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书坊

《无量寿经讲座》11(概要)

2016-01-26 13:55:17 点击数:

 


黄念祖居士1988年讲于北京 中国佛学院

 


幽溪大师的《圆中钞》云:“圆顿法门,亦必须先开圆解,而次修圆行。破三惑而方证圆果,以阶不退。今则但说彼土依正二报,以之为开解生信。七日持名,一心不乱,以之为造修行门。临命终时,即得往生,以阶跋致……故知此经为五浊恶世之无上醍醐。”这是一般的规律,修圆顿法是先悟后修,先要开圆解,不是凡夫这种理解。现在有很多人错会,以为我看书明白这个道理,我听了讲、查了《佛学大字典》,所有这些我都能讲得下来。讲只管你讲,你那解不是圆解。要悟!这圆解是属于悟,要先开圆解,然后才修圆行。这是“信解行证”,行怎么行啊?是在解之后的事情。你修了之后破三惑——见思惑、尘沙惑、无明惑,这三个惑次第断。一般就是先断见惑,证初果;然后思惑断尽,成阿罗汉;再断尘沙惑,成菩萨;无明惑断尽了,就成佛了。所以四十一品无明,断一品增高一位,这么证了圆果,那才真正是究竟不退了。“今则”《阿弥陀经》是怎么样呢?“但说彼土依正二报”,只说了极乐世界的依报正报,在这个里头让大家“开解生信”。这就没有说开圆解,不是这么要求了,对于这个你能理解、生了信心。《阿弥陀经》讲,若一日,若二日……乃至七日持名,能够达到一心不乱,临命终时就往生了。“以阶跋致”,就跟阿鞞跋致同等地位了。所以我们知道《阿弥陀经》(这只是《阿弥陀经》的注解,《阿弥陀经》跟《无量寿经》是一部经,《阿弥陀经》称为小本,《无量寿经》称为大本),是“五浊恶世的无上醍醐”。不须要开圆解就可以修,愚夫愚妇都可以修。例如照相机,有种叫傻子照相机,这要多少光圈,多少速度,距离准不准,这一切你都不用管,只要一按就拍好了,傻子都会用。那照相机是好是坏?照相机好啊!有多少电脑在里头,性能特别好,自动调制,不须要你考虑了。所以不能因为照相机外号叫傻子照相机,傻子也能用,就看不起它。越是根器不好的人能够得利,正说明这个法门的殊胜。所以《圆中钞》的意思,跟以上所引日本大德的说法相同。幽溪大师既然说这是无上的醍醐,那当然也就是契理契机(合乎大家的根机)最极圆顿的圣教了。

下面再引日本人的《秃钞》说:就顿教有二教二超。既然承认它是顿教,顿教里头还有分别。二教是哪两个教呢,一难行圣道之实教,二易行净土本愿之教。难行的圣道,就是讲佛心的(参究佛心)、真言(密宗)、法华、华严等等的教。这是顿教,但是个难行圣道,所以现在依这个成功的人很少。现在大家听说开悟的人很少,密宗成就的从解放到现在,大家知道所公认有六个人“即身化光”,但十亿人口几十年来才只有六位,不是不行,它难,这是难行道。其余都是如此。二超者,一种是竖超,一种是横超。《甄解》释云:“由自力修断,故名竖超。净土本愿,真实由他力故,超越成佛之法也。故名横超。……横超之顿,持名顿中之顿也。”完全靠自己的力量来修来断,叫竖超。但是净土,因为有弥陀殊胜的大愿,实际是靠他力。所以倓虚法师也判过教,说净土法门是他力门,果教派。真言是密宗的一部分,因为在密宗里殊胜的地方也是如此,是他力门,从果上起修的。“由他力故”,是超越成佛,超越常规而成佛,所以叫做横超。横超之顿,而持名是顿中之顿。所以在顿中有二教二超,有难行、有易行,净土法门是易行。有横超、有竖超,净土之法是横超,是顿中之顿。以上诸德咸遵善导大师之说(善导大师是唐代的大德,在长安城里几乎没有人不念佛,这就了不起。这感化力,所有供养他的钱都拿来写经,现在敦煌还找出来,很多都是他那时自己亲笔写的,还有请人写的经),判本经为顿极顿速、圆融圆满之教。如《甄解》称《无量寿经》是“专中之专(不是要成专家,是专门的学问),顿中之顿,真中之真,圆中之圆”。是“绝对不二之教,一乘真如之道也”这就赞叹到极点了,依日本大德的这些说法,那是极圆极顿了。

