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书坊

讲解莲公开示笔记 第三会之一

2016-01-24 11:41:35 点击数:

一九八三年三月六日   讲于北京莲舍

 

第三会之一 续谈 「一则诚 二则伪」

 

这是夏老师在一九六一年元旦的开示,上次已经一起学习过一次了,今天咱们继续还学习,下一次还是这,可能再下一次还是这,因为十分重要。这个问题我们大家都等到眼明心亮以后,我们这一段就告一段落了。就是消化一下,当然以后咱们再开始。上次把「发菩提心」跟「一向专念」这个重要性说了一下,因为这是《无量寿经》里头,这三辈往生,每一辈都须要有这个条件,所以十分重要。当然这个「一向专念」是广义的,如果是狭义的呢,一般解释是狭义的,那就只能是念阿弥陀佛了。可是实际我们看《往生传》,这《往生传》里头往生的就多了,各种都有,念《阿弥陀经》的,念往生咒的,蕅益大师闭关就闭的是往生咒的关,还有念观世音圣号的,念《普门品》的,念《金刚经》的,甚至于念秽迹金刚咒的,都得往生。所以「一向专念」我们现在怎么样呢,这「一向专念」我们就是广义一点。这是上次咱们已经把这个重要内容学习过一次了。今天我们按着夏老师原来的开示,顺着每一句走一次。上次没有每句走一次;每句走一下。而且在底下,到《心经》这个地方,咱们做为一个重点,今天把这个「心」字咱们把它这个地方重点地说一说,那以后留在再下一次。

夏老开示,陈居士笔记:

【一则诚,二则伪。诚则一,伪则二,为自己受用。

   有夹杂则不诚,发真实心即诚。

   有恶念,有善念,不诚,真的诚心无东西,

   有一心不乱,即不能一心不乱。】


我们发心,那是两个条件之一嘛。但是要注意到这里头有真有假呀,可千万不要是有名无实,所以就提了「真」跟「伪」。那真就是真诚嘛,那就「一」。什么是真诚?什么是虚伪?「一就诚,二就伪」。所以俗话说,这个人是一心一意的,全心全意的,专一的,这是最粗浅的「一」字的解释。那说到「二」呢,那最粗浅的就是说,这个人是心口不一,这不就是「二」了吗。嘴里说的跟所做的不一样,这种是两条心哪,他这个表里也不一样啊,等等这都是「二」。所以就不光是佛法,世法上也是「一」好,「二」不好。

而这个「一」和「二」深入到很高很高的咱们佛学的境界,「一」就是无分别,「二」就是分别,这就很深很深了。所以这个话它都是可以有无量的含义,我们对于一句话的体会往往体会到某一个深度,这是反映自个儿的水平,对于那句话它的意思那不止这么些。所以「真如法一」,真如法一就「一」了嘛。真如的法都是如如嘛,它不「二」嘛,《维摩诘经》讲不二法门。那就这「一」才真是真诚,不在那个形式上。你心中是真如法一,你就是诚。那么众生为什么成为众生啊?为什么有了无明啊?就是「不如实知真如法一故」。你不如那个实际一样,你不知道真如法一,那你就有了对待了,就有了矛盾了。一有了矛盾嘛,矛盾论的这些道理都出来了,这就是,这就是,这形成个虚妄的一切。这个「伪」,这个话就是虚妄的一切,所以这个大地山河就都出来了,其实大地山河何尝有啊?这是伪,虚妄的。那么这就是「一则诚,二则伪」的进一步解释。

倒过来说,夏老师体会,「诚就一,伪则二」。你怎么做到「一」呀?你真正心里诚诚恳恳,专诚,就自然而然就「一」了。你心里头不是那么真实的,有些做作的,那就「二」,那必然是「二」。

