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书坊

三、戊辰春节开示

2020-02-09 11:02:23 点击数:

 

1988年(上)音频链接地址:https://www.lizhi.fm/163854208/5094189982918019078

1988年(下)音频链接地址:https://www.lizhi.fm/163854208/5094190206256350726

 

三、戊辰春节开示 (戊辰正月初三 一九八八年二月十九日)

 

1、《弥陀疏钞》择要

 

这《弥陀疏钞》一上来有这么两行,这两行是讲什么呢?就是“明”,说明本性,所以就是从本体上开始。我们要研究什么东西,要抓住它的本质,现在一般说不能就是看现象,你要看本质,它的本体、它的本性,要抓住它的根本,佛法更是如此。念佛、极乐世界,这一切一切的本性是什么?这也就是最根本的,也是最难懂的,也是最重要的。这里头总共只有两行。

 

【灵明洞彻。湛寂常恒。非浊非清。无背无向。大哉真体。不可得而思议者。其唯自性欤。】

 

这个莲池大师说:“灵明洞彻。湛寂常恒。非浊非清。无背无向。大哉真体。不可得而思议者。其唯自性欤。”什么叫自性?这个自性是“灵明”的。“明”呢,是明显。一般的明,日月是很明,没有脏,照亮一切,但是它只是世间的明,不能称为“灵明”。灵”,俗话说灵不灵啊,神灵啊,当头有神灵,“灵觉”就是用这个“灵”字。“灵”是不可测,所以用这个“灵”来形容这个“明”,不是一般的明,世间的明。这个本性是“灵明”,这先说明本性的一个特点。当然都说有自性,自性是什么?是“灵明”,这个是明的极度,不是日月所能比,人人都有这个性,是神不可测这样的明,所以叫做“灵明”。这个话大家还是好懂的,是吧,咱们能懂得一点,受用就不小,我们的自性具有“灵明”这样的一个性质。

 

还有,“洞彻”。“彻”是什么?透彻,通嘛。你思想不通,到处是障碍,糊涂啊。“彻”,很彻底,很透彻,通达了,就是你搞通了。好嘛,通彻很好嘛。可是刚才我们说的以日月为例,日月能透一切,但是日月覆盆就绝照。你要拿个盆一扣,盆里头的东西,日月光就照不到了,所以这个透不彻底了。日月是能够彻,但不能称为“洞彻”。“洞”就是咱们打个窟窿那个洞,像《西游记》什么什么洞。“洞”就是打个窟窿,那就通到底了嘛,你钻个窟窿,钻通了。洞然明白,就是这个洞,洞达,用这个“洞”字来形容“彻”字,那就不是一般的彻。

 

这样的“灵明”,它是透天透地,四方上下一点儿都没有障碍,而且是洞然的“彻”,没有不彻的。还不是相对的,你那儿隔着的不能通,我这儿能通,我就说彻;它是绝对的,这些话,谈的也都是绝对的。这个“明”和“彻”,都是绝对的。

 

“湛寂常恒”,“湛”就是三点水,一个甚字。清湛的水,清湛,干净。“寂”是寂静,寂寞那个“寂”,常寂光那个“寂”。没有什么动,就定,就寂,就不乱了。“湛”就是没有脏,“寂”就是没有动。这个地虽然是寂,地就是没有什么动作,但不能称为湛,地不干净啊。而且还是有动,还有时会地震,地底下常还是有动。地震仪可以觉察得到,人觉察不到;经常还是可以觉察到,大概到一级以下,那人就觉察不到了。现在就是在这个至寂之中,它又晶莹、又干净,一点儿渣子都没有,光说一个“寂”字不够,就“湛寂”。也说明我们自性是“灵明”,那么光明、那么透,无所不透,又那么样的安定,那么干净,没有动摇、没有污染,“湛寂”。这第三方面的特点。

 

