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量寿经讲座》第二十六集摘录(六)
2016-09-01 10:01:40 点击数:
念老在《无量寿经讲座》第二十六集中讲:“在世间自在王如来弘法利生的时期,有一个大国王名叫“世饶王”。这个国王就是阿弥陀佛多劫以来的前身,他听到世间自在王如来说法,内心欢喜踊跃,十分庆幸,并且顿然心开,理解了如来的真实义。我的先师夏老居士,听见净土法门,回来之后一个人在屋里笑,像个神经病一样笑了两三天,他说:“这回可有出去的道路了。”我们不是拿来作为一种装饰品、资本,是要趁这万劫千生终于有机会得人身闻佛法,自己要了脱生死,而且要惠予众生真实之利,这才真正是我们应当做的事情。怎么去做?比如说“演慈辩,授法眼”,佛把法眼给我们,我们自己哪有能力选得到,要不是佛的加被也不可能啊!真正的要知道庆幸。“欢喜开解”,顿然心开,了解实义是开解。所以我们说能听就是这个意思,你听了之后,得有所开解,要去掉点东西。要知道,修行跟搞学问,“为学则日增”,求学问是一天比一天有所增长,与道无关。“为道是日损”,你要一天能去掉点东西,这才绰绰入道,不是搞学问。所以开解,这扣开开了,去掉了,叫做“开解”。对于学教的人,这是一个重要的突破,叫做大开圆解。要开解,而且是大开圆解,这是在深入书本之后,突然从中跳出,开解了超越文字的实义。参禅的人须要顿悟、证悟,三关齐破,一关一关地破。念佛也可以,一个是往生,一个是现生可以证念佛三昧,事一心、理一心。到了理一心跟禅宗的开悟是一样,都是破无明。所以修持那都是自然有一个果实,能够开显你本来的智慧德相。
“寻发无上真正道意”,“寻”是随即,“寻发”是紧接着就立即发起。“无上真正道意”,“无上真正道”,就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即是佛所得的道;“意”是心意,即指能求的心。即此求菩提道之心。所以发心是关键!现在的修行人,第一个是出离心,出离心不光是身出家。身出家当然已经比我们俗人强了,出离了,还要心出家。出离心就是慈悲心,平等普度。所以“发无上真正道意”就是发无上大菩提心。
“弃国捐王,行作沙门”。这就是世饶王发菩提心后的实际行动。“捐”也是舍弃的意思。世饶王就舍弃了国王的地位,这就是众生的榜样。封建社会国王是人类最崇高的地位,同时富有四海,享受也是人间第一。闻法后毅然决然一齐放下,表现了真实的出离心,这是学道的基本。一个人虽在弘法利生、讲经说法,可是内心深处总和声色货利、功名富贵、名誉地位、眷属恩爱搅成一团,不能出离,那么想要成道,请您等待驴年吧!
“沙门”,原先各种宗教的出家人都叫“沙门”,后来成为佛教僧侣的专称。义为勤息。《会疏》说:“此人勤修善法,息诸恶故。”至于《四十二章经》说:“辞亲出家(这亲是难舍而能舍),识心达本,解无为法,名为沙门。”所以作为沙门,看看沙门的定义。有人跟我说:我就希望一生老穿这衣服。我说:“你穿这衣服有什么了不起。”最可怕的是“在袈裟下失却人身”!披着袈裟,你把难得的人身丢掉了。所以要识心达本,识心是识自己的本心;达本是通达万法的本体,也即是本源。能够解无为法,不是搞有为。我和通愿法师第一次见面,我就说:“可惜!明明是无为法,但到很多人手中变成有为法。”他回我一句:“明明是无漏法,到大家手中变成有漏法了。”可见要做一个名实相符的沙门十分不容易。
“号曰法藏”,就是世饶王不当国王,出家为僧,法名法藏。法藏比丘就是阿弥陀佛的因地(成佛是果地)。又“藏”者,《探玄记》云有四义:“⑴含摄,⑵蕴积,⑶出生,⑷无尽。”一切法为所藏故,名法藏。如《嘉祥疏》曰:“在能蕴蓄佛法,故曰法藏。”又以能开佛法藏故,名为法藏。
所以我这个课不考试,也不要求每个人都要成为净土宗,就是希望每一个人听了课之后不要去谤净土,就只有这一个愿。因为谤法之罪是不可思议,而且谤净土宗,谤的是佛内心中所最关心的法。所以十念必生,后头唯除五逆、诽谤正法。有人就问:《观经》五逆都往生,你这怎么不能?我说不行,他不但是五逆还有诽谤正法,比《观经》那个重。为什么《无量寿经》跟《观经》不一致?还有诽谤正法,当然就很对。有人又问:如果这两个人一个是诽谤正法没有五逆十恶,一个是有五逆十恶没有诽谤正法,如果要念佛,到底哪个能往生、哪个不能往生?这是道绰大师答复:五逆十恶不谤法当然往生,《观经》就是例子。要不五逆十恶只是谤法,不能往生。而且谤法之罪,大劫的时候,这个世界都碎为微尘,地狱都没有了,地狱中的众生也就出狱了。但是谤法的人不行,到没崩的世界继续去服刑。“若欲不招无间业,莫谤如来正法轮”。现在大家很轻率,密宗现在当然是很不好,但你不把整个密法说成是佛法,而看不起净土宗。有人说净土宗是幼儿园,这都属于谤法。我的目的不是很高,希望大家如果有发大心的,从内心重视净土法门,这个事情十方诸佛都欢喜赞叹,不但不谤法,重视净土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