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书坊

《无量寿经讲座》44(第十七品·第二十品)

2016-01-26 13:55:17 点击数:

 


黄念祖居士1988年讲于北京 中国佛学院


 

《阿弥陀经》的唐译本中说:“何等名为八功德水:一者澄净;二者清冷(清是清凉);三者甘美(喝时很甜);四者轻软;五者润泽;六者安和;七者饮时除饥渴等无量过患(不但可以解渴还解饿);八者饮已定能长养诸根四大,增益种种殊胜善根。多福众生,长乐受用。”这最要紧的一句,“增益种种殊胜善根”,水还能增益种种善根,真是不可思议,极乐众生真是多福。 

岸边无数栴檀香树,吉祥果树,华果恒芳,光明照耀。修条密叶,交覆于池。出种种香,世无能喻。随风散馥,沿水流芬。 

岸边无数栴檀香树(栴檀是印度香木,俗称檀香木)和“吉祥果树”。吉祥果,中国没有,形状像瓜蒌,中国用石榴代表,一花结许多石榴子,表示吉祥。“华果桓芳”,花和果都经常是芳香。“光明照耀”,花朵果实都放光照耀。“修条密叶”,很长的枝条,很密的叶子。水边、两岸都有树,树长了很长的枝条。“交覆于池”,延伸相接,盖覆在池水上面。放出种种幽香,香气美妙,不是世间的种种妙香所能比拟。“随风散馥,沿水流芬”,随着清风散布本体的香馥,沿着池水在流送花味的芬芳。使人身临清风流水送来的芬芳幽馥之中。境界美妙,文字也美妙。 

又复池饰七宝,地布金沙。优钵罗华、钵昙摩华、拘牟头华、芬陀利华,杂色光茂,弥覆水上。 

还有用七宝来装饰这些莲池,池的底部上面布满金沙。池水上是四种颜色的莲花:“优钵罗华”,青莲花;“钵昙摩华”,红莲花;“拘牟头华”,黄莲花;“芬陀利华”,白莲花。“杂色光茂”,各色莲花各放妙光,覆盖在池水上面。《阿弥陀经》中“青色青光、黄色黄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说明四种妙莲放出妙光,与本经的“杂色光茂”正好一致。“杂”字有众、集、和、合的意思,所以此处的杂色是指不同颜色的妙光会集和配,并且光色明亮,所以经文是“杂色光茂”。

若彼众生,过浴此水,欲至足者,欲至膝者,欲至腰腋,欲至颈者,或欲灌身,或欲冷者、温者、急流者、缓流者,其水一一随众生意,开神悦体,净若无形。宝沙映澈,无深不照。

彼国的众生若要在池水中沐浴、游泳(我看过敦煌壁画明信片上的极乐世界游泳池的情况,池水中有正在游泳的人,头上都有圆光。游泳池边岸上也坐了好几位,头上也都有圆光),在池中的人(因为还是凡夫,还有习惯),心中想水到足就到足,到膝盖就到膝盖;到腰就到腰,到腋就到腋;到脖颈就到脖颈,想淋浴就淋浴灌身。想凉一点就凉一点,温一点就温一点;想水冲的急一点就急一点,慢一点就慢一点。“其水一一随众生意”,池水对于每一个众生都能满他的意。试想只是在一个池子里头,许多人都在游泳、沐浴,我们每一个人有自己的意思,要浅就浅,要深就深,想急就急,想慢就慢,想温就温,想凉就凉,各人满各人的意。可是一个池水可以同时满足许多人各别的意,这就彻底打破众生的情见,全显华藏世界十玄妙门不可思议功德。在一真法界中,一根毛、一粒微尘就是全法界,局部可以含摄全体。如同帝网上的千珠,每一珠都映出千珠的光彩。一真法界就是法身,就是佛心,也就是每一个众生的妙明真心。因此,极乐池中的水就是“真实智慧,无为法身”,所以无知而遍知一切在水中众生的心意,不须造作安排,自然一一圆满各个众生的心意。同时同地出现各种不同差别境界,妙应无穷,不是有思量分别的凡心所能理解。

