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寿经讲座》07(概要)
2016-01-26 13:33:52 点击数:
黄念祖居士1988年讲于北京 中国佛学院
再引证一下《弥陀要解》,蕅益大师说:“吾人现前一念心性,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非过去,非现在,非未来;非青黄赤白,长短方圆;非香非味,非触非法。觅之了不可得,不可言其无;具造百界千如,不可言其有。离一切缘虑分别语言文字相。而缘虑分别语言文字,非离此别有自性。要之,离一切相,即一切法。离故无相,即故无不相,不得已强名实相。”我们每一个人当前能起一念的这个心性,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在哪?都不是。“非过去,非现在,非未来”,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不是过去、现在、未来;要说过去已经过去了,应该没有了,那就是现在,怎么还有个未来呢?都不是。也不是青黄赤白,我们的心是什么颜色?也没有形象,是长、短、方、圆?也不是香味,也不是触法。“觅之了不可得”,所以达摩让慧可把心找出来给他安,二祖说找不着,觅之了不可得。找心不可得,不能说这心没有?了知不可得,不可言其无。“具造百界千如,不可言其有”。“百界千如”,十法界:天、修罗、人、畜、鬼、地狱,声闻、缘觉、菩萨、佛十界。十界之中各有十界就称百界。每一界有十如。十如是天台《法华经》的话:就是如是相、如是性、如是体、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如是本末究竟等十个如。每一界有十个如,百界就有千如。这百界千如都是自心所造,造了百界千如,不能说我这心是有;不可得,不能说它没有。说离开有无。这个心性的实相,是“离一切缘虑分别语言文字相”,离开一切你可缘、可思虑的、可以分别的、可以说的、可以用文字表达的,都说不到。“而缘虑分别语言文字,非离此别有自性”。这些分别也不是离开自心另外有个性。就是现出盆、碗、宝塔、佛像等等的,也都是金子造的。就好像水上生波,风吹波动,月亮也就现不出来了。波是什么?波就是水。这些缘虑分别语言文字不离开水,也就不离开实相,不离开我们自心,不是离开自心另外有自性。但是这些相,都是本来离的。“要之”,总结了,“离一切相”,我们自心、实相是什么?离开一切相,不是无一切相,是离一切相,“即一切法”,也即是一切法。具造百界千如了,什么都包括了,圣凡都包括了,有体、有用、有事、有理,没有不包括的,即一切法。所以实相是离一切相,即一切法;即一切法,离一切相。离就没有相,即就没有不相,它还即,那么即是就是。怎么有不相、断灭与顽空啊?“不得已强名实相”,不得已勉强给它安个名字,叫做实相。我们这么体会,才能够通过这些语言文字了解这个实义。
可见“实相”就是我们每个人当前一念心性的一个勉强的名字。我们也可以把它勉强叫做自性,也可以把它叫做我们的真心。二祖觅心了不可得,你不可说它没有,他不可得就开悟了,达摩说我给你把心安好了,二祖就开悟了,悟了什么?悟了心了。然而了不可得,了不可得他“安心竟”,那就不可说它没有。六祖在第二次闻到《金刚经》,五祖给他讲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六祖就说了“何期自性能生万法,何期自性本不生灭”等一大串赞叹自性的话。一切万法都是自性所生,你也不能执着自性是有。所以就是离四句,四句就是对立的,说色和空:色是一句,空是一句;也是色也是空,是一句;也不是色也不是空,是一句。我们说话总不能离开四句,而真实之义就离开四句。离开四句,就绝百非(百非都是四句所生),非思量分别之所能解。所以我们没有能够从行解相资,学修并重,来达到能够前后际断,妄想总是一念一念的相续,如果中间有一个前念已灭、后念未生,这个空当叫做“前后际断”。行人若能修到这一步,才可以开始真实来明白这些事。没达到这步之前都是文字依通,这个地方千万不要自高自大,要真实精进。禅宗所谓自性,就是莲池大师的话:“灵明洞彻,湛寂常恒。”“明”是明白;“灵明”是绝对的明;“彻”,透彻、彻底;“洞彻”,就形容这个彻,绝对的彻。“寂”,安静,常寂光,“湛”,清楚极了,“恒”就是常,“常”来形容恒。说明我们自己的心,是极明、极彻、极剔、极常。“孤明历历”是临济大师的话。“孤”,一切放下了;孤,不与万法为侣,但是它明。“历历”就不断,清清楚楚。“炳赫虚空”是德山的话。德山棒,临济喝。临济见人就喝,德山见人便打,拿棍子打。“炳赫”是光明炽盛,但是它又空。有这样的作用,有这样的威德,然而它是空,都是说自心。又百丈的话(黄檗的师父,马祖的弟子):“灵光独耀,迥脱根尘。”这个灵的光独耀!“独”就是孤的意思,放大光明,迥然脱离根和尘。我们就是六根六尘,离开根尘而灵光独耀。这都是祖师用最精炼的语言,来说明自性,给大家通个消息。我们能通消息,也就能跟祖师这样能见到本性,不然,还只是一个指路标。但是指路标也有好处,得通过指路标才能找到自己的归宿。所以莲池大师赞叹自性:“大哉真体,不可得而思议者,其唯自性欤!”“大”是绝乎对待的大。我们的本心实相,是大哉真体,“不可得而思议者”,不可以思议的,只有自性啊!
