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书坊

《无量寿经讲座》18(德遵普贤第二)

2016-01-26 13:55:17 点击数:

 


黄念祖居士1988年讲于北京 中国佛学院

 

 

“游步十方,行权方便。”此二句赞大士的权德,权德就是用。安住于如来果德的本体之中,就是如如不动之义。“游步十方”,极乐世界圣众不起于座而分身尘刹,化度十方世界一切众生。所以大家不要在不动之中,体会就是在那枯坐;一看见在行动,就认为都是在闹,这就打成两截了。“游步”,就是旅游、周游、游化的意思。十方就是四方、四隅和上下各方,指的是空间,一切地方。“游步十方”,就是周游一切。所以从极乐世界到我们这儿十万亿佛土,打个来回,就一顿饭的时间。极乐圣众游戏神通,自在游行,到各方佛国去赞叹、献供养、闻法;十方的一切菩萨圣众,也都到极乐世界去听弥陀说法。彼此都是游步十方。“行权方便”,权字对实而说。权是权宜、权变。俗话常说“有经有权”,经就是常规,权就是变通。一个人应“通权达变”,不死守于规章制度。孟子说男女授受不亲,这是古时的礼节;所谓“嫂溺援之于手”,嫂嫂掉河里了,你用手把她拉出来可以不可以呀?你若死守礼节,说男女授受不亲,我不管,那岂不是天地间最蠢的人?这是“行权方便”的意思。所以戒律也是如此,佛的戒律都通权达理。有很多说这个戒律实行不了,要废除,这个话恐怕都不成立。都是极合情理的,怎么就不行了呢?实际上是你不研究。《法华文句》解释:“方者,法也;便者,用也。”粗浅来说,方就是方法,便就是方便。你要有切实便利可行的方法,让众生真能解决问题,叫做方便。《法华玄赞》解释:“施为可则曰方(你所做的,可以作为一个法则叫做方)。善逗机宜曰便。”逗机,就是说法的人能行权巧,把对方的灵机逗发出来。善于逗发,或者针对,逗发比针对还要高一点。针对者就你已达到这个程度,我在你这个情况之下给与提高。逗呢,你本身连这个程度还不够,我能有一种权巧,使你达到了这样的一个基础,这个基础是我逗出来的,能再给你提高。所谓“观机逗教”,观机,一看就知道你是什么根机,而且我可以把你现在还没有发动的、没有达到的情形给你逗到这个情况,我在你这个水平之上,再给你接一下。所以“善知识难遇”。真正作为善知识者,那也应当能“善逗机宜”。尤其是禅宗,要叫他开悟,很多是逗出他的机来。

例如禅宗,德山与龙潭夜间谈话,德山刚出房门,说外面太黑,就回来,于是龙潭就点着一根纸煤子递给他。德山刚一接,龙潭“噗!”一吹,纸媒子灭了。这就是逗他的机。忽然间一下子,德山当下就恍然大悟了。因为他正想接这个纸煤子,谁知又把纸煤子给吹灭了,完全不可理解,所以他的思想就断了。这就是逗机,也就是方便。所以《净影疏》说:“化行善巧,随物(对象)所宜,种种异现,名权方便。”所行教化非常善巧,随着众生根器与环境的不同情况,分别传授种种不同修行方法。所以孔子弟子来问仁、问孝?各人所问,他回答各个不同,这个叫做宜。我恰恰是对你的病,应病与药。所以大夫跟药铺就不一样,药铺只是说这有什么药丸,大夫就根据你的脉,给你开方子,各个方子是不同的,这个是异。随物所宜而有种种不同与之相应的所现,这个叫做“行权方便”。《大集经》说:“能调众生,悉令趋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名方便。”真正佛教徒帮助众生,那就严格一点,你要能说出来让众生都能够趋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样一切的都称为方便之法。那么这个随物所宜、种种异现干嘛呢,还是叫他趋向三藐三菩提。所以我们把以上的注释汇到一处,对于这个就很清楚了,“游步十方,行权方便”就是:普遍周游一切世界,用一切善巧、稳妥、方便之法,能够妙契或逗发众生的根机,把他们引导到究竟的果觉。

