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书坊

开示 显密不二 九乘次第 (之二)

2018-05-22 10:17:25 点击数:

 

咱们所说的这些经典,这个显教呢,就是一般所谓显教,佛也说了很多经典了,更切确一点来说,显教大家这儿也没有定义。有种种的看法,有的人说在中国的都是显教,那么在禅宗,那就不是教,是宗,有很多人是这个看法。这个真正在西藏的含义,就是「中论」以下的这些教叫显教,比中论高的,不称为显教,这个是西藏那边的定义,不过这个没有一个固定的定义。我们一般说,比方说西藏的著作里头,谈到显教比较低,它那个显教是指的什么呢?指的是中论以下的,小乘什么什么的,如法相、唯识,比中论再低一点的。中论它就既不是空,又不是有了,空有就不二了。这个显教是什么呢?这个显教是对密宗说的。

 

【其后又说《毘卢遮那大日如来金刚顶》等经,所谓密部。此皆各应众生根机,从大悲流露种种方便,乃不得已之意,初未尝分别何显何密。《金刚经》所谓是法平等,无有高下。】

 

后来又说《毘卢遮那经》什么等等这些经,就密部的了,所以在过去的经典里头,密部的经典有很多,我家从前全部都有,这个楞伽藏的,全部的密部的,那经典很不少。东密还有些书,这以前我也有不少,就所谓是密部。

 

这些所谓分显分密,都是应众生的根基,众生的种种的根基,于是就从佛的悲心要救度,就流露出种种的方便。这一切所谓显教密宗,是来救度众生的一种方便。「方便」最粗浅的解释,「方」就是方法,「便」是便利,这是一个便利的方法。佛要救度众生,众生要给他一个方法,他得到这个方法,必须他是能够做得到的,他是很便利的就可以做得到的,这才能有效,所以这就称为方便,这就是法门。我们常常看见「方便」,方便两个字就是这样。有的时候说你这很严格,别人说你方便方便,这含意又稍为有一点不同,就是说你圆融一点啊,方便方便,实际的意思就是最初的那个意思。

 

就是说你为了针对他的根基,因此你就有些是权说,而不是实说。这个地方,一个权和实跟说妄语是不一样的。这前头说权不是实,那不是妄语吗?权不是说妄语,就是为了救度他,在他那个水平,我只好先说到这里。就好像现在学生,你要念欧姆定律,那就是一个常数,电压被电阻一除,就等于电流。真正说起来,这个事实上没有的,那这应该是一个微分公式,是dUdR除,这微分的量,然后是dI,都是变化的。但是一个初中学生,你弄这个公式给他,他能懂吗?所以只好用那个简化的,简化又简化,典型又典型的常数来表示。所以这个就不叫做妄语啊,佛法也是如此。

 

所以权说呢,就是说有阿罗汉有什么什么,这都是权说,权巧之说。比如方便,有方便之说,这一种种的方便,这些种种方便是不得已。所以我们为什说:佛说《无量寿经》的时候,是佛大畅本怀啊。看那个序文里头,佛就大畅本怀,这本怀就是非常畅快了。为什么?因为他不是权说了,他不是不得已来给你这么说,就是把我本来所有的,我这所要所想对你说的,我就和盘托出了。这心里非常畅快,所以说大畅本怀啊!

 

所以佛说《无量寿经》,释迦牟尼佛也就放特殊的光。阿难从来没有看见过,所以才请问,唉呀!为什么今天佛放这样的光啊?因为说别的是不得已说的,因为你只有这个水平,你不能懂,而且对于佛来说是很委曲啊。这个时候把佛自己这个水平里头的这些东西,来传授给大家,救度大家,佛高兴啊。

 

虽说是不得已之说,当初佛说法的时候,也没来分辨什么是显、是密这些界限。所以《金刚经》说「是法平等,无有高下」,这话很对。

 

这个显教看不起密宗,因为有一些密宗确确实实有很多人不懂得什么教理,不是很严格,而且所行的,也看的又好像只是一些事相。求这个求那个、又烧火供、又是求财、求什么什么,又有一些显现这个除魔。就这一类聚集了这一些,那就觉得很低,看不起密宗,而且密宗又是那个金刚像,又是双身像。王恩洋他就肯定密宗那就是魔,这个话就生了分别,这个话都很不好啊!

