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书坊

《无量寿经讲座》21(德遵普贤第二)

2016-01-26 13:55:17 点击数:

 


黄念祖居士1988年讲于北京 中国佛学院


 

“显示三乘”。三乘就是罗汉乘、辟支佛乘、菩萨乘,就是运载为义。《法华》就是以羊车、鹿车、牛,这三种车譬喻小乘、中乘、大乘。这又说“方便”了,《法华经·譬喻品》说:“如来有无量智慧,力无所畏,诸法之藏。能与一切众生大乘之法。但不尽能受。舍利弗:以是因缘,当知诸佛方便力故,于一佛乘,分别说三。”如来是无量的智慧,没有畏惧,有诸法的宝藏,能够给一切众生一佛乘——当来都成佛的法,但不是所有的众生都能够接受。所以说到《法华》,说法四十九年培养教育,最后还要有五千人退席,不能信受。“舍利弗”,叫舍利弗:“以是因缘,当知诸佛方便力故,于一佛乘,分别说三”。因为不能信受,所以诸佛就以这个方便之力,一个一佛乘说成是三,有罗汉、辟支佛、菩萨三乘。又《法华文句》曰:“方便者,门也。……为真实作门。真实得显,功由方便。依此释,则小乘为入大乘之门,故谓之方便教,又三乘为通于一乘,故亦名方便教。”

《法华》的火宅喻:有个大长者看见自己的儿子在火宅之中,就告诉他们大火烧身了,你们快出来。可是诸子贪玩,不肯出来。长者想出个方便的办法,就说外头有羊车、鹿车、牛车,好玩极了,你们出来吧!这些孩子就跑出来,不至于在火宅里烧死了。给他们的是什么呢?给他们的是每人一辆大白牛车,超出他们的想像,人人都乘大白牛车,都成佛。这就显出“善立方便,显示三乘”的涵义。所以这些诸大在家菩萨、出家菩萨都有这样的盛德,来参加这个法会,来听释迦牟尼佛说《无量寿经》,因此我们对于这个经也就知道珍重了。

以上是所谓八相成道中的第七相转法轮。这法轮怎么转呢?就是自己要自觉,自觉之中要觉他;觉他,那最主要就是“善立方便,而显示三乘”来救度,使大家渐渐地都入一佛乘。

“于此中下,而现灭度”。三乘法有上中下,对于中根、下根的人才示现灭度。这个现灭度般涅槃是第八相(八相成道的第八相)。“而现灭度”,灭度是涅槃两个字的旧译(唐朝后来译为圆寂)。大家常常说某某和尚圆寂了,现在就成了死的一种好听的说法,其实这个名词非常高。圆寂者就是涅槃。“灭度”,“灭”,灭生死的因果,“度”,度生死的瀑流。也没有因、也没有果,这样就度过了生死的瀑流。此岸是生死,中流是烦恼,彼岸是涅槃。度过了烦恼的瀑流,登上了彼岸,这是灭度的涵义。《涅槃经》说:“灭诸烦恼,名为涅槃。离诸有者,乃为涅槃。”灭了烦恼是涅槃,离开三界一切的有是涅槃。“圆寂”怎么讲呢?贤首《心经略疏》说:“德无不备称圆,障无不尽曰寂。”德没有一样不具备的才叫做圆,一切障碍都除尽了叫做寂。《甄解》说:“义充法界,德备恒沙为圆。体穷真性,妙绝相累为寂。”本体穷尽了真性,没有任何间隔、模糊与欠缺,称性尽性,这叫“体穷真性”。“妙绝相累”,除绝了一切相的累赘,一切相不能给我添麻烦了。由于本体微妙绝伦,不为一切相所累,所以叫做“寂”。