这八个字,它说了四个方面。“湛寂”还不够,再“常恒”。“恒”大家都知道是恒久,不是一会儿。短暂的,咱们世间最常见的肥皂泡,好好看,一会儿就没了,那就不是“恒”。这不有很多东西老有,今年有,明年还有,咱们这个景山,那不就老是这个景山搁那儿吗?对肥皂泡说,它就是“恒”,恒定,但景山怎么能说它恒定呢?现在不是说我们这个地震的次数要增加,级数要增加,三年之内?不知哪儿赶上,赶上那山崩了都是可以的嘛,那这个“恒”就不是绝对的恒。这个“恒”字加上一个“常”字,“常乐我净”,那这个“恒”字就殊胜极了。超脱时间的东西了,不是在某一段时间之内存在,在另一个时间就没有存在,这是绝对的,所以“常恒”。

 

这就说明,它是极其明白,极其通达、透彻,而且极其安定、干净,极其的没有变化、没有衰减,常在、常住。这都是每一个人自性中,就有这样一些所有之德吧,自性中本有这些德。这是正面说的,他说自性是什么是什么,讲明是什么是什么是什么;底下再说一句呢,还告诉你不是什么不是什么不是什么。这么两面一说就清楚了。是什么那就是“灵明洞彻。湛寂常恒”;底下再说它不是什么,从两面一说,咱们就体会它不是什么了嘛。

 

不是什么,它就“非浊非清”。它没有“浊”没有“清”,不是浊不是清,不可以拿“清”“浊”来认识它。《心经》也说“不垢不净”,“垢”就是“浊”,“净”就是“清”。这都讲的是自心,经典都说的是自心。这个“非浊非清”,不是“浊”不是“清”,就不是什么不是什么。怎么说它“非浊”呢?要说它是有吧,就刚才不是说绝对干净吗,“有”但它不受一尘,一尘不染,本自无染。本自无染它怎么会浊?要说它是有,它无染,它不受一尘,所以是“非浊”。“非浊”就成立了。“非浊”咱们就说清,非浊就是清了。

 

这个形式逻辑很厉害,咱们老是形式逻辑,说老实话,不是那种就是这种,总是不能两头都坐断。你不是东边,就是西边;你不是好的,就是坏的;看电影儿是好人还是坏人,小孩看成好人,那就不是坏人,坏人就不是好人。这太简单了,是吧,它是形式逻辑。我们大人一样是形式逻辑,所以它“非浊”就应该“清”,但它不清啊。怎么说它不清?要说它是没有,可是它不捨一法。一切法皆是从自心所生,它含一切,没有它不含的,不是说清的啥也没有。这就离开了“清” 、“浊”,所以“非浊非清”。

 

“无背无向”,也是不背着一个人,也是不向着一个人,不冲着一个人。禅宗大德说:“我在千万人中,我不背一人、不向一人。”(注一)我坐在这些人里头,我没有向着一个人。我这就向着你们了,我向这么些人。我不背一人,像某人在后头,她就背着另一个人了,另一个人在她背后,这就有背有向。它“无背无向”,用咱们这个话来说也很简单,它是遍一切处。通通是自己,那谁背着谁,谁向着谁呀?这是咱们用粗浅的解释。

 

莲池大师说,你说什么叫“无背”?你放它走,它无所从去,它没有什么叫做去,为什么?通通是自己本心嘛。所以就没有说可以从哪儿来,“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你往哪儿去?“如来”往哪儿去?“如来”从哪儿来?“如来”就是从“如”而来,去也到“如”而去。从如来到如去,那就还是无所来无所去。它是“无背无向”,什么叫背着什么,什么叫向着什么?这个背向就是我们常说的“背觉合尘”、“背尘合觉”,“合”就是向。但你本体上没有清、没有浊,也没有什么叫做背,没有什么叫做向。这说到本体就是如此,就性德,本性所有之德。

 

就说灵明湛寂的这个,不可以用“清浊向背”这些个差别的概念去认识、去找。举出这四个字也就包括善恶、圣凡、有没有、生灭、增减、一异(一样还是不一样),这些个差别都没有,我们本性中没有这一切差别。你看他这儿就这么几个字,有多少内容啊,“灵明洞彻。湛寂常恒。非清非浊。无向无背”,这就把你本来的本性做了一个描述。 

 

