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书坊

莲华生大士应化因缘经 – 即身取证简要之法 (一)

2016-01-24 11:41:35 点击数:

莲华生大士应化因缘经 (节录)

 


尔时藏王太妃,礼请大士开示即身取证简要之法。大士告太妃言:「因果业报,须信非虚。生死事大,无常迅速,应求解脱。先寻择金刚喇嘛,以為依止。虔诵四归依,誓心不退。发大菩提心,广度有情。严持净戒,以立根基。常观十二支因缘,明生死本。次习禪定,内观自心,本来清净。修深般若波罗蜜,了知诸法,犹如梦幻。心不执著,身随所安。妄念起时,勿随勿制。缘境违顺,尘影好丑,不起爱憎。惟常觉照,而忘觉照。佛心自心,本自如如。我见破尽。心一境性,即是成佛。」

大士教法循循善诱,简明易入,随眾生根,普门摄受。无论业障轻重,宿缘浅深,遇斯教者,必定成佛。

 

(转自黃念老法音网站)


 

一九八八年夏,台湾莲华精舍同修赴北京专诚拜謁上师黄念老,参访期间黄念老应弟子所请,对台湾和北京莲华精舍诸弟子择要就《莲华生大士应化因缘经》做了如下开示。


这个很快,七月初十,这是莲华生大士的圣诞,所以这个因缘也很好。莲华生大士的名号甚难得闻哪,不容易听到。我举个例,那个佛学大辞典里头,这麼高一摞,你查莲华生大士,它没有啊,所以证明是甚难得闻哪。我们知道密宗,只知道密宗祖师是龙树菩萨,不知道莲华生大士。日本是从中国学去的,称為东密,也是龙树菩萨。那这两位呢,是互相為师父和徒弟的。莲华生大士是在释迦牟尼涅槃之后的八年降世,唐朝的时候到了西藏。释迦牟尼佛涅槃的时候是周朝,唐朝又到西藏。所以现代有些的人,就不相信这是一个人了。那实际莲华生大士呢?寿数是一仟多岁。龙树菩萨的寿数是八百多岁,龙树菩萨的弟子龙智七百多岁。所以玄奘大师唐三藏去取经的时候,还亲见龙智,龙智只像二十多岁的人,所以现在这些人就不信。大家对於这些个事情,就觉得好像是有一些附会。对於龙树菩萨入龙宫取《华严》这些事情,对於取岀《楞严》,很多人就不能相信。其实这没有什麼奇怪,大家都以这个常识作為真理的标準。现在有一些奇异功能,就把这个常识给破一破,所以大家这些都是在情见里面。

 

莲华生大士,这个密教祖师,他的报身就是四臂观音,法身就是阿弥陀。所以这个祖师之中,莲师和这个莲华部和弥陀就是弥陀的化现。这一点也是很特殊的。所以诺那祖师是红教的法,他就和别的祖师不大一样,特别尊重净土法门,尊重阿弥陀佛,这一些是我们应当知道的。

 

唐朝时他到了西藏,藏王的太妃向莲华生大士求开示。那麼这一段就是当年莲华生大士,对於这个西藏的领袖的太妃的一个开示。她所要请的是个什麼呢?「即身取证简要之法。」「即身」,就在这一身,就还是在这个身体,就取得了证果,而且是简单重要的法。她所要求的,请莲华生大士所开示的,是这样的一个法。所以底下所答的呢,就是这样的法。你要即身取证,这个是简单的,而且是重要的,而且也是必须的。是从浅入深,但是浅的地方呢,它恰恰是根本,所以我们一步一步谈下去,到了最后我们再著重的谈一谈。

【因果业报,须信非虚。生死事大,无常迅速,应求解脱。】

 

