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书坊

择要讲授阿弥陀经疏钞(一)

2020-06-17 03:03:47 点击数:

 

 今天时间很宝贵,《弥陀疏钞》是我第一次写《无量寿经》注解的时候,(注完)经题以后呢,很有意思,当时是先以《弥陀疏钞》开始,但是后来以《弥陀要解》为主了。《弥陀疏钞》确是我最佩服的,我这个(《大经解》)开头写的与《弥陀疏钞》的格式是一样的,也是十门分列,列开十门。我也是十门分列。蕅益大师在天台,他说五重玄义,五种纲领开示。

 

莲池和蕅益并列,不能分出高下,但是印光大师他的这一段主张是使我佩服的。中国三大高僧是谛老、虚老、印老,虚老是我的老师,谛老我没有见过,印老我也没有见过,从虚老得的法益很大,是禅宗。印老他赞叹《要解》,他说这个《要解》是三种注解中第一,一切注解中第一了。他赞叹到什么程度呢?他说,就是释迦牟尼佛自己来作这个注解,也不能超过蕅益了。所以这个说法,不是大德说不出来。大家要学净土宗,这两个著作不可不看哪,都深得很。《疏钞》更接近于禅宗,那非常宝贵,非常宝贵,所以我还是劝从蕅益下手。《要解》总共他是九天写出来的。这么精彩的一部书,只花了九天哪。所以这些古德,我们今天还能遇到,这是非常大的庆幸。

 

刚才说到它是十门分列,所以不是一上来就讲经文。在十个项目里头,讲经文摆在第十,前头还有九种。讲经题,第九,《佛说阿弥陀经》这个经题,讲这个名字是第九。讲经文是第十,前头还有八样。这八样往往成为拦路虎,所以看书看不下去了,很困难。它就首先要叫你明白这个“缘起”,为什么发起。昨天讲“大教缘起”,这是一个具体的缘起,在根据什么因缘有这个教,讲缘起。

 

讲“体”,这个最重要了。以什么为体?它的本体是什么?一部经,一个教化,一个法门,它有个本体。你拿世间最初浅的比方来说吧,水。水是什么呢?它有个本体嘛。水,不一定就是这个在流动的才是水,这个话可就不大好说了,是吧?冻了冰还动不动?冻了冰就不是水了吗?是不是。你炉子那儿在开,冒气,那也是水呀。比方气,为什么有露珠?那个气在树叶子上凝聚成水了,就是露珠了,所以不是天上下下来的才有这水。这是它的一种现象,作为流动的是液体,一种现象;它可以是固体,很硬,冰;它也可以是气体。所以那就问它本体是什么?现在我们化学认为水就是氢二氧,两个氢气、一个氧气就成水了嘛。不管变成冰还是氢二氧,化的气还是氢二氧,这是它的本体呀。

 

你不研究本体,就说一个人,什么时候是我呀?正当小孩的时候?念大学的时候?三、四十岁的时候?现在的时候?或者更老一点?或者烧成了骨灰了?这说的都是些现象。哪个是我呀?什么是我的本体呀?所以,对于一切事物,我们不能仅仅只停止在事情和现象上,要追究本体。这不光是宗教,任何一件事情都应该是如此,要明白它的本体是什么,它的实质是什么。所以第一个问题就是要研究体。

 

这个体呢,一切事情不光是一个体,它有相。有时候也讲嘛,它可以变成凝结为冰的相,可以变成流动的水的相,可以变成气体的相。其他别有它各种的相,人,小娃娃、中年、老年,各有其相。所以它有体就有相。

 

还有它的作用。水能载船、能灌溉,冰就不行了。气的用途更大了,烧暖气,蒸气机、电的那个动力。过去的火车都是烧气,现在进步了,烧油了,咱们用电了。它是有“用”嘛。它们还是会有用的,转一转,旁边又新的用了。它有它的用。

 

所以一切事就是三个主要问题,就“体、相、用”。所以谈到“体”了,就接着“相”、“用”。这叫本体,不然的话,你就变成好多东西,一种东西叫做冰,一种东西叫做水,一种东西叫做气。你知道了这些各种各种不同的现象,实际是一个东西,本体是一个,不过是氢二氧,这就是有了纲领了。

 

