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书坊

《无量寿经讲座》14(总释名题)

2016-01-26 13:55:17 点击数:

 


黄念祖居士1988年讲于北京 中国佛学院 

 


所以我们本师释迦牟尼佛,究竟的极果,“乘大愿船”。为什么说乘大愿船?咱们的本师无量无量尘点劫尘点劫以前,久已成佛。但是“以大愿故”,还示现到了尼泊尔出生,所谓这一种完全是示现成佛,为度我们啊!所以才演说这一部经。而且将来一切经都灭了,只有这一部经住世。这部经今天能正式开始放光,从现在起以至到最后那一百年,都是《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当机,一切众生皆依此法而得度脱。所以是一切众生大恩大德的慈父,无法不知、无法不见之导师,大觉圆满的世尊。

“说”的涵义是悦,喜悦的悦。悦所怀,心中很高兴。“佛说”,表明此经是释迦牟尼佛金口所宣。佛以度生为愿,看众生机缘成熟,可以听受教导修习净土妙法,一切众生皆依此法而得度脱,心中很舒畅,来跟大家说,满自己的本愿,大畅本怀,所以是悦所怀。而且最后一百年一过,还有世界,还有众生,可是法就灭了。所以这种机会是难得的。有生命很容易,如果不出轮回就没有尽。可是闻法的机缘就不多,从现在起有限的一点点时间,最后再饶上一百年,再以后就没有佛法可闻了。而且咱们这是贤劫,贤劫有一千佛出世。以现在来说,难闻不难闻?偌大的北京城,能像今天我们在一块的又有几人?不要说现在了,佛当年在王舍城,三分之一见佛;三分之一,只知道名字没见过佛;三分之一连佛名字都不知道。所以佛法难遇难闻,我们现在要很珍重,能遇到这种机缘要深自庆幸。也要发起大的愿力,使得其他的众生同沾这个甘露利益。

“大乘”是喻。就是车,中国古代最普遍的交通工具。古文老说,出车千乘,就是指能派出一百辆兵车。所以下像棋,这个车马炮,那是一个古来的音。所以出车千乘,就是车。千乘之国是个大国。用现在话说,自行车是小乘,它只能解决自身问题,这就譬喻声闻缘觉的法,只求自觉,没有利他之心,称为小乘法;至于长列的火车,是大士所乘,这是大的法、大的车,可以运载一切众生达到究竟,广作利益,这就譬喻菩萨所行的法,叫做菩萨乘,也即是大乘。

大乘中的“大”字有两个涵义。我们一切不外乎是能跟所,一个是能乘者大,一个是所乘者大。⑴能乘者大。《十二门论》说:“摩诃衍者,于二乘为上,故名大乘。佛大人乘是乘,故名为大。又能灭除众生大苦,与大利益事,故名为大。又观世音、得大势、文殊师利,弥勒菩萨等诸大士之所乘,故名为大。又以此乘,能尽一切诸法边底,故名为大。又如般若经中,佛自说摩诃衍无量无边,以是因缘故名为大。”《十二门论》解释摩诃衍的话:“摩诃衍”就是大乘,梵文名词的译音。“于二乘为上”,于声闻乘、缘觉乘,他是上首,所以叫做大乘。只是对小乘而言,他是大乘。“佛大人乘(动词)是乘(名词)”,所以《八大人觉经》,佛是大人了,他乘坐的工具,所以叫做大。因为能乘的是大,佛所乘。“又能灭除众生大苦”,能给众生大利益的事,所以叫做大。这个法很大,工具很大,让众生都得到好处,灭苦,故名为大。“又观世音、得大势、文殊师利,弥勒菩萨等诸大士之所乘”,如来与诸大菩萨,这能乘的又是大,故名为大。“又以此乘,能尽一切诸法边底”,这个乘,能够穷尽到一切法的源底、根源,所以称为大。这是“大乘”之涵义。“又如般若经中,佛自说摩诃衍无量无边”,这个法是无量无边。“以是因缘”,也可以叫做大。⑵所乘者大。《宝积经》说:“诸佛如来正真正觉所行之道。彼乘名为大乘。”这个说到法了,这是所乘。这个觉悟,是诸佛如来真正的正觉所行之道。你看两个“正”来形容正觉。所以才名为大乘。以上经论明大乘者,就是如来与诸大菩萨才是“能乘”,大者,能乘者大,所以叫做大乘(例如大学生读书的学校叫做大学)。“所行之道”,诸佛如来教化众生的,就是如来自身所行的真正觉悟之道。这就是佛大人用来救度众生的运载工具,所用的工具很大,所以叫做大乘(例如学校的全部课程都是大学的,所以叫做大学)。经题中大乘这一譬喻,具有两方面的涵义。本经经题标明净宗之法是大士所修、大士所行,无上度生救世的菩萨道。

