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书坊

《无量寿经讲座》17(第一品·第二品)

2016-01-26 13:55:17 点击数:

 

 

黄念祖居士1988年讲于北京 中国佛学院

 

 

现在慈氏在兜率天内院,称为补处。在兜率天的四千年之后到人间成佛(兜率天的四千年是地球的五十七亿六百万年),福德最胜,那时人的寿命很长,福德很好,不像释迦牟尼佛这样。三会龙华,度生的事业就圆满了。有人说咱们现在不成功不要紧,现在修过佛的人,等弥勒菩萨来,龙华会上都把大家度脱。但是你要等五十七亿六百万年,这一段时间你要轮回六道,天堂地狱去转,那就是不知道要经过多少生死了。

这三位大士作为法会的上首,因为这三位跟净土的缘特别深。首先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普贤行愿品》里头说:发了十大愿的人,“是人临命终时,最后刹那,一切诸根悉皆散坏,一切亲属悉皆远离,一切威势悉皆退失,辅相大臣、宫殿内外、象马车乘、珍宝伏藏,如是一切无复相随。唯此愿王不相舍离。于一切时引导其前,一刹那中即得往生极乐世界。到已,即见阿弥陀佛。”一个人到了临命终时,自己的六根都败坏无用,自己的名望、威权、势力、学问全等于零;所有的财宝、产业、心爱的珍品、可靠的亲信,没有一样再能伴随自己;当此之时,唯有自身的愿王不舍离自己,在一切时中引导自己往生极乐,面见弥陀。一部《华严》最后归到〈行愿品〉,〈行愿品〉导引我们发愿往生极乐,这就是一代圣教的指归。普贤大士又说:“愿我临欲命终时,尽除一切诸障碍,面见彼佛阿弥陀,即得往生安乐刹。我既往生彼国已,现前成就此大愿,一切圆满尽无余,利乐一切众生界。”这就是法王长子普贤大士求生净土的发愿文。大智慧文殊是诸佛之师,也发了同样的愿,普贤菩萨愿文是七言,他的愿文是五言。《文殊发愿经》说:“愿我命终时,灭除诸障碍,面见阿弥陀,往生安乐刹。生彼佛国已,成满诸大愿,阿弥陀如来,现前授我记。”两位大士都发大愿求生极乐。所以这两位菩萨在会中列为上首,普让大家崇仰文殊的大智、普贤的大行;要信大智、入大行。见贤思齐,学习先圣,我们也要导引众生同归极乐。

弥勒大士在《大宝积经》问佛:“若有众生发十种心,随一一心,专念向于阿弥陀佛,是人命终当往生彼佛世界。世尊,何等名为发十种心。由是心故,当得往生彼佛世界?”这就是弥勒大士请佛开示念佛往生法门。而且本经的后半部,佛就把这个经嘱咐给弥勒菩萨,并说这个经是一切诸佛所赞叹的广大微妙法门,付嘱弥勒:“汝等作大守护,为诸有情长夜利益……当令是法久住不灭。”守是守护,护是护持,所以守护亦即保护与护持的意思。现在上面加一个“大”字,这就超越常情,更有殊胜的涵义。简单说这个大字有四义:⑴法大。这是世尊唯说,普令众生得度之法。⑵益大。普被三根,究竟方便,横出三界,直证不退。⑶愿大。所以弘赞净土之一言一行都会归弥陀愿海。⑷智大。于此法门信受弘扬,实因希有智慧。所以弥勒接受世尊的嘱咐,他必然在龙华会上演说本经,并且尽未来际常说本经。

“贤劫”,就是现在我们所在的时劫。咱们这一劫中,这个世界有一千尊佛相继出世,这是非常希有的殊胜情况,所以叫做贤劫。有的劫里一尊佛也没有。根据《佛祖统计》,第一尊佛叫作拘留孙佛,第二尊叫做拘那含牟尼佛,第三尊迦叶佛,第四尊释迦牟尼佛,以后还有九百九十六尊佛。但是这一尊佛到下一尊佛之间,间隔的时间很长,例如刚才说世尊与弥勒之间是五十七亿六百万年,时间很长。可见世界上有佛的时候少,没有佛的时候长啊!所以我们不要错过,当前这个最宝贵的机会。

