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书坊

《无量寿经讲座》43(第十二品·第十七品)

2016-01-26 13:55:17 点击数:

 


黄念祖居士1988年讲于北京 中国佛学院


 

⑿“不思议光”。见唐宋两译。《魏译》为难思光。昙鸾大师说:“此光除佛莫能测,故佛又号难思光。十方诸佛叹往生,称其功德故稽首。”不思议光,偈中指出,佛这个光明除了诸佛之外,大菩萨也不能测。所以本经说“非语言分别之所能知”,正是不可思、不可议。例如佛的他受用实报庄严土,各地菩萨所见不一样,所现不一样。至于佛的自受用实报土,一切菩萨都不能知。这个光除了佛之外,一切大菩萨莫能测,无法思考,不能宣说,所以称为“难思光”。这个光即是唐、宋两译的“不思议光”,不思议就是不可思议。我们《阿弥陀经》的名字就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又《鼓音声王陀罗尼经》,当时法会上“十方恒沙的诸佛,皆共赞彼安乐世界所有佛法不可思议。神通现化,种种方便,不可思议。若能有信如是之事,当知是人不可思议。所得业报亦不可思议”。如果有人能相信这样的事,你这人就不可思议。所以真正能信净土法门的人,大家也不要自轻自己,应该好好的珍惜,要放光明救度世间,要自己真正往生极乐。示比说重要,讲一辈子经,临命终时种种的横相,那就不妥当了。“当知是人不可思议,所得业报亦不可思议”,这给我们现在能信净宗的人一个证明与授记。你只要信,你就是不可思议,你所得的果报也不可思议。以凡夫身到极乐世界就是阿鞞跋致,这真是不可思议。这也就是不可思议的果报,十方世界所没有的。因为这是一切世间难信之法,对于这样难信之法能生信心,所以就有这么大的功德。还有,今天信明天能不能信?要坚持下去,你就不可思议,你的果报也不可思议。《弥陀要解》说:不可思议有五种:一、横超三界,不要等断惑,见惑思惑全不断,断了见惑证初果;思惑慢慢断证四果。咱们断不了,不断惑你就往生。二、即生西方凡圣同居土,就横具四土,实际其余的上三土也生到了。三、但持名号,只要持名不须要打坐、观想种种方便。四、一七为期,真要有一个礼拜真实用功,不须多劫多生多年多月。五、持一佛名,即为诸佛护念。念一个佛名,一切佛护念。念佛的人,佛就护念,大势至菩萨首先就护念,阿弥陀佛派二十五位菩萨来护持你。实际说,因为诸佛所护念,不异持一切佛的佛名。所以这就说明不可思议功德。再有一句最极重要与殊胜的话,蕅益大师是古今希有的大德,《弥陀要解》中说:“行人信愿持名,全摄佛功德成自功德,故亦曰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功德之利。”大师是说,行人如果能够深信切愿持佛名号,“全摄佛功德成自功德”,你就把佛的功德全部摄受过来了,成为你自己的功德。佛的功德全部摄入成为自身功德,自己就具有弥陀的功德,所以说念佛时即成佛时。这正是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功德之利,就是本经中所说的“惠以真实之利”。要不是大愿之王的阿弥陀佛,焉有这么大的威力!所以我就称赞:“真是红心里面中红心。”印光大师亦称赞《要解》说:“理事各臻其极(说理说事都达到登峰造极的境界),为自佛说此经来第一注解,妙极确极!纵令古佛再出于世,重注此经,亦不能高于其上矣。”大师直指说,从释迦牟尼佛说经以来这是第一的注解。“妙极”,妙到极处了;“确”,正确到极处了。纵令古佛再来亲自注解也不能比《要解》再高了。印光大师真是蕅益大师的知音。所以大家如果真正发无上菩提心,就请多多参研《弥陀要解》,常看看,如教修行,定在“不思议”光中,全摄了阿弥陀如来不可思议功德,成为自己的功德。 

如是光明,普照十方一切世界。其有众生,遇斯光者,垢灭善生,身意柔软。若在三途极苦之处,见此光明皆得休息。命终皆得解脱。若有众生闻其光明威神功德日夜称说,至心不断,随意所愿得生其国。 