“开神悦体,净若无形”。“神”者,明也。又有情之心识,灵妙不可思议,故曰神识(俗称为灵魂)。又如《肇注维摩经序》曰:“夫道之极者,岂可以形言权智,而语其神域哉!”是则以真证之不可思议之境界谓之神域。又自在彻见事理之智慧,曰神智。故知“开神”乃能使浴者开显识性中本有之神智也。又水具八功德,调和适意,不但自然适应每一浴者的心愿,更殊胜的是这水能开你的神明、智慧,使你心神爽朗,增长智力,并且洗后身体舒畅安乐。水清湛净洁,如同虚空,没有形状,好像跟没有一样。“宝沙映澈”,水清见底,池底的宝沙都能彻底映现。水中没有任何一个深处是宝沙映照不到的,都能透视,所以“无深不照”。这是什么水呀?能够一一知道众生的意,一一随众生的意。如其所愿,同时同处,普应现之。这是什么境界?如《法华》说:“止止不须说,我法妙难思。”三次请佛说《法华》,佛都说“止止”,停止停止,我的法妙难思,所以都是难思之法。也不能再说什么,要勉强说的话,都是本经三真实的显现,一一惠以众生真实之利。

微澜徐回,转相灌注。波扬无量微妙音声;或闻佛法僧声、波罗蜜声、止息寂静声、无生无灭声、十力无畏声;或闻无性无作无我声、大慈大悲喜舍声、甘露灌顶受位声。

本段水说妙法,显示极乐世界无情说法的不思议功德。“微澜徐回”,水中波浪,大的叫做澜,小的像水面的细纹叫做波。现在经中说“微澜”,所指的是波。这些水波安和地徐慢旋回,“转相灌注”,波与波的水互相注入,你灌到我、我灌到你。水流有声,“波扬无量微妙音声”,演放出无量的微妙音声。水波正在广宣法音,饶益众生使闻者各个听到自己愿闻的法

一、“或闻佛法僧声”。佛法僧是三宝,《阿弥陀经》:“闻是音者,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

二、“波罗蜜”。译为到彼岸。修菩萨的大行,能由生死的此岸到达涅槃的彼岸,叫做波罗蜜。

三、“止息寂静声”。止是停止,息是休息,指息灭种种妄想。止息即止观,《止观三》:“法性寂然曰止。寂而常照曰观。”这是说寂然不动叫止,相当于戒定慧三字中“定”字的意思。在寂定之中仍有觉照的作用,就是观,相当于三字中的“慧”字。“寂静”见前诸根寂静注。

四、“无生无灭声”。清凉国师:“诸法本自无生,便自无灭。”《仁王经》说:“一切法性真实空,不来不去,无生无灭。”《心经》:“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心经》的空相就是《仁王经》的“真实空”,就是第一义谛空。一切法既是真实空,从何处又有生灭去来,所以本经“彼佛如来,来无所来,去无所去,无生无灭……”。远离去来、生灭、空有一切分别的相,所以清凉国师说:诸法本来无生,既无生,当然也就无灭。

五、“十力无畏声”。十力,如来证入实相之智力,了达一切。无能坏,无能胜,故名十力。

“十力”者,如来所有之十种力用。⑴觉是处非处智力。处者道理之义,知物之道理非道理之智力。又指知一切众生因缘果报。作乐业得乐报。因果相契,为是处。作恶业希望乐报,因果相背,为非处,犹言“无有是处”也。⑵业智力。知一切众生三世因果业报之智力,或善不善,有漏无漏等之智力。⑶定智力。知诸禅定,解脱三昧之智力。⑷根智力。知诸众生,诸根上下,随机施教。⑸欲智力。知一切众生种种知解之智力。知他众生,种种乐欲,各各不同。⑹界智力。乃知种种界智力,于世间众生种种境界不同,而如实普知也。⑺至处智力。知一切道至处相。知所修何教道品,得至何位之智力。如五戒十善至人天,八正道之无漏法至涅槃等。⑻宿命智力。知众生一世乃至百千万世,姓名寿夭苦乐等。⑼天眼智力。见众生受生舍报,生生死死,从何道来,向何道去;以及善恶业缘,或苦或乐,无障碍之智力。⑽漏尽智力。于一切妄惑习气,永断不生。能如实知,不受后有之智力。“无畏”者,又云无所畏。佛在大众中说法泰然自若、无所畏惧的德。一共有四:⑴说一切智无所畏。佛于大众中,明言我为一切智人,而无畏心。⑵说漏尽无所畏。佛于大众中,明言我断尽一切烦恼,而无畏心。⑶说障道无所畏,佛于大众中,说惑业等诸障法,而无畏心。⑷说尽苦道无所畏。佛于大众中,说戒定慧等诸尽苦之正道,而无畏心。

