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书坊

讲解莲公开示笔记 第六会之一

2016-01-24 11:41:35 点击数:

一九八九年五月一日 讲于莲公故居欢喜念佛斋

第六会之一 依莲公之开示 谈心经

 

底下就是夏老师在解放以后,在我的家中来给大家说的开示。当时有的时候是临时来的。所以当时老师来了,我们临时能通知的就是余府、齐府,离我很近。夏老师一来,我就骑了车子转到这两家,所以他们有时能参加,参加还不止一次。所以今天我们先以夏老师讲的《心经》为主,这是一个内容。但是夏老师讲《心经》他是画龙点睛啊,没有把整个的《心经》讲完。但是最后,又从《心经》这画龙点睛点到了净土。所以要把这一段的夏老师的开示,向大家今天作一个汇报。 

我这个笔记记东西有个特点,很多是原话。我又不能速记,我怎么能够记住原话呢?就是夏老师说了好几句话我记一句,所以所记下这一句是原话。但是只管这么记,就这么一句一句摘下来之后,回头你一看,很好的一篇文章,而且是,都是夏老师的精华。所以今天大家听到这个笔记,也等于听到老师亲自在讲,因为它很多是原话,尤其是重要的地方,那绝对是原话,所以这个因缘很特殊。 

所以首先夏老师就谈的是什么,谈到这个说这个经的时候,说佛说阿含说了十二年。因为说了《华严》大家不懂,佛就想般涅盘哪,那就梵天请佛转法轮,佛就答应下来,说阿含。这些夏老师的话,大家就把他这几句念下来。 

【佛说阿含十二年,继说方等八年,然后说般若廿二年。】 

 

「佛说阿含十二年,继说方等八年」,那么此后呢,就「说般若廿二年。」这前头就是夏老师的话,底下是我作一点解释。所以我们可以看到,说般若的时间很长。所以这个说阿含呢,是为了小乘,小学,说一些最基本的东西。方等就要转换了,就是喝斥小乘,赞叹大乘,方等的精神。最后说到大乘就是般若,最后说到圆顿教。所以般若非常重要,说的时间很长。 这个前三句是夏老师的话。底下我再把夏老师的这个话我把它念上一段,分别出来,不要跟我所解释的混在一块儿了。 

【《心经》三百字,包括《大般若经》全部。《心经》译本在清以前可考者有七种。常读是玄奘大师所译。】 

 

看这一段,就说《心经》只是将近三百字啊,可是包括了《大般若经》的全部的内容。《大般若经》是六百卷,《华严》只是八十卷,《八十华严》是最多的,还有《六十华严》,还有《四十华严》。《华严》不过是八十卷,后来加了《普贤行愿品》,八十一卷,但是《般若经》是六百卷,也就是二十二年所说的。那么《心经》三百字就包括全部的《般若经》啊,所以这话很重要。所以咱们研究了《心经》,不就是研究了全部《般若经》吗,二十二年佛所说的法啊。 

《心经》的翻译本在清朝以前可考证的就有七种。这个里头玄奘大师所翻译的是最简单了。这个所有原来的译本我都见过,有很多还都是跟普通经典一样,从「如是我闻」开始。如是我闻,佛怎么样,这个法会多少多少人,谁谁谁怎么样,然后这个观世音菩萨,然后舍利弗问话,这才引出观音对舍利子讲,那这一段就是中间儿。最后也还有,大家都是「皆大欢喜,信受奉行,作礼而去」。所以这经头、经尾还是有的。这是玄奘大师的,鸠摩罗什大师也是如此,只是翻译了当中一段。现在大家所念的呢,一般大家所念的,都喜欢念鸠摩罗什的,但是这个《心经》念的是玄奘大师的,这个是玄奘所译的。这是刚才夏老师这一段,我们稍微把它解释一下。底下我们再念一段文: 

