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书坊

《无量寿经讲座》06(概要)

2016-01-26 13:28:35 点击数:

 

 

黄念祖居士1988年讲于北京 中国佛学院



念得纯熟,很诚恳的专念南无阿弥陀佛,乃忘能所。真正用功的人可以到这个情况,就不知不觉能念和所念都忘了。其他的做功夫,总有一个所,观白骨观,要观都是白骨,那么这个白骨就是所观,我这作观就是能观。念佛当然也是有能所,比如黄念祖在念佛,黄念祖就是能念,念的这句南无阿弥陀佛,就是我的所念,都是有能所的下手,所以离开能所是很难的。但是念佛法门,就是念来念去很自然的不知不觉,就把这个能和所都忘掉了。忘掉“所”是个了不起的事情,众生之所以为众生就是因为所,因为一有所就有二了,《楞严经》的话,“所立照性亡”。一有“所”,照见五蕴皆空的“照”的本性就没有了,所以坏就从“所”开始的。《楞严经·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就“入流亡所”,入了道流忘了所,从“忘所”开始。观音的耳根圆通,凡夫哪儿能下得了手,那也都是很高的境界。所以念佛法门,就是妄心在念,念得纯熟之后没有别的妄想,就这么一句清清净净的,这个时候也就忘记了念佛的是黄念祖了;心中就只是这一念,念的是什么,也就没有分别了,所念的这句佛号的思想也没有了。“心无所住,佛号分明”,这个时候心里除了当前这一句之外,另外没有所住,没有什么境界,我在哪。可这句佛号分明,阿弥陀佛……,分分明明不断灭,明明朗朗又没有能所,又无所住,所以这就叫做“暗合道妙”。《金刚经》讲无住,有住就是非住,都是错。这是心无住,就很合乎《金刚经》的无住,可是又不断灭,大家要知道这个很重要,所以大慈悲啊!已经是契了无生。你能这么念的时候,就不知不觉跟它相暗合,就契于《金刚般若经》“无住生心的妙谛”。“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是禅宗在国内一个了不起最放光的开示!在印度到中国,佛的衣钵传给迦叶、阿难、一直传到达摩,都是单传。达摩到了中国之后,一直从二祖慧可传到五祖,然后到六祖。到六祖之后就不是单传了,大宏于天下,就是因为《金刚经》。六祖就是一个庙里的劳动者,什么戒都没受,就是厨房里头的帮厨、杂工、苦力,不识字。所以在外国都把禅宗分到算是中国的,当然禅宗还是达摩从印度带来的,但是在中国大放光明,就是《金刚经》的无住生心。六祖给客店里去送柴送水,听见客人在念《金刚经》,他就听念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心中就豁然,他就问经哪里来的。黄梅在湖北,从广东跑到湖北去,后来见了五祖,还是请五祖给他讲《金刚经》,又是讲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就豁然大悟了。他写“本来无一物”的时候还没有彻悟,但是已经超过神秀了,后来大悟就得衣钵。可是别人想不通,怎么衣钵我们和尚没得着,让一个在庙里干活的人拿走了,这还行?思想中无论如何不能接受,这很自然,所以赶紧去追回来。有很多人以现代人的心去推说神秀,以为庙里的和尚争名夺利,以为神秀去抢衣钵。其实低估了神秀,神秀很了不起的人,他没有这种思想,武则天要请他当国师,他就谦让,他说惠能真是得衣钵的人,他才可以当国师。所以武则天派人去请六祖,六祖不肯出来。神秀是这样的人,大家认为不可能的事情,但是不可能的事情也可能了。这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五祖以此教化,六祖也因此而得道,他也就传这个,这是极殊胜的,是我们佛教的精华。可是要知道《金刚经》大家都念,就是不知道般若,尤其实相般若,众生的妄心是没有办法理解的。很多人觉得我懂得了,其实这才真是说笑话,只有悟,懂是懂不得的。这是经上的话:“众生之生灭心,处处能缘,独不能缘于般若之上。”众生的生灭心,就像“太末虫”。所以佛的智慧,那时就指出一个太末虫。末,微末,太末是极微末,就现在所谓的细菌。现在好些人都说科学兴旺了,这佛法早超科学不知超到多远了。佛说“太末虫处处能缘(到处都有细菌),独不能缘于火焰之上”。细菌不能生长在火里。中国从前扎针灸大夫,把针给第二个人扎的时候在火里烧一烧,就是消毒。那第一个人的细菌在火里一烧就死了,再给第二个人扎就不传染了。这细菌不能缘于火焰之上。众生的妄心,也跟细菌一样,没有一个地方不能攀缘的,“独不能缘于般若之上”,般若你想不到。所以非思量分别之所能解,不是语言文字所能表达的。有些人搞了点佛学,就很自命不凡,其实他只是搞了点学问,真正佛的知见,他是门外汉。现在还有人要走这条道路,那人各有志,他想当个佛学家也可以,但是真正要知道佛的知见是什么,那这个道路肯定是行不通的。至少要学修并重,而且那个“修”要很突出的重才行。 