示现灭度是应中下的根机。《法华经·寿量品》说:“若佛久住于世,薄德之人,不种善根,贫穷下贱,贪着五欲,入于臆想妄见网中。若见如来常在不灭,便起骄恣,而怀厌怠。不能生难遭之想、恭敬之心。……是故如来,虽不实灭,而现灭度。”意为:佛要是久住于世,薄德的人就不去种善根,还来得及不忙不忙;贫穷下贱更是贪着五欲,奔吃奔穿,有点钱就买彩电冰箱。“入于臆想妄见网中”,就在妄想这个网中不得出来,好像鱼进了网里一样,只有等死。这种人要看见如来常住不灭,就更加骄恣,随顺恶习任性造做,对于佛法就起厌怠,不能生难遭之想,恭敬之心。所以佛虽不是真正的灭度,而现灭度。对于上根,佛没有示现灭度。对于中下这是一种方便,看见佛不在了,知道难遇难遭,抓紧时间。而且人命只在呼吸间,今天出门晚上能不能回家都不知道,我们要生起这种无常之心、难遭之想。若是上根,如来本没有去来,本就离开生灭。六祖的话:“何期自性,本不生灭。”再有,智者大师读《法华》,看见灵山一会俨然未散。佛在灵山说法,那个大法会还照常在进行。俨然!就是清清楚楚的在那儿没有散会。所以何有灭度?哪里有生死!上智之人不住生死、不住涅槃,所以世尊双林入灭只是示现。会中大士弘化十方,也都是为中下根机示现灭度。

曾经你们第一班的一个人问我说:能不能找出一部最准确的佛教史,讲释迦牟尼佛住世这个因缘的。我说:不行,你怎么叫准确?当时的人,各个看释迦牟尼佛是不一样的,时间也是不一样的。那有的看见释迦牟尼佛就是无量庄严、无量相好,报身境界,那是菩萨的境界;阿罗汉、声闻看见佛,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化身佛的境界;有很多看见佛丈六之身,金色光明,显异不同,这就是等流身;还有人只能看见就是一个普通的和尚,黄面比丘;还有人看见就是一块黑碳;有的看见是一条象的腿。哪里有一定?我们现在太有这种常情,更限于常识。不同的根器不同的所见,这次法会到底是多长?那智者大师灵山一会俨然未散,你要写传记,这些怎么写?智者大师那没散会呢。所以我们不可以流入像日本西欧的那些学者的办法,根据这些常识,世间有的这些书的记载,作为证据来考证,因此,对于龙树入龙宫等等都不能信,这就太执着了。

得无生无灭诸三摩地,及得一切陀罗尼门。随时悟入华严三昧。具足总持百千三昧。

“得无生无灭诸三摩地”。“三摩地”旧称三昧,翻为正定、正受、正心之处。《智度论》说:“善心一处住不动,是名三昧。”以善心专注在一处而不动,叫做三昧。所以《佛遗教经》说:“制心一处,无事不办。”又《智度论》说:“一切禅定,亦名定,亦名三昧。”真正入了禅定,也叫做三昧。所以很粗浅地说,三昧就是纯熟。又“诸行和合,皆名为三昧。”和合就是相应。所修之法(一切行)与所证之境得到相应,都叫做三昧。又“一切禅定摄心(心能摄于所入之禅而不动),皆名为三摩地,秦言正心行处。”《法华玄赞》曰:“梵云三摩地,此云等持。平等持心而至于境。即是定也。”天台曰:“若以空慧,照诸禅定种种法门,出生乃至无量三昧。”善心正心为定慧所摄,安住一处,叫做三昧。种种三昧,各有名称。“无生无灭三摩地”,“三摩地”是通名,“无生无灭”是别名。《小品般若经》中,萨陀波仑菩萨于闻说般若时,即在原座上得“诸法无生三昧、诸法无灭三昧”等等六百万三昧门。三昧众多,所以说“诸三摩地”。念佛三昧是三昧中王,叫做“王三昧”。

“及得一切陀罗尼门”。陀罗尼翻为总持、能持、能遮。龙树菩萨《智度论》说:“陀罗尼者,秦言能持,或能遮。能持者,集种种善法,能持令不散不失。譬如完器盛水,水不漏散。能遮者,恶不善心生,能遮不令生。若欲作恶罪,持令不作。是名陀罗尼。”能持就是它能维护、保持住种种的善法,不让它散失。好像一个完整的碗倒进了茶水,把茶保持住。碗要是裂了口,茶就漏了,就不行了。所以陀罗尼的意思,一个是能持善法,另一个是能遮恶法,就是消除抵制不好的东西,要是动了恶念,想要做坏事,陀罗尼有遮止的力量,能够使你做不成。所以得了陀罗尼,你的功德能够继续保持不失;反之,想要做坏事情,能防止你不去做,这就是陀罗尼殊胜的地方。三昧跟三摩地,三昧是定,定的力量发生了智慧,就叫“陀罗尼”,所以它比定多了智慧。

