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书坊

《无量寿经讲座》24(大教缘起第三)

2016-01-26 13:55:17 点击数:

 


黄念祖居士1988年讲于北京 中国佛学院


 

“威光赫奕”,就是佛在放光。光有威神,所以叫“威光”;“赫”是明朗;“奕”是强盛。故知“威光赫奕”,就是佛所放的光雄猛有威,明耀强盛。“如融金聚”,像熔化的金子,聚汇在一起。金子本来就是很光明,它熔了之后就更光亮。钢、铁本来是不发光的,但炼钢炉的钢光亮极了。

“又如明镜,影畅表里”。佛身放光又像很光明的镜子。“影畅表里”,唐朝海东憬兴解释说:“镜光外照,名为影表。即同佛身,光明外舒。外照之光显影,畅在境内,亦同所放光还曜巍颜。故云表里。”镜子的光照到镜外了,叫做“影表”;放的光不但照到镜外,也照到镜子里头,所以镜子里头也明亮,这是“影里”。珠子放光,首先照到的是珠子的本体,这个叫做“影里”。佛身光明和镜子一样,内外都明亮,是“影畅表里”。不但外面是亮的,里面也都是光明,光明之体。所以修密法观本尊像,就是这么观,本尊像非有非空,纯粹是光明之体,外面放光里头也是亮的。《净影疏》说:“镜光外照,名为影表,外照之光,明显镜内,名为影里,佛身如是,光明外照之表,显曜佛身,名影表里。”这是一致。

“现大光明,数千百变”。“大光明”,这个“大”字表此光非常殊胜,明耀广大。并且光的形色不停地转换变化,光中有色,色中有光,互相转换,光的形状不停转变,越变越妙,这就是“数千百变”。指佛于会上放大光明,瞬息万变,光色参回,自然最胜。例如像《法华经·序品》中:“眉间白毫,大光普照。”佛这三十二相中有个白毫相,就在眉心之中。要观阿弥陀佛的白毫是八棱中空(光八角形,中间是空的),很玲珑的旋转五匝垂地,白毫光是如此。最近有一个人往生,他就说:“佛来接了,佛的白毫光之殊胜,大光普照。”故知“现大光明”,就相当于《法华序》说的“大光普照”之义。

“尊者阿难,即自思惟”。“阿难”是佛的侍者,证了初果。而他的本迹,也是证了法身大士。在《法华经》佛告诉大菩萨说:“我与阿难等于空王佛所,同时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我和阿难同时在空王佛那时候,都发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同的是“阿难常乐多闻”,阿难喜欢多听、多看,喜欢闻法。“我常勤精进”,我勤于精进修持。所以我们要“行解相资”,现在上课都是增加我们的解,但是不要成为只乐多闻,那将来像阿难就慢了,要常精进,行跟解要相资。“行而不解是增长无明,解而不行增长邪见”,这一点大家要注意。只是理解而一点实践都没有,你所增长的是邪见,你为什么解了不行?就是因为你所解的都是邪见,你真要解了必定会去行。行而不解,有许多老修行,一辈子修行并不理解,他不是破无明,长的是无明。不然是欲升反降,你的愿望是要上升,而实际的效果反而下来了。我们要行解相资,依止圣言量,这很重要。所以我已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了,那么阿难就要护持我的法,也护持将来的诸佛法藏,“教化成就菩萨众”。阿难还没有成佛。可见阿难与世尊同时空王佛所发心,阿难的任务之一是教导菩萨众,也即是可以充当菩萨的老师,这就是阿难的本迹,现初果只是示现。实际上阿难所显现的这一生,是大教的关键人物,非常重要:⑴他集结经藏。如是我闻这些话都是阿难说的,这一切都是当年我从释迦牟尼佛那儿听到的,这个“我”就是阿难自称。他重说经,阿难不可轻视。⑵传佛心印,他是禅宗二祖。⑶《胎藏界曼陀罗钞三》:“阿难密号集法金刚”。密宗金刚就是现威猛像的佛。《莲花生大士应化因缘经》,密教教主莲花生大士出生以后,是从阿难那儿领受了释迦牟尼佛预嘱传付之法。早就告诉他,你将来传给莲花生大士,因为莲花生大士在佛涅槃后八年才降生,他没有见过释迦牟尼佛。所以阿难护持佛法是他的本愿,他示现成为佛的侍者,而且他传承了禅、密两宗,续佛慧命,继往开来,所以他在本经当机。

