛都在赞叹称扬我的名号、我的功德、我的国土之殊胜。实际上正是如此。十方佛都称赞,都劝他各个国土的众生往生极乐世界。现在有些人都是立个山头,首先跟我学法最好,跟别人去学就不好。佛就不这样,都劝他的人民往生极乐世界,去找阿弥陀佛。《汉译》说:“我作佛时,令我名闻八方上下,无数佛国。诸佛各于弟子众中,叹我功德国土之善,诸天人民蠕动(小爬虫)之类,闻我名字,悉皆踊跃,来生我国。”所以佛之普度,不光是恶人,连蠕动的小爬虫都在内。望西师说:“六八愿中,此愿至要。”六八四十八,弥陀四十八愿中这个愿最重要。又说:“若无此愿,何闻十方(如果没有这个愿,阿弥陀佛名号怎么能十方都知道)。我等今值往生教者(我们今天能遇到往生的圣教),偏此愿恩(偏属于是这个愿的恩德)。善思念之。”正是因为弥陀有第十七大愿,所以我们今生能遇见这样一个殊胜方便的法门。大家好好想一想,法藏大士当时愿求名闻十方,是为什么?那绝不是为了自己的知名度,而是心心念念都是为普摄十方一切众生往生极乐,究竟成佛。如果没有这个愿,“十念必生”以及其他的愿也同于虚设。“十念必生”是无比殊胜,但根本就没听见过佛的名号,又怎么会有十念,就连一念也不会有啊!所以《会疏》解“称叹我名”说:称我名者,此有三义:⑴诸佛称扬彼佛德号。一切佛都来称扬阿弥陀佛的功德。⑵诸佛赞叹称名之人。如果有人要念阿弥陀佛的,现在十方的佛就在称赞你,希有希有!持名也是在被称叹之内。⑶诸佛也称叹自己。因为诸佛也都是称名之人。为什么?三世诸佛都依念佛三昧,念阿弥陀佛成等正觉故。自己也正是称名之人。那么称叹就是为大家持名,为了第十八愿。

弥陀胜愿不可思议,可从眼前的日常生活中得到证明:我们常见中国人,不管男女老少,在欢喜时、忧悲时、愤恨时,都会情不自禁地从口中跳出这句阿弥陀佛,可是阿弥陀佛是远在十万亿佛土的佛,他的名号却人人都知。奇怪的是,其他无量的佛,毗卢遮那佛、宝生佛、不空佛、药师佛的名号,一般人都不知道。更奇怪的是,本乡本土地球上的释迦牟尼佛,反而知道的极少极少,甚至有些出家人也很生疏。你若指着庙中世尊的宝像问他“这是什么佛”,常常遇到的答复是“如来佛”。这就像一个学生对人介绍他的老师说“这是系主任、教授”只有职称,没有名字“如来”“佛”都是佛的通号,其中没有名字。这个事正是说明弥陀大愿之力不可思议。

我作佛时,十方众生,闻我名号,至心信乐。所有善根,心心回向,愿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十八、十念必生愿。)

第十八愿、十念必生愿。这是弥陀大愿的心中心。愿文大意是:我成佛的时候,十方世界的一切众生,听到我的名号,就发起至高无上的信受之心和乐意往生的心,于是就把自己所种的一切善根,以清净诚恳的心,念念相继,回向到往生极乐世界。所念佛号,乃至少到只有临终的十念(平素的十念法亦包括在内),都可以往生。此愿若不成就,我不成佛。本愿所要除开的唯独是犯了十恶重罪而又诽谤正法的人。所以称为十念必生。日本净土宗继承善导大师的遗教,对于本经和经中的第十八愿有很深的体会,他们的古德所发的赞辞,会使华夏的佛徒十分惊愕。例如说到《华严》是圆教,超胜于小、始、终、顿诸教所有经论,若同《华严》相比,那只有《华严》最真实;但《华严》和本经相比,那本经就更真实(从众生获益来说,虽在末法,念佛往生者仍然时常听到);本经若与四十八愿相比,那四十八愿是真实的;大愿里头各愿来比较,那第十八愿最真实,所以第十八愿是释迦牟尼佛一代时教中真实里头的真实。这是日本净土宗继承善导大师的评论。这同我国蕅益大师的提法是吻合的——《华严》、《法华》的秘藏和精髓,就都在这个净土念佛法门之内。

