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书坊

《无量寿经讲座》22(德遵普贤第二)

2016-01-26 13:55:17 点击数:

 


黄念祖居士1988年讲于北京 中国佛学院

 

 

我十三岁上初中听一次演讲,他说一个事儿,他说做梦就是极短的时间,他自己的经历。他做梦儿,梦见因为什么事跟一个孩子吵起来了,吵起来两个就打架,打架之后他就把那个孩子打倒,那孩子气的不得了,回到屋里去拿出一把刀,往他脖子上砍一刀,把他脑袋砍掉了,吓醒了。妈呀!害怕极了,觉着心里扑腾,是做梦儿。他妈说,你作什么梦刚才还在床上闹呢,哪是做梦儿。就刚这么一闭眼,刀把我打伤。哪儿,我这晾衣服,竹竿掉你脖子上了。就没有什么时间,但是他这已经入了一个很长的梦。

以上正是《华严经》延促同时、事事无碍的境界。“延”是长的时间,促是短时。一小时有三千六百秒,这是常识;要说一秒里有三千六百小时,大家就说你是白痴。殊不知这正是华严境界,局部可以包括全体。现代物理学大师爱因斯坦说:“时间是由于人类的错觉。”爱因斯坦说是由于错觉,我们说是由于妄想。由于一念妄动,所以才有无明,才有了世间,才有时空、世界。世就是时间,界就是空间。这一切,色本来就是空,空本来就是色。这一切对立起来了,都是由于一念妄动。妄跟错是很相类的,觉跟想是很相类的,他说错觉,我们说是妄想。当然他很难得理会到我们这个境界,但是科学在进步,在向大法趋进,这一点是很殊胜的。

“于一念顷,遍游国土”正与阿弥陀佛的十一愿吻合,愿文是:“于一念顷,不能超过亿那由他百千佛刹(那由他是亿),周遍巡历,供养诸佛者,不取正觉。”周遍,都到了。遍到无量佛土去供养诸佛,要做的佛事很多,所需的时间很长,都在介尔一念刹那之间圆满,显示往生极乐的人与本经会中诸大菩萨都是华严境界。会中大士悟入华严三昧,自然时时是华严不可思议境界,处处是事事无碍玄门。一念万年,以刹那之间完毕所需多劫的时间;因一念的动,就圆满广大无边的胜行。前者是延促同时,后者是一多相即。一念是一,供养无量诸佛是多,无量无边的“多”,在一念间摄无不尽,可证一中有多,一多相即,都是华严事事无碍的玄妙。

上文说了,会中大士“随时悟入华严三昧”,这个三昧也叫“海印三昧”。名为“印”者,以世间印章为喻。印上的文字,不像写字是一笔一笔写出来的,一按上去同时出现,没有先后,打破时间,而且是举体的出现,没有什么地方隐了。就像大海,同时映现种种差别之相。虽然出现了种种差别,但是海水之体就是一个体,到处都是咸的,没有一个地方是甜的。万相繁兴,而海水湛然一味,没有差别之相。虽没有差别相,海水中可以现万相,万相宛然,也宛然是没有差别之相,也没有前后之时。就像按图章,一现同时都现,所以就是“延促同时”,短时间和长时间是同样的。“三世古今,不离于当念,齐现水中,故广狭自在”。古今——过去、未来,都和当前一念不相分离。所以“三世不离于当念”,一齐都是现在这个印之中,一切都自在出现了。所以“十方世界不离于当处”,我们心胸就广大了。“三世不离于当念,十方不离于当处”,生此你心中一念之善,就三世都善、十方都善;一念之恶,三世都恶、十方都恶。所以这一念你要是清净,“一念净心成正觉”。“一念”非常重要!《华严经》说:“一切自在难思议,华严三昧势力故。”又《甄解》说:“一念之顷,周遍无量佛土者,所到一乘清净无量寿世界(阿弥陀佛国土)故,结归念佛三昧也。”此说甚妙,以念佛故,得生极乐,所以他又把遍游诸佛国土归到极乐世界、归到念佛。那么就可以乘着阿弥陀佛的愿力加被,于一刹那之间遍到一切国土,周遍巡历,供养诸佛,不失定意。