再有就是说,有夹杂就不诚,不是诚心。上午我们跟白某还讨论哪,就说到有些人的发心是有些夹杂,我说有夹杂也原谅喽,难免谁又那么没有夹杂的。但是有的人他连那一点儿真的也没有,他那信佛,他就是为了破坏佛教来的,我说这个就没办法了。这种人有啊,大大有名的人有啊,他就是这个,那你没办法。有夹杂嘛,就是说不纯,不纯还好办,他没有一点儿。你比方说吧,有这么一位他想在佛教做些事,又想在佛教找个职业,那么干吗,「我找了这个职业嘛,我不愿意看我爱人跟我离婚了,跟别人结婚,那样看着很不愉快。」这不就夹杂吗。那不要紧哪,如果他那一点儿想为佛教做点事的心是真的,那这个我们还是欢迎的。我们对别人的要求,不要求那么高,所以有夹杂我们是原谅的。但是我们对于我们自己,对于我们自己人,要求就要很高,那就是说有夹杂就不是诚,就不真,就伪啊。这是两种,所以对别人要求别那么高,对于我们自己要求要高,这是对于这个夹杂啊。那么真实发了心那就是诚心,有夹杂在里头就不是真诚啊。

所以底下的话就更深一步了,有恶念当然是有了夹杂了,有善念也是有夹杂,也是不诚。这个道理很深。所以这就是我们要升班了。那天那个魏某来,他做梦啊,梦见他父亲跟他说:「你去考大学去。」让他考大学去,他就不懂,我都七十岁了,我考什么大学呀。他父亲就告诉他说,第二个梦他父亲说:「你这个佛像摆得不对,你去看看。」那个佣人告诉他,说是不对。他爸爸就提着他耳朵打,他理解不了他这个梦,「理解不了我的梦」。后来我就问他,我说:「你的佛像到底是怎么摆的?」他说他的佛像,中央就是供的天地君亲师、祖先,这边是吕仙等等的神仙,再过去是大仙,那儿有点儿佛像,然后是祖宗,这是他们家这一支所传的佛堂。我说:「是呀,就是你这没搁对嘛。你们这个是小学、中学这样可以呀,现在叫你进大学,你就不能老这样了,你的要求得划清这些界线。你要是个大学功课了,不能这样子啊,这些都不把这个核心跟外围的关系你不弄清楚,当然这些儒家、这些道家是外围嘛,你不能这样嘛。」他听了之后,觉得这个梦圆得还可以。所以我们就是要升班,要升大学啊,一般的嘛就劝说你要发心,信佛,你要行善,这个顶顶是中学水平,你要进大学这就不够了。所以儒家也有这种情况嘛,就是检查自个儿的心念,看我的心念到底想什么,起个恶念记个黑豆,起个善念记个黄豆,后来一查,「哎呀,怎么尽是黑豆!」这么日久天长,日久天长,黑豆就少了,黄豆就多了。到了最后最后是黄豆黑豆都少了,这是儒家的功夫。不是说把黑豆都变成黄豆了,那个并不代表进步,所以有善念照样是不诚啊。

你这个善恶不就是对待的法吗?不就是分别吗?分别不就是在「二」里头?那就不是「真如法一」嘛。所以真的诚,心无东西,就是那个六祖「本来无一物」。为什么我老主张要放啊,你抓个东西你就老有一个东西了,你就不诚,这个大家要注意。所以我老说大家不要抓个东西啊,大家总还不觉得,理解得还没有这么够啊。以为「抓个东西」的话,对于这一句话就理解得不深了。你抓个东西就是不诚,不诚就是伪,这个逻辑很清楚,你心中没有东西你才是诚啊。所以那个恭敬,什么叫恭敬?清净心才是恭敬,这真诚的心。所以你心里有个一心不乱,你就不能一心不乱了。你心里有一个何日开悟,你就开悟不了了。还有啊,有的人他就想啊,我这儿得点儿什么感应啊,得点儿什么什么呀,那这个不得还好,得了之后还有的时候还要出毛病啊。所以真的诚的话,就是要不二!不在乎那个表面上是如何如何的。所以那个磕头啊,磕得是外头都听见。我一个表亲哪,他的磕头是外头都听见,知道他在磕头啊,后来火车撞死了。这是真正内心的事儿,不是磕响头的事儿。你说他真磕响头,他不敬佛啊?他拿脑袋都牺牲了,嘭嘭跟石头碰,外头都听得见哪。三次车祸,第三次被火车撞死,当时就死在那个现场。所以这把这个发心哪,这「诚」、「敬」,真实、不真实这一点再提一次。

