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书坊

讲解莲公开示笔记 第二会之五

2016-08-10 15:10:35 点击数:

第二会之五 大势至法门与观音法门

 

念佛呢,谈了好多次了,大家觉得好像没有什么可谈的了。可是我最近在整理的时候,我又有些很新的体会,又有很新的体会。因为这次在广化寺因缘很巧,四天,第一天是莲华生祖师圣诞,第末一天呢,七月十三,大势至菩萨圣诞,既然大势至菩萨圣诞,我在那儿给大家做报告,我圆满,我当然要结合一下大势至菩萨的开示,所以把大势至菩萨的内容在那儿介绍了一下。那么再整理一下,这确实是殊胜啊,就是念佛法门,他就是「以众生心」哪!咱们翻哪,翻翻找根据。

别的法门,拿观音法门说吧,那二十五圆通,这个是文殊菩萨的总结是最好了,他是先于闻中,从闻思修,在「闻」里头,观音菩萨的闻思修,「从闻思修,入三摩地」,先得在「闻」里头,「入流亡所」。第一步就是在闻里头入流亡所,这个「闻」是什么呀?闻是「闻性」,是自性啊。凡夫知道什么叫自性啊?你只知道这俩字,什么叫闻性啊?你怎么能下手啊?「先于闻中」,「闻」都不知道,你怎么在那儿去「中」啊?怎么在「闻中」啊?那什么叫闻,哪是闻哪?什么是闻哪?哪是中啊,你「闻中」啊?你「先于闻中」,第一步你就没办法。那好是好啊,你现在要是说直接那么样去照观世音菩萨走那条路,你凡夫很难哪。那楞严会上多少大菩萨在座,他们多少大开悟人在座,他早知道闻性,那么就是最殊胜了。还有就是,观音耳根法门可以知「圆通常」,你可以从这个知道有一个,从「闻」之中知道这个自性是「圆」、是「通」、是「常」,能够把自性相信下来。先信下来,然后再修行,有契会之后,真正有个解悟,至少你有个解悟,你才知道什么叫闻,知道闻你才能够开始。你这难不难哪?我看找这么个人现在就很难找吧,很稀有,不能说绝对没有,反正很稀有,出家在家中都很稀有。

但大势至菩萨这个法门就不一样了,他就是,「若众生心,忆佛念佛」嘛,咱们不都是众生吗,就你这心,谁不行啊!这话说得很清楚嘛。还有后头,「我本因地」,就是以众生心忆佛念佛,后头我本因地,就是以这个念佛的心就入了无生忍了。我就是众生的时侯就「忆佛念佛」,后头就是以这个念佛心就「入无生忍」了嘛,结果又是这么殊胜。到了「无生法忍」是八地菩萨,登了地了,是八地才真证无生法忍。就是你众生的心就这么念佛,就八地菩萨。而这个举例举得太好了,这谁都能懂啊。母亲想你,你不想母亲;你心想母亲,你想想母亲,像母亲想你那么想,你就这么念佛,这谁不会啊,你只是不想就是了。你想母亲嘛,就像想母亲那么想,你就是这个,本来是「妈妈」,叫「妈妈」,你就「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嘛,就是这心嘛。你只要肯想,你这是感母亲的恩,起了孝心了就行;你忤逆不孝这就不行。你起了孝心,你有什么叫不会呀。你们这小孩一岁两岁都会念哪,这有谁不会呀?这也没要求你什么高深,跟你讲什么大道理,是不是。要是真正做到这个相忆了,真正是「如母忆时」,那就是行了嘛,那就是「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这几句大家要好好的体会体会呀,这是《楞严》中,我觉得《楞严》中的精华就在这儿。所以现在有的人说「净土五经」,现在净土的人,他称「五经」啊,所以上次南方印来的,就是把这个摆进去,《阿弥陀经》、《无量寿经》、《观经》、《大势至菩萨圆通章》、《普贤行愿品》。所以《楞严》、《华严》都说的是净土法门,可以这么说。