“至心信乐”。至心是至诚的心,是诚恳到无以复加、登峰造极的心。《金光明经文句》:“至心者,彻到心源,尽心实际,故云至心。”例如,真实找到黄河的发源地,叫彻到其源。全显本心的实际,才叫尽心实际。可见“至心”很深。初步来说,就是从自心本源自然流出、清净无染、纯正无杂的心。“至心信乐”浅近地说,就是以一种很真、很实、很诚、很纯的心,一种很信受、很愿意、很爱悦、很欢喜庆幸的心,我能闻到这样的法非常庆幸,这样来信、来高兴,就是“至心信乐”(“至心”底下还要解释)。“心心回向”。“心心”是没有杂染、清净本然、真实纯正的心,心心相续、净念相继的心;“回”是回转,“向”是趣向。把自己所修的功德使它趣向于自己的期望,就叫“回向”。《华严大疏钞》说:“回者转也,向者趣也(趣向)。转自(己的)万行,趣向三处,故名回向。……三处,谓众生、菩提以及实际。”把自己所有功德都愿一切众生离苦得乐,回向于菩提求无上正觉,要求实际,明心达本,这叫回向。昙鸾大师《往生论注》:“回向者,回己功德,普施众生,共见阿弥陀如来,生安乐国。”普同众生共见阿弥陀、往生极乐是自己的期望,用自己的一切功德来求达到这个目的,就是回向。《往生论注》所说,正与本经配合。“愿生我国”,正是回向的所期,愿我一切众生“同生极乐国”。

“乃至十念”。净宗的宗是信愿持名。“至心信乐”主要是信,“愿生我国”是愿,“乃至十念”是持名。“乃至十念”是虽念得不多,甚至只念了十念,也可以往生。念多了就更好了。十念就是连续念十声南无阿弥陀佛。这是丁福保的《无量寿经笺注》:十念就是十遍称名。望西的解释说:“经十念顷,专称佛名,为十念也。此言念者,谓称南无阿弥陀佛。经此六字顷,名一念。”也是称佛的名字。或有人问:经中只说十念,没有说持名呀?念佛有四种:持名、观想、观相、实相。经中但说“十念”,焉见得就是持名?这个问题——十念但指持名,有以下三种经证,确实无疑。⑴《宋译》:“所有众生,求生我刹,念吾名号,发志诚心,坚固不退,彼命终时,我令无数苾刍(比丘)现前围绕,来迎彼人,经须臾间,得生我刹。”这里说“念吾名号”,只能是念南无阿弥陀佛,不能做任何其他解释。⑵《般舟经》里头还说:“尔时阿弥陀佛语是菩萨言:欲来生我国者,常念我名,莫有休息,如是得来生我国土。”⑶《观经》下品下生的人,临终之时,由于恶业,地狱猛火一时现前,幸遇善知识为说妙法,教令念佛。彼人苦逼,无法观想,乃教以持名念佛,“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称念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于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即得往生极乐世界”。所以这就可以证明,这里说的“十念”我们可以确信无疑,就是念阿弥陀佛名号。一个人临终时看见地狱,因自己念佛和大家助念,地狱消灭,得到往生。这是我一个老朋友弟弟的真实情况。我的这个朋友姓王,江苏有名的中医,也是一位很虔诚的佛教徒。他的弟弟是个阔公子,生活放荡,青年得病,临终时也是地狱相现了,十分恐怖,哀求他哥哥救济。哥哥说:“赶紧念佛!”并请多人一齐助念。病人自己也念。他在母亲逝世时曾念过佛。这个时候地狱都看见了,还能说不信?转眼那油锅里就是自己,想不想躲开?所以这时念佛就是真诚。弟弟念了一阵之后就说:“好了,地狱没有了,佛来接了。”就走了。这就是二、三十年之内的真事。