六、“或闻无性无作无我声”。“无性”,一切法都没有实体,所以说“无性”。“无作”,是没有安排造作的意思,和无为相同。如有所作为,就成有为法了。《法事赞》:“极乐无为涅槃界。”涅槃是无生无灭,除尽一切有为的法,离开一切有为造作。天台主张,权教法相宗的佛是修行感得佛果而成的佛,为酬报三大劫修行的因所成的佛,所以是有为法的佛。圆教佛的三身都是本来自然如是的佛性,不是由因地中修行造作的果实,所以叫做无作三身。《法华经·守护国界品》:“有为报佛,梦里权果。无作三身,梦前实佛。”这是说:权教从有为法修成的佛,这个佛果只像人在睡梦中所得的果实,这是如来为众生权巧方便而说是佛。若是由无作法所证圆教佛的法报化三身,那是入梦以前真我,这才是实佛。

“无我”,有恒常一定的体,又有主宰的作用的,叫做我在人身中执定存在这个的,叫做人我;若在法上执有这个的,叫做法我人身只是五蕴的假和合,没有常一的实体,所以没有人我;诸法总之是因缘所生,也没有常一的实体,所以也没有法我《止观》说:因为没有智慧,所以认为有我若用智慧来观照,实在是没有我要说有我,我在哪里?从头到足,各肢各节,一一寻察,但找不到我可见何处又有他人和众生呢?又《原人论》说:肉体形象所显的色身,以及能思能虑的我心,从无始以来,由于因缘之力,一念与一念,就是一生一灭,后念生则前念灭,念念相继,就是生灭相继,没有终止像是涓涓的水流,后浪追前浪;又像灯蜡的火焰,前焰刚熄,后焰已燃,焰焰相接生灭不停人的身心与之相类由于因缘身心假合好像是一又好象是常其实只是相似相续既不是一更不是常但是凡愚的人缺少智慧认以为我宝重此我引发无量贪嗔痴三毒,造一切业

七、“大慈大悲喜舍声”。慈悲喜舍是四无量心。⑴慈:与众生乐。⑵悲:拔众生苦。⑶喜:见他人的离苦得乐,自心生起欢喜的心。⑷舍:内心平等,没有执着,于众生舍一切冤亲等等的分别,舍弃一切贪、嗔、痴过失。众生修习得无量福与果。

八、“甘露灌顶受位声”。甘露本是天人的不死药,吃了能延长寿命,味美如蜜。密典《秘藏记钞》:用法水给弟子灌顶,叫甘露灌顶。《大日经》说:如来是法王,为令佛种不断,用甘露法水给弟子灌顶。从这以后,一切圣众对于得受灌顶的这个人都很敬仰,知道这个人决定不退转于无上菩提,一定继承法王之位。

得闻如是种种声已,其心清净,无诸分别;正直平等,成熟善根。随其所闻,与法相应。其愿闻者,辄独闻之;所不欲闻,了无所闻。永不退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本段表明极乐众生听到水声说法所得法益。往生的人听到以上种种妙法音声,“其心清净”,大家心中清净。“无诸分别”,“分别”,思量识别诸事理,以妄分别为体。乃妄于无我无法之上,而分别我与法也。般若无我、人、众生、寿者之相,平等无差,一味无别。离开垢污同杂染,也离开了种种虚妄分别、对待,入了不二法门,契和中道。所以经说“正直平等”,正就不邪,直就不曲。无二无别就是平等,中道就自然正直。不邪为正,没有任何邪思邪见;不曲为直,直心是道场。众生心不是邪就是曲。我是佛教家庭,从小就信佛,广济寺没有一个小旮旯我没走到,可是念中学的时候我不信佛,就觉得这许多有名的出家人或者居士,心里还那么曲里拐弯的,就觉得佛法没用。等后来念到《金刚经》才知道,不是佛法无用,是大家对不起佛法。真正修行,正直,没那些曲里拐弯;平等,没那些分别。“直心是道场”,所以直心很重要,禅宗提倡直起直用,唐代有台山婆,人问台山路怎么去?她只回答:“蓦直去”。这三字极平常、极奇特,但无边妙义与玄理都在其中。于是善根自然成熟。《阿弥陀经》:“诸宝行树,及宝罗网,出微妙音,譬如百千天乐,同时俱作。闻是音者,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弥陀疏钞》说:“执持名号,愿见弥陀,诚多善根、大善根、最胜善根,不可思议善根也。”