“得佛辩才”,与会大士得的是佛的辩才。“辩才”者,善巧宣说法义之才能。首先隋朝慧远大师《净影疏》说:“言能辩了,语能才巧”,这个是辩才。你说的话很巧妙有才华,大家听了之后很容易理解接受,又有说服力,叫做辩才。《嘉祥法华疏》(三论宗的祖师)说:“速疾应机名辩,言含文采曰才。”很快就能够对应问者或听者的根机,来做最适合的启发与开导,这个叫做辩。所以大夫也是望闻问切,要看看你、问问你、给你切切脉,然后知道你什么病,给你药。《会疏》说:“言音开惑为辩,随机巧妙为才,无不皆出于圣智。”所说的话能够开脱解除人的迷惑,使人从迷乱困惑当中清醒悟解,叫做辩。能随人的根机,并能灵活巧妙地针对他的根机(有人喜欢禅,我就偏于禅,有人喜欢净土,就偏于净,有人特别注重戒律,就偏于戒;有的虽然不能说偏,但是最需要知道什么,我也把最需要、不足的告诉他),使听者心悦诚服,乐于接受;种种方便善巧,都是圣智所流现,所以称为“佛辩才”。《净影疏》说,得了如来的四无碍智慧,所以兴出了无碍的四辩:⑴义无碍。一切诸法的道理没有矛盾、抵触之处,通达无碍。⑵法无碍。了知一切诸法名字,善于分别,正确无碍。⑶辞无碍。诸法名词义理,能够随顺一切众生殊方异语(不同的语言方式),为其演说,能令各各得其解故。这只有菩萨办得到,都能给他说,不需要翻译。所以过去很多古德到中国之后,就把经典翻成我们的文字,那都不是常人的智慧所能做到的。⑷乐说无碍。能随顺一切众生的根性、他所乐闻的法,而为说之。你所说的,正是他喜欢听的(指佛法)。他喜欢,就是多生跟这有缘,今生再继续努力,那正好,很正确。以上法会中诸大士能够契合于圣智,得了四种无碍的辩才,能够善应种种根机,广宣妙辩,所以叫“得佛辩才”。《甄解》说:“若依根本教(日僧称净土宗是根本教,弥陀第十八大愿又是根本教中的根本),但说一字,亦为得佛辩才。传如来如实言故。不但此菩萨尔,凡夫说亦同诸佛辩才。赞扬佛慧功德,开化十方有缘而已。”《甄解》有一个独出绝妙的说法:若果依了根本教,只说一个字也叫做佛辩才。为什么你传播了如来的如实言教,所说的一个字正是如来的真实之语,你正是“得佛辩才”。不但会中诸大菩萨是这样,就是今天你我凡夫能说一个字合乎根本教,也同于诸佛辩才《甄解》这一说法很好诸位都是要当法师的都是要广为诸方说法的在这根本教中能说一个字也同于“诸佛辩才”。

“住普贤行”。会中菩萨都是德遵普贤,“咸共遵修普贤大士之德”,所以住普贤之行。普贤之行最重要的就是十大愿王导归极乐,这是一部《华严》的总结。归向极乐是普贤大士愿王的核心。

“善能分别众生语言”。《密迹经》说:“此三千大千世界有八十四亿百千垓众生之类,言辞各异。计是一切皆归一义至真之惠(慧),菩萨应殊唱异言,说法开化。”垓就是那由他,可以翻千万、百万、十万万。这个三千大千世界有八十四亿百千那由他种类的众生,各有不同的语言种类,可是菩萨能随众生的种类,按其语言方式给他(它)们说法,令他(它)们理解。《称赞大乘功德经》说:“傍生(畜生)鬼等,亦闻如来以随类音而说法。”所以佛菩萨用随类音度生,畜生和鬼能够听到它(他)所能懂的语言(随类音)在对它(他)说法。随他们种类的语音,叫做随类音。众生是无边,众生语言也无边,但是法身大士都能解了,所以说“善能分别众生语言”。而且还能随各类众生本有的语言广为演说妙法。