“及贤劫中一切菩萨,皆来集会”。贤劫中未来有九百九十六佛,现在还都是菩萨,他当然包括在“皆来集会”的一切菩萨里面,并且还包括此外的一切菩萨。贤劫未来诸佛全部莅会听法,也都和弥勒一样同受世尊大悲慈父衷心的嘱托,弘扬护持如来无上心宝——净土法门,永为众生照破长夜黑暗的明灯。普令离苦得乐,契入本有的寂光真净(常寂光土强名为法身佛的国土)。

上一品六成就。一万二千比丘超越别的经典,这个同于《法华》;普贤最为上首,同于《华严》。所以表示本经跟圆教最高的两部经,《法华》、《华严》是同等的。

德遵普贤第二

本品是第一品的继续是通序中“众成就”的补充。不但是补充数量更重要的是会众崇高无比的功德所以都是“德遵普贤”。无边的圣众完全都是尊重修持普贤大士的德行。普贤之德说不能尽他是华严的长子。在华严会上佛是法王听法的人之中普贤为长子长子就是法王继承人。普贤无量无边功德的心中之心、要中之要就是普贤菩萨殊胜的十大愿王导归极乐。这是《华严》大经的指归。《华严》是经中之王经中之海那是共遵现在来会圣众都是遵修普贤之德当然都是遵修“十大愿王导归极乐”

又贤护等十六正士,所谓善思惟菩萨、慧辩才菩萨、观无住菩萨、神通华菩萨、光英菩萨、宝幢菩萨、智上菩萨、寂根菩萨、信慧菩萨、愿慧菩萨、香象菩萨、宝英菩萨、中住菩萨、制行菩萨、解脱菩萨,而为上首。

这一品首先补充了贤护等十六正士。“正士”的涵义根据日本的《甄解》:“‘正’谓正道‘士’谓士夫。在家之称。此等大士外现凡形(外现跟凡夫一样)。内深达正道故居家名为正士。”正士跟大士都是同等的但正士是在家菩萨。日《会疏》说:“十六正士者《文殊师利严净经》言:‘菩萨八万四千及十六正士’。则明知正士之名云居家菩萨。”他就比《甄解》讲的更清楚所以正士是在家菩萨。至于“十六”密宗用十六来表示圆满无尽。在《出生义》里头讲有恒河尘海的数量把其中标举十六位那么尘沙的数也不出这十六位了所以十六正士就表示无量无边的正士。

“贤护”正士,梵名“跋陀和”翻成贤护、贤守、贤首和善守。这些名号经论中常见。《思益经》说众生只要听到他这个名字,就必定要得三菩提——自觉、觉他、觉行圆满。名号有如此的功德,所以叫做善守。闻名就得功德,正是善于守护众生,所以称为善守、称为贤护。《大方等大集贤护经》以贤护为名。当然居士是俗人,有的人就很轻视居士,也是自生分别。佛在世的时候,维摩诘居士就是金粟如来的化现,诸大菩萨都不敢去问话,只有文殊说我勉强去试一试。像贤护居士就是出生在人间,是这么殊胜的大菩萨。在《贤护经》里头说:“王舍大城有优婆塞(这是居士),名曰贤护,为众上首(在大众中的上首)。”《大宝积经》有〈贤护长者会〉,佛说贤护长者种种快乐的事:“其受于快乐果报,虽复忉利帝释天王犹不能及,况复人间。”说他虽然现在人间,所享受的福报不但人间不能比,就是忉利天王帝释都比不上。《名义集》里说:“跋陀婆罗,翻为贤护。自护贤德,复护众生故。或云贤首。以位居等觉,为众贤之首故。”“跋陀婆罗”,这是原来的名字。翻译为贤护,不但自己护持自己的贤德,并且也护众生,所以名为贤护。又称为贤首,因为位居等觉,是一位等觉菩萨,是贤中之首。贤护正士虽示现为王舍城中父母所生的人,只是一个普通的人身,但他实证是一位等觉菩萨,已超十地,再进一步就是妙觉了(只有最后一分生相无明没破),就与佛相等了,为众贤之首。贤护正士示现为生在王舍城的一个普通人,但已是证到了等觉的在家菩萨。这是维摩诘之外又一个极殊胜的在家人。听到他的名字,就必定可得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三种菩提。这一史实十分重要。还有《般舟三昧经》说跋陀和菩萨,就是贤护菩萨,是念佛三昧的发起人,这就和净宗更有因缘了。他亲见了阿弥陀佛,所以他为众上首,参加法会帮助释迦牟尼佛来宣扬念佛三昧的无上法门。念佛三昧是一切三昧中之王、一切三昧中之宝,所以称为“宝王三昧”。