实相的道理,上面粗粗地说明了一点。至于本经体性,怎么能够称为是以实相为体呢?下面引《往生论》的话。净土是三经一论:《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阿弥陀经》,一论就是《往生论》。世亲菩萨本来是小乘教,后来长大到了晚年惭愧了,跟他哥哥说,不得了我毁谤了大乘,我要把舌头割掉。哥哥说你有几个舌头?你批评了这么多大乘,一个舌头够忏悔的吗?那我怎么办?你赞叹大乘。所以世亲菩萨几乎造了一千部论,《往生论》是其中之一,这是位菩萨。《往生论》的话:“庄严佛土功德成就(佛土是依报,正报是佛)。庄严佛功德成就(显现了佛的报身、化身)。庄严菩萨功德成就。此三种成就愿心庄严,应知。略说入一法句故。一法句者,谓清净句。清净句者,谓真实智慧无为法身故。”这里很有禅宗的味,“一切庄严入一法句”。一法句是什么呢?清净句。清净句是什么呢?就是真实智慧无为法身。也就是说,极乐世界国土的种种功德,阿弥陀佛的种种功德,无量寿、无量光,观音势至与诸上善人种种的功德,种种的不可思议,皆是一法句,皆是清净句,皆是真实智慧无为法身。真实智慧无为法身,那不是实相是什么?所以这显出事理无碍。虽然都是法身,而显现如是这样的庄严,“即事而真,当相即道”。这两句话又是密宗和净土宗的特点。即事而真,这些事相都是真如。所以密宗的话:“声字皆实相。”咱们念咒有声音,念南无阿弥陀佛,也有声音,这是声音;观个字种,写个咒字,这是字;声和字都是实相,就这个道理。这一切佛功德、菩萨功德、佛土种种功德,都是真实智慧无为法身。真正显了事理无碍一真法界,事就是真。不是拨开了事、拨开了相去见真。当相即道,相就是道。极乐世界种种依正庄严,都是法身、都是实相,故云本经以实相为体。
明朝蘧庵大师说:“琼林玉沼,直显于心源;寿量光明,全彰于自性。”“琼林玉沼”,极乐宝树是琼林,八功德水是玉沼。“直显于心源”,哪显出来的?是本心显出来的。“寿量光明”,无量寿、无量光,“全彰于自性”,正是自性彰明的成就。这一切依正庄严都是自性。幽溪大师《圆中钞》再引申一步:“夫琼林玉沼(这些宝树宝池),寿量光明,固一切诸法之相也(这都是法的相)。然则直显于心源(这些相就是心所显的),全彰于自性(就彰明了自性),顾何相之可得哉(这一切全是我们的自心、自性,还有什么相啊)!此正无相不相(相就无相),相而无相之正体。”这一切相、一切事,皆是我们的心,皆是法身。虽然皆是法身,皆是我们的心,然而它又显现这些相,事理无碍。所以我们的心性,是量同法界,灵明洞彻,湛寂常恒。“竖穷三际”,指时间,过去、未来、现在;“横遍十方”,指空间,东西南北上下这一切。我们的心就是这样,时间,过去是不可穷尽的,未来是不可穷尽的;空间,没有一处不是我们心之所在。“极乐国土,非在心外”,极乐国土在哪里?不在我们本心之外。百界千如,“皆我本具”,是我自己本具的。心净则佛土净,土净就是我心净。何尝有一法,是在我心之外。本经所诠(表示),“直显本心”,经中的种种庄严一切一切说什么?就是说的我们的本心,全是彰明了我们的自性。“当相即道,无非实相”,这些相就是道,没有一个不是实相。
再引《弥陀要解》,蕅益大师这段话是非常的好:“实相无二,亦无不二(离一切没有对待,没有边。要说无二,又成边了,也没有不二)。是故举体作依作正,作法作报,作自作他,乃至能说所说(说法的,所说的法),能度所度(我们度众生、所度的众生),能信所信(所信的这个法门,乃至能信的这个法门),能愿所愿,能持所持,能生所生,能赞所赞,无非实相正印之所印也。”就包括一切了,这一切一切没有一样事情不是实相的正印所印出来的,因此完全是实相,焉得本经的体性不是实相呢!所以有的人说净土宗执着,又是黄金为地、又是宝树等等,不知道这个黄金为地种种宝树,都是我们自心之显现。本来就相而无相,事就是真。“全经囫囵在一实相中”,全经全部都在一个实相之中,所以我们才说是以实相为体性。