再看我们中国的大德《弥陀要解》《弥陀要解》虽然很薄那是蕅益大师从大光明藏自然流出的经典他九天写出这部书只花了九天的时间印光大师赞叹之极。《弥陀要解》说:“释迦一代的时教唯华严明一生圆满。而一生圆满之因则末后普贤行愿品中十大愿王导归安养且以此劝进华藏海众。嗟乎!凡夫例登补处奇倡极谈不可测度。华严所禀却在此经。而天下古今信鲜疑多辞繁义蚀余唯有剖心沥血而已。”释迦牟尼佛这一代教化“唯华严明一生圆满”只有《华严经》说这一生就圆满成就了。是靠什么来一生圆满它的因是什么呢?就是在末后《华严》最后一品《普贤行愿品》“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并且用这个法劝华藏的海会大众都同发心同往生极乐世界。他这感叹了“嗟乎!凡夫例登补处”一生补处现在弥勒在兜率他只要再到人间示现一下就成佛了所以称为一生补处菩萨。这个净土法门凡夫到了极乐世界就登了一生补处都如同现在在兜率内院的弥勒大士一样。这是“奇倡极谈”这种倡导是奇极啊!是登峰造极之谈。“不可测度”不是凡情所能够推测所能够考虑的。度是计度就是考虑之意。“华严所禀”《华严》所明十玄事事无碍境界“却在此经”。“而天下古今信鲜疑多”鲜是少。天下从时间上说有古有今就一直包括现在都是信的人少怀疑的人多。“辞繁义蚀”言语很多道理就不明白就像日蚀、月蚀道理不明白。“余唯有剖心沥血而已”这是蕅益大师的话我只有把心挖出来给你们看哪!很伤痛的话。古今都是如此对于这样的事情熟视无睹不能相信。

《要解》又说:“当来经法灭尽,特留此经住世百年,广度含识。阿伽陀药,万病总持。绝待圆融,不可思议。华严奥藏,法华秘髓,一切诸佛之心要,菩萨万行之司南,皆不出于此矣。欲广叹述,穷劫莫尽。”《无量寿经》里说,当来经法灭尽,特别要留这个经住世百年,来“广度含识”。含识就是有情,广度众生。“阿伽陀药”,本经是应万病的药,是万病的总持。是“绝待圆融,不可思议”,不是用头脑去思所能想到的,不是用语言所能表达的。“华严的奥藏”,《华严》很深奥的法藏。“法华的秘髓”,很深密的心髓。“一切诸佛之心要”,佛就是传心法门,以心传心,心中的要点啊!“菩萨万行之司南”,菩萨六度万行这个总的指南针。“皆不出于此矣”,都不出《阿弥陀经》《无量寿经》之外。“欲广叹述,穷劫莫尽”,我要更广地来赞叹叙述,就是用一劫的时间也说不完。《法华》,天台宗认为这是纯圆独妙。天台宗是独尊《法华》,他认为《法华》之圆,是纯圆,它的妙是独妙。因为法都是妙法,用经的名字叫为妙法的,只有《妙法莲华经》,独妙啊!所以他自称是纯圆独妙之教。《华严》虽然也圆,但是没有它纯。《华严》就说是,别教一乘,事事无碍,全圆之教。因为到了理事无碍,事事无碍,只有《华严》独具十玄门。所以事事无碍只有《华严》才是全圆,圆的全部。现在看蕅益大师的话,这个《华严》全圆的密藏,《法华》纯圆的秘髓,都在《无量寿经》里头。天台的纯圆,贤首的全圆,都不出大经之外,所以本经是圆中之圆。益大师虽然没有把大经名字,像日本人这么明显地提出来,意思是一致的。禅宗常常说“一鼻孔通气”,就说这两个人见解相同。这就是中国的古德和日本的古德在这个地方是一鼻孔通气。

近代的印光大师,大家都尊称为净宗的大德,赞叹《弥陀要解》云:“理事各臻其极,为自佛说此经以来第一注解,妙极确极!纵令古佛出世,重注此经,亦不能高出其上矣。”理和事都谈到了极点了,“乃自佛说此经以来第一注解”,这是佛说《阿弥陀经》以来第一部注解。他就认为这个超过《弥陀疏钞》。“妙极确极”,妙是到了极点,确是正确、准确,也到了极点。“纵令古佛出世”,古佛再出世,再注此经,亦不能高出其上。所以《弥陀要解》这个书要多看,尤其是以净土宗为自己修持的人。印光大师之可尊,从这几句话也看得出来,说这些话不容易,我们要依止善知识、依止大德,首先他给我们的好处,就是他的眼睛要亮!他给我们指的方向,才是正确的方向。所以印光法师赞叹《要解》的话,他的功德也无量。

