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书坊

讲解莲公开示笔记 第四会之四

2016-09-15 09:11:35 点击数:

第四会之四 「初心学人,悟入此宗,信解圆通,有何胜力?」

 

那么底下大家就说,这个心我们知道了,这有什么好处呢?我们刚开始学的人,就是明白了这些事儿,有什么好处呢?这又是一个问题了,有什么好处?这个也是《心赋注》里头,有人他就设了这个问题,

 问:初心学人,悟入此宗,信解圆通,有何胜力?】

 

人家问:「初心学人」,初发心的,咱们在学人的地位上,到阿罗汉就叫无学位了,他不用学了,咱们是你能够发心,可是你实际还不如阿罗汉哪,阿罗汉断见思惑了,咱们整个儿在见思惑里头,要知道。「初心学人」,「初心」两个字大家要注意,是初发心的人,这叫初心,不是我刚三皈依,我一皈依就是初心,那不是,你得发了大乘的心,才是初心。咱们这个佛法都是大乘佛法,这个「初心」指的发大乘心的人。你要发了大乘心的学者,「悟入此宗」,你能够悟入到咱们所讲的这个《心赋注》讲的一心,讲的般若这些,你悟入这个宗;你如果能够「信解圆通」,你有什么胜力,有什么殊胜的好处呢?替咱们问了。那个讲了之后,咱们还是很不容易,是不是呀。那么这方面我要去努力,我或者能信,或者能解,最后或者能悟,我有什么好处呢?我得到什么力量呢?什么殊胜力量呢?所以就是替我们问了这个问题。初心的人就是我们这种人,咱们现在总算发了点大乘心,那么我们听到了这一些,我们在这一些继续去参究,最后越来越深,越来越明,真正信进去了,得到一个正确的理解,能得到什么殊胜的力量和作用啊?什么法益啊?底下就是回答,分为两段。

 答:若正解圆明,决定信入,有超劫之功,获顿成之力。】

 

「若正解圆明,决定信入」,初心的人程度不一样,这也得讲条件哪。不能说一初心你就怎么怎么样,那太空洞了,太笼统了,那也就不对了。那也得有条件嘛。你得对于这个一心法门,你得怎么着呢?要有一个正确的理解。现在大家听了之后,能不能产生一个正确的理解,就不敢保险了,因为到了你心里头,你稍微一捏,一捏就变了,是不是。你得正确的理解,而且你这个理解的是圆的。所以这个判教,小始终顿圆,我们这儿有很多熟人,说实话,见着人他都是不肯圆,他总是他有所偏,信了这个他就反对那个,他对于这种圆教的法就格格不入,他就抱定次第法。次第法当然是佛法,小始终顿圆,那他就抱定次第法,你们说深了他就反对,这就不圆,他就是不圆,你不知道是个圆哪。我们说次第法,常常说,你乘电梯,唰!一下上了屋顶花园了,这是顿法。没有离开次第法,你哪一层楼你的电梯不经过呀!但是比你那个沿着楼梯上的人,那这不可比呀。你每个楼那儿睡三天,你这辈子,哪辈子上楼顶去?不一定了。你要说那次第,他也有次第,他就哪个楼口他都经过,所以不然你二楼三楼的人怎么上啊,一切次第他都经过,但是中间没有这个次第相。你说中间,他不是经过的时候,他一个电梯「噌」上去了,有什么叫次第相?什么叫二楼口,三楼口,四楼口?所以这就是我们信解圆明,「圆」,它就是智慧,对一切都是好的。「明」,清清楚楚,不是含含糊糊。有好多人这儿也谈,我常常看,你到底是什么,你问,你问他一个问题,你如果再接着问,有的人就是刚他还说的都对,全对,你一问他就胡涂。有的人能问到三句四句,问到第三句还能差不多的人就很有水平。问到五句,我就没有碰见一个人,他不是张口结舌,眨么眼,就说不出来了,他就憋了半天,就糊里胡涂,不知所云了,不明。他自个儿以为他很不错,你只要问到他五句头上去,他就眨么眼,结巴嗑,他就是落荒而走,他跟你扯了,逃避了。不明!