“如是光明”,上面所说的十二种殊胜妙光,普遍照耀十方一切世界。佛光虽在十方世界中平等地普照,但能见到佛光的人仍是十分希有的,所以经说“其有众生,遇斯光者”。佛光普照,为什么众生有的遇、有的不遇呢?可以打个譬喻,例如“覆盆绝照”,太阳光普照,一个人要把盆扣在脑袋上,趴在盆里就照不到了。根本你怀疑、反对,就不能去信受。又如常用的收音机,广播电台播送节目的电磁波遍一切处,东南西北各方都能收到,但是收音机的天线、各种零件出了故障,或没有调好,甚至只有一根线的接触不良,就会收不到。电磁波譬喻佛光的常照、遍照,收音机有故障是譬喻众生没有遇光。如果遇到佛光,就能尘垢消灭,善根增长,所以经中说“垢灭善生”,并且“身意柔软”。我们这个世界的人刚强难化,情见牢固,宁可舍命也不舍见,十种见惑根深蒂固,对于佛陀超情离见的教化不能信受。所以变成柔软就好教化了。倘若在三恶道里最极苦痛的地方,“见此光明,皆得休息”,看见这个光明都可以不受苦。更重要的是“命终皆可解脱”,在这一期受苦的寿命终了之后,都可以立即得到解脱。否则三途一报五千劫,何日才是解脱时?“若有众生闻其光明威神功德”,光有这样的威力,所以众生若能闻知十二光佛的殊胜光明,以及光明能令众生破暗生明、除障解缚、顿脱生死、证三不退的威神功德。利人为功,归己为德。弥陀内证无上果觉的实德,故能外施究竟解脱的实益。听到之后,“日夜称说”,以至诚的心相续不断(我们就是怕中断,中断是最大的魔。很多好的事情就是难于坚持,要不断,要坚持到最后就成功了)。“随意所愿,得生其国”。随你本人的意愿都可以往生极乐世界。所以赞叹光明也可以往生。又《般若经》曰:“不为余缘光普照,唯觅念佛往生人。”故知真实念佛之人,皆是具缘遇光之人。 

日本望西师疏说:“问:人间行者,犹见光难。三途众生,岂辄得见。答:《心地观经》云:‘以其男女追胜福,有大金光照地狱。光中演说深妙音,开悟父母令发意。’孝子追善,向以如此。弥陀光益,岂唐捐乎!”望西师设一问:这个世界修行人见光的没有多少,三途众生蒙光照都得休息,他们见得着吗?望西师根据《大乘心地观经》回答说:世间的儿女,给先人追荐修福、做佛事。如果请到真正修行出家人在那修法,这样就有很大片的金光照到地狱去,这个光中给众生演说妙法,让做佛事人的父母,令他发起了修行的心念。孝子来超荐父母请人念经,还可以有这样的作用,何况弥陀发的殊胜大愿,焉能不会让地狱中的众生见到光呢!所以佛法都是要有因缘。佛光是普照,你没有这个因缘就是如聋如盲,所以说众生难度。在地狱中的众生,菩萨教他念佛记不住,就拿笔给他写在胳膊上,可是菩萨给写这个佛字现不出来。“业力”!大家要知道,到了这个时候就有他的困难,所以是双方的,佛菩萨的救度是一方面,众生的业力又是一方面。所以要追随救度,他才可以接受一点、念一点、消一点,后来慢慢就能写上了,他就多念,最后就是得弥陀光照加持,脱离苦海,往生极乐。现在有很多人受了戒不重视,随便破戒,就不相信有地狱,要知道现在已经很多证明地狱确实是有,这不是吓唬人的。 

