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书坊

从《金刚经》谈到《无量寿经》第六讲(之一)

2016-01-24 11:41:35 点击数:

第六讲 阿弥陀佛核心五愿(之一)
 

 (一九八六年六月十四日  丙寅五月初八)
 


今天咱们就从《无量寿经》中的一个最主要的问题来作讨论。今天我们就是要共同来赞叹,来学习阿弥陀佛的大愿。

上次说,一切法门中,净土法门是最容易了,别的修行都是难行道,只有净土法门是易行道,修行起来只有这个容易成功。净土法门中以《无量寿经》是第一部经,就是因为这一部经里头讲了阿弥陀佛是怎么发愿、怎么成佛,愿文是什么。咱们唱赞子唱「阿弥陀大愿王」,他发的愿不是普通的愿,是大愿,而且是大愿中的王啊!是最尊、最高、最殊胜。所以今天就是(讨论)大愿王是怎么发的愿,是什么内容。净土宗为什么这么殊胜,为什么成为易行道,就是因为大愿王他有殊胜的大愿。

首先我们就介绍一下出家、发愿这样一个缘起。上次说了,阿难看到释尊放殊胜的光明,多少年来他跟佛作侍者,参加过多少法会,见过多少殊胜的景象,而在这个时候佛现了这个光明,这个殊胜是他从来所没有看见的。这个净土法门之殊胜就在此。多少年了他没有见过这个情况,阿难是传佛心印的人,是集结经藏的人,智慧不同。他就想到,今天怎么放这样的光,是不是佛在念佛呀?就向佛提问:「今天怎么这么殊胜,这么大的光明,你念什么佛呀?」他提了这个问题,佛就回答,下面就是回答。这个问就很殊胜,这个回答底下就说了,因为阿难这一问,「当来一切含灵,皆因汝问而得度脱。」「当来」就是从阿难这一问以后,所有的含灵,所有的众生,都是因为你这一问,而能够得到度脱。所以这一问就是重要,因为有这一问题,佛才说这个因缘。有了这个因缘,众生才能够度脱。所以法门没有一样不是好的,但是我们对于净土法门,要有足够的重视。我在佛学院讲:「诸位出家人,你们这儿五十人,我不敢希望你这五十位都将来学净土,但是我就希望任何一位不要轻视净土、毁谤净土。也就是说我给开这个净土宗的课,最低的要求。」有很多人轻视,不知道,只有因为阿难这一问,佛这一说,当来的含灵都因为这个问,才能得到度脱。这个重要就在此。 底下就是回答了,我们今天是要着重谈大愿,时间很少,所以我们就讲的精简一点。

佛告阿难,过去无量不可思议,不可数、不可说的劫,有一尊佛在世,这个佛的名号叫「世间自在王如来」。这个佛的名号很有深义,所以我们这个净土法门是世间自在,也最契合于我们现在这个机。佛法出世间,不离世间觉。如果所有的佛教徒都说我去入深山、住山洞、不生产、不劳动、不学习,这样一个教,那不能存在。但是我们这个法门是世间自在,而且是世间王自在,是最自在了。你干什么都行,做什么工作都可以,当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甚至于当军事家,没有一件事情妨碍你修净土法门的,因为你十念就可以成功,只要你信愿。「世间自在王如来」,所以这佛的名号,就有很深的意思。

那时候(世间自在王如来)正在住世,正在说法,有大国王名号叫世饶王,国富民丰,很饶足。他听见佛说法,就欢喜、就开解。开解就是开悟。就「发无上真正道意。」发了无上的菩提心,就弃国捐王,国位也不要了,王位也不要了,出家作沙门。作了沙门就得了一个法名叫做「法藏」。我们老看见「法藏比丘」,「法藏比丘」就是阿弥陀佛。在世间自在王如来那儿发了心,出了家。他「修菩萨道。高才勇哲.与世超异。」超乎世间,一切都第一。他这时候就发了大愿,就愿自个儿完全学习佛,愿意得到佛的智慧、佛的戒定、佛的清净,也能跟佛一样去救度一切众生。