“随其所闻,与法相应”。这一点是极乐最殊胜之处。在极乐世界所听到的法,你不但都能领会,并且立即同法相应。现在我们有很多人岂但不能同法相应,就是正确领会也极端困难。我们娑婆众生,极多的人都没有达到六根清彻,耳内有许多垢污,先要去掉你的垢。打个比喻:像是拿个杯子去舀甘露,但是你的杯子刚刚装过敌敌畏。你用这个杯子去喝甘露,喝了就会把你毒死,你杯子里有毒呀!所以要无垢,也就是先要消除贪嗔痴三毒,才能听进去。至于“相应”十分重要,相应就是契合。《往生论注》说:“相应者,譬如函盖相称也。”这就是说,相应就像匣盖的相称相合。《华严论》说:“一念相应一念佛,一日相应一日佛。”

今经云“随其所闻,与法相应”,深显弥陀本愿功德,不可思议。诸往生凡圣同居土的凡夫,善根成熟,所闻妙法,悉能契会。蹑解起行,行起解绝。忘照同时,能所不二。智与理冥,乃至种种所闻,悉能顿契,与法相应。说提到实相,就跟实相相应,谈到平等,就跟平等相应。你只听到这个名词,顶多还知道一些名词的解释,你没有相应。怎么叫相应?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度一切苦厄就相应了。你真正是照了,不然你把那两句话天天念,就等到有那么一天相应,那没有相应之前你还是苦。

“其愿闻者,辄独闻之”。自己想听什么,就听见什么。那不想听的人就一点也听不到,一点也不受干扰。所以极乐世界微妙难思,时时闻无上法,处处得真实之利,耳目所对,全显本心。举足下足,咸作佛事,所以“永不退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十方世界诸往生者,皆于七宝池莲华中,自然化生。悉受清虚之身,无极之体。

十方世界的佛都在称赞阿弥陀佛、称赞极乐世界,劝自己佛国的众生往生极乐世界。十方佛土的人民大量往生极乐。所以大家要重视这个问题。十方世界这么多佛都在劝导往生,十方国土大量人民都是依教奉行。所以我们学佛最要紧的是要依教奉行,而不是把它当学问去研究。如果不是只想当个学者,而是要成就自觉觉他、普利众生的大愿,你就须依教奉行,求生极乐。得到往生,都在七宝池的莲花里自然化生。由于不经过胞胎,也不是咱们世界这种胎卵湿化,都不是由于自己妄业的惑报,而全凭弥陀无上愿力,自然出现,所以叫做自然化生。“悉受清虚之身,无极之体”。这个“清虚”、“无极”出现于汉、吴的译本,因为那时佛教刚来,翻译经典时自然就采用当时道教的常用文字,所以经中出现“清虚”、“无极”这些道教的用语。嘉祥大师说:神通广大,无所不至,没有极限,所以称为无极,是无极之体;如光如影,不是血肉之身,所以称为清虚之身。

不闻三途恶恼苦难之名,尚无假设,何况实苦。但有自然快乐之音,是故彼国,名为极乐。

“不闻三途恶恼苦难之名”,《阿弥陀经》说:“其佛国土,尚无恶道之名,何况有实。”连名字都没有,哪还更谈得到实际,那些鸟都是阿弥陀佛变化的。又说:“其国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又《论注》说:“永离身心恼,受乐常无间。”所以经中说在极乐国中“但有自然快乐之音”,所以彼国名为极乐。

