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书坊

《无量寿经讲座》23(第二品·第三品)

2016-01-26 13:55:17 点击数:

 


黄念祖居士1988年讲于北京 中国佛学院


 

所以越是高的法,越是简单。道教有这话:“下士闻道大笑之”,下士听见道,哈哈哈可笑可笑,他就是想有人听见我这话就可笑。你说念佛这么高,可笑可笑,他不知道这个道理就在这儿。为什么“五逆十恶,临终十念”可以往生,就是阿鞞跋致?都是不可思议。“菩萨心常住无住处涅槃”。这都避免了语病,常住涅槃,这涅槃就成了个住处。他说无住处涅槃,住一个无住之处,这个叫做常住,就是心常谛住。这语病就少一些,但是凡有言语总会有些语病,我们要善于体会它的意思。

“于一切万物随意自在”。“一切万物”就是一切诸有。“自在”就是通达无碍。《法华经·序品》说:“尽诸有结,心得自在。”说一切“有”像绳子一样打了死结,把人给捆住,要是全部斩除这一切结缚,身体就自由了,得到“自在”。再有“自在”的涵义,“施为无壅,神通自在”。“壅”就是不通。这些施为没有不通畅,神通自在。“夫心有所拘累,随物而转”,心有所累、有所牵挂,你就随着境界而转。人为什么被束缚?就因为内心随着境界而转,碰见好就高兴,不好就不高兴。见色闻声,你的心就随着你所见的东西转动了,所以就被烦恼捆住了,因此被人赞叹,你真是大德修持好,我们就向你学习,听得你很高兴;有人要是骂你一句,就不高兴。因为随它转,自己没有做主的份,叫你高兴你就高兴,叫你不高兴你就不高兴,就为烦恼所缚。

凡夫就执着于诸有,爱这些东西,世间诸所有物,功名富贵、妻儿子女,这是着有;“二乘滞空”,阿罗汉就停滞在空相里头,皆堕落在情执之中。所以大乘法,是以成就阿罗汉看为堕落的。《楞严经》就说很多修行人没有成就,以至于堕落成为阿罗汉,以至于成为“魔”的魔子魔孙。这五十种阴魔,最后一种魔就是成就阿罗汉。大乘法,明明是佛,怎么执着于就是自了?不承认自、不明白自己的佛性,这是堕落。所以凡夫执有、二乘滞空,就堕到情执之中,都叫做心随物转。因为“空即是色”,空就有个空相,空就成了色,色就是物。你以为空就是没有物了?空就有个空相,那就是物。我听艾思奇说的,这思想就是物。你的思想我怎么能改变?在你脑子里存在的,我又不能改变。既是存在,就有自己的规律,又不能被人的主观意识所能改变,所以思想就是物质。那么大士就深达法性,他们当相离相,不是拨相离相。有很多人说,要把这个相除掉才是离相,当着相就离相。所以宗门就说:“但自无心于万物,何妨万物常围绕。”你对于万物只要无心就是,哪怕万物来围绕你。所以老是厌烦取静,找个合适的地方才能修,都是为物所转!就是想找一个清净的物,而避免这些烦嚣的物,你无心就完了。主要是见相离相。你见着一个美女的照片,与一朵花的照片、一株树的照片没有分别,你就不为它所转。

再来一步,物随心转。外物可以随着你的内心来转,所以随意自在了。《净影疏》说:“由成胜通,于一切物变化随意。故能利物,名为自在。”由于成了胜通,得到了殊胜的神通,所以对于一切东西可以变化随意,这样就可以对于众生让他们得到利益,这就成为利物,这个叫做自在。所以于一切万物随意自在,不但是不为物所转,而且神通变化可以出现一切物来利乐众生。阿弥陀佛在成佛之前,手中常出无量珍宝可以给众生,这就是神通自在了。《净影疏》提出神通,神通当然不是坏事了,而且成就的人自然会得到神通,但是我们如果不求觉悟,首先要去求神通,那你这个方向就错误了。这个方向的错误,就必定走到一个错误的路上去。你越走得远,将来退回来的路就越多。佛菩萨都有无量的神通,所以神通是好事;但神通是圣末边事,是圣道中末末了的边上的事情。比起神通,有许许多多更重要的事,那才是我们值得留心的地方。唐代黄檗大祖师在还没有开悟时,跟一个人结伴去游方,走到一个地方,山水来了,原有的路成了河,过不去了。那个人就把草笠抛在水上,他蹦上草笠,顺水漂过去,并招乎黄檗说:“你来你来。”黄檗说:“早知你如此,我打断你的狗腿。”那现在人还不冲他磕头?以为你这了不得,这漂水而过。所以黄檗底下是临济三次问法,三次打,把临济打开悟了,才临济儿孙遍天下,全中国的禅宗都是临济的儿孙。临济的师父就是黄檗,他没有悟道的时候就是这种胸襟气魄。这时漂水而过的神僧连声赞叹说:“真是大乘法器,吾不如也。”

