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答疑

《无量寿经讲座》第二十七集摘录(七)

2016-09-01 10:01:40 点击数:

 

念老在《无量寿经讲座》第二十七集说:“他这个高才勇哲是超出世间非常奇特。《会疏》说:“不常人所及故云与世超异。”这不是常人所能赶得上的所以说与世超异。《净影》说:“此德孤出名世超异。”他解释说:为什么说“与世超异”呢?因为法藏比丘“此德孤出”。这些古德注经我们要知道他这一个字、一个字都甚深甚深哪!我们能够读古注的人尽量读古注。“此德孤出”孤是孤独、孤单。“此德孤出”要理解这个“孤出”用禅宗临济禅师的“孤明历历”来对比最好。临济说“孤明”《净影》说“孤出”“出”是显出、显明。所以“孤出”正是“孤明”。“孤”正是禅宗的“不与万法为侣”就是说不与任何一法作侣伴。没有任何侣伴活画出“孤”的涵义。百丈禅师说:“灵光独耀迥脱根尘。”这是证悟的境界。其中“灵光独耀”正与“孤明”、“孤出”是同一个鼻孔通气。“孤”是无所住“明”是生其心。无所住则离妄缘离妄缘自然真心显现所以百丈禅师说:“但离妄缘即如如佛。”正是“孤明”的妙义。“历历”是清清楚楚、了了分明。明就是禅宗开悟了了见无所见无所见了了见历历分明。从以上宗门“孤明历历”等的对比可以了解法藏比丘“此德孤出”的妙德和“与世超异”的原因。所谓这就是禅宗起码破初关、破重关的境界“孤明历历”。


《合赞》对“与世超异”中的“世”字别有一说,它说在登地以前都称世间,登地的菩萨才称出世间。所以《阿弥陀经》讲“一切世间难信之法”,这个世间也是讲的这个世间,不是说人难信、畜生难信、天难信,是阿罗汉、缘觉,地前的菩萨都难信。所以真能信净土的人就要知道,你自己应该觉得肩上很有责任,不要太低估了自己,一切世间难信的我能信。那就要知道自己不是小器,是个大器。你很大的一个器在海里只舀了一滴水来,你不辜负你这个器。所以这么来看就是地上。因此,他这个“此德孤出”就很深了。我们也不能就满足于泛泛的这种情况,我们的修持也要走这个道路。所以沙门的定义,要“识心达本,解无为法,名为沙门”。这个有为法你理解了不受用,现在大家弄的都是有为法。你得了解无为法,识心达本才叫做“沙门”。所以大家要知道,我们不要随着世间的很多说法,当作至理名言,把佛教庸俗化了,我们要还它本来面目。《合赞》用一个疑问的话,他也觉得法藏比丘超过登地以前的种种世间,所以他这时的发心大约是地上菩萨的发心,未敢肯定,因为中国的净影说:“今寻发无上心,是地前世间行,下我发无上正觉之心,是地上出世间行。”这样寻发无上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是地前的世间行,在登地以前。地前三贤位:十信、十住、十回向,三十个位次。虽然叫贤,称为内凡。三贤以下还是外凡,所有凡夫都是外凡。他说这时的法藏还是地前的哪个位次,后来发的四十八愿,才是地上的出世间行,他把这个分成两段。但是昙鸾、嘉祥、善导与《甄解》都认为法藏此时已是登地的菩萨。《甄解》就破《净影》之说,他说:“说有前后,发心无有二。唯是一发心也。”说是前后两度法藏都在发心,但是法藏所发的心没有两个,是一个。所以他主张这时法藏已经是地上菩萨了。《甄解》复云:“其龙树大士为初地,或为八地,……亦是从果向因,大与诸师别也。”意思就说,龙树认为法藏或者是初地、或者是八地,这个之间不肯定,总之法藏是从果向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