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书坊

漫谈篇四 10.万法归一则大可,是一非余则不可

2020-12-31 13:30:49 点击数:

四、漫谈篇四(1991年北京莲舍开示)


10.万法归一则大可,是一非余则不可

现在就是一方面看到高的,一方面这个行,从现在这个地方要行,你要到哪里去都是要从立脚处开始。你们要回美国,就是现在从我这儿开始,是不是?从这儿才将来到飞机场,再上飞机,得从立足的地方开始,不可能脱离了立足地方的动作就到美国了,不可能的。所以现在我们的立足就在这个地方,抓住净土法门、密法,抓哪个都可以,抓住这个。

所谓密法的特点就是即事而真,在事相之中,这有事,有所为,有什么,它就是真如。别的法是要拨开这些才是真如,它这是即事而真。这个即事而真就有大圆满的味道,显教里头的《华严》讲的都是大圆满,《无量寿经》的十玄都是大圆满,“一真一切真,一成一切成”,都是圆顿之法。就是全在当人,要知道这一些中国的禅宗、大手印大圆满,提高我们的般若智慧。

一方面扎扎实实,从我们的立脚处一步一步的用功,“初步即是到家。”这又是大圆满的见解,你第一步就是到家的那一步,就这么念,就是这么修。我们不要轻视自己,就这么老老实实,平平常常。那一些所谓的有什么禅定,有什么神通,都不是问题,要真正得到(解决)问题,还就是那几句话,有烦恼什么的都不碍事,智慧自然在增长;你的肉眼有慧眼的光明,你的凡心出现了佛心的知见。

所以今后的一切修习就是在这方面的进展,我们不是去求天眼,有了当然也好,但是没有不要紧,更要紧的是,你要有慧眼的光明,要出佛心的知见。佛心的知见是最要紧的事,佛之所以出现于世,《法华经》:就是开示悟入佛的知见。学佛整个是个知见的问题,现在我们是众生的知见,我们都有所执有所见,我们有些道理、有些逻辑、有些思维,总之都是众生的知见。

佛要出现于世是什么呢?就告诉我们,开、示佛的知见是什么。因为我们听到了之后,就思维、就修。闻了之后就思就修,修了之后我们自己悟佛知见,入佛知见。佛到世间来的一个大事因缘就是这么一件事,开示悟入佛的知见。我们学佛也就是这么一件事,要放弃我们众生的知见,而悟入佛的知见。佛是为这件事来的,我们学佛也就是这样一件事,所以知见很重要,将我们的所知所见,把它成了正知正见。

清净,知见之所以清净,就是不但没有世间那些脏的东西、不好的东西,什么名利、眷属儿女,除了这个之外,一切一切的分别等等,都是我们的知见。要无分别,无分别之中这里头再有个巧妙的,就是刚刚我们说的这些不好的知见,它和真如也没有分别,这是消除这些知见最好的办法。

你要去压它,制它,排除它,那个水里头已经有些脏东西,你老来搅它,那个水就永远不得沉淀干净。你不要去搅它,不去动它,水自己就澄下去了,水就可以喝了。那个蛇,就刚打的那个比方,蛇打的那个结,它自己会开。这一切都无分别,所以烦恼跟菩提也没有分别,所以《圆觉经》:“淫怒痴、戒定慧具是梵行。”淫怒痴跟戒定慧是平等的。这是佛的境界,那我们现在应该怎么做呢?这句话当然是正确的,知道淫怒痴戒定慧具是梵行,可是我们还是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虽然我们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我们还知道这彼此都是梵行,都是清净。

这是初步,也就是到家,到家也就是这儿,所以我们就以这个做为我们的初步,而这个就是最好的解决这些烦恼障碍的办法。贡嘎上师说:“这一切烦恼从本以来是清净的。”有人喜欢发脾气,你发脾气虽然暴跳如雷,但你内心里头有一个没生气的。能体会那个人,修行也就好了,他从来不随着你发脾气。

临济入门便喝,一进门就喝,喝斥。德山入门便棒,不要你问话,不让说话,一进门就拿棒子打,不用开口就知道你错了,先给你棒子。德山生病,在那儿疼:“唉唷,唉唷”,弟子说:“师父你疼吗?”德山说:“我有个不疼的。”这话就很好了,虽然我在唉唷,我有个不疼的。弟子就问:“哦,有个不疼的,他来看老和尚吗?”他回答:“老僧看他有份。”我可以去看他。所以在发脾气的时候,你去看看你那个不发脾气的,脾气也就不发了,而且这个不疼的确实很有用。我有几次病得真难过,想到这个,当时还很解决问题。真到了很痛苦时,这念不成了,我就说有个不疼的,让这个不疼的念,那么这个不疼的就可以念,那当然就安了。

咱们一个就是说,人人都可以现在就去行的,就这个持咒念佛,这就是大圆满,一切皆大圆满,一切具足一切功德,这它就是。

黄檗那个金刚王宝剑就是无分别智,他那个非常好。人家问他:“争奈有剑在”,你不是有金刚王宝剑,你不是无分别智吗,可是你还有一个宝剑在啊?这问话很尖锐,你有一个宝剑在,那不还是有所执吗?黄檗回答得很好:“剑自断剑……智自害智。”我这个宝剑可以自己断除我这个剑,这个智慧可以消除我对于智慧的分别,后来成立了,所以黄檗《传心法要》这是看了可以成佛的书,大家好好看,恐怕咱们这里头还有不少人和禅宗很有缘。我们不去参禅了,古人也不参禅,就是到唐宋以后大家根器不够了,才用那个参话头的办法。所以我们恢复到古时,古时就一句话什么的,就了结了。

比方刚才说的那个话,把众生知见变成佛的知见,一个就是你有众生知见,所以你还是有分别;底下再说,你这个有分别和无分别就是分别,所以他这个“剑自断剑”,这一切分别与无分别的分别也没有了,断一切分别嘛,那你就没有什么所执了。

我们要一门深入,同时不是很狭隘的,就是“万法归一则大可”,万法归成一法那太好了,你先到万法归一再说。古人又问:“一归何处?”那你先归一再说嘛,还不归一,不要问“一归何处”。“万法归一则大可,是一非余则不可。”我就承认我这一样是对的,其余都不对,这个就不可。现在有的就形成这种偏差,是一非余,就是我所弘扬所修的这一个是最对的,其他的就都是不行,这个不好,就是要互相都非常能够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