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书坊

四、己巳春节开示

2020-02-09 11:02:23 点击数:

 

1989年(上)音频链接地址:https://www.lizhi.fm/163854208/5094190414562280454

1989年(下)音频链接地址:https://www.lizhi.fm/163854208/5094190951430888454

 

四、己巳春节开示(己巳正月初四 一九八九年二月九日)

 

1、谈愿

 

己巳年的新春,首先向大家恭贺新春吉祥!一年一度这么一个聚会,还是很难得的,而且现在看来呢,佛教所显出来的一些兴旺、前进的现象,这还是很可珍贵的一种形势。那么今天呢,我们是老中青三结合,这种场合,这个说话的人,是一个考试。这种说话最难了,得要适合大家每个人能听,还能有兴趣的。要使得年轻人听了不是在这儿枯坐,老年人也不觉得跟自个儿无关。所以今天谈的问题呢,就是谈愿,大家都在内。

 

小孩要发愿呀,要求愿、发愿,而且信愿行就是咱们的资粮,这三个是缺一不可的。而老修行是不是在这个“愿”字上就解决了?这几年发现老修行在这个字上的问题也还是不少,所以今天就是一个老中青都能听的,也还能不枯燥,大家还能够解决些问题,所以我们谈这个“愿”。

 

我们生活中就不离开这个“愿”字。从小孩说,你叫他干什么,如果是他不愿意干的事,他就不肯干;他愿意干的事,他就干得很起劲,这叫愿意。小孩念书,你也得启发他对于读书的一种兴趣,所谓这个愿就是愿意不愿意的那个愿。愿意还是不愿意啊?人他都有个所喜欢的事,我愿意什么,不愿意什么,这就是生活中谁都会碰到的问题。

 

自个儿都希望所愿意的事、所愿意的东西都可以得到,但是中国常有句老话,叫做“事与愿违”,事情就跟你的志愿不一致,常常跟它违反。在文艺里头有这么两句话:我所愿意得的,我得不到;我得到的,是我不愿意要的。这人生的苦恼嘛。你所愿意要的、所追求的,偏偏让你得不到,但是所给你得到的一切,都是你摇头的,“事与愿违”啊!一般的事情是如此,真正许多好的志愿,有时候也达不到。但跟这个相反的一句话,是“有志者事竟成”,所以这里头是一对矛盾,这是两种情况。

 

“事与愿违”这个“愿”跟“事”,你看,“出师未捷身先死”,诸葛亮的,你六出祁山,曹操也没被你打败,你自个儿死在五丈原,运尸首回去,就“长使英雄泪满襟”,这“事与愿违”。岳飞,“愿与诸君痛饮黄龙”,要直捣黄龙府,结果是胜利了,但是不行,皇帝叫他回去,最后完了,才三十九岁,连自己儿子和女婿也都送了命了。这是“事与愿违”。

 

所以“有志者事竟成”也不是绝对的,而是你愿意的常常达不到。“有志者事竟成”这个“志”,就比一般愿意不愿意还深刻了一步。我都立了志了,这就带了“一定要这么做”的意思,坚决的意思。如果只是有一个所谓欣赏的、憧憬的局面,当然常常事与愿违了,但你要能立一个志,你能立志,而这个事情最后还是成功了。可是刚才举的那两个例子,就“有志者事竟成”这个并不绝对,是不是?但就是说这句话还是成立的。你有了这个志向,还是得到成功了,这是许多成功的人共同的道路,大批大批的,但还是有例外,不能说绝对。世间的事情嘛,不然你说像诸葛亮、岳飞,你不能说他无志,他不是事情都不正当,也没成功嘛,所以这不绝对。但是比就是那么随便想一想的那个愿坚决,像那个人那句话就太惨了:我所愿意要的,都没得到;我所得到的,都是我不愿意要的。其实人生这种事情很多很多,这句话还是反映了人生。都是没辙了,就这么凑和吧,不是我真愿意的就是这。你解决不了!

 

底下我们分析佛教的话。这句话就又肯定了,叫做“有愿必满”。“有志者事竟成”,这种话是赞叹说他有志向,他的事情究竟最后成功了。这里它是成立的,你并不能根据所举的诸葛亮、岳飞的这些例子,而否定了这句话。它是对的,但是它有例外。它没有说必定包圆,没有绝对。但佛教这个“有愿必满”是绝对的,有了志愿,必定圆满!这是我们要信的地方。

 