所以说越成就这功德就越好做,我常说,这火车头没有上轨道走一步都很难,火车上了轨道就疾行如风。要是到了三果的阿罗汉,他耕地时那些蚯蚓自然离开犁头三尺远,就没有杀生的罪了。所以越修就越好修,到了这儿你可以分身无量世界,说法可以遍及各类众生,一切众生都可以随类得解,这功德有多大!难就难在我们这种情形之下。现在我们也可以放心,只要是闻了根本教,你说了一个字也是得佛辩才。

“开化显示真实之际”。这句话不但概括全经,而且是世尊一代圣教的根源,一切教化都在这一句之内。天台宗奉为纯圆独妙的《法华经》说:“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唯以佛之知见示悟众生”。就是为众生开佛知见、示佛知见,令众生悟佛知见、入佛知见。所以“开化”就是“开”,“显示”就是“示”,“真实之际”就是“佛知见”。但是佛知见“非思量分别之所能解”。众生的知见都是情见,起心动念都是妄想分别,所以根本不能如实了知佛的所知所见。因此,“佛知见”不但是众生还未了解,而且是不能够了解。所以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也即是“开化显示真实之际”,即世尊出现于世间的唯一大事因缘。众生学佛,就是彻底粉碎自己的众生知见,如实契入诸佛知见,也即是“真实之际”。《智度论》说:如、法性、实际,这三个名词都是诸法实相不同的名称。也就是:真如、法性(佛性)、实际、实相是同一本体的不同名字,本来都是一体。“际”字,《甄解》的解释是“实相妙处尽理至极,云际也。”就是说:把实相微妙之处,“穷其源彻其本体”,穷究它的理体,穷尽了它的根源,究竟到了极处,登峰造极,无以复加,叫做“际”。今称“真实之际”,正显真如实相穷微绝妙的理体,也就是佛的所知、佛的所见。

一代时教有事理、空有、顿渐种种不同,而十方诸佛普赞的唯有净土法门,净土妙法,会全法界一切有情同归一佛乘。三辈往生都须发菩提心,《往生论》说“二乘种不生”,凡往生者均乘大白牛车,必定究竟佛果,全仗一乘愿海、六字洪名,仗佛愿力,持名往生,超出众生情执,全体是佛知见。水鸟树林悉皆说法,十方佛国宝树中现,处处是华严事事无碍,不可思议,全彰诸佛妙见。所以《会疏》说:“开显真实为显示。谓会十界归一乘克成菩提故。真实之际者,以一佛乘为法涯际故。”意为:“开化显示”,把真实的显示出来,就叫做“显示”。“会十界归一乘”,把十法界都归到一乘(十法界:众生六界,是凡;声闻、缘觉、菩萨、佛,四界是圣。所谓四圣六凡,称为十界),“克成菩提”,决定成菩提。真实之际,就是“以一佛乘为法涯际故”。全体达到的就是一佛乘,都要成佛。