“入佛法藏,究竟彼岸”。会中诸大士都是“入佛法藏,究竟彼岸”。“入”,《嘉祥疏》解释是“解契宗源”。契是契会,解是理解。大开圆解。所解契会到佛教宗旨的本源,叫做入。《净影疏》说:“证会为入”。证,信解行证的证;会,契会,叫做入。“入”字,就是契会证入的意思。与《法华》“入佛知见”是同一个入字。“藏”,《嘉祥疏》说:“名理为藏。”这就是说,理的名字叫做藏。理是理体,就是实际的本体,这就是藏。所以“佛法藏”就是佛法的法性的理体,理的本体。法性中自然含藏无量的性德,本性本有的妙德就称为性德,所以这个“藏”既然是理体,它就含有无量的性德,因此称为佛法藏。又法性中含摄一切佛法,所以叫做佛法藏。“入佛法藏”就是契证法性的理体,其中包含无量的性德,含摄一切佛法。所以“入佛法藏”就是《法华》中“善入佛慧,通达大智”。入了佛慧,就是“入佛知见”。《甄解》有个解释说:“如来一切功德宝藏,佛果功德也。此之功德大宝海,说言佛法藏,即是佛所得一乘也。”如来的一切佛果功德的宝藏叫做大宝海,这个宝海叫做佛法藏,也就是佛所得的一乘妙果。一切众生究竟皆是大白牛车,一乘,都成无上正等正觉。根据《甄解》,会中的一切菩萨都已经入了佛的法藏,入了佛的功德之海了,证入如来一乘(一切众生普成无上正觉)果觉,因此全是大权示现,是从果向因(在果位上他向因位),已经入了如来一乘的果海,还不舍因地的修行,示现在法会中,赞助释迦牟尼佛,宣扬净土法门。

“究竟彼岸”,波罗就是彼岸,波罗蜜是彼岸到。又《涅槃》云:“彼岸者,喻如来也。”彼岸就是如来,证到如来才真是达到彼岸。《智度论》云:“以生死为此岸,涅槃为彼岸。”烦恼是中流。慧远大师《净影疏》解释“究竟涅槃”说:“彰果毕竟,涅槃彼岸,到名究竟。”彰明、表明所得的果觉,是彻底的、毕竟的。到达涅槃彼岸,证入如来果海,就叫做“究竟彼岸”。“涅槃”可以翻成“圆寂”。圆寂两个字涵义很深,“德无不备叫做圆,障无不消叫做寂”。“圆”是圆摄了一切功德;“寂”是寂灭,不为一切烦恼所碍,叫涅槃,也叫圆寂。所以得果毕竟,怎么是毕竟的果呢?这涅槃彼岸到了,就是究竟。“入佛法藏,究竟彼岸”,同指证入佛的一乘大功德的宝海,契证了佛所得的涅槃。前后诸师之说,可以互通。