他头五句是对一切凡夫说的,「因果业报,须信非虚。生死事大,无常迅速,应求解脱。」你任何人都应当有这样的觉悟啊!相信这一切事情,因果是绝不会错乱的,所以一丝一毫都不爽。「业报」,就是这个业,因為你作业就要受报,不然这个世界就是一个没有公理、混乱的、颠倒的一个世界。很多好人,像岳飞三十多岁,连儿子,女婿都杀了。你说他这个為国,保护祖国,保护人民,可以冒生死跟敌人搏斗、战斗。这是个好人哪,但是他死了,是不是?你曹操,很坏很坏了,他还寿终哪,是不是?你要没有这个所谓的因果,它是三世的因果,我们要知道。所以「欲知过去因,现在受者是。」你在过去种的什麼因,你现在所受到的,就是说明你过去的因;「欲知当来果,现在做者是。」你知道你以后怎麼样,包括今生以及未来无穷的生,你要受什麼果?你现在所做的就是。大家这麼发心,这麼修,那就可以往生,可以成佛。那一般人就无穷无尽了,他就都是生死的苦果。你做好事受好报,做坏事受坏报,这业报是丝毫都不爽。所以连佛成佛了之后,还有白梃穿足之报,把脚扎破了,还有几天头疼。头疼,这个是邻国带兵打进来了,就是要灭释迦牟尼佛这个王族,释种。释迦牟尼佛姓释,所以现在和尚都写释某某,都以佛的姓為姓。释就是释迦牟尼的释,家族的这个姓,灭这个释种。大目犍连他们都请佛救,佛不管,他们不忍哪。打来之后都要杀掉,琉璃国王打来了,都要把释种杀掉,兵很多,打不过。大目犍连就把这所有的释种搁到鉢里面,托到三十三天,大目犍连是佛弟子中神通第一,想叫他们免这个难。等到兵退了,再从天上把这个鉢请下来,一看,都化成血水了。这是个什麼因果呢?当年就是说,也是一个民族吧,部落,这个天旱水就乾了,他们就喫这个鱼。天旱水乾了,粮食什麼别的东西就少了嘛。鱼嘛,乾了之后就好打了,就把这个鱼吃光了,最后的鱼王,他们就把鱼王也吃了。释迦牟尼佛那时是个小孩儿,他没有吃这个鱼的肉,他就拿了个竹竿敲了这个鱼头三下。这麼大的鱼少见,他看见了,拿了竹竿敲了三下鱼脑袋。那麼现在是什麼呢?这个释种就是当年吃鱼的人,来打的就是这条大鱼和这一群鱼,所以必须要把释种消灭。释迦牟尼佛当年就是因為敲了几下鱼脑袋,头疼三天。所以这个因果业报,「因果业报,须信非虚」呀!

 

「生死事大」,生死这个事,我们这个生死事大还是注意的不够。你要知道这个死呀,我们当然不要怕死,但是死如生龟脱壳,活牛剥皮,不是说「我难过的要死嘛」,所以证明这个死是非常难过的,你好好的一个人他要死呀,死的时候那种种的,有的惨叫,有的是头撞墙种种的。这个无病而终,很安详,有的他内部也还有苦,当然这有轻有重,但是他不是一生的事。他这个完了之后马上又入生,又要死,无穷无尽的死,就这麼轮迴。这个事情很大嘛,这个事情很大你怎麼去解决呢?可是无常很迅速,不要以為我们现在身体很壮。你看这个就是很快,很快。我也快八十了,但都还是一剎那,无常迅速啊,就是活一百年,也是很快很快的一件事情。

 

「应求解脱」。根据这个情况,生生死死无穷,现在就无常很迅速,而且因果业报,你知道你过去做了些什麼事情啊?这本帐不知道呀,下面一篇帐你应该干什麼,应该是给你排的。这本帐得排在你下辈子去还哪一笔债?是入哪一道?不知道啊!这玉皇大帝,帝释,帝释他们都有神通的,他快要死了,就五衰相现,头上的花就萎了,腋下就岀汗,这就是快要死了,他就现这个相。他自己用天眼一看,他能知道人死了从哪儿到哪儿,他预知道他下辈子到一个什麼什麼地方,驴的耳朶里长了一个烂的东西,变它里头一条蛆。你看玉皇大帝下一生变成一条蛆。这个不是说这一生我做了都是什麼,我就一定…,这一生的这个报,有的今生就显现的是不多,那都是很特殊的,来生也不见得显现。因為这个帐很多,都给你排上了,都给你登上记了,你这笔是排在什麼日子裡头。最不可知的是下边这一篇是什麼你不知道,你不可以根据今生的行动做判断,我今生没做过坏事,我下辈子坏不了。玉皇大帝做什麼坏事了?下辈子变成蛆,驴耳朵里头的蛆。这就求释迦牟尼佛传给他法,他赶紧在这几天里头加紧用功,免於去变蛆。所以「应求解脱」。底下就说怎麼求解脱,就是要去求解脱。