“无住生心”是什么境界?有很多人读《金刚经》之后就抓住一个空、无相、无念,又抓住六祖的本来无一物,偏于空了。所以蕅益大师有《金刚经破空论》,好书,他也是引证古人的话。无所住而生心,天台宗的藏通别圆四教里,要别教登了地的菩萨(就是圣人,相当于圆教的初住,破无明),方能够契入,于生心时即无住,于无住时即生心。地前三贤位:就是十住、十行、十回向,这三十个位次称为贤人,未入圣。其余地前诸贤,仍是打成两截,只能够一时无住,另一时生心;生心的时候不能无住,无住的时候不能生心,可见凡夫绝分。地前三贤还是如此,地上才能无住生心,凡夫没有离开妄心,你无所证,纯粹还是一个具缚的凡夫,就绝分。可是净土法门,教众生持名念佛,令众生“即念离念”,就在念佛这个“念”的里头,离开了我们的“妄念”。而且我们没有忘了能所的时候,那很微细的妄念也离了,是从念而离念,所以即念离念我们就有方子办了。一上来就教你离念,教你无住生心你无处下手,地前三贤无住的时候,一切放下了就不生心了。 

有一个近代的事情,一个老和尚在西湖禅定,一打坐就不动了,多少天不吃不喝,往往过些日子又活过来了,大家也都习以为常了。这次时间太长了,大家一想准是死了,就买点柴火准备火化。这个事情让弘一大师知道了(近代的律宗大师),弘一大师说:“你们千万不能烧,一定等我看一看。”南方人对弘一大师很尊敬,就听话没有烧。来了之后,弘一大师拿个引磬在他耳边轻轻敲了一下,就走了。过了一会儿老和尚醒了,大家就告诉他这个事儿。他赶紧去找弘一法师,弘一大师说:“刚才打搅清修,很对不起,这儿没你的事,回去吧。”弘一大师很特殊,不然见面总要谈一谈了。过去只知道这事,这次在美国才知道,这个打坐的人,前年才圆寂,到了台湾活了九十多。他这就是禅定无住,跟死了一样,那不是无住生心。但是他这个无住,确实有这个境界多少天不吃不喝,寿到九十几岁,弘扬得很胜。他们从那边拿来他的照片我看了,说这条公案的头尾才完整。所以真实用功,都有一些真实的收获。但是收获有不同,净土法门就是方便究竟,不是如“槁木死灰”,像一个枯木头一样。这就是人都要烧了,那不就是跟块木头一样了。过去禅定的人,有的请到宫里去,皇帝让宫女拿针去扎他,他都不知道,入定的时候,就不受这一切。我们这个念佛,即念离念,是“潜通佛智”。潜水艇的潜,自己不知不觉就跟佛的智慧相通了。暗着,很自然地就合乎妙道了,“巧入无念”。即念离念,离念就是无念了,很巧妙地进入了无念,“即凡成圣”。所以到了无住生心,就是别教的地上菩萨了。看她是个老太婆在念佛,她如果念到离念了,正当念时她就是地上菩萨。地上菩萨才能做到的事情她做了,做到了就是地上菩萨,当然不念的时候她不是。说“即凡成圣”。 