又“大”字,指的是本体。是从体上得名,以常和遍为义。“常”就是三际一如——过去、未来、现在,没有生、没有灭;“遍”,就是遍一切处,没有一个地方不遍;“体”,没有边沿,没有穷尽,也没有一切对待。这个大字,是其大无外,没有边,同时又其小无内。所以佛教是极微妙。我常说:这是“大安乐法门”。这是一切不能相比的,我们总是在执着里头。“其大无外,其小无内”,这才是“大”。是“绝诸对待”。有大有小,都是对待法,没有对待。所以横该十方,从空间说,就遍满十方;从时间说,就竖通三世。过去无始,未来无终。“无有一法先之”,从时间上说,没有一个法在这之前,所以叫做大。“唯此先于诸法”。例如梁武帝时傅大士偈:“有物先天地,无形本寂寥。”你说天地,宇宙就出来了,有个东西在宇宙之前,它无形,本来就是很寂寥的,都是形容这个“大”字。所以“强名为大”,勉强名之为大。这个大字包括其小无内,也就是个勉强的名称了。如《涅槃经》说:“所言大者,名之为常。”所以爱因斯坦说,空间、时间、物质的这些概念,都是人类的错觉。有大、有小、有东、有西、有南、有北,空间的这些概念。时间的概念,过去、未来、现在、多少劫,一刹那就是短,一劫是多么长,所有物质,都是错觉。又《涅槃经》说:“所言大者,其性广博,犹如虚空。”这是形容这个大。所以佛法要发挥起来,那是无穷尽的。智者大师当年讲《妙法莲华经》,一个“妙”字讲了九十天,说“九旬谈妙”。要这么说,一个字可以穷劫说不尽;要简化,维摩诘就默然。

今此经“大乘”二字,结合净土法门,何以见得能乘也大、所乘也大呢?所以我们都要消归自己,不就是说食数宝。“大乘”我们也可以用《观经》的两句话,最简单、最明了,“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是为净宗的第一义谛。而且推广一切法门也都不外乎这两句。念佛就是是心作佛,是心就是佛。能念的心,本来就是佛,那能念的心就是能乘的,能乘者大。它是佛,还不大?起心念佛,念念作佛,所修所行是心在作佛。这是作佛的法,不是作别的,要成就的是佛,故所乘者大。所以本来能念的这个心就是佛,现在所乘坐的也是佛,这不都大吗?所以能修者,即“是心是佛”的心;所修者,即“是心作佛”的心。能修所修只是一心。即心即佛,心佛不二。也可以说,能修者,即“是心是佛”的佛,所修者,即“是心作佛”的佛。自佛他佛,只是一佛。所以“自他不二”,就能所“自他宛然”。