【先寻择金刚喇嘛,以為依止。虔诵四归依,誓心不退。】


「先寻择金刚喇嘛」,因為他们都已经是密教了,先要找一个金刚喇嘛。「寻择」就是你要去寻去求,「择」是挑,不是盲目的,是不容易找到,所以得寻哪,不是到处都有,而且他到处都有,就是有的几个之中你要选择,这一点非常重要!要学密,不是目前有很多就成為一种做生意,交多少钱,交供养我就传法,就成了买卖了,这很不如法。在西藏,师父看徒弟三年,徒弟看师父三年哪。这三年不是这麼著…是完全在一块儿的三年,就你的一举一动我都知道。你不是这麼仔细的观察,你这个师父你就不敢哪,到底是善知识?是恶知识?那师父收个徒弟是同样的。因為师徒关係最深,徒弟要是入地狱,可以把师父拉进去。净空法师来说得很好,他说:「哎呀,人家都知道徒弟求师父很难,可是师父找个徒弟更难!」所以这个地方就是说,真正的要密法昌明,就还是应该按照这个辙。不贵有好多好多人,而是贵你这个人真是个人。所以寻师,你们现在能皈依到陈师父,这都是很殊胜的因缘,很不容易,这里头也就超乎这个势利的思想,他并不是活佛,并不是什麼,而且大家知道恭敬这个人。陈师兄是我们《莲华精舎》很突岀的上师的弟子,他很谦虚,他本来和王上师可以说是师兄弟,都是诺那上师的弟子,但他皈依王师父。那修持十分认真,所以他的愿力,成立一个《莲华精舎》。这个道场我们也很讚嘆,尤其讚嘆的是他还选择了一些传法的,接受法的人,因為净空法师说「师父找个徒弟更难哪。」就这个事情,这个事情是这麼重要,是须要寻择。所以这个喇嘛就要依止,依靠,就在这个地方待定了,不是见异思迁,又听说一个什麼什麼人,又听说一个什麼什麼,又听说什麼什麼。大家就是还是大家很容易,很容易被欺骗,所以这个很难。名声很大,名声很大。所以我们要选,就是要慎重的选,选了之后就要依止。

「依止」,开始是什麼呢,就是四加行的虔诵四皈依,皈依法。将来再有年轻人学密,就可以从这个四皈依法学起,要虔心的念,因為这个四皈依里头它一个最主要的,就是我皈依了佛,就不再皈依天魔外道了;我皈依了上师,我就不再去皈依另外的邪恶知识了;皈依了法,就不去看,去皈依这个外道的这些书了;皈依了僧,就不再皈依外道邪众了。现在大家都是很乱,在美国也踫见有的人,一边供著佛,一边供著黄大仙。黄大仙也很厉害,从香港到臺湾到美国,佛堂里就这麼供,你这麼供,你这个四皈依就不清净了。不能再和这些天魔外道去礼拜恭敬,因為它这就是说你信心不纯了。所以就要从这个四皈依开始,也就是说从加行开始修持。这个里头并没有谈四加行,只是提四皈依。这个四皈依里头就包括了这个重要的意思,你就是专依止佛法了,专依止上师了,在这个地方不再动摇了。这个地方你要再动摇,那有很多人修了一辈子,现在他要去修气功,他还在劝人,他这样子,他就相信这些外道的方法,不能专一,那这个你可以得一些现世的好处,身体健康,但是解脱就难了,因為你连四皈依都不具足了。「誓心不退」,就是我这个皈依上师、佛、法、僧,我是坚决不再退,很多就是在退。这种例子很多,有一个老居士,最后到了晚年跑到道教里头去了,就是这样。

 