行人如果真能当相离相,也就是转物了。所以宗下说:“青青竹叶皆是法身,郁郁黄花尽是般若。”竹叶菊花无非法身、般若(要看见就是世间的竹子、世间的黄花,都是色,我得远离,就被它所转了;或者喜欢贪恋,爱护备至,也是被物所转),一切万物都是如此,所以不必等待神通,众生也能自在。“首楞严”的涵义是“一切事究竟坚固”,所以万物都是究竟坚固,那竹叶就是法身,黄花就是般若,本来平等,没有差别。这不就转物了吗?不就是可以随意自在吗?一切事究竟坚固。

“为诸庶类,作不请之友”。“庶类”就是指众生。这些大菩萨就这么慈悲,为一切众生作不请之友,也就是说不待众生的请求,主动来帮助众生。《会疏》说:“众生背觉,沉迷漂流,生盲无目,无希出心。菩萨愍之,无疲厌念。常为不请之友,随逐爱护。”众生背着觉合尘,所以沉迷在烦恼之中,飘流于生死之海,如同天生的瞎眼,从来没有出离之心,菩萨起怜心,没有疲厌。因为不能要求众生能够辨得出好坏,普贤菩萨十大行愿,没有疲厌。所以《阿弥陀经》中佛不问自说,也正是不请之友最典型的了。你像《法华》三请而后才说。怜悯故?大家不会问得到净土法门,所以《阿弥陀经》佛直接就告诉舍利弗。不请之友就爱护,所以〈涅槃偈〉说:“世救要求然后得,如来不请而为归。”世间的救度者都是你得要求他,然后才能得到你所要求的东西;但是如来不等你请求,就来让你得到归宿,让你得到依靠,所以这就是真善友。《维摩经》说:“众人不请,友而安之。”不等别人来要求你,就去跟他作朋友,而且使他相安,作为不请之友。这就是慈恩无极的大导师。这些菩萨都是如此,“为一切众生作不请之友”。咱们当然是有缘慈,暂时我们有这个因缘,你来要求我,因此我做一些救度,做一些帮忙。那么在《五十三参》里,善财童子见了观音之后,正性无异行菩萨就自己来了,不等善财童子去,这是不请之友我自己到求法的人这儿来。

“受持如来甚深法藏”。这个有两种解说都极殊胜。⑴《净影疏》:“明修胜解如来藏性是如来甚深法藏。暗障既除明现己心故曰受持。”与《大乘起信论》:人人都有如来藏对于如来藏性能明白修习得到殊胜的开解就是“如来甚深法藏”。至于“受持”不是叫你得到什么只是叫你去掉愚痴障碍因为你本来具足只是多了一点脏东西。实际这个脏也是虚妄的一破除之后本来就现了。例如阴天没有太阳云一去太阳就出现。这就是受持。所以明见己心、如实知自心作为“受持如来甚深法藏”。要明自本心、达自本性才叫做沙门。⑵《甄解》解释说:“即闻持三世一切如来法藏也。多闻归一闻。一闻即是闻其名号。”把所闻三世(过去、未来、现在)一切如来法藏这是万法现万法归一摄多闻归一闻。《华严》的道理:一就是多多就是一。多闻可以归于一闻一闻就是闻名号这是以闻佛名号为“受持如来甚深法藏”。上两解一个指明心一个指闻名。实际两说还是可以会通。闻佛名号就是受持甚深法藏也就是明心。所以《大集经》就说:“若人但念阿弥陀是即无上深妙禅。”这些如来的话理解不了。“一声佛号一声心”一声佛号你的自心在这一声中显现了。这个道理用言语来说很难了所以说这一句佛号“唯佛与佛方能究竟”只有佛跟佛才能够究竟其义所以我们不能究竟是理所当然但是要仰信!