“即自思惟”,阿难见佛现希有瑞象,放空前殊胜的光明,他内心中就在思惟:“今日世尊,色身诸根,悦豫清净。”色身所具眼耳鼻舌身五根。“悦豫”者,是喜乐。显得欢乐愉快,而且非常“清净”。“清净”,根据《宝积经》说:“如来身者,自性清澈。何以故?如来久已远离一切烦恼诸垢秽故。如来身者,出过世间。何以故?不为世法之所染污故。乃至如来身者,如净镜中微妙之像。如净水中明满之月。”《宝积经》就说:如来身是本性的清澈,本来就是清和澈。为什么呢?因为“如来久已远离一切烦恼诸垢秽故”,久远以来已经远离了种种的烦恼、污垢。而且“如来之身出过世间”,佛超过了一切世间种种妙的德相。何以故?因为佛不为世法之所染污故。天人之身就妙,色界比欲界更妙,无色界又妙,他也清净,离开了色相。因为他还有所执着、染污,虽然入了非想非非想这个大的禅定,可是就像冻在水里的鱼一样,只是不能动了,一天水开冻了,鱼还是鱼。所谓入这种天寿八万劫,他以五百小劫入定,最后五百小劫出定,他又活动了。所以都是有垢染,不是彻底清净的定,如来远离这一切,出过世间。“如来身者,如净镜中微妙之像,如净水中明满之月”。就像镜子里的那个像。大家回去照照镜子,就看到镜子里有个跟自己一样的我,那个我有实际东西吗?没有这些肠子、肚子、血、汗、眼泪等等。“如净水中明满之月”,就像一池净水所现的光明而圆满的月亮一样。

佛为什么这样喜欢呢《净影疏》说喜有两个意思:⑴是念阿弥陀佛所有圣德功德圆满发这么大愿可庆,所以释迦牟尼佛喜欢。⑵念众生因众生同得法益的希有时机已到可见本经大畅如来本怀,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都是极大地欢喜,因为众生得到真实之利的时机来到了。能闻到这样的法。

“光颜巍巍”。“巍巍”是高大尊胜的样子。“颜”是容颜。佛的容颜有光,所以叫做“光颜”。而且“宝刹庄严”,光中现出庄严宝刹,这是《宋译》中的话。“刹”,《法华文句记》说:“此云田,即一佛所王土也(就是一尊佛所有的国土)。”刹,翻成田,就是佛土、佛国。“宝刹”是佛净土。在佛光中现出诸佛庄严的国土。这正显示华严事事无碍不可思议境界。一佛身光是一、是小,佛刹是多、是大,一中有多,小能包大,都是超情离见、殊胜妙境,都是自心本具功德之相。这样殊胜瑞象,“从昔以来,所未曾见”。这是我从过去到现在都没有看见过的。“喜得瞻仰”,今天我高兴地“瞻仰”佛这样的瑞象。“生希有之心”,阿难从内心生出来一个前所未有的诚恳恭敬的心。所以我们要消归自己,读经要如身临其境,如果正好我们是阿难这个时候,你会很欢喜见到佛这样的瑞象。于是他就“从座而起”,站起来把袈裟披好,袒露右肩——这是比丘表达极敬仪式,叫做“偏袒右肩”。两条腿着地叫“长跪”。阿难就长跪合掌“而白佛言”,向佛禀白。