《弥陀疏钞》说:“依贤首判教五分。谓小、始、终、顿、圆。今此经者顿教所摄。亦复兼通前后二教。……圆全摄此,此分摄圆。”莲池大师稍有不同,说《无量寿经》《阿弥陀经》是顿教,往前通,可以通终教;往后通,可以通圆教。“圆全摄此”,圆教全摄这两部经。“此分摄圆”,这个部分地摄了圆教。对于小本这么说,因为小本的事事无碍,没有发挥的很多,这个说是可以成立的。又云:“四法界者:一事法界;二理法界;三事理无碍法界。此三诸教所有(前三个,大乘教所共同,都能谈到理事无碍)。四事事无碍法界,唯华严一经有之。名为别教一乘。……以华严全圆,今得少分。……圆教全摄此经,此经分摄圆教。”说四法界,⑴事法界,从无明妄心所显现出来的森罗万象;⑵理法界,理就是本体,也就是妙明真心、真如、实相;⑶理事无碍,理和事圆融,互相无有妨碍。前三个诸大乘教都共同的,都能谈到理事无碍。⑷事事无碍,谈到事事无碍的,唯华严一经有之。这是莲池大师的话,名为别教一乘。现在他就说华严这个全圆,我们净土经也有一部分、少分。是圆教全摄这个经,这个经摄了圆教的一部分,所以他就判定《阿弥陀经》是圆教,但是好像没有那么全,是分圆。可是我们看莲池大师很有苦心,把小本里头找出很多经文来证明,这里有《华严》的事事无碍。所以这个地方我们不要死于句下,要看当时的时机情况。

莲池大师也判《阿弥陀经》是圆教、顿教,这是中日诸大德相同的地方。所不同的在哪呢?有的遵崇净土法门,称为是圆中之圆,不但是圆,而且圆里面的最圆的。莲池大师,一是赞叹净土法门,一是谦虚,说我这个法门是圆,但是分圆。这就和机缘有关系,所以我们不能不看时代的时节因缘。在莲池大师的时候正是狂禅,普遍的全国上下,就是不信佛教,所谓儒家、文人墨客各方面都是,没有不谈禅的,对禅宗的书没有不看的,好像你要不说说禅,就是面目可憎语言无味,不风雅。像近代郭沫若的诗,“泥牛入海无消息”。哪有这个话,怎么叫泥牛入海啊?这是禅宗的话。在明朝那个时候就没有例外,所以莲池大师的《疏钞》出来,曹禄川很著名的,就跟莲池大师辩论,他很不服气,说《华严》怎么怎么好。在他当时,如果像日本人说《无量寿经》超过《华严》,那辩论就没有完了,当然,曹禄川后来让莲池大师说服了。因此也要看情形,要照顾大家的水平,所以就权巧方便,俯就群机,只承认自己是分圆。正如沈善登居士之言曰:“所谓大权菩萨,曲被当机。应病与药,时节因缘应尔也。”

至于莲池大师于《疏钞》中,广引净土经中事事无碍之文,实寓深义,足证苦心。因为事事无碍只是《华严》一经所独具。那么我们《无量寿经》《阿弥陀经》也有了事事无碍,事实说明我们和《华严》是同类的。所以在这个地方上,我也正是学习莲池大师这个做法,就把《无量寿经》里头的经文挑选出来一看,这十玄门一门也不少,来证明本经是事事无碍,也证明本经就是圆教。华严宗立了十玄门,叫十玄门,表明法界的无碍。玄,玄妙,所谓谈玄说妙。为什么名为玄门呢?以通过这个门,可以进入华严圆教的玄海,华严的教义跟海洋一样,玄妙到极点,但是通过事事无碍这十个玄门,就可以去进入这个玄海,所以称为十玄门。十玄是《华严》最特殊的,也是《华严》所独具的“十种玄妙之门”。通过这个门可以入如来正觉之海。今依《探玄记》所说十玄次第,有十个内容。现在我们也是这样引证经文,根据《探玄记》来做一个比照,来证明我们这个经和《华严》是同类,实具十玄,于是则确证本经正属圆教。所以先师夏老居士说:“《无量寿经》是中本的《华严经》。”八十一卷是咱们人世间的大本,《无量寿经》是中本,《阿弥陀经》是小本。以证如上之说皆是真实语,非因净宗行人之妄自尊大也。