“护佛种性,常使不绝”。“护”就是保护、护持、维持。“佛种性”,《会疏》作了四个解释,下列举三个:⑴开发众生本具佛性。众生个个都有佛性,这个是本来不变的,能出生超过恒沙那样多的功德。现在虽然是众生,但本有的佛性没有变过,没有减少过。但是现在为无明所蔽,像阴天的太阳被云遮住了,虽有同无,可是太阳无边的功德一丝毫也不损失。菩萨的教化就是开发众生的如来藏,明显本有的佛性,这就叫做“护佛种性”,名为绍隆佛种。⑵是以菩提心作为佛种性。《会疏》根据《华首经》说:“譬如无牛,则无醍醐。若无菩萨发心,则无佛种。若有牛则有醍醐。如是若有菩萨发心,则佛种不断。”意为:没有牛就没有牛奶,没有牛奶怎么会做出醍醐呢?若没有菩萨发心,就没有佛种。菩萨都不发心,还能有佛吗?若有菩萨发心,佛种就不断。⑶以称名为佛种。根据《宝云经》:“譬如种树,有其种子,离于腐败,具足生芽因缘。善男子:闻佛名者,得其种子,具足因缘,便得受记。”种树得有树种,种子种下去,有土壤水份阳光,种种好的因缘就能生芽,就能长成大树。善男子闻见佛的名号,就得了种子;闻名之后信受持名,深心发愿,信愿持名,有这些好缘来护持种子,将来一定会授记成佛。这个就是《会疏》的三个解释。发菩提心与称佛名号为佛种性,正合本经宗旨,就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什么叫佛种性?发菩提心是;什么是佛种性?念佛名号是。所以这就是“护佛种性,常使不绝”。“常使不绝”。下面介绍三种解释:⑴《嘉祥疏》:“欲使如来法种不断故也。”保护如来法种,不让它断绝,就是“常使不绝”。⑵《净影疏》说:“护使离障,起善无间,名常不绝。”护持众生离开那些罪障,并且没有间断地生起善念,这叫“常使不绝”。就是护持自心。⑶《甄解》的集义说:“《大论》云:‘于无佛处,赞叹三宝音。’三宝音者,即受持宣说佛法藏。众生由之殖善发智,成德契理。故三宝种子,传传相继,常使不绝。”我们先要受持。受,能够接受、信受;持,要去实践,然后才宣说。不能受持你宣说什么?无可宣说。在没有佛的地方也要赞叹三宝,大家闻到三宝的声音,就能种植善根开发智慧,能够修持,德行成长。“契理”,能够契合本体、契合实际、契合本心,这样三宝种子才传传相继。以受持宣扬作为常使不绝。以上三说有详有略正好合参。

从“兴大悲”起到“拯济负荷”都是表示这些大士的大慈大悲。“兴大悲有情”。就是哀念。菩萨悲悯众生普令出苦非二乘凡夫爱见之悲是平等的大悲。《会疏》说:“拔苦为悲乃至悲是真实平等之悲故谓大悲。”对于一切都是平等对待。我们佛教讲冤亲平等不是说有分别的来有选择区别对待的没有冤亲、爱憎等等分别。而且把冤字搁在前头这是大悲。所以《涅槃经》说:“三世诸世尊大悲为根本。”密部《大日经》也说:“菩提心为因大悲为根本。”所以这些大士都发了这样的同体大悲之心来怜悯有情。“演慈辩授法眼”。“慈”就是与乐。慈辩就是从慈心来为大家说法使大家能得到安乐。《净影疏》:“依慈起说名演慈辩。”从慈心出发救度众生让他得乐而为说法这个叫做“演慈辩”。“法眼”是五眼(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之一。法眼就是智慧能抉择一切法门。乃菩萨为救度众生照见一切法门的智慧称为法眼。《会疏》说:“佛道正见名为法眼。”对于佛道生起正见名为法眼。《净影》说“智能照法故名法眼。”也就是智慧能了别一切法叫做法眼。所以法眼就是能够适应众生种种的根器选择最善巧的方法应他们的机去救度他们这样的智慧称为法眼。所以我们教导众生对于佛法生了正知见就同他自己有了智慧得到法眼所以就称为“授法眼”。尤其是净土法门众生能够抉择、重视的智慧是很不容易要真正得到法眼才能知道。怎么叫“授法眼”?是佛把这个法眼交给你告诉你净法最殊胜你能信、能念、能如法去做就等于你自己有了法眼一样但这是佛(他力)所授与你的这就是“授法眼”的意思。自己要一点一点生了智慧而有了正解那就是得到法眼了所以“演慈辩授法眼”,在净土法门又是一个很深的涵义。