所以一上来就要讲“体”,要认得这个体。我们知道这个体就是整个的宇宙,我们知道它的本体了。所以一上来主要来研究这些东西。拿天台来说,它就归纳为五种,一上来要讲经的名字,要明体,要明它的宗。十门里也有这个宗,这个宗就是咱们所谓宗旨的宗。开个会,团体要以什么为宗旨。宗旨它就是一个字,宗。“宗”这个里头也就是有宗旨的意思,纲领的意思。你所遵从的东西,所宗嘛,你所宗的是什么,就是你所信仰的、你所要执行的是什么,叫做宗。所以五门有“名”、“体”、“宗”、“用”,我们就要问它的作用,我们如何能发挥它的作用,第五就是问它是什么“教”。

 

佛的说法是不同的,不是一个死的东西。连孔子也是如此,弟子问什么叫做孝顺?每个徒弟问,孔子的答复是不一样的。根据你的情况,你现在对于父母,你的缺点是什么,指出你的缺点,改正你的缺点。有的人对于父母很能尽孝了,都是很好,但是对父母不够恭敬。孔子说,你这个事父母,不是就养啊;对于马、对于狗,也养得很好啊,但你不恭敬,有什么分别啊?拿父母当狗当马,这就是他能够尽孝心,但是他的恭敬不够,种种的。问仁也是,什么叫仁义的仁?回答也是不同。

 

佛更是如此了。佛就是一上来讲《华严》之后,多少人不懂,佛就说:“我般涅槃了,我没有用了。”没有人懂得,连阿罗汉也不懂。阿罗汉的神通,那是大得不得了了。现在的奇异功能,那连九牛的一个毛他也没有啊,太渺不足道了。虽有翻山倒海种种的本领,但是他不能懂啊。所以(佛)回头就受天的请,委屈,开始培养,说小乘法。等于办小学一样,你讲这个不懂,你拿微分方程式那么个数学给人看,他怎么能懂啊?(可是)那个数学家一看,就跟语言一样,他最精通的语言了。数学是什么?最好的语言了,最复杂的语言用一个公式表示出来了。

 

这就是“小”,“小”开始,之后就变成所谓“始”,大乘的开始。“始”,有始就有终,大乘最后要讲的是“终”。所以“小、始、终”,最后是“顿”,就不受这些限制了。最高是“圆”,所以最先说《法华》(《华严经》)是“圆”,大家不懂,以后经过“小”,经过“始”,经过“终”,然后才说“圆顿”教,这时大家已经成熟了。

 

这主要的分别是什么呢?小乘教主要讲怎么证阿罗汉,怎么出生死,怎么断见惑思惑,小学的内容。大乘开始讲性宗、讲相宗,相宗偏于有,性宗偏于空;像法相唯识,这都属于开始的教。目前也是一个错乱,学法相唯识的人看不起净土,颠倒了。其实它刚刚是大乘的开始,而净土是大乘的圆满哪。就好像刚刚大学先修班就反对本科,说本科程度低,这成了一种笑谈。法相宗的祖师,祖师是玄奘,就是唐三藏。唐三藏翻译了《阿弥陀经》,他的弟子窥基作了经的注解,两个大祖师都在做净土宗的工作。

 

到了末法,特点就是斗诤牢固。佛在世最初那五百年是“解脱牢固”,都可以解脱,都成就。再五百年就不行了,成就的人就是“禅定牢固”,可以入很深的禅定。再五百年,入禅定的人很少了,“多闻牢固”,知道很多佛法。再过五百年,多闻的人也不多了,“塔庙牢固”,到处是宝塔,到处是庙。那一年我到莫干山去修养,解放后;从上海坐火车到杭州西湖,沿途看见火车两旁倒的宝塔不计其数。表示过去塔都是很多很多的,慢慢就没有了。所以再五百年,塔庙也不牢固了。我这个附近过去(有)十几个庙,我这儿就是庙,唐朝的庙,唐朝的古道场。为什么那胡同口有一个塔呀?这个塔大家不要轻视啊,这个塔是元朝开国元勋(耶律楚材)的师父的。元朝的开国元勋是个了不起的人,他的坟在颐和圆,相当于诸葛亮、刘伯温这样的。这是他的老师,万松老人的塔,是一个开悟的人。整个是个庙,从那边一直到这边的大楼,附近有十几个庙都没有了,所以“塔庙牢固”。再五百年呢,比方说塔庙都没有了,什么牢固啊?“斗诤牢固”,你说我不好,我说你不好。所以我们佛教徒要知道这个,现在是这个时候,我们要尽量避免自个儿变成是一个斗诤者。

