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寿经讲座》09(概要)
2016-01-26 13:47:28 点击数:
黄念祖居士1988年讲于北京 中国佛学院
“更有进者”,更要进一步研究的,如《弥陀要解》所说:“当知吾人大事因缘,同居一关,最难透脱。”我们人的大事因缘,就是要截断生死根本,要成正觉。但是同居这一关,是最难的能够从这里得到解脱。因为同居土的凡夫,要断尽(就是一点也不能剩)见惑、思惑,才得漏尽通。六神通中漏尽通才是最可贵,前五通,连妖魔鬼怪也可以达到飞行,也可以天眼、他心、宿命等等的妖通,但是他们不能得漏尽通。现在搞气功的头一个就是炼气修身,这就是身见,身见就是见惑。我们见惑中第一条就是身见,他们所行的正是这第一条,整个在身见里头,那怎么能够断见惑呀?思惑要极细的贪嗔痴慢都没有,断尽了见思二惑得漏尽通,才真正出生死,真正无我,所以阿罗汉是有余涅槃。这个才能够从同居土生到方便有余土,这是小果圣人阿罗汉所居之土,这一种就叫做竖出三界。按通常的往上生,断见惑到生天,出欲界入色界,出色界到无色界,出无色界,就透脱三界出了生死,所以这是竖出三界。我们试想一想,贪嗔痴慢要一点儿都没有是什么人的境界?我们自己的起心动念,有多少都是在这一类里头,不是贪就是嗔、就是痴、就是我慢,所以此事甚难。但是往生法门,是从同居秽土,而生同居净土,得生极乐,即断生死,故名横出三界。所以它就容易在这儿了。还是同居土,但一个是秽土,一个是净土,而且往生之人,也不须要你断见惑、思惑,只要是真正合乎本经的宗,“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南无阿弥陀佛”,你就蒙到佛大愿的加被,这个加被是冥加,是你不知道的。所谓这个感应、加被,有人觉得我这个念佛、修持、出家、持戒,没有得到什么感应?你真的是持了戒,当然有时候难免是持不住,破戒,那你忏悔嘛,总之就是有功德的,总之你都是得到加被的,但你没有感觉,这叫冥加,冥冥中在加被你啊!我们的本师释迦牟尼如来随时随地在护持我们,大势至菩萨在此世界摄受念佛的人,这冥加很重要!有的是显加,有很多感应录上那是显加,看见佛放光把你救度了,可还有好多是冥加。我们只要真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的愿力自然就加在你头上,是决定往生净土。阿弥陀佛发的这些愿,如果不能作到我不成佛,阿弥陀佛成佛了,这一点是决定作到了。佛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异语者,不妄语者。不像有的人发的是诳愿,只是一个空的愿。“其事至易”,我们依止弥陀的六字洪名一乘愿海,只要是求生净土,就入到弥陀的愿海里了,决定往生,故名易行道。当然我们说这个容易,是和其他的法门相比较而言,这个事是至容易。但是不可以体会为,可以一边跳迪斯科,喝着咖啡牛奶逛公园,那么轻轻松松的最后念几句佛就往生了,那只能表示你愿生之心不切。但是凡夫要想这一生修到往生,你不用出全部的力气,不刻苦专心,“不是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没有一番寒彻“骨”!真的信、真的愿也起不来。所以要能念到符合弥陀大愿来接引,那样要求自己,这才表示你真是愿!关键在这儿。我觉得我六道的父母在地狱之中受苦,在油锅正煎,就等我来救度,我怎么能够救度?我要及早地往生见佛闻法,我就有力量去救度,因此如饥似渴,这才知道我真是愿意去,这才叫做愿。