所以佛法,首先我们就会想到一个答复,因为咱们所谓的志向都是世间法,是靠你自己的努力。当然你很努力是可以得到成功,但也不是绝对都能成功的。这是世法,你是靠自力。咱们佛教所谓的“有愿”,是出世间法,是佛法。所谓真正是个愿呢,当然不是发财了,是不是?你是佛教的愿,是要上弘下化,自觉觉他,因此就有了他力的加被,所以才能够圆满。这个说法是对的,但是很多人就发现很多事,例如有很多人想往生没往生哪,你说他有愿,那这句话还怎么联系?它是佛法,既然要往生,它不是……?所以今天所要谈的,主要就是在这儿。

 

怎么叫“愿”?怎么叫“有愿”?这个“有”字常常大家体会不够,比如像永明大师的四料简:“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这个“有净土”的“有”字,很多人体会的就不够,甚至于说是错了。“因为我不信禅宗,信净土,我知道念着佛了,我就有净土了,我就一定去了。那没有去,那是永明大师没说对。”没去的人是很多,但是永明大师的话怎么能错?那是弥陀化身哪,那是禅宗法眼宗的第三代祖师。这雍正皇帝的话:永明大师是中国六祖以外,古今第一大善知识。六祖是第一,抛开六祖呢,那就永明大师了,那能错吗?他所谓的这个“有净土”,你是真正的有,不是说我就是相信有极乐世界,我就念两句佛,就叫做“有”。你得真的有信有愿啊!所以这个持名是信愿持名。你得有信有愿,你再念佛,这才叫做修,这个就是“万修万人去”。那还有错吗?而你信心不深,愿力不坚,蕅益大师说︰你就是念得铜墙铁壁一样,还不能去。所以好多人都在功夫上着眼。

 

所以我老跟人家在这有所辩论,大家都强调功夫,我老说你别只看功夫,禅宗跟净土宗都是一味的,都是一样的。能不能往生就看你有没有信、有没有愿,有了信、有了愿,你就一定会念一些,在你可能范围内努力去念。你就甭管了,反正有了信、有了愿,一定就往生了,那不也就是这个“有愿必满”了,也就是“有净土,万修万人去”了。你要没有信、没有愿,你就是念得铜墙铁壁、风吹不入、雨打不透,还是不能往生。

 

近代的例子,就在国清寺,寒山拾得待的地方,智者大师的道场,天台教的祖庭。一个和尚念得他居然什么声音,风声、雨声,一切的声音都是念佛声,这佛念得不错了吧。一天他找了根绳儿,上吊勒死了。密宗不是最反对自杀的吗,这是入地狱的事,当然显教没有这么严格,总之是错乱了,所以这就是证明。

 

所以只注重修持,而不把精力放在见地上去用功,就不足。那个“有”字,为什么?就是你真的是“愿”,而且是“有愿”,这“必”字就出来了,“必定满”。这就给我们一个证明,保证,是保证!所以只要问你这个是不是“愿”,你是不是“有”。我们真正看起来,现在好些佛教徒他的愿的情况,他这个愿的本身存在了一些问题。有些最不行的就是愚愿,那就不能称为愿了。加上“愚”字,愚蠢的愚,愚痴的愚。你念佛是为世间的事情,那是愚愿,那就怎么能说“必满”,是不是?满足你世间的这些要求。

 

世间的事情是可以念佛去祈祷,是可以得到很大的顺利,但是不能加“必”字。有很多人都是,就有这么一位,“我念佛不求别的”,她大概爱人死了,丈夫死了,她说:“我只希望我念对他有用,我就心满意足了。”她就是夫妻这一点恩爱之情,希望他得到一些好处。虽然她这个愿是小一点,但这还是可以满足她,她爱人是可以得到好处,但是这个修持的功德,所应当得的好处,她就得不到了,就得到这儿为止了。所以这种“满”是满了她的心之所求,但是这个功德就没有用满了。

 

还有人说,念一句佛,死后就多一个元宝。这一些都属于愚痴的范围。当然念佛之后,你身后是比不念佛的人要强的多,但这不够个愿,很愚痴,这你没有自觉觉他。这是一种。还有很多人就是为了世间的事情,这个就满起来很容易,但是很愚痴很小,这不够个愿,这是一个类型。

 

再有一个“愿”型,刚才说的是“愚”,这个是很“虚”,虚他就不实。他就以为这个愿文念念,我这不就都有了吗?我天天念四弘誓愿,我念《普贤行愿品》,我念什么念什么,我就念这些愿文,我不就有愿了吗?这法本里都有,回向偈、发愿文,念这个长的发愿文,莲池大师的发愿文。那这就是所谓的“虚愿”,只在那儿念一念。念一念当然是得好处,得很大的好处了,但是你就只是在那儿,咱们打个比方,你只是在那儿喊口号。这种念不就等于在那喊口号吗?有的时候喊得很热闹,其实心里没这事,这是虚而不实,不能说你这没有功德,但是你是要实现经文中所说的。你念《普贤行愿品》所能得的功德,而得不到,不能满,因为你这是虚的,不能成为你的愿,你是把别人的愿文,佛的愿文,你只在这念一念而已,不是你的事,是数他人宝。别人的宝贝,你给数一遍,数宝说食。全聚德的烤鸭、什么什么对虾、什么什么的这个名菜,说了半天,你肚子饿还是饿。数宝,我有好多宝贝、好多金刚钻、好多好多什么什么东西,你在这数一遍,数完了之后,东西人家全拿走了。这都是所谓“虚愿”。虚愿怎么能满呢?