 

密教很多人就看不起净土,说这是小乘,也都是错误,都是很不全面;本身是错的,都是错的。说到究竟的话,就是《金刚经》的话:「是法平等,无有高下。」佛的法都是佛所说,都好。就是最初小乘等等,最后都把你引导到无上菩提,所以这个法是平等的,没有高下。

 

四谛法是小乘法,小乘就修这个苦集灭道,知苦我就要断集,羡慕寂灭我就修道。事实上大乘他也同时可以用这四谛法,但是他这个了解就超过小乘,还是四谛。那「烦恼无边誓愿断」不就是断集吗?「佛道无上誓愿证」那不就是证道吗,是不是?还是一样。那么说四谛法到了大乘,就变成四弘誓愿了,是不是?所以全在当人,这法是平等的,完全是看你本人哪。所以这就是说,大海对于谁都是平等的,但是你拿一个小杯杯去舀,你就舀一小杯杯,你拿一个大的船多少万吨的,你要去吸水,你就能装多少万吨的水。你都能满,但是你这个容器太小,你也还是只能装一点点,这就都是在当人哪,你当人的情况。

 

这为什么平等,没有高下呢?因为这个大悲心是绝对的平等。佛是平等悲,是同体大悲心,所以就是无缘慈,同体悲。咱们是有缘,对于我自个儿的孩子我就特别喜欢,我喜欢别人的孩子不如喜欢自个儿的孩子,是不是?这个很自然,这就叫有缘慈。

 

但是你这个缘为什么对他特别慈呢?因为你这是母子、父子之情。另外一个小孩可能比你的孩子又聪明又好玩,可是因为你没有这个因缘,你就喜欢他不如喜欢自己的孩子,这是有缘的慈,你不是没有慈心,你是靠缘。有的人也是对自个儿的爱人忠心什么的,对于普通一般人泛泛的,邻居有个老太婆或是一个老头,那就不能像对于爱人那样关心了。这都是有缘慈,因为小;佛是同体之悲,一切众生跟我是同体,是一样的,所以这发心就广大了。

 

所以我们说我们学佛,不是只是说,佛给我们一个法,我们依照这个法去修,这个就是一个方便,你不照着这个,你就没有这个梯子。但是我们学佛不要忘记,佛的悲心,佛的行持种种的,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我们应该确确实实要趋向,虽不能至,心向往焉。虽然我做不到他的地位,可是我心中常常羡慕,常常想要做到这样,我这对于释迦牟尼佛也是如此,要同体之悲,要同体对待。

 

【盖大悲心绝对平等,故不论何经,皆称叹其本经为最高无上。若以凡夫情见测量,岂非世尊妄语。要知佛以大悲心出发,为念众生机缘有差别,总以令其一门深入,勿怀第二念,是以总言法法皆是无上,俾其信受奉行,直至成就而后已。】

 

是绝对平等的,这里头讲了一个很有意思的事情。大家读经就看见了,什么经我也都说赞叹,我这个经功德超过其他,另一本经又赞叹这个经超过其他。最显见的一个例子,是赞叹观音的时候,那普贤菩萨入了观音菩萨一个毛孔,十多年都找不着边,赞叹观音。那么赞叹观音,要念多少多少亿法王子这个功德,那念观音一句就都是,《法华》是这么赞叹观音的。可是《地藏经》呢,你念观音就不如念地藏。所以大伙儿就在那儿挑,我到底念那个最好呢?那个第一呢?哈哈哈……,所以底下这个上来解释很多。

 

就是说这都是平等,你有缘遇到这个经,你跟这个经很当机,就巩固你。既然如此,那这个经就功德不可思议,就超出一切,而实际也正是如此。你换另一部经,你没有这么当机,你生不起这种恭敬心,你去修,当然不如修这个。那么既然别的不如这个,那不就这个成最唯一的,最突出的吗?