彭际清居士说:“‘行权方便,入佛法藏,究竟彼岸。’三句义中,全摄净土法门,菩萨一切所行,不离方便。以方便故,取于净土,得常见佛。以见佛故,闻法修行,入佛法藏,圆满觉心,究竟彼岸。若无方便,无量行门,终不成就。如《大般若经》云:‘是菩萨由与般若波罗蜜多相应故,从此处没,生余佛土。从一佛国,至一佛国。在在生处,常得值遇诸佛世尊,供养恭敬,尊重赞叹。乃至无上正等菩提,终不离佛。’当知欲不离佛,须以念佛为因。如《华严》十地,始终不离开念佛。”彭二林解释说:“行权方便,入佛法藏,究竟彼岸”这三句,完全摄了净土法门。因为菩萨要救度众生的一切所行,都不离开方便。没有方便怎么能度众生?说一切一切,知众生根机,观机逗教,让他得到利益,都要行权方便。度生最方便就是要取净土法门,只有净土法门众生才能普度。现在不是摆得很明显,禅宗过去盛极了,唐、宋代的时候天天有人开悟,可现在茫茫十亿人口之中,找个把开悟的很难,恐怕谁也说不出,听谁说过哪位法师、居士、活佛真正开悟了?再有,密宗现在乱极了,到处是陷阱,不但不能超脱,恐怕反而要降了。要说研究教什么,是必须得研究,但是研究之后怎么起行?讲唯识观,也可以这么观,但真正问题来了,看到动心的地方,你说这就是我识佛显现,把这句话念一百遍也没用,观不成了,还是被它转跟着跑了,这个事不容易。方便就要取于净土。取于净土有什么好处?你还是个凡夫,见惑思惑都在,可是一往生就可以常见佛。所以《大乘起信论》,弱鸟就是缠枝。羽毛未丰的小鸟,不能离开树枝飞得太远。你不能离开佛,老在佛的左右。而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现在说法。“以见佛故”,闻法之后就如说修行,必定“入佛法藏,圆满觉心(三觉圆满),究竟彼岸”。必定成就补处菩萨。如果没有方便,你无量的行持、种种的善行,“终不成就”。这一点彭居士话说得很深刻。他引《大般若经》(《大般若经》六百卷,最大的一部经了):“是菩萨由与般若波罗蜜多相应故,从此处没,生余佛土。从一佛国,至一佛国。在在生处,常得值遇诸佛世尊,供养恭敬,尊重赞叹。乃至无上正等菩提,终不离佛。”《大般若经》这大智慧,所讲的也是如此。我们现在只有这个路,“般若为导,净土为归”。般若是我们的引导,净土是归宿。菩萨因为跟般若波罗蜜相应,就可以从一处没了生到别的国土;从一个国土到另外一个国土,生生处处所在的地方常能够遇见一切佛世尊。因为他有般若之功力,供养恭敬,尊重赞叹,乃至于最后得到无上正等菩提,中间始终不离开佛。这就说明不离开佛的重要。所以要不离佛,须以念佛为因,这就归到念佛了。如《华严》十地,地地都说不离开念佛。这一段彭二林有所发挥,他说这三句,全是说了净土法门,我们要行菩萨道度化众生,要有所方便,而最殊胜的方便就是教人念佛,而且是净土法门四种念佛中方便中的方便。所以密宗“大悲为根,菩提为因,方便为究竟”。密宗的出发点,也就是它的根本,也就是它的究竟。跟《华严》一样,悲心是根本。所以我们跟修罗不一样的,就是他没有悲心、我们有悲心。修罗的神通很大,跟天打仗,天常常打不过。他也很善于辩论种种,就是缺乏悲心。大悲为根,菩提为因。要以发菩提心作为因,种什么因得什么果,有了根、有了因,究竟就是方便。我们要修持是为了要度他,为了要实现度他就必须有方便,所以方便是究竟。还有,密宗《大日经》里头“如实知自心”。跟禅宗也没有两样,如那个实际知道自己的本心。所以后世的密宗,不但是现在,过去也是如此,都以得了一些神通、一些小法,就以为这个来炫耀,其实都是忘了密宗的根本,根本就这几句话:“大悲为根,菩提为因,方便为究竟,如实知自心。”那么这个也是很难,所以最胜的方便就是念佛。

愿于无量世界成等正觉。舍兜率,降王宫,弃位出家,苦行学道。作斯示现,顺世间故。以定慧力,降伏魔怨。得微妙法,成最正觉。天人归仰,请转法轮。

上段末二句“入佛法藏,究竟彼岸”,是赞叹诸大士的实德。现在所讲的“游步十方,行权方便”,以及这一大段:“愿于无量世界成等正觉。舍兜率,降王宫……无量诸佛咸共护念”,都是赞叹这些大士普于十方世界,示现八相成道殊胜的权德。