“自他不二,自他宛然”,这个很难懂,我举一个很浅近的物理学上的例子,这个磁场:两块磁石相吸就发生磁力线,有好多条条,当然可以说都连起来,一头连到北极,一头连到南极,构成一个磁力线的图,称这个为磁场。比方佛是一块磁铁,我们众生有佛性,就跟铁有磁性一样。磁性是什么?不可得。但是磁性有作用,一切发电机、电动机都靠磁,不可得而妙用无穷。佛性也是如此,那比磁性更微妙了。但众生是什么情况呢?你这磁是乱的,电磁走的轨道都是乱的,这个这么走、那个那么走,把自己的作用互相都抵消了,所以它就没有作用了。但是摆在另外一个磁石的旁边,受到那个磁场的引导,电子就都走好一致了。要靠咱们修行。这是用磁作譬喻来解释一下“自他不二,自他宛然”。那么本来是铁,还没有磁化,由于磁的作用,使得它这个电子的轨道都规律了,于是乎现出磁性来了。本来都有磁性,是同样的东西,是平等的。但一个是磁,一个还是铁,这个差别又宛然。可是经过磁性的诱导,这电子的轨道都顺了,又成了磁石,又都一样平等了,所以宛然又平等。自和他,生跟佛是宛然,生跟佛又平等。本来是一样,可是一个迷,一个觉。迷,这些妄念,就是乱动的东西不妄动,恢复到本来次序,跟佛一样了,平等,“自他不二,自他宛然”。而且在磁场中,看见两块磁石,有自有他,可是磁场只是一个,你说这是谁的磁场?所以自他又宛然,又不二了。现在两个都是磁石,但是恰恰两块同时在这儿出现。所以通过这个譬喻才能帮助我们体解,自他不二就是生佛不二,生佛不二可是又生佛宛然。虽然“能所不二”,我们能修与所修也没有二,我们又离开了能所。所以有很多修行,都是没有离开能所。而现在这些修练,练这个功、练那个功,完全都在能所之内,自己是能修,这个功是所修,这个能所是对立的。一有所,就没有道了。所以观音菩萨的反闻,就是“入流亡所”,先把“所”要忘掉。所以大乘,刚才这个解释,“是心是佛,是心作佛”,能跟所不二,都是佛、都是心,然而“修证不无”。虽然本来是佛,修证才能证明它不无。“修德有功,性德方显”。所以南岳怀让见六祖,问他:“什么物,怎么来?”回答不出,多少年之后才能回答,“说似一物即不中”。后来六祖就问:“还可修证吗?”他说:“修证即不无,染污即不得。”要去修证那不是没有,但是要染污就没有了。所以六祖印证,“如是如是”,就是这样、就是这样。所以“能所不二,修证不无,超情离见,强名为大”。这一切情见都超过之后,才是这个大。“大也无名”,不可以用一个名字来概括它,只是勉强把它叫做大。以此为能乘所乘,勉强名为大乘。故经题中,以大乘为譬喻,来说明全经的大旨。全经这一个法门,就是如此,能乘者大,所乘者大,能乘者,皆是心、皆是佛;所乘者,皆是心、皆是佛;皆大、绝对待的大,勉强叫做“大乘”。

“无量寿”,在古印度语是“阿弥陀”名号的义译。阿弥陀在梵文中正确的读音应为“阿弥达”。阿弥达,就是本经极乐世界教主的圣号(释迦牟尼是此土的教主)。这三个字,就是密语、就是咒。所以先师说,净土宗是密宗的显说。密教最殊胜,日本人判教,禅宗判第八,华严判第九,密宗判第十。阿弥达里头就含了无边的密义。说现在有许多人要去翻咒,觉得很时髦,咒语是什么意思?把它用意思翻出来,其实这是画蛇添足。密语是密义,它有无量的涵义,所以说挂一漏万,还不是挂一漏万,是挂一漏了无量。它只有这一个意思,别的意思就没有了,那不行,所以这个翻译是很不妥当。有人把《心经》也翻了,那人写信问我,我说:难道玄奘那么好的梵文,就这几个咒他不会翻?那不翻是有极深的涵义。从有言说到离言说,从显到密,先给你讲很多很多道理,后头就是揭谛揭谛,按这正音念就:艾谛艾谛,波啦艾谛,波啦桑艾谛,菩提娑哇哈。有什么意思?以前那些意思到这儿全用不着了,所以妙就妙在这儿了。“阿弥陀”三个字,包括无量密义,可翻成无量寿、无量光,或者十二光佛,无边光、无等光、无碍光。《汉译》称为无量清净佛、无量觉、无量清净平等觉,都是无量。总之,彼佛的功德、智慧、神通、道力、慈悲、方便、依正庄严、说法化度,度生功德等等,各个都是无量。由于极乐教主多劫勤修,有无量妙德,所以成佛后有无量功德名号,而且每一名中皆具无量功德,名能召德,所以持名的人以名召德,就召来了彼佛阿弥陀的无量功德。持名的妙用就在这里。

