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书坊

漫谈篇四 11.谈行解相资、福慧双修、定慧等持

2020-12-31 13:30:49 点击数:

四、漫谈篇四(1991年北京莲舍开示)


11.谈行解相资、福慧双修、定慧等持

就在佛学院的时候,他们学生问我说:“我们是不是要研究佛学?”我说:“既然叫佛学院,有佛学院的学生,当然研究佛学。可是你们要知道,佛学的内容是叫你们怎么学佛,内容是这个,而不是叫你们去考证、去写文章。”佛学是学什么呢?就是学怎么去学佛,学到佛的一切,就是这样。研究经论、研究什么,专在纸面上作文章,就“依文解义,三世佛冤。”就是从白纸黑字上去理解他的意思,三世诸佛都冤枉。有人就以这个当做究竟了,这些都是指月的标,指路的牌。

现在我又打了个好的比方,比方说地图,你要去巴黎,地图上巴黎在哪儿?图上巴黎左边右边前面后面是什么,有多少铁路,有多少条航空线怎么怎么样,巴黎在什么什么地方,都对,没有一句不对。但是你拿着地图站着说这是巴黎,这只是地图上的巴黎。你手指所在的这个地方是北京。地图搁在这儿(注:北京),你说地图上这里是巴黎,不错这是巴黎,但是你手所指的这个地方,实际那是北京,是某某胡同一号。

你现在所谓的读书什么就是地图,很有用。等你到了巴黎之后,你跟这地图一对照,就全对了,没有一点不合的。所以开悟之后还要跟圣言量来印证,要跟圣言量合,没有一处不合,你才知道你是对的。所以它很有用,它也可以帮你找到巴黎,但它不是巴黎,那是纸面上的东西。

理解就是叫你学地图,它启发你的行动。你去研究佛学,是教你去学佛。你研究了半天佛学,你不肯去学佛,这就是解而不行了。我有理解,可我就不去做,这本身就有毛病,是你没真实理解。那就有偏差,就是你理解错了,这就增长邪见。所以“行而不解,增长无明;解而不行,增长邪见。”我们就是要行解相资。修行和所理解的互相资助,互相促进,实际是这样。

你用功要是上了一点路,谁都有这个经验,你们都有这个经验,你们回想一下,是吧。修过了一阵时期,以前不懂的东西现在懂了,以前不感兴趣的现在感兴趣了。增长了嘛,因为行的时候你就消除了无明、消除了业障,智慧增加了,所以你就能理解了。你理解的更清楚深刻,就相信佛法确实不可思议,就信得更结实,你用功就更容易得力,就又帮助了你的行。

在这个行的基础上,你又行了一段之后,就更可以理解。理解之后,在新基础上它又可以帮助你的行。就这样子互相促进。这是良性循环,是吧,良性循环的话就不得了,就是这样,所以我们要行解相资。

行解相资,都是双的,所以定慧等持、福慧双修,都不是单打一。定和慧要等持,慧当然是最重要,但这就像灯和灯罩,过去那个油灯要是没有了灯罩,风一吹就没了;但是只有灯罩,油没点着,这个灯就不起灯的作用。当你点着一下,哪怕一会儿功夫,它也起了灯的作用,但它不能防风,风一吹就把它吹灭了。所以要有慧,还要有定,但以慧为主、为重要,这说的定慧等持。

福慧双修,我们修福也要修慧,做这一切功德,布施什么的、种种救度这些事、说法种种的,都是培福。梁武帝一见到达摩就问:“我盖了这么些庙,度了这么些和尚,我有什么功德?”“你没有功德,你只是福德。”只是培了福。这梁武帝很能讲经,不光只做这一点世间的痴福,修这些叫做世间痴福。虽是世间里头很愚痴的福,但还是要,但这不是功德。梁武帝讲《般若经》的时候,讲的天空雨花,然而他也还不能理解禅宗,与达摩见面,还是错过。

现在我们谈不到慧,谈不到定,只能说增加一些理解、增加一些修持,这个合乎大家的身份。定和慧,现在我们说这个话还过分一点,福慧双修可以说,我在修福修慧。

从前一个罗汉,他在化缘,就没人给他供养,他就饿着。这阿罗汉大家要知道,证了阿罗汉,你说他怕杀不怕杀?我们常常都想证了阿罗汉,他有这么大的神通,你就不可能杀了。如果不可能杀,怎么五逆十恶有一条罪叫“杀阿罗汉”,“杀父、杀母、杀阿罗汉”?

我们要善于从这里头找出它的矛盾,要善于发现矛盾。什么东西都吞下去了,那你就不知道它的矛盾。你知道矛盾,发现矛盾,再把这矛盾解决了就是进步。自己能解决就自己解决,自己不能就要找人帮着解决,要善于发现矛盾。

阿罗汉是可以被杀的。阿罗汉到涅槃之后你才杀不死他。在涅槃之前,你看大目犍连神通第一,他的业力发现,被人家打得浑身烂得都是一块一块的,打得都烂了,连肉都磨得成了末了。后来人家问他:“你怎么让人家打成这样,你神通哪里去了?”“还通呢,我连神都昏了。”不过这个身体不行就要赶紧般涅槃,这还神通第一哪。

