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解莲公开示笔记 第四会之五
2016-09-15 09:11:35 点击数:
第四会之五 「信愿持名,即是以佛知见而为知见」
那这一来嘛,大家就又有点儿说,「我这个念着佛,这个时候是不是又叫我去参心去了,是不是?到底怎么办呢?」现在我把这个彻悟大师的一段话,今天多花一点时间不要紧,因为今天这个很精啊,这些都是古德的一个精华,把彻悟大师的这一段正好,就好像把夏老师咱们这一段,这一段的东西正好作一个总结啊,正好作一个总结,谈到这个「见」,谈到这个「心」,谈到咱们「信愿持名」啊。大家稍微喝一口水,先喝喝水嘛,咱们这个时候也就是来听这个总结。这个总结,大家也就有理论,有办法。我们不是让大家最后落了一个含含糊糊,不知道怎么办好。这就告诉你怎么办。不是说,我都没辙了,不知道怎么办好。这有,告诉你怎么办。
咱们先说彻悟大师是谁,这是在乾隆、嘉庆年间的大德,也就是公认的净土宗最后的一位大德,第十二位祖师。这是他的语录的一段。他临终的时候先告诉:「我今天就要走了。」他临走的时候,亲自看见佛来接,而且是大家都闻见异香。他是禅宗、净土宗双方面都有成就的人,这是他的一段开示。这一段开示呢,为什么我们老谈「见」哪?这里也给大家做一个回答。同时底下也说明咱们这个心,这个灵知,心就是灵知啊,灵知的这个「知」字,古德都是同用这个字,这个字就不能再什么,不能随便轻易的否定。那这个里头,他讲的很好,咱们先一段一段来。
《彻悟禅师语录》:【一切众生,为利钝十使所使。久经长劫,流转生死,受大苦恼,不能出离。可悲也!十使者何,即身边邪见戒。此五为利使,以发动轻便故。贪瞋痴慢疑,此五为钝使。由利使所生。对利说钝故。】
他说一切众生,被这个利钝,我稍微改了,不要用他的话啊,咱们反正是照他的意思我串着顺成白话,省点儿时间,反正大家相信我不会造谣,所以我不一定一个字一个字跟他一样。一切众生就被这个利和钝的十种使,大家常常说使命的「使」,这「十使」是个名词,十使是个什么,回头我再解释。众生就被这十个使指使的怎么样呢,指使得久经多少劫呀,流浪在生死里头,受了大的苦恼,不能出离,可悲呀!指明咱们的这个根本,有十个使。这十个使我们并不生,就是咱们所说的见思二惑。这就是常常有一个事儿叫好几个名字,真如、实相、佛性、妙明真心等等,它这是一个事儿好些名字。见惑思惑,它又叫「十使」,它有利使、钝使,它这个地方用这个名词。十使者是什么呢,就是咱们所说的见惑,就是「身见、边见、邪见、见取、戒取」,这五个叫利使,利就是那个锋利的利,它使唤你它很灵;而且后头,「贪嗔痴慢疑」这是五个钝使。我们只知道「贪嗔痴慢疑」不好,不知道前头这五个不好,所以这是众生颠倒见。那个是利使,这个是钝使,而这个钝使是利使生出来的。这个彻悟大师没讲啊,我给大家补充一点儿。
你有个「身见」,有个身见你就认为这是自己,你就贪这个身,就养活它,长生啊,这不就出了「贪」了。你要侵害我这个身体,我要保护这个身体,我就生了气,这不就是「嗔」吗。明明这个身是虚妄的,你认为它实际是你自个儿的,不就是「痴」吗。所以一个「身见」就把贪嗔痴…。所以这个明真长老看见陈某,头一句话,他请开示,明真长老就说,「你须要消除身见。」这都是大德的话。一个身见就产生贪嗔痴,就觉得我比别人强,就我慢。对于佛的知见你就怀疑。疑不是说对于别的疑呀,就是对于佛的知见,佛说这话,听着,「有这回事儿吗?是这样吗?」所以就是啊。
你「边见」也是一样,「身见」就是,所以现在所谓这个气功师,什么这个养生家,现在我们不管他叫什么,说他是外道。实际这好多人就是什么气功师、养生家,他就炼他这身,就是「身见」。再进一步,我要出来一个小人儿,小人儿再一修,再出个小人儿,还是身哪,元神哪,元神那还是身,不出「身见」。
还有「边见」,不是「常」就是「断」啊。成大罗金仙了,永远不死是常见;科学家,人死如灯灭是断见。边见,不落「常」就落「断」;不落「有」就落「空」。这边见,不能中道,只能在一边儿。就是咱们所说的那个形式逻辑,对了就不能不对,不对就不能对,不知道「对中有不对」,「不对中有对」,他这是边见,这是更粗的边见。