寿众无量第十三

佛语阿难:无量寿佛,寿命长久,不可称计。又有无数声闻之众,神智洞达,威力自在,能于掌中持一切世界。

佛对阿难说:无量寿佛寿命有多久了,没有方法能说,不可以称量,不可以计算。数目太大,电子计算机也算不出。还有无数的声闻之众,这些声闻都“神智洞达”。“神”,神通;“智”,智慧;“洞”者,贯通;“达”者,通达。并且都威力自在,能够在手掌里头持放一切世界。以上这一小段经文包括两个内容:一个是佛的寿命无量。头两句就是“寿命长久,不可称计”。因为佛是法身,就三际一如了,没有什么叫过去、现在与未来,过、现、未是一样。那既然过、现、未是一样,未来即是现在、即是过去,过去即是未来、即是现在,这个时间就打破了。所以,连爱因斯坦就明白了,时间是众生的错觉。实际上是不增、不减、不生、不灭。佛证无生,既然无生,当然也就没有与“生”对立的“灭”。佛的法身是这样,从法身所现的一切圣众也都无灭,也就是寿命无量。“寿命无量”是佛的大愿,复以佛的大愿独胜,悲心无量,超越诸佛,故报身化身寿命亦皆无量。佛寿命无量故常觉众生。佛愿无极,故应广摄会众,救度众生,所以会众就无量。又佛的无数声闻弟子都“神智洞达”,他们具有神通智慧,透彻通达事理,而且《往生论》说:“天人不动众(指极乐会众),清净智海生。”往生极乐世界的天人一切大众,都是从如来智慧清净海中生出来的,所以都“神智洞达,威力自在”,并且“能于掌中持一切世界”。这样无比的自在威力,能在一个手掌之中握持一切世界,极显这个极乐世界不可思议。《维摩诘经》:“菩萨以一佛土众生置之右掌,飞到十方,遍示一切,而不动本处。”这就是说,菩萨(维摩大士是金粟如来化现)能把“一佛土”(即三千大千世界)的众生,全放在自己右掌之中,飞到十方佛国,显示给其中一切众生。菩萨虽在十方奔驰说法,可是并没有离开本处。这又打破了众生的空间概念。《维摩诘经》同显一掌中持一切世界的不可思议境界。

我弟子中大目犍连,神通第一。三千大千世界,所有一切星宿众生,于一昼夜,悉知其数。

佛又说“我弟子中大目犍连”,在弟子中是神通第一。“三千大千世界,所有一切星宿众生”,有多少星星,有多少众生,目犍连在一个昼夜之内全部都数清楚,都知道它们的数目。

假使十方众生悉成缘觉一一缘觉寿万亿岁神通皆如大目犍连尽其寿命竭其智力悉共推算彼佛会中声闻之数,千万分中不及一分

假设十方众生都成缘觉,每一个缘觉都是万亿岁的寿命,神通都同大目犍连一样。在这么长的时间里头,都竭尽他们的智力来推算极乐世界有多少声闻,仍是算不清。所计算出的数,达不到实际数目的千万分之一。极言无量。

譬如大海,深广无边。设取一毛,析为百分,碎如微尘。以一毛尘,沾海一滴。此毛尘水,比海孰多?阿难:彼目犍连等所知数者,如毛尘水。所未知者,如大海水。

譬如大海,它的深和广都是没有边的。再假设把一根毛分成一百份,把它碎为微尘,拿一个小毛尘去大海中沾一滴水,这一滴水跟大海水比哪个多、哪个少?佛就告诉阿难,“彼目犍连等所知数者”。因为十方众生都假设成为目犍连,所以佛称为“彼目犍连等”。这样多的目犍连,这样竭尽寿命与智力来计算,所知道的数就是毛尘上那一点点水,所不知道的是大海水。所以极言极乐世界之众无量无边。

彼佛寿量及诸菩萨声闻天人寿量亦尔非以算计譬喻之所能知。

以上显示了极乐国中佛寿无量、声闻之数无量。本段表明国中菩萨、声闻、天人都是寿命无量。凡往生到极乐的凡圣同居,没有断惑还是凡夫,这就称为“天人”。“声闻”也是如此,极乐国中都是大乘菩萨,哪里来的声闻,这是根据他断惑的程度;倘若先断了见思惑,这时的水平等于声闻,也就叫做“声闻”。国中从菩萨到天人也都是寿命无量,“非以算计譬喻之所能知”。算也算不出来,打比方也打不出来。“寿命无量”,弥陀大恩大德,微妙难思。凡夫若能带惑往生,一到彼土就不退转,再也不退了。在这个世界都是进进退退,好容易忽然有一点进步,保持不住两天又退下来了,甚至“进一退九”,进了一步退下九步。到了极乐世界既不退转,又是寿命无量,他不成佛成什么!老不退转,老活着,那不就是决定是即生成佛!此土既多退缘,又以寿命不过百年,所以经上说:在末法中,亿万人修道,罕一得道(很少有一个得道的)。唯一可以度众生的方法就是净土法门,但是大家要不信、诽谤,也是无可奈何的事情。将来经灭时,也只有净土法门可以度众生。又《往生论》偈云:“正觉阿弥陀,法王善住持。”佛寿无量,教化之众无量,所教人民皆同补处菩萨,故云善住持也。又偈云:“如来净华众,正觉华化生。”指彼佛会众,皆于弥陀国土清净莲华中生,“皆从如来智慧清净海生”,亦即皆从弥陀自心中生也。是故彼国人民,平等如佛,寿命亦皆无量。一生补佛。可知极乐主伴悉皆庄严,功德成就。