“杜恶趣,开善门”。“杜恶趣”,就杜塞,止住畜生、鬼、地狱这三恶道。恶趣苦不可言,三途(恶道)一报五千劫。给佛修精舍的时候,阿罗汉看见蚂蚁就掉泪了,在前某某佛出世的时候,这些就是蚂蚁。现在又到释迦牟尼佛成佛了,这中间经过多少世了,蚂蚁始终是蚂蚁。它也很自然,它的接触,社会因缘,所见所闻一切一切也都是蚂蚁,这辈子是这边的兵把那边咬死,下一辈子转过来,就是冤冤相报出不去了。所以三途一报五千劫,而且极苦!我看见蚂蚁吃那个槐树虫子,槐树虫在那儿蹦,蹦下来这个咬一口,那蹦上去。众生这种恶趣之苦,鬼趣的苦,鬼之老苦、鬼之饿;若堕地狱,其苦就更不可说了。所以大士们杜塞住堕落到三恶趣的门户。所以阿弥陀佛大愿里说:“来生我刹……不复更堕恶趣。”还是罪业未尽,你的业力本来要堕三恶趣的,但是由于念佛而得佛接引往生,再也不入三恶趣了,是带业往生。所以是真实的“杜恶趣”。“开善门”,就是开菩提涅槃的门。《会疏》说:“大慈德也,善门则菩提涅槃之门也。”本经〈受乐无极品〉说:“必得超绝去,往生无量清净阿弥陀佛国。”这是开善门。这个佛国非常容易进去,进去之后不再入三恶道,而且必定一生成佛。因为一是不退,只有进步没有退步;二是寿命无量,焉得不一生成佛。

“于诸众生,视若自己”。这一切众生都看成是自己,这叫同体之悲。《涅槃经》有偈子:“一切众生受异苦,悉是如来一人苦。”一切众生受了种种的苦,实际就是如来一人在受苦。中国古代的圣人说:“己饥己溺”。国内有一个人挨饿,是我叫他挨饿;国内有一个人(那时洪水为灾)在洪水里头,是我推他到水里去的。中国的圣人只看到人类。如来就更广大了,一切众生受苦都是佛的苦,所以就要去救度。

“拯济负荷,皆度彼岸”。“拯济”,救度。“负荷”,背、担。《大法炬陀罗尼经》说:“菩萨担者,誓愿荷负一切众生出离世间。……譬如长者家内丰饶,多诸珍宝,唯有一子。以爱念故,财宝乐具悉该与之,无有疲倦。菩萨亦复如是,一切乐具,尽皆与之,乃至令入无余涅槃。是故名为荷负重担。”佛说:菩萨的担子就是誓愿要荷负、要救度这一切众生出离世间。譬如有长者家里很丰富,有很多珍宝,只有一个儿子。因为爱这个儿子,这一切珍宝都给他,也没有说我累了就不去管我的家财了。菩萨也是这样,一切好的东西尽都给众生,所以佛视众生等同一子。佛视一切众生就跟他的独生子一样,什么东西都要给他,以至于让他进到无余涅槃。都达到涅槃就是“皆度彼岸”。

“悉获诸佛无量功德。智慧圣明,不可思议”。这就证实前面所说,这一切大士都是具有如来果觉无量功德上的人,回果向因示现菩萨位。不然大家总说是不是推崇太过?推崇太过照样是不合适。对于佛法,我们把它说浅了,这叫做减损谤;说得过了头,叫做增益谤。所以佛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要你做宣传,更不应当诽谤。“悉获”,都得到。来会的都是大菩萨,都得到一切佛的无量功德,福也具足、慧也具足,位齐果位。“智慧圣明,不可思议”,就是说大士们都得了如来的智慧庄严。“圣”就是正。又肇公解释:“智慧,体;圣明,用。无事不照谓之圣。菩萨权实灵照,不可以言思拟议其形容。故云‘不可思议’。”智慧(实相般若)是体,圣明是用。圣明是智慧所产生的妙用。凡事都有体相用。对于一切事没有不能照了通达的,叫做圣。菩萨的照是灵明的,没有任何一种世间的东西可以打比方,所以称为灵照。“言思”,思想可以去琢磨叫做理,说话叫做议。不可以用语言和思想去琢磨、去形容这个圣明到底是个什么,以众生的凡情绝对不能理解,也绝对不能够去演说,这就叫做“不可思议”。再有,“不可思议”有两种:⑴理空,本体之空,不是偏空,所谓第一义空。“非惑情所测”,不是众生迷惑的这种情执所能够猜测的,更不要说理解了,所以叫不可思议。⑵神奇,非浅识所量。太不可思议了,很浅的识不可去思量。旧法上说,六祖,神秀就不可测,不要说普通凡夫了。神秀只能迷信,他得了衣钵比我强,到底强在哪儿神秀也不知道。所以初地菩萨不知二地菩萨举足下足之处,它不是一个程度上的差别。这就把话说尽了。