【心居佛号中,即得佛受用。动静常一如,永处那伽定(无出无入那伽定)。】


 那么念佛呢,这是一个极殊胜的法呀,所以这四句话就把念佛的妙用说得很清楚。「心居佛号中」,把心放到佛号里头去,「那谟阿弥陀佛」,阿字很重要,要念凖。南方人读「哦」,我们要读「阿」,「阿」是正音啊,很有关系,所以通愿法师写了一篇长东西,要教念「阿」。「心居佛号中,即得佛受用」,你把心放到佛号里头去了,你就得到佛的受用。「即得」,大家要看见,没有什么拐弯啊,这个没有拐弯啊,不是说你以后得,或者怎么怎么着,再怎么怎么样才得,还加上点儿条件,没有啊。「心居佛号中,即得佛受用」,就得到佛受用,只要把你心放到佛号里去,你就所得到的是佛的受用。「动静常一如,永处那伽定」。你动中静中老是那么心居佛号中,你就永远在于那伽大定啊,你还要入什么定啊?所以不一定要像正果法师,盘腿坐在那儿五小时入定。你只要老念佛,你就东转西转,你这是那伽大定,不是一个普通的禅定啊,这是没有出入,无出无入的大定。在大定之中,你所得的受用是佛的受用。这个是引古代的一个偈语。为什么是这样呢?为什么你「心居佛号中,即得佛受用」呢?

 

【以果觉为因心,以果地觉为因地心。佛号即阿弥陀佛无量劫来成就觉的果。】


因为这个念佛法门是把佛得的果实,佛得到的那个觉悟的果实,做为咱们还在因地中,种因的人修的这个心,把他的果实做为咱们现在开始修行的这个初心,开始发的这个心。这样的话,佛的果觉做为我的因心,那么底下就是我的因心岂不就顿然同于果觉吗?那是不是啊!我把金子做成了我的心了,那我心不就是金的嘛,是不是?把佛的果觉做为我的因心了,那我的因心不就是果觉了。直截了当,就是怕信不及!所以大家不要怕重复,听一万遍也不多。到了极乐世界,我敢说大家去了之后,阿弥陀佛还是讲这个。你这个信心是没有止尽的,今天信一点儿,那信得还很不够呢,不信就更远了,要不断的增加。最近看《恒河大手印》,在文革以前我还也跟人讲啊,现在再一看,那过去懂得很肤浅哪,它这是无止尽的。现在我有一个很高兴的事,虽然在生病,我真把禅宗跟大手印结合起来了,真正是一回事!不是个口号的一回事,真正的是一回事。这也是这样啊,这个果觉就做为我们的因地心嘛。

【一句佛号无边妙德,搅入识心。由解起行,行起解绝,心包太虚,量周沙界。】


底下夏老师再给我们解释,说阿弥陀佛无量劫来修行成了这么一个佛嘛,佛号为阿弥陀佛,如果不是万德庄严,万德成就,他就不能成佛,不能成佛哪有这个佛号啊,是不是?那么这个佛号就是万德所成的嘛,所以这一句佛号就无边的妙德,有无边的德在里头。把这个搅到我们的识心里头,跟我们的心成了一块儿了,在我们的八识心田里头,这些妙德就都来了,所以就是说「心居佛号中,即得佛受用。」无量劫的功德成就这个佛号,这个佛号之中他就是无边的妙德,现在入了我的识心,那么我就得到佛的受用了。这德都在我心里头了,就入了我的心了嘛,都入了我的心里头了,那还是别人的东西啊?是我心中物了!

这样理解就由「解」起「行」啊。所以这个《华严》就讲「信解行证」,「信」,你先得信,不信什么都不能谈哪。你信了之后,它不像别的学问,别的学问说我不信,我可以研究,我可以懂,我可以去批,什么什么,我去研究。他这个,他再也不能懂,他批都批的是街坊,你不信你永远不能懂。其他学问你可以不信去研究,把他学问搞得很深入;对佛教不行,你不信不能理解。所以信了之后才能理解,理解之后才能正确的行,才不是盲修瞎练。多少人还在盲修瞎练之中,多少人还是在「一盲引众盲,相将入火坑」的情况之下,一个瞎子领队,后头一大堆瞎子跟着大伙一块儿慢慢往火炕里进。他没有正信,他没有正解,他也就没有正修行。所以这上面的解是正解,从这个解起行,你去念佛去,这么好你还不念吗?念的时候,这些全没有!念着,你又说这是果觉了、这又是因心了,又什么什么了,你要有这些,就常常说的你扛梯子上房。离开梯子不能上房,你不理解怎么行呢,你扛着梯子怎么上房啊?所以就是要放。既然都这样的话,你这一切放光,就你一句佛号,这才是「心居佛号中」呢!没有说夹着一大堆东西都在一块儿,那什么都有,那就不能得佛受用,那什么受用都有,因为你零碎儿太多。啊,你就是这么就上去了。所以「行起解绝」啊,这里头没有解。