【玄奘大师取经时从玉门关出,有三百余人。归时仅一二人。玄奘出玉门后,困难重重,无法前进。有老人口授此经,乃克服困难,到达印度。】 

 

就说明玄奘大师的译本及玄奘得这个译本的因缘。出国的时候几百人,回来这个都是,这一路上都活不成了,都过去了,这困难哪,困难极了。那么出过了玉门关以后,在困难地方遇到一个老人,得了这个经啊。后来有的书上记载,玄奘大师又到这个地方,再找这个庙,再找这个老人,找不着这个地方,连这个庙也没有了,所以这个经的来源殊胜。所以玄奘,这看老师他这个话,玄奘能够克服困难,能够自个儿还回来,那么其他人死了这么多,就是因为得力于这个经啊。 底下就是夏老师的原文: 

【玄奘大师所译最完善,文字少而摄义多。】 

 

所以这也就是大家都念的原因。底下夏老师说: 

【今日讲述是经,当前之法会,实甚希有啊。】 

 

就赞叹当时在我家里头,那时候夏老师说这个,这样一个聚会,实在是稀有啊。底下就讲经题了。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经题这几个字,可包括一大藏教。若能明得,即明得大教。】 

 

这几句话很重要。说《般若》这个经题,「般若波罗密多心经」这是几个字啊,没几个字啊,这个经题这几个字,就包括一大藏教,还不是仅仅包括六百卷《般若经》了,整个释迦牟尼佛的一代时教就全包括进去了。 

「若能明得」,你能明得这个经题,你就明得整个的大教啊。所以这种的话,不是透脱的人说不出来的,不是通宗的人说不出来的。你从文字上去搞,你最后登峰造极就当个佛学家呀。所以这个是极殊胜的话。所以底下夏老师就着重讲了经题,经文没怎么讲,这也是很大的特点。 

所以这个特点就使我想起当年梁武帝,梁武帝当时请志公,志公和尚是有神通的,那大神通、神变,那不可思议。这梁武帝就是因为他的神变,说他是妖人,把他圈到监狱里头去了。他从监狱里他照样出来,还是到处去做功德。所以梁武帝你圈他也没用,哈哈哈,所以后来很尊敬他。后来请志公讲《心经》,志公说:「我不能讲,你们国里有个人能讲。」说:「谁?」「傅大士可以讲。」傅大士是居士,是居士。把傅大士请来了。傅大士升座。升座了拿了一个尺,这儿是一个尺,一挥,下座。志公说:「大士讲经竟。」大士讲经讲完了!所以这个就是,所以在这个梁武帝遇见达摩之前,遇见傅大士他都吃不消。梁武帝自个儿讲经讲得天雨花啊,但是他对于这些大德,他还是吃不消,所以要知道。 所以夏老师也不是要那么样一句一字,像现在这个教师讲国文似的那么来讲啊。不过我回头画蛇添足,我把它补上,哈哈哈。底下就讲了,说般若是体。这般若,讲般若波罗密经,所以般若是这个本体啊。这个本体它就要有作用啊。咱们先念原文啊,不然就搞乱了。 

【般若是体,波罗密是用。若非波罗密,则般若何用。】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般若是体。体它一定要起用,要有作用,波罗密就是用。「波罗密」咱们要把它翻译出来,是「彼岸到」。这个外国的文法跟咱们中国文法常常是颠倒的,咱们说「到彼岸」,它是「彼岸到」,这叫「波罗密」。如果你这个般若,你不能够「波罗密」,你就是不能够解决这个问题,不能从此岸度过烦恼到达彼岸,那你这个般若有什么用啊?这就是上头的话的意思。那底下就有解释,夏老师说。 

 

【般若有三:一、文字般若。   二、观照般若。   三、实相般若。
波罗密有六,曰,布施、持戒、精进、忍辱、襌定及般若。】 

 