 

再一个是“浮愿”。也发,就是浮在上面的。自个儿也发,就浮愿,很浅。并不是从内心深处发出来的,就嘴里头说说,不深入,不切实。

 

再有是“狂愿”。啊我愿发的小,我要发大愿,一切佛的愿都是我的愿,我还要超过这些佛的愿,佛是四十八愿,我要四十九愿;阿弥陀佛要你十念必生,我将来发愿,三念就生。这都是不善于发愿的话,这是很外行的话,这一种只能叫做“狂愿”。你是狂想,狂想曲,我要搬到月亮上头去结婚;火星上头去旅游,作一首诗作为狂想曲就可以,你编个音乐也可以,都是不很切实。所以说我们要真实的,要知道这个“愿”应当是些什么内容,而且要避免上头这些毛病。

 

2、普贤十大愿王

 

这个愿中最有名的“十大愿王”,这是《华严经》最后一品,这是普贤发的十大愿,称为十大愿之王,这十大愿王确实好啊。但是要知道,在华严会上都是诸大菩萨,这是一个适合于菩萨的境界,但是也普被所谓大心的凡夫,发了大心的凡夫。这“十大愿王”里头一共有十个内容。

 

第一呢,是礼敬诸佛。我们每一个人对于佛都要表示恭敬,我们要礼拜、要恭敬,因为只有释迦牟尼佛才能够给我们指出自己得度以及度众生的道路。不然我们不知道他方有佛,也不知道什么叫佛,也不知道自己有佛性。在释迦牟尼佛之前,咱们中国书上有这个吗?道教有这个吗?所以这是大智慧、大恩德,我们能够不礼敬吗?一切佛都是如此。我们不光是要礼敬释迦牟尼,要礼敬诸佛,佛佛道同呀,这有广大无量无边的佛。这是第一条,要知道佛的恩,要礼敬。

 

第二,跟着就称赞如来,你不光就是磕个头,而且要从内心知道佛的伟大殊胜,这种不可思议,而能表示自己的赞叹。你这个赞叹之中,也就饶益有情,别的有情就可以听到、看到,对于他也是启发。

 

第三者,为了表达我们感恩的心愿,我们要供养。这个供养不光是供养过去的佛,而且现在佛教的一切塔庙、一切经典、一切僧众,都是在我们所应供养的范围之内。遇见有病的人,我们给他药,遇见种种的,都是在供养之内。而且一切供养之中,法供养是最殊胜啊。这就我为什么拒绝人这些东西,大家不能体会。你别拿东西来,你拿点法,你自个儿如法修持是最好的供养。你自个儿在那儿修,就是最好的供养了,法供养为最。有时候没接受人家的好意,这里头有一个很深的意思,除了避免大家都想特殊一点,得了很多物质好处,这个东西要杜绝。有的人今天跟师父那儿学个法,第二天他就当起师父去传这个法,他当起上师就灌顶,这是倒爷了,哈哈哈……,倒卖,这个不行,这个不行。所以我们说修法的人,是要比别人苦一些。这事我台湾的那位师兄跟他弟子也是那么说的,修行人就是要比别人苦一些,别人要的,我们不要;别人不要的,我们才要。别人要的功名富贵、名闻利养,这我们都不要;别人不要的这个辛苦修行、觉悟,这些事我们要,这都是好话。所以第三个就要是广修供养,一定要有法供养。

 

第四就忏悔业障。这个业力是无量无边哪!蕅益大师的话:每念一声阿弥陀佛,你就能消八十亿劫生死重罪。你就是成天这么念,念一百年,你消了多少?蕅益大师说:你消了只像指甲爪上这一点土,你没消的那是大地土。所以就是要好好忏悔。它不光就是老的业,它不是愚公移山啊,大家要知道,愚公移山是容易的事情,因为那个山不再长了,我们的业障它是一个垃圾堆,一边清,一边天天往上倒。那个起心动念无不是罪啊,心里头所想的,起心动念,这些分别、这些执着,还有一些恩怨种种的,所以就只有老忏悔。它不是一天一天决定渐少,弄的不好是渐长。清走的少,往上倒的多。

 