“愿于无量世界成等正觉”。这一句表明会中菩萨为度众生,所以愿到十方无量无数的世界去示现成佛。《普门品》:“应以佛身得度者,即现佛身而为说法”,也正是这个意思。其中“愿”是誓愿,依据《法窟》中说:“于出世道希求为愿。”对于出世之道有所希求,叫做愿。因此有愿必满。“世界”,“世”表时间,就是过去、未来、现在,叫做三世;“界”表空间,就是十方。“等正觉”见《唐译》,是为新译。《魏译》是等觉,是为旧译。等觉有两个涵义:⑴等觉是菩萨之极位,超过十地了,是菩萨的最高位子,就要得到妙觉的佛果了,称为等觉,他的智慧功德就跟佛的妙觉相等相似了。已经是十四的月亮,比十五还差一分,但是就很接近了,所以叫做等觉。昙鸾大师说:“望于妙觉犹有一等,比下名觉,故名等觉。”和妙觉相比还差一点点,所以就叫等;但比十地的觉悟都高了,所以称为等觉。⑵等觉就是佛。也是昙鸾大师《往生论注》说:“以诸法等,故诸如来等,是故诸佛如来,名为等觉。”诸法相等,所以诸如来平等,因此诸佛如来叫做等觉。龙树菩萨在《大智度论》也说:“诸佛等,故名为等觉。”所以等觉两种涵义,可以是等觉菩萨,也可以是佛。日本的《会疏》说:“等觉有二义:一、如来名等觉。二、一生补处位。”我们过去的注经家于此经文,也有两种说法。“愿于无量世界成等正觉”,一个说,这是等觉菩萨,可以在十方来示现成佛;一个说,已经是如来了,是从果向因示现八相,是成佛后的力用。总之,大觉的妙用,本来不可思议,而且会中菩萨众多,也就有可能只是在等觉菩萨位的,也有已经是成佛位的。这两说都对,不妨并存。通常等觉是低于妙觉的菩萨,在本经中等觉是佛会中菩萨到十方示现成佛。

“舍兜率,降王宫……”,这是八相成道。释迦牟尼佛就示现了八相成道。有八相:从兜率天下来,入胎,出胎,出家,修行,成道,降魔,转法轮,般涅槃八相,叫八相成道。示现八相成道,是什么样境界的修行人所能达到的,我们常常以为示现八相成道,这都是究竟的佛了。有五个位次:⑴十信满心满位,就能示现八相。像《起信论》、《华严贤首》。就是《楞严经》观世音菩萨的《耳根圆通章》,许多注经家说观音这个时候,也只是达到圆教的初住,十信满心。可是观音说:“应以佛身得度者,即现佛身而为说法。”所以十信满心就可以示现佛。相当于《占察经》说四种作佛中的第一,“信满作佛”。信心圆满,可以示现佛。⑵《大集经》中“灌顶住”,那就到第十住了,住的圆满了,能于无佛的世界,示现八相。相当于《占察经》的第二,“解满成佛”。信解,解满了成佛。⑶《仁王经》初地,可以示现八相。相当于《占察经》的第三,“证满作佛”。⑷在《入如来智德不思议经》,到了一生补处,示现八相。我们所体会的往往是这个位次,一生补处到咱们世界来示现八相成佛了。相当于《占察经》的第四,“功德行满,行满成佛”。⑸《华严不思议品》:“诸佛念念出生智”,这是佛后得智,出生八相示现。所以前四种是因中的示现,还没有到究竟;第五种是已经成佛之后的功用,再来示现八相成道。我就请问我们释迦牟尼佛是哪一种?释迦牟尼佛正是最后这一种。所以如《法华经》说,世间上都以为我是在树下才成佛,不知道我成佛以来,已经经过不可说不可说、多少多少尘点数劫以前我老早成佛了,只是为中下之根示现八相成道。实际,释迦牟尼佛无量劫前就成佛了,所以正是这第五种。本经中所说的这些大士(我们说是从果向因),也有很多示现八相是佛后。按我的意思,这五位不妨都有。因为十方来会的菩萨无量无边,种种情况不一,虽然一切平等,平等中不妨有差别,不妨有的是位后、有的是位中、有的是位前,但是五个阶位都能示现八相成道。