“世尊今日入大寂定”。《涅槃经》说:“我于此间娑罗双树入大寂定。”佛在涅槃的时候在双树之间所入的定叫做“大寂定”。所谓大寂定是佛最后圆满涅槃时候所入的定。《涅槃经》又说:“大寂定者名大涅槃。”涅槃三德是:法身德、解脱德、般若德。三德圆满是大涅槃。《甄解》说:“普等三昧及大寂定并是念佛三昧异名也。……今佛为说念佛法门住念佛三昧”他说普等三昧和大寂定是念佛三昧的另外一个名称现在佛要给大家说念佛法门了所以就安住念佛三昧根据《涅槃经》大寂定就是大涅槃《甄解》结合净土就是念佛三昧两说没有矛盾圆顿教主张“因果同时”念佛三昧是因证涅槃是果因果同时所以两者同时显现

“住奇特法”。《净影疏》说:“佛所得法,超出余人,在世所无,故云奇特。”佛所得法不是菩萨等人所能得到,是世间所无,所以叫做奇特。日《合赞》:“济凡秘术,今日将说,故曰住奇特。”是救济凡夫一个奇的不可说难宣的方法,今天要说了,所以说奇特。《甄解》这里特别来赞叹、发挥,说明这个奇特。所以这些书,这么大胆地来赞叹净土的,日本古德很突出,因为他们亲承善导大师之教,对于善导是恭敬到极点,也亲近到极点,善导大师也是特弘《无量寿经》的,特别重视第十八愿。所以这样传下来,日本的古德对于净土宗有很深的体会。《甄解》说:“奇特法者,如来正觉果海,名为奇特。奇特之极,至下‘华光出佛’之文彰矣。且如《华严性起品》,一切众生身中有正觉智。叹之云奇哉!奇则奇矣。奇而非特。又如《法华提婆品》,龙女成佛,特则特矣,特而非奇。唯此一法,最奇最特。何者?经说:‘众宝莲华,周满世界。’此莲华,欲言是依。则华外无佛正觉。欲言是正,则说言‘百千亿叶’。欲言是因,则如来果上功德。欲言是果,则十方所生妙华。欲言是主,则能含十方三世无量慧。欲言是伴,则唯是如来正觉。欲言是一法,则此中出无量法。欲言是无量,则亦一句名号。奇奇特特,不可称,不可说,不可思议之法,强名为奇特法。”