对于这个说法,你的正解是圆的,是明的,「决定信入」。所以这两句话就是一个「信」和「解」;「决定信入」是信,前头一句「正解圆明」是解。所以「信解」很重要,信解后头才有「行证」,一部《华严经》就是讲的「信解行证」。「信」也有条件,不是普通的信,是决定的信,还能信进去,不是表面的,是深入。这个其实也不应该说是很难嘛,是吧。你如果能够有正确的信,是圆信,不要「是一非余」,信了这个就反对那个。你这个是圆教的信法,你这个清清楚楚,你决定信入,不是含含糊糊,今儿信了,明儿又不信了,决定信!再也不会改了。既然这样,自然会一步一步深入,大家要知道,我可以给大家保证。你真能这么信了之后,我就给你保证,你决定是一步一步自然深入,妙就妙在这儿。这样怎么样呢?就这个条件,这个条件哪,就殊胜了,你就有「超劫之功」。不是修三大阿僧祗劫吗?这些劫呀,你就能超过这一切劫的功效,不须要经过这么些劫,就得到,「获顿成之力」,你就得到顿然成就的力量,就是说刹那成佛。谁叫你坐到石头上那儿当一块木头去啊!那就永远不能成佛了,老实说,错路!「顿成之力」。这个两句还好解,底下难,难就难在后头。

【虽在生死,常入涅槃。恒处尘劳,长居净剎。】

 

「虽在生死,常入涅槃。恒处尘劳,常居净刹。」这四句难信,当然也就更难懂,不能信就不能懂啊。你按文字可以解释,你看谁能信?虽然咱们还在生死里头嘛,可是你就在这个生死里头,你就常入在涅槃里头了。文字就是这文字,你不能作别的讲吧,「虽在生死,常入涅槃。」就只有这么讲吧。这福生是教语文的,你还能作别的讲吗?「虽在生死,常入涅槃。」你能作别的讲吗?就在这个生死里头,你就常入了涅槃了。不是说你了生死,出了生死入涅槃。不可思议呀!「恒处尘劳」,「恒」者,是常也,常在尘劳妄想之中。「恒处尘劳,常居净刹」,你就常住在清净的佛刹。只能这么讲吧,这个文字。你们谁要说反对,大家就反对反对。不能反对,这个文字我就讲清楚了。就是问题说,你们能信不能信,问题就是能信不能信。不能信不要紧,不要抵触,这事可以再去参,不可思议就在这儿。而且就有这样的人,本来说的就是咱们这样的人,你只要符合先前你的条件,你就是这样。现在我们可能不信,不信不要紧,慢慢会信。这四句就是这个,他「恒处尘劳,常居净刹。」你在「尘劳」跟「居净刹」你就觉得是不能相容的事儿,你这个不能兼容就是你不圆,就是你不圆,就是你自己妄生分别啊。底下,后头两句很殊胜,这两句大家还可能信。

【现具肉眼,而开慧眼之光明。】

 

「现具肉眼」,现在你只是个肉眼,没有什么奇异功能啊,也没有什么神通,一有神通就不是肉眼了嘛,得天眼通了就不是肉眼,叫天眼了嘛,就是肉眼。「现具肉眼,而开慧眼之光明」,你这肉眼,慧眼的光明就开了。慧眼是什么眼?慧眼是见真哪,见真谛。他就是肉眼,他就开了慧眼的光明,所以这个开悟的人,可以是肉眼当佛眼用。因为他没有天眼,他也不能说我就等于佛眼,佛眼就更殊胜了,不可思议了。因为什么?我慧眼就开了,法眼他也就具了,等于是这样,他就可以当作佛眼来用,所以一般开悟的人就都可以这么说。有人说,这世界上哪儿找善知识去,古德的话:「那明心见性的人也就是可以当作善知识了。」也就是什么呢,他虽然是肉眼,还是凡夫,他开了慧眼的光明嘛,他能看清楚这个真谛,他能知道这个法,什么法是圆,什么法顿,什么说法是佛法,什么说法是邪法,要能抉择这些法就是法眼;见着真谛,见着离念的那个叫做真谛,有念就不是真谛,这是慧眼的光明,见着了无住的心体,这属于慧眼见真嘛,这是第一点。

所以等到蕅益大师他就是,古德没有那么些个所谓人情世故,他不谦虚就是不谦虚,用不着那种所谓客套,他就说:「名字位中真佛眼」,我自称,我在六位只是「名字位」,可是我是真佛眼。蕅益大师当之无愧啊。你看现在印光大师不就是说,他这个《要解》佛再写也不能超过他吗,那不是真佛眼是什么?所以古人那就是古人,咱们不能随便。