所以要“深信切愿”,这个事每个人要体会到,不是“寒彻骨”,就没有梅花的扑鼻香。所以,没有比这个事更容易的了,而且是人人都可以做到的,但要真正体现出“深信切愿”,对这个娑婆我不留恋了。在家人想当总理、当部长、当亿万富翁,是留恋;出家人想当法师、方丈、佛学家,也是留恋娑婆,还是在这名利堆里转不出去。所以就是要发真正的生死心,度众生心,成正觉心,彻底求觉悟心,此事不容易。所以要心出家,对娑婆世界的东西不感兴趣才行。而且到现在这个末法时代,末法又是一千年了,要不用这个方法,一个具缚的凡夫(你参禅念咒都可以),想这一生要出生死之海,不用求生净土的法门,就没有可能性了。“方便直捷”,最方便,不须要你闭关,你上班下班都可以做;直捷,所念的佛号就是自己,如珠子放光,光又照珠体,直截了当,殊胜希有。这是最殊胜、最希有之法,乃十方世界之所无。所以十方诸佛都出广长舌相,劝他的众生念佛往生极乐世界。最明显的就是药师佛,《药师经》说的很清楚,你念《药师经》、念药师佛名号,你临死的时候,药师佛派八大菩萨护送你往生极乐世界。所以十方诸佛同赞,这是“十方世界之所无”。故知极乐同居,胜于十方佛土。而且极乐世界最大的特点,就是带业往生,你是凡夫,可是凡夫就不退转了,一生成佛,这是十方世界之所无。所以往生同居,圆融起来,就必定要一步步地断惑,一步步地破无明,一步步地证法身,也就是圆生四土。
这个带业往生,现在国外有人写很多文章,组织了很多人反对带业往生,过去做了很多的辩论,也是不彻底,最后统一下来是带善业往生。我说带善业往生还用说吗?问题就是带着罪业往生。如果要没有带业往生,净土宗也就没有什么特殊了,就是因为你有罪业还能往生,正显出弥陀慈悲的大愿殊胜,正显出这个法门是容易。带业往生这个问题很重要,等一下还有引证的经文,那绝对是站得住的。
㈡方便有余土。我们从念佛的讲,就不用其他的法门讲。“若人念佛功深,以离开杂乱的心”,心中没有杂乱,“专念一句名号”,没有修这修那,也不是心中很散乱,“心口相应”,嘴里念什么,心里就在想什么。“字字分明”,一个字、一个字,清清楚楚。“心不离佛,佛不离心”,这样的话,你心中所念都是南无阿弥陀佛,就没有离开心;这个心在哪里呀?它不就是听到我在我心中嘛,所以佛就不离开心。“念念相续”,这样一念一念的继续,“无有间断,如是念佛,名事一心”。所以事一心是很不容易达到的。你这一段定课里头,一支香里念得很清净,念念相续,无有间断,当然这就开始了,是个好现象,但是这个还不能叫做事一心。就是任何时间、任何地方没有间断了,这个叫做事一心。要达到这个境界,你不要去要求断惑,而见惑、思惑的这些烦恼自然就断落了,这是念佛的功德。大势至菩萨,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乃至到了“一心”,到了一心之后,这一心的功德,惑就断落了。则从此界的同居土秽土,横生到极乐世界的方便有余净土。高一级,去了就是阿罗汉的水平。
㈢实报庄严土。若忆佛念佛,历历分明,行住坐卧唯此一念圣号,没有第二念,不为贪嗔痴这些烦恼的念头来搅乱,叫做事一心。事上即得,事上得到一心,在理上来说,你还没彻底,这是定门(戒定慧)。在六度中这是前五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定是第五度,般若才是第六度。前五度如盲,譬如瞎子,到第六度有了般若,人才有眼睛。所以定和慧之间的差别很大,事一心还属于定门,“未有慧故”,他没有生慧。