 

所以“小始终顿圆”,他这说的就是不一样嘛。小是刚刚的这个教,叫小教。始教是开始,始教讲什么呢?小教就不讲成佛了,始教就人是可以成佛的,但是需要经过三大阿僧祇劫,而阐提不能成佛。阐提是断了佛种性了,这种人不能成佛的。除了阐提以外,所有的人经过三大阿僧祇劫的修持可以成佛。这是始教的教义。

 

终教就不同了,终教的经典那就是《大乘起信论》等等的书,那是人人都可以成佛嘛,阐提也可以成佛。所以我说这话什么意思呢?大家不要看见这个经这么说,那个经那么说,很多人抓住这一部经,一定要反对那个就是错误的。不是,都是佛说的,对象不一样,看是对什么。同样的讲物理学讲什么,那小学的课本,中学的课本,大学的课本,就是不一样嘛,你怎么能说必须得一致啊?你要把大学的课本拿来给小学生念,那它就是没有一个是常数的,那小学怎么能懂?所以就是说这必然嘛,这才正确。到了终教,是人人都可以成佛的,但是需要三大阿僧祇劫的修持。

 

到圆顿教就不一样了。顿教就是直接成佛,刹那间可以成佛,打破时间的限制了。所以禅宗什么什么都是讲顿,即生成佛,就这一生就成佛。

 

圆,这最高,无所不圆,无所不具;一真一切真,一成一切成,种种的不可思议,种种的无碍,把我们世间的这种常识都给你打破了。常识根本是错误的,看不见的就没有。这个光,你只能看见一段,紫和红,紫和红这一段之间你看得见。紫外头还有,红外头也还有,多了,你看不见就说没有。现在紫外光、红外光有种种的科学用处,不能说看不见就没有。声音也是如此,你所能听到的声音只是一小段。现在的超声波,就是频率高了,你听不见,而它起很多很多作用。声音太低了,频率变化太慢了,也听不见。所以什么都只是很小的一个范围,这就是唯常识论。到了事事无碍,一切都打破,什么叫大小,什么叫空间,什么叫时间,什么什么种种,都无碍!圆教是最高的。

 

所以看一部经,要知道这部经是属于什么教。这个“四依”就告诉你,经有不同,那两部经不同,你听谁的话?听那个了义的,听圆顿方面的,也包括终教的。讲实相的是了义教,不讲实相的是不了义教。这两个不一致,听那个讲了义的,不听那个不了义的。了义就是彻底了,了了。给中学生讲的物理,那个不了义啊!

 

所以这个五门分列里头就是讲教相。我们真正要研究一个佛学经典的时候,这几个要知道之后,才有助于你能够理解全经,所以搁到最前头。这五种是天台,十种是华严,这是两家惯用的。

 

这个(《弥陀疏钞》),莲池大师完全用的是华严的规格,一上来就讲十种。一讲十种,那么现在可以说就是不讲经文了,讲到经文已经是最后一个内容了。所以现在我写这个《白话解》,就倒过来。因为我原来文言的那个(《大经解》)是按照这个规格来,十门,跟《华严》、莲池大师的一样,也是很难懂。那么这一次(《白话解》)就倒过来。一开头就讲名字,讲完名字就讲经。那个作为总结,两本书互相帮助。这样呢,你可以从那头看起,从这头看起,从哪头都可以,所以很花时间。这个次序倒过来了,不是原来的次序了。你先讲了这个,再讲,那后头就不要提了;以前已经讲过了,就不用再提了。前头没有了,它就开头了,那这个问题你就要先讲了,什么叫实相,你就把实相好好讲一讲,所以就变化很大了。

 

 

所以,为什么大家只给我出了一个题目,讲《弥陀疏钞》呢?这就是我们还是要抓住什么呢,要明这个体呀,就是把《弥陀疏钞》一开头的两小段…。

 

【灵明洞彻。湛寂常恒。非浊非清。无背无向。大哉真体。不可得而思议者。其唯自性欤。澄浊而清。返背而向。越三祇于一念。齐诸圣于片言。至哉妙用。亦不可得而思议者。其惟佛说阿弥陀经欤。】

 

我们今天一个下午,今天如果不够,后头还有时间,那个时间完全可以拿来这个地方利用,这是很难得的一个机会。我也好久没讲了,而且这个内容从来也没有让人家录过音,那很深入的。

 

