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答疑

《无量寿经讲座》第四十九集摘录(一)

2017-05-16 10:28:33 点击数:

 

 念老在《无量寿经讲座》第四十九集中说:“何为至心十念?《无量寿经宗要》引什公之譬喻:譬如有人,值遇恶贼,直来欲杀。其人勤走,渡河求免。尔时但念渡河方便。“但有此念,更无他念。当念渡河,即是一念。此等十念,不杂余念。行者亦尔,若念佛名、若念佛相等。无间念佛,乃至十念,如是至心,名为十念。”所谓“至心”,如上喻中过河的人,后有追兵,前要过河,此时心里别的都不想了,就想怎么过河?是脱衣裳还是不脱衣裳,想的就是这件事情怎么渡河,这就叫做至心。如是念佛,能够相续至十念,临终能行,决定往生;乃至于一念,念心纯固,亦得往生。因为这样的念是暗合道妙,巧入无生,自然而然就合乎这个道妙,很巧妙的入到无生。所以五逆十恶,临终念佛,乃至一念,也可以往生。正显弥陀本愿的不可思议功德。这是法藏比丘五劫思惟之果,一切度生方法即在于此。只有这个方法众生才能出生死,尤其是现在,那离开求生净土是不可能了。以称名故,顿离妄惑,入理一心。若能契理,众罪消灭,即生极乐,登三不退。若非方便中之究竟方便,圆顿中之最极圆顿,何能臻此。今净土法门,能令恶逆凡夫,暗契一心,所以阿弥陀佛,号为大愿之王。

 

 又道绰大师于《安乐集》亦论十念往生云:“汝谓一形恶业为重,以下品人十念之善为轻者,今当以义校量。轻重之义者,正明在心,在缘,在决定。不在时节久近多少也。一、云何在心?谓彼人造罪时,自依止虚妄颠倒心生(依妄心而生)。此十念者,依善知识方便安慰,闻实相法生(依实相而生)。一实一虚,岂得相比也。何者?譬如千岁暗室,光若暂至,即便明朗。岂可得言,暗在室千岁而不去也。是故《遗日摩尼宝经》云:‘佛告迦叶菩萨,众生虽复数千巨亿万劫,在爱欲中,为罪所覆。若闻佛经,一反念善,罪即消尽也。’是名在心。二、云何在缘?谓彼人造罪时,自依止妄想,依烦恼果报众生生。今此十念者,依止无上信心,依阿弥陀如来,真实清净无量功德名号生。譬如有人,被毒箭所中,彻筋破骨,若闻灭除药鼓声,即箭出毒除。岂可得言彼箭深毒厉,闻鼓音声,不能拔箭去毒也。是名在缘。三、云何在决定者?彼人造罪时,自依止有后心、有间心生。今此十念者,依止无后心、无间心起。是为决定。又《智度论》云:‘一切众生临终之时,刀风解形,死苦来逼,生大怖畏。’是故遇善知识,发大勇猛,心心相续,十念即是增上善根,便得往生。又如有人对敌破阵,一形之力一时尽用。其十念之善,亦如是也。”

 

 又有人听说临终十念、一念也行,觉得很容易,就下定决心等临终再去念十念。这个想法是不行的。《安乐集》破之曰:“十念相续,似若不难。然诸凡夫,心如野马,识剧(甚于)猿猴,驰骋六尘,何曾停息。各须宜发信心,预自剋念。使积习成性,善根坚固也。如佛告大王,人积善行,死无恶念。如树先倾,倒必随由也。若刀风一至,百苦凑身。若习先不在怀,念何可办?各宜同志三五,预结言要。临命终时,迭相开晓。为称弥陀名号,愿生安乐国。声声相次,使成十念也。譬如腊印之泥,印坏文成,此命断时,即是生安乐国时,一入正定聚,更何所忧。各宜量此大利。何不预剋念也。”要是平常没有修持,临终怎么能有十念?临终为什么肯念呢?《弥陀要解》说:“若无平时七日功夫,安有临终十念、一念。纵下下品逆恶之人,并是夙因成熟。故感临终遇善友,闻便信愿。此事万中无一,岂可侥幸。”

 

 由上可见,一心之境甚为幽深。是故本经,宗于专念。蕅益大师说:“现前一句所念之佛,亦本超情离见,何劳说妙说玄。只贵信得及,守得稳,直下念去。或昼夜十万,或五万、三万,以决定不缺为准。毕此一生,誓无变改,若不得往生者,三世诸佛便为诳语。”你现前一句所念之佛,本来就超情离见,不用再说玄说妙、说这说那。“只贵信得及”,真正能相信,这一句就是一切法门、一切咒、一切戒律、一切善都在里头。“守得稳”,不为外面邪风牵引;“直下念去”,就这样一句一句直念去。“或昼夜十万,或五万、三万”,你看蕅益大师这个数,最少是三万。现在我把它降低念一万,连一万也不肯念那就不好办了。又想得结果,又不想用功,这是自己骗自己。“以决定不缺为准”,既然定了,就一天也不能缺。“毕此一生”,这一辈子绝不改变。“若不得往生者,三世诸佛便为诳语”。如果不得往生,三世诸佛都是诳语。当然这里有前提,必须正信,真正信愿持名,那么一定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