这么念就「心包太虚」,自然而然你的心就包含了十方虚空。你这一句念,你当就在这屋子里你一个人念哪?你这个心就随着佛号,因为这句佛号是包括虚空的,所以你这个心就包括虚空,一切法界都普遍。也就是说「一声佛号一声心」,「念佛即是自心现」哪!你这么从这个「解」起「行」,「行」起不要再拖着这些「解」。你敢放。现在净土法门不叫你放光啊,他这是方便中的方便;禅宗叫你放光啊。有一句佛号你还念了嘛,哈哈哈,你就敢放嘛,这个还不敢哪?

【一句圆万德,六字括三乘。

   开佛知见,示佛知见。悟佛知见,入佛知见。后必具前,前不具后。】

 

这样念去,你当时这就是自心现哪。所以「一句圆万德」,这一句里头你万德都圆满了。所以有的咱们就总不踏实,总想找点这儿,找点那儿,这儿翻翻,那儿翻翻。哎呀,总想今儿等着这儿,明天等着那儿,盼什么盼什么来个什么人给我传个什么法,他就不相信你这一句,这一句就圆一切万德的话。一切声闻、缘觉、菩萨、佛的德都在里头,这叫万德,不是世间上一万件好事的德。十方如来的一切德都在里头,这就叫万德;不是一万样好事,一万样好事讲得太庸俗了。这你才知道这一句佛号不可思议。所以「六字括三乘」,这六个字里头就把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一切的法都在里头了,六度万行啊,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都在里头。

那么这说的是什么呀?这就是佛的知见。所以底下就是说这个「开佛知见」,这夏老师底下跟大家说这个。这不是众生知见,你众生你不会想到这儿。有的人他听见这个他很反对,这跟他的思想抵触,就说你们净土宗就会标榜自己啊!他会怀疑啊,他不相信哪。为什么呢?因为他的知见,他见不及此啊。这是佛的知见哪,说这些话是佛的知见哪。所以夏老师引了这四句话,「开佛知见,示佛知见,悟佛知见,入佛知见。」这是《法华经》里的话,一切佛的出兴于世,佛为什么到世间出现哪,要示现有个佛出来啊?就是由于有一个大事因缘哪,不是个普通事儿,是个大的事情啊。什么大事呀?就是开佛知见,示佛知见,悟佛知见,入佛知见。佛菩萨出来把这个佛的知见打开了,世尊他显示给大家,大家就看见这个就能悟,也能悟了,就明白了。悟嘛,里头包括解悟、证悟。悟了之后才能入,入就证入了,就更深一步。所以夏老师说:「后必具前,前不具后。」你开佛知见,示佛知见,到了示佛知见你一定是可以开佛知见,你能显示出来了嘛,那当然是开,你不开怎么显示啊?你能入佛知见了嘛,当然你就悟佛知见,不然你怎么入啊?怎么能证啊?前就不具后,你光悟就不见得入,光开不见得能示。

所以这个就把发心、念佛、念佛的殊胜,这个「解」,而且修行的这个重要之处,是从这个「解」起「行」,「行」起「解」要绝。有的人说,我念的时候还要嘀咕点儿什么,还要嘀咕点儿什么。只有在你妄想纷飞的时候,你没法办的时候,你整顿整顿,哎呀,你观察观察,思维思维,你能念了之后你就老老实实,这个「解」得「绝」!在你卷到妄想堆里头简直没法办了,简直就像。我看见从前有个某某,他这个老修行有时还拿着念佛珠,气得就要杀儿媳妇去,到了这时候你得整一整,你还不整呀?那就要思维思维,我这个念佛,怎么念着佛呢,怎么想去杀人哪?那你该整一整了,不是这个嘛,你就老老实实去念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