 咱们近代还有像印光大师,近代所属是特殊因缘。所以清朝几百年之衰,到了咱们这个上一代,上两代出现的这些人物,对于诸位说,恐怕就是上两代,我就说是上一代,又是夏老师,印光大师,虚老,西藏的贡噶上师,诺那祖师,这一代人,很特殊啊。一个大的酝酿啊,一个大的酝酿,大家要知道,几百年不来这样的人,忽然间来这么些。这个中国佛协的也是这么说,这一代出了很多人,大家共见,这是共同认识到这一点。居士中像杨仁山,像夏老师,像这个什么许许多多,都是极突出的人物,这几百年没有的。就像这样几百年所不常见的人,它一时都同时出现了。而且出现了很多东西,密教从来不来,来了;《无量寿经》从来没有善本,有了善本了。所以说,咱们这个年轻一点的人,你们要知道,你们要发心的话,你们这个很好的来肩当如来事业呀!也就可以说,这些大德之来就为的是大家啊,大家不要轻看自己,不要轻看自己。

【匪易凡心,便同佛心之知见。】

 

「匪易凡心。便同佛心之知见。」不要换这个凡心,不要什么入定、现出什么什么东西,得了什么什么东西,或者说这个身体修通了这些东西,不要这些东西啊,他就开了佛的心的知见了。他说「便同」,这个分量很重啊,不要换这个凡心就同了佛心的知见,同于佛心的所知,佛心之所见。这就是什么呢,这些话都是什么呢,就是初心的学人你要能够信、能够解,就得这么样的好处。

【烦恼尘劳,不待断而自灭。菩提妙果,弗假修而自圆。】

 

还有,「烦恼尘劳,不待断而自灭。」事实就是这样,所以我们不是光是从书本上得的东西,这有的实际体验,这个烦恼尘劳你不用去断,它自个儿就灭。这个「菩提妙果,弗假修而自圆。」菩提妙果,不用你去修,「假」是假借,用啊;不用修,自己就圆满。真实如是,不能怀疑。你要怀疑就说明你那个众生知见根深蒂固,就是这个。你要怀疑,怀疑就反映这个。我跟大家就给你下个决定,你就要这样的看;你有一点儿怀疑,你就是你那个知见很根深蒂固。自个儿要认识这问题,「哎呀,敢情我是这么根深蒂固。」不懂不要紧,你认识自个儿这个问题,你慢慢一点一点好好去修,好好去发心,好好去体会,这个有愿必满,总有一天,能够逐渐逐渐就不一样。这个还比较难,又是要「信解」,还要「圆明」,还要「决定」,还是比较难哪。这底下还有,所以说不可思议。大家呀,也就是很有因缘,很有福啊,今天咱们凑在一起,把这些个殊胜的咱们来,很有福啊。

【若于一心,有圆信圆修,乃至见闻随喜,一念发心者。无不除八万尘劳,三障二死之病。】

 

底下就是说,「若于一心」这个法门,「有圆信圆修」,你能够圆信,圆的相信,圆的去修。这个我们觉得还是挺难,「圆信圆修」自个儿就不敢当啊。底下呢,「乃至见闻随喜,一念发心者。」你对于这个法你能够见,能够听到,你发了一念的心「见闻随喜」,我听了之后我很喜呀,随喜呀,这么殊胜啊。对于这个法门,你若是乃至能见、能闻、能够随喜一念发心呢,像这个我发这心如此殊胜啊,对于这个有所信,有所喜,欢喜呀,发心哪。我也要因此,我要于此门中,我要于此门中自觉觉他啊,是不是!这么好嘛!我这就拿这个去救度众生,多直截了当,是不是!你这就是一念发心嘛。你说这个这么好,我赶紧我就这么来,我就快了,这个心发的还小啊。「如此殊胜,我拿这个来救度众生」,你起这个一念就是一念发心哪。怎么样啊?「无不除」,没有不除,没有例外,「无不除」,大家注意这个古人的文字,就给你决定了,没有一个例外,没有一个不怎么样?「除八万尘劳」啊!你八万四千尘劳,没有不给你除掉的。除「三障」,咱们那个广济寺让居士林念,「愿消三障诸烦恼」,消我这个三障啊。三障是什么呀?是烦恼障。你烦恼嘛,你就造业呀,第二个就是业障。造了业就受报啊,就报障。铜床铁柱都是报啊,今生有的人眷属不和,这是报啊,是不是,他有报障啊。没有不消三障的嘛,你八万烦恼尘劳能消,三障能消。