超世希有第十八

彼极乐国,所有众生,容色微妙,超世希有。咸同一类,无差别相。但因顺余方俗,故有天人之名。

本品叫“超世希有”。超出一切世间,表示优越高超;人世间希有,显示少见难得。在极乐国中,所有众生的容貌和色相都非常美妙(美妙是妙到了极点,所以称为微妙),都是超世希有。《会疏》说:“非有漏生灭身,故云超世。法性清净身体,故云希有。”他们不是有漏、有生灭的身体,叫做超世;是从法性显现的清净身体,没有垢秽,所以称为希有。并且都是真金色身、三十二相。更重要的是《往生论》所说,他们是“天人不动尊,清净智海生。”彼佛国土的天人都是不动尊,没有退转,是从清净智慧的大海所出生。正如《往生论》所说,极乐的菩萨庄严入一法句,一法句就是清净句。所以,极乐众生容色的清净庄严,超越一切世间,至为希有。极乐人民的形状色相,彼此相同,经文是:“咸同一类,无差别相”。就是说彼此相似,没有差别;只是一种,没有两类,当然不能更分什么贵贱高低了。不像这个世界,有的皮肤是白的,他自认为最高;有的看不起黑种人,这个就是低下的,没有这些差别。当然,也不是说大家都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都是一样的,分不清楚,谁也不认识谁是谁。不是那个意思。就像兄弟很像,但是都易于认清的。至于称为天人者,是随顺世间的方俗。本经〈礼佛现光品〉说:彼土“唯是众宝庄严,圣贤共住”。可见极乐国中都是圣贤,那为什么又称天人呢?这是随顺世间的习俗。义寂这位大德说:念佛的人兼持五戒(人业),初往生时就是人,比这更低也一样。念佛又兼修十善,十善很不简单,不贪、不嗔、不痴,修十善是天业,生天不是容易事,所以阿弥陀佛大慈大悲啊!这么初得往生时,叫做天。生天界要不贪、不嗔、不痴,我看谁做得到?我就敢说我还做不到,我还很痴。还有一个解释说,在地面上的叫做人,能在虚空的叫做天。

佛告阿难:譬如世间贫苦乞人,在帝王边,面貌形状宁可类乎?帝王若比转轮圣王,则为鄙陋,犹彼乞人,在帝王边也。转轮圣王,威相第一,比之忉利天王,又复丑劣。假令帝释,比第六天,虽百千倍不相类也。第六天王,若比极乐国中,菩萨声闻,光颜容色,虽万亿倍,不相及逮。

说到超世希有,这里有五重的比方。一、拿乞食(要饭)的人比帝王。一个乞丐,憔悴、丑陋、肮脏到了极点,这个穷苦的叫花子站在帝王身边,他同帝王能相比吗?帝王容颜、色貌,养尊处优,仪容当然不一样,再加上装饰,那就不能相比了。二、要拿人间的帝王比转轮圣王(转轮圣王是四天下的王),人间的王就卑鄙丑陋多了,就像乞丐在人王的身旁一样。三、转轮圣王虽然威相第一,可是要比忉利天王(这是俗话说的玉皇大帝、帝释),那么转轮圣王又比帝释丑劣很多了。四、假设帝释比第六天(第六天他化自在天,这是欲界天最高的一个天),又不如远胜,相差百千倍都不止。五、把第六天跟极乐世界的天人、菩萨、声闻来比,又不如远胜。“光颜容色,虽万亿倍,不相及逮”。万亿倍都赶不上,就是说把第六天的人,容色的水平提高一万亿倍,也赶不上(“逮”字同“及”字意义相同)。

所处宫殿,衣服饮食,犹如他化自在天王。

极乐人民所居住的宫殿、穿着的衣服、吃用的饮食,这些享受都跟他化自在天王一样。他化自在天就是欲界天最高的第六天。往生之后就是如此。

至于威德、阶位、神通变化,一切天人,不可为比,百千万亿,不可计倍。阿难应知:无量寿佛极乐国土,如是功德庄严,不可思议。

“威德”是威神功德。极乐世界的人,他们都“神智洞达,威力自在”。开显了神妙难测的智慧,洞然通达本源,并且威力无比,自在无碍,所以他们的威德无比。“阶位”,“阶”是阶级、阶梯,“位”是品位、地位。极乐世界人民的阶位更是十方世界都不能相比的。这就是极乐世界最特殊的,蕅益大师称赞极乐的凡圣同居,说这是十方世界所无。既是阿鞞跋致,但还是凡夫;既然是凡夫,可又是阿鞞跋致,他三不退。这是极乐国土所独有,十方世界之所无。凡夫就不退,这个阶位是十方天人不能比的。他们必然轮回,所以决定要退。例如一个帝释忽然五衰相现,他有天眼通,可知道自己的未来,他观察一下,看到自己下生将生到某地一个驴耳朵里头,驴耳朵长了疮,疮里头有蛆,他也要变成驴耳朵里的蛆。于是大恐慌,求佛加被。佛传了他法,让他修法,他才避免了。只有极乐世界,只要一去之后就再不退了,而且三不退,念念都不退,所以一切天人不能相比。“神通变化”,极乐的声闻,掌中能持一切世界。就以现在世间的天文学来说,宇宙有多大、星球有多少,都不可测,何况十方。可是极乐的声闻一掌之中都能抓住,这是多么大的神通!再者极乐世界人民能在一念里头,超过亿那由他百千佛刹。在一念的刹那之间超过这么多佛刹。而且“周遍巡历”、“供养诸佛”,所以远远超过二乘,何况天人。所以说“威德、阶位、神通变化,一切天人不可为比”,是“百千万亿不可计倍”。所超过不是百千万亿倍,而是说不清的倍数。“阿难应知”,佛就叫着阿难,你要知道,“无量寿佛极乐国土,如是功德庄严,不可思议”。所以一部《华严》就是不可思议,《阿弥陀经》经名也是称为不可思议,这两经都与本经同部,本经举体是不可思议,所以“超世希有”。