有的人就是不能安心于他的法门,今天听说那个法门好,他就羡慕那个,自己修着修着没有影子就想换,换到那去了,过两天又变又换,你这一生两换三换之后,就快到八宝山火葬场了。我们要知道,一切法门皆含无量功德,贵在坚持。

极乐教主有无量的名号,为什么本经单以无量寿为经名呢?因为无量寿显示了如来法身常住的本体,过去是这样,现在是这样,未来仍是这样。过、现、未,恒常如一,佛教称为“三际一如”,这是法身境界。无量寿是如如智的本体如来最殊胜的智慧就是如如不动、如如之智。无量光是如如智的妙相。本体就不生不灭是无量寿;而有着无边无碍的光这一切一切是智的妙相是用。所以经题就把“寿”这个德标出来称为无量寿。无量光这个德也就包括在其中了。由于无量寿彼佛的功德在无尽的时间长河从无一分一秒的停顿与间歇;由于无量光在无尽的空间里就没有一毫一厘的地方不蒙受佛光的加持与摄受。由于无量寿是体一切殊胜的妙用都从本体流现;标明本体则一切相用方面的妙德都在其中。日本的古德他们遵善导大师的教对于《无量寿经》确实有很突出的见解。于所著《无量寿经甄解》说:极乐净土“三种庄严(佛庄严、菩萨庄严、国土庄严)。一切归寿命。”佛有无量的功德有无量的庄严;菩萨有菩萨的功德菩萨的庄严;国土种种的微妙也是种种的庄严;详细说在《往生论》中有二十九种庄严概括就这三种庄严。这三种庄严一切一切归于寿命。寿代表本体一切归于体体就是法身之德归于法身、归于实相。而一切功德庄严都是由于常住不坏的实相这个本体所流现。《甄解》又说:“安乐国土依正三种庄严入一法句无量寿故。”这就是本经标名为“无量寿”的原因。

“无量寿”是体。于是法藏——阿弥陀佛在因地中所有行愿、所有修持,与他成了佛,果地的一切功德;极乐世界依报,就是国土种种的庄严;正报,一切佛菩萨的庄严;以及全部的经旨、经的涵义,都摄在“无量寿”里头了。所以我们常说要生极乐世界,一个是不退。我们世界退缘多,谁都是退,进一退九,只管说得再好,碰见退缘,一退退九步。极乐世界没有退缘,又寿命无量。现在我这个时候要用用功,那就比我刚开始的时候方便多了。我不能再活个八十岁,寿命太有量,再活八年都不容易,因为咱们这苦。所以极乐寿命无量又不退,那还有不成功的吗?所以这一切归寿命。往生不是为贪图安乐,而是为了真实去实现自己彻底度生的本愿。不如此不能真实度众生。

《甄解》的说法来源于天亲菩萨《往生论》的话:“三种庄严入一法句,一法句者清净句,清净句者,真实智慧,无为法身。”可见《甄解》的“无量寿”,即是《往生论》的“真实智慧,无为法身”。前已指出从体流现相用,佛有三身,也是从法身流现报身与化身。所以,“无量寿”正是阿弥陀法身的圣号,同时也正是每一众生的本觉、自性清净心、佛性与法身。这是佛法最奇特之处,也正是佛法真实大平等之处。一切蠢动含灵,蚂蚁、苍蝇都具有佛的法身。所以经题中的“无量寿”既是极乐世界教主阿弥陀佛(这称为他佛),也即是每一众生自身本具的法身佛(这称为自佛)。所以夏老师在《净修捷要》中指出:“无量光寿,是我本觉。起心念佛,方名始觉。始本不离,直趋觉路。”有许多人错误的批评净土宗是“心外求法”,可惜他不知所念的他佛正是念佛人的自佛。

