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书坊

讲解莲公开示第四会之三

2016-09-15 09:11:35 点击数:

第四会之三 引证《禅源集》- 空寂之心 灵知不昧

 

【禅源集云:夫言心者是心之名,言知者是心之体。空寂之心,灵知不昧。即此空寂之知,是前达磨所传清净心也。】

《禅源集》说:「夫言心者」,说这什么是心哪,这个「心」字,「是心之名」啊。咱们说心,「心」这不是个名字吗。录音机,这不录音机的名字吗。什么叫心?心是个名字,这个字是个名字。「言知者,是心之体」,说你知道不知道的那个「知」,说那个「知」字,那是心的本体啊。这就告诉你,你心的本体是什么,就是「知」。这个地方大家很容易。这个「知」字,所以语言它有限制啊,光一个「知」字,大家也就说,说是这个「见闻觉知」都是毛病啊!「知」之一字是「众祸之门」哪。怎么单提个「知」啊?在咱们语言文字中只还有这个「知」字可用,再换了别的字,毛病就更大了。既然用语言来说,用文字来写,就只有这个「知」字是最恰当了。你要去换任何的字,你就是比这个更差呀。「知」,光这个「知」,那不我说嘛,这个「知」字还有是「众祸之门」哪。所以这个「知」也加一点形容嘛。再说的详细点,就是说这「空寂之心,灵知不昧。即此空寂之知,是前达摩所传清净心也。」这个说的就详细一点。

前头把「体」和「名字」,你别把它混到一块儿。一说「心」,那是个名,是叫它的名字。它的本体是什么,就是「知」。这就是很简单扼要。那么底下咱们再要理解得详细一点呢,在这个空,毫无所住,寂然不动的这个心;可是这个毫无所住,寂然不动的这个心,不是断灭,不是顽空,是「灵知不昧」。昧是愚昧呀,不愚昧,没有什么昏昧,「灵知」。是灵知,加个形容词。所以说,后头就是用两个字「灵知」,区别于咱们众生这个「知」。「灵」,不要把它看成神灵的灵字讲,「灵」就是说的是什么呢,那个空寂的那个「寂」字,寂而常照的那个「寂」啊,灵明啊!所以这个莲池大师《弥陀疏钞》一开口就说:「灵明洞彻,湛寂常恒大哉不可思议呀,众生的本心。他指的灵明,「明」就是寂明啊,是灵明啊,形容这个「明」。现在这个「知」是灵知啊,灵明的知啊。「寂」,清清楚楚,「明」是明明白白。明明白白之中而超乎咱们所谓一般的这种相对的这种明白,这就称之为灵明啊。所以灵知就是这个灵明的知。

在这个空寂的心,这个灵知从不昏昧,常照,寂而常照。真是这样啊!每人每人的那个心在那儿常照,在你一切烦恼,极端烦恼之中,没有一个时候它不照,没有一个时候它不存在,没有一个时候它是真正昏昧了,就你自己不知。所以就是还有一个卡片我还没做,在众生极烦恼的心中,有如来在那儿结跏趺坐,从来不失。就这个空寂的知,空寂的知,不是起心动念,那个不空不寂。有所住就不空,有所动就不寂,不寂净了。所以空寂的那个「知」,就是达摩所传的这个清净心。这不就是直指人心,给你道破了!用语言文字给你说清楚了!所以就是说,没法再清楚了,没法再清楚了。

【然由迷此知,即起我相。若了此知,刹那成佛。】

 

我们就是由于迷了这个「知」就起我相啦。在这个「知」中就没有「我」呀,离一切相,空寂就没有一切相了。由于你不认识这个「知」了,所以你就起了我相了;起了我相,一切相都起了。那么你要是「了」了这个「知」呢,照「了」了这个「知」呢,刹那成佛!看见没有!所以我常说这事儿容易,我常说如反掌啊,哪有那么难哪?就在这个地方,就在这个关键上,一个「迷」,一个「了」。所以那天跟他们讲,这《楞严》的话,其实《楞严》有很多极殊胜的话,但是读《楞严》的人,他对于这些话他不管,他不管,他熟视无睹。「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离见,斯即涅槃真净。」大乘经典是一味的。那天巴居士问孙居士:「怎么就说的一样?」它真正的到法上就是一样的。它不到这一步,那就是种种说不一样了,那不一样的多了。都按照我说的就有人批评我嘛,它有不一样的,还有好些不一样的呢。到了真实,到了实际中那就是一样的。真实法中就没有两副啊。