龙树菩萨《大智度论》讲:“是三昧修行,习久后能成陀罗尼。”“是诸三昧,共诸法实相智慧,能生陀罗尼。”你入了正定来修行,习久之后能成陀罗尼。这些三昧更加上诸法实相的智慧,一起出生陀罗尼。三昧加上诸法实相智慧就出生陀罗尼,所以陀罗尼比三昧殊胜。三昧是心相应法,陀罗尼是心不相应法。什么叫相应法?就是你必须是一心专注。比如入定,你要摄心入了某一个禅定,这时才能够出现三昧中的境界。定中清净、甚至于种种神通。如释迦牟尼佛曾经的一个师父,得了五种神通,能够飞行。他去受供,国王不在,让国王的女儿公主上供,公主接引给他顶礼时摸他的脚,他的凡心一动,他飞行的神通就没有了,他这不相应就不行了。“三昧”就是相应法,必须跟境界相应,一个不相应动了凡心,就飞不起来了。陀罗尼不是这样,你在生气、骂人,心里还在烦恼,可是这个陀罗尼中所有的功德依然存在,不会消失。所以一证到陀罗尼,这事就好办了。但是“三昧”今生得到了,往往来生就没有了。所以往生法门之殊胜,大家慢慢体会。云门是禅宗,一花五叶,五宗的祖师,他三世当了国王,第四世就没有神通了,就是不能老保持。陀罗尼就不是这样,今生得到了,多少生永得。所以陀罗尼有两个特点:⑴虽在烦恼之中,可是陀罗尼中的功德不失;⑵陀罗尼一得永得,多少生不失。

“随时悟入华严三昧”。“悟入”,“入”就是常说的入定、出定的入字。前已说明入三昧是由于定力与智慧,现入此三昧主要靠智慧,所以叫“悟入”。“随时”等于随念,要入就入,想入就入,中间不须要过程(一般入定,端坐、澄心,不使妄动,慢慢的专一清净,达到定中境界,中间有过程),所以不经历时间。随着自己心愿,一念动就能入,所以说是“随时悟入”。像《首楞严经》,楞严大定没有出入,随时都在大定之中,这是入了华严三昧。“华严三昧”,全称应该是“佛华严三昧”。这个三昧是以一真法界作为本体。没有对待,平等无二,所以叫“一”;真实无妄,所以叫“真”,融摄一切万法,叫做“法界”。就是诸佛的平等法身。从本以来不生不灭,非空非有,离名离相,无内无外,唯一真实,不可思议,所以叫做一真法界,是一部《华严经》最极玄妙的理体。

一真法界融摄万法,万法都是因缘所生,从缘而起,所以有无穷无尽的缘起,就出现无尽的国土、无尽的众生、无尽的事相。这些事事物物,乃至一微尘,都从一真法界缘起所现,所以各个都是一真法界。于此了解,就依此胜妙之解生起种种胜行,来庄严自己的佛果,叫做华严。以一真法界为理、为趣(理是本体,趣是趣向)、为因、为果,开达了理趣,蹑解而起万行。我们学教就是为了要“蹑解起行”,不然你是盲修瞎练。盲修瞎练的结果不是自觉觉他,是自误误他。有很多人热心极了,他的目的就是要达到“一盲引众盲,相将入火坑”,一个瞎子还领着一群瞎子,你们跟我走吧,最后都掉火坑里去了。所以我们要从这些殊胜之解上起行。可是有的人他如果用了解,他就是解,他不起行,一起行之后,他这些解还都背着。“行起解绝”,这才是善于修学的人,真正起了正行之后这些解没有,可是从解上起的行。华严三昧,就是以一真法界为本体、为宗趣、为归向,专心修习,达到一心,叫做“华严三昧”。菩萨万行如华,拿来庄严佛果,就叫做“华严”。一心修持,不是散乱昏沉,一心一意的来精修,就叫做“三昧”。《净影疏》说:“如《华严》说,彼一三昧,统摄法界一切佛法,悉入其中。”《八十华严》也说:“尔时普贤菩萨入广大三昧,名佛华严(三昧)。”又《六十华严》:“普贤菩萨,正受三昧,其三昧名佛华严。”所以,佛华严三昧就正是普贤菩萨所入的,也就是会中一切德遵普贤的菩萨,都随时悟入华严三昧。