《甄解》说:“若依小乘,偏真为实际。若依渐教,以离二边为真实际。若依圣道实教,诸法实相为真实际。若依净土,光阐道教为权方便,誓愿一佛乘为真实际,一实真如海故。圣道守理而非唯理。净土以事而非唯事(即事即理事事无碍)。于众生所入,则虽有事理空有不同,而从诸佛咨嗟见之。则唯此誓愿一佛乘、一实真如海为真实之际。”他说如果依小乘教,偏真为实际。小乘教破了我,人我的我没有了,出了六道生死,证到空,但是他偏于真空,就没有庄严国土利乐有情,广度一切有情无有厌倦穷未来际,这样广大心他没有了。渐教来说,虽然是大乘,是渐,所谓一步一步进入的,有次第、有阶梯,“以离二边为真实际”。离开空有、众生跟佛、迷悟一切两边,这个是“真实之际”。“若依圣道实教”,圣道的真实之教,“诸法实相是真实际”。所以经中说佛有四依,要依了义教,不依不了义教。什么是了义教?说诸法实相的是了义教,不说诸法实相的是不了义教。“若依净土,以光阐道教为行权方便”,若论宣传教方面,“誓愿一佛乘为真实际”。所以阿弥陀佛我们称为一乘愿海、六字洪名,一切众生都入这一乘的愿海之中,二乘种不生。你只是想自觉、自利的人,不能生到极乐世界。去的都是发大乘心的人,没有发大乘,最后临终发大乘心要利他,才能往生。极乐世界全是大乘的教化。当然由于多生修习的,容易先成就了小乘的这些法,见思惑都断了,那么就先证到阿罗汉。极乐世界那些阿罗汉只是个过程,他所断惑的情况相当于阿罗汉,二乘种不生。一佛乘是真实际,弥陀的大愿之海,这是一实法界真如之海。是“圣道守理”,完全是守住了这个理体,没有背离这个理体,不是“唯理”。所以先师常有这话,现在这些学术都太唯了。所谓唯心唯物,太唯了,唯物也不对,辩证才行。净土以这些事相,大家往生来度化众生,也不仅仅都是事。于众生入门来说,有从事从理、从空从有,这么进来有了不同。可是从诸佛的赞叹来说(在《无量寿经》、《阿弥陀经》都是十方诸佛赞叹净宗,鸠摩罗什翻译时简化了,成为六方佛赞,要看《唐译》玄奘大师翻译的,十方),“唯此誓愿一佛乘、一实真如海为真实之际”。今经会中诸大士普为众生宣演诸佛同赞的“誓愿一佛乘为十方众生开示佛之知见,故经云“开化显示真实之际”。

当然这里有小有渐,但小乘和渐教的人,对于他这个适合,也就可以从这信入。圣教就是以诸法实相,净土宗也是以诸法实相,但诸法实相之中,从弥陀大愿表现出这些事理不二,事中就是理、理中就是事;事都是从理产生的,波都是从水出生的,所以波就是水。水也生波,水跟波也不二,事跟理也不二,所以事理无碍。而且净土殊胜的圆教法门事事无碍。《会疏》说明:“开化显示真实之际”,就是要开化显示弥陀的一乘愿海。一切众生哪怕是一念的净信,皆可以生在一乘愿海之中而得度脱。这个方便是大悲大智的结晶。所以密教说:“大悲为根,菩提为因,方便为究竟。”以这个方便作为究竟的圣道穷极之处。因为“大悲大智”落实在哪儿,空有大悲大智起什么作用?你不就是要落实在怎么去救度众生吗?怎么去救度那些愚妇愚夫吗?我喜欢什么就专搞什么,你喜欢的只管喜欢,但是你要能够知道,愚妇愚夫所能接受的、愚妇愚夫所能得度的。所以一乘愿海是大智大悲的最殊胜的结晶。

我的先师跟别的净土宗略有不同的,我们从来不压禅,而时常是赞叹禅,希望大家能够融会。所以持名有事念与理念,理一心则可破无明、显法身,往生净土最上为常寂光土,寂照同时,心土不二。《观经》:“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故知净佛国土就是净我自心。是以〈四料简〉说:“有禅有净土,犹如带角虎,现世为人师,来生作佛祖。”这种根器不多。说无禅不要紧,“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有禅无净土,十人九蹉跎,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参禅开悟的人,阴境现前还不能不受后有,当然还可以有智慧,但这么转下去如果不能进修,就一生不如一生,慢慢这一点慧的光辉也就显现不出来了。所以“若圆会宗下”,谈教谈宗,隋唐间布袋和尚的话:“祗这心心心是佛,十方世界最灵物,妙用纵横可怜生(神通妙用、妙用纵横,可怜得很),一切无如心真实。”所以真实之际也就是自心,开化显示真实之际也就是明自本心、见自本性。至于念佛法门,能念的就是佛,所念的还是佛。能念的佛就是这个本心,所念的佛号也正是本心;能所不二,唯是一心。所以一声佛号一声心。《大集经》上说:“若人但念阿弥陀,是名无上深妙禅。”所以禅宗和净土何尝是两物。密宗还说:“声字皆实相。”这个又进一义。我们常常说“实相无相”,但是忘了“实相也无不相”。所以密宗最根本的,声和字都是实相。念咒是声,观想字种是字,声字就是实相。如果你这见解太低,没有理解到,就以为密宗是什么密诀,这持诵就变成一个有为法,求什么、得什么种种的,虽然修法,这么去修去念,也不容易相应。