莲池大师的《阿弥陀经疏钞》说:“越三祗于一念齐诸圣于片言。”三大阿僧祗劫这一念就超过了。发了大乘心去修持须要三个大阿僧祗劫(劫这个时间长极了。阿僧祗就是无量)才能成佛可是一念之间就超过了所以这叫做顿教。刹那际成佛不是必须要三大阿僧祗劫所以佛教最圆融。“齐诸圣于片言”片言“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当下跟文殊、普贤、观音、势至诸圣看齐。莲池大师又说:“大哉妙用不可得而思议者其唯佛说《阿弥陀经》欤!”《阿弥陀经》是小本《无量寿经》是大本都是不可思议的妙用就是“越三祗于一念齐诸圣于片言”。因为其他的法门是证悟无生同一个证的故为难行道要做到离念进一步又离相。可是净宗的修持是巧入无生暗合道妙是易行道。念佛法门是修行的径路一个直截的、了当的路。而持名一法又为四种念佛——实相念佛、观想念佛、观像念佛、持名念佛持名又是径路中的径路。净土宗好几部经而《无量寿经》并没有提倡要“一心不乱”只提了“一念净心一念净信”特殊的只要念一句佛就可以往生。所以《无量寿经》就是以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为宗。宗是宗旨修行的重要之处叫做宗。所以能够发心、能够专念都可以往生就更为明确了。在净土宗很多人这个地方误解以为必须念到一心不乱才能往生。当然念到一心不乱是一定往生了那个往生就高了就不是凡圣同居土了就是方便有余土了甚至于破了无明实报庄严土就是菩萨了;甚至于分证常寂光土法身境界。一心不乱是那么殊胜的情况也不能期之于每一个念佛的人。所以只要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就决定往生。所以《无量寿经》称为净宗第一经。因为它是直截中的直截方便之中的方便。绝待圆融(没有对待真正的圆融)不可思议。

日本净宗大德称赞《无量寿经》,日本人对于《无量寿经》的重视超过我们。日《黑谷大经释》说:“于往生教,有根本亦有枝末。此经名根本,余经为枝末。又此经名正往生教,余名傍往生教。……又此经名往生具足教,他经名往生不具足教。”对于提倡往生净土的这个教化,有的是根本,也有的属于枝叶,经典也很多。“此经名根本”,这个《无量寿经》叫做根本的往生教,别的经叫做枝末的往生教。又此《无量寿经》是正的往生教,其余的名为傍的往生教。“又此经名往生具足教”,在往生里头它具足了。本经讲怎么能够往生,就不像《阿弥陀经》只是一种,三辈往生,都是以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但是三辈的情况就不一样。还有往生正因种种其他的原因都可以往生,所以本经是具足的。而他经名为往生不具足教,依他法门修可以往生,但是他这个教化不是具足的。根据上边的意思,净土宗,就像一个妙高峰的峰头,常常这么说“佛法如妙高峰”,净土宗就像是群山中的妙高峰,比一切山都高,而《无量寿经》正如峰头上的顶尖。本经释迦牟尼佛说:“当来一切含灵,皆依此法而得度脱。”很多人都忽略了。你要不读《无量寿经》就不知道,读了有的时候也忽略。“当来”,这是从释迦牟尼佛说经的时候至以后的一切含灵。“一切”两个字大家注意,没有例外,一切有灵性的各类众生都在内了,皆依此法而得度脱,皆依了《无量寿经》的法。这是佛称赞阿难问佛何故放光,佛就说阿难的功德很大,因为阿难这一问,佛就说出这个法门来,将来一切众生都是因为这个法而得度脱。既然如此现在正看经的人,哪一个能说释迦牟尼佛当初没有包括你。换句话说,皆依此法而得度脱,如果不依此法就不得度脱,恐怕这才是释迦牟尼佛的原意。但是我这一说,很多人心里头不见得就同意。我们如何“愿解如来真实义”,天天念经,解如来真实义不容易。所以利济众生,此经为最。因为持名之法,暗合道妙,最易行故。所以《无量寿经》能够不希奇吗?如此之巧妙,如此之普被,如此能救度。