《法界记》:“言华严三昧者,解云,华者,菩萨万行也。何者?以华有生实之用,行有感果之能,虽复内外两殊,生感力用相似。今即以法托事,故名华也。严者,行成果满,契合相应,垢障永消,证理圆满,随用赞德,故称为严也。三昧者,理智无二,交彻熔融,彼此具亡,能所斯绝,故云三昧也。”《法界记》解释华严三昧说:“华”是开的花,就是菩萨的万行。开的花种种庄严,众生最喜欢的,所以譬喻一切善行。花有生实之用,花会结果实,我们修行也要有果,虽然花跟行,一个是内,一个是外,行是内,花是外,但是所生感应的作用是相似的,都要得果。所以就用开花这个事来表达这个法,叫做“华”。“严”,诸行成就,果实圆满,始觉和本觉相契相应,垢障永远消除,所证理体圆满。以这个来赞叹,所以称之为“严”。我们现在常常时进时退,我常说扭秧歌,前进几步就后退一步,这还是好的;有的后退几步才前进一步,总是有退。所以到了华严三昧,一切都是功圆果满,垢障永消。“三昧”,“理智无二……能所斯绝”。本体与智慧如一,像珠子发光,发光是珠本体所生,光所照到的,首先仍是照到珠的本体。所以珠子喻本体,珠光喻智慧,它们不是两件事。理和智也是如此,也没有二,就跟珠子和珠子的光一样。“交彻熔融”,光从珠生,所以光在珠中;因光珠显,所以珠在光中。此两者理体与智慧不是两物,何来能所彼此的分别。达到一真法界,一切都不二。一真法界还有什么叫二?所以就没有彼此、没有能所。我们要离能所,这是非常关键的问题。现在有些人修的非常热闹,都是在“所”字里头,都有个所修、所观、所照、所觉、所显、所得的神通、所得的境界,这个“所”,都是妄。一部《楞严》所要一立就没有照了。观世音菩萨的修,首先是入流亡所,把所字忘了。为什么本来是佛而成为众生?就是因为一有所就没有照了。《心经》是“照见五蕴皆空”。所以到这个地方就“彼此俱亡,能所斯绝”,能跟所都绝了,所以叫做三昧。这是殊胜的三昧,不是一般的三昧,所以称为“华严三昧”。《华严经》也在赞叹华严三昧:“一切自在难思议,华严三昧势力故。”一入华严三昧就一切都自在了。《合赞》说:“法界唯心,名佛华严。以因行华,严果德相,令显著故。入此三昧,现见十方佛及佛土。”“法界唯心,名佛华严。”这是他独特的见解。“法界”指一真法界。他说“法界唯心”,一真法界就是每个人的本心。所以对于自心能如实了知,就是华严三昧。一真法界就是真心。又《嘉祥疏》说:“此三昧,皆饰法身,故云华严。”以这个三昧来庄严法身,法身就是本来的妙明真心。就是自心。所以一切法,没有不从这个法界流出,又回归到此法界;也就一切法,没有不是从自心所流出,反又回归于自心。

“具足总持百千三昧”。总持就是陀罗尼。陀罗尼有四种:⑴法陀罗,又叫闻陀罗尼。于佛的教法都能够记住不忘;⑵义陀罗尼,于诸法的深义、真实之义都能够总持不忘。⑶咒陀罗尼,于咒总持能够不忘。这才是咒,咒是什么?就是诸佛菩萨从禅定中所发出来的秘密言句。唯有佛与佛才能知、才能究竟。是佛在佛的禅定中。所以日本大德《判教》,判为第十心,秘密庄严心。所谓咒都是从佛菩萨秘密庄严心所流出来的。所谓三密四曼,密宗之教。所以这些咒有不测的神验,是凡情所测不到的,就叫咒陀罗尼。咒有四义:㈠明,就是光明之明,光明能够破暗,智慧也能破除人的愚痴。㈡咒。咒本来是中国的话,古代道教念咒语,太上老君急急如律令。外道也有咒语,马西雅电视里的巫婆,天灵灵地灵灵,都是老的巫术咒语。㈢密语,这是佛菩萨的密语;㈣真言。《秘藏记》说:“凡夫二乘不能知,故曰密语。如来言真实无虚妄,故曰真言。”这个语是什么意思?凡夫跟二乘阿罗汉都不能知道。现在有人去翻咒,果然是多此一事,画蛇添足。凡夫二乘不能知,你把它很简单的按藏文或者梵文,把它意思这么翻过来,那不变成凡夫也能知了?这不应当翻译,它无量的涵义在里头,这么念就对了。因为如来的话真实无虚,所以称为真言。⑷忍陀罗尼,安住于诸法实相叫做忍。得了这个陀罗尼就安住于佛的实相而不动摇、而不亡失。所以持忍,称为忍陀罗尼。安住于实相,实为禅密净共同的无上殊胜境界。这个忍陀罗尼就真正相当于禅宗的破重关的境界。所以现在大家把禅宗的三关,给解释的很降低,其实不是那么容易。破初关见法身,破重关安住于法身(叫做忍陀罗尼),安住于诸法实相上不动不摇了。很多人觉得自己破重关了,其实连梦都还没梦着呢,就是对于定义上把它降低了。安住于法身就解决了,还有什么叫第三关还有法身向上事这是禅宗很特殊的法身还要向上所以中国的许多东西都是甚深甚微妙现在大家太对不起祖宗对不起先德了。