所以有的时候我们不要以为谁修得很好,但他或者临终还有病,或者还有什么什么事情,就否定他。玄奘大师临死的时候也相当痛苦,可是我们不能因这个来否定他。当时曾现了一个一丈多高的人,拿个大白幡在那儿跟玄奘弟子说:“你们不要因为你们师父的病而轻视他,往往成功的人不再来受这些余报,就把他以前的报集中让他受一下,这就是这个情况,你们不能因此而否定你们的师父。”这是神人怕大家误会所以来告诉弟子,也免得后人误会这些事。现在还有这些事情,不是说(十六世)大宝法王也是插了好些管子,最后拔了管子坐起来,端坐就走了。这些事情都可以用这一个例来说明。

我们要福慧双修。有一个阿罗汉托钵,没人布施,看见一个象,他就明白了。这阿罗汉跟那个象原来是师兄弟。这个象长得非常好,国王最宠,配了很多锦绣,吃的是最好最爱的东西。阿罗汉就走过去跟那个象打招呼,象看见他也就明白了前生,因为阿罗汉的神通加持它,它就掉眼泪了,就哭了。有人就告诉国王说:“来了这么个妖人,他来了之后这象就不吃饭了,而且直哭。”国王就很生气,就把他叫来问:“你是什么人,给我这个象捣乱哪?”他就说了:“不是,我们前生是师兄弟,我因为只是修慧不修福,所以今生证了阿罗汉,没人供养我。”“罗汉托空钵”就这个典故出来的,罗汉还托了个空钵。修福不修慧呢,接着就变成了国王的这个象。这是畜生道,生活很好,就好像动物园的一些动物,都是有福的畜牲。你看看那个长颈鹿住那么大的一间房子,里头还有暖气,夏天有空调,比这还强。那是畜生道,是有福的畜生。

每一道中都有六道,畜生道里也有它的六道,畜生的天、畜生的修罗……,像黄鼠狼这些精,那是畜生的修罗。人也一样,有人中的天,比方像你们在美国的这种生活,跟非洲的去比,还要跟这些都在挨饿的国家比,那你们就是天道。那个挨饿的就苦了,那就是地狱道了,还有那个受刑的、惨死的,这种种的都有六道。

刚才说,现在的问题在如何入佛知见?就是要行解相资,而里头着重这个“捨”字,我们要揭笋皮,以这个做为检查。是不是有揭掉一块,去掉东西?不是增长东西。行持上行解相资,也可以福慧双修。福慧双修嘛,就做一些功德了,一方面我们修慧,这一些修持是属于修慧;一切应做的,大家已经都在做了,这些都是修福。用功再进步一下呢,能够产生智慧,也能有定力,这定慧等持。那这成就就非常快。这个是入佛知见。

《宗镜》有两句话最什么了,就是虽然是肉眼,可是已经有慧眼的光明。“匪易凡心”,不须要换掉这个凡心,还是凡心,还是肉眼,可是你有慧眼之见。你还是凡心,可是你有了佛心的知见。我们研究无上的心地法门,不管哪一宗,这个是殊胜的地方。所得的果,人人都可以在这个道路上前进,有的多一点,有的少一点,总是可以在道路上前进,这是主要的。你得了天眼通了,得了什么什么……那个进步,但你并没有慧眼,并没有法眼,那还差得很远。那只是天人的眼睛,现在一般得通,顶多就是这个。

那还谈不上天眼通,即使有了天眼通,阿难就有了天眼通,还不是让摩登伽女弄得神魂颠倒,差一点破根本戒。他那个很严重,说一般的事情找文殊和很多人去,不就解救了吗,谁能够这么多人来了还破戒,这不可能了。但是这还不够,还叫大家念咒去,才解决这场难。你要知道,那是大家持咒去的。

但是这个淫女得好处很大,淫女闻咒就得三果,《楞严》说完了她就证阿罗汉,就超过阿难,呵呵,这个罪魁祸首超过阿难。她也有咒,她是梵,就是原来印度的,就是外道婆罗门。她两个人持咒,女儿持咒,妈妈帮助她也持咒。阿难到天宫中的时候,最美的女人他都不看,他不是酒色之徒,这些事情我们要知道,阿难不是个酒色之徒。他到了天宫,天宫那么些天女他都不正眼看,就是这样的话还会出毛病。

所以我们要警惕,就是在这个地方。他出毛病的根本就是刚才说的,不明白这两种:有一个真我、一个妄我。现在都是所谓认贼做子,把这个妄我当做宝贝,当做祖宗,把他供养起来了,而那个真我,打入冷宫。不知道了这个事情,所以就出了这么个状态。

我们说法,就是要唤醒这个事。《楞严》的重要就在于把这个问题直接提出来了,有两种根本。所以这么错乱修习的话,不明白这两种根本,才会只证阿罗汉。你本来修的是佛的法,却只证阿罗汉,甚至于变成魔王、魔的眷属,由此而入地狱。你修的是佛法,但是你入了地狱了,成了魔王眷属了,为什么呢?因为你不明白这两种根本。现在佛教徒能够知道这两种根本的,确实不多。我们将来要弘法也是在这个地方上,不仅仅说教你一个咒,一个什么经去念,我们总是逐渐逐渐的要去循循善诱,引导他了解这个根本。总之你要“无我”,不要处处这个“我”字打不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