受用具足第十九

复次极乐世界,所有众生,或已生,或现生,或当生,皆得如是诸妙色身。形貌端严,福德无量。智慧明了,神通自在。受用种种,一切丰足。宫殿、服饰、香花、幡盖庄严之具。随意所须,悉皆如念。

再者,极乐世界所有的众生,或是已往生,或现在生,或未来当生,都能得到远胜第六天王的诸妙色身,相貌端正庄严,福德没有限量,并且“智慧明了”。在本经〈菩萨修持品〉里说:彼国一切菩萨,“诸佛密藏,究竟明了”。密藏的“密”字不是指保密,而是指对你说你也不能懂,告诉你你也跟没听见一样,你看见也跟没看见一样,所以叫做“密”。佛的密藏唯佛与佛乃能究竟,可是这许多菩萨,不但是明了,而且究竟彻底的明了,所以说极乐世界的人“智慧明了”。“明”是明明白白,“了”是了了分明。明白什么?怎么才叫了了分明?那就是“如实知自心”,如实知道自己的本心。这也就是禅宗与大密宗的核心。举个例子,照见五蕴皆空,是智慧明了。我们也能讲五蕴皆空,我们是不是“照见五蕴皆空”呢?我们不能,我们是思想里头见了五蕴皆空了。“想”是有念的,“照”是离念的,妄念断了才有照用。你镜子上完全是多厚的沥青,你照什么?黑漆漆这一大堆。“神通自在”,上一品已谈过,极乐众生的神通变化,“一切天人不可为比,百千万亿不可计倍”。本经〈菩萨修持品〉又说:“以方便智,增长了知,从本以来,安住神通。”方便智又名差别智、权智。根本智是实智。宗门常说,根本智易会,差别智难明。一代佛教化导的作用在于方便智,度生妙用权化的法都由方便智。由于方便智的显现,可增长对于自心实体的了知。且度生事业不离神通,方便智的开显,认清了从本以来,自然安住神通法中。没有一时一刻不是安住神通。所以庞通的诗:“神通与妙用,是运水与搬柴。”运水搬柴都是神通妙用。所以“智慧明了”是达神通之本,达了神通之本就自然了知神通本有,一切都是你本有的,没有一样是从外得的。所以一个有所得心,就总是想得点什么,看到点什么,增长点什么,入了什么定,见了什么瑞象,得点什么奇异功能。他不知道这都是本有的,只要能通达这个本,一切变化神通都自在无碍了,所以说“但得本,莫愁末”。根本智是本。你虽破本参,你悟了自己的本有,是知有了,这个是根本。那神通只是圣末边事,是圣道末了边边上的事。现在很多人舍本逐末,你说他不信佛吗?他信佛。你说他不用功吗?他用功。但是他不在根本上用功,他就追求那些末边上的事情,他看得很重。所以说颠倒见!若不信佛法而信外道,那是更大的颠倒。你信了佛法,可是你单单看到神通、奇异功能、瑞象与灵感,就叫做附法外道,是附在佛法里头的外道。现在有很多人穿了和尚衣裳,是附法外道。狮子厉害,什么人能吃狮子的肉?只有狮子身上的虫吃狮子的肉。还有破坏佛教的这些僧人,如狮子身上的虫,别人都不敢碰狮子,它敢钻到身体里头来。这个本末很要紧。所以印光大师特别说,念佛没有得念佛三昧,不要求见光等等境界,要去求的话必定会出毛病,甚至着魔。由于“福德无量”,所以种种受用,一切都丰富充足。“宫殿、服饰、香华、幡盖、庄严之具,随意所须,悉皆如念”,随自己心里想什么就有什么。