而且本经有三“真实”,〈德遵普贤品〉说:“开化显示真实之际。”本经就是要开化显示真实的本际。〈大教缘起品〉说:“欲拯群萌,惠以真实之利。”怎么救度众生?佛就是要救度众生,惠以真实之利,净土法门是真实之利。〈积功累德品〉说:阿弥陀佛是“住真实慧,勇猛精进,一向专志庄严妙土。”所以三个真实:真实之际、真实之利、真实之慧。真实之际是法相,是真如实相的本际。此即本经世尊所开示,极乐妙土,就是真实智慧之所庄严成就。阿弥陀佛摄这样妙的国土,来宣传这样一个净土法门的妙法,就是要给众生真实之利。别的也能给他利,皆不如此。此三真实,即一即三。方便究竟,不可思议。极乐依正,净土法门,举体就是真实之际,也就是蕅益大师的话,全都是实相正印之所印,所以本经就是以实相为体性。
三 一经宗趣
本经的宗,又是极重要的,总而研究一部经,要研究它什么体性,更重要的是研究它是什么宗,它所遵从的是什么,修行最紧要的是什么,我们不是光得个学问,要拿这个方法来自觉,要拿这个方法去救人,让别人也用这个方法得度,那就是要有一个修学的方法,这都是宗。下面我们来谈《无量寿经》的宗是什么?趣是什么?宗,就是所遵从的,所尊重的,最紧要的。当然一部经来,我们先要了解它所尊贵的、重视的是什么?我们研究一部经典,不光是理论的探讨,所以有人问我,佛学院是不是也研究佛学?既然名之为佛学院,当然也研究佛学,但是要知道,佛所有的佛学都是为你去学佛的,学佛就要去行,如何去行啊?不是停止在理论上就完了。所以宗,就是修行的要径。故知宗者,为全经之纲领。纲举目张,领提衣顺,是故于辨体后,首应明宗。体是理,宗是行。体者,乃宗所依之体。宗者,即是显体之宗。二者互相表里。宗是会体之要行,故应崇向。《香象心经疏》云:“言之所贵曰宗,宗之所归曰趣。”又圭峰大师《圆觉略疏》云:“趣者,意趣、趣向。即心意识所归趣之处。”可知“趣”就是归趣、趣向。是故依经宗旨,明其所为,识其所求,究其所至,名之为趣。要知道自己去做什么?要知道自己所要达到的目的,要穷究它所达到的境界,这个叫做趣,就是归趣。
魏译《无量寿经》之宗趣,古有多解,其例非一。《嘉祥疏》云:“此经宗致凡有二例。一、弥陀修因,感净土果。二者,劝物(指众生)修因,往生彼土。”海东元晓师《宗要》云:“此经正以净土因果为其宗体。摄物(指众生)往生以为意致。”昙鸾师云:“以佛名号为经体。”善导师云:“念佛三昧为宗,一心回愿往生净土为体(体字即指宗趣之趣)。”日释观彻《合赞》云:“此经念佛为宗,往生为体(即趣)。一经所尊专在念佛,故以念佛为之宗也。宗之所趣唯在往生,故以往生为经体(即趣)。”
净宗称《无量寿经》为大经,《阿弥陀经》为小经。盖此二经仅有详略之别,良以二者实同一经也。《阿弥陀经》之宗趣,亦有多说。兹择其精要者,如《疏钞》曰:“依正清净,信愿往生,以为宗趣。”《圆中钞》云:“以信愿净业为一经宗致。”《弥陀要解》曰:“以信愿持名为宗。”
综上大小二本,根据古德中外的这些大家所明的宗趣,皆以信愿持名,往生净土为本。于是广参诸家之说,我们归纳起来,本经的宗就是“以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为宗”。我们所遵从的修行道路,就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所以一切都是因,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种菩提就得菩提。