“庄严清净”,和以下的,是法。以上经题中“佛”,娑婆教主;“无量寿”(即阿弥陀佛),极乐教主,是两土果位的人。“大乘”是喻,现“庄严清净”是法。经题中总不离人、法、喻,本经题具备了这三样。“庄严”,根据《华严探玄记》说:“庄严有二义:一是具德义。二交饰义。”“庄严”,它有庄重、端严、装饰与美化的涵义。现用譬喻说明,修建了佛殿和佛像,倘若只是光秃秃的房子和像,那就不算完工。必须在宝殿、天花板、墙壁之上增加彩画,要有许多艺术加工,还要悬挂幢、幡、伞盖,陈设供品法器、种种灯光,来作庄严之具。从这个事例,我们体会了庄严的涵义。但以上只是物质方面的庄严,更重要的是心地的庄严。佛教中常说“万德庄严”,要以功德智慧来作庄严。阿弥陀佛在因地中“庄严众行,轨范具足”,这就是以自身的轨范来庄严自己的行动。又“住真实慧……一向专志庄严净土”,这说明安住在真实的智慧,才能庄严妙土。“众行”是因,用具足典范去庄严它;“妙土”是果,要安住智慧才能庄严。所以可以这样说:极乐妙土是以智慧来作庄严之具。从此推广,应知极乐的黄金、七宝,实质是一味的智慧。常说的“万德庄严”,就表明“庄严”两个字有“具德”的涵义。

又真实慧中,那就不是有为法了,无为而庄严净土,庄严净土而无为,这才是真的无为。若把它体会成什么都不干,一念都不动,叫做离念,叫做无为,那是“陈潭死水”。死水不藏龙,也叫做阴山背后。法藏比丘又说:“我已成就庄严佛土,清净之行。”“极乐国土,如是功德庄严不可思议”,不可思议的功德庄严。又说“彼极乐界,无量功德,具足庄严”。如上所引,正显出经题中“庄严”之义。由于法藏比丘“一向专志,庄严净土”,“庄严众行”是他的殊胜行愿。从这个行动就得到他所应得的果,所以“我已成就庄严佛土,清净之行”。所感得这个国土,“彼极乐界,无量功德,具足庄严”。如小本《阿弥陀经》说:“其佛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极赞极乐世界。又经中说:极乐世界的“花果树木,荣色光耀,不可胜视。”看不过来。又说“无量光炎(就是光焰),照耀无极”,这一切的妙色放光如焰。“焰”表示生动、蓬勃。无极,无量色的转换,不可穷尽,没有边际。“白珠摩尼(摩尼是如意宝),以为交络(做成种种的璎珞),明妙无比”,光明和美妙。“花果恒芳,光明照耀”,又有香,又有光,香光庄严。又说“随风散馥,沿水流芬”。随着风吹,都是香味,沿水流芬。这些文字都是极美。又说“无量光明,百千妙色,悉皆具足”,光和色都具足。又说“奇妙珍异”,都是非常之奇特微妙,非常之珍贵突出,异,不凡。“周遍校饰”,遍于全国,互相来庄严。“光色晃曜”,光色明耀,生动。“尽极严丽”,这个庄严和美丽到登峰造极了。所以这些文句就显明极乐国土具足庄严,遍满其国。是“庄严”一辞所含有“交饰”的涵义。

至于“具德”者,如经中第九品中“如实安住,具足庄严”。这两句话好。我从前对于极乐世界黄金为地这些,我觉得没有什么意思,现在我就很感兴趣了。知道极乐世界如是庄严者,这一切是由于它如实而安住。实是真实之际。本经有三个真实:住真实之慧,开化显示真实之际(真实的本际就是真如),惠以众生真实之利。三个真实是一致的,是相联系的。所以极乐世界有如是的庄严,是由于它如实而安住,如真实的本际、实相而安住。所以才能显现极乐世界如此不可思议、不可穷尽的庄严。这一切庄严,都由于“如实安住于本体”这个德。所以第十五品中“一切庄严,随应而现”。一切随你所感、所应自然就显现。就好像极乐之水,你愿意深,它就深;愿意洗淋浴的,就从头上冲下来;愿意暖一点,就暖一点;愿意冷一点,就冷一点;一个池子里各个满自己的意。而且闻法,各人听到自己所愿意听的法,随应而现。所以一切无碍,一切自在,一切微妙,也正显明事事无碍法界的圆明具德,十玄妙义。