八相成道”,是本师释迦牟尼佛与一切诸佛示现成道的通常途径我们所说从释迦牟尼佛到弥勒之间不再有人成佛这是指不再有用八相成道这种方式来成佛的但不是说在这个期间一切众生都不能成佛了八相这个内容还有不同依照嘉祥大师所说“舍兜率就是第一相“降王宫是第二托胎第三出生两相“弃位出家苦行学道”是第四相出家“降伏魔怨”是第五相降魔“成最正觉”是第六相成道“请转法轮常以法音觉诸世间”,这以下很大一段都是第七相转法轮到了最后“于此中下而现灭度”就是第八相灭度来会的菩萨都要到无量世界去示现八相成道的佛

“舍兜率”,是从兜率天下来。这个音可翻成“兜术”、“睹史多”。意思有:妙足、知足、喜足等等的意思,是欲界的第四天,但特殊的是有兜率内院。兜率内院才是道场,弥勒大士是在兜率内院说法。因此有的生兜率内院的人,没有进内院就被欲界天这种天人的生活所迷,就不进内院了。所以求生兜率内院也是非常殊胜,但是多一点这样的危险,不见得都能进内院。古时候有三个人结伴修行,说谁要到兜率内院一定回来给没去的人送信儿,证明一下增加他的信心。其中一个死了一直没有信儿,第二个死了之后过了一年,来给他送信儿。他说:我真生到兜率内院了。他说:你怎么才来?他说:我去了马上就来了。兜率天的时间跟咱们这时间不一样,他马上就来可是咱们这等了一年。他说:那位呢?那位到了兜率天玩去了,没进内院,也没有资格回来送信。所以有的不见得能进内院。《普曜经》云:“其兜术天,有大天宫,名曰高幢。广长二千五百六十里。菩萨常坐,为诸天人,敷演经典(在那儿说法)。”《佛地论》说:“睹史多天,后身菩萨,于中教化。”后身菩萨,就是一生补处菩萨。在兜率内院中教化众生在说法。此界过现未三世之补处大士,都在兜率内院补佛位,都从此天下来降生到王宫、出家、修道、成佛。

“降王宫”,降生于王宫。《因果经》说:摩耶夫人看见菩萨乘着六牙白象从空中来,从右胁进入自己身体,仍可从腹外看见菩萨在腹中的情况。《涅槃经》说:从母摩耶而生,生下来自己就周行七步,并且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说:“天上天下,唯我独尊。”《净影疏》说:于十方周行七步,表示大丈夫奋迅之力。所谓“大雄宝殿”!我们这是大丈夫事!“唯我独尊”,这个“我”字不是我相的这个我,是离相的真我。

“弃位出家,苦行学道”是第四相。《魏译》说得很详细,释迦牟尼佛看见老人、病人、死人之后,于是决定出家,舍弃眷属,骑着白马越城而去。出家学道后,端坐树下,苦行六年,一天只吃一麻一麦(一颗庄稼)。我们看到那个像,画着一个人端坐,像是包了一层皮的骷髅,那就是太子苦行学道时候的像。

“作斯示现,顺世间故”。以上两句,出自《唐译》。深显《法华》玄旨。这一切都是示现。释迦牟尼佛无量劫前就成佛了。上述降胎、出家修道等等,都是为了随顺世间而作的示现。《法华·寿量品》中说,一切世间无量的天人及阿修罗,都说释迦牟尼佛出了王宫,到了城外,坐于道场,成就佛果。然而善男子,我(释迦牟尼佛)实在是成佛以来,无量无边百千万亿那由他劫。因见众生乐于小法,“德薄垢重”,智德很薄,垢障很重,对于大法不能信受。为了这种人,我示现少年出家,后来成佛。可是我实在是成佛以来,久远久远、无量无边那由他劫。我一直都是用方便教化众生,令入佛道。为了教化,只好示现刚刚成佛。这个地方就跟《法华》相合了。现在很多人乐于小法,就根据人类所有的一点点记载来考证,什么是真的、什么是假的,对于从龙宫中取出《华严》、《楞严》,都不能相信。