宝树遍国第十四

彼如来国,多诸宝树。或纯金树、纯白银树、琉璃树、水晶树、琥珀树、美玉树、玛瑙树,唯一宝成,不杂余宝。或有二宝三宝,乃至七宝,转共合成。根茎枝干,此宝所成。华叶果实,他宝化作。或有宝树,黄金为根,白银为身,琉璃为枝,水晶为梢,琥珀为叶,美玉为华,玛瑙为果。其余诸树,复有七宝,互为根干枝叶华果,种种共成。

在彼佛国土极乐世界,有种种的宝树。“或纯金树、纯白银树、琉璃树、水晶树、琥珀树、美玉树、玛瑙树”。这些是单独一宝所成,没有掺杂其它的宝。极乐世界的树,美好到无法形容,只有拿宝来作比方。还有两种宝、三种宝、以至于七种宝转换共同合成,根茎枝干是某一宝所成,花叶果实就是其它的宝变化所作。例如,有棵宝树,黄金作根,白银作树身,琉璃作枝,水晶作梢,琥珀作叶,美玉作花,玛瑙作果。其余的树又另有七宝,互为根干枝叶华果,组成种种不同形色的七宝树。余经七宝之名称与本经稍有不同,但亦不必分别,总之七宝直是无上微妙的一宝,就是弥陀与读者本人的心宝。

各自异行。行行相值,茎茎相望,枝叶相向,华实相当。荣色光曜,不可胜视。

上段介绍宝树的实质,本段是宝树的排列。“各自异行”,各自成一行。“行行相值”,就好像现在咱们练操,大家排成一个队伍,你横着看,人是排成一条直线的;直的看,也是排成直线的。人对人,空间对空间,很整齐。“茎茎相望”,不但宝树行行对正,就是树干彼此也都对称。“枝叶相向”,一枝一叶都很整齐,相对相向。譬如一棵树在中间,东边的枝子与东边相邻的树,枝叶整齐对正,其余三方也是一样。“华实相当”,各树各枝的花、果,位置都有规律,很整齐,彼此相当。“荣色光耀,不可胜视”。繁茂的妙色,光明照耀,令人目不暇接,看都看不过来了。《定善义》说:“诸宝林树,皆从弥陀无漏心中流出。由佛心是无漏故,其树亦是无漏也。乃至亦无老死者,亦无小生者,亦无初生渐长者。起即同时顿起,量数等齐。何意然者,彼界位是无漏无生之界,岂有生死渐长之义也。”意为:这些宝所成的林树,都是从弥陀无漏心中流出。因为佛心是无漏,所以树也都是无漏,所以没有老死、病害、初生、渐长种种变化的相,表示时间的这些变化它没有了,一如。所以诸树必然同时顿起,等齐划一,井然有序。

清风时发,出五音声。微妙宫商,自然相和。是诸宝树,周遍其国。

“清风时发”,清净无漏的德风应时而发,随人的意乐自然吹来。而且风摇枝叶,“出五音声”,自然发出微妙的乐章,宫、商、角、徵、羽(这是中国古代乐律的根本,再加变宫、变徵就是现代音乐的七声)五音相和,非常悦耳。“是诸宝树,周遍其国”,这些宝树周遍在他的国土里。《会疏》说:“愿力所成,不藉鼓吹(不用人吹打),故云自然相和(清净悦耳)。”树出和声,显极乐世界一草一木悉皆圆明具德也。

菩提道场第十五

又其道场,有菩提树,高四百万里。其本周围五千由旬。枝叶四布二十万里。一切众宝自然合成。华果敷荣,光晖遍照。复有红绿青白诸摩尼宝,众宝之王以为璎珞。云聚宝鏁,饰诸宝柱。金珠铃铎,周匝条间。珍妙宝网,罗覆其上。百千万色,互相映饰。无量光炎,照耀无极。一切庄严,随应而现。