若要往生成佛,先要发起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不但是念佛,而且要一向专念,今天修这个,明天修那个,这就不叫一向专念。要很专,一向,就是一直是这样,叫专念。本经当然是以念阿弥陀佛为宗,“以圆生四土,径登不退为趣”。径就是直捷。只要你真是信愿持名,发菩提心一向专念,这一生终了之后,往生极乐世界你就不退转了。退是个最坏的事情,在这个世界上“进一退九”,进了一步,马上退了九步;或者有一个人进步,有九个人在退步,退缘太多。这个法门就是径登不退,圆生四土。一般的往生只能生到凡圣同居,还是凡夫,但已经圆融无碍的生到方便有余、实报庄严、甚至分证常寂光土。所以全经就是如此,以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为宗;以圆生四土,径登不退为趣。
甲 首明宗
本经首先就是〈三辈往生品〉里,所有上中下三辈往生之人,都是以“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作为往生的因。三辈往生——上辈、中辈、下辈,这个水平很不一样,上品上生,就在现生之中(虽然是最后,但还是现生),已经是地上的大菩萨了,可以见无量佛、闻无量法、证无量的陀罗尼,当时就分身到无量的佛土去闻法、去度生,这是最高的上品上生。那下品的五逆十恶,念了十句佛,生到边地,多久才花开见佛。这样三辈,不管你是上、是中、是下,经文说都是以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作为往生的因,这就是修行必须的要径,也是我们所遵从的,这是一个证明。再有,在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里头,我们举出两愿,⑴第十九愿的愿文是:“闻我名号,发菩提心,修诸功德,奉行六波罗蜜,坚固不退,复以善根回向,愿生我国,一心念我,昼夜不断。”“一心念我”,“念”,这阿弥陀佛愿,首先是发菩提心,后来一心念我,昼夜不断。一般人说我也念哪,一天到晚我念半小时,其余时间就是打闲岔,那这还不够一向专念,这个努力还不够。这个地方说是昼夜不断,要求高一点。底下就容易了,“临寿终时,我与诸菩萨众迎现其前,经须臾间,即生我刹,作阿惟越致菩萨。”小本《阿弥陀经》里头,佛菩萨迎现其前之后,佛就慈悲加佑行者,让他的心不乱。因为在临终的时候,这个心是很慌乱,一般不是个修行的时候了,但是因为你平常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了,所以阿弥陀佛就跟菩萨大众现在你的面前,“以佛的慈悲三昧力加被你,使你不乱”。这是净土宗特殊的他力法门。所以有人念佛,觉得我还没到一心不乱,到了临终恐怕念不了了,他不知道,这里有他力法门,慈悲加佑,“令心不乱”,使你的心不乱。第十九愿我们看出来,它的中心是“发菩提心”、“一心念我”,我就是阿弥陀佛。一心念阿弥陀佛。
⑵第十八愿,日本很多大德尊崇到极点,他们尊崇善导大师,善导大师是宏扬《无量寿经》,那都说是弥陀化身。日本的大德说,许多的经典要跟《华严》《法华》来比,那别的经都是权,只有《华严》《法华》是实;《华严》《法华》跟《无量寿经》来比,那《华严》《法华》还是权,《无量寿经》是实;那《无量寿经》的经文和愿文相比,那愿文是实,其它的还是权;愿文之中有四十八条,每一条来跟第十八愿相比,那第十八愿才是真实,其它又是权。所以这些大德的赞叹,就把第十八愿的重要剖析清楚了。第十八愿的愿文是:“闻我名号,至心信乐”。“至”就是至诚到登峰造极了,以至诚的心相信。