至于这个跟观世音菩萨,那个第一不第一的问题,我们下一次再说。这里头很深入的,很多很深入的。那么先把这个体会了,这也不是很难,就是你众生的心,你忆念佛,「忆佛念佛」,这个忆佛里就有信愿哪,「念」字你就是念,「忆」字就是忆佛这些功德。佛这四十八愿之殊胜,成就这个大愿,第十八愿「若有众生闻我名号,至心信乐,愿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我不成佛。」都生啊,这是佛的功德嘛。佛的功德最大就在这一个愿。所以日本人现在净土宗有四、五千万人,他就是由于善导大师去了,他把这个传到那边去了,所以善导大师把这个佛法传到日本人那儿去了,日本人接受了。善导大师就强调《无量寿经》,就强调第十八愿,这是核心,这个超过一切经典。一切众生你就是听了之后,你至心信乐,你愿来我国,你有十念,念十句你就来了,你说办得到办不到?这儿就说的是「众生心」你「忆佛」,忆佛是什么呢?你知道佛的这个功德你就感,你就有信、有愿,你又再念佛,那这样就怎么着呢,那你就「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嘛。现前就可以见佛呀!夏老师恐怕不知见多少次了。我的舅父告诉我,初一上来,那看见佛、看见佛光、看见极乐世界,这都是可说的,后来更殊胜就不可说了,哈哈哈哈,那不就是咱们这个世界现在的人?我这不好写,不好引哪,咱们这儿引不要紧,现在咱们这个世界上的人,今生见佛的不就是吗?恐怕还不止吧,像我们知道的还不止啊,那像觉明菩萨,阿弥陀佛说法,证无生法忍,现前就可以见,就可以证无生法忍。以众生心哪!大家要知道。「当来」就更是没话说了,你临终之后一定见佛嘛。

而且是「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呀,所以殊胜是殊胜极了。你不要再靠其他任何的方便了,还要参禅,还要修密,还要去研究这,研究那,还要打多少时间的坐,不需要再假借其他方便了,自然而然你的本心就开明,就开悟了。就是像众生心,开始像想妈妈似的那么念佛,这么念下去,能像想妈妈那么念佛,那当然就具有信愿,不信他哪能这么念哪,要知道,具有信愿嘛。「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呀,这个心开嘛,所以就是说你就「开明」了。而且这个是什么呢,「如染香人,身有香气。」咱们那个香盒里那个纸就是香的,它那盒哪儿会香,那老八他有经验,他在香厂待过,你老在那儿弄,你就很香嘛。那卖鱼的售货员,挺远就闻见他那鱼腥味儿,自然而然就带着了。你念佛就这样,你老念老念嘛,你就是带了这个香气嘛。

所以「子若忆母,如母忆时」,她母忆这子是很专哪,没有别的打算,子忆这个母,也像母亲想孩子的时候,也是一!母忆子是一,母亲对儿子没有再有什么其他,「我要爱我的儿子,这么别人就会称赞我是贤母。」恐怕母亲不是这么想法的,对不对。那就是爱嘛,她是一。你孝顺你妈妈就不一定,有的人就是为博个名。汉朝不是有个大孝子吗,给他很多很多封号。他怎么孝顺?他在他父亲墓的旁边挖了个地洞,就在那儿不出来,多少年在里头。后来发现,他老婆生了好几个孩子,他这个老婆到了一定时间就到他地道里去了。她后来生孩子,这就否定了。你为什么在地道里老不出来,因为你孝心,你思念父亲,你思念父亲怎么又生了孩子呢,就给撤消了。所以他这个孝就是夹杂的,想得名,就不一,就是假。所以我们只要是真一的念,就是「子若忆母,如母忆时」,这很简单嘛,这母忆子也是众生心,子忆母也就这么忆,也是众生心,是可以的嘛。