第五是随喜。随喜这两个字很难,众生这个妒嫉心,那是厉害极了。这一点我是深有体会,所以我总是退(注:低调)。我们要随喜,别人有所成就,我要跟着高兴,不是希望我自己成就,我要绊别人的。谁有好事、谁有成就,我都跟着高兴,这就福大了。这个新春,都在写点东西。今年新春,我写了一副对子:“自他一如常平等”,自跟他是一如,常常是平等。我常说“自他不二”,你非得分,他干成功的时候,我就不高兴;非得我干了,我才高兴,自他就不能如了,那就不能平等了。那没有头一句,也就没有第二句,第二句是现成的话,“昼夜六时恒吉祥”。你能够“自他一如”,自和他平等平等,别人成功你也替他高兴,你能随喜,那么你就昼夜六时都是吉祥的。而且这个“自他”能够包括“生”跟“佛”,这一切一切都平等了。所以咱们那个开顶法的大平等捨,一切是非邪正,什么什么全捨。“慈悲喜捨”,大家以为是施捨之捨,那太浅了。施捨之捨,在慈悲里头就有。你慈悲,你不捨啊?那个钱是我的,我就不掏钱给人家,那你还怎么叫慈悲?已经在这包括了。这个“捨”是捨你这些见,这些分别见,记的这些事、这些见,老也忘不了。所以就是说要随喜。

 

第六是请转法轮。这善知识要叫他转法轮,众生太愚痴了。怎么请转法轮?不是就给他磕头,要请他转法轮,所以佛说过,有两个人能善报佛恩,一个是善问,一个是善答。你善于问问题,他就要答呀,答也要答得很善,这两个人就能报佛恩。你问的问题可以说是替众生问,问得很好,而且回答的人就是……。

 

第七请佛住世。常有佛住世,善知识一样,“善知识者即是如来”。怎么请?他们在美国这些人都很诚恳,而且很亲切,总惦记着要捎点钱,弄点东西,老打听怎么才能使我增加健康什么什么。我最近回了一封信,最好的方法就是你们好好用功。只有大家好好用功,好好的提高,才需要有个人留在世间给大家做证明。要没有前提,他留在这儿干什么?都不精进,都也修不到这个地步,就鞠躬下台了。所以大(根机)的人,越是提高之后,越需要人家指导,你根本不提高,你就这样了。每前进一步,就遇见歧路。前头是两条路,你走哪条?这就要(善知识)指导。再进一段了,你又有歧路。你老不进步,那这条路你已经走在这儿,那你就在这儿走吧,你就扭吧,你扭一千年,那等不及了就不等了。所以这也就在这儿。

 

第八常随佛学。这十大愿王大家要知道,这很深入。要老随佛学,就是你要学佛呀,“随佛学”就是学佛,随着佛的这个脚印走。

 

第九是恒顺众生。老顺从众生。

 

第十是普皆回向。

 

这就十个大愿之王。回头我要对于“恒顺众生”重点的介绍一下。念这个普贤十大愿王,你要“受持读诵”,头一个是接受,受了之后就要读,读了之后能背就是诵。受的底下还一个“持”字,受了之后要能持,持就是修持的持,你要照这个去做。很多修行人把念这个经,念这个十大愿王,当做我这就是发了愿了,我这“愿”的事就很殊胜了,大愿之王我都念了。但你就在“读”这儿为止了,你没有“持”,当然诵不诵关键不很大了,关键是你要照着去做。照着去做的话,那这你看看,忏悔业障、随喜功德、请转法轮、请佛住世、常随佛学、恒顺众生,这才叫做持啊。

 

果然能做到的话,就是经上说的,最后你诸根都破坏,什么都不行了,眼、耳、鼻、舌、身,连阿赖耶识也都摄回来,全完了,这个时候愿王就做为前导了,就你生中持的这个愿,就引导你到极乐世界。因此大家要知道,这是一种很高的修持,这是自力往生,不用等佛接引。就是你这个愿,你受持读诵,你自己的力量,就你这个愿王要引导你到极乐世界。所以大家不要把这个事情含糊在一块儿,它每个东西有它的一个殊胜之处,而且这是一种很高水平的,是《华严经》的总结嘛。所以念这个的话,你就是自力往生,而且都是上品生。这是它的殊胜之处,但是一般的凡夫怎么能够期待得到上品生?这又变成狂愿了,它就不切合(实际了)。

 