“若于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到了事一心之后,这么念来念去……忽然一下,所谓碰着电门了(按譬喻说,从前说关棙子,现在说电门似的),忽然机器动了,“于自本性,忽然契合(禅宗对于这个叫开悟。密宗关于这个也叫做证),了知能念所念唯是一心”,就识自本心。所以“识心达本,名曰沙门”。沙门的定义很高,要识自本心,达自本性。“不住有念,不落无念”,有念也不住,无念也不住。禅宗的话:“有佛处不得住”,有佛的地方你不能停下来;“无佛处疾走过”,没有佛的地方赶快走过去。就是不落在有无,与这的“不住有念,不住无念”,都是一味的。上次说的故事,福建的大德看见文殊菩萨大殿上只有一个莲花座,没有佛像,就问文殊菩萨:“你这大殿上怎么没有佛像?”文殊菩萨回答:“我这儿用不着。”这都是属于宗门高一招的话,有佛处不得住,无佛处急走过。
如《疏钞》说:“若言其有,则能念之心,本体自空;所念之佛,了不可得。若言其无,则能念之心,灵灵不昧;所念之佛,历历分明。”《疏钞》说的这一段很好,到了理一心是什么境界呢?“若言其有”,你要说是有吧,他“能念之心,本体自空”,我这有个能念,能念当然是我心在念,可我能念的心本体空啊。所以“觅心了不可得”,你要不空就可以得了,了不可得,达摩就给二祖证明,给心安好了,二祖一听就开悟了。所以能念之心本体自空,所念的阿弥陀佛了不可得。你说你念的是什么?你说是有,念出来我看看?既然不能说有,那就说无吧。“若言其无”,要说我没有吗?可是我能念这个心“灵灵不昧”。这个很重要,所以这个称为灵知,关键就是“灵知”!光是一个知字不行。所以“知之一字,众妙之门;知之一字,众惑之门”。你要生了许多知解就是众惑之门,那要离开了知解就是众妙之门。所以加个“灵知”,就是众妙之门。或者称为“寂知”,常寂光的寂,寂中知。它“不昧”,这个心是不断灭的。所以《金刚经》什么都扫空之后,“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那无所住,这一切都扫光了,佛也没有说法,“若言有佛说法者,是为谤佛”。佛也不作是念,我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但是而生其心,都说的是一件事情。这个能念之心,是灵灵不昧;所念之佛,历历分明。念一句佛号,清清楚楚一句接一句,能说没有吗?你说有也不行,说没有也不行,就不落有无二边,离开二边,就从容中道。所以“无念而念,念而无念”。有些人忽然间自己就会念起佛来了,有的就以为这就到了无念而念、念而无念,其实还不是,这叫不念自念,还在前头。就是自己还没有去想念,就念起来,念熟了,这是好现象。但是不能这么去结合,说我到了理一心的境界了,还远远的不是,你这就叫做不念自念。所以“必须除尽有所得心,方能行至行不到处”。你反正有所得,老是希望得点三昧、得点神通等等的,都是有所得心,刚要一念就琢磨着,我这是不是还不错了,这样下去可能有点好苗头,都在盼、都在得,都是颠倒见。你怎么才能走到那个走不到的地方呢?必须除尽有所得的心,才能走到那个走不到的地方。所以“言思路绝,不可名状”,言论和思想的道路绝了,不可以给它起名字,也不可以形容它。没法给它安名字,就是不可名;没有法子描写它是什么样,就是不可状。“唯是一心,清净本然之体”。勉强用来说,就只能这么说,这个文字语言就不够用了,勉强来说就是“一心”,就是清净本然之体(如果光说一心,跟这个妄心有时又搞混了,它是清净本然之体)就是这种情况之下,还有什么法子来杂乱呢,所以叫做理一心,属慧门摄(这是慧,第六度),兼得定故,自然有定。它自然得有定,不能杂乱它了,高一级了。