底下“大哉真体”,就称赞了。这是什么?这是大矣哉,赞叹大哉。“大”字呢,就是“大方广”那个“大”,这个“大”字不是对小所说的大,它有“遍满”和“常恒”两个意思。“遍”就是方广,遍一切处的这个大,遍一切,入一切,而常在。在空间是遍一切,时间就是过去、未来、现在,从来没有什么叫做断灭,三际它是永远如此,是一如,这是称赞大。所以这个本性“灵明洞彻。湛寂常恒”,大矣哉,大哉呀,这是“真体”,这是我们的本体,这个本体不是虚妄之体,它是真体。

 

三界都是假的,我们这个世界叫做欲界。都有欲望,那个小蚂蚁、小蚕仔儿都是有雌有雄,有生殖,都有情欲。到了万物之灵的人也一样,一直到天,欲界天,天界,俗话说王母娘娘,她还有公主,那不就是有情欲吗,有夫妇、有孩子,欲界天嘛,就叫欲界,是最低的一界。所以很多人以生天做为很高,其实是非常低的,三界之中这是最低的一界。欲界天就是在欲界中的最高,可是在三界中他最低,这是欲界。

 

欲界之上呢,很多人就不知道了。色界。这就没有形体,没有固定的一个肉体,但是有形色,没有实际的体,没有实质的这个身体,但是他有形色,不是有我们这种肉体。这个色界就是所谓的梵,外国人说是婆罗门,称之为梵,就是梵天,就是色界天。色界天极清净,离欲,到色界天。在这个世界上的人类,要是用一般的方法修,不谈净土宗、不谈密宗,不谈佛法,咱们说是一般的,只要有一次有男女关系,你最高只能生到欲界天了,色界就没份,色界天他没份了,所以要知道出三界很难哪。或者像现在大家这么胡闹,那是地狱的种子。

 

色界极清净,梵,所以叫做梵行。《圆觉经》:“淫怒痴、戒定慧,俱是梵行。”都是梵天的行动,就是清净的行动,离开欲、离开染的行动,就称为梵行,梵天。婆罗门就尊敬梵天,所以有时候就用梵来代表他们。婆罗门有很多很高很高的,也有很低很低的,现在还有人把自个儿子杀了,把血涂在头上求发财的,所以我们不可以一听说婆罗门,就看他是一等。他有九十几种哪,差别也天渊。最高的相当于中国道教,或者比道教再高一点儿。他们到什么天?到色界天,这是修得好的,是合法的,是合乎善道的这个。

 

那么再还有无色界,连形色都没有了,就禅定的结果,寿八万几千劫,寿命就无量,所以以他们的神通,他们就看不到自己什么时候要结束,就认为自己不死了,其实是错误的。生到最高的非想非非想天,以五百小劫入定,入了定了之后,真正心就不动了,这有个比方像什么呢?像那个冻水的鱼。冻水的鱼一冻了之后,它一点儿也不动换了,鱼就冻在水中。那么春天暖和了,河一开冻,鱼又活了。所以他这个不动,环境使然。他这个修持,修这种定之后,他就生到了无色界天,那就是八万劫,寿八万劫。

 

所以吕洞宾见黄龙,他很自负,黄龙看不起他,他就放剑要杀黄龙,你看这瞋恨心多大。黄龙就把他的剑踩在脚底下,他没办法了。黄龙批评他,就因为他这个批评,他才放剑,他自个儿想我是仙人,你总应该好好的另眼相待。黄龙:“纵饶八万劫,依旧落空亡。”你就是活八万劫,你还是落空亡,所以这是无色界。他到最后五百小劫又要出定,出定了之后,还是根据过去的因果又轮回。所以三界,这不讲到三界了吗,欲界,就咱们这一界;上面有色界,这天界了;再高是无色界天,都是像着火的房子一样,所以“三界无安,犹如火宅”,都是可以变的,都是不真实的。唯有什么呢,唯有这个本性是真实的,所以就是说,是不可破坏的,所以叫做真。“大哉真体”,“体”者,就一切万法都是以这个一心做为它本来的体,一心为体。这个“体”里有相、有用,一个体它也可以显出它的形相,里头的作用。