在「知」,没有「知」没有「见」,那不成了木头石头了?修了半天要你这个木头石头干什么?就有人是这么修的。所以古的时候书上也说。现在我也听人亲眼见过。你就放下一切,什么都不想,你入禅入定,就心同槁木死灰,最后最后你人就跟那个坐着的凳子长到一块儿去了,就入了这种所谓的「枯木禅」。现在真有,就是小乖呀,他亲眼见。这是我们个亲戚,福生知道,他亲眼见。广东就有一个,这个已经是跟木头一样了,整天就坐在那儿不动。一个人在那儿也没死,什么都没了,也不吃饭,也不动气儿,连脉搏也没了,而一直坐在那儿不能动。后来,人就跟坐的东西长到一块儿了。他不知道坐了多少年了,几百年,多少年下去了,就有这么一个。另外,他还告诉我,栖霞山还有一个,现在的,他住的那个洞离公路不远,你一进公路,洞里头就看见他,他在那儿坐着呢。有的还说老百姓好事儿,有的好人给他点儿,喂他吃的,他还能咽,有的小孩淘气拿石头打他,冲他。也没人保护他。反正他也不能动,也不能干什么,就这么待着。你搞成这个,最多是到无色界。什么都没有了,不能出三界啊,是一个歧路,错误的道路,不解决问题。所以还是要知要见。要没知没见,教你修了半天,修成跟木头石头一样,你跟那木头长一块儿了,跟石头长一块儿了不能动,再也不能动了,所以没人去动他。书上这么说,实际上就有这事儿,就有这人,这不证实了嘛。所以书上的话,经典的话,没有什么话说是

就是要「知」呀,但是你不能「立知」,把它抓死建立了这个知见。说我对于这个我不对,我就要换一句,你把这个我来我攥住,这个就我要奉行的,我要立住这个。这个回头又不对了,回头又换一个。要「不知不见」,我就要「不知不见」,他总是要「要一个」。那就是无明本!这话就给你说透了,「知见立知,即无明本。」所以这个经典,这个佛恩难报啊!像《楞严》是不许出口啊,古德是把肉剌破了,因为它太宝贵了,它不许出口啊,他把肉剌了,他背了好些。剌了之后,又用这种纸不怕潮,剌开了肉,用裹着把它塞进去之后缝上,查不出来。到了中国之后再赶紧开刀,到了广东,赶紧开刀把它取出来。这么弄来的,你知道这个宝典哪。那么智者大师听说那个印度有《楞严》,天天拜求,求能读到这个《楞严经》。因那时还没能来,因缘有时候也不是那么容易啊,后来都到了唐朝才来。智者大师是隋朝的,差一个时代。

那好啊,「知见立知,即无明本。」反过来呢,「知见离见,斯即涅槃真净。」知见它又离开见。所以我老告诉你们「离」啊,你们这就要抓呀,我们在这个问题上,我们谈的次数不知多少次了,希望咱们大家取得些进展。不是没有知见,「知见离见,就是涅槃真净。」是什么,这顿到极点,就是在一立、一离之间。不是这一转手吗!你要立、离,这不是一个转手、返手吗!立就是无明本,离就是涅槃真净,你看看!一时不能懂不要紧,这话搁在那儿,慢慢去参去,慢慢去参去。所以「知见立知」,就是无明本,这个「知」就成了众祸之门了,无明之本嘛。「知见离见」,就是涅槃真净,那就是众妙之门了。所以这个「知」字不能随便换,经典都是这么说的嘛。这个是引了《禅源集》。

【故心要笺云:心法本乎无住。无住心体,灵知不昧。】


又引一部书叫《心要笺》,心要的这个著作叫《心要笺》。他说:「心法本乎无住。」心地法门嘛,心地法门以什么为本?以无住为本。所以《金刚经》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大家这个事儿再好好想一想。你必须抓一个什么,这不是有所住吗?既然叫你无所住,你偏要有所住嘛,这个事儿就不好办了。无住啊,无住啊。这个无住的心体是「灵知不昧」。这儿也是「知」字,是灵知不昧,是灵明的知道,没有昏昧,了了常知啊。