因为他还是凡人,不然怎么还会想这些,虽然是三不退他还是凡人,凡人就能去。倒过来这么想,怎么能超凡呢?我们要超凡很不容易,得把见思惑全断了,才是阿罗汉。见惑、思惑,贪嗔痴慢一点也没有了,不但是欲界的、色界、无色界的贪嗔痴慢都没有了,谈何容易,这种男女的事只要有一次,就不能出欲界,色界天就生不上。梵天都是梵行清净,怎么出三界?连欲界都出不去,所以横超法门特殊就在这儿,你没有这横超法门绝对出不去。所以都还显现的是凡人这些东西,因为多数去的还是凡夫,还都需要这一些。

若欲食时,七宝钵器自然在前,百味饮食自然盈满。虽有此食,实无食者。但见色闻香以意为食。色力增长而无便秽。身心柔软,无所味着。事已化去,时至复现。

到了想吃东西的时候,七宝的钵器自然出现在前,百味的饮食,多种美味所成的饮食自然充满钵内。“虽有此食,实无食者”,虽然显现食品,但实际并没有真正吃饭的人。这都是由于他们的习气,到了吃饭的时候就想吃饭了。宝钵和食物自然现在前面,但并没有人去吃它,只是看看就行了。极乐人民“但见色闻香,以意为食”,看看食物的颜色,闻闻香味,意思上领略了,就是吃了。“色力增长”,凡圣同居土中许多人仍是凡夫,所以吃食后身体与力气都增长,“而无便秽”,并且没有大小便。受用极乐食物的人“身心柔软”。人的身体,年轻时柔软,越老越硬,死了就僵了。娑婆世界的人,心意的缺点是刚强难化。人的个性是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有的人还自以为骄傲,我能坚持,实际正是你刚强难化,不好教化。柔是柔和,和顺才好教化。所以学佛就是改造的过程,你不想改怎么行?佛就为大事因缘出现于世,就是要告诉你佛的知见,你的脑子里全是众生知见,因此改是必定的,要放弃你的众生知见,悟入佛的知见。所以“柔软”很重要。“无所味着”,极乐众生对于味尘不去执着,对于饮食毫不贪恋。吃饭也是一件事,饭吃完后不要人收拾食具,自然就没有了。所以,这一切都巧妙灵活,来也无所从来,你一想它就来了。来了你见色闻香,身体也得到好处。事情完后,剩下的东西、器具自然就没有了,极其自然。“时至复现”,到了你又想吃了,宝钵与饮食又自然出现了。

复有众宝妙衣冠带璎珞无量光明百千妙色悉皆具足自然在身

上一段是饮食,这段是服装。“众宝妙衣”,是用多种宝物所做成的美妙衣服。“冠”,帽子;“带”,身上系的衣带;“璎珞”,印度古时贵人把许多宝串连起来,挂在身上,叫做璎珞。也有的用花做的璎珞。以上种种都有“无量光明,百千妙色”。这个衣服、璎珞等等都是众宝所成,宝物放光,所以光色微妙。根据《观经》说“一一宝中有五百色光”,所以有“无量光明”。而且《观经》又说“一一光明八万四千色”,每一个光里头具有八万四千颜色,所以“百千妙色”,极言其多。色又放光,《观经》说:“琉璃色中出金色光,玻璃色中出红色光……。”所以重重无尽,光中出色,色中出光,微妙光色“悉皆具足”。这种胜妙的衣服都“自然在身”,不须剪裁缝制。

所居舍宅,称其形色。宝网弥覆,悬诸宝铃。奇妙珍异,周遍校饰。光色晃曜,尽极严丽。楼观栏楯,堂宇房阁,广狭方圆,或大或小,或在虚空,或在平地,清净安隐,微妙快乐。应念现前,无不具足。