“善思维菩萨”等。《四童子经》说善思维、慧辩才、观无住、神通华,是他方世界菩萨应化托生印度,成为在家菩萨。《佛地经》说光英、智上、寂根、愿慧,《月灯三昧经》说香象,二经共指五位正士是他方世界的大菩萨,来到这个世界听受《无量寿经》,助佛弘化。从贤护到香象共十人都有经典作为根据,其余尚有六人未经经典提到,但古德说其余六人也都是他方大成就的菩萨化现,现在家身来到此界听经与助佛弘化。

本经超出常情,特别标出十六正士在家菩萨作为大众上首,这就表示净土法门特别适合于在家人修持。因这个法门契合于当前及将来的社会情况。科学越发达,物质世界的发展越快,彼此间的竞争越残酷,要抢时间就越忙。越现代化,每个人所掌握的科技知识就越多,生活的节奏也越紧张。你还像上古之士远入深山去修行,一切事情都不过问(现在出家人还都要问问事),而只是自修,恐怕时代不允许了。所以一定有很多人不能出家,保留在家身分来为社会服务,并且还要继续修持,那么这种修持就以净土宗最合适。清末沈善登居士作了一部《报恩论》,赞叹《无量寿经》和净土法门,他说净土法门妙在“不离佛法而行世法,不废世法而证佛法”,所以当前就很契机。现在国家与社会要提倡都去出家也不行,所以必定要有很多在家人辛勤献身于种种岗位把事情办好,这就只有净土法门可在行世法的时候不必离开佛法,不须入山,不须闭关,不但上班能修,连上火线时也能修。只要所发是利他的心,所念的只须六个字、甚至四个字的一句佛号,就是净宗无上修持。每日十念,再忙的人也十分从容。所以不离佛法,把保卫国家、福民利众的大事都办了。只要是真纯的这样做去,你何必废除应行的世法,同样能契证佛法。现在国外已经把《无量寿经》做成了录音带,我在美国的时候,他们开着车就放,都可以听的是佛法。净空法师那时正在新加坡讲《无量寿经》,法会很盛,印度各处的法师都来听,外道也来听,听了之后他们很踊跃欢喜,要皈依正法。他们听到有(念老讲《大经解》)这个录音带,马上发愿要复制一千份,当时已经登记出去七百份了。种种的都在弘扬,你在厨房里做事,开车都可以听经、念佛。这一句佛,什么时候都可以念。那黄打铁就是在打铁的时候成功了。他这拉风箱,拉过去   “南无阿弥陀佛”,拉回来“南无阿弥陀佛”,打铁“南无阿弥陀佛”,一锤子一下,不离开佛法就行了世法,它简单。要念《楞严咒》恐怕就不行了,那要很长的时间,中间不能打岔。这就六个字,任何一个时间里头,抓着一个缝,就念了一句、念了两句,不离开佛法可以行世法,它无碍;而且不要废除世法就可以证到佛法。所以这是净土法门特殊之处,特别适合于在家人。因此《甄解》说十六正士列为上首,乃是“彰此法不以出家发心为本”,此说很有见地。