“乐”是欢喜,庆幸。愿把“所有善根,心心回向,愿生我国”。以这种至心信乐的念,乃至只念了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五逆十恶再加上诽谤正法,那临终很难念了。从这里看出来,这一段是“至心信乐”,“信”是智慧,“乐”是愿力,要生到极乐世界。当然我们就是愿意去度众生。这里说至心信乐,就相当于发菩提心,哪怕念十念都可以往生。这在《观经》中有最好的例子,就是五逆十恶看见地狱现前,乃至只要有善知识教他念佛的话,有十念都可以往生。所以阿弥陀佛是大慈大悲!第十八愿可以这么说,净土法门就依止这条愿文建立起来的,就是十念必生。由上可见,第十九条重在“发菩提心,一心念我”。第十八愿重在“至心信乐,一向专念”。这么来看,结合三辈往生,又结合第十九愿、第十八愿,我们提出来“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为宗”是正确的,这就是“阿弥陀佛本愿的心髓,全部大经的宗旨和要领,往生必备的正因(要想往生这是必备的正因,方向端正),方便度生之慈航”。我们学佛要成就,这一切一切的修持,都是为了度众生。怎么才能度众生呢?那就有这十念法门。有这个法门我们不但可以度己,也可以度人,这是慈航。所以“本经所崇,全在于此,修行要径,唯斯捷要,故为本经之宗也”。本经所遵崇的就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修行的最重要途径,只有这个最为捷要、最为快、最为重要,所以这是本经之宗。
“菩提心”,通俗话说,就是大智慧、大慈悲、大愿力三种。这个“大”字,不要作大小相对待的大,应该是“大方广”的大,那是绝对待的。这三种相结合的心,这个“心”自然就有大智慧、大慈悲、大愿力。要发起这种大慈悲、大智慧、大愿力的心,称为“发菩提心”。根据昙鸾大师的《往生论注》。《往生论注》在中国称为轶书,净土宗有十来种书没有了,这都是从外国找回来的,《论注》是其中之一,所以中间有一段,很多古人没有见过这个书。有人也就把昙鸾和道绰,从净土宗的祖师给开除出去了,其实他们的功绩都是很大。《论注》说:“无量寿经三辈往生中,虽行有优劣,莫不皆发无上菩提之心。此无上菩提心,即是愿作佛心。愿作佛心,即是度众生心。度众生心,即摄取众生生有佛国土心。是故愿生彼安乐净土者,要发无上菩提心也。若人不发无上菩提心,但闻彼国土受乐无间,为乐故愿生,亦当不得往生也。”昙鸾大师说,《无量寿经》三辈往生中,当然这个所行有高有低,有的是优、有的就劣,那五逆十恶还不劣吗?但都是要发无上菩提之心,最后他发心、忏悔、精进了。“此无上菩提心”,就是愿意作佛的心,佛道无上誓愿证。为什么要作佛?就是要度众生,只有究竟的觉悟,才有特殊的方便,才能够给众生真实之利。所以就是度众生心,众生无边誓愿度,即是摄取众生生有佛国土心。真要度众生的话,就是摄受众生,让众生能生到有佛国土这样的心。阿弥陀佛就成就这样一个国土,我们现在弘扬净土法门,也就是使得众生能生到阿弥陀佛的国土,这就是度众生的心。“是故愿生彼安乐净土者”,安乐就是极乐。要生极乐世界的人,“要发无上菩提心也”。所以三辈往生都发菩提心。愿意作佛,愿意度一切众生,愿意摄受一切众生都往生到有佛的国土,那要发无上菩提的心。“若人不发无上菩提心”,仅仅是听到彼国,那快乐极了,极乐那是无法比了。我常说,有的人修行,活的时候要好,比别人强;死了之后生到极乐世界也是享受,也比别人好,这一种只为自己打算,昙鸾大师说,要是为了求乐而愿生,不得往生。所以极乐世界纯一是大乘根器,都是要广度众生,大慈悲、大愿力,能够往生有佛的国土。“愿一切众生,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这天天念的偈子,愿一切众生都同生极乐国,大愿力。能有这样的信心,信心就是智慧,没有智慧就不能信,“信”是清净的心,智慧的心。