而且这里头是「暗合道妙」。所以这次批注这个《无量寿经》,解释一些问题,才发现莲池大师的话。这个五逆十恶,临终十念,每念一句消八十亿劫生死重罪,什么道理啊?你不是普通罪,生死的罪,而且是八十亿,八十亿个什么?八十亿个劫,那么多的劫,那么多生死,那么多重罪,就「南无阿弥陀佛」就消了!为什么呢?莲池大师的解释是最好了,因为这个时候,这个人念的这个,他就是理一心了。所以有的时候,就是说「道在自然中」,这个自然之中啊,大家得重视这个。

所以你头绪越多、越繁琐,越抓不着要领。那怎么说他会理一心呢?理一心是什么程度啊,那破了无明才是理一心,这五逆十恶怎么会理一心呢?这我就下了个批注,我就下了个批注,根据经典我给下了个批注。莲池大师这话不能随便说,他说这个五逆十恶最后这念是理一心,是为什么啊?因为理一心功德不可思议了,所以他每一念消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事一心还不行哪,这莲池大师的话,要是事一心还消不了了。那么这个五逆十恶到最后这十句他就理一心了,我们这个可以很好体会。我就加以解释,因为什么?《观经》讲了,这种人在他最后的时候,地狱的相现出来了,看见地狱了。他一辈子没听见人给他说过法,也不相信有地狱,有人给他说法,他也不见得能信,真到临终的时候他看见了,「啊!那儿炸人跟炸油饼一样,那个刀山,那些种种的可怕,那我马上就是那里头的对象呀!」这才怕呀,这个怕是真了,跟你说,这真了!所以将来咱们就是要真,一真哪,就理一心了,我跟你说。你老含含糊糊,老嘀嘀咕咕,你这个东西你这不好办。这个它就没有什么理论。你看见了,你怕不怕?还有什么可留恋的,赶紧得解决问题。人家告诉你有个念阿弥陀佛极乐世界,你去就能解决问题,那不管怎么样嘛,所以你到最后,到了最后你就是不管能不能真正接受,你反正病急了,最后你也唯一靠这个来救命。你总之那个是不能去,这还有一个法子让我不去,那这个法子他用起来,他也真心,也是一条心。因为没有别的指望了,就求,就是这个了,那就念,这个念就是理一心哪。

这个龙树菩萨有类似的,所以我们不要高求玄妙,琢磨来琢磨去,把自个儿绕得头昏脑晕。怎么叫一心?他这个一心,现在都讲念佛要是「一念」能够成功,什么叫「一念」呢?这龙树菩萨有个比方。他说你碰见一个你的冤家债主,仇人见面,他拿着刀要宰你,你赶紧跑,因为这个仇没有别的办法,他非杀你不可。那么跑的时候,知道前头有一条河,这时候就盘算:前面有条河,我是穿着衣裳过去下河,还是脱衣裳?我要穿着衣裳,这个不好浮水呀,困难呀,恐怕过不去呀!这么些衣裳妨碍我过;我要脱,正脱的时候他追上我怎么办?所以在这个时候脑子里所想的就只有这个事儿,「我是穿衣裳?我是脱衣裳?」「我是穿衣裳?我是脱衣裳?」你看是不是这种情形?你们想想看,是不是?你看是不是这个情况?这个时候你不会再想我银行还有二十万块钱,你那儿再有钱也没有用,你这都要被杀了,你告诉谁也不行。你谁也不会想了,你什么也想不了,你都没用,你就是想跑!你的出离生死是这个心就行了。你就是想跑,要跑,怎么跑?我是穿衣裳?我是脱衣裳?实际是想这些东西,不可能想别的,这就叫「一念」。这种比方啊,咱们可以好好的体会体会,这就叫一念,这集中了。

所以我就说,这个太阳光,都是太阳光,为什么这个放大镜一来,就是一聚焦,就烧火,就点着,这东西就给烧了?光线集中啊。你这个念头他集中啊!而且他不是这样子,就是说很多东西是自己在那儿否定自己的,那就不行了。不光是分散,而且是抵触的、抵销的,好些东西,那就有什么用呀,那就没有什么用。刚还没念呢,疑就来了,疑跟那个念是抵销的,不光是分心哪,它就给你抵销了,这是负数。