莲池大师一开口第一句就讲的是什么呢?就是讲明这个体性,讲明这个“性”跟“体”,这有性质嘛。“体”嘛,好像还让人感觉实际有个东西在那儿,是不是?用“本体”就不见得有东西了,本体那是一个概念,不是必须有一块东西叫本体。用“性”字就更好,更灵活了,性质。所以“体”和“性”常常可以换着用。所以一上来就讲的是“体”。

 

这一段就是说,“大哉真体,不可得而思议者,其唯自性欤。”这伟大呀!这个真实的本体,是不可思不可议的。这是什么呢?这就是每个人你本人自己的本性。这是一句。“大哉”,这是大哉真体,不可得而思议者是什么呢?就是人的自性啊。

 

底下,有体就有用,“至哉”,至已哉,无以复加了;这个妙的用,也不可得而思议的是什么呢?那就是《阿弥陀经》啊!所以就总的把这个指出来了。

 

这个“大”字就是“大方广”那个大,昨天也说过那个“大”字了,就是不可思议。这个真体,真实的本体,不可用人的头脑去想象,你想象不到的,你所想象的全不对。现在你所能想象的,你觉得你是懂,不对!你去说,“说”,我刚才不是说昨天说过一次嘛,你所说的顶多是起一个作用,就是指一指。说“这是灯!”你能不能看见灯,那是你的事;我这给你指一指“这是灯”,只是一个指的作用。你说这个(手指)是灯,那就全错了。很多人就把这个当作灯,你不错等什么?我说“这是灯”,你就认为这个(手指)是灯。这也有的可以这样嘛,意思是这样嘛,是不是?

 

这是不可思不可议,真体啊、自性啊。这个一上来就是这两句。我们在研究这两句之前,再给它加上一个头,我们理解这个就比较容易了。可以加一个什么头呢?就加上我们自己的导师他成佛的时候,第一次大彻大悟的时候,他开悟之后,他那个惊奇所说的第一句话。

 

我们快到腊八了,大家知道熬腊八粥。现在恐怕香港大家也还在吃腊八粥。这个风俗还有嘛,这是佛教的一个风俗。现在人就是五月节吃粽子,而忘记了粽子是纪念屈原的,纪念我们伟大的诗人,就知道吃了。腊八粥也是尽量讲究,各种东西摆进去。

 

这个是庆祝佛成佛,就在腊月初八的夜里头,没有房子住,就露天,树底下,好在印度还暖和,菩提树底下。这个树还在,那个地方还在,很多人去朝拜。看见星星了,看星星大彻大悟了,就说:“奇哉,奇哉!”(因为)超乎想象,就说了两句话:“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一切的众生,所以佛是个大平等,没有说佛比谁高,“是法平等”。佛是无上正等正觉,正等那就是平等了。一切的众生,不光说是人,不光说是蠢人哪、笨人哪,牛呀、马呀,甚至于苍蝇呀、蚂蚁呀,甚至于在地狱中的众生,都属于这一切众生之类。一切众生都包括了,每一种众生,每一个众生。

 

“一切众生皆具”,“具”是具有的具,都有,都有什么?都有和佛一样的智慧。所以在《无量寿经》上,蜎飞蠕动之类,蜎飞就是两个小翅膀,小飞虫;蠕动,一个小爬蚁、小爬虫,都有跟佛一样的智慧,一样的功德,同等的。所以我们要不相信这个,你学佛就可以说是没有什么好处,你这不是佛的教化了。

 

“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所以我们现在的每个人每个人,你就有释迦牟尼佛,你就有阿弥陀佛同样的智慧,同样的功德,都已经成就了。不然怎么叫“具”呢?为什么释迦牟尼佛称奇呀?“奇哉,奇哉!”真是奇呀!别的没有什么可奇的,这才是奇呀。那么,你可以反问我,“我既然具有,在哪里呢?”