在佛道场(修道之处叫做道场)有菩提树,这个菩提树就更高了。《西域记》称为“毕钵罗树”。佛就是坐在菩提树底下成佛的。所以树名字叫做菩提树。上述的宝树也很高,在法藏大士第四十一愿,宝树高是百千由旬,要是用一百乘一千再乘上由旬,那将是四百万里,或者更高。看来百千不是直接相乘,就是说若干的千。菩提树高四百万里,树身周围五千由旬,枝叶向四方分布二十万里。有人挑剔说树太高,这个叶子分布的不够广。这是因为他没有考虑底下还有极高的宝树,又不能把阳光都挡住了,所以树长得细高。这种树是一切众宝自然和合而成。“华果敷荣”,这个菩提树的花与果开敷的繁茂旺盛,呈现欣欣向荣的景象,并且“光晖遍照”,放大光明,遍照到一切处。复有树上头的庄严,有青、绿、红、白各色的摩尼宝,就用这众宝之王的摩尼宝来做璎珞,悬挂树上。“云聚宝锁,饰诸宝柱”,树上还有宝柱,宝柱彼此之间要有连接,这个连接叫做鏁,一般是木结构,极乐国的连接是云聚宝。云聚宝是个宝的名称,这个有证明,《唐译》说:“有师子、云聚宝等,以为其鏁。”所以,用这种云聚宝所成的鏁来庄严宝柱,这很确凿。又把许多金(纯金)、珠(真珠)、铃(铃铛)、铎(铃中木舌,敲铃发声)遍挂在菩提树枝条上面。又在树上挂了珍妙宝网,“罗覆其上”,周遍盖在菩提树上。摩尼、璎珞所悬挂的金珠铃铎及珍妙宝网,流放百千万的光明,彼此相照,互为庄严,互相辉映,互相作为装饰。像《观经》说:“一一宝珠,有千光明。一一光明,八万四千色。”如是一一妙色,放无量光明,光炎明耀,“照耀无极”,所显妙光及所照之区域都没有极限。“一切庄严,随应而现”,一切庄严之相,普应群机,变化不拘,随意而现。所以这菩提树是极其微妙。

微风徐动,吹诸枝叶,演出无量妙法音声。其声流布,遍诸佛国。清畅哀亮,微妙和雅。十方世界音声之中,最为第一。

本段显极乐宝树演说妙法的不可思议功德。“微风”是清细和缓的风,徐慢飘动,“吹诸枝叶”,吹到菩提树的千枝万叶,演奏出无量的美妙音声,都是在宣说微妙之法。“其声流布”,这个声音就流通散布诸方,“遍诸佛国”,遍满一切佛国。菩提树所发的法音,“清畅哀亮”,“清”就是清净,能令闻者不生浊染心;“畅”就是通畅、欢畅,能令闻者舒畅。又有通晓之义,能令闻者通达实相法故。“哀亮”,能引发听者生起悲愍众生的心。好的音乐总是含一点悲意。“亮”是明亮、响亮,此处是指音乐的节拍鲜明,音调爽朗。又为透彻,显露,由能开发智慧本明。“微妙和雅”,“微”者,是很微秘,“妙”就是好,“和”是调和,“雅”很雅正,指安和雅正,顺佛法故。因在音乐中宣演妙法,于是声音也就微妙,它的善好到了无法宣说的程度。声音安和就令闻者心中安和。雅就是脱俗(首先要脱俗),正就是离邪,不是郑卫邪荡的音乐。所以极乐世界的音声,在十方世界音声之中最为第一。

若有众生,睹菩提树。闻声,嗅香,尝其果味,触其光影,念树功德,皆得六根清彻,无诸恼患。住不退转,至成佛道。复由见彼树故,获三种忍:一音响忍。二柔顺忍。三者无生法忍。

本段表明弥陀大愿的功德不可思议,所成就国土的殊胜不可思议,菩提树能施之法益不可思议。“若有众生,睹菩提树”,倘若有众生眼见菩提树了。“闻声”,耳闻到这个妙法音声了。“嗅香”,鼻闻到树的香味了。“尝其果味”,舌尝到所结果子的味了。“触其光影”,身体接触到树的光或影子。“念树功德”,意根在忆念树的功德。所以密宗修法,观想永远不离开菩提树,都有所本,都是一致的。“念树功德”,皈依境,观想上师三宝都在菩提树上。“皆得六根清彻”,眼、耳、鼻、舌、身、意,六根都清净无垢(人都是烦恼不清净),彻辨无遗。例如耳目对于所闻到的声与色,都能完全辨别,没有遗漏,叫做彻。《会疏》的话:“耳根无垢为清。”一个人成见牢固,对于正确的东西听不进去,就由于耳垢太重了。“彻听众音曰彻”,对于种种声音都能听到了叫做彻。其余五根可以举一反三:意根是意根无垢为清,彻了诸法为彻。“恼”者,《笺注》说:“恼,心所名。小烦恼地法之一。(无明、放逸、懈怠、不信、昏沉、掉举此六者,名为大烦恼地法。)谓自己因自身知恶事为恶事而不改,执着至饱(饱者满)不用他人之谏言,但自懊恼烦闷也。又为十二随烦恼之一。(贪、嗔、痴、慢、疑、恶见,名为根本烦恼。从根本烦恼流出者,名为随烦恼)谓追想过去之行事,或由现在之事物不满于意,自懊恼之精神作用也。”“无诸恼患”,《唯识述记》说:“烦是扰义,恼是乱义”。所以无诸恼患就是没有种种恼乱所造成的过患。“住不退转,至成佛道”,于是就可以安住于不退转之位,“以至于成佛”,达到圆满佛果。

