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答疑

(四)“唯此五恶世间”是“最为剧苦”

2017-09-02 10:04:27 点击数:

 

念老在《无量寿经讲座》第五十九集讲:“第四明妄语之恶。以上三种是身三:杀、盗、婬。又口之四过,亦即十恶中口业之四恶,名为两舌、恶口、妄言(即妄语)、绮语。《净影疏》曰:“口之四过,不应法故,通名妄语。”今经明标五恶。故以妄语摄余三者,合名一恶。“两舌”,就是两面的,搬弄是非,煽动,常常挑拨离间,属于两舌。“恶口”,以恼他之心,恶言相加,令人受恼,让人听见就生气,就叫恶口。“绮语”,有所爱、有所染,就是爱染心所爱听的话,不是道心所爱听的。所以广义说起来,连作一些诗词种种的都属于绮语;狭义一点,就是黄色的言论、文章,典型的绮语。“妄言”就是妄语。《智论》曰:“妄语者,不净心欲诳他。覆隐实,出异语,生口业,是名妄语。”又《大乘义章》曰:“言不当实,故称为妄。妄有所谈,故名妄语。”故知心存欺诳,口出不实之言,即名妄语。又《梵网》云:“不见言见,见言不见。”如是违心不真实之言,而且是最难除的一个戒,妄语戒。妄语本身就是不净的心,预备骗人来掩盖真实,说不符合于实际的话,造了口业,这就叫做妄语。

 

“世间人民不念修善。两舌、恶口、妄语、绮语。憎嫉善人,败坏贤明”。“憎”者憎恨,“嫉”者嫉妒。所以古德把“憎嫉善人”至“尊贵自大”等八句安在四种口业之中,其有二释:⑴《嘉祥疏》云:“‘憎嫉善人’明恶口。‘败坏贤明’明妄语。‘不孝二亲’(《魏译》作二亲)明作恶人造逆。‘朋友无信’明其不忠,成上妄语。‘尊贵自大’成其恶口。‘谓己有道’成其两舌。”⑵据望西意:“憎嫉善人,败坏贤明”乃“两舌过也”。“不孝二亲,轻慢师长”乃“恶口过也”。“朋友无信,难得诚实”乃“妄语过也”。“尊贵自大,谓己有道”乃“绮语过也”。我这引了两种也不一样,其实这个很不好安。因为每一种它牵涉的不是一种,四种它都有,我们就不要去详分。“败坏贤良”,所谓言不真实,就是妄语、妄言;这里有挑拨离间,就是两舌;说了伤人的话,让人烦恼,就是恶口。都是这样,我们就不要去凑合,哪个是属于这四种之某一种。“不孝父母,轻慢师长”,这种人,对于好人是要败坏的,对于父母是不孝的,对于师长是轻慢的,朋友之间是无信的。“难得诚实”,不诚实说瞎话,骗朋友;跟朋友合伙,把朋友的东西独吞。恐怕这不但是妄言也有奸和盗,所以有好些罪都不是孤立的。

 

“尊贵自大,谓己有道”。这就是妄言中最主要的一个原因,他自己觉得很了不起,很自大,说自己已经有道了。而这一方面,如果没有悟说悟,未得圣道,言我得圣道,是为破大妄语戒!还不是普通的妄语戒,这是个大妄语戒。所受罪报远过于其他口业。望西云:“凡此妄语,世人喜犯,不顾来报。如南山云:‘此戒人多喜犯。良由妄业熏积。识种尤多。故随尘境,动便虚构。”南山是道宣法师,律宗的祖师。他说这个戒,“人多喜犯”,就是说话不真实。因为妄语这个业是多生积累下来的,“识种尤多”,在你的八识田里种子特别多。因此一随着尘缘的境界,一来就虚构。“虚构”,俗话说就是瞎编。昨天还有人给我带话,就是瞎编的,所以可怕,他这多生的妄习。又行基菩萨云:“口虎害人,舌剑断命。如口如鼻,死后无咎。”令人之口如鼻之无言,免生过咎。《智度论》说:“如佛说,妄语有十罪。何等为十:一、口气臭(说妄语人口气臭)。二、善神远之(善神都躲开很远),非人得便。三、虽有实语,人不信受(就像说狼来了一样,狼真来了也不信)。四、智人谋议,常不参预(真正有智慧的人商量事情,不约这种人来参加)。五、常被诽谤,丑恶之声,周闻天下。六、人所不敬,虽有教敕,人不承用。七、常多忧愁。八、种诽谤业因缘(作了这个业,是诽谤业)。九、身坏命终当堕地狱。十、若出为人(转生人之后),常被诽谤。”可见妄语之恶业,广生过咎。死堕地狱,慎莫轻忽。

 