 

“大哉真体。不可得而思议者。其唯自性欤。”这就是说,刚才所说的这个“大哉真体”,不可思议。这个不可思议呢,大家说惯了,就随便说说“这不可思议啊”,其实这“不可思议”是很深哪。这《华严经》才是不可思议,《阿弥陀经》的名字也叫做不可思议,所以我们要知道,这《阿弥陀经》就是小本的《华严》,这个根据很充分,它的名字就叫做不可思议。现在翻译成《阿弥陀经》是鸠摩罗什翻译的,没有用释迦牟尼佛当初提出的原名。

 

这个“不可思议”,就是说的这个本性,你说它是明,这么明白,什么都能够照见,什么都能够看的清清楚楚,但是它很寂静,而寂它又很明,所以超过思考。还有,也不能说它“清”,也不能说它“浊”,更不能说它向着什么、背着什么。这种情况之下,你这个心的思想的路,就想不下去了。你要说,你也说不出来了,怎么说?它到底怎么回事?就不能思议啊。为什么说不可思?因为经上说:“思则乱生”。用咱们这个意识来想,一想就是乱,所以这点大家要知道,我们现在都是意识在那儿起作用。

 

《楞严经》就说,佛的脚指头一按地,这个大地就发光,这个世界就是净土,说“我指按地。海印发光。汝暂举心。尘劳先起。”你只要一用心,你尘劳先起来,把众生的这个问题就给你点破了。所以我们必须要知道,我们一举心,是尘劳先动,你再怎么去思维,都是尘劳动了以后的东西了。所以开悟可贵就在这儿,它能够不是尘劳先起,他能见一见法身,但是不悟的人在这点地方,他就没有可能性。汝暂举心,是尘劳先起来了,所以不可思,你怎么思?你所想到的全是尘劳,你这点不自知就要错认。你所有现在什么什么都搁在一块儿,还都是这种尘劳先起以后所了达的,这里头也还有天渊之别,张三和李四也有天渊之别。

 

但是总的,还都是尘劳已起之后的事!你不能理解人家尘劳未起的人,所以“众人知处,良遂总知”(注二)。有一个人叫良遂,众人所晓得的事,我“良遂总知”,我都知道。你们想什么,虽然他不是他心通,但你们反正都是尘劳。“良遂知处,众人不知”,我知道的事,我知道的地方,众人都不知道。就这个意思,不可思。所以我们对于善知识,觉得他可贵,就是因为这些事。他是达到我这样的境界,因此他所谈出来他的这些东西,是绝对和一个平常人不一样。这一点就是我为什么说“善知识者,即是如来”。夏老师这是大善知识啊,还有王上师,都是善知识,他们都是难逢难遇。

 

为什么说不可思议?不可思,“是法非思量分别之所能及”;什么叫不可议?因为你一说,言一生这个理就丧了,所以说“凡有言说,皆成戏论”。就说你尘劳先起的人,你所有的言说都是戏论,这是一个道理。那时候那个高峰,一进门他师父就这一句话:“谁叫你拖着死尸来?”刚一开嘴就打,打走了,第二天再来,再一进门,又问:“谁叫你拖着死尸来?”刚要回答,又打走了。打了好几个月哪。干什么?不等你张口,就知道你是错的,这就皆成戏论,这是一方面。

 

再一方面,理很圆哪,而你说的话都是片面的。大家所理解的东西,常常是很片面,很片面的,不是说大家一点也不理解,你很片面,很片面。你要觉得这是很片面的东西,那你这还是很好的、很宝贵的,就怕你把它当作这是很圆满的。所以你怎么说也说不尽。经上说:我一一身有无量的口,一一口出无量的音,如天女那么善辩,多少劫讲,你也讲不完,讲不清楚,所以就不可议,又不可思。所以我们这个自性是如此高深、如此微妙,不可以用我们的凡情来思,又不可以用我们的口舌来说,因此称为不可思议。

 

那这是什么呢?这样的“灵明”、这样的“洞彻”、这样的“湛寂”、这样的“常恒”,没有“清浊向背”,这种“大哉真体”不可思议,是什么呢?其唯当人自性欤,那就是每个人每个人你本来的自己的本性。所以都不要小看自己,我老说现在大家,人都在一个颠倒之中,对于自己的本性是应该尊敬的,而自己不知道尊敬;对于现在自个儿这个妄心是应该否定的,而不知道否定,把它评价太高。所以倒一倒!

