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书坊

讲解莲公开示笔记 第六会之三

2016-01-24 11:41:35 点击数:

第六会之三 这句佛号即是真般若

 

底下就讲经了:

 
【经中: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均指般若。】

 

经中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都是指的是般若。般若就是人本有的,也就是自性。这个本有的智慧、本有的本性,它是「不生不灭」,本来无生它也不灭。本来它也没有什么叫做…,它不受一切污染,所以「不垢不净」。也「不增不减」,在凡的人一点也不少;不但在凡的人不少,在地狱中的人,这个般若和这个佛性一点儿也不少;成了佛一点儿也不增加。只是你现在不显,你显不出来,一显出来就是,你本来有的。你不生不灭,也不是你现在忽然间生出个般若出来了,它也从来也不灭。它也没有染污,我要把它洗干净,都没这些事儿。镜子本体没这个事儿,你说的是镜子上的脏,那不是镜子,镜子上有块脏,那是妨碍你照,你把它擦干净,这事儿是有,但镜子本来它没有脏啊,不垢不净。不增不减,镜子的光明也不添,也不减弱。这种解释是偏于顿哪。所以一个经有不同的解释,连南梅的解释都跟这还不一样啊。所以后来就是,南梅北夏当时是并称啊。后来南梅是以北夏为师了。这个事儿我很清楚。底下又回到观自在。

 

关键联系到净土了。观自在就是什么呢,就是你看你念的这一句阿弥陀佛圣号在不在。

 
【时时有佛号,便得大自在。 彼佛何故名观自在,以忘我故到处无碍。】

 

所以你只要念佛就是观自在。这是重要在这儿啊,大家要注意。

 
【这句佛号即是真般若。这是最秘的核心,是剥芭蕉所见的心。】

 

这一句佛号就是真般若。所以有人往往就觉得《金刚经》跟这个《阿弥陀经》,这个好像它是两回事儿。这个都是对于两部经都不理解的人说的话。这句佛号就是真的般若。这句话十分难懂啊。所以拿几句夏老师的诗,「一声佛号一声心」,这个佛号是什么,就是你的心哪。你的佛号是什么时候念呢?「迷时不念悟时念」哪。所以你念佛号的时候,就是你悟的时候在念哪。念的是什么?一声佛号就是一声心哪,这还不是真般若是什么!

 

当我二十岁的时候,我从怀疑佛教到变为相信佛教,二十岁。因为我看到,我本来是佛教家庭,但是我看到许多和尚、居士还那么勾心斗角、争名夺利,我说这个念佛就没用啊!念了半天,这佛法有什么用,所以我就错会了,我以为这是佛法无灵呢。那大学三年级那时候考试完了,没书可看,找了两本书来看,就看了《金刚经》,这才恍然哪。那这一次也是多少次的甘露灌顶。在这时候,我就认识到众生要想达到「无住生心」你就是念佛呀。这一个认识,是我自己有的。但这个认识,当时出来以后到现在,我是认为它还是正确的。那时候我还想,可能念咒更好一点。为什么?因为一句佛号里还有个「佛」字,这句咒里头,什么思想都没有,所以它无住生心哪。那无住生心还不是般若是什么?这就是真般若。

 

「这是最秘的核心」,佛法最深秘的核心,密中的核心。这「是剥芭蕉所见的心」。不是一向老说,跟大家说「大家要剥笋皮」。我们这个修持就是剥笋皮,比方外头好多泥巴、好多什么,你剥一层,剥一层,再剥一层,剥来剥去你见着笋心了。所以我们这个学佛你要有剥笋皮的精神,你要得剥啊,一点点剥下去,是去东西,不是得东西。有的人想得,《心经》讲「无所得」,你偏偏要得,你就是抬杠。是剥,剥了,你所见的心是什么?就是这句话,「这句佛号即是真般若,这是最秘的核心,是剥芭蕉所见的心。」 但是底下加了一个条件:

 
【这句佛号须平平妥妥才算,如与妄想混合则不算。】

 

所以这「平平妥妥」,稍微解释一下。「平平」者就是平平常常,「妥妥」者就是妥妥当当,妥当。平平常常,所以平常心是道啊。《净语》中,「平常即是道,惜君未晓此。」平常就是道,可惜你不知道这个呀。所以都喜欢奇特,一看见奇异功能大家就眼花缭乱哪,不知道这都是魔的境界,通通的。这是严某的话,不是我的话。他自己生了病乱吵乱闹,你说他是干什么?来个人念咒他觉得压得疼。通通都是如此,不是说平平常常、妥妥当当。这一句就是老实念,非常老老实实,所以平平妥妥就是老老实实,就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不要觉得我这儿又是什么成片了,我这儿又是一心不乱了,我这儿又是如何清净了,我这儿又是怎么样…。还希望一边念佛一边还想看着点什么,得点什么感应,这个就不是,就是跟妄想混在一块儿了。跟这妄想混在一块儿了就不算了。 底下:

 
【分别是业识,识是染。照是净,照才能知五蕴皆空。】

 

色受想行识,识啊,业识它就是分别啊。我们之所以知道这知道那,脑子所能想,都是第六意识的作用。第六意识是分别识嘛,它都是染哪。所以阿罗汉证阿罗汉出生死,就是破第六识,他不知道还有第七识、第八识。「照」就是净,清净的,你「照」才能知道五蕴皆空。五蕴是什么呢,就是色、受、想、行、识。夏老师说:

 
【五蕴中,色是色法,受等是心法。】

 

色、受、想、行、识五样事儿,色是所谓色法,这个法属于色的,属于形色的。后头受、想、行、识属于思想方面、心的方面的,就称为心法。底下就讲经了:

 
色即是空是对凡夫说。

空即是色是对二乘说。

空不异色,色不异空是大乘菩萨境界。】

 

「色即是空」,是对凡夫说。「空即是色」,是对二乘说。「空不异色,色不异空」,是对大乘菩萨,是大乘菩萨的境界,也就是说对那个权教的菩萨说,是大乘的菩萨境界。

 

所以这几句,就是首先破凡夫的执啊,因为他凡夫认为这一切实有啊。实际上大家不要说自个儿是老修行,你自个儿真要检查自个儿的生活,你有一些部分你能看空,有一些部分你就认为它是实有,是真的,是实在的,就是过不去的。所以告诉你「色即是空」,它空啊!你说这是梦中所现的东西啊,你梦里头不是什么都有吗?你正做梦时你怎么知道它是空啊, 你也不是有滋有味的嘛。一醒,哎呀,没这么回事。所以「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那是梦中事啊。所以是「如梦幻泡影」,头一个告诉你如梦嘛。你得想到你现在都是如梦,你还有什么计较,还有什么追求,还要去造恶,就不会啦。所以告诉你「色即是空」,你这一切,这些事…。

 

而这样一个东西,现在是科学上已经承认了,所以爱因斯坦就说:「这个物质是由于人类的错觉。」这儿说妄想,爱因斯坦说错觉,「错」跟「妄」不是很相像吗;「觉」跟「想」不是差不多吗。所以说爱因斯坦他只承认有场,所谓物质就是场强特强的地方,没有别的。所以我们往往说,「你这个怎么…,明明这儿有,这儿怎么是空啊?」我说当体它就是空,从科学上说它就是空,就是波动和作用,没有实质东西,这是科学解释。当体就空,不是说因为它将来要坏是空。很多人讲,将来是要坏的,不存在,所以空,那都是讲浅了。就在它正存在就是空。这个你怎么体会?你就说你现在是梦,你梦中所见的东西哪一件是实在的?我二十二岁在唐山的时候,那亲自就到这个境界,什么都没有了,而不断灭。都空!没有一物,真是「本来无一物」,然而不是断灭。这个时候之安乐是无法形容的。所以颠倒,所以是错觉,是妄想。

 

「空即是色」是对二乘说的。二乘就是破啊,这一切空,他就抓着个空啊,空就成为他所执着的东西,就变成色了。

 

对于「色空不二」的道理就破这个权乘的菩萨。这是大乘菩萨的境界,就是说即空之中它就是色,即有之中它就是空,完全是不二了。这几句话没有解释这个为什么,他所以这个讲的就是比较高一点的。这是夏老师的话:

 
【能照见五蕴皆空,即能除一切苦。】

 

那当然了,你都照见五蕴都空了,还有什么苦厄呢。这里头也有渐有顿。这个是利根那他就一见五蕴皆空嘛,所以「知幻即离,离幻即觉。」知道是幻,我就离开幻了,离开幻就是觉悟啊。这跟《楞严》那个话,「狂心不歇,歇即菩提」,都是最顿的话。但是有人不能这么顿,那你就是慢慢来,慢慢儿来,你知道五蕴皆空,这一切都空,慢慢你就淡,淡来淡去,淡得以至于都不影响你啦,那么也就是照见,也就度苦厄了。夏老师说:

 
【心经是一切众生出苦慈航。】

 

 要想出苦,得靠船哪,这就是船。夏老师说:

 
【六百卷《大般若经》,可精炼为一部《金刚经》,《金刚经》又可精炼为《心经》,全部《心经》可归入一句,观自在菩萨。这一句再归纳为一个字,照。】

 