道绰大师《安乐集》说:“依天亲《净土论》云,凡欲发心会无上菩提者,有其二义:一者,先须离三种与菩提门相违法。二者,须知三种顺菩提门法。何等为三:一者依智慧门,不求自乐,远离我心贪着自身故。二者依慈悲门,拔一切众生苦,远离无安众生心故。三者方便门,怜愍一切众生心,远离恭敬供养自身心故。是名远离三种菩提门相违法。顺菩提门者,菩萨远离如是三种菩提门相违法,即得三种随顺菩提门法。何等为三:一者无染清净心。不为自身求安乐故。菩提是无染清净处,若为自身求乐,即违菩提门。是故无染清净心是顺菩提门。二者安清净心。为拔一切众生苦故。……三者乐清净心。欲令一切众生得大菩提故。摄取众生生彼国土故。菩提是毕竟常乐处,若不令一切众生得毕竟常乐者,则违菩提门。此毕竟常乐,依何而得。要依大义门,大义门者,谓彼安乐国土是也。故令一心专至,愿生彼国,欲使早会无上菩提也。”《安乐集》说依天亲《净土论》,就是《往生论》,要发心会无上菩提者,有两个方面:㈠就要须离开三种跟菩提门相违的法,有三种法和菩提门相违背,要离开。㈡须知有三种顺菩提门的法,要去顺从,要去依顺。什么是三种与菩提门相违法:⑴是智慧门,⑵是慈悲门,⑶是方便门。首先是要智慧,第二要慈悲,第三是方便,就是大愿力,我有这种方便的方法去度众生。所以他分开三个,其实就是刚才我说的,发菩提心就是要有大智慧、大慈悲、大愿力的心。具体说来,⑴就是“依智慧门,不求自乐”。不是为自己求安乐,还不是仅仅说往生不是为自己求安乐,就是我们在人生之中一切的地方,都不要为自己求安乐。弘一法师的例子,湛山寺请他讲戒律,给他送到房间里几个菜一个汤,弘一法师不吃;第二天知道他嫌多了,就给拿了一个菜、一个汤,还不吃;就报告倓虚方丈,说弘一法师不吃。倓虚老法师说:“就把你们吃的盛一碗给他。”大众吃的,除了主食之外,舀了一碗大众吃的菜给端去了。他问了问:“你们是不是也吃这个?”他们说对。对他吃了。说一切时处,不是自己求安乐。现在据说在美国的出家人,嫌美国汽车不够讲究的都不坐,要从美国坐进口汽车,那德国的车更讲究,要坐德国车,这就跟道绰大师所说的有点不大相合了。所以有智慧的人不求自乐,无我嘛!“若人通达无我法者,是名菩萨”。这个“我”是万恶之源,现在我们不能求自乐、自尊种种这一切,“要远离我心贪着自身故”,就是去身见。而现在学术化的这个气功是非常热闹,有人说他们是外道,我说他们连道教也不是。道教老子、庄子的这些道理还是很高深的。这些人只能称为气功师、养生家,他就是把这个身体修炼的挺好,在身体上去保养它、维护它,让它舒服。我们这里教你头一句话就说,发菩提心不要贪着自身。“无我”,不是只在讲经的时候,我们谈无我无我,讲得天花乱坠,而真正在一切时处起心动念。首先我们不要说无我,先不要有个人主义,这个作为第一步。⑵“依慈悲门,救拔一切众生苦”。一切众生真实是苦,这个苦苦就随便可以看见,到了夏天虫子掉到地上,多少蚂蚁吃这个虫子,你咬一口,我咬一口,这个苦不苦?我看见猪就是可怜,不但它被杀,而且注定子子孙孙都要被杀光的,都是苦啊!要拔众生的苦,而且拔一切众生苦,所以大慈悲心。“远离无安众生心”,我们要有安住,不是安自身,而是让众生得到安乐。⑶“依方便门,怜愍一切众生心”。众生可怜,本来是佛,都同具有佛性。《大乘起信论》讲的都有如来藏,都有妙明真心,可是冤枉的很,迷迷糊糊地颠倒六道之中受很多很多罪,愚痴可怜悯哪!这是怜悯众生的心,要怜悯一切众生就“远离恭敬供养自身心故”。