 

所以一切问题不是抛开了实际的,脱离了对象,脱离了众生。脱离了众生就根本没有语言了,用不着说了,什么都不要说了,是吧。所以这就针对这些众生情况,你遇见什么,你跟什么什么有缘,就巩固你,就叫你一门深入。所以你什么都来,什么都来啊,所以「广学原为深入,一门即是普门」,所以《净修捷要》里头有许多话都非常精彩。为什么要广学?我们现在也提倡相当的广学,广学就正是为了要深入。所以我们研究净土的人,我们就别的东西也学一学,什么什么也是一样,要广学。广学为了什么,你就知道了,你全明白了,原来就都是如此,因此我们就很放心,我这个法门,我就坚决学下去。

 

夏老师说:「释迦牟尼佛现前告诉我,我还有更好的法叫你去修,比念佛强,我也不换了。」这个事情,这个例子当然是夏老师说的,但是一个实际的例子考验,这是我经手的。贡噶上师对我说,他说现在只有夏老师根器最好,「只要他肯来皈依,我就可以把全部的法传给他,他就完全可以继承我,来弘法。」这是南梅求,求不可得的,可是我跟夏老师说,夏老师说:「我已经信了净土了,如果我现在有什么法改变了,这很多跟我学的人,他们就无所适从了。」没有来接受这个。没接受,我回去跟贡噶上师作报告,贡噶上师微笑,没有不愿意。所以证明嘛,你现在就是你可以当活佛,当这个……,他说「我不换了。」这很坚定,所以我们就是在广学的基础上,认定之后,就是要深入,一门深入,所以我们广学是好的。

 

还有我们要广学,「一门深入则大可」,这是夏老师说的,你一门深入就太可以了;「是一非余则不可」,就承认我这个对,其余都不对,这个不行,这些都是很……。我们往往就跑到一边去,以为我不能一门深入,什么都好,今天想想这个,这个道场我也转转,那个道场我也转转,这个也是一无所成。

 

「一门深入则大可」,它就是很好很好;「是一非余」就我这门是是,别的都非,「非余」,其余都非。「是一非余」这个讲,就这个一,就我这个是,其余都非。这个不可,绝对不可。因为你这样做,非余的时候,你就谤法了。你谤法之罪,你的功德往往抵不过来啊。所以我们不是去……,所以一切法都是很赞叹哪,还有很多啊,我们对于各个方面,所以就很不容易,说老实话。大家比方说佛教,刚才我们谈的,你怎么能够满大家之愿,在各个方面,各个团体之间,做得恰到好处,这不是容易的事情,所以我们自己要很发心,自己也要时常求佛加被。

 

有一句话很好,夏老师说的,我现在也常常这么求:「求诸佛示我行处」,诸佛来开示,我应当如何走啊?常常这么祈祷,有的时候你自己就会,并不是要佛来告诉你,你自己就走上了正路。你常常祈祷,就会这样。所以这就没有矛盾,不是说假话,你要是说假话,那到底是观音好,还是地藏好﹖要讲说就只能有一个对,那有一个不对,那佛就说妄语了。不是这样,都是一种方便,为了众生得利益,都是巩固。

 

所以总体来说,「法法皆是无上」,这个开示很高。都是无上,就是叫你信受奉行,所以经后头都有「信受奉行」。「信受奉行」其实这四个字,大家都轻轻就念过去了,实际这四个字很深入啊!头一个要「信」,你对于佛之所说,你都能信,这个很不容易的事情。「受」,就都接受了,比信又深一层,成为是自己的了,我接受了,接受不就成为我自己的了。你给我,我接受,就变成我的了。「奉行」,照着做,如说修行,所以「信受奉行」这是很重要的事情。

 

佛也就是要大家……,到了法法无上,所以都好,只要去做,你对于这个法门,你能够信受奉行,一直到成就,所以这个也就是说避免见异思迁。众生尤其是学到老了,好多是这样子,他说:「我还没什么,另外一个人,不久他就这样那样了。」他就放弃自个儿的,去搞那个。换一个又没有成功,又换一个。换来换去,这一生就完了,所以不能见异思迁,要坚决。