上两段是衣服,本段是住所。“所居舍宅,称其形色”。极乐人民所居住的房舍与宅院,它们的形状同色彩都非常相称,调配巧妙,并且也同居住的人的大小色貌相称。例如多少由旬高的身体,那要有与他相称大小的房子(所以莲花,从半由旬到多少大的由旬,差别很大)。房子上有以宝珠、摩尼等等织成的宝网,普遍覆盖在上面。“悬诸宝铃”,宝网上悬挂种种宝铃。所有的宝铃、宝网和舍宅,都是“奇妙珍异”。“奇”,奇特;“妙”,美妙;“珍”,珍贵;“异”,特异。都是出奇的美妙,珍贵希有。如上所述的房上有网,网上有铃,遍布在极乐国土,彼此“校饰”。“校”是相交相互的意思,表示所有诸宝彼此装饰,作为庄严。“光色晃曜”,所有诸宝都放光明,光中有色,色中有光,而且晃动变化,“尽极严丽”,明亮显曜,极其庄严,极其美丽。国中“楼观”(楼台)、“栏楯”(栏杆)、“堂”(殿堂、大殿)、“宇”(屋檐、屋边)、“房”(厢房、居室)、“阁”(楼阁),它们有“广狭”(宽窄)、“方圆”、大小高低,或者在虚空,或者在平地,种种的情况。都是“清净安稳”,非常清净、非常安稳,不是闹、不是乱,“微妙快乐”,好到不可思议了,所以称为微妙。《会疏》说:极乐没有五浊,所以说“清净”;没有变异(不衰不坏),所以叫做“安稳”;尘尘都不可思议,任何一个微尘都不可思议,所以说“微妙”;永离身心之苦恼,所以叫做“快乐”。又按《往生论》,极乐世界种种的庄严,都是清净句所显现,所以说“清净”。种种不可思议的受用之物,都是随着极乐世界的人,心中所想念立即显现,所以是“应念现前”。随想随到,没有不如愿的情况。这些受用之物都是圆明具德,圆具万德,都是种种妙香之所合成,到十方世界普做佛事,无欠无余,所以是“无不具足”。

德风华雨第二十

其佛国土每于食时自然德风徐起吹诸罗网及众宝树出微妙音演说苦、空、无常、无我诸波罗蜜。流布万种温雅德香其有闻者尘劳垢习自然不起。风触其身安和调适犹如比丘得灭尽定。

佛法主张日中一食,过午时一发,就不能食。“食时”指正午。极乐国土到了中午,自然徐慢地吹起了德风。《吴译》说“亦(此)非世间之风,亦非天上之风。都八方上下,众风中精(风之中最妙的)。自然合会化生(的风)耳。不寒不热,常和调中适(很和、很舒服,恰到好处叫中适)。甚清凉好无比也。”《观经》说:“八种清风,从光明出。”有八种很清净的风,就是从极乐世界光明中出来的。《吴译》本所说的“风中之精”,与《观经》中“八种清风”,都是指德风,所以很和适,很愉快。“自然德风徐起”,徐徐吹动宝网上的宝铃,演出微妙的法音,说苦、空、无常、无我,诸波罗蜜。极乐国土水的声音、风的声音,到处演说妙法,这以四谛法为例了。根据《俱舍论》说:“待缘故非常,逼迫性故苦,违我所见故空,违我见故非我。”诸法等待因缘而生,所以不是常。种种逼迫恼害的,所以叫做苦。见有男女生死种种差别的相,可是实际上是没有,与自己所见相违反,称之为空。首先你想自己不死,得不到;你想同于常在,得不到,它空。所见既与自己相违,怎么自己能做主宰?没有主宰,不能当家做主,就是没有我。所以我是以主宰为因,能够当家做主的才是有我。这个就是苦、空、无常、无我。实际这也就是无量的妙法。《往生论》说:“梵声悟深远,微妙闻十方。”所以风声所说的法,不仅仅是二乘的苦空无常,而是可以让人悟入,能证涅槃的波罗蜜。这个水声,不就说了很多很多波罗蜜,妙法的音声,风声也是如此。昙鸾大师《往生论注》说:“出有而有曰微。”“出有”,指出三界的有。无欲,所以离开了欲界;他地居,所以不是色界;他有色,就不是无色界。不是三有,所以净土非三界所摄。出于三有,所以说“出有”。“出有而有”,“而有”者是什么?净土之有,由于弥陀一乘愿海而有。离二边,超四句,出有而有,所以“微”。二边是有无、是非、邪正、凡圣等等对立的两边。过去的同事,方兴(笔名叫未艾)以前问我说:“极乐世界到底是什么样的有?”我说:“极乐世界是离四句的有。”四句:说有,是一句;说没有,是一句;说也是有、也是没有,是一句;不是有、也不是没有,又是一句。这是四句。不管怎么说,总不能离开四句,咱们众生的语言就在四句里头,脑子里所能理解的也就在这四句里头。佛法所精深的道理都离开这四句。极乐世界出有而有,不落两边,离开四句(就离开百非),所以说是“微”。又云“名能开悟曰妙”。名者,五法之一,一切事物有名有相,耳可闻谓之名。眼可见谓之相。闻物体之名,便心浮现其相。名能开悟,所以叫做“妙”。突出这个名相来,虽然是名相,宝树说法,当然也不离开名句,以名相能使闻法的人开悟,所以叫做“妙”。法音微妙,能使人悟入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