《甄解》说“奇特法者”,如来正觉的果海,所以叫做奇特。果就是广大,以如海之广来形容如来的果觉,这才是奇特。奇特到极点就是在《无量寿经》莲花里出无量光,一光又出无量佛。这一段文,就明显的把今日世尊住奇特法的“奇特”显现出来了。比如《华严性起品》说:“一切众生身中有正觉智,叹之曰,奇哉!奇哉!”释迦牟尼佛就赞叹,奇哉!奇哉!一切众生都具有佛正觉的智慧(跟佛一样的智慧德相),唯以妄想执着就不能证得。奇!确实是奇了,然而奇不是特。人人都有就不特别了,苍蝇蚂蚁也有,地狱众生都有,一切含灵都有,所以不特。《法华·提婆达多品》,龙女成佛。龙是畜生道,仅仅只有八岁,确实很特别,然特而非奇。一切众生本来都有如来的智慧德相,她已经恢复到本来,人人有份、个个现成。所以特是很特了,一个八岁的龙女就成佛,然而并不奇。“唯此一法,是最奇最特”,只有本经世尊要说的“念佛法门”,是最奇,而且也最特。下面依据本经〈宝莲佛光品〉:“众宝莲华,周满世界,一一宝华,百千亿叶……普为十方世界说微妙法。”这段经文议论很好,我们把它介绍一下,从极乐世界的依正、因果、主伴,一多等说明。经说:“众宝莲花,周满世界”。依常情而论,池中莲花,应是依报。若言是依?但一一花中出三十六百千亿光,一一光中出三十六百千亿佛。可见佛从花现,所以花以外就没有佛。故不能说是依报。若说是正报,可是经中讲了花有“百千亿叶”,明明说是莲花瓣,那不是佛身,所以不能说是正报。说是依报也不行,说是正报也不行,那众生的情见到这儿都用不着了,所以叫做“奇特”。又说:若言是因,但这个花是阿弥陀果德之所成就。这花是阿弥陀佛万劫的修行、万德的庄严来成就他的愿,这个愿成就了,花现出来了,这是果德上所现的,故不是因。若言是果,然此花是十方世界所生之物,不待行人果觉功圆,故不是果。所以是因也不行,是果也不行,这个奇特。在极乐世界真正的主是阿弥陀佛,其余的一切都是伴。若说是主,可莲花能包含十方三世无量的庄严智慧、种种差别,含摄一切,它这侣伴多极了,不单纯是个主,所以现佛放光说微妙法安度十方的众生于佛正道。若言是伴,则心外无法,一切都是如来正觉。“彼佛世界尚无三恶道之名,何况有实?”那么鹦鹉、舍利都在说法,是哪来的?《阿弥陀经》说了,这是弥陀“欲令法音宣流,变化所作”。这一切水鸟树林说法,都是弥陀变化所作。所以说它是伴也不行,它纯粹就是如来正觉。这么看来,极乐世界的依正主伴,一切一切都是阿弥陀如来自性所现。若说是一法,可是极乐世界七宝池,一个花里有无量光,无量的光——出无量佛,无量佛给十方众生演说无量妙法,可见从一里头就出生了无量。若说是无量,但只是一句名号。所以《往生论注》说:西方极乐世界三种庄严,佛庄严、菩萨庄严、国土庄严,都入一法句;一法句就是清净句,清净句就是真实智慧、无为法身,也就是这一句名号。由上可见,若说是一,可是一里头有无量的妙法;若说是多,无量庄严只是一心所现。所以这就是奇中之奇、特中之特,不可称、不可说,不可思议之法,也不可以安名,勉强称之为“奇特”。这就是《甄解》的注解。另外蕅益大师说,往生极乐凡圣同居土的人,虽仍是凡夫,可是已经不退转;若说他已证不退转,可是他仍是凡夫。这是十方之所无,所以是“奇特”。阿难当时看见世尊示现空前殊胜的瑞象,所以推测到佛是住于奇特之法。

“住诸佛所住导师之行,最胜之道”。这也是阿难当时的内心活动,认为佛现前现瑞,必定是安住在诸佛所住导师之行、最殊胜之道。“佛所住”,《净影疏》说:“住佛住者,涅槃常果,诸佛同住。今日世雄(指释尊),住彼所住,住大涅槃,能起化用。”“诸佛所住”,就是涅槃的常乐我净之果,是诸佛所同住的。佛佛道同,所以世尊也同住在所住的涅槃果觉,由大涅槃出生殊胜的教化妙用,所以今天佛住在导师之行最胜之道。《会疏》说:“佛所住,不(就是非)二乘菩萨所能及,唯佛与佛住之。”又说“佛说三乘随他教时,各住三乘法,今住佛随自所住,故云住佛所住。”这段很重要:佛说阿罗汉道,比方像说阿含、唯识,缘觉乘、声闻乘、菩萨乘,这是三乘法,三乘法是随他教。因为众生只是这个根器,要针对他们的水平,来给他们进行教化,所以称为随他教。而不是佛这个畅开心胸,畅所欲言谈自己的境界。今佛所说,是佛果觉,才是随自所住,住诸佛所住导师之行、最胜之道,因此放希有之光。这才叫做“住佛所住”。《甄解》说:“住佛所住者,住普等三昧。普等三昧及大寂定,并是念佛三昧之异名也。三世诸佛皆住此念佛,故云佛所住。今佛为说念佛法门,住念佛三昧。”三世诸佛都在念佛三昧之中念佛(佛都成就得了念佛三昧,那念佛当然是在三昧中念佛了),这是住佛所住,今天释迦牟尼佛也是住于诸佛所住的念佛三昧。念佛三昧称为宝王三昧,是三昧中之王,所以称为宝王。从念佛三昧可以流出一切三昧。