戊 大圣垂慈 特留此经

这是咱们的本师释迦牟尼佛,因为慈悲特别把这个经留下来,这个经的重要性,我们可以从这体会。在《无量寿经》里讲到:“当来之世,经道灭尽。我以慈悲哀愍,特留此经,止住百岁。其有众生,值斯经者,随意所愿,皆可得度。”将来经道是要灭尽的,所以我们从来没有说佛法是永存的,都有因缘的,缘在它就存在。人类也有成住坏空,世界一切都是盈虚消长。可是本师释迦牟尼佛因为慈悲哀众生,特别把这一部经留下来一百年,最后什么经都没有了,只有《无量寿经》住世。“其有众生,值斯经者”,值者是遇。在这个时候有众生能够遇见此经的,随你本意之所愿,都可以得到度脱。又《法灭尽经》中,亦具《无量寿经》最后入灭之情景。《无量寿经》这个经很深入,到了所有法都灭了,众生的根器很差了,这个时候还能够接受《无量寿经》吗?但是《法灭尽经》佛说了,我法灭到最后时,就像油灯要灭的时候一样,反而比以前更亮,亮了之后就灭了。比如太阳落山,太阳刚要下山的时候,说夕阳无限好,霞光灿烂非常美;只是近黄昏,可是就要黑天了,也是这个道理。人也是如此,病危的时候都昏迷了,突然间又醒了,又能吃东西了,面色红润和家人谈笑,一会儿功夫就死了,这叫回光返照。在灭之前,反而有一个比以前更好的情况出现,油灯是如此,太阳下落也是如此,人回光返照也是如此,经、圣道也是如此。这个时候什么经都灭了,反而《无量寿经》能够为大家所崇奉,就像将灭的灯,这个光比以前反而盛,但是这一百年一过以后就完了。这就是正显本经兴起的胜缘。持名法门之妙用,既如营养丰富的美食,可增健者之体力,也增长众生的智慧,又像极殊胜神验的灵药,能治众生的不治之万病。广疗众苦,普施饶益。故云:“大哉妙用,不可思议”。在末法众生,到最后能够遇着这个经,能够依此修持,还能够得度。当然我们比末法人根器要强,那是肯定的。下边是刀兵劫,现在已经有点苗头,中国外国都一样,一言不和,拔出刀枪就杀。将来到了最后的时候,就是这么把人杀光的,谁和谁都不能相见,相见之后就是先下手为强,你不杀他他杀你。将来灭尽的时候也就是如此,末世浊恶弥深,众生的根器更差了,人寿十岁,垢重障深。而且愚昧凶狠,这个经还能够度脱。于兹恶浪滔天,毒焰遍地之际,世尊垂慈,仍特留此法,以作慈航,以降甘露。佛恩深重,粉身难报。而且世尊说“一切含灵,皆依此法而得度脱”。这都值得我们深思!