 

“唯以妄想执着不能证得”。唯独是因为他有妄想。我们一念一念的都是妄想,也就是爱因斯坦所说的错觉。因为有错觉,所以就有了空间、有了时间、有了物质。有了物质,就大地山河了。所谓世界不过就是一个时间、一个空间嘛,空间、时间就都是这样的。这唯以妄想,这些思想都是妄想,而且你执着。“执”是抓住了,抓住了不放;“着”呢?那蜻蜓一下子往蜘蛛网扑上了,沾住了,就着住了。苍蝇纸,苍蝇飞到苍蝇纸上不能动了,着住了。毛病就在这儿,抓住不放,沾住了不脱。为什么说要解脱呢?就逃,就出来了,就出了这个困境了。

 

所以这一句话把整个的佛教全部说尽了。禅宗的话:“瘥病不假驴驮药”,你要给人治病,这个大夫不一定要拉一条驴,驴装满了药来,才能给你治病。大夫不就一个小手提包,来了就给你治病了吗,所以“佛法无多子”嘛。这一句话:“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唯以妄想执着不能证得”,所以人人都跟佛是平等的,但是现在我们是多了点东西,不是欠了什么东西。我们(要)是缺少一个什么,必须再给你补充一个什么,必须制造出一个什么来,你才能成功,那就很费事了。你现在是多了东西,多了妄想、多了执着。你别的都有了,所以《心经》就是讲无得。“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都无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身香味触法”,一切都无了,什么十二入、十八界都没有了;四谛法也没有了,“无苦集灭道”;无十二因缘了,无明也没有了,“无无明”嘛;“无智”,不是讲嘛,讲人要成佛就是要八识转成四智,转成四智就成佛了,没有智慧,也没有得。《心经》就讲的是这个。但是,最后呢,“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前头是无得,后头是“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不是一个很大的矛盾吗?

 

所以学佛的人应该很善于发现矛盾。发现了矛盾,解决了矛盾,才深入。我不是提出了一个矛盾吗?都“无得”,什么都没有,怎么又“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所以“无得”是一边,“有得”是一边,你不管站在哪边都是不对,都是边见。由无得而得,得也是无得,这就不落哪一边了;无得就得了,得也没得什么。所以辩证法是从佛教里出来的,不是形式逻辑;它这个是不落于边,不落两边。

 

所以“终日度生,终日无度”。怎么度众生啊?整天在度众生,整天我没有度众生。所以《金刚经》讲,我要灭度多少多少众生,而且是无余的涅槃而灭度之;但是,实无一众生而得灭度者,实际上没有一个众生得灭度的。没有一个众生得灭度,可是我整天在灭度,度了无量无边众生。所以它就也不落有度这一边,也不落无度这一边。你说我有度,我是在度,可是我没度一个众生;你说我没度,我度了大量的众生。两边都不落。这就是佛教的最高精神,就是如此,不落边。所以超过一切学术,超过一切科学。佛教是科学,超科学;是哲学,超哲学;是宗教,超宗教;是一切,超一切。

 

或有人说这是一个麻醉,是自我安慰,或者是消极等死,只求死后自己了,自我去逃避。都不是的,佛教是最积极,最救度众生的。我们正是因为这个,所以就是说,众生太冤枉了,你这些所受的苦,所受的种种,是你自己执着出来的。所以救众生也就容易了,自个儿成佛也就容易了,你只是去掉东西就完了嘛。

 

所以涅槃会上,“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度了一个屠夫。成天杀,但是他把屠刀一放,“我是贤劫一佛”,就成佛了。有人问我:“他怎么那么快?”我说:“他怎么那么快?他把屠刀放下了。”是不是?他放下屠刀,就立地成佛;你这扛着屠刀,那就不能成佛。你还执嘛,你执着这屠刀。

 

不然莲池大师的话,我们也就说,这话莲池大师怎么出来的?我们把世尊他成佛的第一句话,把它摆在前头,他都有依有据了。所以古德的说话都是按照佛说的,没有谁自己出主意,我自己卖弄聪明,弄一点花招。佛佛道同,佛佛都是一样的。

 

(《无量寿经》:)“如来定慧究畅无极”,昨天不是说了,那个彻底、那个通畅,没有复加了,那是无限大。你还想超过佛?你还想另外说些什么?不可能了。所以处处都是一脉相承,一个印子印出来的,心印哪。所以蕅益大师说的《弥陀要解》讲净土法门,你的一切一切,能念的人、所念的佛号;你求往生,求往生的人、跟你求生的国土,一切一切,没有一样不是实相正印之所印。极乐世界种种的一毛一尘、种种的佛菩萨,没有一样不是实相正印之所印。佛法就是如此,师承嘛,这是一贯的。

 

我们有了世尊这个话,我们再来读莲池大师这个话,我们才放心。我们就看他跟佛说的话合不合。我们听一个人讲经,我们要不要恭敬他?他这个讲经有他可恭敬之处,但是不是句句话跟佛一样?句句都是真理?那就用圣言量来衡量。有一些是圣言量,有一些不符合圣言量,那还不够,那就这里头不符合的先别学。你要有圣言量。所以要善求师,不是盲目的求。