“大导师”,《十住断结经》说:“号导师者,令众生类示其正道故。”所谓导师,能给众生指示正路的叫做导师。能教人出生死是导师。导,导引、导航。导航是极重要,现在江海里头很多礁,水又那么急,一不小心船触了礁,那一船的性命财宝全完了。所以“导师”在修行路上,比船更重要啊!“示其正道故”,这个路应该怎么走?《华首经》说:“能为人说无生死道,故名导师。”能为人说出生死,而无生死之法。不是一般世间人说的,人死如灯灭。所谓根本没有生死之说,它无生无死。当然一切生死如梦幻泡影,梦醒了就没有这些事,所以“梦中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这个觉后空空无大千正好是出生死,说没有生死。你在梦中不醒,就是生死相续。这才是导师。《佛报恩经》说:“大导师者(加个大字),以正路示涅槃径,使得无为常乐故。”涅槃三德是佛最后之果。能以正路给众生示出《涅槃经》的涅槃三德,让他得到无为常乐(常乐我净),叫做大导师。“若起精进心,是妄非精进”,起了我要精进的心,这是个妄念不是精进,因为你是有为。众生的病根是有为,虽然学佛,但因执着的情见很深,把佛法也变成有为法。《金刚经》:“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既是泡影,那就是虚妄了。所以做大导师的人,主要是引导佛徒弃舍有为,了达无为,才能直趋涅槃,证到常乐我净。

凡夫有四个颠倒:以无我为有我,以无常为常,以垢为净,以苦为乐。《金刚经》讲无我,可是众生处处执我,一生之中没有一念不是为了这个我。这是第一倒。人生无常,只是肥皂泡,可是众生只是看到肥皂泡的五颜六色,而忽略了马上就要破灭。明明是无常转眼就空,还以为出去遛个弯儿,到商厦乘乘凉,命就没了,一切无常,无常苦空。这是第二倒。世间任何容色美好的男女,尤其是情人眼中,那是天使,是仙花,甚至是神圣,可是实际上只是一个会走路的厕所。这是第三倒。世间是八苦交煎,但众生乐此不疲。世人吸毒酗酒,好赌荒淫,正在兴高采烈,谁知深陷苦海。世人所追求的实在是苦事,自己不知,反觉很乐。实际都是苦、没有乐,眼前的享乐是坏苦,乐境破坏了自己很苦。这是凡夫的四倒。

证了阿罗汉,就解决这四倒,但他又有阿罗汉四倒,菩萨的常乐我净他不知道,菩萨是真常、法乐、真我、本净。他不知道没有妄我还有真我。真我实际上也不可得,然而他不是断灭,这个境界很微妙,是乐,这种乐超过一切世间,常乐。常,不是无常,本来无生死,无生就无灭,那无灭不就常了,常乐是最清净。事实上,一切都有这个过程,先是山是山,水是水;后来山不是山,水不是水;然后山又是山,水又是水。写字也是如此,“未能险绝,先求平正”。你不能写到险绝,先要平正。“既能平正,力追险绝”。能够写得平正,力,用大力去追求险绝。“既能险绝”,能做到险绝,“复归平正”。文章也是如此,先是没有波澜要有波澜,有了波澜还要趋于平静。所以眼睛很难,这是最难的地方了,一个就是平正吧,还是不能险绝的平正,还是既能险绝又归平正的平正,形式是一样的,内容全不一样。所以大导师者,就用正路来示涅槃,让他得到无为的常乐我净。《甄解》说:“导师之行,即是弥陀世尊平等引接无所遗故。”《甄解》的好处就是结合本经,弥陀世尊平等普度,没有分别。不论聪明人、愚蠢人、好人、坏人、有冤的人、有亲的人,冤亲平等,都一律是平等大悲普度。“无所遗故”,不舍一个众生。又“大导师者,即弥陀世尊,以本愿引摄五乘。”把阿修罗这一趣打散了,就成为五趣(五道)。天阿修罗归到天,人阿修罗归到人,畜阿修罗归到畜生,鬼阿修罗归到鬼了,这就是五趣。五趣六趣都通。但阿修罗还有特别的特性,就是嫉妒、逞能好胜,而且很有能力。所谓奇异功能,这都是属于阿修罗类的。阿修罗不见得是骂人的话,阿修罗可以护法。但是一般他嫉妒,就要破坏,他嫉妒释迦牟尼佛,不服。今现在释迦牟尼佛正要演说《无量寿经》,弥陀之妙法,正是住于弥陀之所住,行弥陀之所行,念弥陀之所念。所以说“住诸佛所住导师之行,最胜之道”。