近代得了事一心,没得到理一心的人很有,王耕心(是居士),就是写《摩诃阿弥陀经衷论》的人,他和他的师父(是出家人),都是闭关念佛一百二十天。师父闭了两个关,他比师父多闭一个关,最后都证到事一心,师徒都没有达到理一心。所以理一心比事一心又难一些。念佛若达到理一心,破一分无明(四十二品无明,最少是破一分),就生实报庄严土,同时分证常寂光土。
实报庄严土是法身大士所居之处。别教初地,圆教初住以上诸大士,破一分无明,证一分法身,方生此土。“此土大士,色心自在”,没有定色,色和心都自在无碍,不为一切所留、所居、所烦恼、所缠缚。“身土互现”,身可以现土,土可以现身。“于一毫端,现宝王刹”,在一个毛头上,可以现无边广大的刹土。“于微尘里,转大法轮”。“微尘”,不是我们所看见的一颗小沙子那个微尘,是比电子小多少亿倍的叫中微子,多少万万里的钢板它都能穿过,因为它太小了,都有空隙就钻过去了,这才是微尘。于微尘里可以转大法轮,就突破了空间这些概念。所以现在这科学进步了,爱因斯坦也说,空间时间物质,都是人类的错觉。“称性庄严,无障无碍”,称其本性而庄严,没有什么障碍。要圆教初住以上直至等觉菩萨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法身的菩萨在圆教里说,有四十一个位次),都属于实报庄严土,位位都分证常寂光土。
㈣常寂光土,法身佛所居之土。《要解》说:“实相之体,非寂非照。而复寂而恒照,照而恒寂。照而寂,强名常寂光土。寂而照,强名清净法身。”这个说的很好:实相,它的本体,也不是寂、也不是照,说出话来就不对。但是又寂而恒照,照又恒寂;也不离开寂和照。所以有的人幼稚,说佛教是诡辩,他不懂得。还有人用西洋哲学有条规律——排中论,说佛教就是中间、中论,这是应该排除的,他不理解。要按现在的语言说,是彻底的辩证,这个辩证到彻底了。它“寂而恒照,照而恒寂”,寂之中,它老在照;照之中,它老是寂。我们一照就动心,不寂了;心一住,什么都不想,就不能照。所以上面说过的,在杭州打坐的老和尚,一坐就是多少天,这一次日子太多了,大家就说这回是死了,买了柴火、买了油,要烧。后来弘一大师知道了,说无论如何不能烧,必须等我看过。大家都很敬仰弘一法师,等他来。正好弘一法师有事到杭州西湖,拿个引謦在他耳边轻轻敲了一下就走了。过了一会儿老和尚醒了,大家就告诉他这个事儿。他赶紧去找弘一法师,弘一法师跟他说:“刚才打搅清修很对不起,我们正在谈话,没有你的事情,走吧。”这都是很超乎常人的情景。他这是定门摄,在他入定之后什么也不知道,要烧他也不知道,这里就没有慧。但是定能生慧,能生慧不等于里头就含了慧,要生出来才是有慧的。“寂而恒照,照而恒寂,强名常寂光土”。“照而寂”,照,它可是寂,它已经落在寂字上了,我们管它叫做常寂光土,土,当然是不动了。“寂而照”,老在照不就显示是人了,所以叫做法身,也是勉强名为清净法身。所以我们看到所谓常寂光土,所谓清净法身,都是勉强而立名。故知身土不二,都是强名。“照寂同时,非思量境”,照和寂同时,能所就不二了。又“常寂光”三个字,全显涅槃三德如来秘藏。常就是法身德,因为法身常住;寂就是解脱德,尘劳永寂,没有尘劳就是解脱;光就是般若德,智光遍照。所以常寂光就含着涅槃三德(佛证涅槃):法身德、般若德、解脱德。所以等觉大士破尽了四十一品无明,再破最后一品生相无明(生相无明最难破了),就成佛了。这个时候法身就全部显现,圆证三德,彻本心源。真正彻底地穷尽了、契入了本来的本心。所谓成佛者,究竟清净,彻底的清净,证入常寂光土。前头都是分证,部分的证,这才真是圆满的证。