底下就还有「邪见」,凡跟佛说的不一致都叫邪见。大家总以为这个邪见,我要叫人去邪淫,叫人去做坏事才是邪见。佛所说的,你跟佛说的那个不一样就是邪见。佛说往西,你说往东当然是邪见,你说往南往北也是邪见,你跟佛说的不一致嘛,就邪见。这个邪见的人就很多了,他那些东西都是他杜撰的,杜撰的那些见解,不是古德经论中原来有的,那个经是那个意思,他一解释就变了,他就不是去西了,他要去南了。
「见取」、「戒取」。见取,你看那个外道,他就认为我吃苦我就消罪,他不是因当作因。你这个吃苦,以这个作因。我杀了张三,张三非杀我不能了这笔账,我自个儿跳河跟他无关,他非得他把我宰了,那你才能消这个罪呀,不是因当作因。而这个出了元神他就认为最后到了这儿就证果了,不是果当作果,你还没有出三界啊。
所以前头这五个就都是这,所以现在这外头很流行啊。这五个叫五利使,它很厉害啦,五利使。贪嗔痴慢疑咱们不用说了,这个大家都清楚了。贪嗔痴慢疑,钝使,它没有那么利。这前头这五个是很难得离开。你刚才说的,那个「见」和这个「淫」,淫还好除,见很难除啊。
【此之十使,众生或多或少,各有偏重。若带之修道,但唯增长邪见烦恼,决无相应分。】
那么这句话是原话,「此之十使」,这十个使,「众生或多或少,各有偏重。」某人在这方面重,某人在那方面重,反正既然是个众生,你有的多一点,有的少一点,你没有能离开这十个使的。或者你没有十个,你只有两三个,你反正你离不开。「若带之修道」,你带着这个东西去修道的话,注意了啊,所以有的人就是「我就是得修,我修就成功了。」这才是胡说呢,这才是胡说呢!怎么修,你要知道正修行,哪里全修就能成正道的。你这个东西不解决,带之修道,「但唯」,你看这两个字,「但」字,「唯」字,就是双重的关系,「唯」就是唯一,「但」就是但是,就只是这样了,「但唯」,双料的语气。什么呀,「增长邪见烦恼」。你修道,修道,修什么道?修魔道。「决无相应份。」你看,这祖师的语言就这个语言。所以大家好好要闻法呀,不高兴听,就「我反正知道一点儿,我就自己觉得我挺高明,我就去修去,我总有一天成功。」哎呀,这个不行啊,这不能离开善知识啊,不能离开经教,不能离开圣言量。这句话就很重要,希望大家常记,这十个使,「带之修道,但唯增长邪见烦恼,决无相应份。」
【如欲断之实难。以此十使,于四谛下历三界九地,有八十八使见惑,八十一品思惑。】
那么我们就起了个心,我们想去断它,那这个这么不好,我们就得断哪,断之又实在是难。所以是为什么说,「修道者如牛毛,得道者如麟角。」为什么《大集经》说,「末法众生亿万人修道,罕一得道。」就在这儿。你带着这个,你决无成功之望。要断,断是真难哪,所以《大集经》说了,亿万人修道,很少有一个能得道的。这属于难行道,这里说的难行道就是这么来的。就是说,断见惑的话,就像断四十里的水流一样,何况断思惑呢。那么见思两惑如果有一毫一发没有消除干净,你这个分段的生死,就是前头这个生死,就是咱们一生一死,这个众生这个生死就不能出离。不能出离,你就没法出三界。所以这样出三界叫竖出三界,就是难行道。你要断了见思惑出三界,这竖出三界,这难得很哪。
【但断见惑,如断四十里流,况思惑乎!若见思二惑毫发未尽,分段生死不能出离。此所谓竖出三界也。甚难!甚难!】
看见没有,你光断个见惑就像断个四十里流一样。不断,你带之修道是决无相应份,所以是难哪!大家可见其难哪。那怎么办?这底下办法就来了。就是要知道,一方面要知道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另一方面,对这个办法咱们才真正能心悦诚服啊。不然你总不心悦诚服,总不安心,总不踏实啊。
【然此十使,总名众生知见。古德谓众生知见,须以佛知见治之。】
这个十使,总的名字叫什么呢,说是十样,总的名字就叫做「众生知见」。所以为什么我们抓个「见」字,总的名字就是众生知见。众生知见怎么办呢?古德就说了,众生的知见,拿佛知见来治。咱们全都知道自己病根儿了,病根儿在什么,所以我说,这几年我尽跟大家说「见」了,这个是它的根。那怎么治?佛知见来治。什么是佛知见呢?