你看这又提出来了,所以这个地方很重,就离开了恭敬供养自身心。刚才只谈自身,这里又提出一个“心”字,这就很深刻。不要供养自身,不要使自身求安乐,这个道理很好懂,也没有可争辩的,但是做得到做不到是一个问题。怎么叫恭敬供养“自心”?这句话就非常非常重要!所以《楞严》中阿难之所以不能自拔,以及一切众生须要修佛,没有成佛,反而甚至于堕落成为魔王的眷属,都是因为不明白两种根本,一是生死根本,一是菩提涅槃的根本。菩提涅槃那就是你的佛性。生死根本就是你的妄心。众生之所以认为是自己心的,实际上这个就是意识分别的第六识,第六识是分别识,这毛病都是出在它身上了。但是大家往往不知道,常常就是用这个来作为主宰,凡是什么东西合乎自己心意的就觉得对,不合乎自己的就觉得不对;甚至说,某些佛经因为不合乎他的心意,他就说这个佛经是假的,这种人现在已经出来不少了,这就是供养自身心。
我举两个例子:一个是中国的古话:“当为心师,莫师于心。”当为心师,要作自己心的老师。莫师于心,不要以自己的心为老师。这意识觉得怎么样,你就去做。就是自己头脑中所想的这些东西,是不堪去供养的、不堪去尊敬的。《四十二章经》连续两句:“慎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修行人要不要成功,这是很大的关键!很多人就以自己领悟的一知半解,以自己所了解的东西拿它当主宰,再批判一切别的东西,顺乎我的才对,不顺乎我的就不对,这就是信自己的意识了。而释迦牟尼佛告诉我们,“慎勿信汝意”,你要慎重啊,千万不要信自己的意识,“汝意不可信”。跟道绰的话,跟中国的古话,“当为心师,莫师于心”,不要拿心当老师,要作心的老师,是一味的。我们学佛的人,就是要以佛的知见来破除我们本没有的众生知见。你把你老的知见当家做主宰,让它当评判员来评定一切,而自己甘心退出历史舞台,那就不可能真实接受佛的知见。所以这个地方很重要。这就叫做远离三种菩提门相违法。如果只求供养自身,求自身安乐,没有去让众生离苦,恭敬供养自身自心,一切都以自己这个心是至高无上的,用它来评判一切、观察一切,所以常常老觉得别人不对、自己对,都属于这一类,把自心供养得太高了。
反之,顺菩提门,⑴无染清净心。无染清净就是大智慧,不为自身求安乐。⑵安清净心,愿意拔众生苦。⑶乐清净心,欲令众生得大菩提。这是最上的安乐,要摄取众生生佛国。“若是不令一切众生得毕竟常乐者,则违菩提门”。一切都是为了众生,所以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成就极乐世界,愿愿都是为众生。要不为众生,那何必有这些依正庄严,让一切众生得毕竟究竟彻底的真常之乐。此毕竟常乐,依何而得,要依大义门。“大义门”是什么?就指着安乐国土。只有靠着往生净土这个法门。他这说的大家就觉得很绝对,佛的法门很多,怎么都提出来要依这个大义门呢?就是要以极乐世界作为一切总的功德。这个很契机,我斗胆这么说,在现在这个具体情况之下,法都是好的,如栴檀木片片皆香,八万四千法门都是好的,但是如果你不求生净土的话,要想即生脱离生死苦海,就不可能了。你参禅也好、修密也好,什么事都可以,但是都要依这个大义门——极乐国土。当然可以再周转再来,还有一次一次的机会,那就不知道何年何月了。这已经得到现在的人身,在这一生之中了办这个大事,修什么都好,当然是修净土更应机。但是如果连求生净土这个心愿都没有的话,要即生脱离生死苦海,可以说是没有希望。这就是昙鸾、道绰两位净土宗的古德,以前都列为是祖师的,后来因为他们的书中国没有了,有的人就把他们排在名单之外,那是错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