我们往生,就是往生这四土。上品上生就是实报庄严土,分证常寂光土。我们世界的人,要真念佛念到上品上生,这还没断气,佛来接引,马上就到一切佛土去闻佛说法、证陀罗尼,可以分身到无边世界去度众生。这个品位我看不只是初地,甚至于三地、四地、五地、六地等等地上大菩萨。所以这就是我们凡夫念佛的归趣,极乐四土,一般说来,就是凡圣同居土,再差一点,智慧再低一点还有边地。
凡夫带罪业往生同居土,可以亲自听到佛说法,听到佛的训示,一往生就没有退转了,而且寿命无量。就算你再低、根器再差,带的惑业再多,这三个条件,明明没有退步,而且永久地学下去,老师是阿弥陀佛,你能不成佛吗?没有第二条路。所以生凡圣同居土,就必定于此一生,圆断诸惑,必定圆证四土。虽然生凡圣同居,亦即生上三土,至常寂光土,所以叫做“圆生四土”,圆融无碍的生到了四个净土。
再有,此土修行很难,退缘太多,所以进一退九。很多人很精进了一下,碰见点障碍,它退缘多,也不是当初不发心,也不是不修持,这个土上不容易,所以是“修道者多如牛毛”,就跟牛毛一样多,“得道者少如麟角”,真正证道者,少的象麒麟的犄角。麒麟大家见不着了,麒麟的犄角就更难得了。极乐成佛容易,就是由于它没有退转,圆生四土,径登不退。往生之后不退是个特殊的关键。我们为什么要往生极乐世界?那要从我来说,主要就是着重在这一点,极乐世界不退,别的都难保。你要想早日度生,能够惠以众生真实之利,自己别退才行。有的修行人不但退,而且堕落。在本经〈往生正因品〉云:“诸往生者,皆得阿惟越致;皆具金色三十二相;皆当做佛。”极乐世界之所以胜于十方的佛土,首先就在于带着罪业的凡夫,一生彼国就是阿惟越致。这是释迦牟尼佛说的,不能有错。阿惟越致就是阿鞞跋致。这就是咱们用的汉字的不同,只翻译的音,没有翻译它的意,所以注字用的音、用的字可以不一样了。可以翻成不退、不退转。“不退”有三义:⑴位不退。入圣流,永远不再堕凡地,不是轮转六道的这个凡地。⑵行不退。就高一步了,除见思惑,见思惑没有了,尘沙惑或者是伏、或者是断,恒度众生,都发的是大乘心,不会再退为小乘地。因为极乐世界二乘种不生,纯是大乘,诸上善人都是发大乘的,处处说法,所做都是度生事业,不会再退居于小乘了,这就是行不退。这个退,不是说我们退到又有贪嗔痴了,你不发大乘心只想自了,这就是退。舍利弗就退了,退了多少劫当声闻,后来见到释迦牟尼佛,这一生才解决问题。⑶念不退,起心动念不退了。破了无明,显了佛性,“念念流入如来果海”,一念一念都流入在如来的大觉之海,自己的心跟如来的大觉之海通了,你的水流到那,其实就是一片水了。要在地球上看,什么黄河、扬子江、大海、大洋,实际就是一片水。我们现在还是个支流,可是一念一念都流入到弥陀大觉之海,那不就跟弥陀大觉之海是一片水了,也就是一个心了。以上三种不退,若在此土修持的话,须断见惑。藏通别圆四教,藏教是小乘教,证初果。通教是小乘、大乘共同的,达到见地,别教到了初住。十信以上十住,就到了初住。圆教初信,叫做位不退。通教到了菩萨地位,别教到了十向地位,圆教到了十信位,名行不退。别教初地,圆教初住,方名念不退。所以至少要证初果,要把这些邪见断尽了,贪嗔痴慢疑,粗的也都断了,十种见惑都断了,才证初果。证初果的人,地球上可能有,是极希少了,这才能到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更难了。但此净土法门,是横生圆超,不可思议。凡往生的人,就不再入三恶道了,不再轮转六道了,所以他不会再堕到凡地,是证位不退。极乐国土都是一佛乘,都是《法华》的大白牛车,所以不再堕回小乘。小乘根本不能往生,你就证到阿罗汉,也得回小向大才能往生,是行不退。既生到同居土,即同生上三土,圆修圆证,于此土中,必定破无明,证法性,而证念不退。于念不退中,念念中超尽四十一因位,再破四十一品无明,最后破了第四十二,一生成佛。这三不退,往生之后就可以达到。