上面讲了十玄,大家恐怕还是觉得不大好相信,本来也是。这前几年一位留苏的学生,回来在科学研究所里工作。一天他来看我,他说我正在研究新的数学,新的数学里需要新的级数,当项目到无穷多的时候,那里不但是“全体包括局部”,而且“局部包括全体”。但是新的数学中偏于理论,理论中得出这个结论。就是咱们所说的多里包含很多一,如十个手指包括每一个手指,每一个手指包括十个手指,一里包括多,就想不通了。例如:全息照相。一般照相是平面的,全息照相是立体的。看见照片就像真人一样,显现立体的形象,坐着就是坐着,站着就是站着,动作就是动作。但它有个板,要通过板才显出这个像,如果把板弄摔了,拿一个小渣,再通过设备放出来,还是整个人。小渣是底片的一个局部,为什么还能显出整个人呢?它包括了全部的作用,局部包括全体,只是显得这个像里人比原来小一些,不然就太奇了。因为世间的东西究竟还是有极限。所以爱因斯坦说,全部是错觉。佛教说,全部是由于妄想。错觉和妄想正是相似的,错跟妄很相似,觉和想很相似。所以圆教说,一刹那可以包括三大阿僧祗劫。因此就去争论,一定说三大阿僧祗劫成佛,一定说一刹那可以成佛,都是戏论、愚痴!哪有这些分别。错觉,什么叫一刹那,什么叫三大阿僧祗劫?现在科学的发达,对于弘扬佛法有很大的帮助。因为说到事事无碍,所以把前面的我们再补充一下。因为是全息照相,信息遍满全部,它所集的东西到了无限大,全部不能再比它多了,就是全部都有了,因此在这种情形之下,局部包括全体。

“清净”,例如“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山石流出的泉水,清可见底,纯净无杂;至于黄河浊浪滚滚,夹带了种种污染。这譬喻人的身口意三业,不管是善业恶业,都是由身口意来造的。完全离开了一切恶行、烦恼与垢污,叫做清净。恶念当然是要离了,善念你要知道也没有离开烦恼。比方有人恋爱,要牺牲性命去保护他的爱人,这是善念,但还是贪恋,还是垢污。《大论》论布施说:“虽为一切众生,是心(指布施人的心)不清净。不知己身无吾我,不知取者无人无主,不知所施物实性不可说一、不可说异,于是三事心着,是为不清净。”这段话很精要,若人在布施的时候,虽然也是发心为一切众生,可是你没有了达三轮体空,内见有我,外见有人,中间见所施之物,不了解这些实物,远离一异有无等等分别,即是第一义空,于是对这三轮都有所着,这就是不清净。《金刚经》说:“应如是生清净心。”《探玄记》说:“三业无过云清净。”指身口意三业,都没有过失叫做清净。所以不容易,他还有过失就是不清净。又清净土,指净土;清净身,指佛身;清净人,指如来。《往生论》中说,三种庄严入一法句,一法句者,清净句。清净句就是真实智慧、无为法身。所以这些地方与经题中“庄严清净”妙和天然,一模一样。三种庄严,就是无量庄严。现在都入在一清净句中,就表示“一切即一”,无量的庄严入在一里头了。又《维摩诘经》的话,“心净则佛土净”。你这介尔之心一净,国土就清净了,就表示“一即一切”。所以华严的玄旨,都可以在这些地方看出来。