 

演《西游记》那个乌鸡国王,假的乌鸡国王是个妖精,他把真的乌鸡国王杀到井里。你那个自性,现在在那出主意的,你以为是乌鸡国王,你以为那是你自己。他是你的敌人,是杀你的那个人!这个是最最重要的事情。所以为什么叫你“无我”,你现在的这个“我”就是他,根本没有这样一个“我”,乌鸡国王这个“我”是妖精变的,哈哈……,电视刚刚演完这个东西。

 

“自性”呢,有两个意思,一个说“自”,就自然嘛,法尔如是,不是造作;再一个说“自性”,你不能往别人身上推,所以后来这个湛愚老人就称为“此我”,自性你还跑哪儿?就是我,“此我”,分别于乌鸡国王那个“我”,妖精变的那个。现在大家脑子里头这个当家做主的,要知道还都是妄我。不要向那个妄我,我们要开始一念的觉悟,我们底下再说了。这一念的觉悟,就开始有觉了,就沿着这个觉悟,背开那个妄我,而向着这个真实的自性,这底下我们再说。

 

这个“自性”有很多名字,也叫做“本心”、也叫做“本觉”、也叫做“真如”、也叫做“真实”,种种的好多名字都说无尽。也就是说这是我们每个人本具的一心,这个不可思议的是什么?就是这个自心,不是那些神通妙用。所以布袋和尚:“妙用纵横可怜生,一切无如心真实。(注三)”这个“妙用纵横”可怜的很,不算什么,一切没有心真实。现在外头的,尽注意这些神通去了,这是颠倒见哪。

 

这上一句是“明”,“明”就是本性,一切经典,不光是《阿弥陀经》,一切都以这个为本体,以这个为本性,我们修持也是以这个为本。释迦牟尼佛腊八悟道:“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如来智慧德相就是这个自心,它就是“灵明洞彻”、“湛寂常恒”,一切众生都有这个,“但就是以妄想执着不能证得。”一部佛法就是讲这一件事,首先要知道这个本体,要不然你怎么恢复这个本体?你知道了你这个本体,现在要恢复,仅仅要恢复,就是下面︰

 

【澄浊而清。返背而向。越三祇于一念。齐诸圣于片言。至哉妙用。亦不可得而思议者。其惟佛说阿弥陀经欤。】

 

“澄浊而清。返背而向。”浊的东西就给它澄一澄,让它变清;背着它的,就转一转身变成向着的,冲着它了。

 

“越三祇于一念。齐诸圣于片言”,用这样的方法,你可以跟诸圣相齐,跟诸圣平等;用一句话就可以把这三大阿僧祇劫都越过了,你一念之间就越过去了。这是“至哉妙用”啊,至矣哉,登峰造极了,不能再过了。这个极妙之用,作用,功用,这是什么?这样的功用也不可得而思议,这个功用也不可思议啊。已经是这么浊了,我要叫它清;而已经一直是背,我要叫它变成向。背变成向,还是离这挺远,你怎么办?一般要修也要修三大阿僧祇劫,而他三大阿僧祇劫一念之间就可以越过去,马上就可以跟诸圣,跟观音、势至、文殊、普贤诸大菩萨看齐。这样的妙用,不可得而思议,这是什么呀?“其惟佛说阿弥陀经欤。”那就是《佛说阿弥陀经》。

 

所以大家将来喜欢要看书什么,是不妨多,但必须重点要突出。《阿弥陀经》就包括《无量寿经》,《阿弥陀经》称小本,《无量寿经》称为大本。有的是《阿弥陀经》称小经,《无量寿经》称大经,这两部是一部经,所以这个也就包括《无量寿经》。这个妙用不可思议的是什么呢?就是这个经。这个经讲什么?《阿弥陀经》以信愿持名为宗,讲的信愿持名;《大经》讲的发菩提心,一向专念。这是至哉的妙用,不可思议,就是这个经,这个经告诉我们这个法门。