 「般若有三」,有三种啊,一是文字般若,二是观照般若,三是实相般若。所以有三般若,这是非常重要的。波罗密就有六,这六个是万行中归纳为六,其实是无量的行,殊胜的修行。这六个波罗密就是布施、持戒、精进、忍辱、禅定、般若。 底下再读原文: 

 

【般若译为胜妙智慧,人人本有,不从外来,名为自性、真如、菩提、圆觉、方便均可。乘般若船才能度生死海。】 

 

这一段就说了三个般若、六个波罗密。有文字般若、观照般若、实相般若。这头两个字是「般若」。波罗密多心经,「波罗密」就有六种,到彼岸啊。从持戒、布施,你要把东西给别人哪,持戒,是要遵守戒律,要精进、忍辱、禅定,加上般若,这是六度。 

般若是什么意思呢?过去就是说,这意思太多的,咱们中国的语言不能够很好地来表达它的,就不翻译。所以般若没有翻译,就有音。音当时这个音应该读,那读「班弱」就不对了,般若〔读作钵惹〕。比方说这个寺庙称为兰若〔读作兰惹〕也是这个字,古时候是读若〔惹〕,般若〔钵惹〕。这个般若要译可以译为「胜妙的智慧」。我们译为智慧,往往跟我们自己所体会的智慧就把它混淆起来了,等同起来了,那是大错。还有,要把「世智辩聪」把它等同起来了,那就是错得不知哪儿去了。世智辩聪对于学佛说起来,不是好事,是坏事,是非常坏的事。一个具有世智辩聪的人和一个神经病者,学佛的困难是同等的,所以称为八难哪。你看看,这个聋子、瞎子、哑巴、神经病,加上世智辩聪,这都是属于八难哪。聋子,讲法他听不见,哑巴他不会提问题他不会说话,瞎子看经看不见,神经病神经错乱,这跟这世智辩聪它是一样的,困难一样的,所以般若全不是这回事。现在是勉强可以翻为胜妙般若,很殊胜、很微妙的智慧,这是般若。 

这个般若是什么,这底下就重要了,是人人本来有的。大家以为,我博学多闻,我就有了般若,你就恰恰就完全错了。是你本来有的,不是从外面得来的,不是从外面进来的。所以禅宗说「从门入者,不是家珍」哪。什么是门呢,眼睛、耳朵这是门,从这里进来的不是你家里的宝贝啊。你本来有啊!这个话就是般若,哈哈哈,告诉你是本有的。这是任何其他宗教、任何学术界里头没有这样的内容啊。这个般若也可以名为「自性」,名为「真如」,名为「菩提」,名为「圆觉」、「方便」都可以。你要坐上了般若的船,你才能度过生死这个海洋。生死如大海啊,你怎么样才能度过大海,你要有这个殊胜的般若啊,坐上了般若的船,才能度过这个海到达彼岸哪。波罗密的意思就是刚才说的到彼岸。我念夏老师的话,再说一说,分别一下,这是原来的话: 

【波罗密是到彼岸。此岸是生死,彼岸是涅盘,中流是烦恼。】 

 

打个譬喻,这一岸是什么?这一岸就是生死轮回。一口气不来,下辈子变什么你不知道。你轮回永远不休。那六道中,人已经大家都觉得这个酸甜苦辣不是滋味了,人还是善道。你变到畜生,最常见的是猪啊,猪不但它自己被杀,而且它的子子孙孙注定都是要杀头的,而且肉要吃光的,比人就苦啦。畜生底下还有饿鬼啊,鬼,就没有鬼不饿的,一吃东西东西就变成火。为什么要放焰口,「焰口」两字怎么来的?就是口里头冒火啊,所以称为焰口。所以修这个法,这是部密法,就是解除它这个火,让它把东西吃下去。所以人死了要放焰口,就是这个功用啊。那么鬼,还有地狱啊。这是生死之苦,轮转不休,这是此岸。彼岸就是涅盘哪。涅槃就是寂灭、圆寂。「圆寂」,德无不备,所有的一切德没有不具备的,所以叫做「圆」;「寂」,障没有不除的,所以寂了,所有一切障碍他没有了。那是彼岸,清净了。这个生灭灭已,寂灭为乐了,所以涅盘是彼岸。中流就是烦恼。底下又是夏老师的原文了:

【般若的反面是无明、愚痴。般若既是本有,为什么当前是无明?】 

 

这问问得很好啊。它这个一成为语言,就有个对立面了嘛。跟般若相反的就是无明,就是愚痴嘛,无明就是生死之本哪。那么般若既然是本有的,为什么现在你是无明呢?

【这是由于:背觉合尘即无明,转识成智即般若。】 

 

夏老师原话,「背觉合尘即无明,转识成智即般若。」很精炼。你背着了觉悟,你去跟这个尘,「尘」是什么呢,不是尘土的意思,这是佛教名词,色、声、香、味、触、法都是尘,所以称为六尘。一切所看到的这些颜色,一切所辨的音声,尝的滋味,一种身上的那种感触,鼻子所闻的香臭等等的,意,思想所能分辨的种种是非,都叫做尘。你背觉去合尘,你本有般若你就违背了他,你就是追逐于这个美色、美声、美味,向它去追求、爱恋,这就叫背觉合尘嘛。跟尘去相合,跟觉相背,这就是无明。那么为什么现在你本来是般若,为什么你,就是因为现在你背觉合尘,处处在背觉合尘嘛,是不是?怎么能恢复本来呢?已经这样了,你怎么能恢复呢?转识成智。咱们是八识,眼、耳、鼻、舌、身、意这都是前六识,第七识是末那识,第八识阿赖耶识,把这八识转成四种智慧,就是般若。所以你要有般若,你才能使得这个八识得到转变,这个转变就是般若。底下又是夏老师的话:

【能参加今日道场皆多生因缘。善根、福德、因缘缺一皆不能参加此道场。此真百千万劫难遭遇者也。】 

 

能参加今日道场皆多生因缘哪!菩提福德因缘缺一,善根福德因缘缺一皆不能参加。此道场真是百千万劫难遭遇者也。所以这句话,也适用于今天咱们这个聚会。要能参加这个道场,都是多生的因缘哪。就是,恐怕有的人是来帮个忙,做一点工作,并不是佛教徒,那么耳朵里头能听进去一句半句,这都不是简单的事,这个善根、福德、因缘缺一都参加不了。这些事它就是有障碍,你看今儿这个车,它差点就成障碍。所以要知道,就是这个事难办,别的事都好办。所以你要成立一个道场,弘扬一些佛法,做这种事,最难最难了,你缺一你都参加不了,它不定什么时候出障碍,自个儿或者什么。所以这个真是百劫、千劫、万劫难遭遇的。

「劫」是个时间单位,代表时间。一劫的时间有多长呢,这个「数」就不好说了,「数」你说不清啊,你也说不完哪,你要说万说亿,你得说多少亿啊,你说不完哪。只能打个比方:四十里见方的一个长石头,天人穿着那个极轻的轻纱,五百年下来一次,用纱在石头上这么轻轻的一抹,多时把这个石头抹光了,这叫做一劫。所以就是说,你「三途一报五千劫」,大家听见这话就是马马虎虎,你不知道你入三途之后,你一受这个报,你要出来这个报,你得多少?你得经过五千劫啊!劫是多长的时间哪,不能够掉以轻心哪。所以这是百千万劫难遭遇。所以大家能够难遭遇的能遭,就必须要把握这个机会,在今生解决问题!所以今天能遇到,就是你过去多生多劫你都修了,过去多生多劫都修了,修了半天你还今生还就只是这个样,你再这么转下去,你转到哪天才能转出来啊,所以就下定决心,这一生解决问题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