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书坊

11-9 密宗灌顶的意义

2019-12-16 12:08:58 点击数:

 

TM居士问:密宗灌顶的道理是什么?


答:印度的风俗,太子要登位的时候,或者肯定太子要继位的时候,举行灌顶,用四海的水来从头上灌下去。举行这个仪式之后,就表示这个人一定要做皇帝,灌顶这个名词就从这儿来的。在佛教呢,说给你进行灌顶了,就是肯定你将来一定成法王位,咱们不去做皇帝了,也就说你将来必定成佛。所以它是一个仪式,像泰国王子什么的,也还是在灌顶,所以这个仪式的意义,就跟世间的灌顶道理意思差不多。

 

但是灌顶里头分好几种,总的有两样意思,有深有浅,有的是一般的灌顶,有的是授位置的灌顶。一般的灌顶就是说经过这个灌顶,你才能够修习某一种法,所以有很多密典,过去常常封面上印着“未经灌顶,不许翻阅”,就是你对于这个法,比方像《金刚亥母》大法,你要没有灌过这个《金刚亥母》顶的时候,你不许看这个内容。那就是说你灌顶之后,才有这个资格看。没灌过顶看了之后,看的人和这个经的主人,两个都有过失。所以常常还有的一些,“如果翻阅,彼受灾殃。”就写在本子上头。现在有很不通的事,就是印的书上贴写了这一篇,这就麻烦了,你印的过程之中已经都…。所以我们那会儿都不能拿到外头印,都是自己搞。

 

还有许多经,根本师父就说不许写出来,你脑子记,因为重这个法,就是要得到这些法,你必须由于师父传授。确实有许多法、有些东西,你就是用文字、用图表示不清楚。就是有一个仪轨,有一个本子你拿到了之后,自己要去修也很难正确,因此这密法里头最尊重的是什么呢?就是师承口授,口耳相传,很亲切、很直接。

 

那授位灌顶呢,就是授你的金刚阿阇黎位,那就是说你可以替代你的师父来弘传密法。这个密法很不像显教,不是什么人都可以当师父,师父的责任很重,要做师父的人,一定要受过金刚阿阇黎灌顶。现在也比较乱了,就是不很严格了,过去那是很严格的。现在还更不好的呢,有的人根本没得到灌顶,就收徒弟,就收供养,乱传,这个就是完全违背了密法的戒律。这个密法的戒律,密法是很殊胜,即身成佛那是比别的各宗都独特的一种优越性,但是你要违犯了戒律,密宗的地狱也比其他所有的地狱都严重。

 

所以有的人只说这一面,说它怎么怎么好,而不说它那一面,这就不合理了,天下没有捡便宜的事情。就常说刀子快,切水果快,切手指头一样快,它就是这样。所以这个法为什么不能轻传呢?也就是说我们不能够把一个装子弹的枪给小孩子玩,他就是哭着跟妈妈要,妈妈也不能给。所以师父就有很大的责任,要看你是不是能夠适合于这个法,主要就是像小孩子闹说要手枪玩,你能给他吗?他拿了手枪之后乱扳,因为他不懂。还有,那武器啊,关公那个刀是一百来斤,在关公手里头,一刀颜良文丑就完了;你要别人拿起来,不要说骑着马上阵,刀就把他压倒,拿不起来了。就你有没那个力量来拿这个武器,所以它好多好多问题。

 

所以真正密宗的规矩,师徒之间要互相观察,师父看徒弟三年,徒弟看师父三年,而且学密之前,你要把佛教进行理论的研究,显教的研究,要脱产学习十二年这么一个过程,这个是很严格的。不是现在居士这么的研究,上着班,回头看一点,这么的十二年不等于那个,那个是你脱产。

 

我遇见一个清华毕业之后去当喇嘛的人,解放以后他又还俗了,他还考了格西。那他们在庙里成天都是读经,黄教要辩论,就跟咱们现在训练班一样,排的东西很忙的。这么十二年之后才能够给你灌顶,这灌顶传一个法,就说这个法你有资格学习了,你可以修了,这些经典都可以看了。等到给你金刚阿阇黎灌顶,那你不但是可以看了,而且你可以传法了,你就是有资格做师父了。大体分成两类,细分还有很多类,就是一般法的灌顶、大法的灌顶。还有就是正式的灌顶呢,四种灌顶,这是无上密的灌顶,就是瓶灌、慧灌、密灌、大手印灌顶。那么在修法,密宗灌到大手印灌,那就是所谓的第四灌,就是最高的了,最高的灌顶。

 

再有呢,后来也把皈依做为一种灌顶,其实皈依应该只能说是皈依。那么也就可以称为所谓皈依灌顶吧,这也可以。事实上皈依和灌顶还是应该有所区别的,皈依嘛就说你只是皈依到佛教里面来了。那么现在这个社会上,我们把它方便一点了,既然说他已经是皈依,你还一点没得到灌顶,他就心里头好像很不安,所以这个说法也很切合实际,就称为皈依灌顶。皈依就是我这发了觉心了,我依止佛教了。要称为居士,那真正的居士你就应当受皈依,而且受了戒,这两个都有才能称为居士。

 