《无量寿经》汉译本称阿弥陀佛为无量清净佛。本经〈三辈往生品〉:“若有众生住大乘者,以清净心向无量寿,乃至十念,愿生其国……定生彼国。”《汉译》本第十八愿:“我作佛时,诸佛国人民,有作菩萨道者,常念我净洁心”,法藏比丘说,我作佛的时候,他佛国的人民有行菩萨道的,念我的净洁心。念阿弥陀的净洁心。“寿终时,我与不可计比丘,飞往迎之,共在前立,即还生我国,作阿惟越致”。等他临终之时,阿弥陀佛带着无量的圣众,站在他的面前来接引他。他就随佛生到阿弥陀佛国土,作阿惟越致,就是不退转。那这里就是很低的水平,很多惑都没有断,所以还是凡夫,就可以生到极乐世界凡圣同居土。虽然是凡夫,可他是阿惟越致,这就是阿弥陀佛的大愿之所感。在我们这个国土要不退,那要很高很高的境界,至少要到小乘的初果以上。这个去了就是阿鞞跋致。所以益大师赞叹:说他是阿跋致,他是凡夫;说他是凡夫,又是阿跋致。十方世界之所无,所以称为不可思议。《汉译》中的“净洁心”就指的是“清净心”。本经“以清净心,向无量寿”《汉译》本是“念我净洁心”,自心他心,同一清净。故常说:欲净土者,先净其心。所以佛叫做无量清净佛,佛心是无量清净心,这一切功德庄严总起来是一法句,叫做清净句。清净句就是真实智慧、无为法身。也就是一句佛号。所以发大乘心的人,持名念佛,临命终时,得到佛的接引往生。所以庄严清净,也就正符合本经的宗旨,本经是以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为宗。这个清净句,就是无为法身,代表的是实际理体。从实际理体这个清净句流现出三种庄严,而三种庄严同入到一清净句,就是清净心。所以展开就是无量庄严,退藏就是一清净句,就是清净心。这就是经题中“庄严清净”的涵义。

“平等觉”。“平等”与差别对立。《金刚经》说“是法平等,无有高下”,《华严经》指“心佛众生,三无差别”,都确显平等的涵义。所以佛教是大平等,佛也不是比谁高,我们主要体会佛这平等之义。我常常说:很多信佛的人,都是把佛看成上帝了。《入佛境界经》说:“菩提者,名为平等。平等者,名为真如。乃至平等者,即是入不二法门。”菩提是觉,觉就叫做平等。“平等者,名为真如”。真如是佛性、法身、实相等的同义辞。佛的通号之一是如来,表示从如而来,可见真如是佛的真实出身处。说到如就不是一个,只有说俩如同一样,三个如同一样,没有说一个如同一样的,这不成话。说到如就不是一个,既然如就没有异,它同,没有不一样。如字就是不一不异。“乃至平等者,是入不二法门”。《维摩诘经》讲“入不二法门”。真正平等还有什么二啊?离开一切差别。可见平等极其重要。若能对于一切事物没有差别,当然更没有爱憎取舍,一律平等,这就是菩提,就是真如。所以,没有你众生起心动念的地方,要“平等中解差别义,差别中解平等义”,都是圆融无碍。

今经题中“平等觉”可以有四种解释:⑴平等普觉一切众生。普令一切众生平等成佛。冤亲平等,没有高低之分,也没有说地狱众生就低了,天的众生就高了,没有这些差别对待,平等普令一切众生彻底觉悟。所以本经中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普被三根。下至迷惑浊恶众生,上至文殊普贤。经说:“当来一切含灵,皆依此法而得度脱。”当来,就从无量寿如来会上一直到现在,一切有灵性的有情众生,都靠这个法而得度脱。正显平等普度之义。⑵以平等妙法来觉悟众生。什么是平等法?禅宗的道理又来了。《净影疏》解释:“无作无所有等,为平等法。”净土持名之法,是心是佛,是心作佛,念来念去暗合道妙。所以不是一定要先悟后修。什么法门都须要先悟后修,茫茫人海中又有几位是悟了?不可得,希有又希有。所以禅宗开悟是明合道妙,这是暗合道妙。哪怕一个老太婆呢,心里诚恳绵密,念到一切放下,什么都不想了,就无所住;可是一句佛号,阿弥陀佛……绵绵不断,而生其心。“无住生心”要在地上的菩萨才能做得到。地前的三贤都只能分开两段进行,生心的时候不能无住,无住的时候不能生心。但是现在我们凡夫就可以不知不觉来暗合这个道妙,所以阿弥陀佛是大慈大悲啊!无住生心是这样的。这样念来念去,能也忘了、所也忘了,谁在念也不知道,念的是什么也不知道了,可是这一句佛号不断灭,净念相继。那禅宗的保任,这就是最后的保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