二 本经体性

俗话说,透过现象看本质。一切经典,不能就看那些现象,要看它本质是什么?你要知道它是什么体、什么性?不能只看那些事相,事相就是现象,要明白它的根本。所以《无量寿经》的体是什么、性是什么?一切大乘经典,都是以实相为经正体。所以“诸大乘经皆以一实相为印”。蕅益大师说:“净土法门一切能所,都是实相正印之所印。”是实相这个印子所印出来的。所以一切大乘经典以一实相为印。实相是什么呢?就是真实之相。实就是真实,相就是形相的相,真实之相,那是平等的一相。真呢,就是平等、无差别。“实相是无相”,实相中就是本来无一物,可是“也无不相”。那没有相,就什么都没有了,又把这个都没有的叫做对。没有相,也没有不相,离开这两边,大家都是边见。所以见惑里头,我们要除掉身见、边见。我们常常是边见,要是此、就不可以是彼,清就不是污,众生就不是佛,是就不是非,空就不是色。所以众生总是在边见里头,要不就是相,要不就是无相。“实相无相,亦无不相,相而无相,名为实相”。这些地方,我们从妄念没有断的头脑之中真实理解,也可以说是不可能的。“相而无相”,那个相就是有相,有相它就是无相,有和无也就不二了,所以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观音世菩萨就度一切苦厄了,就是真正的相而无相,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无相”是什么?是离开了一切虚妄之相,称为无相。能够离开这个虚妄的相,不为虚妄之相所缠缚。无相就是离相,即相离相,看见这个相,心跟它是离,不执不着。“实相无不相”,不是顽空与断灭;反之,就是空、就是断灭。上面说那个打坐,打到陈潭死水,枯木禅,也是个错路。所以“枯木崖前歧路多”,变得跟枯木死灰一样,这里有很多的歧路。所以“本来无一物”,五祖拿草鞋给擦掉了,也没有见性。这不是权巧,祖师说话都是真实说,他虽然高于神秀,可是也没有见性,所以六祖才须要再讲《金刚经》。要已经解决了,何必再讲,那多此一事,头上安头。所以“金刚经它破空论”!很多人就把它执着成没有了。这个无相不是龟毛兔角,根本什么都没有。当然本来无一物,有他离念,但他没有“何期自性”,这个自性六祖那时还体会得不深。所以离一切虚妄之相,就是无相;也没有不相,不是顽空与断灭,不是龟毛兔角,一切虚无。就是《金刚经》的话:“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诸相非相,就是相而无相,看到这些相,而没有相的这一种执着,就见如来。这个话的意思就是,因为你被这个虚妄之相所缠缚,就不知道真实之相了,就在这个相而离开相,离尽一切虚妄之相,你就见到了实相,所以说即见如来。如来就是法身如来,法身如来离一切相,所以实相无相。但是不等于说没有法身,法身离一切相,是无相。你所体会的没有法身了,那又跑到了无相那一头去了。无一切相,你就见如来,见如来的法身不是无法身,见法身,可是法身是无相可见,所以实相无不相。实相是离相,实相也没有不相。“生灭之法,全属虚妄”,《心经》说不生不灭,那才是真实。“但生灭之中,有个不生不灭的”。这是禅宗里头很重要的话。我们虽然有妄念在这儿,一起一伏,就一生一灭,生灭不停;但是在那个生灭不停之中,有个不生不灭的,它朗朗常存,能够见到这个,就叫开悟了。一切生灭法就是差别相,但差别之中有个无差别的,始终是不增不减,不垢不净,没有差别。不生不灭,没有差别,就是平等相。所以实相是平等一相。

实相义深,若明实相,即为悟大乘理。所以这个道理不太好懂啊?打个比方:我们等于研究一个指月的标,譬如以金制作盆、碗、釧、环、宝塔、佛像,各显种种差别之相。但是这些差别相,是有生有灭的。它怎么出这个相?是铸出来的,如果把这些金器再搁到炉里一烧,都变成金子的溶液了。原有诸相,尽皆消灭,你还哪去找塔、找盆?所以这些差别相是有生有灭的,是虚妄的。现在有一个金的杯子,你搁锅里一烧就没有了,它还不是虚妄的?但是你不能说连这杯子相都没有,它有生有灭的,它会没有的。可见各器差别之相,是有生有灭的,皆属虚妄。至于金器的本体,各器本体都是金子,本体都是金子的金子是平等的,是平等一相的,是不生不灭的。真金不怕火炼,你烧了之后再一冷还是金子,不增不减。以上以金子来譬喻真实平等的实相,由平等的实相,而流现出种种金器的差别之相。由以上譬喻可以明白,我们如果在看破这些金器——盆、碗、佛像、宝塔、釧、环等等虚妄差别之相。因你在这个地方只注意金器的分别去了,你的心就执到分别上了,可是你要注意它的本体,所有这些无非是金子,你就看见了诸器中平等真实的金相。我这样来打比方,表明离一切法的虚妄之相,就见到实相。所以拿金子来譬喻本体,那些金器就是一些差别之相。但是差别之相,不管是盆、碗、塔、佛像,全体是金子,全体是实相。离开了虚妄差别的相,所以称为无相。在虚妄差别诸相之中,有一个真实平等的本体,所以说无不相。“当相离相”,你看到金盆就知道它是金,而不执着盆。“相而无相”,有相,而不执着相,知道相它都是虚妄不真实的。“乃显实相”,这样才能显现实相。那么这样做了一个比方之后,还要说明一句,我们世间就没有一个,当然现在科学有很多新的东西,我们可以拿来做一些很好的比方。但是可以说,世间上的一切一切,没有一件东西能够真实把体性这些佛的道理,譬喻得尽美尽善的。