“而为上首”。普贤、文殊是来参加释迦牟尼佛法会中一切圣众的上首,是全体听经人的上首;弥勒菩萨是贤劫一切菩萨的上首;贤护等十六正士是会中一切在家菩萨的上首。大会圣众实是无量无边。当来贤劫要成佛的诸大菩萨都来参加法会了,以后这九百九十六位未来的佛都要弘扬净土法门。《月灯三昧经》说:“香象菩萨从东方阿閦佛,与那由多(即那由他)菩萨共来问讯释迦牟尼佛。”那由多应指一万万。由此可见,一位正士便与一万万菩萨同来,全会圣众实是无量无边。香象正士在阿佛便是同行菩萨的上首,可证十六正士的胜德大众同尊。

咸共遵修普贤大士之德,具足无量行愿,安住一切功德法中。游步十方,行权方便。入佛法藏,究竟彼岸。

“咸共遵修普贤大士之德”,是说一切圣众,无论是在家出家,共同遵守修习普贤大士的妙德。从这一句直到本品末后“不可思议”,都是赞叹上首普贤菩萨和会中一切菩萨的圣德。所以佛就是真语者、实语者,讲经种种也是如此。这经典很深,你把它讲的不足、讲的不够,或者某人之德很大,你把它说的很小,这是一种谤,叫“减损谤”。如过度的称扬,也是谤,叫做“增益谤”。佛教不说过分的话,这一切德都是如实而说。“大士”就是菩萨。“普贤之德”上品已经说了,就是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十大愿王:⑴礼敬诸佛;⑵称赞如来;⑶广修供养;⑷忏悔业障;⑸随喜功德;⑹请转法轮;⑺请佛住世;⑻常随佛学;⑼恒顺众生;⑽普皆回向。

这个愿王在人最后的时候,一切诸根败坏,什么都不行了,什么也不能跟着自己了,在这个时候唯有愿王不相舍离。于一切时在前引导,一刹那中即得往生极乐世界,就自然生在莲花之中,蒙阿弥陀佛授记。于是可在不可说不可说的世界,以无量的智慧,随顺着众生的心念广作饶益,能够在烦恼大苦海中救济众生(这是普贤大士之德),令其出离,皆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世界。这个十大愿王第十愿“普皆回向”,表示普贤菩萨名号中的普字;从第一个愿礼敬诸佛到第九愿恒顺众生,显出普贤这个贤字。永劫勤劳无有疲厌,从礼拜、忏悔,请转法轮,一直到恒顺众生,十大愿王永无穷尽,成佛后还在度生,显出普贤之普和普贤之贤。上品中提到《清凉疏》说:“果无不穷曰普,不舍因门曰贤。”穷尽果位的一切圣德,普皆成就。虽然得到无上成就,但不舍在因地所发度众生的大愿,仍示现菩萨身来救度众生,所以这是位后的普贤。普贤大士在未来不可穷尽的长劫中,永不间断的实现他的偈语:“我既往生彼国已,现前成就此大愿……普愿沉溺诸众生,速往无量光佛刹。”愿一切众生都到无量光佛刹,这样普皆回向,正是普贤大士大愿的结晶。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摄一切众生,正是“普皆回向”的本源——普皆摄受一切众生往生极乐世界。普贤大士十大愿王是以弥陀愿海作为归宿,也正和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中的第卅五愿互为表里。卅五愿说:“生我国者,究竟必至一生补处。”当前的弥勒就是一生补处菩萨,他必定要补佛位。所以往生极乐世界的一切众生,都必定达到一生补处,补佛之位,而且必定成佛。但是也有往生之后不在极乐世界成佛的,愿文说:“除其本愿为众生故,被宏誓铠,教化一切有情,皆发信心,修菩提行,行普贤道。”他有本愿为了众生,要被着宏誓的铠甲,到无量世界去教化一切有情,劝发信心,都修菩提道,同行普贤大士圣道。这类自愿来到秽土的人,“随意修习,无不圆满”。愿中普劝十方修行普贤之道,也即是导归极乐之道。生极乐后,若度生情切,就被着宏誓做成的铠甲,再返回此界救度众生,普劝一切众生同遵普贤之德,求生净土。