【发大菩提心,广度有情。严持净戒,以立根基。】


底下就是「发大菩提心」,所以发菩提心是修任何一宗的根本,而且要发大菩提心。一般人只知道我发了个慈悲心,度众生的心,愿意成佛的心,就是慈悲心了,也就以為是菩提心了。当然这是菩提心的一部分,但这不是大菩提心,大菩提心就必须有胜义諦菩提心在里头,有大智慧。没有大智慧,你遇见了自己进步了也会著魔,自己修不进去了也会著魔,就会退心。我这个法子不行了,我换一个法儿吧,一山望见一山高,老心里头不安。修修这个,想想那个,换换这个,换换那个,没有智慧。咱们精舎的法本很多胜行菩提心,胜行菩提心好些人不懂,就是两种菩提心。行就是行愿菩提心,慈悲度众生,让一切众生都成佛,这是行愿菩提心;还有一个胜义諦菩提心,也就是大智慧,成佛也没有成佛之想,度众生没有度众生之想。所以《金刚经》「我应灭度一切众生,而实无一众生得灭度者。」这就是大智慧,所以要发这个大菩提心。那天不是说了嘛,《华严经》的话,「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 你忘掉了菩提心,修这个善法,是魔的事业。很多人都是自己以為在修善,实际是魔业啊,他没有菩提心,顶多有一点行愿菩提心,他不懂得胜义菩提心。所以这个大菩提心,是一切的根本。所以我们现在就是说,在这个修行的过程之中,要增长我们的信心,增长我们的菩提心,这就是进步。别的不算,别的也可能有些进步,那都不是根本。所以诺那祖师就说:你们汉人跟我们这个西藏人不一样,你们老是这个…成就没有?什麼什麼,有没有什麼什麼境界?我们西藏人就是每年到年终,自己检查检查是不是更慈悲了一点,更明白了一点?所以更慈悲了一点,更明白了一点,就是信心和菩提心的增进,这才是修持的果实。你慈悲到了极点,明白到了极点,就是佛了嘛。这个大菩提心,你要「广度有情」,一切有情,眾生无边誓愿度。


要「严持净戒」,所以戒是根本,是宝塔第一层,受了戒,不持戒,叫做漏器。你这个杯子是漏的,你装什么东西一会儿就漏光了。你的修持就等於你装上了牛奶,但是你吃不著,一会儿就漏光了,它是漏的,所以缺戒就成了漏器。那麼大家有的受戒,有的还没有受戒,受了戒就千万不能破戒。所以我们在受戒之前也应当很珍重,要自己考虑,要下最大的决心,不要图好看。唉呀,别人都受戒了,我还没受,别人都受五戒,我受三条,好像我很丢人。不是,要负责任,你受这一条,你就不要犯。有很多人只是说是…现在在居士林有好多就是这个情况,人家都受菩萨戒了,我还不受?跟著就受,到底菩萨戒是什么内容他都不知道,说相似般若就是破戒。相似般若,你这个说法,不是真是般若,你只是相似,就举个例呀,那个境界很高啊,所以不是说我们一定受。像密戒也是如此,将来我们是应当受密戒,但是要做好準备,下定决心,受了之后就不能犯,犯了之后要立即懺悔,所以要持净戒。即身要成就的话,你是个漏器怎麼能成就?戒是宝塔第一层,你没有宝塔第一层怎麼成?戒定慧正对贪嗔痴,贪嗔痴是三毒,戒定慧是三无漏学,所以勤修戒定慧,熄灭贪嗔痴。戒很重要,所以学密的人也应该先以五戒為基础,你不受戒,你自己按照五戒先来约束自己,然后要受戒,然后要受密戒。密戒十四条根本戒,条数很少,但是原则性很强。违反了佛说的话就是犯戒,你这一条就够了。你都听佛的话,你还不成功嘛。你不听就犯戒,所以这个密法的戒它是真严!应该说是,真严哪!所以底下就要「严持净戒,以立根基。」 这是基础。

 

【常观十二支因缘,明生死本。次习禪定,内观自心,本来清净。】 


「常观十二支因缘」,十二因缘,阿罗汉是从听到了法,修持而成功的,叫做声闻。不用等佛来说,自己能观这个十二因缘,能够证果的,称為缘觉,也叫辟支佛,这都是小乘。这个十二因缘就是从无明起,底下是无明缘行,行缘识,识,名色,六入,触,受,取,有,爱,后来就是生死忧悲苦恼了。十二支因缘,从无明开始,什么叫无明呢?这个最初的,人人本来是佛,就是最初的一念妄动,这一念妄动就是无明。所以「不如实知真如法一故」,不能够如那个实际,知道真如这个法,它是不二的,是一,不觉就动了这麼一念,就不是这个真如法一了,这就是无明。无明它的继续就是行,行之后就发展成為阿赖耶识了。识底下就出来了名色,六入,就有了眼、耳、鼻、舌、身了。有了眼、耳、鼻、舌、身、触,就要接触了,接触了就有所领受,就是受。受了就有爱,中间我可能还有个缺略,大致是这様的。有取,之后之后就完全是这个生啊、死啊。再有从这个入胎说,那麼由於无明而有了识,识就进来了,就到胎之内,慢慢他就要生长,他就有了六入,就长岀身体各部分来了,那麼他就有感触,有领受。他就生出来之后,他就要有所爱,有所取,有所有,但是这一生完了之后,他又得死,就是这。所以这个生来转去的,死了之后他又是阿赖耶识,阿赖耶识又是开头,十二因缘就是这麼循环不已。所以常观十二支因缘是什么呢?就明我们生死的根本,就是这样如梦如幻。 