如是等诸大菩萨,无量无边,一时来集。又有比丘尼五百人,清信士七千人,清信女五百人,欲界天、色界天、诸天梵众,悉共大会。

“如是等诸大菩萨,无量无边,一时来集”。是这样的大菩萨无量无边,一时都来了。以上是总结德遵普贤这些大菩萨、这些正士,为了来听法、来赞扬这个净土宗,要广弘普贤的十大愿王。为了普度十方三世(过去、未来、现在)的一切有情,让他们能够往生净土,往生净土就可以究竟涅槃,所以同德同心一时来会。此外还有“比丘尼五百人、清信士七千人、清信女五百人,欲界天、色界天,诸天梵众,悉共大会”。清信士就是优婆塞、男居士,有七千(表明这个净土法门是适合于在家人的)。所以一万二的比丘,有七千男居士,比丘尼是五百,女居士也是五百,加在一块儿整整两万人。两万人的大法会。所以后来看见极乐世界,不要忘了是当时在场的地球上的两万人。还有欲界天、色界天的天众,诸佛菩萨无量无边,德遵普贤这些大士更是无量无边。这两万人是真正咱们地球上出生的人。经末还提出,“一切天龙八部,一切大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所以天龙八部也参加法会。

通序就是六成就:信成就、闻成就、时成就、主成就、处成就、众成就。这是各经都有的,所以称为通序。不过本经就把这些参加圣众的功德描述得很多。总之,六种成就都是为了证信,让你知道有时间、有地点、各种人,这些功德,增加信心。

大教缘起第三

底下是别序。别序是本经独有的序。经中世尊放光现瑞,阿难请问,世尊回答,演出弥陀愿海、这一部广大圆满简易直捷方便究竟、第一希有难逢法宝——《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

尔时世尊,威光赫奕,如融金聚。又如明镜,影畅表里。现大光明,数千百变。尊者阿难,即自思惟:今日世尊,色身诸根,悦豫清净。光颜巍巍,宝刹庄严。从昔以来,所未曾见。喜得瞻仰,生希有心。即从座起,偏袒右肩,长跪合掌,而白佛言:世尊今日入大寂定,住奇特法,住诸佛所住导师之行,最胜之道。去来现在,佛佛相念,为念过去未来诸佛耶?为念现在他方诸佛耶?何故威神显耀,光瑞殊妙乃而?愿为宣说。

释尊将欲演说无上殊胜净土法门,故现瑞放光,以兴起阿难之问端,并令闻者生希有想,生难遭想,依教奉行,求生净土。“尔时世尊……数千百变”。佛放大光明,阿难就奇怪,说我一直跟着佛这么久,像这样放光我从来没见过,才来提问。这就补了《魏译》的不足,《魏译》这一段特别简略,所以这个会集很重要,这一段佛放光的文章,见于最古的《汉译》。我把《汉译》稍微念一念:“于时佛坐,思念正道。面有五色光,数千百变。光甚大明(大的光明)。”阿难起座,更正衣服,稽首礼足。阿难说:今天的佛,面目光精,数百千色,种种妙色,上下明彻,“好乃如是”,好到这种情况。我侍佛以来,未曾见佛身体光耀,巍巍重明到这种程度;我未曾见过至真等正觉,看见佛光明威神,有如今日啊!所以先师的会集功德很大,把五种译本的精华汇聚到一块儿,就成了这一段,比任何一译都殊胜、圆满。这是很肯定的。

“尔时世尊”,就是释迦牟尼佛了。“威光”,有威可畏谓之威,这个地方指的是“威神”,在《胜鬘宝窟》里解释:“外使物畏,目之为威。内难测度,称之为神。”“外使物畏”,“威”是威猛,使大家生畏敬之心,叫做“威”。“内难测度”,内,就是内心境界,难于测度,称之为神。“光”者,自莹谓之光,本身亮叫做光;能照物叫做明。“光明”有二用:一者破暗,光能破暗。二者表法,因为佛之光明,正是智慧之相。千年黑暗,光明一照黑暗就消除了。佛的智慧也是如此。佛的智慧法流要流入众生心里,也就把众生万劫以来的黑暗能够消除。所以佛的光明让众生能够开发自己本有的德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