“具足总持百千三昧”。为什么要“百千三昧”?《会疏》解释:因为众生根器种种不同,像大夫要治病,病情太多就要预备种种的药,然后能治。如要给大众救贫,就必须有种种技术、原料、资金、厂地等等准备。穷人太多、太穷,需要的也太多,你为大众拔掉苦根,就要有种种的办法和条件,才能实现除贫愿望,所以菩萨要百千种三昧。《大智度论》说:具有所有三昧,叫做具足百千三昧。三昧修习久了就出生陀罗尼,就是总持。所以经中大士“具足总持百千三昧”,这两种都具足。

住深禅定。悉睹无量诸佛。于一念顷,遍游一切佛土。得佛辩才,住普贤行善能分别众生语言。开化显示真实之际。超过世间,诸所有法。

“住深禅定”,安住于深妙之禅定。又跟一般浅的不一样了,浅的就觉得,我这来了、那热了、这通了、那跳了种种的境界,都有“所”,没有深入。或者觉得我住了禅定,就不应当再有所见种种。深入之后就真正寂然不动,那一切都空就无所住,无所住就不生心。无住时候能生心,生心的时候还无住,这种情况要在地上菩萨才能达得到,地前三贤都做不到。所以,住深禅定就无所住了;可是悉睹无量诸佛,心是生的,不是槁木死灰。都是显示很重要的境界和哲理。《会疏》说:“深定者,所住三昧,微深幽玄。非二乘及初心菩萨所能为。”依《会疏》意:所住的禅定是微深幽玄。微是微妙,深是深广,幽是幽奥,玄是玄妙。不是二乘阿罗汉、辟支佛、初心的菩萨所能办得到的,所以叫做住深禅定。《甄解》又进一步说:“《唐译》云‘一切种甚深禅定’。一切种者,谓一切种智。全理之事,故云甚深。”“一切种”,就是一切种智的简称,一切种智就是佛的智慧(阿罗汉的智慧称为一切智,菩萨的智慧称为道种智,佛的智慧称为一切种智)。佛智慧的甚深禅定是全理之事,是全部的理体的事情,是如来全部的理体所成的事相,所成的禅定,所以很深很深。这是理定,不是事定。

“悉睹无量诸佛”。我们念佛有理念、事念;所证,可以证事一心、理一心。证到理一心就破无明了,现生就是法身大士。禅定也有理定、事定,这所说的甚深禅定是理定。又《净影疏》说:“住深定门,起行所依。无心往来,直以三昧法门力起,故须住定。下明起行,悉睹现在无量诸佛,摄行宽广。”也是对于深禅定的一种解释。净影师意:悉睹诸佛是行门,一切行依于这个深禅定。不待起心动念,无心于往来,心中对于一切没有往来之相,完全是从三昧的法门力量自然而起,不须要造作,这样起的话,这个三昧是从定中出现的,所以住定。在定中自然的三昧力就出现行,悉睹诸佛就是行。因为这样的禅定所产生的殊妙之行,是在禅定之中不起于座,“悉睹”,就全都看见了无量的佛。所以有理、有事。又“悉睹无量诸佛”。住定是寂,睹佛是照。入浅禅定,定中就不能生起照用,内心一动就失禅定,“寂”与“照”互相妨碍。但现在是甚深禅定,是如来智慧的禅定,所以理与事不相妨碍,寂与照可以同时。所以在深禅定之中能见无量诸佛。弥陀第四十五定中供佛大愿:十方的菩萨,听到阿弥陀佛的名字,都可以得到清净、解脱、普等三昧与总持,都能住三摩地,“定中常供无量无边一切诸佛,不失定意”。所以这名号的功德非常之大。那么我们现在也闻名,也得极殊胜的功德,不过我们就没有像那些大菩萨表现的那么明显,因为我们还有许多障碍须要先消,我们去供佛,一忙一乱心里就不定,都在事上了。又《甄解》说:“普等三昧,曰深定门。此三昧弥陀智愿之所成,甚深无涯底,故云深禅定。悉睹周遍,是其业用。”由愿文可见,会中诸大菩萨也和往生的圣众一样,皆蒙弥陀智愿之力,因为听到弥陀名号,都得到种种甚深的禅定,无量的总持百千三昧,在深禅定之中悉睹无量诸佛。定中既然去供佛,供佛自然会见佛。所以定中供佛与此处住定见佛互相呼应。