㈠同时具足相应门。十玄门是最难懂的,既然称为玄,就超情离见,跟咱们世间的这些想法是格格不入的。《华严》的教理是以缘起为主,这一切就是从因缘起,所以以缘起为主。法界的一切所有,合在一块成为一个大的缘起。因为缘起就要出生别的了。一法,就是这个大的缘起,就可以成一切法。所以一切一切无非都是这个大的缘起所生,一切法又起一法;这个大的缘起,不就是一切法所成吗?这一切法就起了一法,一法又成一切法。“一时具足”,就同时都具足,一法、一切法都具足;“圆满显现”,都显,一法也显,一切法也显,所以叫做具足相应。一也在内,一切也在,也都显现相应,这就是这个玄门的涵义。底下,用譬喻来进一步理解经文。《华严妙严品》说:“一切法门无尽海,同会一法道场中。”一切法门,无尽的如海洋一样。海,极言其多。“同会一法道场中”,如海洋之广之多的法,都会在一个法的道场里头,就是一切法入在一法里了。《华严经·大疏》讲:“如海一滴,具百川味。”一切百川都流入大海,这一切法流入大海,也成了一法。这大海的一滴水,就具足了百川水的味。百川水都在大海里头,你只要大海里取了一滴,那百川的一切味都在这一滴里头了;这一滴水里头,就有这个百川水的味,一法就有了一切法。所以我们通过譬喻就好懂,不然就玄之又玄了,所以具足相应。是为“同时具足相应门”的玄义。一切法起一法,一法就成一切法。我们这个《无量寿经》,是不是具显此同时具足相应之玄门呢?我们看经中〈至心精进品〉,法藏比丘要发大愿,说我要成就一个佛国超过所有的佛世界,可不可以?请佛给我开示。佛就把二十一俱胝(俱胝是千万)佛土,都显现给法藏比丘看。法藏比丘“于彼二十一俱胝佛土,功德庄严之事,明了通达,如一佛刹,所摄佛国,超过于彼。”经中二十一俱胝佛土就表无量的佛土,法藏比丘摄无量的佛土为一极乐净土,就是一切法入一法。是即华严中一切诸法同时同处,为一大缘起而存在,也就是具足相应之义。是为十玄之总门,也是本经之总相,本经实亦同此一大缘起而出现也。又本经〈泉池功德品〉中七宝池八功德水,“其水一一随众生意。”水是一法,能随一切众生一个一个的心意,所以一法就具一切法。就像敦煌的这个图画里头,在极乐世界游泳池里头的菩萨头上有圆光,在游泳池中游泳,岸边很多人看,头上也都有圆光,因为它是凡圣同居,在池中沐浴的人,各人的想法不一样,有的喜欢水浅一点,只刚没脚;有的过膝盖;有的人喜欢没脖子;还有人喜欢,水自上而下冲淋浴,而此一水能同时相应于一一众生之意显现,此正是同时具足相应之玄门。一切法成了一个总的缘起,从这个总的缘起生出来的一法,每一个法都是无量的功德,所以此水也有无量的功德。而且水能说种种法,“波扬无量微妙音声,或闻佛法僧声。乃至甘露灌顶受位声。得闻如是种种声已,其心清净,无诸分别,正直平等,成熟善根。随其所闻,与法相应。所不欲闻,了无所闻。永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只是一个水,而能同时同处满一切听者之愿,各个听到自己所愿闻的法,且随其所闻,还跟法能相应。你想听什么,就得到什么,而且一听就懂,所以他就必须成佛不可。你不愿意听的,一点声音都听不到。“永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这就是极乐世界不可思议的妙用,所以往生之殊胜在于不退,随时随处都是增长。这就是十玄的第一玄,“同时具足相应门”,不可思议。可见华严十玄之总门,已举体显示于本经矣。