而更重要的就是《心经》所说的「无无明,亦无无明尽。」所以这个《心经》「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就是十二支因缘,从无明到老死,所以破这十二支因缘,没有无明了,那就没有老死了,那麼这个就证道了。但他说的这个无明是浅的,还不是根本的最后的那个无明。是枝叶无明,还不是根本无明,证阿罗汉是到这一步。那麼真正成佛当然无明就全空了,所以说最后的,到了等觉菩萨,还有一分的无明还没破,要破了最后一分的「生相无明」就成佛了。但是究竟说无明是什麼呢?无明,佛在《涅槃经》中在涅槃临示寂之前,三次告诉大家:我入了种种禪定,入了种种境界,也就是入了种种的空间吧,找这个无明,是不可得呀。找一个什么东西叫无明,是不可得。所以这个是佛最慈悲的开示,所以根本没有无明,就是你现在不能相信「真如法一」,这就是无明。「真如法一」,真如的法就是不二的。你老「二」,这个「二」就是无明,哈哈哈哈。这就是生死本,这就生死不已,就是入胎出胎,轮转六道。所以常观这个因缘的话,明白这生死本。 


次要习禪定,所以它这个戒定慧,整个的修持要修习禪定,我们现在修密法里头,它也是,一般就是先要澄心入定。法本上写的第一句「澄心入定」,心要像水澄下来,入定。但现在大家还没有……。还有住三摩地,在观想之前,也都是定之后的境界,所以现在修密多少还是有点儿躐等,就是不大够,就修了。那麼在法之后,这个观想之后,所以大圆满,有的写大圆满,有的不写大圆满,也都是要求你定一定。所以戒定慧,这个学显教的人,念佛的人,这个倒不需要你把念佛的时间腾出一部分来,来练习定。但是密法的这一个仪轨里头,它这个地方一开始修正法以前,一直到圆满,到大圆满之前,这一头一尾,都还是要求你定一定。所以我也觉得同样的,不是单花很多时间去练习定去,在这个时候你尽量的坐一坐,所以戒定慧,同样都是重要的。那最根本的是什么呢?是慧,因為这个三无漏就是六度的精练。六度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禪定,般若。你看持戒在里头,禪定在里头,般若,六个里头挑出三个,就是三无漏学,那三个就摄在里头了。但是这个六度里头,般若才是眼睛,前五度如盲,第六度才是眼睛。昨天不是说吗,你要有这个般若,你这个布施、持戒、禪定才能够称為波罗密。你没有般若,你就只称為是布施、禪定而已,持戒而已,你不是波罗密,因為跟瞎子一样。所以我现在就是比较强调什么呢?强调大家要学习般若。因為你有了眼睛之后,你再去修禪定,什么什么,你的方向你就不会错了。第一因為你知道方向了,还有,哪儿有坑,哪儿是危险区,你就是看的很清清楚楚了嘛。所以以这个智慧,以这个為主,那底下跟著就来了,禪定是不可离,但是它通篇就这四个字提到禪定。 


底下呢,就是「内观自心,本来清净。」这个也就是最殊胜的禪定,这个也就是很殊胜的智慧。所以从底下起,就深入了,就是反观我们的自己本心,「本来清净」,这四个字很好,不是因為你修了才清净的,不是你用了什么方法,使得他清净的,他本来是清净的。但是这个「观」是不大容易呀,文字写的虽然很轻鬆,听起来也很轻鬆,我就问一句:「你怎麼观哪?」所以现在只能够是想哪。所以观想观想,那是先从想下手,还是从思维中下手,先相信,先反观自心,相信这个自心是本来清净的。你要能观得到自心,而且能了知它本来清净,那就不是今天的水平了。总之就不是寻声逐流,随著许多外境去追求这些声色,而是内观自心,返照,返闻。这个「返」字很重要,现在先了达自心是本来清净,但你当这样观的时候,你也会感觉到是要比平常清净,相信自心本来清净,就这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