【佛知见者,即现前离念灵知也。然此灵知,不能孑然自立,必随缘起。不随佛界之缘,便随九界缘起。离十界外,无别缘起故。】
这一层系一层,佛知见就是刚刚说的离念的那灵知啊。你知道你自个儿有个离念的灵知,这就是佛知见哪。而你自个儿这个离念的灵知就是全部的佛知见哪。那现在咱们都有啊,都有,你怎么还照样是众生知见,是不是?那你还得问哪。那怎么办呢?底下彻悟大师就说了,这个灵知呀,它就是怎么,咱们这个在众生份上怎么能显呢?要有个缘起,从因缘显起来,所以在用中才见哪,所以你必须得有作用啊,有缘哪。所以缘起者嘛,这个十法界,十法界嘛,这个法界不过就是十个种类,佛,菩萨,缘觉,声闻,底下就是六道,这不十个吗,总不出这十法界啊。所以你不属这法界,就属那法界。你虽然是有这个心,这个心它是随缘而起,你不随佛界的缘,就随其他的九界的缘。那么你要去随着这个佛的缘起,那你这不就是《观经》的话,「是心是佛,是心作佛」了,那你就是佛了。你本来灵知嘛,随着佛界的缘起,那就是显现佛界的这一切了。
【欲随佛界缘起,无如以信愿心,持佛名号。但信贵深,愿贵切,持名贵专勤。】
那么要怎么去随佛界的缘起?修行的方法就很多了,但是其中没有一个,「无如以信愿心,持佛名号」啊,没有再比这个更强的了。为什么在广化寺我讲了个「信愿持名」啊!所以大家慢慢看出来,这都是为了一个目的啊。说来说去,慢慢慢慢大家就能把它成为一个总体了,这么看也是它,横看成岭,侧看成峰,这就把个庐山,总体有个庐山了。
那么众生带着这个众生知见修行是没有用啊。那么就用佛知见来治。什么是佛知见?就是你本来的灵知的心。灵知的心是缘起才显现,这缘起,十个缘起,我们当然要佛缘起嘛。佛界缘起,无如是以信愿心,持佛名号,就是「信愿持名」啊。可是也得加点儿条件,光说个「信愿持名」,我也有点儿信,我也有点儿愿,我也念两句佛,行不行啊?信就贵深,信贵要深信,愿就贵切啊。这不是我所一直多少年都跟大家说的,要深信切愿。所以,我之所说,我不敢随便说,都是继承了先德的遗教啊。大家只有这个灯灯相续,光光相照。古德能把我照亮了,我就把这个灯光把它保存下去,大家也都亮起来。咱们再往下照啊,也就是这么一件事嘛。活着为什么,还有什么其他的事儿可做呢?你说请你吃饭,这饭也没什么好吃,有什么好吃?吃饭不就是肚子饿了嘛,你说有什么好吃啊?所以「咽下三寸成何物?」三寸当时这儿还觉得有点儿滋味,咽下去之后再一吐出来你看,你看还肯吃不肯吃呀?你自个儿的事情。所以就是这么一件事儿。信就是深信切愿,持名就贵专勤啊。不要今天持名,明天参禅,后天又搞这个,什么心里头又不安哪,要专,不要老变;要勤,有时间就念,不要三天打渔,两天晒网。