 

众生已经浊了,所以得澄一澄。本来本体上已经没有清浊之分,但怎么成为众生呢?就是一念之差,不符合真如的实性。既然是真如,一切都相如,就没有什么分别了,但你一有分别就离开真如了。离开真如这一念就是妄念,一念的妄念,这一来就引起了无明。这无明就背负了你的心,这就有个妖精来了,你的真心就都藏起来了,就混乱了,就这样子,就浊了。所以我们这许许多多的妄念,都在我们的八识心田里头,种下了种种的种子,什么脏东西我们都有,这个是绝对又绝对的。任何脏东西、任何坏东西,你说你心里头没有,那叫做掩耳盗铃,这是不可能的。入地狱众生所有的这些坏东西你也都有,所幸的是,目前咱们发动的是一些好东西,大家要知道。

 

夏老师说:“你是所有的善根都发动”,所以我也十分警惕,我都发动了只有这个样了,我要不是都发动,几乎解决问题,我这不得了啊!现在大家都是善根发动的时候,所以能遇上。事实上那些个你无始以来的轮转,有多少坏因缘,其中多少个坏念,那个种子,所以那个《水忏》,夏老师说:“从前我觉得我怎么能干过这个坏事!我就忏悔,要忏悔这个罪,后来一想……,后来又进步了。这都干过。”所以说这不了啊,不了就不得了。它已经浊了,你要叫它清,就澄一澄嘛,就叫它清,就把这五浊转为清净。这无量清净如来就是阿弥陀佛的名号。

 

由于这“清”和“浊”,是由无明所引,就是你弃觉逐尘了嘛,所以这个妖精变的乌鸡国王,他发号施令,都是叫你违背本性,叫你去追求尘劳,你就为这个尘劳颠倒。像有的人迷电视机,就掏尽苦心去买个机器;有的考级要评个高级教师,脑子转着我到底评得上评不上,这都是追尘!所以尘那个事它引你就很自然的,像有的讲恋爱的人都是神经病,哈哈哈,他就是追尘去了,那连理智都没有了,是不是,所以说讲恋爱的人都是神经病,都背觉了,追尘去了。这尘之可怕就是这个事。

 

那现在要怎么办呢?你违了真体就背了觉,就合尘去了,这游子逃背了要回家,那你就不能背觉合尘,就得转过身来,背开这个尘去合这个觉嘛,所以转背为向。背了这个尘,你不就向了这个觉吗。现在大家已经起了这一个念头,要去合这个觉、向这个觉,求这个觉路,这就开始走向觉悟的道路,就称为始觉。起心念佛就方名始觉,始觉合本,念念之间慢慢就能趋向于究竟觉了,所以要转背为向,澄了这个浊,变成清。

 

而且这个“澄”和“转”,一切佛法都有这个功效,这个效率之高,高到什么程度呢?一般说成佛,这个渐教,佛说要三个阿僧祇劫,那就无量的劫数,那个时间就说不清了才能成就。而现在这个圆顿法门,净土宗、禅宗、密宗都有所谓“刹那间成佛”之法,它可以在一念间就越过三大阿僧祇劫。这个话现在科学也成立了。所谓三大阿僧祇劫可以是时间问题,而时间是众生也是人类的错觉。这点咱们有人就“怎么能说三大阿僧祇是这么样?”实际上爱因斯坦这个话就给答复了,这是个错觉啊。时间、空间、物质都是错觉,是当初你错了。错觉,咱们佛教叫妄想,妄跟错还不是同一个意思吗;想跟觉也差不多嘛。佛教说这是妄想,而爱因斯坦说这是错觉。佛法是几千年前哪,就现在最新科学才成就的,咱们说在前头了。而且现在科学家所体会的只是一点点,他还很皮毛。不过这一点点很宝贵,所以我们要体会佛经。不是咱们迷信,释迦牟尼佛是大智大慧啊!你要是固定了三大阿僧祇劫,就得三大阿僧祇劫啊!