㈡广狭自在无碍门。“广”是宽广,“狭”是窄,广和狭很自在。广和狭属于空间,这就打破了我们空间的这些概念。所以爱因斯坦发明《相对论》以后,他就知道空间、时间,都是来于人类的错觉。我们大的只能容小的,小的不能容大的;宽的能容窄的,窄的不能容宽的,种种的概念,从科学说就来源于我们的错觉。“错觉”跟佛教的名词“妄想”很接近,错跟妄差不多,觉跟想差不多。但科学究竟总是有局限的,靠拢是可以。有的人就以为科学、佛法就是这些道理,那又把佛教庸俗化了,就是这一些道理可以使我们理解,相信这一些有好处。如《大疏》说:“如径尺之镜,见十里之影。”一尺大的镜子,可以看见十里的影子。径是很窄,十里很广。那在第一次欧战的时候,德国的间谍在山顶上砌了一个圆顶的房子,在房顶的尖上安一个透镜,因此他在屋里就能看见全山任何地方的行动,以至山底下的行动。这是世间上的办法,利用这些仪器,广狭可以自在。所以窄的镜子看见十里的影子。本经〈发大誓愿品〉说:“所居佛刹,广博严净(广是宽广,博是大,庄严清净),光莹如镜(光的莹洁像镜子一样),彻照十方无量无数不可思议诸佛世界。”极乐世界的佛刹,可以照到十方无量无数不可思议的诸佛世界。一个佛刹是狭,诸佛世界是广,这广狭就自在,这狭中就可以照到这个广。所以一个刹的力量和作用,就遍彻了十方,十方就是广。而一刹,还是一刹之相,如故。因为一广之后就剩广了,没有这个一了,一还照样是一,这个一就是狭。力量无限的广和一法的狭,不相妨碍,各个自在,所以称为“广狭自在无碍”。还有“欲见诸佛净国庄严,悉于宝树间见。犹如明镜,睹其面像。”在极乐世界要想看任何佛国,在宝树里就可以看见了,就跟镜子一样。睹,镜子看见自己的像一样,可以在树里看见十方的佛国情况。这都是表明广狭自在之玄门。

㈢一多相容不同门。《大疏》说:“若一室之千灯,光光相涉。”如一间屋子里头有一千盏灯,光跟光都涉入。这间屋子里头,这有两个灯管,那有两个灯管,四个灯管。四个灯管发的光,就遍满整个屋子,每个灯是一,四个这是多。咱们这有光,你说我这只手是哪个灯的,这只手是哪个灯的,能分吗?到处的光,都是四个灯所发的。然而各有四个灯的光,关掉一个,暗一点;再关掉一个,暗一点,四个都关就没了。各有各的光,每个光遍全屋子,每一个灯的光之中就包括了其余三个灯的光,这个灯的光包括那边灯的光,那边灯的光包括这边灯的光,一中有多,多中有一,是为相容,一和多相容。而一多之相不失,是为不同。千灯就是这个比喻。所以《华严·卢舍那佛品》说:“以一佛国满十方。十方入一亦无余。世界本相亦不坏。无比功德故能尔。”“以一佛国满十方”,一个佛国就遍满十方,一就是广。“十方入一亦无余”,就像一灯的光满全屋,多灯的光入到一个里头,一多相容。“世界本相亦不坏”,灯,还各个是灯。“无比功德故能尔”,佛国无比的功德,自然如此。一土遍满十方,十方入一方,就是一多相容之义。本相不坏,不同之义。我们《无量寿经》弥陀宝香普熏愿文说:“国土所有一切万物,皆以无量宝香合成。其香普薰一切世界。”国土万物中的任何一物,都是无量宝香所合成的。以无量香入于一物,它又放香普薰十方世界,所以多入了一,一又遍多,这就表示一切法入于一法,一多就相容了。“又一物的一相”,一个物,它自己一的这个相,与众香这个多的相共存。又有一、又有多,认为多了就没有一了,一了就没有多了,都共存。表两相还是两相,各自清清楚楚。又此香遍于十方,说明一法又遍于多法,所以多入于一、一不坏;一又放香,又多;更显一多相容不同之妙。

在现在这个世界我可以举个例,如电视机,中央台有两个,北京台有两个,还可以收更多的台。各个台的无线电波,多的一调对了,中央台出来了;一换,北京台出来了。那不就是说,中央台、北京台、等等台都在这个电视机里,要什么、什么就出现,一切都在机这个地方存在,各个台的电波就入在这儿。不是说电视机荧幕上,这片是北京,那片是中央,那就不成东西了。一就很清楚是一,你一换开关,马上别的台出现了,不要把它请来,它就在这儿。所以多也是在这儿存在,彼此的相共存。一多相容,从这个比方也是一个例证。