居士要说也是一个很尊的尊称,要有德,而且很有地位,这样的人才称为居士,现在也普遍。和尚也是尊称,喇嘛也是尊称,大家现在都随便用了。三皈嘛,显教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五戒呢,你受一条也可以,两条也可以,三条也可以,五条就具足戒了。你受一条也可以,我只是不杀,或者我只是不盗,就都可以了。你有了戒,有了皈依,你就是居士,变成佛教徒了。

 

在密法就是皈依四宝,特别强调上师。这个上师是代表佛,他传授了佛的法,他本人就是僧。僧不一定要是和尚,四众弟子都在内,僧噶雅是僧众,过去说是见了僧噶雅要顶礼,后来和尚说你看见我和尚就要顶礼,这又有点什么。意思是你单独碰见一个和尚,不一定顶礼,当然你要是顶礼,代表你谦德,那是有功德,都是好的,但不是一定的,不是说你不顶礼就错。你顶礼当然是好,你不顶礼不错。可是你见了僧众,对于僧众这样一个集合体,那我们就应当很尊重,就要去礼拜。这就称为四宝。

 

这样的话,你皈依了密法了,这也就可以开始修四加行了。有个法叫《皈依法》,这念四皈依咒。一般正规的,在这些地方上完成了一些,那么师父就给你进行一个灌顶。这我说的是按正规的规律的,现在按圆融的规律呢,也可以给你皈依灌顶的时候,你肯修《皈依法》,那么也就是等于灌了顶了。你《皈依法》灌了顶了,这个都不一定是很严格的。

 

TM居士问:所以它还是一个仪式而已,是不是?就像结婚要有一个仪式。


答:是个仪式,但这个仪式代表一个很深的宗教含义。你受了四皈依之后,你就有约束,你就不要再到基督教去做礼拜了,它就有个约束。你不受四皈依,你是自由的;受了四皈依,你再做这些事呢,你就是违反了四皈依,你的四皈依就破坏了。比方说教皇来了,你也去礼拜他,这对于第一条皈依上师就破坏了。你只有佛教的师,显教密宗都可以,这个我皈依的我都什么;你要是再去信耶稣教,信基督了,或去信穆罕默德,那这跟皈依佛矛盾了。你要是看圣经,看可兰经,你跟皈依法就矛盾了。你要跟牧师、神父,回教的阿匐,尊敬他们去,那就跟皈依僧矛盾了。那一些我们就不做了,那你就保持住你的四皈依。

 

你受了一个戒,那怕只有一条,你不妄语,其实不妄语戒这条最难持了。一个人要能不妄语,这个人就要成就了,因为妄语包括好多内容。你说假话,你造谣言骗人,这当然是妄语,你这根本不真实。有的时候人前说一种话,人后说一种话,这叫两舌,也是妄语。还有黄色的语言,也是妄语。


LH居士问:出自善意的谎言呢?


答:这叫方便妄语,这是有必要的,这个是通情合理的。比如像六祖拿着衣钵跑了,当大家追,大家想不通,“怎么我们这佛传的衣钵,被一个庙里苦工拿跑了?他一定是偷的嘛。”所以大家就追。一个武将首先追到了,六祖看见他,赶紧上了树,就把衣钵搁在底下了。这个人叫惠明,惠字辈的,他看见衣钵被拿跑了,就要夺回。一看见衣钵在那儿,赶紧要拿,拿不动。所以他这个智慧开发之后,不用起个心“我叫他拿不动”,他不要这么想,他用不着,自然而然他也就拿不动了。

 

所以释迦牟尼佛当年,提婆达多用五百个醉象,想把释迦牟尼佛和他的弟子都弄死, 佛一来,他就把醉象放出来。醉象这么多,最厉害了,它喝醉了。释迦牟尼佛一伸手,五个手指头出现五百个狮子,每一个象前有一个狮子,那醉象都降服了,所以这一计就不成了。提婆达多一计不成又生一计,最后他入地狱了。问释迦牟尼,他说:“我并没有起心要放出狮子来,它自然所出现的。”这就属于佛菩萨的神通,就是这一类,它是自然的。

 

这个惠明拿不动衣钵之后,他就说:“大师,我不是为衣钵来,我是为法来。”就转变了。“那么你坐一坐吧,你什么都不要想。”一会儿六祖就问他:“明上座”,称他的名,他法号是明,上座是尊称,“正当你不思善不思恶的时候,什么是上座本来面目?”你什么都不想,你本来面目是什么?这就开悟了。开悟之后,六祖就走了。走了之后,底下追兵就来了,就问惠明:“你先到,你知道六祖往哪儿跑了?”“这边,那边。”这就方便嘛,你说他应该不应该?他是应该嘛,他必要,而且这也有功德,你要是说老实话,他们就抓住他……。好多戒就是这样,这举一反三,就是这样,所以佛教一点也不机械。

 

TM居士问:经上常常讲说 佛为摩顶授记,这个道理跟刚刚那灌顶的意思一样吗? 


答:不一样,“授记”就是佛预先给你作为印证,印证你什么什么时候可以成佛。


TM居士问:那释迦牟尼佛是燃灯佛授记的?


答:是燃灯佛授记的。释迦牟尼佛在法华会上给大家授记,也给我们都授了记,给未来众生都授了记,这是一个大授记,连提婆达多都授记。授记,有的是很肯定,有的是稍微有些……,你将来一定成佛,还有的授记很肯定,你在某个世界、什么时候、你的佛号是什么。


1987年于美国维州莲舍答弟子问

《茎草集》第一册