为什么只是遵修普贤大士之德,求生极乐?因为只有这一个法能给众生真实之利,能救众生的生死之苦。所以善导大师说:“释迦所以兴出世,唯说弥陀本愿海。”这也就是来会一切大众咸共遵修普贤大士之德的原因。

“具足无量行愿,安住一切功德法中。”上两句初赞参加法会诸大士的实德。佛教有权、有实,实属于本体,权属于利用。佛说三乘教法,是权巧方便之说。到了《法华》只有一佛乘,全是大白牛车,成佛之法。这就是“开权显实”,从权把实显示出来。若上来就说实,大家不能理解,也不能信受,所以必须权说。权说也十分必要、万分必要,没有权,大家也无从得到实。但是权毕竟还是权,最后佛是要把实话告诉大家,所以就显实了。其实权和实都是仁者妄生分别。“无量”者,《摄大乘论释》说:“不可以譬类得知为无量。”这个数不但无法具体说出来,并且也不可以用譬喻来比拟,就叫做无量。“行愿”,《清凉疏》说:“造修希求,目为行愿。”《观经》说:“是心是佛。”“作佛”就是“造修”的涵义。“造”就是“一切唯心造”中的“造”字,“修”是修持,所以“造修”是行动。“希求”,“希”是希望,“求”是愿求,所以“希求”是愿望。行动与愿望的结合就叫做“行愿”。“具足”,具是具有,足是充足,所以“具足”是圆满无缺的意思。一切都有了,不再缺少什么。“愿”,希求出世间叫做愿。所以有愿必满。一切众生生极乐世界这就是愿。愿就是四宏誓愿与十大愿王等胜愿。“愿以导行”,有愿才会有行动;“行以满愿”,有行才能满己所愿。行动像脚,愿像眼睛,愿来导引你的行动,行动来满足你的所愿,这两个是相辅相成的。“具足无量的行愿”,就是说这一切无量无边殊胜行愿都已具足,圆满无缺了。

或有人怀疑:参加法会无量无边的菩萨,或如位后普贤,成佛后再来;或是等觉,如同贤护;或从初地到十地;或者只是地前三贤(住位、行位、向位)。觉位有天渊之别,岂能各个都有圆满无量的“行愿”?此问很合情理,但未知净土是无上圆顿法门,超情离见。《普贤行愿品》说:“是故汝等,闻此愿王,莫生疑念,应当谛受。受已能读。读已能诵,诵已能持,乃至书写,广为人说。是诸人等,于一念中,所有行愿皆得成就。……能于烦恼大苦海中,拔济众生,令其出离,皆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世界。”这就是说,若人能受持弘扬《普贤行愿品》:“到极乐世界已,即见阿弥陀佛,……于一念中所有行愿皆得成就。”于一念中就可圆满所有的行愿。一念之间圆满一切愿,所以往生法门之殊胜难思,是圆中之圆,顿中之顿,只有《华严》的道理才能解释,是一位一切位,一真一切真,一圆一切圆,乃是最圆极顿的妙法。