我常常说你要买鞋,不能就只看便宜和漂亮,你要先问问这跟你的号头对不对。号头要是不对,你愈便宜愈好看,你愈恼丧,你穿不了。这就是很殊胜,是自力上品生,但凡夫就要靠他力,靠佛的加被。虽然这个不是我们的境界,这很高,但是这里头这十件事情,我们也是不能够违背的。你虽做的不很多,做的不很圆满、不很深入、不很连续,但也都应当尽力去学,尽力要去体会、要去做。今天我们要抓住什么呢?抓住“恒顺众生”,因为我们都要有慈悲心,都要顺众生,所以谈这个“愿”字,我们要从“恒顺众生”这个地方做为根本,所以把《华严经普贤行愿品》“恒顺众生”的内容,今天咱们一块儿再体会一下。

 

2-1、以恒顺众生做为根本

 

《华严经普贤行愿品》“恒顺众生”

 

    复次。善男子。言恒顺众生者。谓尽法界。虚空界。十方刹海。所有众生种种差别。所谓卵生。胎生。湿生。化生。或有依于地水火风而生住者。或有依空及诸卉木而生住者。种种生类。种种色身。种种形状。种种相貌。种种寿量。种种族类。种种名号。种种心性。种种知见。种种欲乐。种种意行。种种威仪。种种衣服。种种饮食。处于种种村营聚落城邑宫殿。乃至一切天龙八部人非人等。无足二足。四足多足。有色无色。有想无想。非有想。非无想。如是等类。我皆于彼。随顺而转。种种承事。种种供养。如敬父母。如奉师长及阿罗汉。乃至如来。等无有异。于诸病苦为作良医。于失道者示其正路。于闇夜中为作光明。于贫穷者令得伏藏。菩萨如是平等饶益一切众生。何以故。菩萨若能随顺众生。则为随顺供养诸佛。若于众生。尊重承事。则为尊重承事如来。若令众生生欢喜者。则令一切如来欢喜。何以故。诸佛如来以大悲心而为体故。因于众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觉。譬如旷野沙碛之中。有大树王。若根得水。枝叶华果悉皆繁茂。生死旷野菩提树王。亦复如是。一切众生而为树根。诸佛菩萨而为华果。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华果。何以故。若诸菩萨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是故菩提属于众生。若无众生。一切菩萨终不能成无上正觉。善男子。汝于此义。应如是解。以于众生心平等故。则能成就圆满大悲。以大悲心。随众生故。则能成就供养如来。菩萨如是随顺众生。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随顺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复次。善男子。言恒顺众生者。谓尽法界。虚空界。十方刹海。所有众生种种差别。所谓卵生。胎生。湿生。化生。或有依于地水火风而生住者。或有依空及诸卉木而生住者。种种生类。种种色身。种种形状。种种相貌。种种寿量。种种族类。种种名号。种种心性。种种知见。种种欲乐。种种意行。种种威仪。种种衣服。种种饮食。处于种种村营聚落城邑宫殿。乃至一切天龙八部人非人等。无足二足。四足多足。有色无色。有想无想。非有想。非无想。如是等类。我皆于彼。随顺而转。种种承事。种种供养。如敬父母。如奉师长及阿罗汉。乃至如来。等无有异。】

 

一切众生,不管是什么星球,不管是在什么星云里头,就是在这整个宇宙之内,不管是什么种类,这一切我都于他们“随顺而转,种种承事”,我承事他们,侍候他们,种种的供养。“如敬父母”,那个猫、那个狗,都应该对他们……,都是众生,要“如敬父母,如奉师长及阿罗汉”,就像师长、阿罗汉一样,那么恭敬。“乃至如来”,以至于看他们是佛。“等无有异”,都是平等没有两样。

 

【于诸病苦为作良医。于失道者示其正路。于闇夜中为作光明。于贫穷者令得伏藏。菩萨如是平等饶益一切众生。何以故。菩萨若能随顺众生。则为随顺供养诸佛。】

 

“于诸病苦”,对他们的病苦,自个儿做良医,做好医生。“于失道者”,就迷路的,“示其正路”,告诉他路。“于闇夜中”,黑夜里头,“为作光明”,给他照亮。“于贫穷者令得伏藏”,穷人让他挖着黄金白银。为什么要这样随顺众生呢?随顺众生就是随顺供养诸佛,佛就跟众生是平等的。所以大家愿意在佛前上供磕头,对于众生无动于衷,那就不够平等了。

 

【若于众生。尊重承事。则为尊重承事如来。若令众生生欢喜者。则令一切如来欢喜。何以故。诸佛如来以大悲心而为体故。】

 

“若于众生尊重承事,则为尊重承事如来;若令众生生欢喜者,则令一切如来欢喜。”所以众生欢喜,诸佛欢喜,所以我们学佛是个大乘心,普皆饶益的心。为什么要这样做呢?“诸佛如来以大悲心而为体故”,拿大悲的心做他的本体。一切都是要从悲心为出发,所以密宗的话:“菩提为因,大悲为根,方便为究竟。”这个是大悲心为体。