此下更显菩提树不可思议的功德妙用。“复由见彼树故”,又因为能看见菩提树的原故,可以得到三种忍:“一音响忍,二柔顺忍,三者无生法忍。”见了树的人可以得无生法忍,极乐世界的增上,真是登峰造极。“得忍”。信难信之理而不惑为忍。净影云:“慧心安法,名之为忍。”又《大乘义章》曰:“于法实相,安住为忍。”《会疏》云:“智行增进名法忍。”又三种忍的涵义是:《净影疏》:“寻声悟解,知声如响,名音响忍,三地已还。舍诠趣实,名柔顺忍,四五六地。证实离相,名无生忍,七地以上。”就是说,从声开悟,于是知道一切都如山谷的回响。只是回响而已,根本没有人在说话。于是知道这一切都同回响一样,没有谁制造这个响,所以说没有作者。了解以上的真实义,叫做音响忍。这是二地以上菩萨的境界。“柔顺忍”。“舍诠趣实”,叫做柔顺忍。用语言文字来表达义理叫做诠,一切经论、禅宗的公案都是诠,正是指月的标。许多人都抓住这个手指头,要从手指头上找到月亮,那就请等驴年。现在言诠都舍掉了,双眼正对月亮,这就是舍诠趣实。“百年钻固执,何日出头时”,我们的修行,不是在那儿钻固执,这是诠法,要趣于实。所以舍离言诠,趣入实相,得柔顺忍,在四地、五地、六地了。这也不是凡夫境界。到七地以上,就“证入实相,离一切相”,这个才是无生法忍。证入实相,离开一切相,安住于无生法忍中(忍就是安住),是七地菩萨以上的事情。见到菩提树,就得到这三种忍,足证弥陀的愿力与无上威神功德力都不可思议。《弥陀疏钞》说:“无生忍,略有二种:⑴约法,⑵约行。约法,则诸无起作之理,皆曰无生。慧心安此,故名为忍。约行,则报行纯熟,智冥于理,无相无功,旷若虚空,湛若渟海,心识妄惑,寂然不起,方曰无生。前说犹通诸地,后唯八地所专。”《弥陀疏钞》解释无生忍有两种,一种从法上说,一种从修行上说。从法上说,种种没有起念、没有造作的实际理体,叫做无生;“慧心安此”,具有无为智慧的心,在理体上安住,叫做忍。也就是说,无生法就是远离生灭的真如实相理体,真智安住在这个理体上不动叫做无生法忍。《大智度论》说:“于无生灭诸法实相中,信受通达无碍不退,是名无生忍。”《智论》开示得很清楚,对于本无生灭的诸法实相,能够⑴信受,⑵通达,⑶无碍,⑷不退,就是无生法忍。

从行门上说,更上一层楼。《疏钞》说:“报行纯熟,智冥于理,无相无功,旷若虚空,湛若渟海,心识妄惑,寂然不起,方曰无生。”文中“报行”是对有功用的集行而说的。集行指心心精进,念念勤修,加功用力,堕在有功用道中。这是七地以上菩萨的境界,于是渐增,转为报行,并且纯熟。报行是无功用道,不必起意运心,自然任运流入如来智海,是八地以上境界。这时自心真智与理体冥合(自然相合),理体无相,无为、无功、无用,行无另外之体(离一切相,也没有一切功用,到无功用,你才能登地),只是以智慧为体,智与理不二,所以行与理相同,也无相,无为、无功、无用,都是广大如虚空,清湛似止水。这时慧日朗照,心识(起心动念)种种妄惑自然不起,这才叫做真得无生法忍。前说,还可以通于其他的诸地;后者约行,八地以上才能有。