但实相离言说,我举一个禅宗公案,六祖之下的南岳怀让,是七祖。南岳就是衡山。当时天下闻名都知道来到广东去参六祖。七祖来见六祖,六祖就问他:“什么物?怎么来?”这一问,怀让答不出来,就留在庙里多少年。所以古人很用心,一个问题答不出,就在那几年参这个问题。我到底是什么物?怎么来的?禅宗就是这样的法门。一天,怀让找六祖说我能回答。六祖再问:“什么物?怎么来?”他的答话:“说似一物即不中。”您问我什么物?我要能把它说出来像个什么物,就不对了。实在没有任何一样世间譬喻所能深明。六祖给他印证开悟了。南岳怀让底下是马祖,马祖是马驹踏杀天下人,门下出八十员大善知识。“说似一物即不中”。因此,我们比方金子等等,若误认为实相有一个具体的金相可得(这是没办法,才拿金子来比喻),那还是在相之中,就不是无相的实相了。“凡有言说,皆无实义”。成为言说了。所以说“世尊说法四十九年,未曾道得一字”。世尊说了四十九年的法,在真正问题上一个字也没有说道。如《金刚经》:“若问世尊有所说法乎?若说我有所说法是为谤佛。”这些道理,就不是所谓搞学问的人能体会的。搞学问最多是“说”通,不能明自本心,达自本性,宗就不通。说通宗不通,是长虫钻竹筒。所以“宗说俱通”才是善知识。这样真正是佛门的龙象,真正可以为世尊执掌这个法炬,救度众生。

上述说法我们又引证一点经典,离经一字,便同魔说。《圆觉经》说:“诸幻尽灭,觉心不动。”世间一切都是幻,如梦幻泡影。诸幻都灭了,可是本觉的真心是如如不动。又说:“幻灭灭故,非幻不灭,譬如磨镜,垢尽明现。”这些幻生幻灭都灭掉之后,非幻的真实本来是不灭的,所以不是落空。“譬如磨镜”,古时候的镜子脏了,磨一磨,脏去掉了之后光明就显现。所以幻灭以后的觉心,这“觉心”不动,就如把脏东西去掉之后,镜子的光明显现是一样的。这个“明”只要肯透露一点,宗通就有份了,就不是长虫钻竹筒了,但是你得磨镜,你要去磨垢。一句弥陀,也是磨垢最殊胜的办法。所以离开虚妄,就显出平等一味的实相。磨镜实际是磨那个脏。本心是无可修的,但上面有脏,这脏要去掉,镜的性德本明,不从外得。所以我们不是心外求法,只是恢复自己的本心。所谓暗合道妙,一声佛号一声心,用这样一个殊胜方便,恢复自己的本心。垢除就明现,离妄即真。所以说“不用求真,唯须息见”。你不要去想求一个真,只须把自己种种的见要息掉。又说:“但尽凡情,即是圣解。须知圣解亦凡情。”你要知道,心里有个执着说这是圣解,圣解也就成了凡情。众生知见,都是妄见。真,就是佛知见。所以如来出兴于世,就是以佛的知见,叫我们开示悟入。我们修行就是“唯须息见”。“垢”就是众生知见。我们磨垢就是恢复自己的本明,自己的本明就是佛的知见,佛的知见是众生本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