“真实”一词在这部经里三处出现:⑴“开化显示真实之际”;⑵法藏比丘“住真实慧,勇猛精进,一向专志庄严妙土”;⑶如来“欲拯群萌,惠以真实之利”。这一部经里三个真实可以概括:⑴真实之际是本经的理体;⑵真实之慧,庄严成就极乐净土。⑶真实之利,平等普惠一切众生。真实之际是根本,从真实之际产生真实智慧,阿弥陀佛住真实慧来庄严妙土;有了净土法门,就惠以众生真实之利。这三个真实——真实之际、真实智慧、真实之利,就这一部经的所谓画龙点睛的地方,这是最精要中的精要了。

“超过世间诸所有法”。《净影疏》说:“谓过分段、变易世间一切法也。”他说“世间诸所有法”就是指分段生死和变易生死中种种的法。六道众生生生死死,生是一段,死是一段,活了死了、活了死了,一段一段的,这是“分段生死”,阿罗汉能超过。再有“变易生死”,阿罗汉、缘觉以上,到地前(三贤、圣贤之位)、地上菩萨,一直到等觉,须破四十二品无明,经历四十二个阶位,从一个低的位次到一个高的位次,每一个上升都有空前变化,叫做变易生死。所以初地菩萨不知二地菩萨举足下足之处。有好多人在这个地方很含糊,他不知道是个不可测,以为是个程度的差别。比如说考试,他考六十分,我考九十分,他比我多三十分,这是咱们世间的差别。那我得九十分,他一看我卷子全懂了,我比他多答的正确一些,他能了解。这差一个位次你无法了解,初地菩萨,就不知二地菩萨在什么地方举足下足?有个虎禅师说:神秀对于六祖只能够迷信(这两个人当时都是泰斗),或者是仰信。就因为先师的衣钵在他那儿,他一定比我强,到底强在哪儿,神秀是无法了解。说禅宗厉害处就在这儿,不是个程度上的差别,你就是摸不着门。讲这个就说明这是个变易生死,不然变易生死没法讲,也觉得太笼统,这大家就清醒了。这两种生死都可以称为世间。不但超过世间凡夫六道的一切,连变易生死中的阿罗汉、缘觉、菩萨以至到等觉,这中一切法都超过了。所以很多人讲解经,常常都把很深的意思说浅了,就名为弘扬,实际有些是谤法,免于谤法很难。一按照自己的意思去猜测,就很难逃这谤法的罪。《合赞》说:“超过分段、变易二死,安住出世二空之智,此即成就智断二德也。”所以《净影疏》与《合赞》都说,不但超过了六道轮回的分段生死,而且超过贤圣位的变易生死,叫做“超过世间诸所有法”。“安住出世二空之智”。二空,是人空和法空。阿罗汉只达到人空的境界,他还要修四谛法可以证涅槃,法执还在,有所修、有所证、有所断。所以安住于人也空、法也空,二空的智慧,就成就了智德和断德。一切烦恼都断、生死都出的是断德。怎么才能够断?因为有智慧故,才能断,智德也圆满,所以“成就智断二德”。《会疏》说:“三界虚妄,皆不常住,总名世间。众生国土,臧否万差,是名诸所有法。菩萨深以大智惠(慧),达性空无相,故云超过。”欲界、色界、无色界,总名“世间”。众生与国土有种种差别,叫做“诸所有法”。超过一切差别,达到性空无相、平等一味了,菩萨以大智慧能够达到性空无相(即离一切相),认识了本来,所以叫做“超过”。《甄解》跟以前稍有点不同,说:“世间诸所有法者,有为可破坏,名世间。依正善恶因果等,一切有为诸法,言所有法也。菩萨能知一切三界虚妄,而行世间不舍。故云超过。”说一切世间法都是有为,都如梦幻,是可以破坏的,所以叫做“世间”。因为有依报有正报,有善有恶,有因有果等等,一切有为诸法,叫做所有法。《金刚经》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可是,大士们知道一切三界都是虚幻,而行于世间,但不舍世间;知道众生本空,而仍然救度众生,这叫做“超过”。