【又况如一摩尼珠,一灵心也。唯圆明净,空寂知也,都无一切差别色相,以体明故。对外物时,能现一切差别色相。色相自有差别,明珠不曾变易。】

 

比方像一个摩尼的宝珠,这个摩尼宝就像咱们的心,怕咱们不懂又打个比方。你看,这个古德永明大师慈悲啊,怕咱们不懂,他又打个比方,像摩尼的宝珠,这个摩尼的宝珠就比方咱们灵知的心。这个宝珠它是圆的,它是光明的,它是干净的。珠子嘛,那还不是光明、干净、圆嘛。这个圆、明、净,打比方,就是咱们那个空寂的知。咱们那个空寂的知就是圆的,圆照一切,是明的,是清净的。明者是光明的,能显现一切的,就是咱们的灵知。它本身珠子没有一切颜色的这种相,珠子不带黄啊、绿啊,但是当着摩尼宝珠,你什么色到它之前它就现什么色了。这个色相红黄蓝绿自有差别,咱们这个摩尼宝珠都能显现它,但是明珠并没有改变嘛。镜子嘛,咱们这儿不都是,那儿有个绿水壶,这儿有个蓝衣服种种的,各种的颜色在镜子里出来。这就比方咱们的心嘛,这你可以,它知啊,这一切都显现嘛,灵知啊,一点儿昏昧没有,清清楚楚,绿的就是绿的,蓝的就是蓝的,黄的就是黄的。但是它绿了没有?它黄了没有?关键就在这儿。你跟着它绿了、黄了,你立知,那你就是无明本。你朗朗常照,你这里并没有绿,并没有黄,这就是灵知。

 【如荷泽和尚,于空无相处,指示知见。了了常知,不昧心性。】

 

底下引荷泽神会,神会小师,在六祖中最小的弟子。六祖圆寂了,大弟子都痛哭啊,只有这个神会是神色不动,这在《坛经》里有这个记载,只有神会不动声色,所以水平很高啊。大家都知道胡适,胡适写《中国哲学史》,全世界出名。《中国哲学史》写了个上集,古代的,后头的中集再也出不来了。为什么出不来啊?他写到中集的时候就写到唐朝了嘛,到唐朝就有佛教了。佛教嘛,他本来也好写呀,根据他那个哲学史,那些西洋哲学的那些学问,他也可以随便做评论。到了六祖,他就不好办了,这个人怎么办哪?就超过了他的框框。等再碰见神会,他就决定不写了,他没指望了,再写他就把他自个儿给否定了。他也不能昧着良心抹杀客观事实,胡说什么。有些人在这里就胡说了,那就不是学者,是做官儿了,那什么他都可以说了。所以他的中卷出不来呀。而且胡适还一个特点哪,胡适单给神会写了传,很特殊,很特殊啊。

所以永明大师也特赞这个神会,称为神会小师。不是说他成就的小,他年岁最轻。他见六祖的时候是个童子,所以我们不轻视小孩儿。六祖死了,他不动声色。他怎么说,他所说的就是,在空无相处,指示这个知见,就指你众生这个知见。不是咱们这个知,要分别一下,「了了常知,不昧心性。」这个就是咱们众生的灵知,就是本性。底下就说,

【以喻心常寂是自性体,心常知是自性用。…荷泽直云:心体能知,知即是心。】

 

「心常寂」就是自心的「体」,「心常知」就是自性的「用」。一切事情都有「体」,有「用」;有个本体有个作用。所以哲学里,讲体,讲用啊。咱们的心是以什么为体,以什么为用?一个镜子吧,玻璃它是体,能照是它的用。虚空它照什么呀?镜子有个体,心也有个体呀。心以什么为体?以寂为体,常寂就是体。常知就是用。没有「用」怎么能显「体」呢?只是「体」没有「用」那叫什么体呀!所以「知」就是关键。所以荷泽直接说,这是永明大师的话:「荷泽直云:心体能知」,心的本体能够知道。「知即是心」,这个「知」就是心。所以大家不要再随便换字,只有老老实实依照古人的东西,自个儿好好去体会。这个「知」就是「心」哪。「心体能知,知即是心」,是神会的话。