这个念佛法门,所以夏老师说这是「以果觉入我们的因心」哪。佛是无量劫的功德成就这一句佛号,因此我们念佛那就是「名召万德」,一切的这个德都来了。所以一切佛的德,由于我念的缘故,这一切德都到了我的心里头了,所以就是这里头所说的,把这一切功德就融化到咱们的八识心田里去,所以称为「搅入识心」。所以这个里头内容很丰富,我们不一次把它说完。就是说这一句就是圆万德,刚才我说的万德在这一句中都圆满。你念这一句你也就圆了万德。希望大家注意这一点,「阿弥陀佛」这句是万德洪名,你念这一句的时候,你这心中也圆了万德。「六字括三乘」啊,这六个字里头,这佛教所说的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都包括在里头。这个就是我们所谓的净土法门,大势至菩萨的法门。

那么同时呢,底下又说到观音。所以般若很重要啊,所以在居士林印经的时候,我这序里说,我们就是「以般若为导,以净土为归。」这个修行恐怕都是得走这一条路,用般若这个智慧来领路;「导」,向导嘛,用般若的智慧来给我们领路,领到哪儿去呀?领到净土。这个恐怕是,我看这个是最稳妥,也最妙的修行了。因为「以般若为导」,你这个路就是正确,你走的都是直路,平安的路,你才能够不至于掉到什么万丈深渊里头去啊。你到哪儿去呀,你走,你得归家啊。归家,现在真正我们这个归家,「归元无二路」,这个凡夫现在我们尤其到了末法,你要出生死,那都得回极乐世界这个老家呀,所以「以净土为归」是我们的归宿。我们要达到这个归宿呢,我们就得念佛才能达到这个归宿。在这个念佛之中,我们要把路认得很清楚,那我们还是不能离开智慧呀,所以要「般若为导」。

所以底下夏老师谈到般若,谈到观世音菩萨,谈到观自在。这儿谈到观自在呢,就跟刚才省庵大师第一句话就谈自心,合起来了,所以这个大德他就是大德,你看,所以说不行在哪儿呢,不行就是「世有行人,一向修行,不究自心。」所以不行嘛。你这是个假的嘛,你这假的始终就不是真的嘛,你得换嘛,你假的里头,你这里头铜掺得太多了,你慢慢地真要成金子,你就慢慢的把这个铜淘汰了去,然后把金子兑里头这才行。你这个假货你怎么去靠雕刻、靠什么修饰、什么镀,那始终还是假货,你「不究自心」嘛。

所以下面这个观世音,底下夏老师又来了嘛,观自在菩萨「观」什么呢?你看他是一致的,好就好在是一致的。观自在菩萨就是「观」自己在不在嘛,观自在他自己自在嘛,这个自己就是自性。所以观自在菩萨,观世音菩萨,就是这个般若,最主要就是「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啊。

夏老师说的,《心经》,一部《心经》可以用这几个字概括,「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心经》就是用这几个字就可以概括了。那么这一部《心经》就代表了全部《金刚经》,一部《金刚经》就概括了六百卷的《大般若经》。而这些经嘛,一部《心经》二百多字,又可以用前头这几句概括了。前头这几句呢,又可以用一个「观自在菩萨」就概括了。你老看自个儿在不在,你这就是究自心哪。「观」跟「究」还不是一回事?「观」是观察,「究」是体究、研究。研究什么?自心嘛,就是观世音菩萨,所以以此为名号,这就是深般若,这就是行深般若。这「行深般若」,那就「照见五蕴皆空」了,那这就完了,没事了,度一切苦厄。苦厄都没了,哈哈哈,是不是,这也是很直接啊,但是下手难一点儿,不过总之我们这里就要