《般舟经》说:“是菩萨不持天眼彻视,不持天耳彻听,不持神足到其佛刹。不于此间终生彼间,便于此坐见之……。佛言:菩萨于此间国土,念阿弥陀佛,专念故得见之。即问持何法得生此国?阿弥陀佛报言:欲来生者,当念我名。”就像《般舟经》所说的,那时候四众不须要天眼就可以彻见十方,不须要天耳就可以彻听,不须要神通就可以到他方佛刹。“不于此间终生彼间”,不是非死后才能够生到那个国土。“便于此坐见之”,就在座上实现了这些事。“佛言”,释迦牟尼佛对大会说:你们四众在这个法会上,就在娑婆世界——北京城这个地方念阿弥陀佛,“专念”,要老念、心中专一的去念(不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就见十方一切诸佛。“阿弥陀佛报言”,就是阿弥陀佛说的话:“欲来生者,当念我名。”想生到我这个国土的,你们要念我的名字。

说到名字的功德,道绰法师也是禅师,他讲两个譬喻非常好,说总在这持名有什么用啊?⑴人要是被狗咬了,治的方法就是拿虎骨(还配点别的药),去按摩咬的地方就可以好。但是虎骨不常得,尤其是过去交通不方便,哪有虎骨?得不到虎骨怎么办?就用手按嘴里念:老虎来了……,一样可以治狗咬。⑵他自己亲身试验过,说脚扭了用木瓜(木瓜属于药很香的)烤一烤、揉。那买不着木瓜怎么办?就把手搓热了揉那个不舒服的地方,嘴里念:木瓜来了……,这么就好了。他就说这名字的作用。这些事相之中都包含了极深的理,这个理一时还不容易全接受,但是这个事,我们至少可以相信道绰这样的大德用不着撒谎,他说亲身经历,必然是真实的。他说这个骗人又有什么好处?这样的大德,我们净土宗的四祖,善导大师的师父。日本人对善导就看得跟阿弥陀佛一模一样,尊敬极了。所以“欲来生者,当念我名”。因为念佛三昧称为宝王三昧,“住深禅定,悉睹无量诸佛”也归到念佛三昧,所以知道持名功德不可思议,一乘愿海不可思议

 

“于一念顷,遍游一切佛土”。这“一念”指的是时间。这个时间的长短有四个说法,为了简单好记,现采取《智度论》和《探玄记》的说法,一念是一个刹那。一弹指就有六十个刹那。一个刹那里头,《仁王经》说有九百个生灭。《往生论》说有一百一个生灭,有很多的生灭。所以往往有人说我已经离念了,我入了禅定什么都不想,那只是什么都不想了,不可以说我心中已经不动念了。你能见得着这一弹指之间的一个刹那吗?你更能知道这一个刹那中有一百多个生灭吗?完全不可知、不可见、不可感觉。你怎么知道它没有?这就像那个电锯,一开之后那锯条飞转,可是你看不着有东西动,只看见一个轮子,何以故?动的太快了,虽动你不觉其动。所以打比方就打急流水,急流水我们不太容易体会,你不觉得动。这个电锯大家很容易体会,那飞动你看不出有东西在动,当然你理解它是在动。但从肉眼看你知道它在动吗?不知道。“一念顷”,把“念顷”作为一个刹那,就是一念经历的时间,就是一弹指里头的六十分之一。在这样短暂的时间里,已经游了一切佛国土,所以打破了常识的时间概念。所谓毗目仙人拉着善财的手,善财就经过了无量无量的世界、无量无量的劫,做了好多好多的事了,等到毗目仙人把手一放,他一看,就在原地没动窝,还是刚才那个时候,就好像人做梦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