「二死」,「无不除八万尘劳。三障二死之病。」「二死」那是什么死?两个死,就是一个是分段生死,咱们这众生死了又活,死了又活,这叫分段生死。阿罗汉就出了分段生死,就出了三界了。阿罗汉没全出生死啊,只出了一个死,只出了一个分段生死,没有出变异生死。菩萨有四十几个位次,从低的位次升到高的位次,当然不是现在所谓升级,这个「升」字也是勉强说。就是从这个低的位次他就自然进入,入于后头高的一个位次,就有个变异嘛,前一个位次就灭,那个身就灭了嘛,他更高一个位次的身就出现了。这一个位次差得很远哪,所以初地菩萨就不知道二地菩萨的举足下足之处啊。二地菩萨在哪个地方举足下足,初地菩萨不知道。所以也把它看成一个生死,这叫做变异生死,这两种生死。

所以这个就不得了了,这句话就不得了了,能够有这么一念发心的,没有一个不除掉你八万尘劳,三种障:烦恼障、业障、报障,两种生死的病。真实如是,古德还有什么大放谈,大宣传,拉拢主顾的吗?没有一个字不真实。说过了一点儿叫做增益谤,没有这么好,说这么好叫增益谤;有这么好,你不说这么好叫减损谤。所以说法很难,不是你随便说的,所以不落减损便落增益。所以大家知道这个里头没有一点浮夸啊,种种都是讲浮夸,世间法都是浮夸,宣传宣传,这里头没有宣传。宣传干嘛,我把你们招来干什么,永明大师把大家招来干什么,释迦牟尼佛把大家邀来干什么。我常说,古人常说「不要你一大文钱。」释迦牟尼佛不要你一文钱。我现在再补充一句,「释迦牟尼佛不要你一张选票」,拉拢你干什么?只是为了救度你嘛,把最好的东西给你,最真实的给你。所以这个就很不容易相信哪,信最难。今天听了之后,大家是含含糊糊的,将信将疑的恐怕不少,你这有一点将信就是殊胜功德,就是殊胜功德。这个底下又引《大品般若经》讲,

【大品经云:如摩尼珠,所在住处,一切非人不得其便。以珠着身,闇中得明,热时得凉,寒时得温。若在水中,随物现色。即况识此自心如意灵珠,圆信坚固,一切时处,不为无明尘劳非人之所侵害。则处繁不乱,履险恒安,高而不危,满而不溢。】

 

说这个「心」就如那个摩尼珠,如意宝珠。你这个宝珠在一切地方,这一切非人,这种种妖魔鬼怪就不能侵害你。那个珠要碰到你的身体的话,你身上要带了这个珠子,黑暗中就得光明,热的时候它就凉快,冷的时候它就暖和,在水中它就可以现种种的颜色。这就打个比方,是什么呢?这是永明大师的话,就比方你认识你这个心,这个心就如这个如意宝珠,你如果对这个心你能够圆信坚固的,那你就是一切的时处,在一切时,一切地方,无明、尘劳、非人,给咱们捣乱的就是这几个东西吧,一个是无明,无明嘛,你胡涂嘛,这是根本嘛,无明就出了贪嗔痴三毒;尘劳,这尘劳妄想,咱们烦恼就是障;非人就是妖魔鬼怪。这魔障它就是有嘛,就咱们得承认这个,所以修法要修的不好,大家要警惕,要在这个很小的地方就要注意,有的时候他被魔障缠绕了。因为你缺少般若呀,你如果有点般若就绝对不会。在一切时处就不会被无明,被尘劳,被这些个非人、妖魔鬼怪一切的东西,天魔,它们的侵害。那你就是金刚了。所以密宗老说「金刚」啊,金刚般若,什么是金刚?那金刚不就是指智慧嘛!那无明也不能害你,尘劳也不能害你,一切妖魔鬼怪,天魔、夜叉都不能够侵害你。这就回答了,对于这些刚才说的,心是什么,对于这个你如果能够信解,乃至能够一念发心,得这么些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