 

从前那个王某某,他是名医,他也常到夏老师那儿去,我在夏老师那儿,我就说:“王老常来向我问法、研究,我也很愿意帮他忙,我也很愿意尽我的力量。我没有过多的要求,我只希望他能明白两句话。”夏老师问:“你是哪两句?”我说:“我只希望他能明白,就是这两句:越三祇于一念,齐诸圣于片言。”当时听了,摇摇头,就是告诉我这是不可能的。当时我还不很体会,我这不是要求很多嘛,只希望他懂这两句话。还是夏老师那个是成就的人嘛!就是这两句他王某接受不下来嘛。

 

所以我们这个佛法虽然都在听,都在什么,各个的情况,将来的发展,那也是很有差别,很有差别啊。但这个你要能够相信了之后,你是一个什么进步啊?本来要三大阿僧祇劫才能成就,我这一念之间,“南无阿弥陀佛”或者这一句咒这么念下去,三大阿僧祇劫就超越了,不需要这么长的时间了。“齐诸圣于片言”,这“片言”就是我这说的片言,你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是片言,“嗡嘛呢贝美吽啥”也是片言。一片言我就跟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平等,这是“齐诸圣于片言”,那么你还不念吗?而且念的时候,自个儿不是就那么消极,灰溜溜的,“唉呀我就这么念,不念没法子,只好念嘛,能免点灾、得点好、得点福”,你这个就不是……。所以理明、信深哪。我们跟佛、菩萨、诸圣,凡圣是相隔,隔之又隔,现在不出片言一下子就相齐,所以说“至哉妙用”。“至哉”是登峰造极;这个“妙用”也不可得而思议的是什么呢?就是这一部《阿弥陀经》。

 

当然经没有不好的,但是没有像这个法门这么方便,有的经或者是很浩若烟海不好念;或者是太深,像《楞严》不好懂。现在只是叫你就去念佛,就是修持,只要你入了一心,那就往生。你只要是信愿持名,只要信愿都具了就可以往生,而称为至圆至顿法,所以“其惟佛说阿弥陀经欤”。这里就把这个本体,这是性德,怎么能恢复这个性德呢?要靠修持,修持我们称为修德。这后头一段所讲的就是修德。靠你这个修德出现了功效,你本有的性德就显现了,那个“灵明洞彻”、“湛寂常恒”,离开“清浊向背”、超越一切、不可思议的本体就现前了。这才是咱们的大事!人人本来如此,可是现在让这个无明遮住了,自个儿就这么在合这个尘,对这个尘这么迷,它支使着咱们就在这胡说八道,头昏脑晕,焦头烂额。实际是不是这样?大家自个儿想想,是不是这个样子?被这个尘支使的,神魂颠倒的这样,所以我们就要让大家觉悟,这回头是岸嘛。

 

怎么回头呢?这就有一个极殊胜的妙法,“齐诸圣于片言,越三祇于一念”,不需要三大阿僧祇劫,不需要种种苦修,不需要去懂得很多很多教理,按着《阿弥陀经》的这个信愿持名,只要真实有信有愿,这佛号念的不行也不要紧。夏老师最大的功劳就在这,特别把他力写出来,他把玄奘大师翻译的《阿弥陀经》的话加进去:临终的时候,佛是来“慈悲加佑,令心不乱”。佛来加被你,叫你的心不乱。你说咱们一个凡夫,咱们要念到在临终的时候心不乱,能念,这又成为极难极难的事情了。因为临终是个乱的时候,现在要死,它是杂乱的时候,要自个儿有这种修持,使得他不乱,那是要很深很深的功力了。

 