【果以深切专勤之心,信愿持名,即是以佛知见而为知见。亦即是念念中,以佛知见,治众生知见也。】
底下就给大家肯定,果然「以深切专勤之心」,以深的信、切的愿、专勤的念佛,拿这样一个「深切专勤的心,信愿持名。」大家听啊,这句好好听啊!果然你是以「深切专勤的心」来信愿持名,你是什么呢?「即是以佛知见而为知见。」这个就给大家保了证了,你就是把佛的知见当作你的知见了。咱们稍微停顿一下,想一想。这里头没有什么难懂,就是看信得及信不及。信得及你就是佛知见;那信不及嘛,那还没有完全,原来的东西呀,还在那儿有点儿带劲儿。所以果然以「深切专勤之心,信愿持名」,就是「以佛知见而为知见。」你就不是众生知见了。众生知见要那么断,是那么难哪。你看见没有,这个你看容易不容易?为什么要必须说三大阿僧祗劫?为什么说刹那?这不也就看出来了嘛,也就看出来了。清清楚楚的事,明明白白的事,大家要在这儿乱哪,就乱哪,清清楚楚的事。也就是念念中,以佛知见治众生知见。你这么着,你这一念一念地念佛,这一念一念中就是拿佛的知见治你的众生知见。这两个可以同时并存的,当然头一个更直接了,你就是佛知见!这个怕你信不及,你不是说拿佛知见来治吗?这就是治,这个已经为根器稍微低一点儿的人说法了。这再不信,好好忏悔,多拜佛忏悔,不要自以为是,千万不要自以为是。这个别人怎么能信,我怎么不能信?多礼拜,多忏悔,多求佛力加被。
【炽然十使心中,但置一信愿持名之心,即转生界缘起,为佛界缘起。】
在「炽然十使心中」,这个大德说话是殊胜啊。「炽然」,如火那么烧,这个「十使」就是这个见惑思惑,如火烧的这种样的心。在这种心里头,只要你,「但置」,只要你安了一个信愿持名的心,即把生界缘起变成佛界缘起了。你本来要流转六道的这种缘起,转成佛道的缘起,所以顿成。所以说,不是这个事儿,不是我在这事儿上,好像我就想争一点儿长短是非,我讲这个,你们有的不这么同意,我这是非得给你…。不是呀,这个是关系众生慧命,这要受到障碍就太可惜了嘛。这个道理很清楚,方法就是如此。所以今天说,道理摆出来了,方法有了嘛,就是你肯信不肯信?肯行不行?信了之后,愿不愿?愿了之后,行不行啊?
【此于修道门中,乃点铁成金极妙之法。只须赤体担当。】
「此于修道门中」,在我们修道的门中,刚才不是说,「亿万人修道,罕一得道吗?」《大集经》后头还有两句跟这个有一致的,「唯有是念佛法门可以得道。」这个念佛,也就是咱们这个信愿持名这个念佛。这乃是「点铁成金极妙之法。只须赤体承当。」「赤体承当」,赤裸裸的,没有一丝挂,没有一点儿啰啰嗦嗦的。就把它承当,就是信,就是这么回事儿!