古来有些注经家,对于十念有不同的解释。净土宗的善导大师是一个大德,有大的功劳,他改正了在他以前古人的一些错解。古德有认为三辈往生的上辈是菩萨的事情,不是凡夫的事情。上品十念可以,是因为他已经穷尽心源了。《无量寿经》也有,以一念心就可以往生。他们认为专指的是这一种,不承认下品十念可以往生。又有说:“此是上三品。此中十念,是依十法起十念(指弥勒所问十念)。非是称名十念。”《无量寿经》最后就托付给弥勒菩萨,弥勒菩萨将来还是弘扬净土法门,大家不要以为将来弥勒来娑婆时就是说法相(法相当然要说)。而且《弥勒发问经》问的还是净土法门。在《弥勒发问经》里佛答复弥勒的话:“具足如是念,即得往生安养国土,凡有十念。何等为十?一者,于一切众生,常生慈心。于一切众生,不毁其行。若毁其行,终不得生。二者,于一切众生,深起悲心,除残害意。三者,发护法心,不惜身命。于一切法,不生诽谤。四者,于忍辱中生决定心。五者,身心清净,不染利养。六者,发一切种智心,日日常念,无有废忘。七者,于一切众生,起尊重心,除我慢意,谦下言说。八者,于世谈话,不生味着。九者,近于觉意,生起种种善根因缘,远离愦闹散乱之心。十者,正念观佛,除去诸根。”所以这里讲得很深,除去诸根,正念观佛,谁办得到?所以《宗要》就说:“如是十念,既非凡夫(所能)。当知初地以上菩萨,乃能具足十念。”这无量无边菩萨都在往生,这样的十念是指那些说的。如果说阿弥陀发了第十八愿,是要这样程度的人十念才能往生,那么凡夫怎么办呢?可见以上诸说,未契净宗他力果教之真谛,不合于净土宗普度的本意。所以日本的义寂以《观经》下品的十念,来注解本经第十八愿的十念,深有见地。望西也反对上说:“宗家不尔。今之十念,但是口称。上尽一形,下至一念,通于三辈,摄于九品,莫不皆往。”他们对于善导非常尊崇,称为宗家。望西说善导大师的意见,今愿文中十念只是口称,就是嘴里念南无阿弥陀佛,心里想南无阿弥陀佛。上者根器好,尽此一生,唯念佛名。下者仅念一声,也可以往生。仅念一声,指临终一念,所以经中“获得一念净心,穷尽心源极清净的心,发一念净信,念于彼佛”也可以往生。所以本愿十念,我们还是归到净土宗弥陀、释迦牟尼佛的本意,就是指口称。

有人怀疑,本愿中是“至心信乐……乃至十念”,《观经》也是:“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这个“至心”到底指的是什么心?“十念”到底是怎么样的念?对于这个问题,引证鸠摩罗什大师的话是最恰当了。大师说:“譬如有人,于旷野中,值遇恶贼。挥戈拔剑,直来欲杀。其人勤走,视渡一河。若不渡河,首领难全。尔时但念渡河方便,我至江岸,为着衣渡?为脱衣渡?若着衣衲,恐不得过。若脱衣衲,恐不得暇。但有此念,更无他意。当念渡河,即是一念。此等十念,不杂余念。行者亦尔。若念佛名,若念佛相等,无间念佛,乃至十念,如是至心,名为十念。”大师打个比方:譬如有人在旷野荒郊,没有人可以求救,碰见强盗了,他拿着枪、拿着刀要来杀你。这个人赶紧逃跑,拼命地跑,可是看见眼前有条河挡路,必须过河。但这可麻烦了,后头有追兵,前头有条河,要活命就得渡河。渡河的时候,我穿着衣服渡呀,游泳不方便;脱衣服又恐怕来不及了,他追上了怎么办呢?此人这时心里所想的就是这个事,怎么过河?脱衣服还是不脱衣服?没有别的考虑。他不会再想:我还有两万块钱的账,人家还没还我呢,我怎么找他要账?不会想了,什么事也不想了,这个时候就是想渡河,就只是一个念头——渡河,没有其他的念头了。如果念佛的时候和这个人一样,心中只是一句佛号,没有任何其他杂念,这就对了,就是“至心”。这样念佛连续念到十句,就是十念。