“横行威势,侵易于人”。横行霸道,仗势欺人,自己作威作福,虚张声势。“侵”是侵犯,“易”是轻视。不但瞧不起别人,还侵犯他人的名誉种种的。“欲人畏敬”,希望别人都怕自己,恭敬自己,俯首听命,唯我是从。“不自惭惧”,贡高我慢,不知惭愧,不自戒慎恐惧,也不害怕。这种人是难于教化降伏,常常所怀的是骄纵,我慢。故云“不自惭惧,难可降化,常怀骄慢”。“慢”之罪恶,比于三毒,贪嗔痴慢,均属思惑。“赖其前世,福德营护”。“营”是保护。上述恶人能横行一时,皆由前世种的福德保护,但“今世为恶,福德尽灭”。望西云:“今依造恶,宿善灭时,善神舍去,故今世遭厄,此厄为痛。”在其福德没有灭时,还可以继续作威作福。待其灭完之后,“寿命终尽,诸恶绕归”,这些罪恶转来转去又都回到他身上。

 

“又其名籍,记在神明”,神明将恶人之名与其罪行记录案册,就要受报。“殃咎牵引”,《会疏》曰:“无能他人牵我者,唯缚自业,自入恶趣故。”被罪业所牵引是没法舍离的,只能跟着业报走。“但得前行,入于火镬”,自入于狱火,铜墙铁柱、炮烙、油锅等。“身心摧碎”,身和心都摧毁破碎。“神形苦极”,“形”是指身形,“神”是心神。身和心都苦到极点。“当斯之时,悔复何及”,在这个时候,你再后悔也还来的及吗?

 

其五者,世间人民徙倚懈怠。不肯作善,治身修业。父母教诲,违戾反逆。譬如怨家,不如无子。负恩违义,无有报偿。放恣游散,耽酒嗜美,鲁扈抵突。不识人情,无义无礼,不可谏晓。六亲眷属,资用有无,不能忧念。不惟父母之恩。不存师友之义。意念身口,曾无一善。不信诸佛经法。不信生死善恶。欲害真人,斗乱僧众。愚痴蒙昧,自为智慧。不知生所从来,死所趣向。不仁不顺,希望长生。慈心教诲,而不肯信;苦口与语,无益其人。心中闭塞,意不开解。大命将终,悔惧交至。不豫修善,临时乃悔。悔之于后,将何及乎!

 

“五者”,此第五恶,古有二说:一者如前,明饮酒恶,乃净影、嘉祥诸师之说。经文云:“耽酒嗜美”。这就说的是五戒,以明酒之过恶。二者、另外有些大德说,这里实际不光说的是五恶,实摄十恶。修十善。如义寂师云:“身业三恶,以为初三。口业四恶,合为第四。意业三恶,合为第五。”这第五段说的是,不贪、不嗔、不痴,说的贪嗔痴。实际这五段说的是十善,指的是十恶。这两种说法都对,我们兼取。我们既要大家重视五戒,重视这个酒;也要知道这里不限于酒,这是广论;里头很多话是广泛的谈了意业贪嗔痴。再进一步说,两者乍睹是异,实际没有矛盾。所以“酒”这个戒很重。因为酒醉易怒容易发脾气,发酒疯,是为嗔毒。酒令神昏,喝酒之后,人就糊里糊涂说错话。饮之过度,甚至不省人事,是为痴毒。所以酒后放纵无德,平常能够维持的事情,酒后就把持不住,乱性,男女关系有时也因为酒,即是贪恶。可见饮酒一恶,常与三毒并行。又世云:“酒能乱性”,指酒能迷乱人之心意与良善之本性,故令人造恶。今经云“耽酒嗜美”,本身即是贪痴二毒。所以饮酒一恶,能生出贪,生出嗔,生出痴。把酒跟贪嗔痴搁在一块很合适。这就是为什么把酒定的这么重?也正是防患于未然。

 