“以定慧力降服魔怨”是第五相降魔。“魔”者是魔罗的略称翻译为障碍能给修道的人作障碍。又翻为杀者他是破坏人行善使人放逸来断人的慧命所以翻译为杀者。又翻为恶者因他有很多的爱欲。魔有四种《净影疏》讲:⑴烦恼魔贪嗔等烦恼都是魔。⑵阴魔色受想行识都是魔。⑶死魔破坏人的命根。因为有善知识一死就不住世了;还有发心修行之后一死就不能继续了。⑷天魔专门破坏别人行善。他不愿意大家成道一是妒忌怕将来你比我强;再有你成功后会教化很多人他魔的徒众就少了他要保持扩充他的势力就不希望别人成功。有人就批评现在是群魔乱舞所以大家很要提起正念。不过不要怕降魔才能成道这八相成道里头首先要降魔。本经中所说的是天魔。《婆沙论》:菩萨在树下的时候魔现了很多美女来诱惑但这些魔女一走到释迦牟尼佛的跟前自然变得很丑陋她幻化的那种冶容艳色、媚态淫姿都不见了。后来发动魔军武力相迫放箭投石种种武器来相逼害;谁知菩萨觉察后立即入定这些兵仗在佛身前自然停在空中尖端都变成莲花。《大智度论》:“菩萨智慧力故大破魔军。”魔无所施其伎俩就败退了。佛并没有要跟魔斗法之心。所以提婆达多那时候害佛放五百醉象(象喝醉时最厉害)出来要把佛和弟子都踩死。提婆达多是佛的弟弟他修道得了五神通还起这样的心。他教阿阇世王杀父亲、杀母亲。现在大家很羡慕神通还有奇异功能这不是根本。你看看提婆达多多好的例子得了五神通那比现在的奇异功能强一万倍但是于事无补。神通不管事。五百醉象出来之后佛一伸手就现出五百个狮子一个象前面有一个狮子醉象虽然是醉看见大的狮子也不敢动了所以佛就没有被害安然入城。人来问佛:佛说我并没有起个思想要现五百狮子降服醉象自然嘛。所以佛降伏了这些魔军之后当时魔王就问佛:你有什么功德竟有这么大本领?佛说地神乃知。问地神地神说:我们这个地球上没有一块土地不是释迦牟尼佛为众生流血舍生命的地方。地神做了证明魔就没话说了。由上可见菩萨不是以神通战胜魔军而是以定慧之力降服魔怨。怨就是怨家有冤有怨。这就是第五相降魔。

“得微妙法,成最正觉”是第六相成道。《维摩诘经》说:“微妙是菩提,诸法难知故。”解释微妙就是菩提。菩提就是实际的理体,当人的自性和佛的知见妙理,这不是语言分别之所能知,所以诸法难知。《净影疏》说:“理是妙法,由得此法,故成正觉。”指出“妙法”就是理体,由于显现了这个本体,所以成正觉。所以,“得微妙法”就是证得了理体。入了佛的知见,究竟了菩提,所以成正觉。这就是成道了。《长阿含》说:“如来大智,微妙独尊。”如来的无上智慧是微妙独尊。所以“得微妙法”者,就是契入如来的佛智,入了实相的妙理,证了真正的菩提,所以成正觉。正觉,就是如来的真实智慧(智慧就是觉悟),所以成正觉。“成最正觉”,尊崇佛的觉悟是无上圆满究竟的,所以称之为最。《释迦谱》说:“得无上正真之道,为最正觉。”是真正得了无上之道,称为最正觉。没有更超过于这个的。《会疏》说:“觉中为最极(登峰造极了),故云成最正觉。”“成最正觉”就是究竟成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