愿我自己能够有一个广大的处所,这也就像咱们古诗人的「愿得广厦千万间」,当然法藏这个愿就比这广厦千万间要大多了,他愿得一个极乐国土,殊胜的国土,让轮回诸趣的众生,不仅仅是含识得欢颜,六趣的一切苦恼众生,都到我这里来,都生我剎,受无上的安乐。在这个时候,在世间自在王如来(前),已经发起了要如佛一样的清净成就,如佛一样的度众生,而且有一个殊胜的处所,要让一切受苦难的众生,都来到这儿受安乐,清净修行成佛。这个愿跟后头四十八愿,完全是一致的。这个愿我们可以用现代语言说,原则性的。到底你这个国土是怎么样的?众生应该怎么修啊?他这个愿跟后头的四十八愿,没有两样。

底下他就说,我就愿意这样,而且愿意我这个佛国,他的殊胜,超过一切佛国,我可以不可以呀?所以他称为「大愿之王」,他愿意超过一切佛国。当时世间自在王如来就把这二百一十亿诸佛剎土,种种的佛国,有的纯粹是净土,有的像咱们娑婆世界差不多的,也算是秽土,因为里头有三恶道。把种种的国土都现给法藏比丘看,那么这个时间就很长了,经过千亿岁。法藏都看见了之后,这二百一十亿都看了之后,他就去选择、去总结,就是将来法藏比丘所成就的佛国是个什么样的佛国,这个经过了五个小劫。那么他又到佛前说:现在我的愿,用现代的话说,已经具体化了。这底下就是发大誓愿。

首先这儿得谈一个问题。大家都知道四十八愿,这本经我刚刚从南方回来的时候,日本投降了,来接收。这时候就听见有些老居士们说:「夏某人怎么把这佛的四十八愿改成了二十四愿了?」这个梅老居士的序文里头也有这个话(注),怎么把四十八改成二十四了。这是一个很大的错误,误解。这里头有两个错误。

一个错误,夏老并没有放弃了四十八,改成二十四。而且古人就有放弃四十八,改成二十四的。为什么呢?因为这部经有五种译本,知道四十八的只是两种译本,知道二十四的另外还有两种译本,还有一部《后出阿弥陀佛偈经》也是二十四。所以净土宗《无量寿经》的经典五种译本,再加上《后出阿弥陀佛偈经》,这六部经里头,说是二十四愿的,只说二十四的是三种。这大家都不知道,所以一听说是二十四,有些时候就认为荒谬,而不知道二十四是多数,只是魏译跟唐译是四十八,而宋译是三十六。我们不研究、不考证,就往往说些话就没有根据。就好像现在说的,没有调查研究,没有发言权。你没有发言权就发言,那就要犯错误,所以他就犯了错误,他说不应该是二十四。而且这个《后出阿弥陀佛偈经》是二十四章,都是偈子。所以六种原来的这个经,有三种是二十四,两种是四十八愿,一种是三十六。

决定怎么做的时候,是先师夏老居士、我先舅父梅老居士,这两位称为「南梅北夏」,加上他们两位的师父,慧明老法师。慧明老法师,现在广济茅棚的人都推崇得很,说这老法师是开悟的人,已经圆寂了。他们三个人在一起研究到底怎么办。到底应该二十四呢,还是四十八?三十六可以不取了。研究来之后,最后取得的结论是非常合适的。现在咱们这个经是二十四章,然而具体的愿还是保留了四十八愿。就是二十四段,就是二十四章,这不就合了二十四了吗?每一段里头可能有两个愿,可能有三个愿,可能只是一个愿,加起来正好最后是四十八愿。所以既有二十四,又有四十八,跟各种古译都合了。