所以这个菩提心里头,是大悲、大智、大愿三个大的结合。所以发菩提心中就是要有智慧。「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哪,大家都回头又看,所以为什么底下又来了,智慧来了,你念佛就念佛,怎么又提了智慧了?你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哪,菩提心是什么心哪?是大智慧的心、大慈悲的心、大愿力的心这种三结合,也有说为直心、深心、大悲心。直心那就是直起直用,什么叫直心?就老「正念真如法一」,那更深了,那比大智慧还不好体会了,那更深了,那就是你老在真如法一之中了,才是直心呢。所以就是这菩提心内容很深入啊,很深入啊。

那我们怎么办呢?这是道绰大师的话,咱们现在说,我没有这个大智慧怎么办呢?你发这样的心就算是你发菩提心了。所以我刚才说发菩提心有好多种啊,「发」就跟发芽儿似的,你有一个桃核,你要发芽儿,一种嘛就在那个桃仁儿里头有一个小绿点儿了,你也是发动嘛,你要没有水、没有土那个小绿点就不长嘛;它有了小绿点儿了,但是还没出那个仁儿呢,再长长出了那个软皮儿,杏仁吧,杏仁儿咱们常常有这经验,杏仁,出了那个杏仁,然后出了那个软皮儿;出了软皮儿外头还有杏核,出了杏核了;出了杏核再长,那就最后出了土了,所以这个「发」也有几个过程。所以咱们最初的「发」就可以用道绰大师这个话,这个话咱们都是有份的,就是要发这个要往生极乐世界,为了度众生故,要求往生极乐世界。往生极乐世界才能广度一切众生都往生极乐世界,都早日成佛呀。真实发了这个心,你就算发了菩提心了,也就是发了菩提心了。当然你就是前头那个,就是说你这个心,这个心真正是有了,开始发了,所以我们还是有份哪,但是要真,真是有这个心。所谓真,怎么叫不真?刚刚这么一想,待会儿别的事一来,我干的那个事跟这个都是矛盾的,那就不是,那就不行。我这刚刚有点儿芽,回头浇一勺胰子水。这胰子水这个芽儿就回去了,哈哈哈,这也就没用,发了又退。

发菩提心可以退呀,舍利弗就是退了。咱们要知道,舍利弗他已经修到六住了,再升一级就不退了。舍利弗啊,到七住就叫不退住了,他到了六住了。到后来,来个人,这是个考验,跟他说:「你看看,我这个病啊,大夫说非得人眼不能治我的病,听说你这个修行很好,你很肯布施,你能把你的眼睛布施给我,救活我的命?」舍利弗一想,「哎呀,我已经发了这样大心,他既然来求我,那么我就满他的愿嘛。」就挖了一只眼睛给他,我有俩眼睛呢,我有一个眼睛我还能办事儿,就挖了一个给他。挖了一个,他接在手里说:「你看,你看你怎么这么性急呢,你怎么这么性急呢,你也不把问题听清楚,我大夫说的是左眼,你挖个右眼,我有什么用?」舍利弗一想,你看我挖了眼还没救他,一想,「哎呀,我这没有眼睛,救他命要紧。」既然救他命要紧嘛,「那好,这个眼睛也给你。」把这个眼睛也挖了给他。他拿了之后一闻,「唔,不行,臭的不能入药!」拿脚一踩。这个舍利弗,「唉,这个众生真难度,我不行了,我不度了,不能度。」退了!所以我们要往生极乐世界,要紧就在这儿呀,他那儿不退呀,要知道,这个又是一个关键啊。

那么我们这种菩提心还是容易起的,这种心也就很难得,我跟你说。要真正是,我真实要去极乐世界为了普度众生,不是贪图那儿怎么怎么好,我要不去这儿多可怕,种种的,而是那儿不退,那儿可以闻法,可以早日成就,能实现我这个、兑现我这个、落实我这个大愿,这样我愿意去往生,往生之后我就要广度众生,一切都往生。你真实有这个心, 你就是有了菩提心。那底下再加上「念」,那么再加上你还能够不断地熏修般若,参究自心,那你就不但是往生,而且往生品位很高啊。所以夏老师这一段很切要。今天呢,还只是开个头,这里头内容还很多,都等下回,太多了,大家也疲劳了,就到这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