《旧华严经》里有十忍:“一者音声忍,二者顺忍。三者无生法忍。四者如幻忍。五者如焰忍。六者如梦忍。七者如响忍。八者如影忍。九者如化忍。十者如空忍。”其初三忍,跟本经完全相合。这约行就是八地菩萨。又《十忍品》曰:“若闻真实法,不惊不怖不畏,信解受持,爱乐深入,修习安住,是为第一随顺音声忍(即是音响忍也)。此菩萨随顺寂静,观一切法平等正念,不违诸法,随顺深入。一切诸法清净,直心分别诸法。修平等观,深入具足,是为第二顺忍(此即柔顺忍也)。此菩萨,不见有法生,不见有法灭。何以故?若不生,则不灭。若不灭,则无尽。若无尽,则离垢。若离垢,则无坏。若无坏,则不动。若不动,则寂灭。……是为第三无生法忍。”简言之,则安住于不生不灭真如实相之理体,谓之无生法忍。见菩提树能获如是功德,深显弥陀愿力不可思议。

菩提树的功德,不可思议,能令看见的人位登八地,正因极乐即是华藏。华藏世界,一真法界,十玄妙门,全在极乐。全体包括——局部,这是妇人小孩都知道的常识,可是局部包括全体,乃现代科学所证实的华严玄门。见树就是见整体的华藏世界,圆满具足一切功德。见树得忍,不算分外,并且这正是华严十玄门中托事显法生解门。从具体事相,可以开佛知见(显法),示佛知见(生解),立即悟入佛之知见。所以释迦牟尼佛当年灵山会上拈起花来给大家看,大众都莫名其妙,独有金色头陀迦叶尊者破颜一笑,他开悟了,成为禅宗第一代祖师。这就是托事显法,花是事,迦叶所悟是法。所以极乐世界菩提树,你看了就证无生法忍,也都是托事显法。

佛告阿难:如是佛刹,华果树木,与诸众生,而作佛事。此皆无量寿佛,威神力故,本愿力故,满足愿故,明了、坚固、究竟愿故。

佛告诉阿难:极乐世界的华果树木都能给众生作佛事。什么原因呢?是由于两个原因:⑴是无量寿佛的威神力故。阿弥陀佛已经成佛了,阿弥陀佛有如是的威神,有这个力量。⑵是本愿力。过去发的愿,现在实现了,能让众生看见树就得三忍。所以本愿力是总,底下满足愿、明了愿、坚固愿、究竟愿,这四个是分别说。⑴“满足愿”。《净影》是说“愿心圆备”,发愿的心是圆满具备,所应为众生设想的都想到了。⑵“明了愿”。望西师的话,是光明、智慧共同相应故。⑶“坚固愿”。是“无退精进”,没有退心。阿弥陀佛没有说发的愿我后悔了,一直是精进。上面我们讲阿弥陀佛过去修行,精进极了,是愿坚固,这是所成就的。⑷“究竟愿”。“期尽有情法界际故”,所以称为究竟。他所期望的是要度尽法界一切有情。这是古人的解释。我还可以补充一点点,方便为究竟,正是因为这个愿要度尽一切众生,众生都可以得真实之利,是最究竟的方便,这个方便之法才是成佛的究竟,所以成为究竟愿故。再有,因为本经三真实,这一切愿都必然是以真实之际为体,从真实慧所发生,具足究竟方便,所以他能令众生普得真实之利。

又本愿力者,《往生论》曰:“观佛本愿力,遇无空过者。能令速满足,功德大宝海。”《论注》曰:“依本法藏菩萨四十八愿,今曰阿弥陀如来自在神力。愿以成力,力以就愿,愿不徒然,力不虚设。力愿相符,毕竟不差。”依法藏菩萨之本愿,乃有今日弥陀如来之神力。以弥陀因中发闻名得忍之愿,以愿力故,成就极乐见树得忍之殊胜功德成就。由愿生力,因力愿成。故曰“此皆无量寿佛,威神力故,本愿力故”。令见树者,悉得无生法忍,顿证八地菩萨。

堂舍楼观第十六

又无量寿佛讲堂精舍,楼观栏楯,亦皆七宝自然化成。复有白珠摩尼以为交络,明妙无比。诸菩萨众,所居宫殿,亦复如是。

无量寿佛国中说法的讲堂、修法的精舍,以及一切“楼观栏楯”(“观”音贯,观也是楼;“栏”是栏杆。直的叫栏,横的叫楯),也都是七宝自然合成的。并且也都挂上了白珠摩尼等等宝做的璎珞,交叉悬挂如同网络,互相辉映,互作装饰,光明美妙,没有相比的。诸菩萨众所居住的宫殿也是一样,显示平等之义。极乐世界,“明妙无比”,昙鸾大师说:“宫殿楼阁,镜纳十方,宝树宝栏,互相映饰”。可见极乐世界之明妙,无能比者。至于菩萨所居之宫殿楼阁,像镜子似的能够照见十方,“宝树宝栏,互相映饰”,你照着我,我照着你,所以是明妙无比,深显真实平等,如如一味。