 

【因于众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觉。】

 

“因于众生而起大悲”,为什么会起大悲?因为众生我才起了大悲的心,普皆救度。看见众生被杀,就引起了悲心,所以就是因众生起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菩提心就从这儿生出来的,所以我们第一步还不能发菩提心的时候,先要有慈悲心,慈悲心现在就从众生这儿发起。先想想地狱吧,想想这个猪吧。这十年浩劫,最后就叫我去,成心的那个时候,说你去管猪去。在那儿看那猪真苦,真是苦哪,就生菩提心了。菩提心所以重要,这几句话就很好,“因于众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觉。”怎么成的佛?菩提心。现在大家都很想学法,找法,什么什么秘密,就得了这个我就成功了,跟没脑子苍蝇似的,他不知道,你外头找什么?你自个儿有没有菩提心?哪儿说有什么一个秘法,你就到那儿什么什么,你到那儿求到了就成功,没有这个事。

 

【譬如旷野沙碛之中。有大树王。若根得水。枝叶华果悉皆繁茂。生死旷野菩提树王。亦复如是。一切众生而为树根。诸佛菩萨而为华果。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华果。何以故。若诸菩萨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

 

“譬如旷野沙碛之中”,沙漠里头,有个大树之王,好大的一棵大树。如果这树根有水的话呢,它的枝叶、华果都长的很繁很茂,这是在沙漠中生的树。在生死这个大野之中,这菩提树的王,觉悟的王,也是这样。那什么是它的根?“一切众生而为树根”,众生就是这个菩提树的根。诸佛菩萨呢?就是这个树的华、叶、果。我们拿大悲水去饶益众生,就是根上浇水,这树才能活,“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华果”。树的根上得了水,那么菩萨智慧的华果就能结出来了。所以说大悲水去饶益众生,则能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是故菩提属于众生。若无众生。一切菩萨终不能成无上正觉。善男子。汝于此义。应如是解。以于众生心平等故。则能成就圆满大悲。以大悲心。随众生故。则能成就供养如来。菩萨如是随顺众生。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随顺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所以菩提是属于众生,“若无众生,一切菩萨终不能成无上正觉。”大家都应该如是理解,自心就平等,就能够成就圆满的大悲。“以大悲心随众生”,就能成就供养如来。是这样一个顺众生的心,它是无有穷尽的。

 

这是第九大愿“恒顺众生”,我们不管是谁,这是共同的。从这里大家都能理解,像刚才这个老的某居士,说到过节杀这一些,她不肯吃。我这儿还一个小学生也有同感焉,过节他就吃素,一直吃到今天。有什么好吃的,他不吃。他还告诉我,看见那儿做鱼,说大家吃它肉的这鱼,多可怜啊。这慈悲心、同情心是根本。

 

往生极乐是二乘种不生,所以大悲是根,刚才这儿不是说的大悲是根吗,众生是根。密教也是说:“菩提为因,大悲为根”,所以我们不管你是什么,都要有这个根。这《普贤行愿》我们可以念,可以什么什么,但是要知道这是靠自力,而这个是很高的,这要是去就是上品生。因为当时《华严》会上是以诸大菩萨为主,是大菩萨的法会,但它的重要就是不管你修什么,完全把你引导到西方极乐世界。

 

因此我们从这个《普贤行愿》也就专一到净土上来了。阿弥陀佛有四十八愿,这都是愿啊,我们也要善于从这个四十八愿来学习如来。

 

四十八愿的中心是第十八愿。日本的说法:一切的经教,这一切一切都不是根本,就一切一切只有第十八愿是根本。所以今天我们念念第十八愿。

 

3、四十八愿的中心第十八愿

 

【我作佛时。十方众生。闻我名号。至心信乐。所有善根。心心回向。愿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我作佛时”。“我”嘛,就是阿弥陀佛,那个时候是和尚,法号叫法藏比丘,这个“我”就是法藏比丘,后来成了阿弥陀佛。说我作佛的时候,“十方众生。闻我名号。”,听见我的名号,“至心信乐”,“至”是至诚,“至”者就是到头了,登峰造极了,也是一种无上的信乐的心,就是这个信字,看见没有?听到之后你就信,这种“至心”的,无上的心,你信哪、欢喜哪,信。“所有善根。心心回向”,就是修善,刚才我说,就刚才那十大愿王,你完全靠那个法门,靠自力,不是人人都能承当的,但你还是要去做,你就有很多善根,你回向嘛,回向什么?它不是导归极乐吗,所以就回向“愿生我国”。回向什么呢?回向要愿生我的国,就法藏比丘的国,就是阿弥陀佛的国,要求生净土,就这“愿”字。

 

头一个说了个“信”字;这儿说了个“愿”字,所以三个资粮就是信、愿、持名。“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你这样的话,至心信乐,你来念、来求,乃至于你只念十句,你要是不生的话,我就不成佛呀!