《宗要》又说:“今经说十念具此隐密、显了二义。”显了十念就是上文罗什大师所譬之十念;隐密义之十念就是《弥勒发问经》中慈心等十念。义寂说:“一一念中自然具足慈等十念。”这话说得很好。他就说能如《观经》所说或鸠摩罗什所譬之十念一一念中自然具足弥勒所问的十念。这也就是《华严》的意思一和多真正能够专一多的也就出来了所以寂就能照。有人很喜欢问:万法归一一归何处?你管一归何处干什么?你现在万法还没有归一你先得归一再说。所以若能达到鸠摩罗什所说的至心每一念中都具有无边的一切功德。一就是一切。你万缘放下一切污染都没有了这是“无所住”;可是自心中一句体具万德的佛号历历孤明相续不断这是“生其心”。于是《金刚经》无住生心的妙谛便在念佛时刻中暗合道妙自然达到了。无住生心的功德不可思议。所以于显了中自然隐含隐密之深意。此语道破了净土宗的玄微。世人多喜谈玄说妙而不知道最极玄妙只在平常之中。所以宗门说:“平常心是道。”但当平平常常老老实实绵绵密密地念去自然暗合道妙。你念念之中就离念了念而无念。所以以凡夫心入诸法实相唯持名与持咒是最容易。念佛何以有如是功德因为念念暗合实相故。这是暗合道妙巧入无生。自然契合了无住生心。无住生心要到了别教的地上菩萨才能达到凡夫怎么能做得到?凡夫如果说:我能无住生心。我就告诉你:“你犯了大妄语戒那是入地狱的保证。未得谓得说是得;没有证说是证;没有开悟说自己开悟了大妄语戒!所以莲池大师说:《观经》说的五逆十恶临终十念念念是理一心所以念念能消八十亿劫生死重罪。你要想一想八十亿劫是多么长的时间生死重罪是什么样的罪?八十亿劫这么长时间所犯的无量无边的生死重罪念一句佛就消灭了这是何等不可思议的妙用。所以莲池大师称为弥陀化身指明个中原因《观经》所说十念念念理一心。到了理一心自然破无明、见法身功德不可思议。净土法门老实平常所以夏老师《净语》诗中有两句:“道在平常中惜君未晓此。”大道就在平常之中可惜人们不知道总喜欢玄妙不知越求玄妙就距离越远。老实念佛暗合道妙自自然然从事持达理持即凡心成佛心。金刚般若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弥勒发问经》的隐密十念初地以上菩萨才能具足以及禅定无边殊胜功德都在一句佛号之中以凡夫生灭心入诸法实相唯持名与持咒是最容易念佛为什么有如是殊胜功德因为念佛暗合实相

“唯除五逆,诽谤正法”。《观经》是五逆也可以往生,但本经多了一个诽谤正法,所以不能往生。“诽谤”,诽的意思跟谤字一样,就是把人家的罪恶说得超过实际情况,就叫做谤。说别人的坏话,添枝加叶,超过事实,就成为谤。你所谤的是佛法,谤的是大德,你的罪就极大。所以五逆仍可往生,若加上谤正法就不能往生。又有人就设问:五逆不谤正法可以往生,只谤正法不五逆可不可以往生?在一般人想这只是说说而已,写写文章而已,没有杀父、杀母、杀阿罗汉等等的重罪,那么可以往生吧?恰恰你想错了,不行!二祖昙鸾大师《往生论注》说:“但令诽谤正法,虽更无余罪,必不得生。何以言之?经云:五逆罪人堕阿鼻大地狱中,具受一切重罪(但劫尽得出)。诽谤正法人堕阿鼻大地狱中,此劫若尽,复转至他方阿鼻大地狱中,如是辗转经百千阿鼻大地狱,佛不记得出时节。以诽谤正法,罪极重故。”又说:“汝但知五逆罪为重,而不知五逆罪,从无正法生。是故谤正法人其罪最重。”昙鸾大师说:五逆十恶,入了阿鼻地狱,在这个世界毁灭的时候,一个大爆炸,地狱也空了,那么地狱的罪人也就都解放了。但是谤法的人碰见这样的情况,照样不能解放,要转移其他世界的地狱去受罪。为什么诽谤正法的罪这样重?二祖昙鸾开示得很好:五逆罪人为什么会犯五逆?因为他不知正法。如果知道因果报应,为善得福,为恶受报,应求解脱,解除这些贪嗔痴。他闻了这些正法,他就不会犯五逆了。所以五逆的根源,就在于没有正法;因此你谤正法,你的罪就比五逆还重。

