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如如不动,感而遂通
2019-12-16 12:08:58 点击数:
LT居士问:“如如不动,感而遂通”,还有“诸法如如,一念不生”,这两句怎么解释?有什么差别?
答:“如如不动”,很多人都解释错了。《金刚经》的话:“云何为人解说,……,如如不动。”大家就看见后头两个字“不动”,以为心不动就对了。那只是个定,早得很呢,关键是“如如”。第二个“如”字是名词,第一个“如”字是动词,所以第二个“如”字是真如,第一个“如”字是如同,如同那个真如而没有变动,就老如同那个真如,不是一个不动。这个意思就有点相近于禅宗所说的“安住于法身”了。真如就是法身,老如这个如还不动,这不就安住在法身了吗?这是一个很高的境界。光是个不动,是个定,定那不知在哪儿去了,离这远得很哪。
“感而遂通”是孔子说的,不光是释迦牟尼说,孔子也说了。《易经》里头:“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光是“感而遂通”这句话没有什么道理。很简单嘛,两个恋人或者亲戚,有一个要遭难很那个,另一个人心里就知道了,感通。我非常思念对方或做梦或什么,这都可以感通,“感而遂通”,一般也都有。但寂然不动而感而遂通,这才殊胜,是在无所动之中,而还有感通;虽有感、虽有通,他仍然是无所动。事理无碍,“感而遂通”是事,“寂然不动”是理。“感而遂通”,我念佛菩萨,佛就加被我,这也是感通嘛,这不也常见的事;曾子在外头,母亲咬手指头,曾子赶紧回家了,母亲心里头难过,是感通嘛,这不就是感通?“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就殊胜了,我无所动而相感相通。
所以“感而遂通”在这个地方,就跟常寂光似的,在寂,寂是寂静、寂默,可是他常照,照就什么都知道了,都照见了。照而常寂,照是事,寂是理,这又是事理无碍,所以事理无碍是很殊胜境界。
一念不生,有人说“莫谓无心便是道,无心犹隔一重关”,所以我大概是在写《谷响集》里头,就写了几句嘛,说:“掩耳不闻末后句,无心犹隔一重关。”你无心,无心还隔着一重关呢,所以一念不生就是无心。
1990年于北京莲舍答弟子问
《茎草集》第一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