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书坊

10-5 要相信因果不虚

2019-12-16 12:08:58 点击数:

 

SC居士问:《观经》讲修净业三福的最后一项是“读诵大乘, 深信因果,劝进行者。”某法师说因为《观经》也是跟很多菩萨讲的,这个因果不是普通我们讲“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这种因果,这种因果菩萨怎么会不信呢,这个“深信因果”是说信念“阿弥陀佛”这个因,就是种往生或成佛的果。那我是觉得如果是这种深信的话呢,事实上也已经含着慧字在里面了,对不对,否则为什么只说是修三福呢?


答:这个都包括在里头。要信因果,相信因果不虚,你看禅宗那个《永嘉证道歌》,那是开悟的人,“豁达空,拨因果,莽莽荡荡招殃祸。”那个因果还就指着世间因果。“豁达空”这什么都没有了,什么都是空哪,既然空了就都没这一切,那何因何果?它就没有因果了。这个因果正是指着我们所说的一切报,而且一切因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我说信因果就包括这一些,要不信这个,而且错答一个字,五百世野狐身啊。这说“不落因果”就是否定了。

 

他说大修行人明心见性的时候,知道这一切都空了,照见五蕴皆空了,还落什么因果,他就不落因果嘛。不落因果就五百世野狐。他前生是在这个山说法的,这百丈就跟他说:“不昧因果。”这个地方古德有很多解释,说因为很多阿修罗寿很长,他们都看到这个事情,就后来实际上他没有落这个果,所以他们就会认为没有因果,没有因果那就不得了。

 

安士高是有神通的,《高僧传》有这个人,他几次到中国来,他说头两次是来还命债的。第一次来碰见一个人,那人看见他就有气,就把他打死,他就还了债走了。过了十几年他又来了,来了他就找前生打死他的那个人,那个人已经要了债了,所以看见他就不生气了,就招待他,问他说:“你是谁?”他说:“你记不记得什么什么年的时候,你打死了一个人,那就是我。”这个人就说:“你为什么找我来了?”“我求你帮忙,我又还账来了,我还要死,可是我求你给我当证人。我明天就会被人打死,我前生送了他的命是误伤,所以今生我也是误死,但是我又是个外国人,打死人官府不大会相信,他就要被送官司,你给他证明,你跟着我走,你把当时实际看到的情形给他作证。”这就一块进城,进城之后离城门不远了,就看见有个挑担子的,来的这个人就走到担子的后头,这个要求作证的就跟在后头。走着走着,那个绳子忽然断了,后头那个东西很重,就把那个扁担啪的打过去,扁担就正好打到这个人的头,这人就死了。死了就把挑担子的抓起来了,他就去作证说这是怎么怎么回事,官府就把挑担子的免了。他亲眼看见是怎么回事,也证明了这是前世的因缘,所以这个事情就流传出来了。安士高主动的到中国来还这个命债,他有这种神通力是可以遮,但这样做这些阿修罗看到的话,就会说没有因果了。

 

就释迦牟尼佛同族的人和别的国打仗,目犍连很奇怪佛没有管他们的事,怎么不救?他就把他们送到天上,等兵士过去之后,从天上取下来,化成血水,不得救。

 

这都说明因果很重要,所以在出世三福的因果中应该不仅包括这个内容,因为他深信某法师所说的就是蕅益大师六信里头的信因、信果。这就深入一切了,知道净土法门了,就要相信净土法门这不可思议的因果呀。就以念佛这样一个因,还是凡夫就变成阿鞞跋致了,所以说西方极乐世界最奇就在这儿,明明没有使你转变,你并不是圣,往生之后还是凡。你还是凡就不是很难了,超凡入圣就是很难了,所以阿弥陀佛大慈大悲,把你这个凡夫就等于接了去,而你去了之后就是阿鞞跋致,不退转了。

 

第一个是位不退,你还跟着愿不退,最后就究竟不退了,再不退转了。念念流入萨婆若海,念不退了,念头不退了那还得了。当然 一时不能得,起码说往生极乐世界不入三恶道,他就是极乐世界的人了,他位不退了,而且其他的必然都要得到。所以以一个凡夫就是阿鞞跋致,说他是阿鞞跋致可是他就是凡夫,十方世界所无,没有这个特例,所以这个很难信。对于要求往生的人必须要这个,我们可以把这个都包括在内。总的来说,就是我们在任何时间,都还要重视这个因果。

 

大家都要先知道这因果关系,所以佛还示现三日头疼,白梃穿足,因为释迦牟尼佛还要受这个嘛,这个都是示现因果非虚,因此在这个我们始终是贯穿的。那么了了的人他就是再示现,像安士高身体是被打,他的心并没有受,虽然有这个事,他并没有受这个苦难,但是还要让证实这些问题。你承认没有受,连提婆达多都说:“我在地狱如三禅天乐。”没受,他没受,就是这个。没受可是他要在地狱里头,就是这,所以就是。

 

所以在出世三福里头,你的问题也很好。既然这个是修福的问题,而且因果还是应当坚固,除了一般之外,再指出这个殊胜的特殊因果,这个最圆满。

 

真正古时候所谓善知识,那起码的要求是要明心见性,所以问现在还有善知识吗?那明心见性也可以称为善知识,“也可以称为”是勉强称为啊。现在就不行了,哪儿找去啊?这找不着了,那现在能够这么说法的人,就也算是善知识,就这样。


1991年于北京莲舍答居士问

《茎草集》第一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