从这里头也看出了这《无量寿经》的会集是必要的。单在这个愿上就有很大的差别,所差别的不是别的,就一个是二十四,这四十八可能是一个倍数,可这三十六又是怎么出来的?差别很大哪!而且魏译的四十八,实际不够四十八,为什么呢?他有的地方重复了。而说二十四的也不仅仅是二十四,它一个里头可以包含一两个。说四十八愿的魏译本呢,他这里头有重复。比方魏译本的第二十九愿︰「设我得佛。国中菩萨。若受读经法讽诵持说。而不得辩才智慧者。不取正觉。」诸菩萨在我国中,都得智慧辩才。底下跟着的三十愿:「设我得佛。国中菩萨。智慧辩才若可限量者。不取正觉。」都是有「智慧辩才」,一个是说有智慧辩才,一个是智慧辩才无有限量。只是后者比前者稍微扩充一点而已,这就分成两愿了,所以四十八并不足四十八。除了它,这些个古译里头,只有吴译有「国无女人」,「莲花化生」的愿。都知道到了极乐世界没有妇女,都变成三十二大丈夫相,因为不需要妇女,所以都是莲花化生,都是莲花之身,「清虚之身,无极之体」。这个愿出在哪?在五种译本之中,只是吴译里头有。所以会集的重要性,就从这些地方,举一个例子我们就看出来了。要把各种精华都了解,就得把每种译本都看过。那么现在是既有二十四,又有四十八,又避免了重复,把各译本没有的重要的愿补进来,像国无妇女,莲花化生。因此说,这会集称为九种本中的善本,现在海外已经公认这是九种本中的善本,这就是因为这些原因,这些个具体的事实。这也就说明了二十四、四十八以及会集的必要。

至于说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种变化呢?各种译本的出入之大,只有《无量寿经》最多,各种译本都会有些出入,这个原因就是翻译的人的译笔不同,而且古本的印度文,都是贝叶文,都是一片一片零的,没有装订。有可能这个本丢了一片,所根据的东西丢了一片;也可能这树叶子残掉了,破了一块,这些原因都是存在的;而且辗转的抄,这是其他的译本出现不同的原因。但是不至于会差的这么大,这个差得大的原因是《无量寿经》特殊的,就是释迦牟尼佛说这部经不只一次。这次说,弟子作了记载,阿难集结,将它回忆起来。他第二次又说,阿难又把它回忆出来。每次说因为对象不同,这个出入就很大。

怎么证明不是一次说的呢?就是唐译《无量寿如来会》,就是在《大宝积经》的一段。这就证明在说《大宝积经》的时候,又说了《无量寿经》。在说《大宝积经》的时候,就把《无量寿经》里头咱们世界的「五恶、五痛、五烧」都没有了。它是一个大的法会,这只是中间的一部分,所以就没有这么详细。《无量寿经》是净土第一部经,佛是重视,多次说,我们多次翻译,但是出现了中间很大的差别,经过会集。这个原因,我藉这个机会把它作一个说明。

底下一个问题,我们就正式来谈四十八愿了。那么实际还是四十八愿,因为它真正有四十八,但是四十八愿分成了二十四段,所以又有了二十四,而且比任何一本都完整。今天这个时间就不大够把四十八愿一条一条一起研究。那么我们就两个想法,一个想法是我们要说明一个问题,因为在海外起了一种特别的说法,他反对带业往生。他做了好些个事,他写了好多文章,所以国外引起了很大的辩论。他说是:「经中没有带业往生这个字样,带业往生是错误的。」他觉得有人修了净土了,就不跟他学了,他不是净土宗,他就说:「为什么大家修净土呢?」有人说:「我们不要紧,我们可以带业往生。」他就要破这个带业往生,其目的就是这样。他写了很多文章,着了许多书,现在还在海外流传。所以今天也把这个问题说一说。没有带业往生,那就没有净土法门了,而且根据这个愿文我们可以看得很清楚,释迦牟尼佛就是这意思。所以今天我们在研究愿文的时候,这是一个要谈的问题。

第二,我们既然要谈愿,就把这四十八愿中,挑出最殊胜的愿来跟大家一起研究。根据善导大师,把四十八愿中挑出五愿:定成正觉愿、光明无量愿、寿命无量愿、诸佛称叹愿、十念必生愿。善导大师认为这五愿是愿中的精华,因此我们在谈完了带业往生以后,就谈这五愿。至于详细的,经文中有,我的拙著《大经解》都做了解释,就不在这个地方多占时间了。

注:梅光羲居士《重印无量寿经五种原译会集序》 【或者又曰,古本全为四十八愿,今竟改为二十四者何耶?余哑然笑曰:闻子此言,知子不但於今本未尝展阅,即於五种原译亦未曾寓目也。汉吴两译愿文皆为二十四。魏唐两译四十八,宋译三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