 

那么法藏比丘成佛了没有?这不老早成佛了嘛,“于今十劫”,十劫之前就成佛了,所以这些个愿文都兑现、落实了,不是个空愿、不是个口号,是落实的东西了。你只要有信、有愿,哪怕你只有十念,如果不生,都不可能!要有信、要有愿、要持名。持名我又把它稍微广泛一点,可以包括持咒。蕅益大师就说,《阿弥陀经》的宗就是“信、愿、持名”。《无量寿经》的宗就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

 

说到信、愿、持名,大家更容易懂得一些,菩提心比较难懂。你有了大慈大悲的心之后,就能生出菩提心来了,所以我们要有这一种心,要饶益有情。没有饶益有情、救度众生的心,只想往生,是个自了。如果只是自了的话,你就往生不了。二乘种不生,只是一个自己顾自己的这种人,怎么念也生不了,所以三辈往生都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不但是慈悲心,还要有菩提心,所以肯念、肯求生极乐,但是要知道极乐有它的要求。

 

阿弥陀佛为什么要有一个极乐世界让大家都去?救度嘛,所以也必须跟阿弥陀佛有共同之处,你才能生得了。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不是大乘的心,就不能生这个纯一大乘的国土。纯一,所以称为一乘的国土,这都是大白牛车,都是要成佛的,都是阿鞞跋致,他不退转于二乘道,不会再成声闻阿罗汉这一些,堕落到这里头去了。他的行不退了,不会从大乘退到小乘了,纯一是大乘。你都到了阿罗汉,你不能回小向大,发起大乘心,你照样怎么念佛也不能往生,你要发大乘心哪。

 

4、欣慕极乐,厌离娑婆

 

所以信、愿、持名的这个“愿”字,我们说要发愿,我们要发什么愿?不是需要刚才说的,你还就要发四十九愿,要怎么怎么样,要更多更什么,也跟阿弥陀佛发一样的愿。我们就是要随佛学,要遵佛的教导,就是这第十八愿是根本;我们也就是要用这信、愿、持名的法,来自觉和觉他,这个就比较精炼了。所以我们的愿是什么?现在就是愿生极乐世界,是个大乘的心“愿生”。这个蕅益大师用了八个字把它概括,就是“欣慕极乐”,很羡慕这个极乐;“厌离娑婆”。这里头有两个,我现在说头一个。

 

这八个字也是七岁小孩都能说,八十翁翁也行不得,这是说老实话。不就八个字吗,你“欣慕极乐,厌离娑婆”,很容易就说出来了,这七岁小孩也能说,八十翁翁你能够真实的欣慕、真实的厌离吗?这里头呢,像现在我们这儿有很多年轻的小朋友,你们先做什么呢?你们先从这“欣慕极乐”开始。要发愿,你就先要觉得这个极乐,我真是从心里头愿意去亲近阿弥陀佛,不是去羡慕那个黄金为地、那些宝贝,这样的一些物质,这里头五光十色所以我喜欢,而是可以闻法、可以不退。这个国土里头永远不会再退步了,而且寿命是无量的。你所有所见、所闻、所遇,一切一切都是帮助你的,绝对要成佛,所以我们要真正生起一个“欣慕极乐”的心。要下定决心,我这一辈子完了之后,我也不是要去当国王,也不是要……。

 

这个某某某的妹妹,也念佛,她还有点通,土地老给她报信儿。土地要给她送信,就告诉她,老给她说话。她的愿就是下辈子要变一个比她今生更漂亮的小姐。所以这个愿大家要知道,不是一个小事情,我跟你说,要发起一个正愿很难,我们要都是真的。所以头一步,这个“欣慕极乐”还是比较容易嘛,咱们年轻人也都不妨嘛,大家只要生起这个心,不妨碍你们念书、不妨碍你们学习,但是我们要有这个决心,我这尽我的力量,我要是到了阿弥陀佛那儿闻法,我及早可以救度众生,我再也不退步了。把这个愿让它生起来,而且要一天比一天坚固。

 