 

【于是对大根人说大法,对小根人说小法,无非望其终于成佛,并不在显密上分高分低,要以当机即是最高。】

 

而且这个说法的时候,佛是对大根人说大法,对小根人说小法,因此佛的经教,就有各种的不同。我们不是说有好多矛盾吗,小始终顿圆。「小」只是告诉你证阿罗汉,没有说你成佛;「始」教就告诉你可以成佛,阐提不能成佛;「终」教进了一步了,阐提也可以成佛,人人都可以成佛,但是须要三大阿僧祗劫;到了「圆顿」教,剎那可以成佛。你说这个是……﹖都对啊!就是对大根人说大法,对小根人说小法。像斯里兰卡、泰国那些人,他就信他这个教,他很好的,国家也很治理,佛教也很兴旺。他这根器就是如此,所以他就按他这些法修下去,他很合适。但是你这个大根的人,觉得这个小法,有时候他就,往往去了之后,他就:「我不来了」,他就不来了。所以对大根人就说的是大法,对小根人说的是小法,这种都是希望他最终是成佛。

 

《法华》就做个譬喻很好。佛为什么说三乘法呢?有个火宅喻,《法华》看起来不难懂,实际是很难懂,它尽讲的是故事。因为大家懂得,看了这故事,那跟听故事一样,就明白它文字的意思了,对于涵义不大容易懂。这个《楞严》呢,那就是连文字都不好懂,《楞严》难读就在这儿。《法华》之不好懂,就是看来谁都还可以明白它这个故事,但故事中深的涵义,就往往就不大明白。

 

这个火宅喻,佛就是说以一个大富长者,来譬喻是佛,他的儿子,就譬喻众生。在一个大的房子里头玩,里头有好多玩意儿,但这房子里头有好多毒蛇猛兽,有好多好多都是不好的东西,还有毒气。着火了,佛要把这些孩子们叫他出来,他们不肯出来。他们在玩,不理父亲这个话。他父亲就想出个办法,他父亲告诉说着了火了,里头又有蛇啊,又有老虎啊什么,又有狼。可是孩子们不听、不理他,所以他就跟大家说:「你们快出来,外头有羊车(牛羊的羊),羊拉的车、鹿拉的车、牛的车,好玩得很,你们出来玩吧。」大伙儿一听见外面有车,就跑出来了。这「三车喻」是什么呢?就是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所以三乘法就有声闻法、缘觉法、菩萨法。所以就跑出来,出来之后,佛就很高兴,他们从火宅里出来了,没有烧死。

 

没有烧死之后,佛并没有给他们失信,每个人给一个大白牛车,远远超过他说的那个羊车、鹿车。每个人给一个大白牛车,平正广大,其疾如风。这都是要大家成佛,所以跟你讲三乘法,讲这一切就是让你从火宅出来,你出来之后,最后都是成佛,大白牛车,都是一乘法。你能说佛说这羊车牛车没兑现吗?非得给羊车不可,才是兑现吗?不是嘛,这不是对的吗,你出来之后,你得的是牛车,超过佛最初给你的许诺。所以佛的这个智慧什么的,就都是如此。

 

所以佛都是希望一切一切人得到成就,本来就不是在显密上分高分低,「以当机即是最高」,就是我刚才说的话。什么适合于你,这个对于你就是最佳方案。我不是老打买鞋的譬喻吗,你绝不可以因为它是价廉或者是物美,你就选,要完全跟你适合才可以。送你你也得对号,你不对号,大两号或小两号,样子再好、再便宜、再结实、再讲究,于你无用。你先要对号,你都对了号,你能穿,你其中再选择,这个我喜欢哪个样子,和喜欢什么颜色,喜欢什么质料,价钱如何,是不是?满你的愿嘛。所以现在你要去挑选,对你的号是首要的条件,这个对号就是当机,就是这个意思,所以大家也慢慢就摸出来了我这个「机」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