这个「赤体承当」,我给你们举个例子,鸠摩罗什七岁的时候,看见一个很大的钵,他看见很好,那好几百斤沉,他恭敬这个钵,他把它顶在头上,顶起来了。后来一想,我这么个小孩儿,怎么顶这么重的东西?就顶不住了,就搁下了。诶,所以要赤体就是这。没那些,我这个恭敬它,我顶,他就顶住了。后来一想,这么沉的东西,我怎么顶得起来?我就经过,我去这个天津,我有好多舍利,我那还是去山西,我要带一个舍利瓶,我要带几颗舍利带到那儿,我还要修法呀。我说,请哪颗出来呢?我就说「我这么吧,我就拿个针,我吸,哪一颗舍利被我吸出来,我就请这颗舍利,愿意跟我一块儿到山西。」我就这儿一个瓶,那儿一个舍利瓶,我拿一根针,我去吸,福生在旁边看见,福生在旁边看见。吸了一个进来了,又吸一个进来了,吸了第三个进来了。第四个我一想,我说怎么会吸呢?我这个针又不是吸铁石,舍利也不是铁,这个针和这个舍利之间为什么会发生吸力啊?这科学的脑袋来了,再吸没有了。他们当时看的人也觉得很自然,这个针就是能吸舍利,这就叫「赤然」,「赤体」。后来那个住在对门的是一个郝老太太,她的儿子,他听我说,他也吸,也吸了几个。你这就叫赤体承当。一回头转脑,大家就是在这回头转脑之中,这个复杂呀,这个它就困难。你只要是赤体承当,就老实念佛就是赤体承当。这个法圣最近念佛念的很好啊,他就记得夏老师一句话:「直念当前这一句。」你这就是最直接,点铁成金,画龙点睛的话。你就念这一句,你哪儿有那么啰嗦,我念的是好,念的是坏,相继不相继,这么些啰嗦,这啰嗦太多了。就念这一句,哪有这么些啰嗦,还有什么叫相继不相继,就念这一句,容易起来就这么容易啊。
【久久勿替,管取金台可以坐待,宝莲不日来迎。】
这个「久久」,还是要「久久勿替」啊,尽这一报身,尽这个形寿,一息尚存就都不要松懈啊。这就给你保证了,一定是「金台可以坐待」啊,佛来接你是用金莲花来接你呀。金莲花来接你是什么意思?上品生啊。大家知道上品生是个什么地位呀,上品上生当时你就生,生了之后,当时就可以到一切佛国去见佛,就可以闻一切法,当下就可以得一切陀罗尼,当下你就可以分身到一切世界去度众生,这才是上品上生。还觉得净土法门,好像还必须什么是…,这还不就是即生成佛吗?这些事儿不就是嘛,这金台嘛。咱们众生你要这么做,就能得到这个嘛,就可以这么来救度众生。所以金台是可以坐待,坐着等啊,这个宝莲就不日来迎,这个阿弥陀佛拿着宝莲花来迎啊。
【是为从此同居,生彼同居,横出三界。较之竖出者,不亦省力也哉。】
这就是从这个同居生到,从咱们这个秽土的同居,咱们这儿是秽土,脏啊,我们这个巧妙是这样,我们是同居变同居,所以容易了,所以这叫横出三界。竖出三界,你是从同居土生到方便有余土,方便有余土生到实报庄严土,实报庄严土生到常寂光土,这是竖出,是难行道,很难,你上楼了。这个横出,横着移当然省劲了,「较之竖出者」,岂不「省力也哉」。
所以这个就是说,知见的重要,我们这里得到肯定。所以一心法门,就是佛的知见,是什么?就是咱们灵知的心。今天就把这个心,心是个什么,咱们也说了,知道这个心是怎么殊胜。最后咱们又结合到净土法门,这个知见这么麻烦,咱们就是以佛知见来治咱们众生知见。怎么治?你只是「深信切愿、持佛名号」,你当下你已经就是佛知见了,这就是顿法。你没有这么顿,那你还是念念之中,佛就是拿这个佛的知见治你的众生知见。你果然就这么念的话,你就是金台可保啊,坐而待,横出三界。所以这么一来嘛,就是这个理论,这些个道理都在里头,这个「一心」的殊胜,这个「见」的重要。所以就是说,你这个入三途也就是由于见,你怎么修也不能成功也是由于你的见,你一修要修三大阿僧祗劫才能成功也是你的见,你刹那成佛也是由于你的见,全在你本人。而这里给你提供一个最好的点石成金的法子。点铁成金,本来是块顽铁,一点你就成了金子。这个就是彻悟大师跟夏老师整个的结合起来,这一切一切就是点铁成金啊!就以这个作为供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