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书坊

讲解莲公开示笔记 第二会之四

2016-08-10 15:10:35 点击数:

第二会之四 南能北秀未容偏

 

所以这个再说一桩公案,这是王阳明啊,王阳明是本来要出家的,当时他遇见那个高僧跟他说,现在佛教人才很多,因为那时侯人才确实是很鼎盛啊,那明朝的四大高僧都在那个时候,憨山、莲池、蕅益、紫柏都那个时候,所以人才很多啊,儒家没有人哪,他是这么一个思想去研究儒的。想出家,佛教人很多,说你可以甭来了。所以我在莫干山的时候,天池寺那儿有个碑,那是个老方丈的,也是清朝人,早年的清朝人了,他就看王阳明的著作开悟的。王阳明有最重要的两个弟子,一个也姓王叫王龙溪,还有一个我记不十分准了,可能是姓钱。这两个人有一天就在那儿交流心得体会吧,就老师的这个教化他是怎么体会的。那位就说了,他说是,讲那个「致知格物,正心诚意」啊,这是儒家的基本的道理。

他说是:「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正心诚意」,一个「心」一个「意」嘛。心的体是没有善没有恶的。你思想一动了,意之一动,就有善有恶了,就分了嘛,就动了念了嘛,所以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你知道什么叫善、知道什么是恶,这个是良知。所以这个王阳明讲「致良知」啊,我们就是要有良知,你就得分辨得清清楚楚啊,不是越来越胡涂,心中无东西不是胡涂啊,大家要知道,清清楚楚啊,知善知恶是良知。什么叫「格物」呢,讲得最好了。「止恶行善是格物」,恶,我停止了,我去行善,这个叫「格」物。不是去研究外头那个烟囱是怎么做的,树是怎么长的,不是研究那个。他这个完全是王阳明的讲学的精华,他总结了这四句。那个王龙溪就说:「不对,不对,不对!我完全不是你这个观点。」他跟老师不一样啊。「那你说。」

王龙溪就说了:「心,无善无恶。」这跟他那句一样,所谓「无善无恶心之体」;第二句呢,「知善知恶是意之动」;意,「意,无善无恶」;知,「知,无善无恶」;物,格物,「物,无善无恶」。这两个人意见不一样了,这一切都没有什么叫善恶。就到了王阳明那儿去了。王阳明一听很高兴,「哎呀,我很高兴,我很早想给大家这么讲,我不敢讲啊,怕大家根器不够接不上,所以只讲前头那四句,『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止恶行善是格物。』只能讲这几句啊,现在你们自己能体会到这里,我很高兴啊。」

所以这八段话,那个有善有恶有分别的就是相当于神秀,这个王龙溪的一切无善无恶就相当于六祖,就是这个比喻。现在我们怎么着呢,我们可以这八句一块儿用,可以这八句一块儿用,哈哈,八句一块儿用。也就是夏老师的话:「南能北秀未容偏」。对南边的六祖慧能,南能;北秀是神秀,这两个你不能偏到哪一边去,哈哈哈。所以你这两个一块儿重视,不矛盾。

所以真正说到在究竟上,这个「一」、这个「诚」,那就是一丝一毫都不挂。所以从前贡师老说,「赤裸裸,赤裸裸一丝不挂」,就是这个意思。为什么密宗有的像一件衣服不穿呢,那干什么呀?启发你啊,你的心应该这样,都是表法呀。有的人不懂,以为是表现人体美呢,他们把我们庸俗化了,以为我们也是人体美、健康美。我们表的是心啊,一丝不挂呀!所以,一丝不挂,有个一心不乱,挂这一丝,你就一心不乱不了了。这就是极殊胜的话。所以,一上来你自己怎么开始用功,那还就是前头那一些啊,就是说知道善、知道恶,不要去再造恶,去行善哪,这个下手就得这样,劝人也得是这样。可是你还得知道,说到究竟,心、意、知、物,都无善无恶,一切是无分别的,一切是本来究竟清净的。你看贡师不是说,「这一切是本来清净的。」有什么叫善恶啊,有什么叫分别啊!所以你们看密宗那个供的东西,都是极脏的东西拿来供佛,什么意思呀?本来是清净的,哪里有清净、有脏啊。你心里头有脏,它就脏。到了这些地方,这些法就高了。所以我们就是说,自觉也须要有这两方面,觉他更需要。

所以夏老师这个话,咱们把它作一些补充,我们就是要知道什么是诚、什么是真,什么是伪,什么是假、什么是邪呀。而且这个往生必须得发心,你们要发心就是要发真实的菩提心,这是一个先决条件,所以这个问题我们今天就介绍到这儿。今天可能只解决两个问题,底下就是念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