此下广明第五恶之过患殃咎。“徙倚懈怠”,“徙倚”是徘徊,“懈怠”是懒惰。表明心中犹豫,放逸懒惰,唯图苟安自私,不能修身做善事,故云“不肯作善,治身修业”。对于善的事情,拿不定主意,也不愿意做;也不愿意修行,要克制自己,都不打算做一些正当的事业。对于父母的教诲是“违戾反逆”。“违”指违背,“戾”是狠毒背叛之意。“反逆”者忤逆不孝。父母有子犹如冤家,故云“譬如冤家,不如无子”。如是恶子,辜负慈恩,故云“负恩”。违背礼义、道义,故云“违义”。“无有报偿”。他对于父母之恩,没有回报,全无报答。“放恣游散”,就放纵自己游乐散漫。“耽酒嗜美”,好酒贪杯,爱食美味。又“耽”者取乐过度。“嗜”者贪而无厌。以上指肆情酒食,贪饮无度,正明酒恶。这里正式说到酒了,所以这段就是五戒,完全是对的,这个酒字要指出的是佛禁止这五样事情。但这段又说了十善,同时也广泛的谈了意业上的贪嗔痴。“鲁扈”,义寂《述义》曰:“鲁者鲁钝,谓无所识知也。扈者跋扈,谓纵恣自大也。”这种好酒贪杯的人,根本没有智慧,都是很跋扈。“抵突”,冲突。就是愚狂抵触,无所了知,无所不作。“不识人情”,不懂得人情。你把这好酒贪杯的钱,去孝敬孝敬父母好不好,救济救济穷人好不好,所以“无义无礼”。没有义气,没有礼貌,没有礼节。“不可谏晓”,这种人劝不好,也不可能让他明白。谓能判别是非,所行合宜,是为义。能知尊卑大小,不违准则,是为礼。违反礼义,故云“无义无礼”。“谏”乃以道正人,即规劝之义。“晓”乃晓谕,以言说教人,叫他明白。

 

“六亲眷属”,“六亲”有两种解释:⑴指父、母、兄、弟、妻、子,叫做六亲。⑵指以上三代,父母、祖父母、曾祖父母;以下三代,儿女、孙儿女、曾孙男女。两种说法不一样,但都是至亲。“眷属”,六亲以外就是眷属。“资用”,指资生所用之物,如财米等。如是恶子,对于六亲眷属,所须维持生活的必需品,粮食够不够,冬天够不够烧,衣服够不够暖,钱够不够花,不能够替他们担忧、着想,全然不顾,故云“资用有无,不能忧念”。于父母之恩,老师和朋友之义,悍然不顾,无动于衷,不去答报。故云“不惟父母之恩,不存师友之义”。“意念身口,曾无一善”,《魏译》作“心常念恶,口常言恶,身常行恶,曾无一善”,是明身口意三,常作恶业,且未曾作得一件善事。“不信诸佛经法,不信生死善恶”,“善恶”就是果报,“生死”就是轮回。生死事大,生死之苦。不但不想别人出生死,自己也不管。今朝有酒今朝醉,这一句话就说明问题。正明痴过,不信佛法,拨无因果,此即一阐提也。

 

“欲害真人”,真人就是罗汉。又《法华疏记》云:“真是所证。证真之人,故曰真人。”杀阿罗汉即为五逆重罪。所以再这种发展下去,那么好酒的人,就不做正当的事,胡作非为,什么事不能做?“斗乱僧众”,即五逆中之“破和合僧”。对于和合如法修行佛道之僧众,以手段挑拨离间,让他们不和、斗乱,令废法事,名为破和合僧。现在很多人喜欢做这些事。

 

“愚痴蒙昧”以下,皆正明痴恶出生之痛。“蒙昧”是愚蒙、暗昧、无知。这样愚痴无知,自己还以为是智慧,觉得自己很聪明。所以越是自己觉着智慧的人,往往就是最愚蠢的人。又因愚痴,不信三世因果,故“不知生所从来”,此生从哪儿来的,亦不知死后向何处去。这可是个切身的问题,不能不想。人不是总想挑个好点儿的地方,挑个好点儿的结果吗?唯独这个事怎么不挑一挑呢?这到哪儿去啊?而且不明因果,不信轮回。不知利他,唯图自利。故待人接物“不仁不顺”。没有仁爱之心,不是和顺,唯知自私,而希望长生不老。所以有人听说练气功去病延年,跟疯了一样在那练,就是想多活,留恋肉体,希望在世间上多喝几杯。如是之人心愚行劣,虽“慈心教诲,而不肯信,苦口与语,无益其人”。很慈悲的苦口婆心去教训劝导他,都不肯信,也听不进,所以对于他一点好处也没有。“心中闭塞,意不开解”,他是一个满器,那瓶子里塞满了瓶塞,你往里头搁甘露、搁不进。因如是痴人,心中闭塞,虽闻良言,不能领解,坚持已见。此正显痴毒所招感之苦痛。故《净影疏》曰:“现有愚痴,暗障覆心,无所知晓,以之为痛。”盖谓愚痴覆心,故蒙昧无知,此实为人生之巨痛。

 

“大命将终,悔惧交至”。待寿命终时,悔恨和害怕都来了。望西云:“悔惧等者,命欲终时,狱火来现,见此相时,生惧生悔,悔惧俱临,故云交至。”狱火逼身,是为烧也。人若不于有生之年,预先修善,至命终时,方始悔恨。“悔之于后”,后头再悔,为时已晚,“将何及乎”,还来得及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