㈣诸法相即自在门。上显相容,此表相即。“容”包括之意。这个灯的光包那个灯的光,相容。我们说这一个东西包括很多相,这是相容,许多相包括在里头。“即”就是之意。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空就是色,色就是空。晋译是《六十华严》说:“一即是多,多即是一。”相即,多与一相即,所以就叫诸法相即了。譬如水与波,以水喻一,以波喻多,水生了很多很多波。波是什么,波不就是水吗?波即是水,水即是波,但是水上生了波,大波小波、千波万波、种种的波,波有波的形象,波有波的作用,都存在。所以彼此相即,水就是波,波就是水,然而它自在,所以一多相即而自在。又《华严大疏》说:“如金与金色,二不相离。”即黄金之色与黄金,色不离开金,金也不离开色,俩不能分,是相即。至于本经〈法藏因地品〉说:“世尊能演一音声,有情各各随类解。又能现一妙色身,普使众生随类见。”世尊能演一个音声,但是听的人各个得到不同的理解。咱们就很难,我要说话广东人就不懂,那外国人更不懂了,到那时就要有翻译,要一译通等等。但是佛以一个音声,能使不同的众生随其本类而得到他的理解。“又能现一妙色身,普使众生随类见”,佛现一个身,而各个众生所见不一样,所以相即。不是两个,但是大家所见不一样。譬如佛的舍利,都有这种情况。佛牙塔进佛牙的时候很多人去看过大家所看不一样前后看也不一样但就是一个佛牙。它为什么有多的相呢?最近还有人拍了照佛牙在塔里放光。这是佛协的秘书告诉我的斯里兰卡公使的女儿,几岁她去看看见佛牙就是一尊佛。她爸爸怎么看也看不出佛来就是那个牙。这就证明这个话我自己看见就是很有意思头一次看见有点像田黄图上黄色图章的样子。后来我磕了很多头再去看它是一个长方的了在这侧面上正中间一条白线。第二次再去看全部是白的白极了。第三次看跟第一次整个相反整个是白的在这个侧面上有一条淡黄淡黄像象牙似的线。各个所见不同那天大家看的都是不一样。所以这些相跟那个佛牙是相即的是一大家所见的是多一和多相即了。也就表明一音中一切音一身中一切身一切即一一即一切多即是一一即是多如水与波一水多波是相即自在之义。又经中〈歌叹佛德品〉说:“其所散花即于空中合为一华。花皆向下端圆周匝化成华盖。”大家在极乐世界去散花所散的花在空中成为一个花花都向下成为一个花盖所以多花成了一个花盖这多就成了一一花盖中含了多的花所以一即是多了说明一和多是相即的多花成为花盖是一花盖中有朵朵的花是多这就是诸法相即自在之玄门。

 ㈤隐密显了俱成门。“隐密”是隐藏起来,“显了”是明显出来。隐藏的和明显的就不并存;明显了,就没有隐蔽,隐蔽了就不明显。而这说的是两者同时成立,俱成。上面说一和多,一就不是多,多就不是一,在《华严》就把这种机械的观点扫荡了,一就是多,多就是一,隐密跟显了俱成。如《华严大疏》说:“若片月澄空,晦明相并。”在澄净的空中有一片月亮,这个月亮,暗就叫做晦,亮就是明,暗与明是并存的。这个在半月的时候我们很好体会,一半是明,一半就是暗,隐处就具显。隐的地方就具足了显的地方,显的地方就具了隐的地方。就是指隐处具显,显处具隐。这个在它月圆的时候,和没有月亮的时候怎么解释呢?正当明的时候暗就在里头,明之所在之处,就是暗所在之处,明天月亮一缺,它就显现了,所以它并没有不存在,还是存在。“隐处具显,显处具隐”,所以月亮正圆的时候,就包括了隐。现在我们可以打一个更好的比方,譬如电视机,今天正看北京台,北京台就显了,显的地方就具了一切隐。你一按中央台的键,马上停收这个台,中央台立即出现了。中央台早就在这儿,一瞬间,这个去那个就来了,正当显的地方隐就在里头了。它不要等这个走了之后,再来一个,它就在这儿呢,大家看过电视的人都有这个经验,这个键一按立即停收这个台,换了那个台的键,马上那个台出现了,立即出现了,它就在这儿嘛!所以显明正收到的这些电波,就包括了没显现的那些电波,所以它立即就呈现图像,在屏幕上显现了。事实上也就在这个空间中显现,这个空间正是那些没有显出图像的那些电波所存在的空间。你现在正收北京台,中央台的电波就遍满电视机的内外,中央台并没有收它是隐;那么所显的北京台,就正在这个电视机里头,所以隐的里头就有显。用这个来打比方就更容易明白了,说隐显是同时成立的。这是《华严》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