你看大家都这么忙,就是过去西藏那个闭关十二年十二年……,一辈子修持的人也是很不容易的。这个往生是法中最容易的一个法,但是也不能把它看成就是悠悠忽忽、舒舒服服的,我就可以得到往生。这是古德说的,这是古德说的哦,这古时候说你看这城里一天有多少人过去了,这一天里这么多人都过去了之后,在里头找一个能生天的都很少,不要说往生了。他说一般自称为修持很不错的人,只是说他能保持人身而已,就下辈子还当人。有很多很多人只能得到这么一个水平,那第二辈子再当人,好的话还继续上进,不好的话,有的时候就很险,有的恶因缘什么什么东西碰到一块儿了,就可以再堕落,可以再往下退,而且娑婆世界就是进一退九,进一步就还要退九步,所以说我们就要发起一个大心。

 

净土法门就是靠这个信愿,真实相信弥陀的愿力成就了极乐世界,度一切众生,大慈大悲啊。依止弥陀的教都可以到那儿去进修,愿一切众生也都到那儿去进修,相信这个,而且我愿意去的这个心很切,我这个念佛不是只求家庭清吉、子孙康泰、一切顺利。这一切都是可以得到的,但是这个它不算什么,更重要的是我们一件大事,每个人生死的问题,一个我们的根本问题。我们跟佛一样的这样一个本性,现在使得我们就变成这么样一个东西了,所以大丈夫就应该不甘心啊!大丈夫还包括小姑娘,小姑娘也跟大丈夫平等平等,有这个志向就是大丈夫嘛,男的没有这个志向还不如小姑娘,一样的要发起这个大心,明白这个本性。

 

这修德,我们就是要把这浊的澄一澄,澄一澄还是可能的,要想把那个脏的根儿倒掉那就难了,澄一澄就直接可以喝了,脏的还在底下。转个一百八十度,转个向,这个是做得到的,而用这个法门最快了,一下子就跟诸圣看齐了。既然跟诸圣看齐,当然就越过三大阿僧祇劫了,所以“至哉妙用”,至矣哉,没有法子再超过这个微妙的作用了,就是《阿弥陀经》所说的这种法门,也就《无量寿经》所说的法门,信愿持名哪。

 

信、愿、持名三件事,一个信、一个愿、一个持名,这好记。《无量寿经》就说:“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发菩提心”相当于“信愿”;“一向专念”相当于“持名”,这两个要相互补偿,互相发明,因为《阿弥陀经》所讲的这个持名,它特别提出了一个“一心不乱”。往往有人就在这个“一心不乱”上,又产生了一些障碍,说“我念不到一心哪”,确实很不容易念到一心,“那怎么办呢?往生不了了”,这就出了障碍了。《无量寿经》没有提这个“一心不乱”,就“一向专念”,我就老这么念,这就完全和阿弥陀佛的本愿相合了,阿弥陀佛的本愿就是要让众生都能办得到。我有一个好的地方大家能来,可是大家都没有交通工具来不了,这不就变成空的了嘛。必须他有一条通途,有一个很方便的路,使大家能来才行,所以就想出这个法门来,就是这样子。你只要有信、有愿,再加上还要肯念就能来,你到最后佛加被你。

 

这还不光是《阿弥陀经》,还有别的经典也说的很清楚,佛带了多少多少菩萨,佛入什么什么三昧加被你,那时候你也入了三昧,当然能念了。所以这一点我们大家就可以吃定心丸了,但是你要不按弥陀的本愿,没有这个信愿,你也不去行,也没有念,那佛就不能勉强你,是不是,佛不能勉强人嘛。佛是你愿意来,我都给你方便,循循善诱,使你将来有一天能发心。

 

那么今天我们就拿这个《弥陀疏钞》来谈,我本来只想说半个小时,现在一个小时,还多了,就说到这儿,说到这儿,大家歇一歇,喝喝茶。愿意坐坐的就坐坐,愿意有问题的可以问,可以谈谈,累的就可以休息了。

 

注一:《指月录》卷十六洞山良价悟本禅师

 

“上堂。有一人。在千人万人中。不背一人。不向一人。你道。此人具何面目。云居出曰。某甲参堂去。”

 

注二:《指月录》卷十一寿州良遂禅师

 

“谓众曰。诸人知处,良遂总知。良遂知处,诸人不知。”

 

注三:《指月录》卷二明州布袋和尚

 

 “师有歌曰:只个心心心是佛,十方世界最灵物,纵横妙用可怜生,一切不如心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