 

西藏拜师,要看师父三年,在那一块儿看;师父要看徒弟三年,真了解了,才能(收这个徒弟)。密宗的师徒关系深,不像显教,不像净土宗。那个徒弟入地狱可以把师父拉进去,你怎么能随便收个徒弟啊?你也不能拜了坏老师,跟着他入地狱。

 

那么现在看本文,自性说的是什么?是“灵明洞彻”。“灵”是神灵的灵,灵的光明,灵明。“彻”是透彻,洞彻,洞然,都打通了,成一个洞了,都通了嘛,什么都没有。洞彻,透彻到这个程度。“灵明洞彻”。

 

“湛寂常恒”。“寂”是安定,寂静,没有动摇,没有任何扰乱。“湛”,水清湛。形容这个水,你看那个蜀江湛碧蜀山青,蜀江的水碧绿,而且是湛然,清湛的那么绿。所以湛字就是很清、很透。“湛寂”,“寂”是空寂,在定中一念不生,心中没有任何牵挂,这就是寂了。这种湛然的寂,一点渣子都没有了。这几个内容,一个是“明”,灵明;一个“彻”,是洞彻;一个“寂”,是湛寂;再一个是“恒”,长久,不是一会儿有,一会儿没有了,常恒。

 

“非浊非清”。不是污浊,也不是清楚。污浊是一边,清楚是一边,不落这两边;也不是污浊,也不是清楚。

 

“无背无向”。它也没有背着什么,也没有向着什么。咱们现在是相向,我要向后转,我就背着你了,拿背向着你了。我要走的话,就越走越远了。相向呢?我要走的话,就越走越近了。这没有背没有向。

 

这样的一个“大”,这个情形咱们脑子里就没有啊。这么样的光明、明透,这样的透彻,这样的寂静,这样的长久;也不是清,也不是浊;也没有向,也没有背。这是什么?这大得不可以想象了。这是什么?这就是真体啊。大哉是真体,是那个真实的本体。这真实的本体是什么呢?这个真体它是“不可得而思议者”,你没有法子去想,没有法子用口去说。那这个真体是什么呢?真体那就唯独是“自性”嘛。

 

这个“自性”,一个是自自然然的本有的性;一个就是你自己的性,“自”是你自己,你自己的性。所以先告诉你,什么是你的自性。你的自性就是“灵明洞彻,湛寂常恒”,离开了种种分别,没什么叫清、没什么叫浊、没什么叫背、没什么叫向,这伟大到不可思议,不可言说,就是你的本体啊。

 

这个就是佛开悟时候所说的,任何一个人都有个自,苍蝇蚂蚁有个自。它的自性是什么?就是我刚才念的这几句话。这跟释迦牟尼佛说的就一样啊,它也有如来的智慧德相嘛,这不都是如来的智慧德相吗,是不是啊?这听起来还不是智慧德相﹗

 

到了末法,唯一的一个办法,依靠圣言量。为什么要读经?这里就有圣言量。你的主张与圣言量相合,你是正确领会了,你所做的事是对的。你要违反了圣言量,你不是有意的,那就是这个地方你还糊涂,还没有明白,智慧还不够,那我也不一定依着去做。所以主要依止圣言量。

 

对于自己也是如此,我一个见解、我一个主张,我要写篇文章,我这些思想内容是不是合乎圣言量?你入了定了,得了很多境界,不可思议的境界,是魔境还是佛境啊?都不能离圣言量。所以我们要好好地读诵大乘这些经典,要参究,这也是个根本嘛。现在底下就把这几句话详细的说明一下。

 

这个里头它多了一个演义。本来《疏钞》里头没有演义。这演义也是莲池大师庙里的人,这位出家人看来也是很用功,也是很有水平。但是在最重要的地方,也是最精微的地方,也可能他是权说了,迁就后代人的水平,有不足之处。就是我们看他的,跟看莲池大师的要有所不一样了。莲池大师的,我们可以说句句都可以放心。那这里头它有的个别的地方,因为它实在不好说了,那么就找一点理由来解释。那么这一点理由来解释呢,往往就不大够。他这里头……这是很不容易了,做演义的人很不容易,做了很多工作。


一九九一年十二月二十三日

于北京莲舍

(转自黄念祖居士开示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