善导大师《观经疏》另有一解。谓五逆谤法,不得往生者,乃佛止恶之意、方便之说。疏云:“此义仰就抑止门中解。如四十八愿中,除谤法五逆者,然此之二业,其障极重,众生若造,直入阿鼻。历劫周慞,无由可出。但如来恐其造斯二过,方便止言,不得往生。亦不是不摄也。……若造还摄得生。虽得生彼,华合迳于多劫。此等罪人,在华内时,有三种障:一者不得见佛及诸圣众。二者不得听闻正法。三者不得历事供养。除此以外,更无余苦。”善导大师更慈悲了,他说是:这个首先是警戒众生不要犯这样重的罪,因为这两个罪太重了,就不得往生。不是说犯了这种罪的人佛就不再摄受。如果造了这种罪还能忏悔,还可以得到摄受往生。但生了之后在莲花中有三种障:⑴在莲花中不能开,就见不着佛跟圣众。⑵听不到正法。⑶更不能出去供养诸佛了。没有别的不好。所以日本的《合赞》宗之亦说:“言唯除五逆,诽谤正法,是乃就未造之机,且抑止之而已。若有已造机、已回心,则还摄取,莫有漏也。”意为:所言除者,实为警戒、止恶之意,使没有造此罪的人,不敢造做了。若是已经造的人,但能回心,忏悔念佛,则仍旧摄取,无有遗漏。可见弥陀的大愿,摄机无尽。他又引了善导大师的话:“如来所以兴出世,唯说弥陀本愿海。”善导大师的看法,释迦牟尼佛到这个世间来,就是为了此大事因缘,宣说阿弥陀如来,不思议愿力,惠救万众。故大师又云:“今逢释迦佛末法之遗迹,弥陀本誓愿极乐之要门,一切善恶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为增上门也。”以上看来《往生论注》与《观经疏》之说看似矛盾,实则亦可会通。《论注》之说正符如来抑止(密旨)之意,令人千万不要谤法、五逆十恶。论里又说:“此生愚痴人既生诽谤,安有愿生佛土之理。”这样愚痴的人在那诽谤,他还会发愿要求生净土吗?没有这个道理。是故经云五逆谤法,不得往生。至于《观经疏》就显弥陀悲愿无尽。五逆谤法,果能临终念佛,忏悔发心,还可以往生,但是这种人亿亿之中,难得有一个两个。故佛慈愍,仍然摄受。

又善导大师云:“弘誓门多四十八偏标念佛最为亲。人能念佛佛还念专心想佛佛知人。”又云:“唯有念佛蒙光摄当知本愿最为强。”善导大师于四十八愿中选出真实五愿在五愿里更选第十八愿是核心里的核心。所以在《事赞》里说:“一一愿言引第十八。”这就是说每一条愿都是第十八愿的引申。《甄解》继承善导大师同样说:“四十八愿虽广悉归第十八愿。”又说:“谓由此愿故使众生生无三恶趣之土不更(不会再堕)恶趣。具相好现神通而得灭度(圆一切德消一切障)入光寿海故。是以此愿特为最胜矣。”所以《笺注》也说:“故知四十八愿之中以此念佛往生之愿而为本愿中之王也。”因为此愿就是摄受众生都能往生都能证入无量光寿誓愿海的无上大愿显出弥陀的究竟方便。一乘愿海六字洪名不可思议功德普令一切众生同成佛道。第十八愿主张信愿持名名号是什么?名号就是佛所证的实德。蕅益大师说: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就是本师释迦牟尼佛在五浊恶世所得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密教的话:“声字皆实相。”《首楞严》中:“一切事究竟坚固。”所以声字都是实相所以名号就是佛德。声字就是实相所以十念必生愿的功德不可思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