蕅益大师的《弥陀要解》说:“五逆十恶,十念成就。带业往生,居下下品者,皆得三不退。”最坏就是五逆十恶了,五逆十恶的人,临终有十念念成功了,往生下下品,这是最低最低了,也都得三不退,其他的更不用说了。所以净土法门的归趣,就是圆生四土,径登不退,直捷就达到不退。蕅益大师接着发挥:“了此,方能深信弥陀愿力。信佛力,方能深信名号功德。信持名,方能深信吾人心性本不可思议也。”他说:“了此”了解这个、了达这个,“方能深信弥陀的愿力”。你信了阿弥陀佛的力量,你才能相信名号的功德,你真能信持名了,你才能信自己的心性本来不可思议。不须要你多生多劫的去做这种种的功行,只要自心真信念佛,心地中所作的功德,就是自己本心所具的功德。所以一开始日本大德就说,是“众生本具之化仪”,这个法门是众生本具的。阿弥陀佛是我本觉,弥陀名号之力,也正是显明自己本来心性之力;所以信了持名法门,才能深信自己的心性是不可思议。所以《要解》中讲六信:“信因、信果、信事、信理、信自、信他”。我们现在能信他了,相信佛了,往往信自很不够,不知道自己这个介尔之心,跟究竟成就的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是无二无别。
极乐为什么不退呢?不退的因缘可以列举五个:一、弥陀大悲的愿力摄持、摄受,所以不退。二、佛光常照,见佛光就可以消除很多业障,增加觉悟,菩提心就增进,所以不退。我们最要紧的是菩提心,要护持让它增长,主要是慈悲,是不是每天慈悲一点了,更明白一点了。三、水鸟树林悉演妙法,都是弥陀的化现,水也说法、鸟也说法、树也说法、林子说法,心里想听什么法,就说的是什么法,这是弥陀大愿的摄持,增护我们的正念,所以不退。四、纯诸菩萨作胜友,外无邪魔,没有魔障,内无烦恼,所以不退。五、寿命永劫与佛齐等,根器再钝、进步再慢,但是寿命无量,总得成功,直至成佛,而中间再不会退转,所以不退。
慨夫,圣德难思,佛恩难报。弥陀的悲心达到了极点,圣者的智慧没有伦比,所以从大智慧至极的悲心,而流现出一个凡夫容易生的同居净土。不是悲心不会出现这样的净土,没有大智慧不能出现这样的净土。了解到凡夫的情况,切合凡夫的根器,而能普惠真实之利。“行者不须要断惑消业”(这里补充一句,不是说不须要这么做,是不须要你完成这些事情,尽你可以做的,不须要把这个都断了、都消了),只要信愿持名,乃至十念,皆得往生,横出三界,永离诸苦,位登不退,一生补佛。超情离见,不可思议。是乃十方世界之所无,所以这是千经万论共指,十方诸佛同赞。往生同居土,也就是横生了上三土,所以圆登四土,证位不退,也就是圆证行不退、念不退。那么这样的话,就“念念普利众生,心心流入觉海”,心心流入弥陀大觉之海。这是本经的归趣。所以本经的宗旨和归宿,就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是宗;圆生四土,径登不退为趣。
四 方便力用