所以我们要能选择一些好的注解,对我们是很有帮助的。所可惜的就是我们不大容易知道怎么选,要看到一个坏的注解那还不如不看。以上所引的四处都是对的,但《甄解》所说更契合本经,知道虚妄而行世间不舍。《维摩诘经》的话:“虽知诸佛国,及与众生空。而常摄净土,教化于众生。”虽然知道一些佛国和众生都是空,可我还是常常来摄净土教化众生。就跟这个意思完全一致。我们能够通达就好了,若一经真通了,一切经都通了,实际是一件事情。所以这么去体会,就看不出净土宗和《金刚经》有什么矛盾。就知道一切国土众生都空,阿弥陀佛还摄受极乐世界,还摄受一切众生,这叫做超过一切。还有什么差别?一味了。我的目的,就是希望大家能够圆融通达、能够达到一味。现在末法就是斗争牢固,你说我不好,我说你不好;这个法门说那个法门不好,那个倒过来也是如此,这就是佛说的斗争牢固,末法的现象,衰象!我们如果能够圆融,不但赞叹自己所修所持的法门,对于别的我们也同样地赞叹,这还斗争吗?那就安定团结了。所以我们从这两句一看也就明白了,这些见解就把我们引深一步、提高一大步,我们再《大经解》看一看,就得到很大的提高。

心常谛住度世之道。于一切万物随意自在。为诸庶类作不请之友。受持如来甚深法藏。护佛种性常使不绝。兴大悲,愍有情。演慈辩,授法眼。杜恶趣,开善门。于诸众生,视若自己。拯济负荷,皆度彼岸。悉获诸佛无量功德。智慧圣明,不可思议。

“心常谛住度世之道”。《净影疏》说:“谛谓安谛,谓常安住真实无为度世之道。”谛住就是安住。会中在家、出家的菩萨,自心恒常安住在真实无为的度世之法,救度一切世间、一切众生。《甄解》说:“出有为,证无为,而不着无为,故云谛住。此菩萨心常住无住处涅槃,云心常住。”这话很好,跳出了有为而证无为,但不执着无为。所以有一次见着通愿法师我说:“好好的无为法,到了大家手里就变成有为法了。”有的人就觉得,我也是成天在做佛事,以为就是佛事了,不知道你这是有为的佛事。“出有为”,跳出了有为;“证无为”,是实际中证到了。不是嘴里说无为,笔下写无为,这不管事,叫做“说食数宝”。说得再好吃你还是饿。把人家的宝贝都数出来,你还是一无所有,这个就不行。你是真实吃、真实得到了。我这句话就有毛病了,真实得到了,这个“得”字往那一执着就坏了,要不着无为,这叫做安住。出有为,证无为,而不着无为。心中一有所执,马上堕入情见,就把无上的无为法变成有为法了。正因为无为法的功德是不可限量的,有为法就是可限量的。我们从数学可以知道,任何一个数跟无限大相比等于零(什么被什么除就是相比),任何数让无限大一除等于零。所以有为功德跟无为功德一比,有为功德就可以忽略不计了。《法华》龙女(所谓畜生女)八岁成佛,涅槃会上广额屠儿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这都是真正达到了无为,其功德不可思议。我们念佛真要老实念就暗合道妙,先不管有为无为,但只要老老实实去念,就可以暗合道妙了。你什么都忘了,就剩这一句了,这就是既无为而不着无为,功德不可思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