中有在地讲经、诵经者;有在地受经、听经者;有在地经行者,思道及坐禅者;有在虚空讲诵受听者,经行、思道及坐禅者。

上一段是境,这一段是极乐的境中人。其中有种种形象,有人在地面上讲经,当然就有很多人在听经、诵经、受经。还有人在地面经行的。经行有两种方式:⑴绕念;⑵是在直线上来回走着念,像织布机上的锁子。这是一种修行方法,我们念佛也都得如此,就是要有一点活动,要避免昏沉,所以坐念与经行就交替为用。极乐世界的人,也有如此。还有人在地面上思道(“思道”就是思惟于道)与坐禅者(就是打坐修习禅定)。所以极乐世界在虚空中同有上述种种的修持的人。

或得须陀洹,或得斯陀含,或得阿那含、阿罗汉。未得阿惟越致者,则得阿惟越致。各自念道、说道、行道,莫不欢喜。

在极乐凡圣同居土中,种种修持的人,“或得须陀洹”。须陀洹初果,以及下面二果、三果、四果,都是指的断惑。若把见惑全断了,就等于证了初果。但是他发心不只是初果。这是由于前生的修习,在这一方面的居多,这方面相应的比较快,所以先断见惑,程度等于初果。实际上极乐国土一律是发大心的菩萨,《往生论》:“二乘种不生”。初果名为入流,是凡夫初入圣道的法流。二果斯陀含译为一来,断欲界九品思惑中的前六品,还须到人或欲界天受生一次。三果阿那含译为不还,断尽欲界思惑之后三品,不再还欲界,以后受生只在色界与无色界。四果阿罗汉,译为杀贼、应供、不生,断尽上至非想处一切思惑,入有余涅槃,不再来三界。

“未得阿惟越致者”,这个很重要,没有证到阿鞞跋致的,往生极乐就全证到阿鞞跋致了。“阿惟越致”就是阿鞞跋致,就是不退转。《弥陀要解》说:“阿鞞跋致,此云不退。⑴位不退,入圣流,不堕凡地(往生之后再也不退到凡夫地了)。⑵行不退,恒度生,不堕二乘地(不是自了)。⑶念不退,心心流入萨婆若海。”萨婆若海是一切种智海,也就是如来果海。须要破一分无明、证一分法身,才能一念一念都流入佛的智慧之海,所以这是极高的境界。但是凡夫往生之后,首先是位不退,接着就都不退了。极乐国内唯演一乘,诸往生者都发大心,所受用的是大乘法乐,所以不堕二乘地,证行不退。极乐国内没有退缘,一切都增上,寿命又无量所以必然念不退

所以《要解》说:“五逆十恶,十念成就,带业往生,居下下品者,都得三不退也。”并极力赞叹说:既是凡夫,又是阿鞞跋致;既是阿鞞跋致,可他仍是凡夫。“十方佛土,无此名相,无此阶位,无此法门。非心性之极致,持名之奇勋,弥陀之大愿,何以有此!”若非自心自性登峰造极的妙德所致,与持名功德之奇特功勋,再加上弥陀的一乘愿海,怎么会有这样殊胜无比的奇迹。

泉池功德第十七

又其讲堂左右,泉池交流。纵广深浅,皆各一等,或十由旬、二十由旬,乃至百千由旬。湛然香洁,具八功德。

本品是讲泉池的功德。上一品中所说讲堂,在其左右是“泉池交流”。开头这两句是极乐世界的总相。“讲堂左右,泉池交流”。国中各处都是这样。在讲堂之外,泉池环绕,四通八达,国内到处都是如此,所以是总相。以下“纵广深浅,皆各一等”,标泉池的大小,这是别相。泉池的长宽和深浅有不同的等级,有各种的形式,都是谐调相称的。各种大小、形式,各种长度、宽度、深度、浅度都很相配,这是“皆各一等”的意思。泉池的大小有的是十由旬,有的是二十由旬,乃至到了百千由旬。池中的水“湛然香洁”,清湛、芳香,洁净,具有八种功德,所以叫做八功德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