【又荷泽所宗空寂知者,空寂即是无相。以神解之性,虽无形相,而灵知不昧,故云寂知。亦云寂照。亦云无相之智。亦云无知之知。…夫有所知,则有所不知。以圣心无知,故无所不知。不知之知,乃曰一切知。故经云:圣心无知,无所不知。信矣!】

 

底下永明大师说了,说「荷泽」,就是尊称他为荷泽,他那是地方。我们不敢叫人家名字,叫谁谁谁法号,不恭敬啊,称他用地名。所以好些都用地名,比如说百丈,百丈那不是人名,他那个地方叫百丈山。咱们只说那个地名,就不说他什么法名法号的,表示恭敬嘛。荷泽也是这意思。荷泽所说的,这是永明大师给他再批注批注,说空寂的知,空寂是表明什么?就是表示「无相」。空寂还有什么相啊,空寂就说的是无相。可是这个咱们神解的性,咱们这个解,不劳你安排,本来自然这个自性中就有这个妙用而能解,这叫神解。神解的这个性,它没有性相,它到底是个什么呀?是在内?在外?是长的?是方的?这些形相都没有啊!可是它灵知不昧啊。就好像那个声音有断灭,你能闻的性不断灭,它从来不昧呀;随时拍,随时知道。声音没有了,不听见了,可是我这个能闻的性没有昩,一拍又知道了。能闻就是能知嘛,灵知不昧嘛,所以就叫寂知,它是神解之性不昧,也叫做寂照。这个就是什么,是无相的知,知是没有相的知,也叫做无知的知。这就把这个知说清楚了。所以知解,「见闻觉知」的那个知就不对,这儿怎么大谈其知呀?这个是无知的知,有知就有所不知。佛无知,就无所不知。这底下再简略一点儿,所以底下就给咱们总结一下,

【若有念而知,凡夫境界,故云知觉乃众生。若无念无知,二乘境界。若无念而知,诸佛境界。空寂即是无念,亦云无住之知。】

 

「有念而知」者,就是大家,凡夫啊;你不起心动念,你就不能知呀。你有念就知道了,这是凡夫。「无念无知」是阿罗汉,缘觉,他也无念了。咱们老有念,有念才能知,凡夫;无念无知,阿罗汉,无念了,他离念了,阿罗汉他离念了,他无念了,他也无知。无念而知,佛。大家想想,有念才知的就是凡夫;无了念了,也无了知了,阿罗汉,二乘;无念还知,佛。所以就「无念无知」是阿罗汉,「有念而知」是凡夫,「无念还知」,这就把这个问题弄清楚了,这是佛的境界啊。现在我们只要知道,知道现在我们这个有念才知就是你自个儿的境界,这就是众生境界。你要到了阿罗汉,你就是无念无知了。咱们离阿罗汉还一段呢,这么修就还有一段哪,你还不是阿罗汉呢。咱们现在不学小乘,但是你要知道咱们离阿罗汉还远去了,离阿罗汉还远去了,跟初果还远去了。不过我们不以这个为目的,但是不是说你现在就是你的这个离念,你的这个定比阿罗汉还强,不是这个;说的就是你能发心;阿罗汉不能发心,是在这一点超过阿罗汉。能到了「无念而知」就是佛呀。所以这就是把这个所谓「心」那个字,就真正咱们的真心是「无念而知」。

【若有所住,如人入闇,则无所见。若无所住,如日月光明,照见种种色。】

 

这又引了经上的话,若人有住,就如人入暗,则无所见;若无所住,则日月光明,照见种种色。所以《金刚经》讲「无住生心」,这儿讲「无念而知」,这就「如日月光明,照见种种色。」

所以咱们既然说「一心」有这样的功德,到底什么是一心呢?那禅宗就不说破。这个就是教嘛,就要教给你,就给你讲,那么这要给你讲,用语言文字给你讲,这是我的看法,这就到了登峰造极了。这个你要还不懂,另外去找,我就给你保证,你再永远也不能懂,也没有比这更清楚的了,语言文字。当然你参禅可以懂,那你就不是这个法,那是从宗门入。你也还要从语言文字找,那这个就是最清楚了,最正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