“去来现在佛佛相念”阿难思惟今天佛入了大寂定住奇特法是住诸佛所住导师之行中的最胜之道所以必定同这三世(过去、未来、现在)之中诸佛一样佛跟佛都是相念的。诸佛光光相照心心相印所以“佛佛相念”。于是阿难提问:今天世尊是念过去佛还是念现在佛不然为什么现在世尊“威神显耀光瑞殊妙乃尔”?阿难因为佛光空前现瑞准知世尊必同三世诸佛一样正在念佛但不知所念是过去佛还是现在佛(其中暗摄哪一尊佛)所以请问。阿难并提出自己这样设想的根据:要不是佛在念佛否则为什么佛现在的威神是这样的明显光耀所放光明是这样的明洁祥瑞殊胜微妙呢请求世尊“愿为宣说”阿难末后请求世尊慈悲宣说。

于是世尊,告阿难言:善哉善哉!汝为哀愍利乐诸众生故,能问如是微妙之义。汝今斯问,胜于供养一天下阿罗汉、辟支佛;布施累劫,诸天人民、蜎飞蠕动之类,功德百千万倍。何以故?当来诸天人民、一切含灵,皆因汝问而得度脱故。

世尊回答阿难:“善哉善哉”,善哉就是好。这是由衷惊发的称赞之辞,好啊好啊!。并赞叹阿难:“汝为哀愍利乐诸众生故,能问如是微妙之义。”“哀”是哀怜,“”是悲。“悲”就是拔苦,“利乐”就是与乐、慈心,慈是与乐。你是慈悲怜众生,要一切众生离苦得乐。你是这样伟大的心,所以才能问这样殊胜微妙的问题。世尊欢喜。净影师说:阿难所问,是“称机、当法、合时”,机法时都相合,所以世尊就欢喜。《甄解》说:“所问称可佛心故。”阿难所问“称可佛心”。所问的问题正称佛的心,并且契合时机,所以佛就赞叹阿难能问如是殊胜微妙之义。“微妙”两个字,“法体幽玄(幽深玄奥)叫做微”。所以“微”不是微小的微,而是精微的微。“绝思议故,故曰妙”,不可思议叫做妙。智者大师讲《妙法莲华经》经题,一个妙字讲了九十天,说“九旬谈妙”。就是说不清楚,九十天也说不清楚绝思议故称为妙所以佛法甚深甚深“非语言分别之所能知”阿难所问正是一个义理深妙超情离见众生心行不能到语言文字不能及的问题

所以经中说只有两个人善报佛恩,一个是“善问”,一个是“善答”。所以提问题很重要!而且善问——提出好的问题,这样的人能报佛恩。因为你善问,问到得人的时候就有善答,法轮就转哪!

 “汝今斯问,胜于供养一天下阿罗汉、辟支佛”。功德很大。四天下就是四大部洲:南瞻部洲、北俱芦洲、东胜神洲、西牛贺洲。一天下是四大部洲之一,例如南瞻部洲。佛第一句赞阿难提问的功德,胜于供养一天下(全地球)的阿罗汉、辟支佛。下一句是也胜于“累劫布施诸天的人民和蜎飞蠕动之类(蜎是带翅膀的小虫;蠕是爬行;累劫的时间长极了。对于全球这一切人天各种生物,以至于小飞虫、小爬虫都布施的功德)。提问的功德胜过前两者百千万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