《净土生无生论》说:“一真法界,即众生本有心性,此之心性,具无量德”、“故众生本有性体,即诸佛所证法身”、“法界圆融体,作我一念心。故我念佛心,全体是法界”、“而此心性,竖贯三际(过去、未来、现在),横裹十虚(方),佛法生(众生)法,正法依法,因法果法,一念圆成”。可见众生的心本具万德,即是诸佛法身,也就是法界圆融的妙体,所以佛与众生、正报(佛菩萨等)依报(国土)、因与果等等一切法,都在我介尔一念心之内,只要一念相应,一切圆满成就。所以这是无上圆顿之法,如斩一把丝,一断,一切丝都断。又如染物,一成,则染缸中的所有东西都已染成。是“一成一切成”,一即是多,多就是一。上品中说到文殊大士成为一切诸佛的父母,只因“了了见佛性”。《净土生无生论》说:“行者念佛之时,此心便是圆融清净宝觉。”此心是佛性,也是法身,所以念佛时就是相应时,一切圆满,丝毫没有欠缺。只有在圆顿教中才能理解这些,不然就只能像渐教那样。渐教像登山,也很好,大家也很适应。登山者,上一步就高一步,看得广一步;再上一步,又高一步、广一步;但是最后登到山顶所能看到的境界,在半山中你是不能知道的。净土法门是圆中之圆,顿中之顿,往生极乐世界,面见阿弥陀佛,佛说法一个相应,一念之间所有的行愿都得成就。所以这一切大士,都是到了果位而示现因地的,由于弥陀的善巧方便加持,都能成就超过十地诸圣的一切行愿。

 

“安住一切功德法中”,这一句应该与上句连读,意义才完整。本品开头这三句,是会中菩萨圣众不可思议功德的总赞,也是本品的纲。为了明解其中的深意,先把本句逐字注解一下。“安住一切”。《会疏》说:“德成不退,故曰安住。无德不具,故云一切。”“功德法”,指佛果位的无尽功德本体。《仁王经疏》说:“施物名功,归己曰德。”“物”指众生。因为我们布施所给的不光是人,放生就是布施给畜生,放焰口就是施鬼、还要救济地狱众生。我们把利益能够传给其他的一切含灵,这个叫做功。“归己曰德”,消归自己的称为德。所谓读经种种都要消归自己,不是只念经文上的那些话,而是要把圣意融化消归到自己的本心,这个叫做德。“功德法”,《净影疏》说:“功谓功能,诸行皆有利益之功,故名为功。此功是善行家德,故名功德。……德体名法。”“功”是功效,行善有造福众生的功效,所以叫做“功”。这个功效使众生得到真实之利,是你行善的自然结果,所以功效就是善行本有的家德,所以叫做功德。下来四个字更妙,“德体名法”,德的本体就是“法”。“法”者,梵云达磨,又叫“达玛亚”。达磨通于一切法,无论是大、小、有形、无形、真实、虚妄、是事物、是道理,种种都称为法。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法代表一切东西,也代表本体。这是《净影疏》所指出的“德体名法”。善行必有利生的功效,种种善行、种种功效、种种善行本有的美德,都是事,事相有种种差别,但事相必有同具的体性,那就是法性。所以《净影疏》说“德体名法”。法性就是有情与无情同具的体性(在有情就称为佛性),也就是法身。所以“一切功德法”就是诸佛无量微妙功德的本体,也就是法性和法身。在此安然常住,没有退失,就是“安住一切功德法中”。在种种行善利他的功德事相中,自心仍是寂然安住在万德本体法性之中,如如不动。自心虽远离种种差别,一心寂然,可是又“具足无量行愿”。于是这两句经文的意义更为深刻,就是《金刚经》“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安住一切功德法中),修一切善法(具足无量行愿),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也就是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大乘佛法种种妙义都在这两句之中。所以佛法很深,也全在当人,你自己深,所见就深;自己浅,所能领略的就很浅。“当人”,六祖说:“邪人行正法,正法也邪;正人行邪法,邪法也正。”所以“当人”很重要!这两句是总的,安住于一切如来无尽功德的本体,具足无量大菩萨的行愿,理体事用齐显,空边与有边全离,理不碍事,事不碍理,正显与会诸大菩萨的圣德。《唯识论》说:“法谓轨持。”法的意思就叫做轨持。轨就是轨范,“可生物解”。说一个东西,你就可以生起一种理解,就叫做能生物解。说“无常”,使人生起无常之解。持就是住持,不舍自相。一切法都有它的自相,各有其相。《会疏》说:“安住者,不动义。德成不退,故曰安住。无德不具,故云一切。”安住就是不动的意思。安住是什么?因为这个德达到了不退。退就变化了。不退就安住。没有一个德不具足,那就是安住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