对于年岁大的人,那你就要知道了,一步一步都要知道了,这个欣慕之中,还要厌离这个世界。真正的厌离是很不容易的,实际上你的起心动念之中,都还跟这个世界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个某老居士大家都知道,他有一天跟我说:“我很有自信,我现在确确实实对于这个世界没有兴趣,我很厌离。别的我不敢说,但我这个厌离确实是厌离。”我回答他说:“你这个厌离不是佛经上的厌离。”我说:“你啊,年轻的时候,舅舅是财政部长,某时期,舅父又是什么建设委员会,什么委员长。你又是大学毕业生,在铁路局工作,收入很多,因舅舅的关系,别人都对你十分恭敬,很多朋友吃喝玩乐,那个生活你是觉得很好。现在那个生活不可得了,没有了,所以你就厌离,这是你的厌离啊,你这厌离的实质是什么?是你留恋过去啊!”所以人往往就在这地方唬弄自个儿,你不要以为你这是合了辙了。

 

所以为什么要亲近善知识?这个话不给你点破,你永远不知道,但点破也没多大用,还是一样。“你说是不是?”他承认了:“是这么回事。”我说你的厌离不是佛经的厌离,你那些个都不可得了,你就不高兴;你还是留恋这个,想那个,那怎么叫厌离呀?你厌离娑婆吗?世间都是这样,要真的厌离是不容易的,所以就是要放下。

 

真要能往生,这个“愿”字,是三者不可缺一。慢慢地就要是真的,还不是使横劲。这一使横劲,我可以谁也不理,我就关起门来念多久多久,就使一个横劲。赌气,全都在那儿赌气,都不是顺,要很顺……,就是真正从根上把它看破,就是一个肥皂泡。

 

我妹夫死了,他是我们老同学。我给我妹妹写信,我说:“这也是你这一生,这一幕戏中间的一段。还在唱戏,唱一段戏你还有什么可伤心啊,你演这个。”还有人怕鬼,我说:“鬼你怕他干吗?你死了就是鬼。”这不都在演戏,在台上,刁德一、阿庆嫂、胡传魁,下了台哪儿找这几个人去?全没有了。所以上台,现在你是某某某,下台你……鬼,呵呵呵呵……。所以这一切一切,当然你要是有修持的人,可以不落为鬼趣。不过,落为鬼趣的多,三途一报五千劫,落为鬼趣这一报就是五千劫。

 

要是“六信”,信,蕅益大师就讲:“信自、信他、信事、信理、信因、信果。”愿,就这两句,很简单,但是一个厌离娑婆就是够了。对于这个娑婆世界所有的名誉、地位、什么威望,这种种好吃的、好喝的,这一切一切的冷暖,家庭的这种幸福什么什么的,都属于娑婆世界的东西。

 

有人又要会问:“这么谈欣厌,有取有捨,是不是执着?”你这是不是就是分别了?要取极乐,捨娑婆,对不对啊?不是说平等吗?你要一个,不要一个,你还平等什么呀?谁回答这个问题?(注:在座无人回答。)

 

这就很深入了。欣厌到了极点,跟那个不欣不厌平等;也就取捨至极,跟那个不取不捨平等。这个地方有两个解释这句话,圆瑛法师的解释跟我解释的不一样。他的书里头他解释:你生了极乐世界了,你还有什么可取的,没有再可取的了;你到了极乐世界,再没有这些恶了,没有三恶道之名,何况有实,都没有了,也没有什么可捨的,所以也没有什么可捨。所以你取捨至极,到了极乐世界,离开了娑婆之后,你无可取,无可捨了,所以它一样。

 

我另有一解。你取捨之极,你念佛的时候,你孤零零的就剩这一念哪,“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跟那个一切都能照破、都能平等,一切无所执、无所着,你那个念,不也就是什么都无所执,只“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这两个是平等。所以阿弥陀佛是大慈悲、大智慧、大愿之王。叫你从不取不捨入,你没法入,当然也可以,但那个竖出就难了,它好多好多歧路。你这样入,你取捨之极这个容易入。

 

小孩我就可以告诉他,开始你就想生极乐世界,你就取;娑婆你就捨。真正把它真做极了,娑婆我没什么可留恋的了,我这一心就极乐世界,一心就念阿弥陀佛求生,就这么一句跟着一句,就暗合道妙,巧入无生。就合这个(道妙),达到了无生,暗合,你合了嘛,跟那个证入的是一样了。

 

所以“知”这个道理有三种:生而知之、学而知之、困而知之。天生之圣,他就知道了,生而知之;学习才知道的,是学而知之;困而知之,焦头烂额和千辛万苦之后才知道。等到知道了以后,其所知是一呀,是一回事啊。达到了净念相继的境界,不管是明入,是暗入,它入了,这是一也。但是这个的方便,净土法门不可思议就在这儿。但这儿也是要提醒一下,不要把它打成两截,一提取捨,往往就说净土宗怎么跟《金刚经》老是不一致,哪儿不一致?完全一致!不融会的人,那它就是两截,他怎么也都翘棱(注:两头翘);要能够融会,那巧妙殊胜,这佛之说,所以是一味法。今天就说到这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