“方便力用”,最粗浅的解释:方就是方法,便就是便利。便,就是一个最便利的方法,最粗浅的,但是也很直捷。力用,就是能力、作用。所以我们就要说,这个法门有什么方便?它有什么力、什么用?根据密部的经典,《大毗卢遮那经》云:“菩提为因,大悲为根,方便为究竟。”菩提是觉。因是什么,果就是什么,有觉悟之因,得觉悟之果。以什么为根?《普贤行愿品》中,以大树的根喻众生,“以大悲为根”。要悲愍众生、救度众生,这是根源。要救度众生不是一个空话喊口号,要实现。众生怎么可以得度?就出现了方便。所以度生的方便,“正是诸佛大愿之结归,大智的显现。是万德之所庄严,果觉的究竟处”。他发了大愿,归在哪?就归在他有一个方便法门。能出现这样一个方法,是大智慧的显现,是万德之所庄严。所以释迦牟尼佛专变白狗、或者某一种颜色的狗,这个骨头都高如须弥山。种种为众生,种种的万德庄严成就这样一个方便法门,是证了果觉的究竟之处。所以我们在体性宗趣之后,来讨论本经的方便胜妙之大力大用。
如《观佛三昧经》(佛指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成佛以后要度自己的父亲)云:“佛告父王,诸佛出世有三种利益。一者,口说十二部经。法施利益。能除众生无明暗垢,开智慧眼,生诸佛前,早得无上菩提。二者,诸佛如来有身相光明,无量妙好。若有众生称念观察,若总相,若别相,无问佛身现在过去,皆能除灭众生四重五逆,永背三途。随意所乐,常生净土乃至成佛。三者,劝令父王行念佛三昧。父王白佛:佛地果德,真如实相,第一义空,何因不遣弟子行之?佛告父王:诸佛果德,有无量深妙境界,神通解脱,非是凡夫所行境界,故劝父王行念佛三昧。”这一段话是释迦牟尼佛对父亲说的,一个诸佛的共同规律,“诸佛出世有三种利益”,佛出世要做三种很好的事情,⑴讲了十二部经,这个法施的利益,能让众生除了无明的暗垢,开了智慧的眼,能生到佛前,早得菩提。佛都不例外,佛都说经。⑵“诸佛如来有身相光明”,为凡夫示现,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无量妙好,那是为菩萨现的。“若有众生称念观察”,你观佛的相好光明,哪怕观一个白毫相呢,不管这个佛是现在佛、过去佛、还是未来佛,都能够消除众生的四重五逆——四种重罪,五逆重罪。“永背三途”,不会再堕落三途了,随意所乐,常生净土。⑶“劝令父王行念佛三昧”,诸佛出世都劝他的父亲要行念佛三昧。以上是诸佛出世的三种意义,什么佛都是这样的,释迦牟尼佛也不例外,劝父亲行念佛三昧。所以念佛三昧的重要性,大家都可以在这个地方好好体会。佛要劝父亲做的事,应当考虑得最仔细、最周到。佛现在叫我们念佛,也就是佛对待自己父亲的同样待遇,所以大恩大德!佛说完之后,父王就问释迦牟尼佛:佛地证的果德,真如实相,第一义谛的空,这些殊胜的法,“何因不遣弟子行之”,他自称为弟子,为什么不叫弟子来修呢?佛告父王:“诸佛果德(佛的果德),有无量深妙境界”。这一点也须要我们很好地体会,有的人就喜欢高,谈玄说妙。所以我常说,你到一个鞋铺去买鞋,不能只看见鞋的样子好,或者时髦、便宜种种的,第一个要问的就是你的号头对不对,它再好、再价廉物美,比你大两号、小两号,你都没法办。我们学法也是如此,那些无量深妙境界,神通解脱,非是凡夫所行境界。你没有开悟,还是个凡夫,不是你所能够修行的境界。所以有许多法门是说给菩萨的。法不是不好,父王也是一样看不起念佛法门,这确实是很共同的,不足怪。所以佛劝父王要行念佛三昧,就在此。又“佛告父王:一切众生在生死中,念佛之心,亦复如是。但能系念不止,定生佛前。一得往生,即能改变一切诸恶,成大慈悲。”“亦复如是”打个比方:一个臭极了的林子,里头长出了一棵栴檀树,出了这棵栴檀树之后,整个林子就不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