所以一个「照」字,就是六百卷《大般若经》。这六百卷《大般若经》,一部《金刚经》也就具足它里头的精义,《金刚经》五千多字。《金刚经》有五千多字,可以精炼为一部《心经》,只有三百字了,二百多字实际上。一部《心经》可以归成一句话嘛,就是「观自在菩萨」。观自在菩萨,「观自在」就是大智慧,「菩萨」就是觉有情,叫大悲呀。大智、大悲都在里头了,就归纳为「观自在菩萨」,都有了。「观自在」就是自觉,「菩提萨埵」是觉有情,自觉觉他都在里头了,所以这就五个字。这「观自在菩萨」再要归纳呢,就是一个字,就是一个字「照」啊。所以大家咱们现在是不会用「照」啊,但是常常想着这个字。众生有两条路啊,这是夏老师的话:

 
【众生有两条路:入苦或出苦,也即是成就自己或毁灭自己。两条道路分明甚,何去何从?】

 

打一个问号。所以对于一切众生说就是两条道路,一条道路是钻到苦里头去,入苦;一条道路是要从苦里头出来,出苦。这个入苦、出苦也就是,一个是出苦,就是成就自己,不成就自己你没法出苦;入苦呢,就是毁灭自己啊。你要知道今生要错过机会,说「此回若错真成错」呀!这回要再错了,就真是大错了!因为什么?那等于是毁灭了自己嘛。这么好的善根福德因缘,得到这个机会,这个机会你没有把握住,还不能出,又沉到大海里去了,就是说自个儿就毁灭去了嘛。所以「此回若错就真成错」呀。这就「两条道路分明甚」,这两条道路分明极了,成就自己呢?还是毁灭自己呢?何去何从啊,你挑哪一条路啊?打一个问号啊。 夏老师谦虚呀,自个儿还感慨啊,说是:

 
【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待无时想有时。检点起来,自己几十年光阴究竟花到哪里去了,取得了什么?每付之一叹。】

 

所以他这个真正修行人没有自己就觉得自己骄傲自满的,总是觉得不足,不足啊,所以「常将有日思无日…」。这是两句戏词,这是《钓金龟》的戏词儿,那个老旦唱的两句「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到无时想有时。」夏老师把这用到佛教上了。咱们这是「有日」,有这口气,你要想到没这口气的时候,尤其年岁大的人,这个时候就不远了。「莫到无时想有时」,别等到没气儿的时候,你还想他有气,那就没气,那就不会再有气儿了;再有气了就当小娃娃了,已经当小狗了。当畜生还不错呢,就恐怕连畜生都当不上,就是很苦。因为什么?因为你无穷的业报中,你不知道下一篇是什么,不是跟今生就这么连续的。无量劫来,你所作所因,所有很多事,很多都要排好了。下一生,是你的那个冤家债主,他要到世间来,你也就来还债,这个就把你决定了,不是完全你自个儿的事。所以不是今生的事儿这么简单的,那太简单了,是多生的问题。你不知道下一篇儿是什么。不但是来生,就是今生你今天不知明天的事儿。明天这一篇儿是什么?没翻出来呢,什么都可能啊,所以「常将有日思无日」。

 

再有就常将这今天我们有佛像,有道场,有法可闻的时候…,文化大革命不就给大家…。所以文化大革命之后我是…。我的爱人,可以说是我逼她上的西方极乐世界啊,你说我逼死的也可以,哈哈哈…。就那个时候真正觉得,没有一样东西你能够是靠得住的,所以还不觉悟,还不趁着你「有」的时候你好好的来什么…。后来我知道我错怪了她,很多人比她还差。但她逼也逼到好处了,逼到往生了。所以常将有日思无日。像今天这么,我们这样,都健康,有闲暇之身,有暇满身哪,善根、福德、因缘具足啊,还能修持,我们要尽最大的努力。底下呢,夏老师就说到一副对联,这一次的法会就到这儿。

 

 

那么现在他这个主人很殷勤,预备了午餐,那么咱们餐后我们再接着谈,接着谈。底下的内容呢,一个就是把这个《心经》,我这儿画蛇添足了,本来夏老师不讲这个,这已经圆满了,但是添添足,略微再作一点解释。再底下呢,因为夏老师另一次的聚会,也是在我家,又单谈了念佛,这个我们还是要汇归到净土。所以就是说,那个就还是,因为这个只提了一点点哪,这一句就是真般若啊,这是最秘的,是剥芭蕉所见的心。这句大家,我那稍微解释了一点儿,不大够哇。那么底下还有很深刻的一些内容,把那另一次会的夏老师的开示,我择要来补足。所以底下还有两个内容:一个呢,把这个《心经》很简单的顺一顺。再有一个就是夏老师另一次聚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